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15:1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第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五个方面说一说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青少年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我把它归纳成:掌握四个概念:违法行为、犯罪、刑法和刑罚;区别三种行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培养两种能力:明辨是非、法律意识;记住一个特征:犯罪。

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个概念,区别三种行为,记住一个特征。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变“讲堂”为“学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我采用:故事导入、情景创设、活动讨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讨论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寻求落实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思考评价、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的主要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歌曲导入,展开教学;互动学习,突破重难点;名言警句,结束新课。进行“互动学习”时,我采用了“短片欣赏”、“创设情境”“视频观赏”“畅所欲言”等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说、听、悟能力,通过讨论探究,将问题解决。其中,“短片欣赏”主要解决什么是违法行为;“创设情境”解决违法行为的分类;“视频观赏”解决刑法、刑罚以及犯罪的相关知识;“畅所欲言”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理解:只要违法都要受罚。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导入环节。课前,播放雪村的歌曲《抓贼》,幽默搞笑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自然地引出本课《法不可违》。

在进行“互动学习”时,先播放一个短片:小勤拾荒。一个要强的孩子为什么会丢了面子?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从而引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做了法律禁止的事违法,不做法律规定的事也是违法的。

接着,在“创设情境”中,我创设了以下三种情景:

1、李某等三人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电影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遂找来民警将其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的处罚。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限期归还,否则赔偿损失350元。

3、17岁的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其犯有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根据三种情景,解决违法行为的类别。

然后,在“视频观赏”中,播放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陈正平的案例。陈正平,南京浦口区桥林镇人,在汤山镇开了一家小吃店,因一家饮食店与之生意竞争,故心怀恨意,遂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灭鼠药“毒鼠强”对其小食品进行投毒,2002年9月14日早晨,饮食店附近的作厂中学和东湖丽岛工地部分学生和民工及居民因食用了饮食店内的油条、烧饼、麻团等食物后中毒。事情发生后,中毒群众及学生被送往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454医院等医院抢救,据初步调查,中毒者达200多人,已有4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陈正平已被抓获。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9月30日一审判决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宣判后,陈正平提出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正平为泄私愤,投放有毒物质,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多人中毒及死亡的特别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依法应予严惩。遂裁定驳回被告人陈正平上诉,维持原判。2002年10月14日,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犯陈正平在南京市被执行死刑。在这个案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犯罪?它的特征有哪些?对陈正平的处罚决定,又涉及到刑法、刑罚、主刑、和附加刑这些概念。

在“畅所欲言”中,让同学们讨论“开玩笑是否违法”的观点,明白:开玩笑要分清场合,把握分寸,玩笑不当会害人害己。这个环节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最后,送给大家一些名言警句,以达到警示作用。在背景音乐《我们是遵守法纪的先锋》中播放下列警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没有严格的执法,哪有人民的安宁;没有公正的执法,哪有纪律的尊严。

3、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4、学法懂法重在守法,倡廉反腐基于遵法。5明辨法律红绿灯,知法守法伴我行。结束语我会说: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板书方面,我认为言简意赅,把一节课的内容提纲挈领介绍给学生就好。附 :板书设计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违法的含义

法 违宪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不 违法行为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含义

可(犯罪行为)犯罪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违 刑罚当罚性

刑罚 主刑(5种)

附加刑(3种)

总之,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注重情感体验,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积极参与并合理有效的引导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第二篇: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骤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感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3、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二、教法学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书中的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与成果分享,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提出问题、思考、辨析归纳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版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帮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板书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学生回答:(略)教师略加小结:

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为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云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小抢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不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阅读91-92三个情境材料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页中的三个情况。

三个情况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改造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而且所属的违法类别不同请同学们结合这部分内容来归纳出什么是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略)

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含义

提问:根据三个情境中几位主人公的违法行为,来归纳出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生回答 违法行为的类别: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违反国家宪法行为。

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出示投影: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1、犯罪的定义(板书)看一个案例,出示投影: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思考问题:(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学生回答:

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教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犯罪的含义。出示投影: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那么我们来判定一种行为是不是犯罪,就应该看是否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有没有触犯刑法,应不应该受刑罚处罚,如果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就判定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这就是犯罪应具备的三个特性。

出示投影:

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刑事当罚性

必然后果

教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事当罚性的基础。

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 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出示投影:

想一想:刑罚就是刑法吗? 学生回答: 出示投影: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刑罚

3、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教师略加总结 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1)开玩笑也犯法吗?(2)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第三篇: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4、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1、理论联系实际。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一年学生的学习方法单

一、不注重效率、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本节课教学进一步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进一步作好笔记,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教

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出示投影:第二框法不可违

一、谁都不能违法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出示投影:活动一:想一想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出示投影: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解疑:有同学问法律规定的那么多、那么细,我又不是学法律的,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规定的呢?其实这也不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了解法律,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另外,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分为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应该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底线,如若突破便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道德的违反虽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处罚,但也要受到人们舆论的谴责,生活中绝大部分行为都是靠道德来作出评价的。一个行为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便是不应该做的,更不要说它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了。反过来说,你的行为只要是符合道德的要求,你就不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出示投影: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出示投影: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出示投影: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探究活动)出示投影:

1、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3人“警告”处罚。他们3人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种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3、情景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出示投影: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出示投影: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注意: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出示投影: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不对,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出示投影:活动三:理一理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备选答案: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较重

L、严重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二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三严重刑法刑事处罚刑事违法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出示投影: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1、犯罪的定义(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出示投影: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出示投影:思考:(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那么,什么是犯罪?出示投影: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出示投影:

2、犯罪的特征(板书)出示投影: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刑事当罚性

必然后果小结: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出示投影: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事当罚性的基础。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出示投影:想一想:刑罚就是刑法吗?提示:

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在刚才陈正平的案例中,请说出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出示投影:人民法院对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型。答:主刑──陈正平死刑,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出示投影: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简要阅读教材,思考两个问题,并简要分析即可。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律的不同。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可更直观地感受不同违法行为的区别。通过此案例引出关于犯罪的含义、特征及类别。学生对此知识点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通过此案例分析,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点有更好的了解。课堂小结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出示知识网络图,见板书设计。)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巩固新课出示投影: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出示投影: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通过活动来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本框题板书将传统板书与电脑投影结合起来。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谁都不能违法

含义法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不

类别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可

含义

犯罪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相互联系,不可

犯罪必

特征刑事违法性—罚罪的法律标志

分割,共同构成违

受惩罚

刑罚当罚性—犯罪的必然后果

罪与非罪的标准

含义

刑罚

与刑法的区别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种类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七、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3、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误解。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

八、教学点评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

第四篇: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与特征(4)我国刑罚含义与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活动一:某中学生初二学生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他先在学校操场边把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又被本人及时扑灭没有引起他人注意。放学后他又一次来到同一地点用报纸把草点燃,之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火越烧越旺,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的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

教师提问:促成王某犯罪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以玩笑为借口造成他人财产损失?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案例,回答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环节:指导自学,探究新知

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9页——94页内容,总结出主要知识点。主要内容如下: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4.刑法的含义和种类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根据目标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意图: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明理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填写91页表格部分。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三个情景材料进行表格填写,小组互相讨论学习探究。

情景一二三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

备选答案: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提高

教学内容:如果说道德使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学习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它的类别,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基本特征,什么是刑罚以及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教师活动:总结知识点,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学生活动: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在最后的总结提升中理解法不可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感受法律的尊严。

(五)练习反馈,迁移运用

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

A.有期徒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

D.罚金 2.违法行为是指()

A.违反宪法的行为

B.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 3.民事责任是指()

A.违反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B.违反行政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C.违反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D.违反合同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犯罪是()

A.违反刑法的行为

B.违反民法的行为

C.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

D.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为

六.课堂小结

我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爱,力求自立、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及时复习,课后多做练习题进行加强巩固。

八.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一.谁都不能违法 1.违法含义

2.违法种类(1)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

1.刑法的含义

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

一、标具体要求

本落实的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部分: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题在第四单元第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一框题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离不开法律之后,本框题更深入地介绍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为下一框题《防患于未然》的教学打下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铺垫。

2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我校校风严正纯良,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案例,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五、型:

新授

六、时:

一时

七、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我国的刑罚。

八、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异同;区分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

九、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攫取社会生活中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以及学生的提问反馈,帮助学生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

(3)归纳教学法: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的表格式归纳,帮助学生理解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4)体验教学法:通过“我当小法官”环节,对案例进行判断从而突破难点。

2学法指导

(1)探究性学习法:以学生提问的方式,对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探究,获得真知。

(2)分组讨论法: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活动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参与老师设计的活动,去探究、分析、概括总结将要学习的知识。

十、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说新闻,教师出示PPT“成都别车案情”引入新。

学生在听案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为什么司机张某被刑拘?

2、受害人女司机卢某也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以真实案情导,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因案例的真实性,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为进入新做好铺垫工作。

板块一:

我要

懂法

以班级开展法制报告会作为本节的主线。

活动一:案情回放

(一)播放“房祖名吸毒案”的视频

提问:

1、吸毒行为受到处罚说明了什么?

2、列举你生活中所知道的违法行为。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对案的分析,得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块一:

我要

懂法

活动二:案例分析

PPT呈现三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寻找三者间的异同。并通过表格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活动三:知识竞猜

PPT呈现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分组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寻找三个案例当中的异同点,学会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学生竞猜并阐述理由。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生成结论。

通过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巩固知识。

板块二:

我要

守法

活动四:案例回放

(二)继续播放“房祖名吸毒案”的视频。

提问:

1、对二人的处罚方式分别是什么?

2、同样是吸毒,为什么二人处罚结果却截然不同。

活动五:我当小法官

观看视频,深入分析得结论。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对案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特征。以及刑罚的处罚种类。

通过体验式教学,再次对本的知识进行巩固。

小结

教师对本进行小结。

学生谈收获体会。

情感升华,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十二、堂作业与后延伸

思考本94页问题:1开玩笑犯法吗?

2如果人们无意之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下载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不可违 教案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七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内容,本课由“认清......

    法不可违----教案[精选]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4)初步......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东源县实验中学 饶玉莲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精选5篇]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教学依据: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程标准》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程资源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

    5.1法不可违(教师版

    2018学年上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日期:_____ 5.1法不可违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

    法不可违评课稿(含5篇)

    法不可违评课稿众所周知,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在对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训练。情景的设置是学生理解课本、领会课堂内容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

    法不可违的教学反思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意识到了本堂课有可取之处,更有要改进的地方。可取之处是,首先,本堂课思维清晰,逻辑性强,例如,通过案例展示,总结出“犯罪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它......

    《法不可违》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