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潘岳名言15条
1.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绿色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联系,将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相联系,意义重大而发人深省。
2.环境保护工作可以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试验田。
3.几年前,我得意地告诉国内外媒体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我全然没有意识到,世界工厂的代价也许就是世界垃圾厂。
4.环保总局非但没有角色错位,反而进行了角色复位。
5.自从我负责环评后,就经常肩负着重压,我不怕别人说我,但我必须把事做好。
6.我们不欢迎高污染的产业转嫁到我们国家,我们要把他们吓回去。
7.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公,社会不公又带来了社会不和谐。
8.环保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法制脆弱、利益格局复杂的社会中,改革措施常常法乎其上,只得其中,为了得其上,矫枉过正就成为必然了。
9.一个人,刚好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能够为这转型做一点事情,这是很幸运的。如果做不好这件事,这不是一个遗憾的问题,而是一个要负历史责任的问题。
10.为了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要把保护环境作为毕生的责任,永作生态文明的代言人。
11.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环保人的时代责任,也是每一个环境记者的责任。环境新闻工作者应承担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荣使命。
12.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中,要时刻保持着尊重和敬畏之心,万不可有僭越之心和践踏之举,要按照自然规律,在自然的界限内活动,维持人与自然的基本和谐统一。
13.绿色经济转型才是成功的转型,绿色的崛起才是和平的崛起。
14.增强每一个公民的环保意识。努力地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15.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第二篇:格林斯潘名言
格林斯潘名言
1、找一个善于理财的伴侣。
2、要有规律而系统地投资。
3、这里要注意一点在概念上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我们生活在一种新经济当中,而且涉及人类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的先辈曾经经历的热情和恐惧,在每个方面都一点一滴地体现在积极参与美国经济的这代人身上。人们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会对其行动的后果进行预测。如果未来很难预测,前景未卜,人们就会停止不前,有所不为,并放弃原先的承诺。
4、每月用来付分期付款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50%.5、人性本身导致了跌市的恐慌和升市的贪婪。反应过度的恐慌,正是人性使然。
6、美国这次经历了金融危机,其实我觉得对美国及对中国都是好事情,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能把出轨的经济拉回来。很多人都认为美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是不是会变得更加保守,而放弃追求金融创新呢?我觉得不对,任何创新都会冒险、付出高昂代价的。美国经济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代又一代为美国经济向前走的推动者
7、假如在3年内要使用这笔钱,就不要把它投向证券市场。
8、当然,风险承受能力因人而异,但判断今天市场的价格走向同一世纪前或更早年代相比,我看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评估财产的方式,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方式影响我们的经济,其规则与我们先辈所经历的如出一辙。
第三篇:西晋诗歌潘岳左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1
两汉汉代古诗部分作品原著与翻译
1、潘岳《悼亡诗》——其一原文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译文:
漫长的冬春渐渐过去, 寒暑交替光阴匆匆不息.我亲爱的妻子已命归黄泉, 厚实的土层把我们永远的隔离.谁又能理解我心中的悲凄, 久滞于妻子的墓地又有何益? 勉强服从朝廷的任命我要离开这里, 回心转意我重返旧职.见房思念我恩爱的人, 进屋忆起共同的生活经历.纱帐间难寻你的倩影, 只有文章笔墨的点点余迹.你用过的胭脂香味尤存, 遗留下的衣物还挂在墙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2 恍惚中你仍在我的生活里, 无限的惆怅又令我销魂失意.你我如那林中离飞的双栖鸟, 双双相伴今却影单剩我自己.如那水中畅游的比目鱼, 对对并随中途分离.春风沿着门缝徐徐吹进, 清晨寒露顺檐滴坠.长夜难眠何时能忘亡妻, 优绪绵绵心中日益沉积.多么希望这哀思有时淡薄或衰减, 也效那庄周鼓盆而歌把哀伤排遣.赏析: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公元298年(晋惠帝元康八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这些悼亡诗赋中,《悼亡诗》三首都堪称杰作,而在三首《悼亡诗》中,第一首传诵千古,尤为有名。这里选析第一首。
这一首《悼亡诗》写作时间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公元299年(晋惠帝永康九年)。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这首诗,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是第一部分,写诗人为妻子守丧一年之后,即将离家返回任所时的心情。开头四句点明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人说,时光流逝,爱妻离开人世已整整一年,层层的土壤将他们永远隔绝了。‚私怀‛四句,写诗人即将离家返回任所的心理活动。就个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来说,诗人十分愿意留在家中,可是有公务在身,朝廷不会依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3 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再说,人已死了,就是再继续留在家中,也是没有用。这里提出留与不留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彩的部分。
应该指出,‚流芳‛‚遗挂‛二语,注家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流芳‛是指杨氏的化妆用品,有人认为‚遗挂‛是杨氏的遗像,都是猜测,缺乏根据。余冠英说:‚‘流芳’‘遗挂’都承翰墨而言,言亡妻笔墨遗迹,挂在墙上,还有余芳。‛(《汉魏六朝诗选》)比较可信。又,‚回惶忡惊惕‛,意思是由惶惑不安转而感到惊惧。‚回‛,一作‚周‛。前人如陈祚明、沈德潜等人多谓此句不通,清人吴淇说:‚此诗‘周惶忡惊惕’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惶忡惊惕’,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故以‘周惶忡惊惕’五字,合之‘怅恍’,共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剖析入微,亦颇有理。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是第三部分,写诗人丧偶的孤独和悲哀。‚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的鸟。比目鱼,水中一种成对的鱼。《尔雅〃释地》说:‚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传说比目鱼身体很扁,头上只一侧有眼睛,必须与眼睛生在另一侧的比目鱼并游。不论‚翰林鸟‛,还是‚比目鱼‛,都是古人常用来比喻夫妻合好。‚一朝只‛、‚中路析‛,写出诗人丧偶以后的孤独与凄凉。冬去春来,寒暑流易,爱妻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霤点点滴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4 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难以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一种古代乐器)了。《庄子〃至乐》说,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周妻死了,惠施去吊丧,见庄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妻子死了,不哭也罢,竟然唱起歌来,未免太过分了。庄周说,妻子刚死时,他很悲伤。后来想想,人本无生、无形,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正如四季循环,就不必要悲伤了。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于此可见,潘岳《悼亡诗》深远的影响。
2、左思《咏史》其
二、其六原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其二)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5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六)译文: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其一)
荆轲在燕国的街边饮酒,喝醉了气魄更加慑人。他唱着悲哀的歌曲与他的好友高渐离相和,旁若无人。虽然没有壮士的气节,却也有着与世间普通人不同的品行。他的目光高昂,斜睨着四海之内,那些豪门大族都不值一提。富贵的人虽然富贵,他确把他们是做尘埃。贫贱的人固然贫贱。他确把他们看的重迂千金。(其六)
赏析:
(‚郁郁涧底松‛)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6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7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荆轲饮燕市‛)这首诗赞颂荆轲睥睨四海,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据《史记》记载,荆轲,战国时齐国人。喜欢读书击剑,他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迹确有感人之处。左思赞颂荆轲,固然是佩服荆轲的为人,而更主要的是借以咏怀,表示对豪门势族的藐视。
开头四句,概括了《史记〃刺客列传》的一些内容。这是说,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兴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的人似的。这里写的只是荆轲生活的一个片断。但是已足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已使人感到不同凡响。‚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是对荆轲的评价。前句是贬,后句是褒。一贬一褒,贬中有褒。褒是主要的,而贬只是指出其不足。这个不足是与壮士鲁仲连比较而言。鲁仲连退秦兵成功了,荆轲刺秦王却失败了,所以说‚无壮士节‛。但是,在句首冠以连词‚虽‛字,是表示退一步说,其正面意思在‚与世亦殊伦‛。因此可见左思对荆轲的为人还是肯定的。这个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更明显了。‚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是写荆轲的英雄气概。他高视不凡,四海尚且以为小,那豪门势族岂值得一提。左思满怀壮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但是,在门阀统治的压抑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仕途蹭蹬,壮志难酬,他对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充满了愤懑不平的感情。所以,假借荆轲,表现了他对豪门势族的蔑视。应该指出,作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曾因贾谧的推举而任秘书郎。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可能完全是这样的。但是,这是他激于义愤而发出的声音,是他的一种心声。
‚贵者虽自贵‛四句,是诗人直接陈述自己对‚贵者‛和‚贱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见,将‚贵者‛视若尘埃,‚贱者‛看得重若干钧,进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8 步抒发了自己愤激的感情。左思的贵贱观确实和世俗不同,如在组诗第四首《咏史〃济济京城内》中赞美扬雄,说扬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以反衬豪门势族的生命短暂,如过眼烟云,迅速从世界上消失。其意思和这里是一致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英风豪气。
战国以后,荆轲的事迹,长期流传。三国阮瑀《咏史》第二首、东晋陶渊明《咏荆轲》、唐代骆宾王《易水送别》等都是歌咏荆轲之作。陶诗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大体上表达了这类诗歌的共同感情,左思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第四篇:河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谷岳潘事迹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谷岳潘事迹
谷岳潘,男,33岁,中共党员,石家庄市新华集贸中心个体商户。
谷岳潘在石家庄经商10多年,曾先后60余次勇斗歹徒、抢险救火。2005年12月的一个早晨,谷岳潘刚刚打开店门就看到一个持刀男子跑了过来,后面有两个警察追赶,见此情景他冲出店面拦住了歹徒去路,持刀男子见有人拦截,挥刀就砍,但终究被身强力壮的谷岳潘制服,交给了随后赶来的警察。2006年9月21日,两位女士在天成商场附近银行取钱后被抢,从此路过的谷岳潘看到后,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四名持刀歹徒搏斗,并与随后赶来的三名军人一起制服了歹徒,将歹徒送到派出所,为两位女士挽回经济损失19.5万元。2006年10月20日凌晨,离谷岳潘住处不远的一家服装加工厂突然着火,他不顾生命危险,奋力救火,手烧伤了,裤子烧破了,他全然不顾,为工厂挽回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2009年4月的一天,谷岳潘在市棉六公交汽车站附近草丛中发现身份证、银行卡等60多张,他意识到这里可能是小偷集中活动地点,就在此蹲守,不一会儿发现三个小偷正在行窃,便大吼一声,边报警边冲上去抓小偷,小偷逃上公交车,谷岳潘打车追到河北省第四 1
医院门口,等小偷下公交车后,一下子来了20多歹徒,手拿砍刀、木棍,把谷岳潘打得头破血流。十余名歹徒欲将谷岳潘推上车,并威胁他说:“让你多管闲事,把你的手脚剁掉。”谷岳潘毫不畏惧,继续与歹徒搏斗,与随后赶来的公安干警一起抓住了四名歹徒。谷岳潘的先进事迹被《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青年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先后在秦皇岛市、唐山市、葫芦岛市等地做报告160余场。许多市民都知道了谷岳潘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在受到歹徒敲诈勒索的时候,都会给谷岳潘打电话,请求援助。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起,谷岳潘接到群众求助电话千余次,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帮助解决。许多歹徒一听到谷岳潘的名字,便闻风丧胆。谷岳潘说:“很多人说我傻,一个外地人不怕报复吗?可我确实见不得那些歹徒为非作歹。能帮助别人,我感觉特别舒服,特别痛快”。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积极捐款捐物,并先后深入到青川县城及凉水镇、木鱼镇等重灾区,参与抢救人员、防疫消毒等工作。谷岳潘见义勇为60多次,受过他直接帮助的有数百人,虽然家境不太富裕,但他扶危济困,热心公益,先后给弱势群体捐款10多万元。
谷岳潘被评为2007“感动省城”十大人物,被石家庄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功,2009年荣获“全国见义勇
为英雄”、“中国好人”、河北省见义勇为英雄称号,2006--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北省见义勇为标兵,2010年,他被评为石家庄“百名百姓雷锋”。2010年1月18日,河北省浙江商会拿出了20万元奖励谷岳潘,并以英雄之名成立了“河北省浙江商会谷岳潘公益基金”,谷岳潘将刚刚获得的20万元奖金,连同商会此前筹集的30万元,全部拿出来作为扶助贫困学生公益基金的启动资金。
第五篇:曾国潘名言
曾国藩是我们中国的近代文学家,政治家、战略家。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曾国潘名言大全,欢迎阅读!
1、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3、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4、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6、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7、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8、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9、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0、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1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2、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3、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1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5、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6、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7、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8、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9、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0、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2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2、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3、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24、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2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6、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27、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8、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9、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30、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1、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32、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33、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34、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35、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3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37、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38、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39、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40、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41、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42、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43、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4、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45、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46、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47、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48、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49、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50、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51、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52、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53、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54、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55、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6、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5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8、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59、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60、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61、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62、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63、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64、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65、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66、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67、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6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69、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70、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相关阅读:曾国藩的政治成就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