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谐振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简谐振动的判断,掌握全过程的特点;
(2)理解简谐振动方程的物理含义与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对周期性物理现象观察、分析;
(2)训练对物理情景的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
(一)、简谐振动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1)一次全振动过程:基本单元
平衡位置O:周期性的往复运动的对称中心位置
振幅A:振动过程振子距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2)全振动过程描述:
周期T:完成基本运动单元所需时间
T=
频率f:1秒内完成基本运动单元的次数
T=
位移S:以平衡位置O为位移0点,在全振动过程中始终从平衡位置O点指向振子所在位置
速度V:物体运动方向
(二)、简谐振动的判断: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为线性回复力
(F=-KX)K:简谐常量
X:振动位移
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KA2=KX2+mV2=mVo
2(三)、简谐振动方程:
等效投影: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ω=π)
位移方程:X=Asinωt
速度方程:V=Vocosωt
加速度:a=sinωt
线性回复力:F=KAsinωt
上述简谐振动物理参量方程反映振动过程的规律性
简谐振动物理参量随时间变化关系为正余弦图形
课堂思考题:
(1)简谐振动与一般周期性运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如何准确描述周期性简谐振动?
(3)你知道的物理等效性观点应用还有哪些?
(四)、典型问题:
(1)简谐振动全过程的特点理解类
例题
1、一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保持相同的物理量有()
A速度B加速度C动量D动能
例题
2、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
A.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Δ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
B.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若Δt=T,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加速度一定相等;
D.若Δt=T/2,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
同步练习
练习
1、一平台沿竖直方向作简谐运动,一物体置于振动平台上随台一起运动.当振动平台处于什么位置时,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最小
A.当振动平台运动到最低点
B.当振动平台运动到最高点时
C.当振动平台向下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D.当振动平台向上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练习
2、水平方向做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其周期为T,则:
A、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一定是的整数倍
B、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C、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一定是T的整数倍
D、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练习
3、一个弹簧悬挂一个小球,当弹簧伸长使小球在位置时处于平衡状态,现在将小球向下拉动一段距离后释放,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振动,则:
A、小球运动到位置O时,回复力为零;
B、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小球的速度最大;
C、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弹簧一定被压缩;
D、在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力大于小球的重力;
(2)简谐振动的判断证明
例题、在弹簧下端悬挂一个重物,弹簧的劲度为k,重物的质量为m。重物在平衡位置时,弹簧的弹力与重力平衡,重物停在平衡位置,让重物在竖直方向上离开平衡位置,放开手,重物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上下振动,请分析说明是否为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何因素有关?
解析:当重物在平衡位置时,假设弹簧此时伸长了x0,根据胡克定律:F=kx由平衡关系得:mg=kx0(1)
确定平衡位置为位移的起点,当重物振动到任意位置时,此时弹簧的形变量x也是重物该时刻的位移,此时弹力F1=kx
由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F1–mg=ma(2)
由振动过程中回复力概念得:F回=F1–mg(3)
联立(1)、(3)得:F回=kx-kx0=k(x-x0)
由此可得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是线性回复力即回复力大小与重物运动位移大小成正比,其方向相反,所以是简谐振动。
由(2)得:a=-(x-x0),结合圆周运动投影关系式:a=-ω2(x-x0)得:ω2=
由ω=π得:T=2π此式说明该振动过程的周期只与重物质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跟弹簧的劲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跟振动幅度无关。
同步练习:
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密度计竖直地浮在液体中。如果用手轻轻向下压密度计后,放开手,它将沿竖直方向上下振动起来。试讨论密度计的振动是简谐振动吗?其振动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3)简谐振动方程推导与应用
例题:做简谐振动的小球,速度的最大值vm=0.1m/s,振幅A=0.2m。若从小球具有正方向的速度最大值开始计时,求:(1)振动的周期(2)加速度的最大值(3)振动的表达式
解:根据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得:KA2=mVm2
=Vm2/A2=0.25由T=2π=4π
a=-A=0.05(m/s2)由ω=π=0.5由t=0,速度最大,位移为0则
Acosφ=0v=-ωAsinφ则φ=-π/2即有x=0.2cos(0.5t–0.5π)
第二篇:大学物理-习题-简谐振动和波-学生版
一.选择题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模块习题
1.对一个作简谐振动的物体,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
物体处在运动正方向的端点时,速度和加速度都达到最大值;
(B)
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C)
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D)
物体处在负方向的端点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2.一个质点作简谐运动,振幅为
A,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
A,且向
x
轴正方向运动,2
代表此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为---------------------------------------------------------------------【B
】
3.一质点沿
x
轴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x
=
0.04
cos(2p
t
+
1
p)
(SI),从
t
=
0
时刻起,3
到质点位置在x
=
-0.02
m
处,且向
x
轴正方向运动的最短时间间隔为---------
【D
】
(A)
s;
(B)
s;
(C)
s;
(D)
s
一弹簧振子,振动方程为
x=0.1cos(πt-π/3)·m,若振子从
t=0
时刻的位置到达
x=-0.05m处,且向
X
轴负向运动,则所需的最短时间为------------------------【D
】
(A)s/3;
(B)
5s/3;
(C)
s/2;
(D)
1s。
5.频率为
Hz,传播速度为
300
m/s的平面简谐波,波线上距离小于波长的两点振动的相
位差为
p,则此两点相距
--------------------------------------------------------------【C
】
(A)
2.86
m
(B)
2.19
m
(C)
0.5
m
(D)
0.25
m
T
6.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负方向传播,角频率为
ω,波速为
u.设t
=
时刻的波形如图(a)
所示,则该波的表达式为---------------------------------------------------------------------【
】
é
æ
x
ö
ù
é
æ
x
ö
p
ù
(A)
y
=
A
cos
êw
ç
t
u
÷
+
p
ú
(B)
y
=
A
cos
êw
ç
t
u
÷
+
ú
ë
è
ø
û
ë
è
ø
û
é
æ
x
ö
p
ù
é
æ
x
ö
ù
(C)
y
=
A
cos
êw
ç
t
+
u
÷
ú
(D)
y
=
A
cos
êw
ç
t
+
u
÷
+
p
ú
ë
è
ø
û
ë
è
ø
û
7.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沿传播方向相距为l
/2,(l为波长)的两点的振动速度必定:【A
】
(A)
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
(B)
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C)
大小不同,方向相同;
(D)
大小不同,而方向相反。
8.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
Ao,当它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别为
x1=A/3,和
x2=A/2
时,动能分别为
Ek1
和
Ek2,则Ek2
/Ek1
之比值为--------------------------------【
】
(A)
2/3;
(B)
3/8;
(C)
8/27;
(D)
27/32。
二.填空题
1.用
40N的力拉一轻弹簧,可使其伸长
cm。此弹簧下应挂
kg的物体,才能使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的周期
T
=
0.2p
s。
2.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在t=0
时的波形图,则
O
点的振动方程,该波的波动方程
3.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
u=100m/s,t=0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简谐波的波长,振
幅,频率
0.8m;0.2m;125Hz。
4.一平面简谐波在介质中以速度
u=20m/s
沿
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a
点的振动表式为
ya
=
3cos
4pt
(SI
制)。则以
a
为坐标
原点写出波动表式
;以距
a
点
5m
处的b
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表式。
5.如图所示,图(a)表示
t=0
时的余弦波波形图,该波沿
x
轴正向传播,图(b)为一余弦振动曲线,则图(a)中在x=0
处的振动初相位
π/2与-π/2
图(b)中简谐振动的初相位。
u
5m
b
a
6.相干波必须满足的条件是:(1),(2)频率相同;
7.振动方向相同;
8.位相差恒定,(3)。
9.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向传播,已知坐标原点的振动方程为
y=0.05cos(лt+л/2)m,设同一波线上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0.02m,B点的周相比A点落后л/6,则波长λ
=
0.24,0.12,波速
c=,波动方程
y=。
三.计算题
1.作简谐运动的小球,速度最大值为vm
=
cm/s,振幅
A
=
cm,若从速度为正的最大值的某时刻开始计算时间。(1)求振动的周期;(2)求加速度的最大值;(3)写出振动表达式。
2.沿绳子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
y
=0.05cos(10pt
4px),式中
x,y
以
米
计,t
以
秒
计
.
求
:
(1)波的波速、频率和波长;
(2)绳子上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
(3)求
x
=0.2m
处质点在t
=1s时的位相,它是原点在哪一时刻的位相?这一位相所代表的运动状态在t
=1.25s时刻到达哪一点?
3.一列机械波沿
x
轴正向传播,t
=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已知波速为10
m·s
-1,波长为2m,求:
(1)波动方程;
(2)
P
点的振动方程及振动曲线;
(3)
P
点的坐标;
(4)
P
点回到平衡位置所需的最短时间.
4.在竖直面内半径为
R的一段光滑圆弧形轨道上,放一小物体,使其静止于轨道的最低处.然后轻碰一下此物体,使其沿圆弧形轨道来回作小幅度运动.试证:
R
/
g
O
R
(1)
此物体作简谐振动;
(2)
此简谐振动的周期
T
=
2p
5.一质量
m
=
0.25
kg的物体,在弹簧的力作用下沿
x
轴运动,平衡位置在原点.弹簧的劲度系数
k
=
N·m-1.
(1)
求振动的周期
T
和角频率w.
(2)
如果振幅
A
=15
cm,t
=
0
时物体位于
x
=
7.5
cm
处,且物体沿
x
轴反向运动,求初速
v0
及初相f.
(3)
写出振动的数值表达式.
(答案:0.63s,10
s-1;-1.3m/s,p/3;
x
=
´10-2
cos(10t
+
p)
(SI))
6.如图(a)所示,质量为
1.0
×10-2kg的子弹,以
500m·s-1的速度射入木块,并嵌在木块中,同时使弹簧压缩从而作简谐运动,设木块的质量为
4.99
kg,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8.0
×103
N·m-1,若以弹簧原长时物体所在处为坐标原点,向左为
x
轴正向,求简谐运动方程.
第三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2、学生基本人手一本《奇迹课堂》、《七彩课堂》、《教材全解》等工具书,所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古诗教学应打破串讲诗意的囚笼,走向意象的关注、写法的揣摩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七律长征》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毛主席和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诗文
1、播放长征视屏,引出长征。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北上抗日,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走过水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3、导入新课。
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长征已经过去将近80年了,离学生当代生活的距离已经相当遥。为了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长征》这首诗的诗境当中去,授课伊始就做了这样的铺垫铺垫】
4、了解七律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律诗,一些有关律师的基本常识学生应该掌握。】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
2、认读词语“逶迤”、“磅礴”、“五岭”“岷山”。
3、指名逐句读古诗,正音。
4、齐读,读出诗的节奏美。
5、根据工具书,小组内疏通诗意。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两遍,再到指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品读,感悟诗情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长征的感受,可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具体说一说。
2、交流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红军的态度,初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3、找出诗中概括写出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态度的诗句,即找出本诗的中心句。
4、中心句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找出诗眼?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有了初步认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汇报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
6、找出本首诗中提到了那些山水,体会毛主席诗词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毛主席用万水千山一词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所有困难。诗人在诗中具体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诗人为什么只写这几座山,这几条河? 【设计意图: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万水千山,它代表了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遭遇的所有的难。毛主席又在万水选了两条水,一条是大渡河,一条是金沙江,千山选择了三座山,五岭、乌蒙山和岷山。这些山,这个水又代表了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学生自由读二至八句。划出表现红军不怕与等闲的字词。
1、指名回答。
2、结合图片,想象自己翻越五岭、乌蒙的感受,体会红军战士的无畏与乐观
(出示图片)这就是逶迤的五岭,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
这就是磅礴的乌蒙,海拔在3000米以上。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假如让你翻过这样的山岭,你会怎么想?
老师也感到害怕、紧张,也想退缩。可是红军战士紧张了吗?害怕了吗?退缩了么? 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是什么?
5、结合自己查找的长征资料,想象红军翻越五岭与乌蒙画面,再次体会红军战士的无畏与乐观
红军面临的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吗? 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画面?
6、体会毛主席夸张手法的巧用。
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作者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将红军的不怕写了出来?
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7、指导朗读
8、回读总起句,再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设计意图:本设计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理解翻越五岭、乌蒙自然环境的恶略;二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红军长征的其他困难,三是体会红军不怕难、苦、险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是进一步感受诗人毛泽东面对困苦、艰险的态度和壮志豪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指名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2、从暖字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从那个词语能看出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3、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深入理解“暖”
这个句子里其实包含这一次著名的战斗——巧渡金沙江。红军来到金沙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成功运用了调虎离山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度过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4、指导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你能把红军战士的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5、观看强渡大渡河的视频,从寒字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播放强渡大渡河的视频)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时此刻,你对寒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是什么令人心寒?相机指导朗读。
7、教师小结:大渡河波涛汹涌让人心寒,十三根铁锁让人心寒,国民党无比凶残让人心寒,但是英勇无畏的的红军战士更让敌人心惊胆寒。
5、指导朗读
金沙江智取,大渡河强渡。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6、回读总起句,又一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齐读诗句。
2、探究红军战士喜得是什么?
3、指导朗读。
4、回读总起句,又一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正是因为红军战士把经历的万水千山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才迎来了这最终的胜利。我们终于从国民党的口袋里钻出来了,革命的火种保留下来了。让我们再来满怀激情的读一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的领悟,学生已经学会抓重点字词,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此处,放手让学生感悟】
四、诵读,升华诗情
1、进行写话训练。
在毛泽东眼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眼里长征是什么?请拿出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汇报。
3、教师总结
七十九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抚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毛主席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
4、全班齐颂全诗。
5、布臵作业(1)、写一首诗。把《七律〃长征》工工整整的抄写在自己的练字纸上。(2)、读一首诗。《清平乐〃六盘山》是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另一首诗,请把它找来读一读。
(3)、看一本书。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4)、浏览一个网站。http://changzheng.china1840-1949.net.cn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 征精神的洗礼。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不怕 无畏 等闲 乐观
第四篇:除法简算教学设计
“ 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设计
河南省安阳市豆腐营小学
周秀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43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并能正确运用知识正迁移主动探索自主总结归纳出规律;体验主动探究的快乐。
3、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流程:
解决具体问题,得到研究素材——引导观察材料,初步理解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归纳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旧知引路,唤起兴趣:
1、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既对又快)25×4 = 317-65-35 = 125×8 = 543-249-51 = 390÷13 = 436-158-42 =
2、师:在口算“317-65-35”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先算“65+35”的和?(因为这两个数相加正好是100,这样算起来简便)对,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口算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容易勾起学生对前面所学简便计算方法的回
忆,为本节课的新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引入课题做好了铺垫,从而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对,春暖花开,正是植树的好季节。我们一起到光明小学的植树现场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2、充分感知,自主建构。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指名答)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师:请你仔细默读题,看一看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想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写在练习本上。可以先分步再综合,有能力列综合算式的也可以直接列出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学生,并及时搜集学生解题情况。)
师:写完的同学,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给同伴小声说一说。教师及时运用教学口令,调整学生坐姿和学习状态。学生活动:列出算式后,反馈活动结果(学生上台板演)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师:(教师指方法一)谁和这位同学的方法一样?(学生举手示意)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答)
师:有道理,说的很好!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同意第二种方法?你们又是怎么想的?(指名答)
师:请大家来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答)
教师引导小结:在解决上面问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50÷25÷5 =1250÷(25×5)
追问:等号是什么意思?你能模仿这个等式再举一些例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一些符号来表示这个规律吗?(指名答)
生: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字母表示为:a÷b÷c= a÷(b×c)师: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这是除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有时运用它可以使计算简便。这也是今天我们的劳动成果,赶快把它记录在书43页。教师并指导学生看书例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质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尝试的愿望,就愿意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动启发、发现规律、记录成果”经历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清晰、深刻的表象;学生在探索规律的同时也学会了悦纳自己,欣赏别人,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1、第一层次练习:快乐填空,使等式成立。
16÷2÷4=16÷(2 ○4)
180÷(3 ×4)=180○3○4
420÷(7 ×4)=
420÷()○()350 ÷(25×7)=350 ○()○()
2、第二层次练习: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2000÷125÷8 3000÷60÷2
180÷(3×5)
210÷(6×7)
3、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训练,不仅体现了教师扶放结合的思想;而且充分展示出了孩子们运用规律解题的思考过程。学生逐步体会并领悟到:做题时要“根据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算法”的真正内涵。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提升思维。
谈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篇:jqx教学设计简案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导入
孩子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好多的声母宝宝,这些声母宝宝,有些长得特别像,你能说说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是啊,我们可以用儿歌来记住他们的区别,来,举起小手,边做动作,边来读吧!
三、新课学习
大家的儿歌读得那么好,它们也来凑热闹啦!出示图片。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一)学习j
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我们把母鸡得鸡读得短一点,轻一点,就是j。
用儿歌来记住。鸡啄母鸡jjj,竖左弯加点jjj。
谁坐得端正,我请谁来读。
观察,j占几格,笔顺。端端正正描三个。
(二)学习q
图上画着什么。气球的气改成第一声,读得轻短一些,就是q。
说说q像什么。
能不能编编儿歌。
一起读儿歌。
有了儿歌,我们就记住了它的读音,女孩子来读,男孩子。
观察,q在拼音格的位置,笔顺。端端正正描三个。
(三)学习x
孩子们,一定渴了吧!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西瓜,分给四个大组的小朋友,老师拿出刀,切了一刀,又切一刀,咦?西瓜上居然出现了一个声母,它就是——
它看起来就是一个叉叉
能不能编儿歌。
四块大西瓜,第一块给哪个大组呢,比比谁更端正,我先送给谁。想吃到西瓜,要先读准这个声母。下一组。
观察,x在拼音格中的位置。笔顺。端端正正描三个。
(四)巩固
为了更好地记住这三个声母宝宝的名字,周老师也向孩子们学习,给他们编了几句儿歌,想不想听,声音不够响亮。
出示。
读儿歌,请小手来帮忙吧,先拍手,当你要读声母的时候,我们的手就轻轻地拍拍自己的手臂,因为我们读声母的时候,要读得又轻又短。
(五)区分
现在jqx加入了拼音大家族,里面的有些小伙伴就糊涂了,因为他们中啊有几个长得可真像,孩子们,你能区分吗?
借助儿歌。
(六)拼音
jqx加入了拼音家族,首先来和他们做朋友的是小i,小i非常有礼貌,它见到了jqx,就摘掉了自己的帽子。恭恭敬敬地行个礼,jqx看小i那么有礼貌,就送了它四顶不同的帽子。
所以你瞧,小i跟在jqx身后,加神调,要把上面的一点去掉。
让我们给读一读这几个音节把!
孩子们,想想,在生活中,哪里会遇到ji这个音呢?(说四声)周老师也想到了几个词语,一起来读读好吗?
那几个音节呢?开动脑筋,想想。
为了记住这几个不同的音节,周老师还编了儿歌,能干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来读读吧,还不会的,跟着老师和其他同学读!
看见小i和jqx玩得那么高兴,韵母a也来凑热闹啦!他们组成了三拼音。大家还记得读三拼音要注意什么吗?声轻介快韵母短。谁来挑战一下呢!
听说,在这个拼音大家庭中,j、q、x是非常调皮的三兄弟,他们很讨厌小u,所以从来不喝小u玩,那他们喜欢谁呀!原来啊,他们特别喜小yu。j、q、x三兄弟见了小ü就调皮地把小ü的两只眼睛蒙上,要小ü和它们一起捉迷藏。从此,小ü见了j、q、x,两点就不见了。出示:ju、qu、xu、问:被蒙上眼睛的是谁呀?
用儿歌来记住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小ü见了j、q、x,去掉两点还念ü。
让我们来看看,小迂和jqx在一块的时候,组成的音节,戴上声调,都读什么呢? 可是在遇到另外一些声母的时候,小U会不会蒙上眼睛呢》让我们来看看。
(六)图
孩子们,昨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看图说话的本领特别高,今天,老师又带来一幅图片,谁能说说呢?
恩,如果可以用到上面的几个词语就更棒了!
读词语。
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几个生字,你认识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他们记住呢?
(七)儿歌
老师请刚才已经学会生字的孩子来读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