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5:4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一、标具体要求

本落实的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部分: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题在第四单元第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一框题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离不开法律之后,本框题更深入地介绍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为下一框题《防患于未然》的教学打下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铺垫。

2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我校校风严正纯良,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案例,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五、型:

新授

六、时:

一时

七、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我国的刑罚。

八、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异同;区分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

九、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攫取社会生活中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以及学生的提问反馈,帮助学生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

(3)归纳教学法: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的表格式归纳,帮助学生理解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4)体验教学法:通过“我当小法官”环节,对案例进行判断从而突破难点。

2学法指导

(1)探究性学习法:以学生提问的方式,对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探究,获得真知。

(2)分组讨论法: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活动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参与老师设计的活动,去探究、分析、概括总结将要学习的知识。

十、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说新闻,教师出示PPT“成都别车案情”引入新。

学生在听案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为什么司机张某被刑拘?

2、受害人女司机卢某也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以真实案情导,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因案例的真实性,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为进入新做好铺垫工作。

板块一:

我要

懂法

以班级开展法制报告会作为本节的主线。

活动一:案情回放

(一)播放“房祖名吸毒案”的视频

提问:

1、吸毒行为受到处罚说明了什么?

2、列举你生活中所知道的违法行为。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对案的分析,得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块一:

我要

懂法

活动二:案例分析

PPT呈现三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寻找三者间的异同。并通过表格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活动三:知识竞猜

PPT呈现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分组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寻找三个案例当中的异同点,学会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学生竞猜并阐述理由。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生成结论。

通过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巩固知识。

板块二:

我要

守法

活动四:案例回放

(二)继续播放“房祖名吸毒案”的视频。

提问:

1、对二人的处罚方式分别是什么?

2、同样是吸毒,为什么二人处罚结果却截然不同。

活动五:我当小法官

观看视频,深入分析得结论。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对案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特征。以及刑罚的处罚种类。

通过体验式教学,再次对本的知识进行巩固。

小结

教师对本进行小结。

学生谈收获体会。

情感升华,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十二、堂作业与后延伸

思考本94页问题:1开玩笑犯法吗?

2如果人们无意之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第二篇: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与特征(4)我国刑罚含义与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活动一:某中学生初二学生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他先在学校操场边把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又被本人及时扑灭没有引起他人注意。放学后他又一次来到同一地点用报纸把草点燃,之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火越烧越旺,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的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

教师提问:促成王某犯罪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以玩笑为借口造成他人财产损失?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案例,回答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环节:指导自学,探究新知

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9页——94页内容,总结出主要知识点。主要内容如下: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4.刑法的含义和种类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根据目标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意图: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明理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填写91页表格部分。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三个情景材料进行表格填写,小组互相讨论学习探究。

情景一二三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

备选答案: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提高

教学内容:如果说道德使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学习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它的类别,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基本特征,什么是刑罚以及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教师活动:总结知识点,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学生活动: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在最后的总结提升中理解法不可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感受法律的尊严。

(五)练习反馈,迁移运用

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

A.有期徒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

D.罚金 2.违法行为是指()

A.违反宪法的行为

B.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 3.民事责任是指()

A.违反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B.违反行政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C.违反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D.违反合同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犯罪是()

A.违反刑法的行为

B.违反民法的行为

C.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

D.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为

六.课堂小结

我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爱,力求自立、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及时复习,课后多做练习题进行加强巩固。

八.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一.谁都不能违法 1.违法含义

2.违法种类(1)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

1.刑法的含义

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第三篇:法不可违 教案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七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内容,本课由“认清犯罪危害”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在第七课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犯罪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且要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因此青少年要在思想上憎恶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预防犯罪的发生。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承接第一目,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必须加强自我防范。主要说明四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第二,防止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预防犯罪,为此教材引入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帮助未成年人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第三,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应通过正确渠道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第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学会自护。

二、新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新课标要求:本课属于新课标“成长中的我” 第三部分“学法用法”的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学法用法部分第14考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邪教等不良诱惑。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身心发育急剧加速,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强烈、善于模仿,但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逆反心理开始突显,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精神关爱,加之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他们心灵的腐蚀和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抽烟、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偷窃;还有一些极端的学生,动辄以出走、辍学威胁家长和老师;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甚至浏览黄色网页等等,这些不良行为 1

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如不加以及时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深渊;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的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前一框题,学生对违法、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合我校七年级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列举犯罪的危害。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防微杜渐。

(二)重点:

在了解犯罪的危害后,学生应树立起远离违法犯罪,加强防范的意识,但学生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重点为加强自我防范。

(三)难点: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要预防犯罪,首先要查找认清自己是否存在不良行为,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把这部分内容确定为难点。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

教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大姚教学范式标杆教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

1、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精心设疑,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实现情感的升华;

2、案例分析分法: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案导学,以案说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3、精讲点:要在学生分析归纳知识遇到疑难、产生困惑时,随机相宜地给予提示、点化、诱导。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学生分析、归纳出知识点,对于难于理解、概括的内容,教师给予引导,这样有助于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得“少”,引得“巧”,让学生学得“活”‘领悟得“深”、“透”。

目的: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学法: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以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新理念,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织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提炼知识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归纳、提炼出核心主干知识。

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活动、情境、体验这三步的学习方法,层层深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自觉自 2

愿的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良行为,达到从思想上憎恶犯罪,行为上远离犯罪的目的。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材处理上我打破陈旧的按照教材编排体系顺序进行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进行顺序调整、对素材进行替换等。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两目,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要让学生先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进而要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要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可教材却未按这一体系进行编排,而是按照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犯罪的危害、避免违法犯罪的方法、认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再到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这样杂乱的安排,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调整:

先让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再学习如何避免犯罪的发生,要避免犯罪,就要知道道德水平与犯罪的关系、认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同时删除了教材中的最后一个活动——“一位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该活动既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又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突破难点起不到作用,还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大姚教学范式标杆教学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苹果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出如下思考问题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不必告知答案,而是设置一个悬念:)——答案就在今天这堂课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直观形象的一组苹果由好到逐渐腐烂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揭示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列举犯罪的危害。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课前预习三分钟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97—100页:

1、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不良行为主要有那些?

3、严重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

4、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四、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一)阅读教材98页“小迪的故事”并思考:

1、(忆一亿)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2、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会造成什么危害?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从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启示:

1、犯罪对自己、家庭、他人、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2、犯罪付出的代价极大。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二)议一议

七年级同学小虎认为,自己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处罚。小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小虎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从思想上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也要遵纪守法,否则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体现思品课的育人功能。

自学指导二:据报载:2008年湖南新宁白沙镇25个村全部成立了“道德庭”,主要针对农村中的赌博、偷盗、封建迷信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引导村民遵守道德规范。多年来,该镇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也明显减少。请思考:

1、该镇成立“道德庭”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村民遵守道德规范,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

2、“道德庭”的成立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村民防微杜渐,避免了违法犯罪的发生。

3、材料说明了什么?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

设计意图:通过对案列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纪观念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也为第二部分“加强自我防范”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小结:

1、犯罪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犯罪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对第一部分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准确勾划出知识要点。

自学指导三:加强自我防范

(一)快速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99页相关链接)思考下列问题:

1、制定此法的目的?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3、该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此处要提醒学生注意)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畅所欲言:结合我校实际列举同学们身上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例举我校部分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不良行为,并及时加以矫正,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二)快速阅读教材97页陈某的案例,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陈某的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那些是犯罪?

不良行为: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旷课、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

严重不良行为:经常偷窃、赌博

犯罪:拦路抢劫

2、陈某从一个三好学生一步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你什么启示?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3、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拒绝不良诱惑;

(4)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学生陈某从一个三好学生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一案列的讨论与思考,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到不良为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发生。

知识小结: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拒绝不良诱

惑;

4、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五、标杆题

1、中学生李某,迷恋网吧,夜不归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受到刑罚惩罚。表明()A、一般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 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靠教育不能减少违法现象。

2、你的朋友经常出口成“脏”,你经常告诉他,他仍不思悔改,你应该()A、无可奈何,听之任之

B、告诉他道德水平低下对个人成长不利 C、与他一样出口成“脏”

3、下列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A、参与赌博 B、携带管制刀具 C、吸食注射毒品

D、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我们()A、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开始,要防微杜渐 B、只要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就一定会发展为犯罪 C、有一般违法行为不要紧,只要不犯罪就没有关系。

六、拓展题:

请你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做才能使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答案:

1、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关心、教育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学校方面: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矫治不良风气、不良习惯、行为。

3、社会应当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青少年自身方面:A、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的人。B、加强自身修养,明辨是非,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C、慎交友,要交益友,不交损友。D、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行为,有不良行为应及时纠正,预防违法犯罪。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清了犯罪的危害、归纳出了避免违法犯罪发生的方法后,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任由违纪违法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犯罪,必须增强防微杜渐的意识。

七、反思小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懂得了? 印象最深的是?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

附板书设计:

(见课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以便理解和记忆。

八、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预习第八课第一框——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阅读教材第103——107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是?

3、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的要求?

4、阅读课本第107页,完成相关的三个问题。下节课上课之前抽同学回答。

第四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五个方面说一说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青少年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我把它归纳成:掌握四个概念:违法行为、犯罪、刑法和刑罚;区别三种行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培养两种能力:明辨是非、法律意识;记住一个特征:犯罪。

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个概念,区别三种行为,记住一个特征。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变“讲堂”为“学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我采用:故事导入、情景创设、活动讨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讨论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寻求落实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思考评价、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的主要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歌曲导入,展开教学;互动学习,突破重难点;名言警句,结束新课。进行“互动学习”时,我采用了“短片欣赏”、“创设情境”“视频观赏”“畅所欲言”等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说、听、悟能力,通过讨论探究,将问题解决。其中,“短片欣赏”主要解决什么是违法行为;“创设情境”解决违法行为的分类;“视频观赏”解决刑法、刑罚以及犯罪的相关知识;“畅所欲言”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理解:只要违法都要受罚。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导入环节。课前,播放雪村的歌曲《抓贼》,幽默搞笑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自然地引出本课《法不可违》。

在进行“互动学习”时,先播放一个短片:小勤拾荒。一个要强的孩子为什么会丢了面子?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从而引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做了法律禁止的事违法,不做法律规定的事也是违法的。

接着,在“创设情境”中,我创设了以下三种情景:

1、李某等三人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电影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遂找来民警将其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的处罚。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限期归还,否则赔偿损失350元。

3、17岁的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其犯有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根据三种情景,解决违法行为的类别。

然后,在“视频观赏”中,播放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陈正平的案例。陈正平,南京浦口区桥林镇人,在汤山镇开了一家小吃店,因一家饮食店与之生意竞争,故心怀恨意,遂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灭鼠药“毒鼠强”对其小食品进行投毒,2002年9月14日早晨,饮食店附近的作厂中学和东湖丽岛工地部分学生和民工及居民因食用了饮食店内的油条、烧饼、麻团等食物后中毒。事情发生后,中毒群众及学生被送往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454医院等医院抢救,据初步调查,中毒者达200多人,已有4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陈正平已被抓获。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9月30日一审判决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宣判后,陈正平提出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正平为泄私愤,投放有毒物质,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多人中毒及死亡的特别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依法应予严惩。遂裁定驳回被告人陈正平上诉,维持原判。2002年10月14日,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犯陈正平在南京市被执行死刑。在这个案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犯罪?它的特征有哪些?对陈正平的处罚决定,又涉及到刑法、刑罚、主刑、和附加刑这些概念。

在“畅所欲言”中,让同学们讨论“开玩笑是否违法”的观点,明白:开玩笑要分清场合,把握分寸,玩笑不当会害人害己。这个环节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最后,送给大家一些名言警句,以达到警示作用。在背景音乐《我们是遵守法纪的先锋》中播放下列警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没有严格的执法,哪有人民的安宁;没有公正的执法,哪有纪律的尊严。

3、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4、学法懂法重在守法,倡廉反腐基于遵法。5明辨法律红绿灯,知法守法伴我行。结束语我会说: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板书方面,我认为言简意赅,把一节课的内容提纲挈领介绍给学生就好。附 :板书设计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违法的含义

法 违宪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不 违法行为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含义

可(犯罪行为)犯罪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违 刑罚当罚性

刑罚 主刑(5种)

附加刑(3种)

总之,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注重情感体验,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积极参与并合理有效的引导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第五篇: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4)初步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过程

2、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3)我国刑罚的种类(4)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3、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和犯罪的特征

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等情境创设,设臵问题,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升华情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学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平潭4.24案件 ■讲授新课

有一对双胞胎, 哥哥叫小聪,弟弟叫小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吧。●情景一:行为判断

小聪、小明兄弟俩骑车上学,路上小明捡了一只苹果手机,想一想自己没有手机,今天运气好,自己碰上了,于是决定将苹果手机占为己有。

行至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聪想上学就要迟到了,又要被班主任批评,于是他就叫小明一起闯了红灯。

问:(1)小明、小聪兄弟两人在路上做了什么?

(2)小明、小聪兄弟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归纳:什么是违法行为?

●情景二:请你帮忙

结果呢,他们都因为违法而受到了警察的批评教育。小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法律知识。小明则不以为然。刚好学校组织了一场法律知识竞赛,小聪就报名参加了。小聪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要求:结合课本P91-92三个情景,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备选答案填入课本P93表格中适当的空格内(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种?(3)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4)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三:法制新闻

小聪经常看“新闻联播”,5月18日,他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赖昌星案今天上午一审宣判。1995年12月至1999年5月,赖昌星犯罪集团采取各种手段,走私香烟、汽车等普通货物,案值共计人民币273.95亿元,偷逃应缴税额人民币139.99亿元。为实施走私活动和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赖昌星于1991年至1999年间,先后向64名国家工作人员贿送钱款、房产、汽车等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912.89万元。

2012年5月18日上午,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依照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判定被告人赖昌星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二千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赖昌星的违法犯罪所得依法予以追缴。”

(1)结合材料说明什么是刑法?

(2)赖昌星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3)赖昌星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4)在判决书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情景四:走进法律制定过程

教师: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

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议案的审议、3、法律议案的表决、4、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情景五:大结局(练习巩固)

在以后的时间里,小聪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而弟弟小明,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

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后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为了搞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持刀抢劫,刺伤受害人,导致其死亡,抢得人民币1000多元。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小明有期徒刑十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若干年后,小聪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守法精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小明却在监狱中服刑。但是小聪没有忘记自己弟弟,经常到监狱看望小明,-----问:(1)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小明受到的处罚哪些是纪律处罚?哪些是行政处罚?哪些是刑罚处罚?(3)看了聪明兄弟的故事后,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新课小结(视具体情况二选一)

1、知识结构图

2、教师小结

六、布臵作业

七、板书设计

二、法不可违

1、谁都不能违法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含义

(2)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2、犯罪必受惩罚

含义

(1)犯罪 严重危害性

特征 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含义

(2)刑罚 主 刑

种类

附加刑

下载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东源县实验中学 饶玉莲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

    5.1法不可违(教师版

    2018学年上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日期:_____ 5.1法不可违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

    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 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9.2巴西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

    《巴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对应的课标是: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发展中的工农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 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字词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章内容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丑小鸭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丑小鸭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应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 3.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