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日谈饺子杂文随笔
晚上跟小玉聊了很久泄题的事,最后话题果然又回到了食物上面。双十二之前她老跟我念叨秃黄油,现在我看到任何螃蟹制品都会想能不能买给她。——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她没有冰箱。
今天我说其实用猪油和黄油拌饭也能香的要命,只要米饭够热腾。她问,这俩不用冷冻吗?我:emmmm……我也不知道啊,反正我扔在冷藏里面。
然后开始回忆小时候,祖母的猪油总是盛在大大的搪瓷缸子里面,就常温放着,会蔫(音hao,不知道正字),但小时候似乎以为是因为时间而非温度。后来母亲很不喜欢我吃猪油,家里不再长存,只是有时买了肉会炼一点现用。
直到如今我自己开始做饭,终于也试着炼过了猪油,才知道那不是拿切下来的肥肉炼的,用的部位是专门的“板油”。
小时候最喜欢的猪油吃法,不是炒什么菜,更不是油渣(我当时很不喜欢渣类食物,油渣豆渣一概不吃),而是用猪油冲的饺子汤。每次祖母下了饺子,等待水沸腾的间隙会把一列大碗一字排开,往碗底洒上调料,猪油,酱油,香醋。等捞了饺子倒进去,最后用汤冲开。微酸又浓郁的香气升腾,油花慢慢在碗面散开,简直完美。
调料一般是单独买的那种小包装汤料,但也可能是我吃方便面剩下的调料包。一般后者会带点儿香辣的感觉,祖母还挺喜欢——直到如今,她有时还要求父亲给她买点方便面。我家里没有人信奉什么“原汤化原食”的理论,我至今也觉得,有这样的调料打底,冲的是白开水也OK。倒是现在在外面吃饺子,汤饺要额外加钱,但所谓的原汤也并没有什么滋味,寡淡的根本不想下嘴。
祖母的饺子是熟馅儿的饺子,肉丁、干丁、菜丁先炒过,再包进皮里。菜一般有韭菜,芹菜,包菜,西葫芦,我对韭菜感觉一般,其他的都挺喜欢。我小时候爱吃这种炒过的饺子馅,当做菜似的孬吃。祖母纵容我,有时候也的确会专门炒这样的菜给我配餐。
母亲也做熟馅儿的,但她其实是嫌麻烦的,更多时候还是用生馅儿。小时候单纯不喜欢它的口感,后来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一种说法,“老辈人嫌弃生肉饺子,总觉得里面有血水”,这倒是从来没想到的……
在外面上学,吃不到破碗经典早餐锅贴饺子,难免想念。于是某次回家就强烈要求,结果父母勉为其难的买了回来,底厚而油腻,算了算仿佛价钱还被小坑了一下。没法,人家生意好着呢,父亲说。又说这家可能也不大干净以前吃出过什么问题云云,我问为什么不去菜市场买,答曰那些用的肉更不靠谱。
现在我自己很少做饺子。特大超市晚上是看不到饺子皮卖的,何况自己包毕竟还是很麻烦。可是速冻饺子虽然便宜,口感却差,而且不管我是从网上订,还是从超市扛回来,临了要下锅了发现全粘成了一团,可气了。
至于今年冬至,我本来也没想着能吃上饺子,提前去了对面的东北菜馆子,点了个酸菜猪肉饺,便也算交代过去了。至于冬至当天,纸钱的飞灰是沾到了,肠粉店还算不错的肉菜粥到底一口没能下肚。罢了,南方的艳阳天里,大概用不着担心耳朵。
第二篇:酸菜馅饺子杂文随笔
“”酸菜馅饺子是北方独有的食品。酸菜也是北方家家都少不了的一道菜肴之一。
在北方白菜上市时是腌渍酸菜的最佳时机,天不冷,也不热,所以这时腌酸菜既不会冻,也不会因天热而腐烂,首先要把修理好的白菜,放在阳光下晒一二天,然后用开水把白菜烫一下,不要烫熟,凉干水分,摆在大缸里,压实,最好上面放上重物,然后放上防腐剂,和水……即可,过了一二个月酸菜腌透了,即可食用。如果这时捞出一棵来,切一点酸菜心,沾上白糖,那真是又翠又酸甜可口,儿时没少拿它当水果吃。
但是最好吃的制作方法还是包酸菜馅饺子,包酸菜馅饺子和包其它馅饺子不一样,首先把剁好的酸菜,用清水洗一洗,但不能洗次数过多,洗次数过多就失去原有的味道,而且在挤压酸菜馅时也不要挤压太干,太干了就有些发柴,会影响口感,而且在调馅时一定要放大油,这样调出来的馅才味美,如果不放大油,只放其他的油,调出来的馅会很腥,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味。
酸菜馅饺子是我在众多饺子馅当中的最爱,现在的饺子馅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种青菜,肉类,蛋类,鱼类均可调出美味饺子馅,但我还是最偏爱家乡的酸菜馅饺子,这不仅仅是家乡独有的。
在南方上班多年的我,几乎大部分美味佳肴,和各种五花八门的面食我都享用过,但酸菜馅饺子还是我的最爱,我对酸菜馅饺子是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舌尖的享受,更主要的是怀念浓浓的父母之情,和对儿时的怀念,还有那逝去的光阴。
第三篇:一日谈杂文随笔
10:00
表白失败,就暗示着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了。
聊天界面渐渐变暗,直到黑屏她才发现自己一夜无眠造成的黑眼圈有多深。
她咬咬手指,半天才打出一句:“那我的琴......”
“老师这几天不在,你要不先放去琴行,我和他说一句,让他回来就帮你修?”
“你帮我放过去吧,我不好意思。”
“嗯嗯,行。”
“那我现在出门,你过十分钟下楼,我把琴给你。”
非常自然的对话,要是不说,绝对没有人看得出来这段对话的前文是一场狼狈的失败告白。
看,掩饰尴尬总是心照不宣的。
她长吁一口气,感叹自己还算聪明,又找到一个见面的理由。
13:00
她躺在床上,回想一百六十分钟前那场会面,觉得自己还是把他那句“我们还是做好朋友”的要求践行地蛮到位的。
“你去哪?要不要我送你?”
“不用了,我走两步就到了。”
她知道如何保持适当的距离,恋人做不成,那我们还是朋友。
她发现女生的情感真的是很奇妙。明明认识四年多了,自己对他的好感也只不过是在前几天他冒着烈日去她家帮忙修琴的那一瞬间滋长,然后爆发。之后愈演愈烈,不过三四天就到了表白的境地。
这速度,想想都觉得可怕。
想到这,她自己都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朋友圈除了微商之外没人更新,微博上也不过一些不痛不痒的娱乐琐事,实在是无聊。手机右上角的电量一点点地减少,等到低于20%,手机发出低电量提醒音的时候她才慢悠悠地接上充电器。
手机不能边充电边玩,要不然可能会爆炸。
可没有手机,那玩什么呢?
还是弹琴吧。
她起身去书房拿琴,看到空空的琴架才想起来自己的琴已经去他的家了。
那玩什么呢?
她听着挂钟滴滴答答地走着,就这么与琴架上的空气僵持。半晌,才缓缓打了个哈欠。
还是去睡觉吧。
19:00
她趿着一双拖鞋出门的时候才发现外面下了雨。雨后的街道看起来是干净了不少,不过拖鞋不时带起的泥泞恬不知耻地贴在小腿上倒是非常烦人。
对于一个正在减肥的人来说,肚子一遍一遍地唱着空城计,比那些没有眼力见儿的泥巴还要烦人。
她第一次发现,原来八月底也可以用冷这个词来形容。
彼时她正端着一盒金枪鱼寿司走在街上,携带湿意的凉风吹来时,竟让她有想穿长袖的冲动。
夜色渐浓,路边有些酒吧已经有驻唱乐队开始演出了,微沉的吉他声缓缓飘出来时,她一下子就想起了他。
其实高一的暑假,自己也曾和他一起,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街头,用琴声和歌声,演奏着自己的故事。
只是当时的她的眼里不是他,是另一个人。她唱的一字一句,都是唱给另一个人。
那他呢。那是他的眼里又是谁,和弦与指尖的交替,又是为了谁。
她只盯着酒吧舞台上那个吉他手便又发起呆来。身后人群的嘈杂、汽车的鸣笛都未曾将她从中抽离出来,可悬在舞台旁那串灯泡亮起来的时候,却将她晃了神。
晦暗的灯光,多像她对他暧昧的感情。明明不足挂齿,偏偏容易发酵成致命一击。
犹豫再三,她终究没有迈进酒吧学着电视剧里的失落女主角买醉。而是退而求其次,转向街对面的冷饮店要了一份满杯西柚。
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和往常一样拍照、发朋友圈,然后回复评论、点赞别人。
没有什么不同,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22:30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想尽办法用尽脑汁来扯话题然后尬聊。他秒回,她开心。他没回,她焦虑。而她的愉悦感与满足感,就来自这大起大落的徘徊里。
她突然开始怀疑,她的喜欢,是不是无关于人,而是在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体验。
既然这样,那后悔告白吗?后悔自己因沉不住气而失去的这种本该持续很久的起起伏伏,和失去本应时不时弹出的消息提醒。
蓬蓬头洒出让人舒服的热水,她把自己泡在满室带着疑问的暖湿气体里,把自己包裹成一个巨大的问号。
睡觉前,她心血来潮,从手机里翻出他之前录的那段旋律,然后重新填词。
之前的词也是她填的,只不过当时自己只把这个当成一项作业,完成便罢了,再不伦不类也无心修改。现下再填,倒是不一样的心境。
为了效果更好,她又反复听了十几遍demo才敢下笔。灵感这东西也奇怪,要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当她落下最后一捺的时候,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收好笔记本,调好闹钟,接上手机充电器,她随手扯来一条毯子然后倒头就睡。
“总有一天
我会成为别人梦想的一部分
总有一天。”
编辑完的微博在零点准时发送出去,日期不声不响,从八月三十一日,跳到九月一日。
假期就要结束了。
第四篇:食之乐萝卜饼杂文随笔
我很喜欢吃萝卜饼。以前在小摊子上买,我也不嫌脏,吃一个还不过瘾。现在我偶尔自己做了,吃起来更放心,更过瘾。
做萝卜饼不复杂,就是有点费油,而且听说橄榄油和茶油经高温不会变质,越是煎炸食品越要用好油,所以我做的萝卜饼成本有点高。
这几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说有钱就有自由,自由又分为八段:
初段:菜场自由。
想买哪种菜就买哪种菜,不看价格。
二段:饭店自由。
想去哪吃饭就去哪吃饭,不看价格。
三段:旅游自由。
想去哪旅游就去哪旅游,不看价格,四段:汽车自由。
想买什么车就买什么车,不看价格。
五段:学校自由。
子女想选什么学校就选什么学校,不管成本。
六段:工作自由。
想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不图挣钱只求开心。
七段:看病自由。
只要能看好病,不计较医疗费高低。
八段:房子自由。
想买什么房就买什么房,不计较房价。
九段:国籍自由。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比对这个标准,我差不多能达上初段了。以前别说做萝卜饼用橄榄油,哼!用啥油我都舍不得。感谢祖国感谢党,我现在可以用茶油做萝卜饼了,虽然还是不太舍得,只能偶尔做做,但毕竟是很大的进步啊!
做萝卜饼要先把萝卜切成丝。我刀工不行,淘宝买的这工具很不错,用了好几年了。
把萝卜丝用盐腌一会(十分钟以上),洗一下拧干。不要拧得太干,咬起来得感觉有一点水份才好。
热油加葱爆香后关火,拧干的萝卜丝放锅里加白胡椒粉,拌匀,尝尝咸淡,嫌淡加点盐。
调馅的时候喜欢吃肉的可以加点肉末,喜欢香菇的可以加点炒熟的香菇丁,干的湿的都可以。
接下来调面粉,用四根筷子搅更用得上力。要把面粉搅得薄而有韧性。
把模具泡油锅里加热,这样不容易粘。
油热后在模具中加一薄层面浆,上面加拌好的萝卜丝,最后再舀些面浆盖上,然后把模具缓缓地放入油锅。
煎萝卜饼的时候先把底部沉油锅加热使面浆烫熟,同时用铲子将热油一遍遍淋到正在煎的萝卜饼上烫熟上面的面浆。否则面浆容易飘起来,飘得锅里到处都是。如果面浆调得太薄或没调透,这种情况会更严重,这时就要及时用漏勺把飘起来的面浆捞掉,不然它是很容易焦的,会让整锅油都有焦味。
煎得差不多熟了,就把模具翻过来轻轻敲打,把萝卜饼敲到锅里继续煎一下反面。两面都煎到微黄,萝卜饼就熟了,可以捞出来吃了。
萝卜饼敲到锅里煎反面的时候,模具空了可以继续做第二个。新的模具有时敲不下来,可以用水果刀沿四周拨一下。
萝卜饼很香很好吃也很好做,模具用稍大一些的铁勺就可以,喜欢的可以试一下哦。
第五篇:谈早起杂文随笔
最早沐浴晨光的土地是吉祥的土地,最早朝拜太阳的人们是幸福的人们。关于早起,这大概是在严寒的冬天里最考验人意志与毅力的一件事情。大冬天的,外面的世界这么冷,窝在暖和的床上,无论是睡懒觉、思考问题还是刷微博都是极其惬意的事情,谁愿意那样起早贪黑地爬起来去上班去工作去学习去运动去锻炼呢?慵懒的感觉让人贪恋不已。
然而人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只有这一生的时间,所以重要的话要早点说,重要的事要抓紧做,重要的人要好好爱。每一个日子都是重要的起点,哪有空让自己在被窝里舒服地躺那么久呢?
爱人因工作性质的关系,这几年以来一直都是很早就起床,五点多一点就开始起来洗漱,这些年一直寒暑不辍,这一点让我深感敬佩。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一个人有没有安全感,一个人有没有毅力和决心,往往从很多细节上就可以看出。懒惰是每个人骨子里面都有的特质,但一个人如果有毅力和决心把自己天性里一些特质改过来,那何愁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何愁没有成功的时候?!
反观以前的自己,踩着点上班,每天总是匆匆忙忙的,每天都是紧赶慢赶的,有时候遇上一点儿交通阻塞还得迟到了,这样的状态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感到不喜欢。后来慢慢学会早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可以很好地反应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风貌。
曾国藩就是一个起得非常早的人,因为他的自律、勤奋和坚持造就了他如此卓绝不凡的一生。他的治家名言里有一句就说: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第一个字诀就是早。可见对早起的重视。
早,指早起。早睡早起,精神饱满。扫,指扫地。房屋内外,洒扫干净。考,指祭祖。孝道盛行,民风醇厚。宝,指睦邻。邻居相睦,其乐融融。书,指读书。知书达理,德才兼备。蔬,指种菜。自种蔬菜,味道鲜美。鱼,指养鱼。池塘养鱼,自见乐趣。猪,指喂猪。家中喂猪,增加收入。
传家八宝,是曾国藩祖父星岗公定下的严格家规,代代相传,这八字家训: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这八字家训循循善诱,平实可行,平常百姓家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今社会不一定说都要学这个家训做人做事,快节奏的方式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浮躁和功利,时代虽不同,但百姓也只是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收入和赚钱的渠道而已,若真要人生知足生活有趣,参照这传家八宝还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