第一篇:生气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美文
改变对生气的态度若你曾经觉得生气不好,又控制不住生气,气之后又后悔又自责……那么从现在开始,重新看待“生气”:生气是人之常情,要容许自己生气,也要容许自己有脾气;若生气针对的人,生气之后准许自己道歉或不道歉,但不责备不悔恨自己。
情绪外释放生气有两种,发火和生闷气。发火的人,是将情绪释放了,但需要修炼“怒”对事不对人、不带伤害性的发火;爱生闷气的人,需要训练将“怒”生出来。但凡爱生闷气,或爱忍气吞声的人,被个性局限,内心的顾虑多,容易压制感情,心里不快不愿吐。说深一点,这是需要从改善个性做起,才可能达到直面、真实、自由地表达情感。
投射性反认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情绪的产生既跟他人有关,也跟自己有关。排除他人有意伤人而至人生气以外,大多数的生气,是来自双方无意识的投射性认同。即一方按自己的意愿(但以为对方也有此意)要求对方,这个对方要么出于认同这个人而接受要求,要么出于害怕得罪人而被动认同要求。更多的是:一方听不得对方说话,或看不惯对方做事而生气或埋怨。当这一气撒向无辜的“对方”,而“对方”又无意识地接过来,自然是要么也发火,要么生闷气。所以,让情绪有出口,你得学会识别情绪的来源,若判断是他者的投射,那么可以选择反认同,即拒绝接招。
提升容错力爱生气的人,心理容量小,俗称心胸狭隘。这样的人很像刺猬,其个性强硬,对言语敏感(容易感觉自尊受伤,容易妒火),其内心深处是自卑、害怕被否定,恨别人跟自己作对,这样的脆弱心,很难容忍差异。所以学会生气的根本办法,是修善性格,提升自己对挫败的承受力,对自己或他人过错的包容力。
内在目标一个人当他有愿意付出时间与力量的事可做时,他是没有闲情生气的。客观地说,平时令人生气的事,在有丰富生活内容的人那里,充其量只是牙齿磕碰了一下舌头。同理,一个人若是内在空虚,缺乏有价值的目标追求,则会把关注点放在纠别人的错,妒别人的长,生气的机会自然很多。所以,学会生气的出路之一,是寻求自己的兴趣。
人活得痛苦,常常是气由心生。你若学会了生气,那你也拥有了抚慰痛苦的技能。朋友们,请学会生气。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难免会遇到各种烦心事,如何及时将这些烦人的情绪化解掉?下面的方法也许值得借鉴。
心烦化解法将各种烦心事,按事的大小,写在生活日记上,理成“心烦清单”。之后,先从烦心小事逐项化解,化解后用笔将烦心事划去。而这些小烦心事的化解,对化解其他烦心事也带来了信心。到最后,清单上的烦心事也就消失了。
情趣添乐法人被坏情绪注满后,那快乐肯定很少,甚至消失,这时人就要制造情趣将快乐找回。每当一有郁闷之气,我常会把积存的各种美丽图案拿出来,再用这些图,自己亲手制作温馨卡并题上名,然后寄给朋友们。在制作这些卡片时,心差不多宁静下来了,而当收到朋友们的暖暖谢意时,心也被注入了丝丝快乐。
美景追忆法当被某件事激怒后,就先让自己静静坐下来:有时会看看丈夫那帅气的照片,边看边回忆起和他走过的以往岁月;有时我还会拿出和朋友举办的心情聚会相片,这些图照记录着我们一起交流心情的美好时光……
自嘲取乐法当出现心理失衡或受挫时,就给自己来点自嘲自我安慰。在自嘲中,虚荣心会消失,醒悟会收获,明理会自建。
第二篇:修身养性,一生的功课
修身养性,一生的功课
近来一直在按照中央要求学习新党章和群众路线,开了很多会,也分享了学习体会。但是其实很多人都是流于形式,对于目前整个社会风气不好和环境不利于廉洁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分析透彻,颇多言辞,认为是整个环境造成目前的社会状况,但是不在自身找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大环境里,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和素质,每日三省吾身,不断修正自己的阴暗面,培植正气,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改观。《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是以自我完善为基础。
我们也许学历很高,也许在某一方面造诣颇深,但并不意味着你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很高的情操,因此教授学术造假、高管嫖娼等事件层出不穷,我们有着自己的劣根性。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完全真正重视品德的培养,只注重于成绩和分数,品德教育可能大部分来自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就会出现孩子杀死父母等不可思议的事情。
应该说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该怎样提高自己的修养,如何修身。其实我觉得修身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单想着自己,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自私心,嫉妒心,养成大气、豁达的性情。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和唐僧一样需经历81难,需有耐心和恒心。
第三篇:读书是一生的功课
读书是一生的功课
很长时间以来,找一个能聊聊读书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大家总是很忙,读书似乎就成了一件很特立独行的事情,比如我的N个同事就声称他们从不读书,读也只限于上班途中的报纸和偶尔在地摊上购买的过期杂志等等。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过去那样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的必修功课来做呢?无暇去阅读,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悲哀?
曾经那个渴望读书的时代,仿佛一日间便已经不复存在了。工作节奏加快,使人们都被迫把目光投在了奔波忙碌的市井生活中去了,太忙了,没有时间读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不读书最好的理由。但我知道只有读书,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具有良好的精神境界。没有阅读就没有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们精神的发育。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能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能改变人生的气象。不读书的人生是灰色的,只能让你的精神生活渐渐枯萎。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每天抽时间读点你喜欢的书,你会很容易地融入时代的潮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才会激情洋溢地投身你的工作之中。
每天为生活而打拼时,其实最不能忘了的还是读书,没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和精神支撑,我们拿什么去面对竞争呢。人生在世,在满足生存所需,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切不可放弃的就是读书。只有读书可以净化你的心灵,让你心镜如水,沉淀出真性情,绝不可以让懒惰的借口来锈蚀我们的思想。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看不到希望的,正因为如此,一个不读书的人也是没有作为的。你可以借口千条万条理由没时间读书,但找不到一条理由不读书。读书是一生的功课,不需要考试,没有答卷,只要你用心,持之以恒,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充满着精彩,才更具有价值。
第四篇:女人一生都要爱自己
女人一生都要爱自己
女人与数字好象是一对天生的敌人,数字可以暴露女人的年龄,数字能把女人自以为是的骄傲打垮。可是在有的时候,数字又是那么的贴心,它能把女人的娇柔华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正懂得生活的女人是不应该回避数字的,当那一串串铭记了韵味的字符,呈现在女人面前时,女人应该用丰满的思绪来填充数字。数字其实是怕女人的。它们只不过是个代号而已,女人则是灵动的乐章。
如果女人冷落了那些数字,它们便会来极力地讨好你,有时候命运也是这样的。女人不要相信所谓的命中注定,要坚信只有自己才有权利拒绝坎坷的道路,别把困难都想成是理所当然的遭遇,你的坚强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二十岁的女人,是一朵娇艳的鲜花,你可以任性,可以让爱你的男人为你的放纵买单,但是这时候的女人不要做的过分,你可以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小女人,但不能把男人作为一生的依靠,因为你的路还长着呢。
当女人的年龄超过三十岁,就不要继续把无谓的攀比挂在脸上,这个时候,女人是一部文字细腻的小说,她不再是二十岁那年文字浮华的散文诗。懂得欣赏自己的女人最美丽。三十岁的女人是宝,她们享受生活,更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你是男人,应该赶快找这样的女人来爱,三十岁的女人会过滤情感,只有那些真挚而持久的爱,才是她们的首选。
四十岁的女人要开始决绝生活的烦琐,不要把贤惠的性格与朴实的着装叠加在一起,你的美丽是内在的融会与外在的展示相结合。别为了省下那点儿化妆品,而把黄脸婆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偶尔的奢侈是必要的。四十岁的女人,要拥有自己的朋友圈,你的家庭固然很重要,但是你的世界一定要更精彩。
五十岁的女人要把内衣穿得比外衣漂亮。把丰腴的身体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别担心自己过于性感,这是你的魅力,是其他年龄段的女人所望尘莫及的丰韵。五十岁的女人要给男人一个距离感,男人天生就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们要不得遗憾的,而女人却可以制造这条绚丽的风景线。距离产生美,这句话说的一点儿没错。
六十岁的女人是华贵的象征,给自己佩带一些精美的首饰,这些东西就是属于你的,你的美,不需要语言来诠释,你笑声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旋律,你的眼神是墨蓝色夜空下,最明洁的月光。这时候的女人很大度,生活上的幸福已经孕育出女人的甜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温馨的小窍门传给你的后代。
女人天生就是用来爱的,被爱的时候别问什么理由,爱是没有理由的,享受被爱的温馨才是女人用该做的。女人不要在自己男人面前羞涩,女人可以撒娇,可以装傻,可以生气,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爱与被爱都是需要智慧来捕获的,如果你始终不是个身体丰满的女人,那么你就要努力做一个思想丰满的女人,身体的丰满或许会变成臃肿,但思想的丰满,却始终都是属于你的傲人魅力。
七十岁的女人是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候,当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围绕在你周围时,生活便给了你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爱。这时候的女人是那个安享晚年的慈祥老婆婆,是小孩子心目中的蔽护伞,是儿女心中最惦记的好妈妈。
第五篇:人生如修行美文
人生如修行
世说有一和尚,习俭从善多年,一心钻研佛道,渴望有朝一日能脱离苦海平登极乐,修成正果。为了提高自己的佛法修为,乖尚每天都要熟读不同的经文。据说,他所看过的经文数量,已远远不止八百卷。
和尚非常用功,把一切经文里的佛理都背得滚瓜烂熟,早诵晚念,青灯为伴。他的虔诚和执著,打动了寺里的每一个人。
但奇怪的是,和尚从6岁苦修到76岁,仍无法得道开悟。而令,和尚已经老了,旧日所记经文已经忘却了大半,但他依然勤俭如昨。
终于有一天,他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问他:“你苦学佛法,是为何故?”
和尚老老实实地说:“先求自渡,再求渡人。”佛祖再次问他:“你从八百卷经文里获得了什么?”和尚寻思了许久,说来说去,还是经文里的话。
佛祖只得摇头:“佛法是船。世间一切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皆属苦海。你若想就此抵达彼岸,脱离苦海,就得首先明白如何乘船以及如何弃船。”
和尚听后顿悟,从此心如止水,再不苦修佛理。
佛理是船,须修也须弃。在茫茫苦海中,佛理如夜中明灯,指引人前行。抵达彼端之后,却再不可执著留恋,抱船登岸。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心中所要渡的乃是人,并非船。
由此自省,回望我们的半生历程。负笈求学多年之后,终于获得安定生活。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肯安于现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骄不躁。不惊不羡,不谗不媚,不欲不求?
我们已被儿时所学的知识困住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我们前仆后继,通宵达旦,焚膏继晷,挑灯苦读。
多年后,博古通今,却照样还是看不开,理不透。甚至,早已被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重重困住,不可挣脱。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理论不就是渡人的船吗?可为何我们在抵迭真理彼端之时,总是无法抛开旧日的尘俗观念?总是要一意孤行,抱船守地,故步自封?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知识不也是渡人的船吗?苦习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明智通理,洁净精微吗?可为何我们越是读书,就越是容易被物欲所蒙蔽,越是容易利欲熏心?
修佛乃修心,不是信佛,吃素,就可长命百岁,往生成仙。其本质目的,是通过佛理引导,自我开化,自我顿悟,逐渐拥有广渡世间恶,笑解众生丑的境界。
人生何尝不是一次宝贵的修行?不论贫贱富贵,长短高低,最终都要化为黄土青烟。有人在赶往这个必然结局的路上,纵欲寡欢;也有人在匆忙而又布满苦难的时光中,找到了自渡的船。
可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只懂得如何乘船。却不懂得如何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