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不出圈子的人杂文随笔
安是个走不出圈子的人。
我躺在床上看着坐在那头对着泡面呲溜呲溜时的安时忽然想,如果窗外突然有个人用枪朝他射击,他大概是不会躲开的吧。
我和安大概是在高二时成为彼此唯一的室友的,具体何时已经记不清了,努力回想也只能想起我们一同去吃宿舍管理员的闭门羹时管理员的表情。在此之前我们也仍然是室友,只是那时的记忆实在是不甚明朗了,大概不是吃几个核桃就能想起来的事情。
我对那时的安的记忆仅停留在他那双并不太白净的腿,以及一对又一对的中短白袜上。当时我们的宿舍是上下铺的,而按我的头平视过去又刚好是上铺的床板,所以我和上铺的人交谈时为了省力,往往会盯着他们的下半身说话。安也是四位上铺拥有者的其中之一,而我们在班级里的位置又相距甚远,所以我对那时他的脸不太有多少印象。
那第一次找他商量换寝是什么时候,又是因为什么呢?
学校的秋天并不显得萧瑟,往来的学生们反而给这个季节增添了唯美的气息。连那些忽明忽暗的情侣们的口中,也能听出一股秋天的腔调。
在高二的某天,因为经常一起去食堂的小伙伴不在,我只好一个人裹着衣服慢慢踱到食堂。随便点了几个菜过后便开始寻找座位。其实寻找座位并不是十分简单的一件事,不管什么原因,当你坐下时如果和不远处的同班同学目光相对,就会面临“要不要过去”这样的选择。
这次也是如此。当我看到不远处的安一个人坐着吃饭时,也一瞬间陷入了挣扎。不过这次挣扎并没有持续太久,大概是因为他和我体型的反差让我失去了戒心,我马上迈开步子走到他旁边,放下餐盘打了个招呼。安好像是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也热情的接待了我的一些奇怪的问题。
“如果你正在参加重要的考试,突然发生了可怕的火灾,在接到通知之前你会逃跑吗?”
其实我很羡慕那些能在危急时刻立刻反应过来的人。这大概与我小学时的经历有关。我小学低年级时宿舍是30个人一间,大家都并排睡在每人一张的上下铺上。一共有3排,也就是说有两个过道。我们很喜欢玩“飞跃过道”游戏,其实就是从这头的上铺跳到那头的上铺,不过后来听说有人这样子摔死了后就没有继续了。那时没有空调也没有什么驱蚊设备,夏天就只靠几盏摇头晃脑的电风扇和每个过道的两点蚊香支撑。有一次半夜我被一股烟味熏醒,探头一看原来是蚊香坏了。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也没看清,只看到一大股黑烟正在向上冒,还伴随一丝丝的火光。我吓得急忙把头缩回被子里,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晚上休息时不允许随意出去,作为纪律遵守者的我居然打算忍到明天早上。事情结束后看到被烧的面目全非的床板时我不禁想,若不是后来有个同学突然跑出去叫来了管理员,我们可能不是被烧死就是被熏死了。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着实很大,直接导致了我从那时起对自身不敢“打破常规走出封闭圈”的厌恶。
安想了想说:“应该……会出去吧,毕竟是火灾嘛。”
很显然,他并不会出去,而是和我一样,等待通知才会行动。能马上作出逃生判断的人可不会这么吞吞吐吐地回答。
不过因为能认真回答我的问题的人并不多,大家一般都是回答“有病”或者“你问这些干嘛”之类,所以我立刻就对他产生了好感。而且我也不讨厌再认识一个走不出圈子的人,所以我直接告诉了他我的打算——换寝。
很幸运,我的第一个合租室友就通过这么简单的方式找到了。
第二篇:圈子杂文随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今社会,时下朋友讲朋友圈,同学讲同学圈,战友讲战友圈,老乡讲老乡圈,文友讲文友圈。仿佛让你看到了一个错综复杂、五颜六色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态”环境,有些事又似是而非,因此要相对而言。
圈子固然有大小之分,一个人是自我的圈子,很多人的圈子就是大家的圈子。一个地方的作家协会就是全体文友赖以发展的最大圈子。会员们来自社会各界和各个不同的行业,有城市有乡镇,老、中、青结合,为了共同的文学爱好,心理上产生共鸣更容易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人自加入协会那天起,就开始渐渐适应日常的采风创作和生活,有的同时也会慢慢淡出了原先的圈子。
日月如梭,不觉中已届花甲之年。如今,退休后的生活仍是不随着自己的意志而转移,大部分时间身在外地。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会相信,有一种人认识就觉得温馨,有一种人可以百看不厌。圈子中人,多在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平台互动,见面却很少。偶尔见面也是来去匆匆,然后日复一日的为自己也为家人奔波,淹没在这红尘滚滚暄嚣的城市里。
一秒钟的时间是什么概念?快如闪电!就这样一刹那却能让我留下一份感动、一份情缘。这温暖画面时时浮现脑际,挥之不去永存心底。
那是个春暖花开的一天,从省城来铅山陪同杭州的老友去县行政中心办事,刚电梯关闭三分之二瞬间,(早一秒就擦肩而过)看到侧身路过的圈内文友李游。到三楼心里还怀疑是否老眼昏花,正寻思着,手机震动,响起熟悉的声音,一听果真是李游,热情地让我等他。一会健硕的小伙子出现在眼前,看起来炫丽变身的他,精神面貌更加焕然一新,自学考试取得律师资格后,很注重仪表。他见我们急于办事就说:“请你们晚上聚餐,到时电话联系。”
傍晚接到李游电话,说己经开车在路口接我,盛情难辞,让我又有一次偶然在“鹅湖传说”酒店与部分圈内文友欢聚一堂的大好机会……
记得二零一三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持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教授来铅山为“鹅湖写作群”授课后,她专程到李游创办的上饶市泽钰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考察参观,认真听取他的创业发展史后,杨雨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临别欣然提词予以鼓励。
二零一五年一月二十八日,这是我们难以忘怀的日子,他有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表彰暨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的座谈会。
出于对法律事业的执着,也出于这种“争一口气”的心态。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李游参加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在条件和环境较差的异地他乡当作磨砺自己心志的机会,日以继夜攻读法律专业。辛勤耕耘终于得到回报,当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喜讯传来,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即刻回复写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以示真诚祝贺!
自此,自学成才的他,被聘请为“江西鹅湖律师事务所”当任律师。他仍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北京大学网络教育)法学学士。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如杨雨教授赠送“筚路蓝缕”这句话,让李游在向人生目标前进中,焕发成“助推器”,使他在主业和第二产业及文学创作道路(上饶市作协会员)齐头并进、不断长足发展壮大。
而立之年的李游,大胆探索和创新能力受到圈内外人士一致称赞和认同。我赞赏他的人生格言:博学、明法、修身、乐善;成败总相宜,有志者事竟成。
第三篇:关于凉州人的圈子文化杂文随笔
前日,有一位陌生文友请求加我为微信好友,验证附带了一句话:欲投稿苦求无门,若要请吃送礼就算了。
我觉得好笑又好奇,是多么有个性的一个人啊!或者说文人都是比较有个性的,多多少少都有些愤青?因为都是文学草根的缘故,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互相成为微信好友。他有时下很文艺的网名:芳华。
然后,我跟他的聊天框里就被瞬间填满。他打字速度奇快,跟我吐槽说平时喜欢点儿写写画画的,在他们那个领域也算是小有名气。但是,在往市级刊物投稿时,却遭遇了一次次的无视,投出去的稿件如同泥牛入海,半点回复都没有。终于,在长达一年屡投不中的等待里,他感觉到了不同寻常,便想尽办法取得了那家刊物一个编辑的联系方式。好巧不巧,这位编辑还和他是校友。有如此便利他自然成功约到了编辑,用凉州人特有的“坐一坐”方式,进行了一番投稿如何被采用的求教。
浓茶渐淡、酒干菜残,校友编辑方才把其中诀窍告诉了他。
原来,在凉州文化界是有“圈子”的。但凡你想沾染文化,想把自己的名字和文字变成铅印的豆腐块,那就得融入“圈子”。这事就像找庙门,找对了庙门,拜对了菩萨,你离修成金身罗汉还远吗?
校友的提示很隐晦,他的智商也足够领会了。这是什么逻辑?投个稿还要拜山门,感觉就像水泊梁山聚义厅上的投名状!哪怕面前是一堆牛粪,文友芳华也绝对是要“大吃一斤”的。是什么限制了草根的想象力?
估摸着桌上残羹冷炙的价格,这一顿是他半个月的工资,芳华的荷包比牙更疼。既然都到这个地步了,干脆一次性弄个明白,他态度虔诚地问校友,“庙”是谁家,“佛”是哪尊?
校友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吐出几个人名儿,芳华的心情便瞬间不好了。那些人都是他仰慕已久的偶像,在他依然缺乏想象力的心目中,他们都是叱咤凉州文坛、引领凉州文**流的影响力人物。这世界变化真快,就在他一心埋头码字的年月里,“偶像”们都已经登峰造极成圣、成佛了么?更有甚者,其中有一个很熟悉的名字,是和他自小玩泥巴长大的同村人,小时候是伙伴儿,如今却天差地别,人家摇身一变都成了“大家”了。唉!芳华唏嘘,有一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看来的确是自己孤陋寡闻了,他颇有点自惭形秽,不知道那位“大家”现在还能不能认出自己来?
那个时候,他几乎是膜拜的口气,极其卑微的恳求校友编辑,请他引路去拜拜“各路神佛”。校友很爽快,满口答应下来,让他随时听候接见。找着了路,光明必然就在前方,芳华安心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嘛!荷包瘪下去,希望来填上,那晚回去他梦见自己触到了金光闪闪的“神案”。
校友编辑办事很有效率,第二天就打电话告诉芳华,说某某爷刚好有空,要和他坐一坐。芳华一愣,爷?如果没记错,那人也才只到五十吧,竟然都是“爷”辈的人物了,真正了不得啊!
芳华诚惶诚恐去了,纠结着该带点儿什么,想来想去觉得拿东西太俗气,怕玷污了那位“爷”的清清文气,最终只带了自己数十年来逐字逐句积累的文稿,想着还能亲自聆听一下“大家”的指导。“某某爷”是见到了,不止一位,还有好几位“爷”也在场。不得不说,芳华这次算是交了狗屎运,其中最厉害的一位正是省级文人的头头儿,不但是“爷”,还是“大爷”呢!芳华受宠若惊,一一躬身问好,庆幸“爷”们没有来跟他握手,这样手心里的汗水就不会泄露他没见过世面。
机会难得,本想趁机好好讨教一下做学问,可是各位“爷”已经招呼起了酒桌子,芳华只好把抽了一半的文稿又暗暗塞回包里。
古代文人们的酒局都是飞花掷令、妙语如珠的,芳华期待着要领略一把文士的风雅。“大爷”此人,向来是文学草根们难以企及的,比如以芳华来说,“大爷”的名儿简直如雷贯耳。而草根们对“大爷”的仰望之情,借用周星驰一个比喻,就是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啊!
就是这样的一位“大爷”,隔着大圆桌子遥遥对芳华一笑,问他对《×××》作品怎么看?全桌人目光聚焦都在等芳华的回答。他愣住了,什么东东听都没听过啊,怎么办?芳华是个诚实的超龄好孩子,他只能据实以答没读过。
校友编辑正好坐在边上,从桌子底下掐了把芳华的腿,把恨铁不成钢表现的不动声色,但包括“大爷”在内的其他“爷”,则满脸都是“朽木不可雕”的微恼。很快有人出来调解气氛,把《×××》作品列出了五大亮点,并得出总结,盛赞其乃是伟大的著作。一番慷慨激昂的评论,博得满堂喝彩,芳华才后知后觉到,说的原来竟是“大爷”的著作呀!可惜,就因为他只知道关起门来码字,不关注江湖风云,失去了一次绝佳的递“投名状”的机会。更为懊恼的是,校友编辑暗示让他去结账,他除了一包文稿而两手空空,便彻底沦落成“圈子”以外的人。
这就是文友芳华的“拜佛”之殇,既然“佛”没拜对,“圈子”没进成,他的文稿就依然还是一堆废纸。且因为“大爷”都摇了头的人,纵然你文章锦绣满腹经纶,没有“圈子”做背景,也只是披着皇袍的乞丐,名不正言不顺,谁尿你?
有句话说得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凉州人的“圈子文化”形成已久,你在“圈内”万事好商量,狗屎都能包装成黄金;若胆敢不“进圈”,文友芳华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凉州文人中的聪明人几乎都进了“圈子”,三不五时还能去和“爷”们“坐一坐”,得几句褒奖,顺便还能发个朋友圈嘚瑟一下。而像我这样努力挣扎不肯进去的笨人,天生适合坐井观天,永远在仰望井口遥远的那方天,也想去看一看但就是出不去,这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圈”呢?
听完了芳华的讲述,他的无奈似乎通过屏幕烫疼了我的指尖,也烫疼了我的心。有过类似遭遇的人岂止一个芳华,在凉州,早已经是遍地芳华!面对这样的怪圈,我们这些文学草根,一边在坚持着自己梦想,一边在文学的江湖上经受风刀霜剑,对那些所谓的“圈子”痛恨厌恶着,却又无奈妥协着。既鄙视各位“爷”,又拼命想成为“爷”里面的一员。也许,时间一长,矛盾会使人成长,有朝一日也有了以自己为圆心的“圈子”,便算修成正果了吧?
忽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的经典桥段:当至尊宝戴上了圈子,他就成了真正的孙悟空。哦,那不叫圈子,应该叫紧箍咒才对!
凉州文人,你的紧箍咒都准备好了吗?
第四篇:圈子与社会杂文随笔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
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与别人扯上关系,或是朋友,或是敌人,又或是陌生人。
关系多了,就形成了圈子。
圈子,简而言之,就是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组织。
圈子就像是社会的缩影,它时刻上演着一幕幕生活悲喜剧,而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圈子外面的人想进去,圈子里面的人想出来。
每个人都有朋友,他会帮助你,你会帮助他。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互相的,也可能不是。
你们可能会反目成仇。此时,你们就形成了另一种关系:敌人。
你们会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你们会想方设法地使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你们之间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赢家,但一定会有输家。
圈子与个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圈子一定有组织。一个人,谈何组织?
有了组织,就一定会有领导者。
领导者的职责在于:领导别人,使他们服从并且信任你。只有这样,这个组织才能够长久且兴旺。
一个社会,成于人,也败于人。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第五篇:人啊!人杂文随笔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里,人是世间的主宰者。按我们地球人的认知,这个星球的主人是我们。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享渡生活,迎送日月。我们在这里创造繁荣,谱写人生,给予凡尘活的灵魂。我们在这里制造欢欣、喜悦、幸福、快乐、美好,但同时我们也在这里催生着忧愁、苦闷、无奈、伤心、迷惘。
混沌里,人世间是那样的多彩多姿,缤纷如画。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迷朦处,人世间却又是那样的颠簸蹉跎,风雨满路。愁、困、悲、凉、生、死、烦,深深地折磨着脆弱的灵魂。
尘世纷纷,生活中的一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人在三十岁以前,生活中很多东西的产生和结果都觉得是那样的理所当然的事,总觉得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人老了,就会有很多病痛了。但三十岁以后,渐渐的就不是这样认为了。只要你有心体会,只要你认真对待,就不是这样了。是的,人老了,抗病能力差了,人的整体机能都已经衰退了,这肯定比年轻时的病痛多了。但正因为有这样的具体情况,所以,何不选择一些避免措施,一些比较好的举措,使老人少一些病痛,少一些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多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东西呢?这样,他们的病痛不就少些了吗?这样就不是人老了,病痛就多了那么的简单了。我往往都看中央电视台的“越战越勇”和“黄金一百秒”的栏目节目,看到很多七八十岁,六十多岁的老人表演,什么一字马,劈腿,街舞等等,仿佛觉得他们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反而觉得一些年轻人的表演还不如他们呢。所以,具体的问题要有具体的应对,不是因为……所以……这样机械、简单的事情。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任何掩饰也掩饰不了,生老病死也总是伴随左右。当生活中的不幸降临在自己的头上时,那时的感触才是最真实,最深刻,最明了,最难忘怀。
前些年,因父病重住医院,日间既要上班,打理病父,晚上又要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当然,作为儿子,这是理所当然的,无话可说。
在病房里,我听到了一对母子的谈话。我笑了,但在我的笑里,却流出了悲酸的眼泪:母亲已年迈,因病住院,智力已不如三岁孩童。儿子是个非常孝顺的人,年年轻轻的,端屎倒尿,喂食哺药,掖被添衣,日看夜守,把病母护理得妥妥贴贴,顺顺当当。且来自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阶层。因母亲不肯吃饭了,儿子便哄她:
“你不吃饭,坏人会来抓不肯吃饭的人了。”
母亲茫然地望着儿子,“我是女人也抓吗?”
“是的,女人也抓。”
“那男人呢?男人抓吗?”母亲问。
“抓的,男人也抓。”
“那抓去做什么。”母亲问。
“抓去熬人胶呀,你怕吗?”
母亲又是茫茫然地望着儿子,“我又不是他的什么人,坏人不会来抓我的。”
“抓的,如果你不吃饭,我只要人家一百块钱,有人就会来把你抓走的。”儿子说。
母亲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只是呆呆地望着儿子,儿子趁势把一口饭送到了她的嘴里。母亲一边咀嚼着饭粒,一边说:
“我死后,谁都不许哭,大家都要笑。”母亲望着儿子的脸,说完后却自己笑了,而她的儿子却哭了。
......而在对面的病房里,则又是另一种情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已经变成植物人了,正在那里进行医治。说是医治,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挨时间了,能延长一天是一天了。因为病情严重,家属护理不了,所以便四千多块钱一个月请人来护理。听说这老者是帮儿子打理生意时从高处跌下来而变成植物人的。他儿女们的生意非常好,每个都赚了不少,盘满钵满,腰缠万贯的。可是,他却惨了。
他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不会吃东西,不会活动,眼睛紧闭着,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表面看已经是个死人。所不死的是他的心脏还在跳动,血液还在循环,尽力呼叫他时,有时也会微微地把眼睛睁开,他的心还没有死去,他对外界的一切感知只能靠微弱的心去感应。护理人员要经常为他清洁身体,按摸身体,翻转身体,逗他开心。要按时呼叫他告诉他进食,把食物搅拌成糊状,插导管通过鼻孔再用针筒压缩导入他的胃内,食物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他受不了,少了他会饿。也要按时呼叫他告诉他大便,不然他会排泄不正常。有一次我看到护理人员呼叫他告诉他后,便在他的庇股处铺垫好便纸,之后再在他的庇股上轻轻地拍了三下,不久,他的大便就出来了。
朋友,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时,你有什么感觉呢?
金钱,对于人来说,没有是不行的。没钱了,什么也行不通,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实现不了,甚至连饭都没得吃,有钱能使鬼推磨。可是,金钱却又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东西都能用金钱办得到的。正如穷人会病,会死,而有钱人也一样会病,会死一样。富人不会因为富有了,钱多了就不会病不会死了,而是再富有钱再多也一样要病要死的,金钱买不到不死。
因而说,健康才是福,不论是富人或是穷人,只有健康了,才能安享天伦,才能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混沌的尘世,迷茫的人间。人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