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本文以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阐述了选题理由、目标确定、施教方法、实施效果、巩固措施、发展前景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教改分析研究,重点在施教方法上倡导引探导学,优化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探究;新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
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
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
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6.发展前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新型的教学手段,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学观的确立,新教材的构建,新教法的革新,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展望了全新的蓝图,只要我们全身心的付诸实践,会将收到扎实有效的课改成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将不在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教学的最优化将不在是可望而不可及,只有教师经久积累教学经验,无论是从现代教学论演绎而成的教学模式,还是从实践中探索归纳而成的教学模式,都将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感想
新课堂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感想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语文组龚楚萍
关键词:新课改自驾养成习惯导育导学黄金分割法高效课堂
笔者从2012年的二月接触新课程改革,到目前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走的曲折,走的辛苦,在不断地学习、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仿效桑植市一中学“三主五步”教学法、常德市五中的“五步教学法”之后,终于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课改模式:养成习惯导学法,在本期初又注入了“黄金分割法”在导学中的运用,并开始尝试“自驾”这种新的课堂形式,力争能切实可信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效率。自我校推行新课改以来,我们老师多次到外校学习他们的新理念和课改经验,然后结合我校的实际,尝试多种形式,并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方法、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精彩纷呈,又要有高的效率。在传统语文教学弊端日益显现的情况下,课改势在必行。以前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呢?
(1)学生缺乏积极性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积累的过程,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学习者能够在时时刻刻的学习中得到进步。在这种长期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诗词中带来的文学气息。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是缺乏兴趣的,因为老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满堂灌)让他们的学习缺乏乐趣,从而丧失兴趣,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2)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着书本的进度讲课。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通常就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然后逐句地解释语句的意思,让学生懂得古文的意思,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大多是介绍背景、分层、归纳段落大意、找中心点等。这些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完全的体现,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他们得到的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
(3)教学评估方式陈旧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和考察应该是听、说、读、写面面
俱到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国中学语文的教学评估方式是停留在卷面考察上的,也就是说只注重了背诵和写作的考察。但是语言的口语考察就被忽略了,学校的评估方式让我们的语言仅仅停留在纸上。
而我校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走出了这个固有的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自驾”的新模式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讲台唯一的占据者,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者,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们自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承担某一课的教学设计任务,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制作出相关课的课件,并推选出主持人,主讲人,如有问题,在上课前可和老师探讨,提出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请老师做相应的辅导之后,课堂就是学生们自己的了,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点拨(学生讲解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点评(小组在自驾课中的表现)、总结(课堂中的重难点)的作用,等学生熟悉整个流程套路后,点评和总结的环节都可以通过学生来完成。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我给承担任务的小组做了如下指导:播放革命时期的影片片段,让学生从影像上了解此诗的背景,并且在诵读的时候可以配上慷慨激昂的音乐,充分体现出毛主席在诗中所表现的意气风发的精神。然后,主讲人也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下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这里的“凄美”是词语里的活用,将形容词用作了动词,主讲人可以通过讲这种歌词,让学生明白词语的用法,让学生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崇拜感。在课堂上,主讲人按着老师的指导去做了,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担任主讲人,让其他的同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也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这组同学将表现得怎么样呢?他们和老师的讲法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我们能否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呢?这样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2)主讲人在讲述的过程中,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或质疑者都将为本小组挣得分数,一个月累计最高者将获得奖励。这样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可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3)点评环节的设置让其他的同学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针对主讲人的讲述,可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样就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两种三种甚至是好几种答案,在争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又便于更好分析掌握课文的内容。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最后,老师针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所作的总结就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才是魅力四射的课堂。
二、“黄金分割”在导学中的运用帮学生提高了效率
何为黄金分割?如图一所示,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
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所以也称为0.618法。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近似值就派生了“三分法”,即1/3和2/3,可用九宫格计算。
图一
分割法的分类
线分割(一维分割,图一所示):分割点一个,无分割线。
当然,要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出真正的素质人才,学校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方式,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具体做法是讲考试的形式分为听力、现场答辩、朗读指定文章、书面
考试等方式,听力可以效仿英语中听力的内容,现场答辩则是现场抽题,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朗读则是现场指定文章,让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予以朗读,书面考试则是沿用以前的考试方式。对这四种考察方式分别评分,然后将他们综合起来,给出语文学习的分数。望老师和学生不要觉得此种考察方式麻烦,要让他们懂得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能力提高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语文是我们的基础学科,作为国学,在今后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借助新课改的契机,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予以重视,及时采取行动,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第三篇: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考试方式 教学评估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根源在于现行的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方式不当。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机制,保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必然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窄。
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功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学生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考试时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教师拿出成绩来,教师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怎么能是称职的教师?最终责任还在语文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估重结果更重过程,但现实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分数高,教师就是有水平,学生分数低,就是教师无能。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吗?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你第一次比别的老师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还少0.1分,这不是你老师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语文教学变成了行政干预,什么都要统一,有的单位还搞“四备”、“五步”、“六统一”,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的试题训练,枯燥无味。有一句话形容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非常贴切: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放眼今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公开场合高唱减轻学生负担,私下里却拼命地忙应试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位分管教学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但没有成绩,没有升学率,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赤裸裸地说,要放心大胆地抓升学率。如此,还有什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言?还谈什么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
课程是要改革,教学方式也应该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相适应。理论,谁都能说上一大套,可就是不能在实践时很好地贯彻落实。一会儿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会儿又学衡水“三变五让”,红头文件发了,检查组也派了,年终总是取得了重大成果。依然故我。为了生存,语文教师不得不巧于应付,上面检查了,就来素质教育,检查组一走,立马忙应试。竞争成了教师的紧箍咒,最苦的还是学生。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震天响,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没有?结果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三番五次地号召不准乱定教辅用书,可上级命令你购买的复习资料,能不购买吗?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其实,语文教学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能够统一,那么何不来一个全国统一,大家都学魏书生、于漪、冯梦龙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典范,可为什么全国至今也只有一个魏书生?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言的。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评估方式,重结果,更重过程,全面评价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在人平均分上超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我们不能说,老教师就不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是综合的,语、修、逻、文,字、词、句、章哪一方面都要好,都要强,怎么能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呢?再说少一分或者少五分,语文的能力又能低多少?分数只是一种结果,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仅仅以学生考分来论英雄,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大家都在为人平均分而奋斗,还有谁敢放心大胆地搞语文教学实验?还有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能够让语文教师轻装上阵,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也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个维度,从显性和隐性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全新而又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特性的评价策略,这是促成语文学科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加强对语文学科的综合评估,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绩,实事求是地肯定教师的劳动,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改变现行的考试方法。教什么就考什么,加大语文课文考查的力度。有许多优美的课文,就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为什么不能变成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考题?而偏要去找学生都不熟悉的文章为难学生呢?再说,那些文章阅读题答案设计者设计的答案就那么准确无误?笔者认为,语文考查完全可以用书本上的课文作为考试的材料,叶圣陶先生不是说过“教材是一个例子”吗?既然是“例子”,就应该也是考试的“例子”。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制定新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学习观、教学观、知识观、评价观等方面进行有效变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强化先进的学生主体观,变“被迫学习”为“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由学习的成功产生对学习的胜任感、操纵感,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变成“学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和情境。既然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力去讲、去说、去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画好道学生跟着走的局面,创造提供学生由接受型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型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素质教育的提出打破了知识本位的观念,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全面生活,要提升的是人的灵魂,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统一完美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意志、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
1.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并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先设计一个谜语:“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花丛中,授完花粉又采蜜,辛勤劳动立奇功。”用这个富有情趣的谜语开场,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猜出谜底后,他们都兴趣蛊然,主动求学:“老师,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教处处洋溢着创新。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再“引导”学生答出与教师预想相符的答案,代之以生动风趣的讲授,热烈而自由的讨论,多元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
3.注重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常变换试题训练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且采用独特的解题方法,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有个学生说:“曹冲称象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用泥土更方便。”还有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这些方法何等巧妙!如果长期这样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必能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权威教学”向“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摒弃“权威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和真诚合作,在班级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个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多边活动,掌握新知识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气氛,使学生卸去思想包袱,还原本性,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讨论、回答,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中的“我在小小的船里坐”一句,对于首次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不应由教师“一手包办”,公布所谓“答案”,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组,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各说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立刻围拢在一起,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很快,各个小组统一了见解。第一组的代表说:“这行是的意思是指小女孩坐在月亮上”。另一组代表马上也发表了意见:“这一行诗的意思是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小小的船指月儿。”瞧,这些“声音”虽然还很“稚嫩”,但只要我们能“倾听”,这就会变成一种富有独创性的、铿锵有力的“呐喊”!
“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形成公正、积极的新评价观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要求“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不在于追求‘标准答案’,而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传统的评价观是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用学习成绩指标代表学习的全过程,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偏向。因此,所谓的“尖子生”通常指的就是考试成绩突出的那些学生。而所有学生的情意与态度的发展,以及意志努力与动机水平等因素在这种评价中被忽略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并对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推进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果实,才能造就出现代社会所需的新一代人。
(责编 金 东)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特点:主要是改革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能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主动,又能独立和有个性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冷落和忽视对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能更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老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创新、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标研究的课题之
一。学生能不能主动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说得好:“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探究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兴趣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够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探讨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不同教材用不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适合语文学习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将相和》这类课文就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这个事故发生在战国时间故事中主人公为了保卫赵国,他顾全大局,不畏强暴,勇敢地捍卫了战国利益。由于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听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九年义务教材里编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培养了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看教师的上课艺术。看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其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师的授课水平能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学生面前不断地展现出一个知识的新天地。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独立学习,并不断培养这种能力。用“扶”和“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从依赖到独立学习的转变。一开始学习课文时“扶”一把,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老师要主动地“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上《草船借箭》一文可采用这种“扶”、“放”的方法。教学实践过程中紧扣“借”,导读课文,“借”是中心词,文章内容围绕“借”叙述。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怎样借?结果怎样?学生
能回答这些问题,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遵循借字理解中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一步一步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呈现了出来。课文最后点明借箭结果和课文的中心,教学过程体现了“扶”和“放”的原则。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这种关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也完全符合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
3、不同学生,不同课文,教师要灵活机动采用不同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知道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个性化的,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教师有时也应该采用自由讨论方式进行教学。《詹天佑》一文就可以采用“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个性才能。当学生了解大意后指导他们学习,理解文章的主题,其次展开讨论。这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同时思想教育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评议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学生,有时是教师授课语言无味,有时可能是方法千篇一律,或者有时是只重讲轻学生听这一主体等到。这些需要教师和教学中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五年义务教育课标具体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
材的重点难点,将课文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新课标对师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也鼓励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进行自我调控。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使过去那种只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彻底改变。倡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句话,老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才有动力去适应和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三、让语文教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达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语文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实践与探索,强调充分调动学生这一主体,重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探讨新问题、新情况,找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好办法,培养出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
田祖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