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联想的散文(5篇)

时间:2019-05-15 11:0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的联想的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的联想的散文》。

第一篇:春的联想的散文

今天是正月十三了,再过两天便是元宵节。在我们中国,一般都以正月十五为春节的结束的,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算过完了。春节的“标签”就是爆竹,过了正月十五,周围的爆竹声,应该收敛了。过了正月十五,谁再去街上找买门神和春联,人家就不跟你说话了;过了正月十五,谁家还在放爆竹那就讨人嫌了。在我的老家都安县,那里的壮族人家,传统的春节习俗是以正月十六为春节的结束的,这一天要做糯米糍粑上供祖先的。在四十年前,老家人过春节喜欢比赛打陀螺,年轻人玩得十分入迷。但是过了正月十六就禁止打陀螺了,老人们教导年轻人,谁过了十六还打陀螺的话,谁就会得“大脖子病”的。其实老人们是要年轻人收起玩心,一心一意转向春耕春种的大事,所以才编造这个禁忌的。

我突然想到“过年”二字,这二字有两重意思,一是欢度春节的活动,二是指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为什么要过年呢?古人凭什么来定一年的开始之日呢?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动物叫“年”(我的判断是野牛),当时人们生活唯一依赖于种庄稼,而这种叫“年”的猛兽专门来糟踏庄稼,人们苦不堪言。当时人们长期与之敌对都胜不了它,因为它体硕力大,本性凶猛,人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有一天,一位老者突发奇想,砍来大量的竹子燃烧起来,竹节遇火就爆炸,发出噼噼叭叭的巨响,把那些“年”吓得没命地奔逃。这一回人们终于战胜了“年”,于是人们狂欢十六个日夜,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打这儿起“年”不敢再来为害了,受“年”为害的时代就过去了。人们公认,赶跑了“年”是个划时代的事件,一致提议把赶跑了“年”的那一天叫“过年”,也就是现今的除夕;把次日定为一年的开端,也就是如今的“大年初一”,因为这一天是“过年”后的第一天。从此以后,每逢此时,人们都要过年,都要烧竹子,以为纪念。并将那些竹子称为“爆竹”。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仍然沿用这些名词,仍然保持过年的习俗,欢度春节,燃放鞭炮。

我每年都回都安县高岭镇老家与父母过年,一般是除夕前两三天回去,年初四五就回到南宁来。近二十年来,年年如此。这使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高岭人过年放鞭炮比较文明:除夕前没有人放,除夕夜里零点之后就大放特放,尽情地放,任性的放,拼命地放。如此放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就稀稀落落,直至安静,让人能在凌晨三点之后安定睡眠;大年初一早上,也只有少数人家在放炮,但放的不多,一下子就过去了;到了大年初二,基本上听不到爆竹声了,这时如果还有谁放炮,邻里人家就会低声骂道:“不害臊!不懂事的马牛!你家有钱多吗?人家有五六层大楼的不放,人家有人在外当官、当老板、发大财的都不放,就你家放!就你得意?得意什么呢?笑话!”

每年正月初四初五我回到南宁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里的近郊过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天天有人在放炮,放得又多又大个。还放得不计时候,经常是凌晨两三点、三四点,突来一阵惊天动地的炮声,硬是要把你从梦中惊醒。不知是否有人讨厌,我是很讨厌这种行为的!还让不让人睡觉呢!每年春节,这里从年初一到十五甚至到二十,天天有放炮的噪杂声,令人心烦。据说近两年市政府强调了环保意识,加强了对放炮的管理,情况稍有改善。照理说,首府人家更应懂得文明和环保,在我的观察里,却非尽然。

说到春节,自然想到春天了。春节和春天,关系不是很紧的。有的年头先过春节后到“立春”;有的年头先立春后到春节;中国古老的历法叫“夏历”现称“阴历”或“农历”,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然而,在我的观念里,“春天”与“立春”的关系也不是很紧的。我觉得有些年头,春天先到,“立春”后来;有些年头,“立春”已到,春天未来。那么春天什么时候到呢,我也说不清楚,但我是凭感觉的。

中国的历法,对立春的定义,依据于时间的天数、依据于“节气”的循环。然而有些年头又增加了一个润月,这一年头就有十三个月,可见“立春”在哪个月中是不固定的。如果说依据于“节气”的循环,那么“节气”在每个月的哪一天也是不固定的。然而我们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有非常高深的智慧,把立春定位于“斗柄归寅”。

什么叫“斗柄归寅”呢?中国古代先哲们,把宇宙空间“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又把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叫做“二十四山”并分别赋予其名: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戍乾亥。周天有八个方向:东、南、西、北、等等。每个方向有三“山”,八个方向共有二十四山。中国古人观天像,首先发现不论时间如何漫长,“北斗”星座与其它星座不一样,它的位置总是固定的;继而又发现“北斗星”的“斗柄”随时间旋转,不同的季节,“斗柄”指向不同的“山”;后来又发现,“斗柄”旋转一周,就是春夏秋冬的一个轮回,于是就把“斗柄”旋转一周,经历完“二十四山”就定为一年。一年又分为“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等,并对应于“二十四山”。于是,“斗柄”所经过的“寅甲卯乙辰巽”六山,这段时间定为春季,并定为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斗柄”所经过的“巳丙午丁未坤”六山,这段时间定为夏季,为一年的第二个季节。依此类推。斗柄从“寅”开始转动,转到“艮”是一年的末尾,转完“艮”是一年的结束。转完“艮”后就转到“寅”了,下一年的春季就开始了。所以,“斗柄归寅”就是“立春”的依据。

去年2017年农历丁酉年,是润年,有两个六月,共十三个月,但是这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并没有因此变多变少的。每年的月数和日数可以变,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是固定不变的。

我从小到现在,是非常喜爱春天的。经过夏的炎热的烦躁、秋的苍凉的伤感、冬的寒冷的严酷,就早早地盼望春天的来到。

春天给我的印像是怎样的呢?是温暖、是新鲜、是明媚;是万物复苏、万事开端、万民生计;是芳菲遍地、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是充满生气和希望的日子。

然而我又想,春天之美,应该说只存在于太平盛世的。在充满内忧外患、兵慌马乱、鸡犬不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春天能美好得了吗?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漫长岁月里,四万万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苦苦挣扎的年头里,春天能美好得了吗?曾记得外国影片《卖花姑娘》的插曲里有一句:“失了祖国怎能感到春光的温暖”。每当想起这一句,我的心肠为之一热。我坚信,只有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环境得到保护,老百姓才会讴歌春天的美丽的。如果温饱不解决、贫困不摆脱、生计没希望、前途不乐观,谁还会觉得春光的美好呢?

我的朋友们,你们是否发现另一种现像呢?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现代人对春的感觉也悄然变化了。从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日益得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理念乃至人生观也在悄然变化了,这在方方面面,人们是有目共睹和亲身感受的。我只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角度,却看到了变化。

就从过春节贴春联的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事说吧。二三十年以前的春联,使用的词汇更多的是“春光”、“春景”、“春色”、“昭光”、“淑气”、“瑞雪”、“丰年”、“爆竹”、“屠苏”、“桃符”、“新年”、“佳节”、“余庆”、“长春”等等。更多使用的成语是“辞旧迎新”、“红梅报春”、“桃李迎春”、“紫气东来”、“紫燕重归”、“东风送暖”、“大地回春”、“斗柄归寅”、“岁序从新”、“春色满园”、“万象更新”、“太平盛世”、“鸟语花香”、“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河山锦绣”等等。总的来看,这些词汇和成语,都是歌颂天地和大自然的。而现如今的春联,这些词汇和成语是日益鲜见矣,可以说是几乎要绝迹了。

我们有目共睹,如今所贴的春联绝大多数是机器生产的而不是人写的。如今所贴的春联,所用的词汇和成语,更多的是“升官”、“发财”、“富贵”、“平安”、“兴旺”、“发达”、“鸿运”、“福寿”、“安康”、“吉祥”、“如意”、“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官运亨通”、“金玉满堂”、“子孙满堂”、“好运连连”、“步步高升”、“青云直上”、“丁财两旺”、“发家致富”、“一本万利”等等。综观这些词语,都是些家庭和个人希翼的东西,都是一些私货,鲜有歌颂天地国家的成分。要知道,人间幸福不要忘记天地恩情,家庭幸福离不开党国庇护。没有国家的强大,哪的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呢。我是感叹传统文化断链得如此的迅速。

今年的春天,是从去年腊月十九开始的,按农历历法,那一天是“立春”的日子。但是,我早在那一天之前的好多天里,就感觉到春天要来了。我看到我家阳台的花盆里,慢慢地长出了青草,落叶已久的盆景花木,在该长芽的地方,有渐渐膨胀起来的骨突。我看到大院里竹叶的飘动,风的方向也变了,由西北风变为东南风。那几天我在散步的时候,我听到树林深处开始有鸟的歌唱声,路面上有小虫爬行,路边的石缝里,隐约又听到断续的虫鸣。一阵微风吹来,我闻到了潮湿和新鲜的味道。我遥望四周,山光、水色、白云、黄土……,一切的风物都带着春天的气息。

尽管还是春寒料峭,但偶一日出,大地就充满了温暖和光晖。这几日,春天的风貌越来越显露出来了。我家的楼梯走廊上飞来了燕子,那对燕子站在旧巢边,歪了歪头看着我,转了转脸瞧着我,好像是在对我说,老邻居,我回来,你不认识我了吗?我不敢出声,生怕打扰或者惊着它们。第二天,我到湖边散步,岸上的垂柳萌发了新芽,我正在欣赏,忽见一双燕子相随飞过岸柳的枝条之间。在这一瞬间,我立刻联想到中国画里表现春天的手法——“春燕剪柳”。画家们要表现春天,除了画桃李梅杏之外,几乎都是画着飞燕穿过柳树的枝间。“春燕剪柳”,那可是春天的标签哩!我自语道:得了!我看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春景图呢,我在画中了。此时我心情的兴奋,如饮美酒、如见彩虹!

燕子一飞而过,大概是忙着衔泥去了,我忽然想到“燕泥点点污棋枰”的古诗句。我心里笑说,燕子啊,你可要小心啊,你的泥沾污什么没关系,可别偏偏去污了文人的棋枰啊!呵呵!正想到这,我又联想到四十年前我当小学语文教师的时候,我指着课本中的一幅图说,这是“春燕剪柳”图。有个小学生问:燕子是怎样剪柳的?我不加思索就信口答说:它不是真去剪柳的,是因为它的尾巴开叉,像一把张开口的铁剪刀,它飞过柳枝,诗人们就形像地比喻它在“剪柳”了。后来过好好多年,我才自知我的回答是不正确的。因为高中时我读到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自思,春燕的那把“剪”应该不是它的尾巴的,应该是说燕子穿飞过柳,就像要剪那些柳丝一样的。同样,春风拂动着柳丝,也像在剪着柳丝一样。可是到了中年的时候,我又觉得我那样去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还是不妥的,贺诗人的原意应该是:二月春风就像剪刀一样,是它剪裁出那些纤细而美妙的柳叶。我自悟,不能说春风拂柳就叫“剪柳”的。

我继续往前踱步,我忽然又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蛙声,我惊叹道:还未交“惊蛰”呢!春雷还未发动呢!古栋树还未开花呢!怎么青蛙就叫了呢。宋代诗人赵蕃有《闻蛙》一首曰:“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青蛙也是春天的名片哩,不过蛙鸣是在暮春,宋赵师秀有诗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今年的青蛙怎么叫得这么早啊?由此我又联想到小时候我问一位老爷子:“青蛙为什么这么起劲地叫啊?”答曰:“它们是在叫春。”当时我对“叫春”的理解,是为春天而歌唱的意思。第二次听到“叫春”一词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宿舍楼下有一溜教工宿舍,中午了,经常有一些同学因天热没风扇而无聊地乱嚎乱叫着。有一天,教工宿舍走出一位教师,他指着楼上的学生愤怒骂道:“为什么乱叫乱嚷呢?!是叫春么?叫春也不挑个时候,还让不让人午睡啊?!”此后,我慢慢理解了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是的,春天来了,万物都要重新开始生命的旅程,那是个激情冲动的季节啊!

我忽又想到“伤春”二字,春天那么美好,为什么还要伤春呢?原来伤春只在暮春时节发生的,因为古人认为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当春天即将过去,诗人们又无法挽留,是故伤春。最为伤怀的伤春诗是贾岛的《三月晦日送春》:“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其实,在春末夏初的时候,风物发到极处,这时的景色比春天当中还要美呢!又何必伤春呢!

与伤春相对应的是“悲秋”。古代文人为何要“悲秋”呢?因为他们认为,到了秋天,万物就开始衰败了,随着秋日的渐增,万物的衰败是日渐加速了,一派萧索的景像。古人的“悲秋”是从秋天将到开始的,一般以菊花、梧桐、蟋蟀、西风、落叶、月光、清水、霜露等等为题材的。其实秋天也有很美的景色的,又何必“悲秋”呢?对于农家人来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农民们最为快乐的日子,又何必“悲秋”呢?

伤春悲秋,诗人的事罢了,天下的农民多,诗人少,不碍事的。又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问老师:为什么书中常用“春秋”来代表“年头”呢,为什么不用“冬夏”呢?老师回答说,因为春秋是入诗最多的,诗中很少提到冬和夏,所以人们习惯用“春秋”说事,如“几度春秋”。再说,如果用“几度夏冬”,多拗口啊!又不好听。我当时认为老师的回答是十分圆满和精彩的。后来我老了,慢慢觉得,因为春和秋代表了因果关系,春种秋收嘛;因为因为春和秋是一年中最为动情的季节,春到而欢忻,秋至而伤怀;因为春和秋是人们最为繁忙的日子,春种秋收,人们印像深刻。然而夏太热,人们困盹,多思避暑,没什么作为。冬天太冷,人们龟缩于屋,也没多少作为。所以冬和夏,作为一年的代表,资质不够啊!

另外,由于古代文人们不太喜欢秋天,于是出现了偏心,褒春而贬秋。将国家出现动荡的年头,却不叫做“多事之春秋”,更不叫做“多事之春”的,而只叫做“多事之秋”。这时候,只用一个“秋”字来代表动荡的年头。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在周朝时代,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在东周时,国家开始**,谋士们到处串联游说,推销各自的政治主张,那年头按现在来说是“多事之秋”,可是史书上将这个时期叫“春秋时期”——“春”“秋”两字全用上了。后来到了西周时期,就不只是“多事”而是开战了,所以西周又叫“战国时期”。

啊哈!春天到了,思绪万千,只是各人想的不同罢了。

第二篇:春的联想(散文)

春的联想

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它悄悄地来到人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插满了大地,它还把剩下的满天星,送给了夜姑娘,当作生日礼物。

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它接到了玉帝下的圣旨之后,就驾着祥云下凡,使得原本冷冷清清的大地,一下子热闹起来。

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它把可爱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

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它在白白的大地上,画上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还有露着笑脸的太阳公公及棉絮般的白云,更有那可爱的花朵,活泼的蜜蜂,蝴蝶,顽皮的小鸟,使得大地看起来更生动了。

我爱春天!

写燕子的诗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 杜甫)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 刘禹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 殊)

第三篇:白雪的联想散文

今晚室外大风凛冽,我在家中听着风的呼啸,心中涌起一股期盼再次下雪的愿望,下雪对于南方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奢望。

15日的下午,在温暖的办公室里,或许是累了,我起身走到窗边,向远处眺望,发觉窗外在飘着白色的雨花,仔细观看方觉是鹅毛大雪。这座城市总算下雪了,随着我的呼叫,同事们纷纷至窗前欣赏大雪纷飞的景色。

之后,因有事我走出大楼外,鹅毛大雪从天空中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把整个城市装扮得一片白色,几年没有见过如此大的雪了。看!绿色的树木披上了白衣、绿色的草坪上已覆盖一层白雪,像是一条洁白的棉被,显得格外美丽。

或许上午没有冷的缘故,许多爱美的女性穿着裙子在突如降临的大雪中快步行走,为白色的世界里又增添了一份城市韵味。我一边走一边欣赏这雪景,或许这情景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小时候玩雪的景象。

在儿时,冬天并没有如今温暖,那时每到冬至前后总会下场大雪。下雪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开心的事。我们纷纷跑到屋外,大家站在纷飞的雪中,伸出小手向空中接雪花想看看雪的形状,“六角形……”我们都会高兴地说出雪的样子。然后,小伙伴们在一起打雪仗,你扔一个我扔一个,来来回回好不热闹,如果哪个小伙伴被打中总会引来一阵欢笑声。

打累了,大家一起来堆雪人。奇怪了,打雪仗、堆雪人时手都不感觉冷。当雪人身体出来时,大家忙着做雪人头,大大的脑袋,再找来两个煤球做眼睛,一看真像国宝熊猫,当然,也不忘在雪人身上插一把扫帚当做守卫的枪。可爱的雪人就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完工了,小伙伴们又开始兴奋了,踩着雪地,围着雪人左看右看,好像在欣赏自己的杰作。下雪后的第二天,出门总会看见屋檐下面那些洁白透明的冰棱。调皮的男孩用竹竿套住冰棱取下来,拿在手中玩耍。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暖,南方的降雪成为了一种奢望。我上初中以后,这座城市好像与雪无缘了。或许有雪,但都是烂雪变不成积雪。有时每到冬天,孩子总会问我: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雪呀?堆雪人好玩吗?面对天真的孩子,我总是苦笑。

20xx年的第一场雪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当我回到家门前,见孩子在玩雪球,他看见我时,高兴地说:我们堆雪人好吗?此时的我,不顾寒冷和孩子一起堆雪人,其他孩子看见了,也纷纷加人了堆雪人的行列。此时的我好像又回到了欢乐的童年时光。

风在呼叫,好像在告诉人们2010年的第二场雪可能来临。但我好像也听到风的哭泣,人类的活动正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满街的汽车喷射着有害的二氧化碳、树木的砍伐使土地沙漠化并导致水土的流失、大量氟利昂的使用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南北极冰川的加速融化,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使得许多岛屿、城市成为海底世界。

雪的世界是多么美妙,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如果气候变暖,没有雪的覆盖,我们拿什么兆丰年?人类会为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付出代价。保护我们的地球也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请别让雪的世界离开我们、离开孩子,别让雪的世界成为一种奢望和期盼。

第四篇:蝉的联想优美散文

听到蝉鸣,便想起了儿时挖蝉猴粘鸣蝉,也想起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对蝉一生的生动描写和清代袁枚的蝉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蝉在孩子们眼里,是极有趣的玩物,是其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对成人而言,就不像孩子那么幼稚单纯了。在不同的成人的眼中,对蝉的看法会迥然不同。

在昆虫学家法布尔看来,蝉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卵到幼虫,由幼虫再到成虫,有它自己的生命规律。人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一规律,避其害用其利,让蝉为人类服务。

在唐代诗人虞世南的眼里,蝉就变成像人一样有感情的小生命了,他的诗《蝉》这样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在虞世南的笔下,鸣蝉成了高标逸韵的人格象征。他借鸣蝉抒发了自己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借助外力被皇帝所信用的自豪感。同样是咏蝉,骆宾王却以蝉自喻,“露重飞难进,声高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抒发了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的强烈愤慨。

同样是一只蝉,在美食家的眼里便成了人们享用不尽的美味佳肴。蝉(一般指鸣蝉)的营养十分丰富,一本美食杂志上说一只蝉猴能顶两只鸡蛋。用蝉猴能做出卷饼金蝉、金蝉鸣翠柳、金蝉上树、丰收等十几道美味可口的佳肴。

蝉在医学家的眼中,便是治病救人的良药。古代医籍《本草拾遗》、《圣惠方》记载:蝉性凉,味甘咸,无毒。入肺肝二经,主治散风热。我记得,作中医大夫的父亲就常用蝉蜕作发散药为病人治风寒感冒之类的病。

在佛学家看来,蝉是万物生灵之一,要爱之护之,是万万不能杀戮的。

人世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对蝉的认识,甚至态度迥然相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对待世界上的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点、立场出发,去认识,去分析,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观点去否认另一种观点,用一种结论去否定其他的结论。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做到对一个事物的较全面地认识。

第五篇:朱自清散文春

篇一: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婷婷lisa21 提供篇二: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篇三: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2.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3.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 学们朗读第二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4.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载春的联想的散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的联想的散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朱自清散文:春

    《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散文《春》教案

    《春》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的散文(★)

    春风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4、暗......

    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 《春》选入初一语文人教版2010版第三单元第11课,初一语文苏教版2010版第四单元第14课初一语文语文版2010版二单元第9课。 原文 曾多次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

    春韵散文

    春雷声声,是春的宣言,总是这样轰轰烈烈;春潮滚滚,是春的脚步,总是这样浩浩荡荡;春雨潇潇,是春的私语,总是这样甜甜蜜蜜;春光融融,是春的笑脸,总是这样莲蓬勃勃……春莺、春燕是春的歌手......

    陪春散文

    初春的时节,总是充满了敏感与灵性。一早,便被窗外鸟儿的叫声吵醒了。是不是睡眠不足,才这么感觉通体无力。我徘徊在窗前,打开窗子,一股为寒凉的气流窜进整个屋子,里面的空气顿然一......

    阅春散文

    太阳加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乡下老家踏青,便有种“复得返自然”的快乐自由感。在阳光的铺垫下,暖洋洋的一片。那些历经了几个月枯荣的树干,在阳光中、微风中轻悠悠地摆动,一些嫩芽......

    春呢喃散文

    (一)那片桃花林三月,已是春光明媚的日子。溪边林里,当那一丛一丛嫩绿、一簇一簇鹅黄,鲜明而又深刻地印在眼眸深处时,我的心,总是欢欣雀跃着的。很久以来,一直想找个机会去看那片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