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5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第一篇: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东源县实验中学 饶玉莲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二.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情景,引起思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

设计情景:老师上班前捡了个钱包,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自由发言)。副板书 等失主,上交派出所——拾金不昧,道德高尚

据为己有——可以吗?——违法行为 板书: 道德——较高境界

不违法——行为底线

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1.违法行为的含义: 2.违法行为的类型

(你还能对这三种行为再进行分类吗?)

案例一: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案例二:王同学与张同学因为一些误会在校外纠结社会青年打架斗殴,被派出所拘留。

案例三: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问:以上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一)分析三种违法行为 1.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

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停止侵害等)2.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拘留、吊销执照等)3.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

刑罚:(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二)探究平台: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三者共同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案例分析 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的东西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4 案例分析 王某迷上了网络,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3 案例分析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探究平台:

1.这个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它触犯了什么法律法规? 2.你认为这种行为危害性大吗?请说说自己的看法。3.探究:什么是犯罪?

(1)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2)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

(四)新闻播报

中新网5月16日电 今天,曾经震惊全国的“6•8”特大中越跨国拐卖儿童案在广西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宣判。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黄曼丽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阮氏军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21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到1年10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到1千元不等。1.探究平台: 这个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案例中有哪些刑罚种类?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2.探究:刑罚

(1)含义: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2)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沉迷网络——勒索财物——杀人抢劫 1.请小组同学想象这三种行为会发生怎样的联系? 3 2.从设想情节中,你得到什么启示?(附加分:如果能将设想的结果表演出来,另加10分)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小青年,在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常有的事,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12 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你想对王某这样的同学说什么?

(上联:勿以善小而不为;下联:勿以恶小而为之。横批:法不可违)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课堂反馈: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从课外探究和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第二篇:《法不可违》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

【综合设计思路】

由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以“故事发展”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法律知识分接阶段展开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知新(“社会规则的种类于区别”知识的复习)并由此引出课题。

新知识的教授:以两兄弟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所发生的法律故事展开学习:第1集:身边的法律小事

第2集:兄弟二人参加法律学习班

第3集:表哥出事了

第4集:学法改变人生路。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地思考并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的种类)

最后重点知识归纳: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归纳: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以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这样的活动以能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事半功倍)。

【课后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课的内容十分的繁多,并且专业性较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将这个知识发生背景与生活拉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鉴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安排的问题,在这节教授课中新知识必须要有在本课堂上学生消化检测的环节,否则学生的知识遗忘率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在最后的“小组合作”环节的设计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教学完毕后,仍然感觉知识点组织较为松散,不够紧凑,如果能将四集故事浓缩成一到二个情节,背景更加清晰,学习效果更好。

第三篇:法不可违 教案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七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内容,本课由“认清犯罪危害”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在第七课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犯罪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且要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因此青少年要在思想上憎恶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预防犯罪的发生。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承接第一目,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必须加强自我防范。主要说明四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第二,防止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预防犯罪,为此教材引入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帮助未成年人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第三,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应通过正确渠道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第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学会自护。

二、新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新课标要求:本课属于新课标“成长中的我” 第三部分“学法用法”的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学法用法部分第14考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邪教等不良诱惑。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身心发育急剧加速,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强烈、善于模仿,但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逆反心理开始突显,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精神关爱,加之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他们心灵的腐蚀和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抽烟、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偷窃;还有一些极端的学生,动辄以出走、辍学威胁家长和老师;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甚至浏览黄色网页等等,这些不良行为 1

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如不加以及时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深渊;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的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前一框题,学生对违法、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合我校七年级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列举犯罪的危害。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防微杜渐。

(二)重点:

在了解犯罪的危害后,学生应树立起远离违法犯罪,加强防范的意识,但学生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重点为加强自我防范。

(三)难点: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要预防犯罪,首先要查找认清自己是否存在不良行为,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把这部分内容确定为难点。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

教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大姚教学范式标杆教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

1、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精心设疑,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实现情感的升华;

2、案例分析分法: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案导学,以案说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3、精讲点:要在学生分析归纳知识遇到疑难、产生困惑时,随机相宜地给予提示、点化、诱导。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学生分析、归纳出知识点,对于难于理解、概括的内容,教师给予引导,这样有助于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得“少”,引得“巧”,让学生学得“活”‘领悟得“深”、“透”。

目的: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学法: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以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新理念,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织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提炼知识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归纳、提炼出核心主干知识。

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活动、情境、体验这三步的学习方法,层层深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自觉自 2

愿的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良行为,达到从思想上憎恶犯罪,行为上远离犯罪的目的。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材处理上我打破陈旧的按照教材编排体系顺序进行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进行顺序调整、对素材进行替换等。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两目,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要让学生先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进而要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要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可教材却未按这一体系进行编排,而是按照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犯罪的危害、避免违法犯罪的方法、认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再到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这样杂乱的安排,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调整:

先让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再学习如何避免犯罪的发生,要避免犯罪,就要知道道德水平与犯罪的关系、认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同时删除了教材中的最后一个活动——“一位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该活动既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又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突破难点起不到作用,还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大姚教学范式标杆教学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苹果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出如下思考问题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不必告知答案,而是设置一个悬念:)——答案就在今天这堂课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直观形象的一组苹果由好到逐渐腐烂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揭示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列举犯罪的危害。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课前预习三分钟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97—100页:

1、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不良行为主要有那些?

3、严重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

4、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内容,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四、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一)阅读教材98页“小迪的故事”并思考:

1、(忆一亿)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2、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会造成什么危害?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从而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启示:

1、犯罪对自己、家庭、他人、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2、犯罪付出的代价极大。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二)议一议

七年级同学小虎认为,自己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处罚。小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小虎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从思想上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也要遵纪守法,否则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体现思品课的育人功能。

自学指导二:据报载:2008年湖南新宁白沙镇25个村全部成立了“道德庭”,主要针对农村中的赌博、偷盗、封建迷信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引导村民遵守道德规范。多年来,该镇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也明显减少。请思考:

1、该镇成立“道德庭”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村民遵守道德规范,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

2、“道德庭”的成立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村民防微杜渐,避免了违法犯罪的发生。

3、材料说明了什么?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

设计意图:通过对案列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纪观念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也为第二部分“加强自我防范”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小结:

1、犯罪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犯罪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对第一部分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准确勾划出知识要点。

自学指导三:加强自我防范

(一)快速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99页相关链接)思考下列问题:

1、制定此法的目的?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3、该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此处要提醒学生注意)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畅所欲言:结合我校实际列举同学们身上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例举我校部分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不良行为,并及时加以矫正,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二)快速阅读教材97页陈某的案例,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陈某的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那些是犯罪?

不良行为: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旷课、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

严重不良行为:经常偷窃、赌博

犯罪:拦路抢劫

2、陈某从一个三好学生一步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你什么启示?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3、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拒绝不良诱惑;

(4)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学生陈某从一个三好学生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一案列的讨论与思考,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到不良为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发生。

知识小结: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拒绝不良诱

惑;

4、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五、标杆题

1、中学生李某,迷恋网吧,夜不归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受到刑罚惩罚。表明()A、一般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 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靠教育不能减少违法现象。

2、你的朋友经常出口成“脏”,你经常告诉他,他仍不思悔改,你应该()A、无可奈何,听之任之

B、告诉他道德水平低下对个人成长不利 C、与他一样出口成“脏”

3、下列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A、参与赌博 B、携带管制刀具 C、吸食注射毒品

D、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我们()A、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开始,要防微杜渐 B、只要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就一定会发展为犯罪 C、有一般违法行为不要紧,只要不犯罪就没有关系。

六、拓展题:

请你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做才能使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答案:

1、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关心、教育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学校方面: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矫治不良风气、不良习惯、行为。

3、社会应当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青少年自身方面:A、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的人。B、加强自身修养,明辨是非,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C、慎交友,要交益友,不交损友。D、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行为,有不良行为应及时纠正,预防违法犯罪。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清了犯罪的危害、归纳出了避免违法犯罪发生的方法后,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任由违纪违法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犯罪,必须增强防微杜渐的意识。

七、反思小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懂得了? 印象最深的是?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

附板书设计:

(见课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以便理解和记忆。

八、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预习第八课第一框——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阅读教材第103——107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是?

3、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的要求?

4、阅读课本第107页,完成相关的三个问题。下节课上课之前抽同学回答。

第四篇: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4)初步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过程

2、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3)我国刑罚的种类(4)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3、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和犯罪的特征

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等情境创设,设臵问题,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升华情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学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平潭4.24案件 ■讲授新课

有一对双胞胎, 哥哥叫小聪,弟弟叫小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吧。●情景一:行为判断

小聪、小明兄弟俩骑车上学,路上小明捡了一只苹果手机,想一想自己没有手机,今天运气好,自己碰上了,于是决定将苹果手机占为己有。

行至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聪想上学就要迟到了,又要被班主任批评,于是他就叫小明一起闯了红灯。

问:(1)小明、小聪兄弟两人在路上做了什么?

(2)小明、小聪兄弟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归纳:什么是违法行为?

●情景二:请你帮忙

结果呢,他们都因为违法而受到了警察的批评教育。小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法律知识。小明则不以为然。刚好学校组织了一场法律知识竞赛,小聪就报名参加了。小聪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要求:结合课本P91-92三个情景,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备选答案填入课本P93表格中适当的空格内(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种?(3)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4)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三:法制新闻

小聪经常看“新闻联播”,5月18日,他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赖昌星案今天上午一审宣判。1995年12月至1999年5月,赖昌星犯罪集团采取各种手段,走私香烟、汽车等普通货物,案值共计人民币273.95亿元,偷逃应缴税额人民币139.99亿元。为实施走私活动和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赖昌星于1991年至1999年间,先后向64名国家工作人员贿送钱款、房产、汽车等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912.89万元。

2012年5月18日上午,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依照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判定被告人赖昌星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二千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赖昌星的违法犯罪所得依法予以追缴。”

(1)结合材料说明什么是刑法?

(2)赖昌星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3)赖昌星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4)在判决书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情景四:走进法律制定过程

教师: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

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议案的审议、3、法律议案的表决、4、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情景五:大结局(练习巩固)

在以后的时间里,小聪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而弟弟小明,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

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后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为了搞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持刀抢劫,刺伤受害人,导致其死亡,抢得人民币1000多元。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小明有期徒刑十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若干年后,小聪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守法精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小明却在监狱中服刑。但是小聪没有忘记自己弟弟,经常到监狱看望小明,-----问:(1)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小明受到的处罚哪些是纪律处罚?哪些是行政处罚?哪些是刑罚处罚?(3)看了聪明兄弟的故事后,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新课小结(视具体情况二选一)

1、知识结构图

2、教师小结

六、布臵作业

七、板书设计

二、法不可违

1、谁都不能违法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含义

(2)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2、犯罪必受惩罚

含义

(1)犯罪 严重危害性

特征 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含义

(2)刑罚 主 刑

种类

附加刑

第五篇: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骤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感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3、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二、教法学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书中的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与成果分享,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提出问题、思考、辨析归纳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版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帮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板书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学生回答:(略)教师略加小结:

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为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云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小抢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不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阅读91-92三个情境材料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页中的三个情况。

三个情况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改造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而且所属的违法类别不同请同学们结合这部分内容来归纳出什么是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略)

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含义

提问:根据三个情境中几位主人公的违法行为,来归纳出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生回答 违法行为的类别: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违反国家宪法行为。

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出示投影: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1、犯罪的定义(板书)看一个案例,出示投影: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思考问题:(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学生回答:

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教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犯罪的含义。出示投影: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那么我们来判定一种行为是不是犯罪,就应该看是否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有没有触犯刑法,应不应该受刑罚处罚,如果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就判定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这就是犯罪应具备的三个特性。

出示投影:

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刑事当罚性

必然后果

教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事当罚性的基础。

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 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出示投影:

想一想:刑罚就是刑法吗? 学生回答: 出示投影: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刑罚

3、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教师略加总结 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1)开玩笑也犯法吗?(2)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下载法不可违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不可违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

    法不可违的教学反思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意识到了本堂课有可取之处,更有要改进的地方。可取之处是,首先,本堂课思维清晰,逻辑性强,例如,通过案例展示,总结出“犯罪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它......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精选5篇]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教学依据: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程标准》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程资源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

    5.1法不可违(教师版

    2018学年上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日期:_____ 5.1法不可违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

    法不可违评课稿(含5篇)

    法不可违评课稿众所周知,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在对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训练。情景的设置是学生理解课本、领会课堂内容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与特征(4)我国刑罚含义与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

    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一、标具体要求 本落实的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部分: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