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中的第三块砖美文
那是初中时的一堂翻越障碍墙的军训课,因为我们这些学生个子都太矮小,教官在障碍墙前的起跳处摞起了两块砖,又在上面盖了一块帆布。
同学们虽说动作不算规范,但都相继翻了过去。
轮到我了,我是班里最矮的,紧张得心怦怦乱跳。
默默重复着教官讲解的要领,开始助跑、起跳、搭手、抬臂……没等肘臂抬上障碍墙,我就滑跌了下来。
当我在教官的命令声中第三次滑跌到地上时,眼前那两米多高的障碍墙在我心里已成为一座高山,无法翻越。我仰面躺着,泄气极了。
“再来一次!”教官喝令着。
“能加一块砖吗?”我试探着请求。
教官深思片刻,点头应允。
教官摆放第三块砖时,我已重新站到了起跑处。
深吸一口气,助跑、起跳、搭手、抬臂、跨腿……我终于站到了障碍墙的另一面。
“就差一块砖。”我嘀咕着。
教官一脸严肃地把我叫到障碍墙前,示意我揭去覆盖砖块的帆布。
我莫名其妙地伸出手,然后,我惊呆了!帆布下面,摞着的依然只是两块砖,第三块砖平放在后面。“其实,第三块砖就在你心里。”
教官的河南口音从此回荡在我的生命中了。
许多时候,我们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常常希望依仗身外的帮助。而一个人躺倒之前总是信心先躺倒的。所以,战胜困难,首先就是战胜自己。
第二篇:第三块作业1
表扬鼓励,别吝啬一张奖状
去年,我担任六年级二班的班主任。还没见到学生之前,就有老师委婉地告诉我,这个班的学生学习不太好,上课下课都比较“活跃”。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我的全部感觉便是:这个班的学生特别“会闹”。
【案例过程】接手一个“特殊”的新班级,我该如何着手让它有所“转变”呢?我开始主动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深入了解一下,他们以前从不关心学校以培养良好班风为主的“五项竞赛”(包括两操、自行车停放、卫生、纪律、出勤)的情况,而且即使有学生关心,也实在是不好意思,因为他们只要不是最后一名已是恭喜大吉,更别说拿“小红旗”了。在这种情况下,任课老师也不知从哪个方面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也几乎忘记了表扬为何物,是什么滋味。但我知道,学生希望得到表扬、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心理却比任何一个班的学生强烈。期中阶段性素质检测结束了,学校决定召开六年级全体学生家长会,这是我和这个班41位学生家长的第一次见面。怎样开好这次家长会,怎样使这次家长会成为培养我班良好班风的一个亮点,我上英特网、跑图书馆查找资料,借鉴优秀班主任召开家长会的方法,撰写好发言稿,找好家长发言代表,落实学生发言代表,我以为“万事”已经“具备”,只等明天家长会召开了。
;在开家长会的前一天下午放学时,有位学生问我:“老师,这半个学期中我的表现已经好了许多,而且我最近的阶段性素质检测也比以前进步了,你在家长会上会给我什么奖励?”我笑着随口说:“你想要什么奖励?难道要我给你一张奖状不成?”没想到那学生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口中连声说:“好好好,明天我一定叫我爸爸来开家长会!于是,我立即召开班委会会议,和班干部一起讨论商量本学期开学以来有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值得表扬。我们详细地列出本次家长会上准备表扬的学生名单,包括本届校运会上取得名次为班级荣获团体总分第四名立下汗田理的同学,阶段性素质检测优秀的同学,本学期进步较大的同学(将阶段性素质检测成绩与上学期期末考试相比上升5名以上的),开学至今周周班内纪律考评得“红星”的同学。我还要求对一位学习成绩虽然很不理想,但班级荣誉感很强、劳动非常积极的同学设“特别奖”。当天晚上,我冒雨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叠漂亮的奖状,一一写好奖励学生和奖励内容。本次受到书面奖励的同学共有37名,共发出奖状47张。本次家长会上,我把受表扬的学生一个个大声地宣读了一遍,请他们的家长上讲台前领取奖状,并希望今后的家长会能发出更多、含金量更高的奖状。家长们都非常激动,围着我问这问那,关心着孩子在校的一切表现。学生们在后半学期中的表现也的确更加出色,无论是行为规范方面,还是文化学习方面,都较以前有较大的改观。期末班级考评,获“五顼竞赛”优胜班;期末考试,文化课成绩总平均在同年级中跃居中等水平。
【案例反思】 “老师,你在家长会上给我什么奖励?”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平时口口声声说教育要以鼓励为主,要多表扬学生,我们为什么不将这表扬做到学生的心里去呢?我们说这学生不错,说那学生有进步,值得表扬,可这表扬,老师讲过学生听过,家长凭什么相信呢?过去,我们许多老师认为,初中的学生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不屑于一张奖状了,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且不说他们只有十一、二岁的年龄,心理还比较幼稚,就是我们大人,每到年终,如果能评到一个先进,校长能发给我们一张奖状,我们每一位的心里不也是美滋滋的?如果我们老师把口头表扬变成书面表扬,由班级出面以奖状形式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那岂不是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心理,更符合新课改理念?一张奖状所产生的鼓励作用,它是不可小看的,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张奖状,作为一张纸的形态,它实在不值几个钱,但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发给学生,它是代表了老师对学生努力的肯定,代表了老师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一份期望。这张奖状可以物化为一种精神,标示着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和价值,如果它在这个学生心中激发出某种动力,那么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了,而且是无论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家长会上这些奖状的发放,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士气,调动了同学们爱班级、好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像蒋同学、周同学之类的,他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其它技能方面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所以他们的“成长档案袋”中至今还没有过一张肯定他们努力的奖状,他们的内心深处不可避免地总有几分自卑感。而这一次我根据他们的良好表现,不唯学习成绩是论,不拘一格,发给他们特别奖、进步奖,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而且班主任老师在家长会上公开表扬他们,还给他们发了奖状,那份高兴不仅使学生喜形于色,而且连他们的父母也个个喜形于色。
一张奖状,虽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一切,却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讲过,追求社会的承认是催人进步和前进的原始动力。任何一个人,他的情感依赖性都是最强的。而我们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尚未成熟但自我意识又很强的阶段,他们的成绩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激动,尤其是一个很少得到老师表扬、很少拿到奖状的人。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适时地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我以为,一张奖状虽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一切,却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奖状虽小,但撒播在学生心田里的,却是无比灿烂的阳光,激发出的,是催人奋进的无比巨大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位兢兢业业的班主任,让我们记住:表扬鼓励,别吝啬一张奖状!
第三篇:心中的清凉美文
一条渡船上,上面载满了急切到对岸去的人。船夫撑起了竹篙,船就要离岸了。这时候,岸上有个佩刀的武夫对着船家大喊:“停船!我要过河。”船上的客人都说:“船已开行,不可回头。”船夫不愿拂逆众人的心,遂好生劝慰武夫道:“且耐心等下一趟吧。”但船上有个出家的师父却说:“船离岸还不远,为他行个方便,回头载他吧。”船夫看说情的是一位出家人,便掉转船头去载那位武夫。武夫上得船来,看身边端坐着一位出家的师父,顺手拿起鞭子抽了他一下,骂道:“和尚,快起来,给我让座!”师父的头被抽得淌下血来。师父指着那血水,却不与他分辩,默默起身,将座位让与了他。满船的人见此情景,煞是惊诧。大家窃窃议论,说这位禅师好心让船夫回头载他,实不该遭此鞭打。武夫闻听此言,知道自己错打人了,却不肯认错。待到船靠了岸,师父一言不发,用水洗净血污。武夫看到师父如此安详地神态举止,愧怍顿由心生。他上前跪在水边,忏悔地说:“师父,对不起。”师父应答道:“不要紧,外出人的心情总不太好。”
讲这故事的人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禅师如此的涵养,来自视“众生皆苦”的慈悲之心。在禅师看来,武夫心里比自己苦多了。不要说座位,只想把心中的清凉也一并给了他。我坐在这个故事的边缘长久发呆。我轻抚自己的心,悄然自问:这里面究竟有几多的“清凉”?
和那位拥有着“沉静的力量”的师父比起来,我是近乎饶舌的。现实的鞭子还没有抽打到我的身上,我已经开始喋喋不休地倾诉幽怨了。我不懂得有一种隐忍其实是力量,我不懂得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我的心,有太多远离清凉的。面对误解,面对辜负,面对欺瞒,面对伤害,我的心燃起痛苦仇怨的火焰,烧灼着那令我无比憎恶的丑恶,也烧灼着我自己颤抖不已的生命。我曾天真地以为,这样的烧灼过后,我的眼将迎来一片悦目的青葱。但是,我错了。我看到了火舌舔舐过的丑恶又变本加厉地朝我反扑,我也看到了自己“过火”的生命伤痕累累,不堪其苦。总能感到有一道无形的鞭影在我的头顶罗织罪名,总是先于伤口体会到头破血流时的无限痛楚。我漂泊的船何时靠岸?洗净我满头血污的河流又在何方?
当我和这位禅师在一本书里相遇,曾忍不住抚着纸页痴痴地对他讲:因为怜恤,所以,你不许那人独自滞留岸上;遭遇毒打时,你因窥见了那人焚烧自我生命的满腔怒火而万分焦灼;当那人跪下向你忏悔,你原谅了他,还真心地为他开脱——你的心中,究竟储备着多少清凉?面对你丰富的拥有与无私的施与,我一颗寒酸寒苦的心,感动得轻颤起来。
几年前在一个寺院,一位师父告诉我说:“一照镜子,你就读到了一个字。”愚钝的我傻傻地问道:“那是个什么字呢?”师父在自己的双眉上画了一横,又在两眼上各画了一下,然后在鼻子上画了一个十字,末了,又指指自己的嘴,问:“猜着了吗?”我懵懵懂懂地说:“没……有。”师父说:“哦,猜不着才好。猜不着,你有福了。”说完,径自去了。我急煞煞地问同行的伙伴:“到底是个什么字啊?”伙伴说:“是个‘苦’字哦。”
原来,人人是带着一个“苦”字来到尘世间的。你是苦的,我是苦的,人生皆是苦的。惊悸的心,枯涩的心,猜疑的心,怨怼的心,愤怒的心,仇恨的心,残忍的心,暴虐的心……这些心,全都淤塞着太多太多的苦。被苦主宰着的心远离春天,远离自由。当我们宣泄内心的苦的时候,这苦最先蜇伤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就像那个高举鞭子的武夫,鞭子未及落下,自己的灵魂已皮开肉绽。说到底,无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虐人亦即自虐,爱人亦即自爱。
让我们在每一面镜子前驻足,认清自己脸上刻着的那个清晰的字。让更多的人一抬手,就能轻易得到自己心中无尽的清凉。
第四篇:你永远第三美文
鲍勃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
而且,没几年就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深得老师的厚爱。
但在他的身上,却丝毫不见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见的清高、孤傲、盛气凌人,相反,他为人谦和,从内心深处尊重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天晚上,他邀请几个朋友到他的房间里吃晚餐。在吃饭过程中,一个朋友发现了他桌子上的一个座右铭。
这个座右铭只有三个字:“我第三。”三个字被镶嵌在一个精致的框架里。朋友们觉得很奇怪,就缠着鲍勃问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鲍勃见推脱不得,只好给大家作了一番解释:
“在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给了我这个精美的框架,并嘱咐我一定要将它放在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我希望我能永远记住这句话,记住妈妈对这句话的解释。妈妈告诉我:‘我的儿子,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上帝第一,别人第二,你永远只是第三。’”(青年文摘)
第五篇:拆掉心中的监视器美文
康奈尔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托马斯·季洛维齐是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曾经做过这样一组实验。
在实验中,季洛维齐教授要求一名学生穿上印有美国著名歌手、创下了“唱片全球狂售7000万张”傲人纪录的巴瑞·曼尼洛头像的T恤,走进几个有差不多10位学生正在做实验的实验室,停留片刻以后就离开了。
接下来,季洛维齐教授让这名穿T恤的学生猜测: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中,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他穿的T恤上印有曼尼洛的头像。穿T恤的学生猜测,有一半的学生能看出来。当得到穿T恤学生的猜测答案以后,季洛维奇教授亲自来到实验室,询问那里的学生:“刚才进来的那人穿的是什么样的T恤?”结果,只有20%的学生回答说:“他穿了印有曼尼洛头像的T恤。”
这就是说,穿T恤的学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被关注的程度,实际上他被关注的程度,不到其猜测的一半。
接下来,季洛维齐教授要求另一名学生先后穿上印有著名喜剧演员杰瑞·宋飞和伟大黑人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头像的T恤,然后以相同方式,重复第一个实验的内容。
实验的结果大体相同:能够记住T恤上印有何人头像的学生更少,只占了8%,但穿T恤者猜测自己被关注的程度却高达48%。
季洛维齐教授根据上面的两个实验,做了这样的总结:我们经常觉得别人时刻在关注着自己,于是便会产生一些担心。比如,“我穿这套衣裤上班,别人会认为得体吗?”比如,“我戴的这条纱巾,别人会喜欢吗?”比如,“我买的这款手机,别人会觉得时尚吗?”其实,诸如此类的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不是明星,别人不会像关注明星那样关注我们。这种担心,就相当于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心中安装了多余的监视器,然后自己将自己监控起来。监控者明明是自己,却误以为是别人。如果我们不在自己心中安装这种多余的监视器,就会减少许多担心和烦恼,增加许多从容与快乐。因此,我们不妨拆掉心中多余的监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