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

第一篇: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落实这些理论呢?下面我就从教师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首先,要看重课堂习惯。

1、善于用眼观察

注视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感知状态。在面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时可以先强制要求学生注视老师的眼睛(神态)和动作(肢体语言)。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板书非常重要)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观看黑板,密切注意书写内容。当某同学在发言或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作为基础学科,语文课堂需要加强情感交流,营造生动活泼的主题鲜明的课堂气氛。建议开展课前知识小测试、生字词听写、古诗文背诵等活动,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2、学会用耳倾听

倾听也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只有良好的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才能充分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及话语的精神所在。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接纳、尊重与你的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当老师讲述或同学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学生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能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有其他问题或想法,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允许随便插话抢话,等老师或其他同学发言完毕,才可举手提问或提出不同意见。这样的训练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3、乐于动手实践

动手,其实就是要做好课堂笔记。必要的课堂笔记有助于过后进行讨论学习,便于重新拣起细细思考慢慢消化。做笔记绝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作重点记录,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并且当天一定要作好整理归类。笔记一般分为教科书笔记和课下笔记,前者用来根据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课进程记录盲点、遗漏点,后者用来记录课下学习或者作业考试中的难点、易错点、思考点等。

4、多动脑勤思考

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包含听课和质疑两部分,除了上课时思维必须紧跟老师脚步外,还得在学生学习深入后逐渐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必定善于发现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以用具体的公式和数据来表达。理科往往答案唯一或固定不变,而语言文字复杂多变,我们知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语文知识细节,由于认知个体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出现不同的结论、得出相悖的答案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因此便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多根据自我意识自由赏析文章词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其次,不能放松课后习惯。

1、预习复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是在谈复习的重要性。对于未接触的知识,先期预习,可以找准自己的弱点,在听讲中着重关注,有利于针对性学习。

2、扩大阅读面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课堂上的阅读主要用于自习、预习时的课文研读。不少老师还会让学生阅读课外的报刊、书本(名著)等。要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单凭课堂上的累积,应对考试还行,但要是想成绩拔尖并且受益终生,那么课外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阅读就不需要像课本那样要求严格的记忆,而是可以在很轻松的情况下,当作一种消遣。

3、加强记忆

要想学好语文,不努力记忆是不行的,就好像学英语不记单词,连学习的基础都没有打好,后面的内容怎么进行呢?所以,有时候,死记硬背在语文学习中是必需的。每册中为数不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识记很重要,至于记忆的方法,教师应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在家听话,那么就可以让父母抽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胆小,可以用课前谈话来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此外,可以举办基础识记大赛,把同等水平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小组内评出第一名,并给与奖励和鼓励,使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向优秀者看齐,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争当第一,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以上是我在从教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大家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二篇: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作者:雕庄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 更新时间:2008-2-19 9:13:14

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明确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发现在新旧课标改变局势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弊端,从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阅读和学生思维激发方面来阐述了进行教学尝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观念转变合作阅读思维激发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无从谈及;教师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 1

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

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深入学生的心灵境界,让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新课改下信息整合的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本文主要就新课标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互动性、应用性、开放性

关键词:课改、信息、整合、小学学科、探讨、四性

“信息整合的的实验教学”是指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即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渗透的教学过程。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工具,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材、教学目标陈述、评价、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标提倡新教材具有内容的现代化、整合的教材设计思想、具有探索精神的教材设计、以及小学学科整合的教材设计。正因为在新课标的实施,使得各科教材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工具为教材内容的拓展而带来的有利条件,使教材呈现出新颖、信息性等新特点。而信息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探讨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四性

探讨一: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并宏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在新课标准的指引下,信息技术已经在课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常识课上,可将一些不容易反应或反应缓慢、有一定危险,实验较难实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动画效果来虚拟实际的反应过程,将抽象的一些化学反应式化为具体可见的分解合成反应。这些演示效果对教学影响很大,可以把无法通过正常操作的实验由CAI课件的效果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词汇、语法练习时,多媒体呈现的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又如背景介绍、听力练习,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加上声音、动画、影像,可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和文化信息,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表达方式的创新,以及课程结构的创新。从而使课程结构复合化、多样化、信息化,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下所讲的课程结构创新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既成功的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讨二: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互动性

新课程的教学特别强调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上学生除了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得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中小学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探讨三: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应用性

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整合的应用性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的特点上。如:Photoshop、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金山画王等软件适合中学生制作有创意的电脑绘画及图片处理;适合中学生装饰画、贺卡设计、标志设计、图片设计等;适合中学生制作出电脑动画与多媒体作品等。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人机之间、生生之间、师与一生之间、师与多生之间多层应用。在这种整合课上,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工具和媒介。从一定程度上讲,确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总而言之,在这种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走向和趁势,特别是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性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活动灵活多样性,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现出来.探讨四:在新课标下,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长征》一课围绕教学目标,教师提出单元主题,学生根据学习要求中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将相关的学科知识、可能需要的跨学科知识建成资源库,教师还推荐一些网站,帮助学生筛选,学生经过简单处理很快就能用的资源为二次资源(幻灯片),二次资源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拓展带来了空间。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搜索引擎Google、Sohu、yahoo等收集、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在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开放性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灌注。

信息整合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上。这种模式要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不能是现代的躯壳、传统的模式,或形成新的“满堂灌”。否则,也仅仅是徒有“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虚名。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与简捷。同样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并非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作业本,而且要改变传统的重灌输轻启发引导、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或“多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以上就是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的“四性”探讨,但是在我们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我们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将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前进。在我们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一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我们的信息整合的实验教学将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课改论文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发布日期:2011-11-10点击次数:702作者:正午镇中心学校 李红梅

【内容摘要】: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文苑中,写作基础理论堪称琳琅满目,但语文教师仍然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了针对性或有序性。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人认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仿文”;激发兴趣;阅读练笔;作文评改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1、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

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我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踏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8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可以说,在中国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已经形成,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奥林匹克旗帜将覆盖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

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1、师评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面批。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叶圣陶作文论(J)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参考:山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①、同桌互改互评。②、四人小组讨论后由四人小组组长执笔评改。③、两队同桌前后互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④、全班前后桌大循环式评改,由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⑤、7-8人的小组再讨论修改初稿后,正稿由批改组长(各组中的最优秀的班干部担任)一人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五篇:养成习惯的论文

小学生日常文明礼仪行为养成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时我总是这样问自己:“我应该如何去教好我的学生呢?”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让学生的每一堂课都充满爱。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

因此,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棱直射进来,轻柔的音乐流淌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井然有序地开始一天的学习。想一想,这该是一个多么和谐的氛围啊!但,这必须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保证。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注重校园环境布置,让校园内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

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也是鲜为人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都是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我们在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是这样做的:

(1)在楼梯口,食堂等设置“礼貌用语”警示牌,设置“礼仪教育”专用橱窗,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组织学生在教室的墙报、黑板报中出示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宣传画、短文、诗歌、谚语、名言等,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有意无意地读读看看,逐步让学生知道“礼仪”是展示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3)设置校园礼仪岗、礼仪监督员: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口、楼梯口、设置礼仪岗,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老师,你好!”“同学们好”“老师再见!”“同学再见!”等),由督查学生对学生在校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并作好记录,每周学校和各班将分别给予总结。

二、教师带头树榜样,培养礼仪习惯。

我们的老师也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低年级学生上课比较好动,想让学生上课做端正,我们老师就要做好示范。

三、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其实,一个人“坐、立、行”的姿态很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教养、气质,而且直接影响着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与看法。当然,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四、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

学生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应当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这也是社会文明交往的重要根基。

五、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开始,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怀。

小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还很难理解。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坚持低起点、重实际的做法。首先,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在学校,要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同学,尊重和理解老师;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关心邻里。还要引导学生懂得爱护班级、爱护学校这个集体。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既然集体为个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那么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就应当为集体出力、争光。再进一步,就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关心,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流汗、出力的理想的种子。这些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能接受和体会的。我们应当从这些“小处”着眼,萌发起同学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并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和信念。

六、从勤学好问,热爱劳动抓起,培养现代人应有的基本品性。

勤学好问,热爱劳动,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前提。小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让他们深深地懂得,人的进步与发展靠的是勤学好问、热爱劳动。读一篇课文,就应该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富有感情地读;抄写词语,就应该强调,一笔一划把字写好;扫地,就要扫得干干净净;排课桌,就应该排得整整齐齐。这就是习惯,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品性。

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新课改下教师教学习惯的养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深思论文

    当下“课堂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词,几乎所有的学都在展开课堂改革,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系着学生性格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得到......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改下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多少年来,令很多同学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写作了。写作为何让学生如此头疼呢?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消除学生的“头疼症”呢? 语文新......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论文

    【摘要】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初中语文教学体现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

    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论文

    养良好写字习惯 书魅力精彩人生 建湖县宝塔中心小学 吴晨阳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