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学校及其对双语教育的启示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教育领域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密切。近年来,国际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师资建设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当前我国开展的汉英双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国际学校 双语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一、国际学校在中国
一方面,伴随全球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文化、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开启了国际化之路。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法律上确立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开宗明义:“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6章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具体到教育或学校层面,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教材建设、教学评价、教师流动、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展开了体现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改革与实验,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兴起了以引进国外课程与教学体系(A-level,IB,AP,IGCSE),使用外籍教师和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国际教育的国际学校、国际班、国际部以及各类国际教育项目。如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教育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北京中加学校、北京新英才学校、北京私立汇佳(IB)学校、深圳中加学校、青岛天山实验学校、烟台耀华国际学校、长春美国国际学校等等,层出不穷,不可胜数。这些国际学校因其引进国际课程和国际高中教育,提供优质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而备受国人青睐。
二、双语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何谓双语教育?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界定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来理解双语教育,就会有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凡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都是双语教育,如汉语和英语、汉语和日语、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等。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一门外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内容(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起媒介作用的“教学语言”,而非单纯的“语言教学”。笔者本文所说的双语教育是指狭义层面的汉英双语教学,即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都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本国国民的英语素质,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领。同时实践也证明,掌握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人在外交、外贸、学术交流或其他国际场合能够轻而易举地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相互交流,在国际交流与贸易中占有优势。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两种层面与形态的双语教育,即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和高校的双语教学。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中学等一批中小学为龙头,开展了针对传统外语教学“高耗低效”“学用脱节”的弊病,以开辟英语教学新途径,变英语“语言教学”为“教学语言”,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进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双语教学实验。随后,双语教学实验逐步在辽宁、山东、无锡、苏州、浙江、广州、深圳、北京、成都等省市得以开展。且上海市、辽宁省、苏州市、无锡市、成都市等省市正式颁布了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文件,大力支持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蓬勃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科技革命和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以及研讨交流国际上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国高校开始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以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对话,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际接轨。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打造国际化城市”成为很多城市追求的目标。而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国际化的教育,加之,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高校双语教学,以满足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的改革便水到渠成。自2001年始,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章程》等文件中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国际化人才作出了明确规定与要求。
三、国际学校对双语教育的启示
严格来说,国际学校的教学并非我们所谓的双语教学,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学都是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即全英教学。但是,随着国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出于降低成本、师资选聘以及适应中国学生群体等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教育教学调整,使得现行国际学校开始选聘中国双语教师,并且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实行沉浸式或过渡式双语教学。由此,笔者认为,现行我国教育领域国际学校的教学与双语教学发生了联系,尤其在双语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双语教育模式、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双语师资建设等方面对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在双语教育理念上。双语在教育理念上应秉持多元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坚持语言与文化的一体性、互动性,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融合、理解,注重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培养学生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养成学生兼容并包、尊重、宽容的心态与品质。同时,在双语教育中坚持文化主体性、自觉性,在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倡导多元文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和体现。双语教育中,一方面,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双语教育要学习国际学校,培养汉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且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双语师资短缺的困境,双语教育还要肩负起培养能够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够到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用英语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高质量专业化双语教师的使命。在双语教育模式上。国外双语教育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证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明显。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的英裔单语加拿大人意识到,让子女掌握法语是他们未来就业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教育当局提交了一份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方案,方案被教育当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先后被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日本、瑞士、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当前,考虑到我国英语语言环境与氛围,以及教师、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我国应积极创造浓厚的英语环境与氛围,适时学习借鉴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让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上。国际学校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完全引自国外,如A-level,IB,AP,IGCSE等,以开展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双语教育从其浅层次来看,需要我们掌握英语,具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物、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能力;而从其深层次来看,需要我们理解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历史、社会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国际理解能力、尊重、宽容、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以及具有全球责任感的心态与品质。而国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上述两方面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双语教育可适当引进国外原版课程与教材体系,加强国外课程教材与国内课程教材的融合与联系,建立“中西合璧”式的课程教材体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在双语师资建设上。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对教师的英语能力与水平、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素养有着很高要求,而我国现行单科制师范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双语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当前,专业化双语师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国际学校在师资建设上有着独到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首先,学习借鉴国际学校直接从国外聘用外籍教师的做法,引进语言外教和专业外教,加强对学生外语和专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的训练和提高;其次,学习借鉴国际学校利用自己拥有的外籍教师资源,对中国教师进行“师徒式”校本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中国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外语和专业外语能力与水平的强化和提高,加强外教与中国教师的联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教育 改革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融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为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为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其核心概念是合作。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是:我们的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模式均需改变。
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虽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讲,依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员)的实践。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长一点的是8周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还要包括一周时间的总结,而职后教师培训主要就是请大学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一问题是,如果教师教育就只是这些,那它显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们知道,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水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起作用,而其实践性知识则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便对教师专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做教师,只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再学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就可胜任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教师一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一、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最旱是1986年由当时的关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日教师》的报古中提出并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学校中有独立的机构,有的则是附属于原学校的原有机构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若干所中小学建立起来的合作体,目的是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能一体化,以此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
(1)反思性教学
对“反思”的系统论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它使人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运行中解脱出来”。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知。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科顿和斯巴克斯一兰格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后者还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即认知元素、批判元素及教师陈述。布鲁巴赫提出了五种反思的方法,即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及开展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最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提出。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差别的实质,从而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行动研究是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它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上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进人美国教育科研领域,70年代在欧美各国便已成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把“行动”与研究结合了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第二,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实践,其研究者即研究结果的应用者;第三,它的研究场所不是研究室(所),而是实际的教育工作所在场所。
正因为行动研究是在教育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首先强调要从经验巾学习,即要根据理论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就是研究者。这有利于理论更好地和实践结合,从而对实践加以指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前文已提到,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小学及大学的发展。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就是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因此,“合作”便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要合作?第一,教育问题涉及多方面,并且这种多方面还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进行改革,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共同合作;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也必须紧密联系,才能相互促进;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在传统的模式中,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中小学是完全隔离的,现实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必须进行合作。
怎样合作?一般是通过联络小组来进行合作的。联络小组的成员必须既有大学教师,也有中小学教师。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性质及其在专业发展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其成员的职能也不一样。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第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是与实习生进行合作以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走进大学校园,承担一些师资培训的任务。对大学教师来说,第一,在专业发展学校中,他们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活动,要听实习生的课,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并把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大学;第二,在专业发展学校举办高级研讨班,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间题,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及其制约因素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文中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在联络小组中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首先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另外,由于这时是中小学教师与实习生的合作,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要受到实习生的挑战,这也促使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反思。其次,联络小组中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进人大学校园,即或被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或选修大学的相关课程,或参与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最后,联络小组中的大学教师一学年中可以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习生所在实习学校工作,在这期间,他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与中小学教师就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过去只作为实践者的中小学教师,现在就既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无疑也会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通过前文对“合作”必要性和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确有利于改变过去由于性质和地位不同而带来的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相轻视、互不往来的状况,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在中小学这一方,它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小学带来新气象。美国有实践表明,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项目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要高于未参加该项目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前文已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后当然也会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大学这一方,第一,它能拓宽大学教师研究的领域。由于与中小学有合作关系,所以大学教师可以进人中小学,可以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他们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学教师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研究,从而使大学教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第二,将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进大学校园,有利于在大学就读的“未来的教师”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从而使他们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大学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实习生往往只需在实习学校上几堂课就可以了。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生的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实习的范围也不只是听课、上课,而是要作为学校的正式成员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另外,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既可以得到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的指导,又可以得到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实习生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习比传统的实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的需要,因而也能更快地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矛盾
第一,传统观念上的地位的不平等。
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求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是伙伴关系,要求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合作就必然面临困难。但实际上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对教师所需知识的理解还主要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样,如果只看这两种知识,当然中小学教师就无法与大学教师相比。但如果从实践性知识看,则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就没有可比性了。通俗地讲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学教师那么多的学问,但许多大学教师基本上也无法上好一堂中小学的课。第二,双方的目标不同。
目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学及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实习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中小学及其教师则主要关心他们的学乍学习的状况及学校的声誉。这种目标上的不阳极可能导致双方合作上的失败
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距离。
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ff动。但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H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希望大学教师能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希望大学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事实上,大学教师满足不了中小学教师的这种要求。在大学教师中,许多人只是对某问题有观点,并目这种观点也往往只足他们自己的观点,至于具体怎么做,实际上他们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很难看到中小学教师能按照自己的理论去做。其昧因足:首先,中小学教师首先要依据的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其次,中小学教师在阅读大学教师的理论时.不可能将他们头脑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全部除太,他们也必定是带着他们的“成见”来理解大学教师的理论的。正因为如此,合作的双方之问就极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大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是用经验指导实践.缺乏先进理论作为指导;而中小学教师则认为大学教师的理沧是“空中楼阁”。
(2)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参与音的个体性。
所谓参与者的个体性,足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只足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与学校的整体关系不大。这种情况随之产生出以下的问题:首先,学校很难形成某种环境,即一种有利于教师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讨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J使那些对教学不够积极的教师改变他们的态度的环境。其次,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参与蕾的个体性,这就使他们的讨论只能局限在一个小群体之中,从而造成使需要进行的整个学校范围的变革被忽视的状况。
第二,对参与者的当前教学质量的影响。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对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对基地的管理,充当大学与罄地之间的联络人,等等。但巾小学教师首先是自己的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职责时,这种新增加的职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会影响到他当前的教育教学。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1.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的观念要改变
(1)应改变过去那种将教师教育分割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块的思维方式,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观念这能使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使中小学教师重返大学而走进理论。
(2)应改变过去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不平等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改变,主要是要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主要不在于其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其实践性知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
(3)应改变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识到,许多教育理论只是这种理沦的持有者对于某些问题的自已的较为系统的思考而已,它不于自然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客观为依据的,而教育实践巾的许多方面则是以人的精神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还是人人之间的互动,而技术性的实践的对象则是被动的物,技术性的实践是人对物的征服或控制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的关系,教育理论的主体“最多只能是教育实践的‘前’义者’,而非‘指导者’;最好的也只能是教育实践主体的‘伙伴’而非他们的‘导师’。
2.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要改变
(1)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首先,作为人职前应掌握相当多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实习并是简单地在几周的时间内看一看观摩课或实习者亲自上几堂课,而应该足在一个较长的时问内实习生作为实习学校中的正式一一员全面地参与该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其次,过去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应聘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兼职教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
应改变过去教师在职培训就是请大学教师开讲座的做法,将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理念和做法用于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小学教师在对大学实习生作指导时,他们自己也必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而在大学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他们也就将行动研究融入了这种研究之中,因而这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3)应改革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方式
过去的合作侧重于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在一些研究中,大学需要中小学配合来进行实践的验证,中小学则需要大学协助以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论的提升或抽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其关注的重点。较好的合作应该足将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只是途径之一。
另外,过去的合作多建立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之上,带有相当的随意性,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这种制度应既能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双方的合作常规化和制度化。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作用论文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职院校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人才培养不应该仅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包括综合素质的沉淀。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十分重要。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现状
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国家未来的走向。中职院校中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受当前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看待中职院校学生都带着“有色眼镜”,家长及教师也会觉得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不足,对他们的关心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在课堂上不尊重教师,经常与教师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与同学交往过程中污言秽语不断,基本礼仪素养缺失等等。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内容中,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使礼仪课堂更加生动化、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礼仪教育对提高中职学生德育素质的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贯穿了人的一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不仅仅应当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礼仪是思想品质的养成途径之一,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与一般的高中有所区别,学校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过程中将礼仪教学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步改掉以往的不文明行为。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用到礼仪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前有许多教师与学生相处中存在着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学生质疑自己,尽管有时候是教师的疏忽,导致教学内容出现错误后也不允许学生进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引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礼仪修养熏陶学生。师生间互相尊重、相互影响,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进而影响学生形成文明、礼貌的处事风格。
三、礼仪教育对加强中职学校校园管理的作用
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是保证工业化社会产业工人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价值导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许多学生比较重视物质享受,学习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心理素质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观感,学生接收到外界的“有色眼光”更加自暴自弃,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育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校园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校园管理工作地开展。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岗位为基点,培养学生的礼仪技能,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情况,设置礼仪教育的目标体系,通过礼仪教学帮助学生明确行为准则,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礼仪、社交知识相关的学校活动,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自身的体验比理论教学的教育效果更明显。在校园内张贴礼仪规范细则、礼仪标语等等,可以营造一个隐形的礼仪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礼仪教育对促进中职学生择业就业的作用
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礼仪修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十分有帮助。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着装礼仪、交往礼仪、出行礼仪、谈话礼仪等内容,通过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社会交往的细节及要领,在实际的工作中,好的礼仪习惯能够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对于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中职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的专题讲座,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将学校制定的礼仪规范教给家长,提醒家长做好家庭监督教育工作。另外,定期开展家长会,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中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礼仪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第四篇:乡镇幼儿双语教育论文
浅析乡镇幼儿双语学前教育
目 录
摘 要-----------------1 引 言-----------------1 第一章 对乡镇现有幼儿双语学前教育的概述---------------2 第二章 乡镇幼儿双语教育的重要性-----------------------4 第三章 如何在乡镇全面展开双语学前幼儿教育教学工作-----5 3.1重视导入设计---------5 3.2强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5 第四章 开展乡镇幼儿双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6 4.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6 4.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教学设施-------6 4.3 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实际基础适当科学选择----7 4.4 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7 致 谢---------------8 参考文献---------------9
[摘 要]:本文主要以本人在******工作学习经历为依据,结合当地幼儿双语学前教育教学现状与其今后发展方向,对*******幼儿双语学前教育现状进行总体概括,然后以相关资料为依据,重点以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乡镇的双语教育现状为母版,提出了在******乡镇进行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方法方式、教材建设、硬件配套、民族母语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浅谈乡镇幼儿双语教育教学,希望以后可以更好的为乡镇幼儿双语教学建言献策,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幼儿学前教育水平,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床。
[关键词] 乡镇、幼儿、双语学前教育
引言
公元11实际由穆罕默德〃喀什噶尔编撰的《突厥语词典》,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是一本典型的双语工具书,这说明双语现象自古有之。自从有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这就会存在不同民族如何用对方可以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的问题。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种群的双语,由于该地域的地理位臵、民族人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语现象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是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
在新疆各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上,基本是“民族语言+汉语”。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采纳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这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基础教育阶段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主,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以汉语作为第二种语言的双语教学。
二、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母语语言文字为辅的教学模式。
*****现行双语教育教学模式为第二种。
******乡镇,维吾尔族占到99%以上,展开幼儿双语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势在必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导致在乡镇地区没有任何汉语语言环境,3-6岁幼儿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接受外界新知识、新语言的能力较强,但是,如何在乡镇很好的展开双语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却是很多地区可逾而不可及的。
第二章 乡镇幼儿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民族对教育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希望子女上汉语学校或是
同而产生的汉语能力的差异,给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多不便。
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双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章 如何在乡镇全面展开双语学前幼儿教育教学工作
1.重视导入设计。
导入设计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情绪,打动幼儿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每次备课的时候,教师都应该结合幼儿的汉语实际掌握情况精心设计导入,让幼儿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导语设计时应多以学生感兴趣的颜色或玩具为线索,将幼儿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到外界知识。
2.强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表现力强的特征,利用这个特征,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为双语学前教育教学服务。在对乡镇幼儿的双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压缩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备课内容以生动有趣
懂的内容以动画的方式呈现,使幼儿能更快的学懂汉语及双语课堂中讲述的内容。应增加对教师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用以满足乡镇幼儿双语教育现状。
****县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出了教室能与汉语接触的机会少,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语言教学设施,给幼儿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让他们听标准的儿歌或者顺口溜,以增强对汉语的喜好能力。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实际基础适当科学选择
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幼儿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为******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教师及幼儿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现有教材难度对双语中小班(3-5岁幼儿)幼儿来说太高,中小班幼儿汉语词汇量少,难以理解课堂中所讲述的内容,对幼儿的汉语学习兴趣的提高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幼儿双语学前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明电[2011]101号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 [3]张英丽,郝晓东.谈婴儿童双语教育[J].教育探索,1997,(4)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
第五篇: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其他各国之间的贸易更加密切。国家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以及良好涉外能力的法律人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向学生讲解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规、规范和案例,对于学生提高处理涉外商事法律关系的能力,最终成为国际化法律人才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中英文语言比例问题以及法律知识和英语知识比重问题,形成有效的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比例问题;比重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诞生,国际商事贸易日趋频繁,商法协调的需求不断增强。国际商法,作为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法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国际商事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对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国际商法作为一门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交叉学科,以营利为目的的国际商事当事人为调整主体,将调整对象在空间上超越了一个国家的国界。国际商法旨在调节国际市场中商事主体在市场中和商事交易中的各种关系,规范其行为,解决可能产生的纠纷。国际商事惯例规范、国际法规范以及国内法规范被认为是国际商法的三大法律渊源。国际商法的国际性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学习内容多为外文的条约,学习案例多具有国际性和涉外性。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规则,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涉外能力和处理商事纠纷的能力,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不可或缺。
(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加拿大的“浸润式”教学。该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法语区英国裔的孩子尽快掌握法语。通过模拟自然语言环境的方式促使他们在融入多元文化社会的同时,尽可能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形式主要为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从内容上看,国际商法中关于商事组织法、合伙法、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等涉外性与国际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使用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进行教学。国际商法中,一些国际条约、规范以及案例原文多为英文,学习英文原文与学习译文相比,虽然难度增加,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精通法律以及英语的复合能力效果显著。
(三)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条件
上海师范大学钱源伟教授在《双语教学有效性初探》一文中提到实施双语教学所具备的条件:“开放的社会与教育环境;教师具备相应扎实的外语教学能力;学生有相应的自我需求。”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教师应为法学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能够在母语和英语之间自由转换。同时,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其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了解中西方法律语言规则以及特征,熟悉国际商事条约、规范以及经典案例。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接受水平和认知结果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成效。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度的提高,学生对国际商法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条约和规范,对双语教学的需求明显增大。综上所述,目前,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条件成熟,势在必行。
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
(一)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比例分配
谈及任何一门学科的双语教学模式,必然要考虑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的比例分配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在《双语教学的十项操作策略》一文中提到:“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与汉语(即外语/母语)的比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渗透型,即汉语为主,英语为次;第二,混合型,即汉语与英语互为主体;第三,全英语型,即英语为主,汉语为次,或全部采用英语授课。”我国现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中,通常以混合型为主,即汉语与主语互为主体。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语言的比例分配应当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涉外性或者国际性。二是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效果。国际商法从调整关系上看是国际市场上的商事主体,内容上涵盖跨国公司、国际合同、国际贸易协定、国际贸易公约、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方式等方面。国际商法渊源既有国内法,又有国外商事条约和国外商事惯例。根据教学内容,在介绍国内法时,可以适当加重母语的比例,即采用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以加深学生对于本国法律的理解和记忆。在讲授国外商事条约和国外商事惯例时,宜采用混合型甚至全英语型教学模式,将国外商事条约和国外商事惯例的原文还原,提高学生在涉外商事活动中的语言应用水平。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和接受相比对于纯母语难度更大。双语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熟悉法律英语专业词汇以及法律英语固定句型。然而,在实际的国际商法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加之专业的法律术语,学生的掌握程度表现出高低不一的态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而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输出情况。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课堂上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特别是在实施混合型和全英型双语教学时,如果大部分学生感觉接受效果不理想,应当适时减少英语使用比例,循序渐进增加英语使用比例。
(二)国际商法教学中法学知识和英语知识比重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钱源伟教授在《双语教学有效性初探》一文中提到,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当首先是学科教师。也就是说,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法学专业教师为主。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并不是外语教学,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英语只是讲授专业的一种语言媒介,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传统英语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以专业知识为主,避免将双语课变成英语课。教师可以解释固定法律文本、国际条约中相关英语句型,但应该注意法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融合问题以及比重问题。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输入重点是法学知识,借助英语语言的媒介,讲授相关内容,从而在讲授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日益空前,对于国际商法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法条的记忆以及案例的分析。社会更需要的是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在这样的契机下,对培养一批语言功底与法律功底同样深厚的涉外法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效果,早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实现教学国际化。
[参考文献]
[1][美]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80.
[2]高然.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探析[J].文化教育,2011.11.
[3]何勤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4]王斌华.双语教学的十项策略[EB/OL].中国双语教育网,201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