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分析的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1: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分析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分析的论文》。

第一篇: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分析的论文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尝试新的就业方式———“零工资就业”,通过干一段时间无报酬的工作,赢得就业机会。我们该如何看待“零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对就业者本人和劳动力市场,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文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零工资就业”问题展开相关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零工资 就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在京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称,2008年年底,全国约有150万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打着“零工资”的旗号为自己寻找就业机会。按理说,我国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劳动者付出了劳动,用人单位就应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付给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签订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然而目前盛行的零工资就业,既是求职者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悲哀。

一、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自我定位较高。

大学生经常自我定位是社会的精英,应该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承担“修身平天下”的重要职责,最差也要成为企业白领,坐在企业的豪华办公室里,担当着重要职位。

2.固化的就业择业观念。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据教育部统计,80.8%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甚至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中也有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大学生就业往往向经济发达的繁华大都市聚集,总想环境好一些、待遇高一些,城市大一些。

3.大学教育模式落后于市场需求。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方面还存在差距。社会需求的是实用型人才,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偏重传授理论知识,轻视技能培训,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情况。然而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

4.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就业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没有相互贯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要由学校负责,学校大多直接组织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供需见面,覆盖面比较狭窄,就业率不高。

5.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过高,招聘行为不规范。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多,选择面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条件越来越苛刻,门槛越来越高。

二、“零工资”就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虽然零工资就业只是极少数大学生,也可以说是“极个别现象”,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弊端和危害,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1.扰乱就业市场。

“零工资就业”虽是个人行为,但如果允许其普遍实施,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社会劳动力价值观念颠覆,扰乱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甚至被唯利是图的企业所利用。这种不正当的恶性就业竞争,容易使企业养成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习惯,最终将会使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待遇降低。

2.给其他求职者带来巨大压力。

低起薪“寒流”,不仅是对自己劳动力价值的贬损、不尊重,还会破坏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而扰乱整个市场的薪酬体系管理,形成一种恶性竞争。

3.求职者权益难以保障。

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中应当具备的主要条款之一。而且,《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还规定了工资标准:“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零工资就业”一旦成为事实显然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因此,用人单位接纳“零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做的是违法事情,所签的是无效合同,法律不支持这样的用人行为。

三、如何应对社会上所出现的“零工资就业”现象

1.大学生应切实转变择业观。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就业难的症结在于难求理想的就业单位,并不是无业可就,人才严重过剩。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在求职时要有一定的方向性。

2.高校应着力提高人才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认真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层次,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优势,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监察部门应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

对企业的这种做法,监察部门应当发出明确的信号,告诉大家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并且加强监管力度,通过接受投诉的方式,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4.政府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力度。

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资通过公共就业培训中心、劳动局下属的职业培训学校、委托民间的培训机构,或者直接通过企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可以直接上岗的条件。这样不仅能大规模开发大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也满足了企业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5.全社会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的就业环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尤为重要。因此,全社会必须通力协助,为大学生就业创建和谐的、宽松的、良好的环境:加快经济建设和发展,切实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就业需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破政策壁垒,完善和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实施无障碍就业;加强舆论宣传,发挥正面效应,正确合理地引导大学生就业,切实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第二篇:零工资就业

一. 政府加强监管,完善社会社会保障体系

“零工资就业” 只是一种求职方式,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并没有签订合同,并且自动放弃所有的报酬,因此,这种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这样一来,零工资就业的求职者一旦在就业期间遇到纠纷或者遭遇意外伤害,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且“零工资就业”具有双向的风险,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政府有必要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保障,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有关部门既要不断探索,针对劳动者的流动性制定出有利于积累的社会保障制度,又要对那些无视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依法予以惩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不再“主动牺牲保障”。

二.加强对用人单位领工资就业情况的惩罚力度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根据本条的规定,即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建立了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就应当承担相关的法律义务,包括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同时,《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在不支付劳动报酬时的法律责任,既包括行政责任也包括民事责任。对那些无视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依法予以惩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不再“主动牺牲保障。

三.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新的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零工资”就业问题,更应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目前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对就业人员来说,要想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实习或者兼职,积累一些实际经验!

四.完善就业立法,加强执法深度。

“零工资就业”显然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求职者寻找发挥自我价值的空间和舞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既然这种社会现象能够产生,就有其出现的原因和必然性。因此完善就业立法,提供执法上的基础,加强执法深度从宏观层面上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象

大学生就业现象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逐步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的社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知识技能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崭露头角。大学生是国家大力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我国所要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人力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牵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同时也关联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 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首先: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

其次:大学生对国企、机关单位、外企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应届往届大学生都对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

再次: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中,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品德”被大学生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重视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影响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其次: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再次: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最后: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首先是大学生自己

1、树立自信,保持冷静,不要被就业难吓倒,积极充电,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等着用就行,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要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3、重视品德素质,不要一天到晚想着耍小聪明,也许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耍小聪明的才是真正的“愚人”!再说招聘方眼睛都很辣,你的小伎俩逃不过他们眼睛的!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被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其次是国家和社会方面,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再次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关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对于社会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

张学星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带有战略性的民生问题。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找出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层面 的问题,据此分析原因与改进措施,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现象 分析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6-05-0153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共识。就业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概括起来。这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因素、高校培养及指导、学生 个人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往届毕业生未就业总量大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2005 年为

338 万人,2013 年毕业生人数达到 699 万人,而 2015 届毕业生 达到 749 万。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毕业生数已翻番。应 届毕业生找工作已属不易,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就更难了。在各类招聘会中,都有众多往届毕业生的身影,既有一直没有 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辞职二次就业的。2.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

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

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GDP 增速已落到 7% 以下,未来几年有 可能继续下降。重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下降。受大环境及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一部 分企业、单位新招聘人数减少,甚至裁员。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企转移国外的情况,这都影响社会就业环 境,加剧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与培养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各企业用人实际安排上来看,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基本 上要试用或者学习培训半年至一年。有关企业招聘人员透露,除去业务开展经验需要从头学起外,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 业业务水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所代表 的专业知识水准,在市场上基本用不上。这也给了各高校一个 办学启示,那就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不能只顾埋头办 学,导致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高校应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2.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人员,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基本维持在 1~4 人,甚至更少。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学分管理、教 材编制、师资培训等还停留在文件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忙 于事务性工作,无暇于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工 作人员无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大多是党政干部或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 作和面试技巧等浅层次方面。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职业类型 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层次工作方面则无能为力。另外,高 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无法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咨询需求。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就业观念落后

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压力估计不足,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遇到 稍不如意的岗位就轻易放弃。不愿意到小地方、小企业就业,参加三支一扶、村官选任、其他援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有些 学生还不愿意转行、接受不了暂时低薪等。业务能力、工作经 验的积累与成长,这决定以后的薪酬调整。要积极引导学生转 变就业观念,树立“小”观念,“从小单位小企业做起、从小 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

2.部分大学生个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某学院曾组织过专场招聘会,从很多参会企 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与专业技术紧 密相关的岗位为主,此类岗位约占 70% 左右。其余岗位如客户 经理、业务员、行政文员等,也是要求有相近专业学习背景和 一定的专业能力。故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转行,无论是进入专业 类公司从事专业还是行政、营销等岗位工作,都要求有较强的 专业水平与能力。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读期间,专业学习还是 第一要务,专业学习搞不好,就业竞争就已失去了优势。在要 求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同时,部分企业提出让学院推荐素 质较高的学生进行面试。明确提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经验丰富的学生优先考虑甚至直接签 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不亚于专业学习。3.学生创业风气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除了扩大就业外,近年 来出台多项鼓励创业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个 人独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还发文从教 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指导服务等 9 个方面促进大 学生创新创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难,还能带动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由于经验比较 少还容易导致失败。以上因素造成现在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 有效规模,对就业难的缓解作用不突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需有所作为。笔者 所在学院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业,例如在学生会成 立创新创业部门,设置学生干部团队专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模 式探索、项目发掘、项目策划、实施指导与管理,建立实际意 义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另外,积极申请政策支持,加强我院 创业工作与省金种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引导与鼓励学 生积极申报创业项目。选拔专业拔尖学生进入相应专业工作室,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鼓励他们参与校企合作与各层次专业 实践。

总而言之,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 人等多层次联动,需要各个层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需要全社 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高校要大力推行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认清形势,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新形势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高等

教育的结构规模不符合社会岗位和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2011 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 达到了 6 60 万,初就业人数占总数的 7 0%,也就是说,仍有 198 万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今年 也首次突破了 1 0 万

人,达到 1 0.2 万

人,内蒙古劳动力市场

形势显然是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总结出我 区当前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利弊并探索新的模式显得尤为 必要。

一、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密不可分。根据国家未来人事制度宏观改革的趋势,通过 分析大学生就业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归纳为“学校 主导型”、“学生自主型 ”、“用人单位订单型 ”就业模式。笔

者认为,目前,我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赖“学校主 导型”、“学生自主型 ”就业模式。

(一)“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 “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引导大

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内强学生素 质,外拓学生就业市场。“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在学生就

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就业的资源和经验相比 学生个体要丰富得多,因此,使学生就业选择的路更多,选 择的面更宽,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目前,我区各单位,特别是各高校高度重视,把大学生 就业问题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基础工程来抓,作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 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比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另外,为提 高大学生就业,很多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交通职

0 1 4.6-8 KAO S HIYUZHAO S HE NG近

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 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 中,以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加就业筹码。研

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般意 义上所讲的 “ 考研 ”

就是参加全国硕士学位研究 生招生考试

(以下简称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生

招生考试政策性强、环节多、时间跨度大,为了

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这里就研究 生招生考试的主要环节及相关知识给大家做一 简单介绍。一、关于报考条件

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按照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 两种类型;根据考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全国统 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管理类联考、法硕联考、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和农村师资计划几种。当然

还可从录取类别或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划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 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 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教育部 《

全国硕士学

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以下简称招生简章)中对

考生报考不同类型、选择不同考试方式都有着

具体的要求,例如对于报考单独考试或工商管 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等部分专

业学位的考生,不但在学历方面有明确要求,还 要求考生具有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对于报考 法律硕士(法学)、法硕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 的考生,除学历要求外,对其之前在高校所学的 专业也有具体的要求等等。

各招生单位也可根

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也会对考生提出具体的业 务要求,同学们在正式报名前应按照教育部招 生简章、拟报考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及相关业

务条件要求,认真审核本人报考资格,遇到不清 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进行咨询,以免影响正常 的报名考试。二、报名环节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加现 场确认的方式进行,报名和调剂的指定网站是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以下简称“研招 网”)。

同学们注册用户名进入网上报名系统后,应认真阅读相关公告信息,根据系统页面提示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招生单位、考试 方式、报考专业、研究方向、报考点等项目,填写 个人相关信息。

所有栏目填报完毕,再三核对确 认无误后,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即可。

这里需提 醒大家,“

招生单位 ”、“ 报考点 ”、“ 考试方式 ” 三

项为报考的关键信息,不论是否已支付报名费(选择北京、河北、四川等省份报考点的需网上 支付报名费,选择其他省份报考点的需现场支 付报名费),在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后,此三项 信息是不允许修改的。

同学们若要修改报名信

息,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前,重新注册用户名 进行报名、缴费。

(一)关于报考点的选择

不同于其他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研究生招生 考试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考生在选择报考点

方面也有着具体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在进行网上 报名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教育部发布的招生简 章,拟报考招生单位、拟选择报考点以及该报考

点所在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的网报公告及关于网 上报名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正 确选择具体的报考点,以免因错选报考点而耽误 报名和考试。

———“ 考研 ”

流程指南 >>>多兵 大学之后,路向何方 189

第五篇:零工资就业的多维审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零工资就业的多维审视

作者:王晓军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2期

严格地说,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并非是一种就业模式,而仅仅是一种谋职的方式。虽然零工资就业的只是极少数大学生,是“极个别现象”,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弊端和危害,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必须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予以认真审视。

从法律角度审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属于一种违法行为。“零工资就业”践踏了劳动力社会价值,属于用人单位不守道德、不守法则的行为。少数大学生之所以选择零工资就业,就是因为自己中意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太高,为求“进门”不得已采取的另类手段。用人单位录用这样的毕业生,毫无疑问是以用人权力挤榨掉了劳动力应有的社会价值,这是对被用者的不公。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保障就业者的获酬权利,并确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即使是试用期双方也应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且报酬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劳动保障部门明确指出:“零工资就业”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做法,用人单位不能以任何方式选用或接受劳动者从事无报酬工作。因此,用人单位接纳“零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行为是违法的,所签的是无效合同,法律不支持这样的用人行为。

从市场角度审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严重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求职者在廉价推销甚至无价贱卖自己的同时,给其他大学生求职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特别是非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用人单位自然会利用这个“供过于求”的机会,借机人为地不断提高招聘条件和录用门槛,以此招聘和录用更多的零工资就业大学毕业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零工资就业的做法类似于商业上的恶性竞争,是不正当的,给其他求职者增加了更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突破正常就业的底线,严重干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从经济角度审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额外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般要投入十几甚至几十万元,大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投资得不到回报,不符合市场规律。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其家庭的负担。不仅如此,还将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从而引发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下载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分析的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分析的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的论文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的论文 【提 要】随着各高校连年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连年增长,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来愈困难......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 *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

    调研论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解决方法

    怎么看待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创伤情绪危机干预 社102班19号李智丹 一、问题概况: 我的一个朋友,性别女,年龄22,,她是有他爷爷带大的,从小跟爷爷一起生活,常年与父母分开,跟爷爷的感情非常深厚。 在她大一的时候......

    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 论 文 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提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也连年增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来愈困难, 虽然政府方面也在不断增加就......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论文

    论大学生不文明现象 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大学被看做是知......

    大学生兼职现象论文

    大学生兼职现象论文 3116108107 刘德军 摘要: 现在大学生兼职现象十分普遍.利用课余时间打打工,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许更多......

    大学生就业协议违约现象

    大学生就业协议违约现象 【企业简介】:人本集团创立于1991年,是中国最大轴承生产企业之一,同时涉足商业连锁超市、机电贸易等产业,现有员工17000余人,下属公司及独立核算单位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