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不可违》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
【综合设计思路】
由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以“故事发展”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法律知识分接阶段展开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知新(“社会规则的种类于区别”知识的复习)并由此引出课题。
新知识的教授:以两兄弟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所发生的法律故事展开学习:第1集:身边的法律小事
第2集:兄弟二人参加法律学习班
第3集:表哥出事了
第4集:学法改变人生路。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地思考并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的种类)
最后重点知识归纳: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归纳: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以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这样的活动以能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事半功倍)。
【课后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课的内容十分的繁多,并且专业性较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将这个知识发生背景与生活拉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鉴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安排的问题,在这节教授课中新知识必须要有在本课堂上学生消化检测的环节,否则学生的知识遗忘率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在最后的“小组合作”环节的设计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教学完毕后,仍然感觉知识点组织较为松散,不够紧凑,如果能将四集故事浓缩成一到二个情节,背景更加清晰,学习效果更好。
第二篇: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东源县实验中学 饶玉莲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二.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情景,引起思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
设计情景:老师上班前捡了个钱包,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自由发言)。副板书 等失主,上交派出所——拾金不昧,道德高尚
据为己有——可以吗?——违法行为 板书: 道德——较高境界
不违法——行为底线
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1.违法行为的含义: 2.违法行为的类型
(你还能对这三种行为再进行分类吗?)
案例一: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案例二:王同学与张同学因为一些误会在校外纠结社会青年打架斗殴,被派出所拘留。
案例三: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问:以上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一)分析三种违法行为 1.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
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停止侵害等)2.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拘留、吊销执照等)3.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
刑罚:(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二)探究平台: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三者共同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案例分析 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的东西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4 案例分析 王某迷上了网络,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3 案例分析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探究平台:
1.这个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它触犯了什么法律法规? 2.你认为这种行为危害性大吗?请说说自己的看法。3.探究:什么是犯罪?
(1)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2)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
(四)新闻播报
中新网5月16日电 今天,曾经震惊全国的“6•8”特大中越跨国拐卖儿童案在广西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宣判。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黄曼丽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阮氏军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21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到1年10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到1千元不等。1.探究平台: 这个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案例中有哪些刑罚种类?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2.探究:刑罚
(1)含义: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2)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沉迷网络——勒索财物——杀人抢劫 1.请小组同学想象这三种行为会发生怎样的联系? 3 2.从设想情节中,你得到什么启示?(附加分:如果能将设想的结果表演出来,另加10分)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小青年,在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常有的事,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12 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你想对王某这样的同学说什么?
(上联:勿以善小而不为;下联:勿以恶小而为之。横批:法不可违)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课堂反馈: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从课外探究和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第三篇:法不可违 教案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七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内容,本课由“认清犯罪危害”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在第七课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犯罪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且要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因此青少年要在思想上憎恶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预防犯罪的发生。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承接第一目,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必须加强自我防范。主要说明四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第二,防止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预防犯罪,为此教材引入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帮助未成年人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第三,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应通过正确渠道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第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学会自护。
二、新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新课标要求:本课属于新课标“成长中的我” 第三部分“学法用法”的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学法用法部分第14考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邪教等不良诱惑。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身心发育急剧加速,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强烈、善于模仿,但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逆反心理开始突显,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精神关爱,加之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他们心灵的腐蚀和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抽烟、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偷窃;还有一些极端的学生,动辄以出走、辍学威胁家长和老师;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甚至浏览黄色网页等等,这些不良行为 1
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如不加以及时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深渊;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的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前一框题,学生对违法、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合我校七年级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列举犯罪的危害。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防微杜渐。
(二)重点:
在了解犯罪的危害后,学生应树立起远离违法犯罪,加强防范的意识,但学生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重点为加强自我防范。
(三)难点: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要预防犯罪,首先要查找认清自己是否存在不良行为,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把这部分内容确定为难点。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
教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大姚教学范式标杆教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
1、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精心设疑,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实现情感的升华;
2、案例分析分法: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案导学,以案说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3、精讲点:要在学生分析归纳知识遇到疑难、产生困惑时,随机相宜地给予提示、点化、诱导。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学生分析、归纳出知识点,对于难于理解、概括的内容,教师给予引导,这样有助于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得“少”,引得“巧”,让学生学得“活”‘领悟得“深”、“透”。
目的: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学法: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以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新理念,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织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提炼知识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归纳、提炼出核心主干知识。
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活动、情境、体验这三步的学习方法,层层深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自觉自 2
愿的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良行为,达到从思想上憎恶犯罪,行为上远离犯罪的目的。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材处理上我打破陈旧的按照教材编排体系顺序进行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进行顺序调整、对素材进行替换等。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两目,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要让学生先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进而要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要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可教材却未按这一体系进行编排,而是按照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犯罪的危害、避免违法犯罪的方法、认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再到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这样杂乱的安排,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调整:
先让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再学习如何避免犯罪的发生,要避免犯罪,就要知道道德水平与犯罪的关系、认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同时删除了教材中的最后一个活动——“一位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该活动既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又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突破难点起不到作用,还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大姚教学范式标杆教学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苹果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出如下思考问题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不必告知答案,而是设置一个悬念:)——答案就在今天这堂课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直观形象的一组苹果由好到逐渐腐烂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揭示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列举犯罪的危害。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课前预习三分钟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97—100页:
1、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不良行为主要有那些?
3、严重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
4、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四、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一)阅读教材98页“小迪的故事”并思考:
1、(忆一亿)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2、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会造成什么危害?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从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启示:
1、犯罪对自己、家庭、他人、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2、犯罪付出的代价极大。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二)议一议
七年级同学小虎认为,自己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处罚。小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小虎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从思想上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也要遵纪守法,否则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体现思品课的育人功能。
自学指导二:据报载:2008年湖南新宁白沙镇25个村全部成立了“道德庭”,主要针对农村中的赌博、偷盗、封建迷信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引导村民遵守道德规范。多年来,该镇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也明显减少。请思考:
1、该镇成立“道德庭”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村民遵守道德规范,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
2、“道德庭”的成立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村民防微杜渐,避免了违法犯罪的发生。
3、材料说明了什么?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
设计意图:通过对案列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纪观念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也为第二部分“加强自我防范”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小结:
1、犯罪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犯罪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对第一部分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准确勾划出知识要点。
自学指导三:加强自我防范
(一)快速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99页相关链接)思考下列问题:
1、制定此法的目的?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3、该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此处要提醒学生注意)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畅所欲言:结合我校实际列举同学们身上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例举我校部分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不良行为,并及时加以矫正,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二)快速阅读教材97页陈某的案例,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陈某的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那些是犯罪?
不良行为: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旷课、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
严重不良行为:经常偷窃、赌博
犯罪:拦路抢劫
2、陈某从一个三好学生一步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你什么启示?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3、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拒绝不良诱惑;
(4)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学生陈某从一个三好学生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一案列的讨论与思考,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到不良为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发生。
知识小结: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拒绝不良诱
惑;
4、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五、标杆题
1、中学生李某,迷恋网吧,夜不归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受到刑罚惩罚。表明()A、一般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 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靠教育不能减少违法现象。
2、你的朋友经常出口成“脏”,你经常告诉他,他仍不思悔改,你应该()A、无可奈何,听之任之
B、告诉他道德水平低下对个人成长不利 C、与他一样出口成“脏”
3、下列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A、参与赌博 B、携带管制刀具 C、吸食注射毒品
D、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我们()A、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开始,要防微杜渐 B、只要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就一定会发展为犯罪 C、有一般违法行为不要紧,只要不犯罪就没有关系。
六、拓展题:
请你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做才能使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答案:
1、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关心、教育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学校方面: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矫治不良风气、不良习惯、行为。
3、社会应当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青少年自身方面:A、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的人。B、加强自身修养,明辨是非,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C、慎交友,要交益友,不交损友。D、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行为,有不良行为应及时纠正,预防违法犯罪。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清了犯罪的危害、归纳出了避免违法犯罪发生的方法后,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任由违纪违法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犯罪,必须增强防微杜渐的意识。
七、反思小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懂得了? 印象最深的是?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
附板书设计:
(见课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以便理解和记忆。
八、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预习第八课第一框——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阅读教材第103——107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是?
3、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的要求?
4、阅读课本第107页,完成相关的三个问题。下节课上课之前抽同学回答。
第四篇: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骤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感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3、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二、教法学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书中的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与成果分享,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提出问题、思考、辨析归纳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版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帮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板书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学生回答:(略)教师略加小结:
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为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云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小抢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不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阅读91-92三个情境材料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页中的三个情况。
三个情况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改造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而且所属的违法类别不同请同学们结合这部分内容来归纳出什么是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略)
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含义
提问:根据三个情境中几位主人公的违法行为,来归纳出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生回答 违法行为的类别: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违反国家宪法行为。
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出示投影: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1、犯罪的定义(板书)看一个案例,出示投影: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思考问题:(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学生回答:
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教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犯罪的含义。出示投影: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那么我们来判定一种行为是不是犯罪,就应该看是否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有没有触犯刑法,应不应该受刑罚处罚,如果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就判定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这就是犯罪应具备的三个特性。
出示投影:
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刑事当罚性
必然后果
教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事当罚性的基础。
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 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出示投影:
想一想:刑罚就是刑法吗? 学生回答: 出示投影: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刑罚
3、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教师略加总结 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1)开玩笑也犯法吗?(2)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第五篇: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4、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1、理论联系实际。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一年学生的学习方法单
一、不注重效率、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本节课教学进一步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进一步作好笔记,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出示投影:第二框法不可违
一、谁都不能违法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出示投影:活动一:想一想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出示投影: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解疑:有同学问法律规定的那么多、那么细,我又不是学法律的,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规定的呢?其实这也不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了解法律,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另外,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分为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应该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底线,如若突破便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道德的违反虽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处罚,但也要受到人们舆论的谴责,生活中绝大部分行为都是靠道德来作出评价的。一个行为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便是不应该做的,更不要说它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了。反过来说,你的行为只要是符合道德的要求,你就不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出示投影: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出示投影: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出示投影: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探究活动)出示投影:
1、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3人“警告”处罚。他们3人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种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3、情景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出示投影: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出示投影: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注意: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出示投影: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不对,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出示投影:活动三:理一理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备选答案: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较重
L、严重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二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三严重刑法刑事处罚刑事违法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出示投影: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1、犯罪的定义(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出示投影: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出示投影:思考:(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那么,什么是犯罪?出示投影: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出示投影:
2、犯罪的特征(板书)出示投影: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刑事当罚性
必然后果小结: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出示投影: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事当罚性的基础。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出示投影:想一想:刑罚就是刑法吗?提示:
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在刚才陈正平的案例中,请说出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出示投影:人民法院对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型。答:主刑──陈正平死刑,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出示投影: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简要阅读教材,思考两个问题,并简要分析即可。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律的不同。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可更直观地感受不同违法行为的区别。通过此案例引出关于犯罪的含义、特征及类别。学生对此知识点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通过此案例分析,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点有更好的了解。课堂小结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出示知识网络图,见板书设计。)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巩固新课出示投影: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出示投影: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通过活动来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本框题板书将传统板书与电脑投影结合起来。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谁都不能违法
含义法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不
类别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可
含义
犯罪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相互联系,不可
犯罪必
特征刑事违法性—罚罪的法律标志
分割,共同构成违
受惩罚
刑罚当罚性—犯罪的必然后果
罪与非罪的标准
含义
刑罚
与刑法的区别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种类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七、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3、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误解。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
八、教学点评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