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lesson6《In the living room》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11:1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上册lesson6《In the living room》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上册lesson6《In the living room》说课稿》。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lesson6《In the living room》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通过情景听、说、读、写客厅里的物品——TV,chair ,couch,以及描述或介绍各个房间及房间里的物品的名称、颜色、位置等。

二、学情分析:

本班29人,其中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轻松,句型掌握容易,其余学生有一半不能背诵,另一半朗读非常吃力,口语练习吃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听、说、读、写客厅里的物品——TV,chair ,couch,以及描述或介绍各个房间及房间里的物品的名称、颜色、位置等。

能够牢固掌握现在进行时,并将之灵活运用到课文图片的谈论及实际生活中,就家人在家里的活动用现在进行时进行简单、准确的描述。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借助图片帮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加深理解和记忆。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练习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激发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兴趣,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并能主动利用语言环境大胆实践。

(2)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使学生保持兴趣,树立自信。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谈论自己家客厅的物品及家人,使之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客厅物品及能家人的描述,教育学生珍惜亲情,热爱家庭,增强学生对家的热爱及对父母的尊重。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掌握客厅里的物品单词。如:TV,chair ,couch

掌握动词短语。如:watch TV,read the newspaper ,play cards, write a letter ,sit in the chair ,sit on the couch.现在进行时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难点:变现在分词的不同方法。如:playing , reading , watching ,writing ,sitting。掌握现在进行时以及能够熟练运用。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step1: 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

2.复习句子

a.What time is it?

b.What are you doing?

Step2:学习单词及句子:

1.Master new words:

Sister Brother Father Mother Grandfa

Grandma Flower Lamp Chair Couch

2.Master phrase:

Play cards, Watch TV, Write a letter

Read the nespaper

Step3:warming up

sing a song “In the living room”

教学内容

revision

T:where do you live ? I live in a house.Here ‘s my house.How many rooms ?Guess,what room is it ?

S1,S2,S3,S4:This is a 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athroom

T: I have something for my house.I want you to put them in the correct room.step 2:new teaching

T:There is a a and in the bedroomkitchenathroom.But there’s nothing in the living room.Guess ,what ‘s in my living room?(出示电视、小沙发、长沙发模型)

Step4.game

教师让一个学生看动词短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回答:what is heshe doing ?what are you hey doing ? what am I doing ? 教师把黑板上的短语变成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T:today we ‘ll meet a new friend.(出示现在进行时自我介绍的课件)

T: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picture.(出示Jenny家客厅的图片课件)

step 5.activities

T:show a picture of your living room and talk about it with your partner.Step:In a words:

七、家庭作业:

课时作业1.2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本节课内容中,教材十分重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首先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目的是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以后教材安排了“读一读”、“说一说”的活动,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百分数表示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知道了分数的读写法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百分数的认识,以及它的读、写法和意义,同时区别分数与百分数的不同,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亲身感悟知识的形成,从而学会自己学习。

三、说课标

课标要求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在生活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必切联系。

四、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读写百分数及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自身的一个例子将教学内容引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前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这一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尽量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4、讨论发言,及时总结

本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相对缓慢,对语言的组织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在学生探讨发言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重要的又难于理解的知识点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从老师身上的穿着入手,问:老师这件上衣面料是什么成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回答后教师由对衣料成分的分析引出百分数,问:这样的数大家认识吗?关于百分数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接着引出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极大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的非常广泛,大部分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百分数,但对百分数的产生、意义等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由此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二)、搭设平台,探究新知

1、百分数的产生

(1)出示例题:

根据学校特色项目篮球入手,出示例题

当学生探讨出用分数通分比较大小时,教师没有马上引出百分数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这样通分的好处,从而引出百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然后深入了解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写法

此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学习读、写法。分三个层次学习:

(1)引导学生自学。

(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

(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教师重点强调。接着教师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及写。在读和写中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很多数。

3、百分数的意义

这一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而且属于概念性的知识,所以采取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在学生自己思考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分析,进一步强调百分数的意义,引出百分数的另外两个名称。

出示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分别说出意义,教师订正,加深理解。另外在此过程中由题目引申,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国情的一些认识。

3、出示判断题,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10分钟)

多媒体出示:下列句子中的分数哪些是百分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1)本班女生约占全班人数的43%;

(2)去年我校体育达标率是98.5%;

(3)一堆煤,已经运走了60/100吨;

(4)面粉重量是大米重量的3/4;

(5)我省小学生60/100都有近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写法不同,百分数有特定的写法,一般要写成带百分号(%)的形式

2、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必须是整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3、意义不同(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相比的关系,分数几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相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可以在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所以分数可以带上计量单位而百分数不可以带上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而且有些抽象,为了突出难点及便于学生理解,采用设计练习的方式帮助理解概念,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多作引导多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对新课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引导与总结,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性,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可多作例子说明,另外在总结出区别之后又及时练习巩固。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圆的周长。这是《实验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下面,我来谈谈如何教学这一课。

一、理解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把握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关键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确立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率Л的近似值,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通过2道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当时低劣的条件下,准确计算出圆周率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准备本课的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一根一米长的直尺,一根6米长的皮尺,几个大小不同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圆,一个用硬纸板剪成的长方形。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一根包装带,几个大小不同的硬纸板剪成的圆(瓶盖、算珠等圆形物体更好)。

五、采用实践感悟、协同探索、抽象概括等教法与学法,让学生享受成功

1、实践感悟。

上课开始时,教师拿出长方形硬纸板,让学生通过口述,手摸重新认识一次长方形的周长。再拿出圆形硬纸板借助长方形周长的引渡,让学生用皮尺围测、用圆在皮尺上滚测、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协同探索。

当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随即把学生以6人一个小组分开围座在一起,然后让他们分别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由小组长记录下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据,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最后比较所有的商,看看有何特点。

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并逐一把这些商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一个结论:不论多大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就此机会,教师向学生计述一千多年以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用算筹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总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伟大的发现,比欧州人早了5。

教师指出:由于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并用字母Л(pai)表示,Л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近似值,即Л=3.14。

3、抽象概括

既然知道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那么,根据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已知直径求周长应是: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为了方便,我们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用字母d表示圆的直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Лd。因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那么圆的周长=2×圆的半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2Лr。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根据圆的直径求圆的周长和根据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两个公式:C=Лd和C=2Лr。

4、享受成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醒地认识,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了理论上的把握。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本第101页例1,并要求学完后自己试做第103页试做题第1题。估计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教师又从平时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各抽出一名板演。板演完成后集体评论。我们一方面表扬和鼓励做得正确的学生,另一方面纠正板演中出现的错误。

就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自学例2,并用解决试做题第1题的同样方法,解决试做题第2题。

最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作一次系统的口头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常帆。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到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同学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小灰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那小黄狗跑的路程呢?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感知到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激发学生的兴趣。】

2、感悟圆的周长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硬币、圆环、笔筒、易拉罐等物品,找出一个圆形来,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什么叫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实物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测量圆的周长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我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袋,光盘(每组光盘一样)、圆形纸片(每组大小不一)、画有一个圆的白纸(圆的周长一样)、直尺、绳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得所备三个圆的周长。这里提供三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测量周长,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光盘圆的周长,学生可能会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求得向学生渗透“化曲为直”;圆形纸片的周长,可用把圆形纸片对折量出其1/4(或1/8,或1/16,……)是多少的方法求得(分得越细,所得的结果越接近)。而长方形纸上所画圆的周长,因为对于它实际操作较为困难,以求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用计算的方法求得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探求圆的周长,目的是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对于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让每个学生“探究”的能力,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2、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活动二: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通过一些相关资料的了解以及在我们学校六年级9个班进行的调查,关于圆周率有多数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教学前就已经有所认识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少数学生有所了解。所以我直接问学生你打算怎么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呢?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我准备用圆的直径乘圆周率算出这个圆的周长,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π≈3.14。此时老师对学生课外知识了解提出表扬。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写下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量出光盘和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填表

测量

对象圆的周长

(厘米)圆的直径

(厘米)周长÷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光盘

圆形纸片

(2)、汇报

表一:光盘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383837.737.537.2

直径(厘米)1211.7121212

周长÷直径3.173.253.143.133.10

表二:圆形纸片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1419.52038.531.4

直径(厘米)4.56.261210

周长÷直径3.113.153.333.213.14

观察表一,你发现了什么?把表一和表二放在一起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同一种光盘的不同数据,学生感悟到在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取的是近似值,这是商不一样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测量时有误差。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学生由简单的类比就可以想到其他圆形实物的数据肯定也有误差。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商的特点,便会发现商虽然多数不一样,但是彼此相差很少。在推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思考:如果没有误差的因素,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商应该是一样的,从而深刻地理解、体验圆周率是个固定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误差,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巧妙地利用实验的误差“变错为宝”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固定不变是“理想化”的结果,思维得以建构与提升】

3、介绍圆周率的研究史

课件出示:

几千年以来,无数著名的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你知道吗?我国数学家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

约20xx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这项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至少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机算出小数点后面上亿位。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通过对圆周率的验证与每组展示的结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提炼出圆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为C=πd(板书)

再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推导出C=2πr(板书)

现在你能计算出我们纸上圆形的周长吗?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学生计算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5、自主学习例1

因为学生已经推倒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所以例1的学习我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例1:

孩子们请你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解答例1,并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巡视,然后找学生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解答时,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我是计算小能手

d=5cm,c=?r=14dm,c=?C=94.2m,r=?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2、我是小法官

(1)π=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

(3)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4)半径相等的两个圆的周长也相等。()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我是小裁判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解决课开始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数厘米?经过45分钟呢?

(2)、一块美丽的半圆形地垫,它的直边长80厘米,它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能力,让学生有思维的发展空间,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1、你学到了什么?2、你是怎么学到的?3、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还体现了对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π≈3.14例1:

C=πd

C=2πr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

“折扣”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一单元的第97页的内容,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1.理解打折的含义,会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

2.会利用已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与折扣相关的各种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分析、比较、判断等能力。

[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们组着力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首先,从学生课前认识的'折扣中来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折扣问题的基本解法。让学生感受到“折扣”这一学习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接着,从学生感兴趣的“商场折扣大揭秘”入手,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合作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初步掌握折扣的计算方法。

利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释和解决商品中的“反常”现象,如已知折扣和现价求原价,已知折扣和优惠价求原价等,使学生对折扣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加入了现实生活常见的满百返五十的现象,将其与相应的折扣相比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折扣现象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分析问题的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逐步深化学生对折扣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管理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转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教学平台。

3、提高教师自身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并在今后教学中加以实施和推广,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课后作业: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知识具有更深厚的意蕴。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例1教学求一个数的方法。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比如让学生先理解“互相成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的意思,朋友必须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那么有了这样具体形象思维的理解,学生对倒数有互相依存的特点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就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了。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比如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出示几个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然后就引出倒数的含义、特点,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其实这样的导入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味道。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写出等于1的算式,看看自己能写出几种不同类型的式子,然后学生汇报、分类,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等于1的乘法算式有特色,有怎样的特色,并且让学生自己给这些有特色的算式中的因数起个名。这样学生就对倒数的意义中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了彻底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四、说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行。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和学生谈谈“老师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的”意思,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接下来告诉同学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同样在我们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比如2和3是互质关系,等等,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经历体验,探究发现。

让每一个学生写几个等于1的算式,并且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分类时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以加、减、乘、除来分类,(也有可能会出现其它情况的分类方法)然后让学生找出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这一类的比较有特色时,要及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再让学生写出几个和这些算式类似的算式,根据特点,给它们取名字。由此引出课题和倒数的意义。

(三)加强合作,深入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还有哪些数有倒数,怎样来求这些数的倒数。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求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必须要先变形,再换位。在探讨中,如有学生提出1和0的倒数,那么要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总结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如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可稍加提示,比如:有没有哪些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呢?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呢?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化,主要有合作练习和独立练习两种形式,在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7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换一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本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等量代换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但比较浅显。本课设计理念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突显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创新性、科学性、思考性、互动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的思考问题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建构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和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六、说媒体运用

理解、接受并运用等量代换思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解决了有些孩子仅凭直觉作出判断,脱离实物或直观图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动画1)播放《曹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个动画后谈话,曹冲解决称象的的问题实际是应用了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曹冲称象应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构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1)牛刀小试----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1、2)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2)曲径通幽----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设计意图: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1)我能行。(图片2)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代,两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2)挑战自我。(图片3)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物体间的重量。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左边两只鸭右边一只鹅(平衡)左边四只鸡右边两只鹅(重些)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91△+□=63○+△=46○=?△=?□=?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图片6)

八、说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形象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数学教学灌输了新的动力,在本课教学中,电化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的直观演示,在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中起到了使学生顿悟的作用。学生不仅轻松地的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9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二、我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1、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 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 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落实思考:

(一)图片欣赏,引发感受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2、人们常用为蓝色的星球来形容地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71%都是水,这么多水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此问题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兴趣,课前资料准备充分的孩子跃跃欲试,急于告诉大家:“地球表面的这么多水中仅有2.6%的淡水,可供饮用的淡水少之甚少仅占1%”听了这个介绍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谈感受初次让学生感知水的可贵。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进行考察的兴趣。 (二)、交流探究,震撼心灵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组别 滴水量(ml)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平均滴水量 3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平均水平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时间 滴水量 1分 1小时 1天 1年 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结合现状,反省整改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 (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xx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以“节约用水”为专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数学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四、说板书

节约用水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纳税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在第五单元之中学习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教材首先说明纳税的含义和它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几个常见的纳税的种类及应纳税额等知识,由于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也是编者把纳税知识编入小学教材的原因所在,更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养成纳税意识,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的之所在。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知识是刚学过的,计算应纳税额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计算学生较容易接受。学生在生活中对“纳税”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因此,教学时应先说明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再进行纳税的种类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叫税率,然后再进行纳税的计算。

3、教学目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①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②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

二、说教法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义务,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纳税观念,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教学中,可通过情境创设、谈话启思、点拨指导、联系实际等途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纳税的意义及税率的含义,会计算应纳税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前,可以采取调查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纳税的一些常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亲历实践”等方法,从中感悟应纳税的重要性,提高计算应纳税额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性。

四、说思路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投影:播放一段纳税人到办税厅纳税的录相。

2、提问:看了这段录相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3、谈话:教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指出,同学们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关纳税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4、揭题:板书“纳税”

[意图:通过观看录相、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谈话中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了解纳税的作用

1、谈话提问:课前同学们做过调查,你知道哪些有关纳税知识?(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当点评)

2、分组讨论:

①什么叫纳税?

②为什么要纳税?

③什么人需要纳税?

3、合作交流: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进行交流。

4、综合小结: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意图:这一环节,采取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从小培养纳税的意识。]

活动二:理解常见税种

1、观察,了解税种(屏幕显示)

⑴海螺水泥厂20xx年7月向国家缴纳增值税90万元;

⑵三环宾馆20xx年2月的营业额是200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10万元;

⑶某酒厂20xx年2月酒销售额达4000万元,应纳消费税是1600万元;

⑷王老师的月收入是2500元,扣除免征税20xx元后,超500元,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5元。

2、讨论,理解税率。

⑴各种收入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⑵什么叫税率?你能写出税率的公式吗?(税率=应纳税款÷各种收入×100%)

3、介绍,纳税比率。

税率的高低由国家统一规定,国家规定下面的一般纳税率是:

⑴增值税13%或者17%

⑵营业税务3%至20%(行业不同,标准不等,如交通行业5%,娱乐行业20%)

⑶消费税务3%到50%不等。

⑷个人所得税5%到45%不等。

[意图:理解税种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采取适当分层,多举实例,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介绍说明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纳税的种类,为例题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三:学习纳税算法。

1、出示例题: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读题理解:

①按营业额5%缴纳营业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如何列式计算?

3、试做汇报:学生独立试尝试计算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30×5%=1.5(万元)

4、反馈练习:

⑴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我国的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②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③不同的纳税项目,纳税的标准是不同的。

④小红说:“消费税就是营业额。”

⑵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①小红的妈妈上月的应纳税所得额是400元,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②小青把春节得到的200元压岁线捐给希望小学,按照规定,汇费按汇款数的1%收取,小青的汇款和汇费一共是多少钱?

5、书面作业:练习二十三第4—5题。

[意图:应纳税额的计算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再适度补充一些习题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㈢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尽自己纳税的义务?

[意图:通过回顾,畅谈收获,交流思想,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新的知识起到强化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

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2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至5题。

“分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把它安排在这一节,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分数除法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分数乘整数”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所设计的三维目标是:

1、让学生从实际入手,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比较、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在学法上,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说教,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谈话:前几天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班小花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开始动手制作绸花。已知制作一朵小绸花用了3分米的绸带,小军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可以怎么列式?(设计图,归纳提炼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学习“分数乘整数”作铺垫。)

(二)、教学新课,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1、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做一朵小绸花用1/10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表示啥意思呢?

学生通过涂色、交流,说出其结果是3/10米绸带,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用乘法计算。

2、方法探索,(1)让学生尝试计算1/10*3,结合1/10+1/10+1/10,得出1/10*3=1*3/10的计算方法。(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3、出示问题:做一朵大绸花用17/24米绸带,小华做12朵这样的大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列式的想法,列出17/24*12后,合作交流其计算结果,发现这个计算过程可以运用“约分”这一知识点来完善其结果。有两种计算过程,一种是得出结果后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结果,通过讨论、对比、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师生共同小结其计算法则。

(三)、巩固反馈

1、完成课本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说说想法。

2、完成练习八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计算方法。

3、作业设计(略)

4、扩展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用加法算:1/10+1/10+1/10=3/10(米)

用乘法算:1/10×3=3/10(米)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1、例2练一练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 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位置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分数乘法,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 +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求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该如何计算呢?同学们以这道题为例试着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二、继续进行方法探索

1.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1)学生读题 充分理解题意。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学生试做)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 ×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2)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

(3)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4、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5、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教学例2计算: × 6

(1)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重点,观察学困生的情况,必要时个别辅导)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比较计算的过程,看一看哪一种简便提倡用简便方法计算

(3)归纳: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

3、比较归纳。

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课后反思: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再由于上学期的约分知识很多学生就不熟练,有不少学生仍不断出现约分错误和忘记约分的情况。

我认为改进这些问题的办法只能是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通过不断强化的办法,让他们掌握计算时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5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它是小学数学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解决更多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例1教材以做绸花为素材,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探索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安排了配套练习“练一练”以及练习八1-5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以学生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兼难点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结合上述我对教材的认识,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预设了以下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4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出示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指导学生弄清题意,知道这根长方形的直条表示1米长的绸带,而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3份也就是3/10米用来做一朵绸花。出示第(1)小题,组织学生涂色表示做3朵这样的绸花所用的米数。[通过涂色,既激活学生对加法和乘法已有认识,又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算式解决问题]。指名交流,交流时说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列出3/10+3/10+3/10或3/10×3或3×3/10。[通过学生的观察、涂色、交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几分之几的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整数相乘。

二.自主研究,理解算理。这里分成3个层次指导学生探索。第1层:自主探索,尝试计算。学生尝试计算3/10×3,我将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水平说明为什么3/10×3的积是9/10呢?①学生在联系加法写出3/10+3/10+3/10=(3+3+3)/10=9/10时,进一步启发写成(3×3)/10=9/10。②通过学生尝试,使他们明确3/10是3个1/10,所以3×3/10就是9个1/10是9/10,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最后请学生小结3/10×3可以如何计算。[阶段小结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更能使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2层次是及时巩固,加深理解。投影出示问题: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学生各自轻声读题,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在评点学生板演时,适时明确: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并规范书写格式[尝试联系、适时点评、规范格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第3层次:尝试比较,深化算理。引导学生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找出异同,先独自比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比较、交流过程中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同时学生也经历了自我提升的过程]。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首先是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并初步形成技能。练一练第2题,计算4道分数乘法,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议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组织交流:列出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其次是综合练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八3-5题学生独立解答,列式计算,投影板演,并说出每题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我会做一些适当调整。谢谢!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所以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0课的文章,本篇文章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着重讲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在讲修路过程时,着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说明了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合理的把握好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文章更深层的体会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书写“蔑”“勘”“攀”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文中对詹天佑人物的刻画,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詹天佑修建铁路的事迹,培养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对于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情境导入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我将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展示出青龙桥车站詹天佑的铜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图片中的人物是谁呢?为什么他的铜像会矗立在这座车站中呢?那今天就让老师一起来带领同学们走进这位伟人,詹天佑。(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方法更加直观的让学生对詹天佑有了初步认识,同时通过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顺利的引入本节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课程开始之前,我会让学生先初读一遍课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阅读完之后,我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师生共同总结出,本文主要写了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过程,期间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詹天佑是如何克服的。之后会对个别易错生字词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提高语言概括的能力。生字词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指导学生正确的生字读音,以及正确的认识生字的意思,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感情。

(三)深入研读

研读是解决重难点的重要环节,我将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在交流评价中变单向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詹天佑的语句,并说说这样的描写可以反映出詹天佑怎样的人物特征,我将结合学生的见解与讲解,进行适时点拨。比如詹天佑的语言描写,:“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一句话是詹天佑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接下来继续抛出问题,詹天佑在修建铁路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呢?詹天佑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此环节我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小组的回答,我会进行适时点拨评价,并重点讲解:

一、心理困难,即外国人对我国修建京张铁路蔑视与嘲笑。

二、地理环境之难,即修建人字形铁路的过程,并且会让小组进行勾画人字形铁路的形状与运行轨迹。通过重点讲解这两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詹天佑在面对挑战时不猥琐,不惧怕的精神。在面对外国人嘲笑的时候,詹天佑为了国家的荣誉不放弃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修建人字形铁路的这种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提高学生品析鉴赏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拓展延伸

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此环节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邓稼先,钱学森等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在我国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的事迹视频,通过这些视频,再次让学生感受这些科学家立志为国的精神,并适时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想,主要是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小结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在课堂小结时,我会让学生来谈一谈学习完本节课之后的感受,并且我会再次总结詹天佑精神。最后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课后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摘抄语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且积累好的词句,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口语交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课。这次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辩论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二、说学情

对于辩论,学生是初次接触,辩论前教师可适当讲解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不同角度分析,以理服人;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辩论时说话要讲文明,懂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不失诙谐幽默。如果有条件最好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的录像。

三、说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辩论是一门充满思辩魅力的学问,辩论会中正反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人拍案叫绝。而辩手们鲜明的观点,严密的论证以及那条“三寸不烂之舌”都是辩论会的魅力所在。但六年级的孩子们还达不到大专辩论会的水平,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只是借助于这种辩论的形式,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彻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所以这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辩论的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教学准备:

1、关于辩论的相关书籍资料、VCD 音像制品。

2、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收集和辩题有关的资料。

四、说教法和学法及理论根据

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思路:

1、实例导入,引入两种不同的观点。

2、观看录像初识辩论。

3、师生交流,掌握辩论方法。

4、展开辩论,运用资料。

5、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在自由辩论阶段,学生可能会天马行空地瞎跑,教师一定要成为辩论会主席,到时候需要随机应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根据

(一)创设情景,从现实的事件中让学生感受到,有一些事情,人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讲诚信,一种是说善意的谎言。并有意愿对这个话题展开辩论。

师导言: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人。出示大屏幕(曹磊的照片),这个人认识吗?她是我国举重运动员曹磊,在北京奥运会上,她三破女子举重奥运会记录,为中国夺得第 23 枚金牌,在领奖台上她眼含热泪,不知是为国争光的喜悦还是未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为了让她安心的训练和比赛,父亲将母亲去世的消息瞒了整整两个月。直到她锁定金牌的最后一举成功后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问:同学们对这件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人会隐瞒真相,说善意的谎言,还有人说,说假话就是撒谎,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一次辩论。辩题为,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二)初步了解辩论的方法

在课前我已经将同学们分成两组,然后抽签决定正反方,这样他们能更具体的找有利于自己方的资料,当然如果有能力的班级最好准备两方面的然后现场抽,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能力有限,所以我只让他们找了一方面的资料。然后我导入,根据辩论赛规则,辩题由赛前抽签决定。介绍正方和反方得同学,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辩题,树立信心。

接着我问知道怎么辩论吗?想不想看一段精彩的辩论,先学习一下。播放辩论赛视频。

(愚公应该移山和愚公应该搬家)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辩论。直观体会辩论会赛场和辩论的形式、环节。

在学生看完视频了解到其中四朵金花的唇枪舌剑驳倒了对手、征服了评委、取得了胜利后,我追问,师:你们认为怎么才能驳倒对手、征服评委、取得胜利呢?学生这时候自由发言,作为教师,要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体会辩论的方法了解辩论的注意事项。要表明观点,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认真倾听,抓对方漏洞,进行反驳。并且讲文明懂合作。

然后师出示大屏幕,讲清今天的辩论环节。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我们今天每队只选出一个一辩和一个四辩,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自由辩论。师申请辩论会主席,并介绍今天的的听课老师就是辩论会的评委,教师做主席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控制场面,但我个人认为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像老师一样打断学生的辩论。还要给同学们时间交流资料和一辩,四辩整理资料准备辩论。

(三)辩论开始

先请正方一辩发言。然后反方一辩发言。接着自由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像一个辩论会主席,最好是说有请正方一辩开篇立论之类的话,让学生感受这种辩论的氛围。然后导言,现在我们进去更激烈,更有挑战性的自由辩论阶段。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接受别人合理的见解,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最后请上方四辩总结陈词。

(四)评出胜负师生总结达成共识。

师:感谢我们双方的辩手,今天的辩论可以说是非常精彩,那么到底谁胜谁负呢请我们后面的评委老师伤伤脑筋了。由评委举牌决定胜负,在选出最会搜集整理资料的小辩手;最会陈述、表达观点的小辩手;最会倾听、反驳对方的小辩手;最懂文明、说话得体的小辩手,将活动推向高潮。

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辩论本没有对错之分,其实无论是讲诚信还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希望同学们能让这种爱永驻我们的心灵。将同学们的感情升华,培养他们辩证的思维。

(五)说板书

口语交际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

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表明观点,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认真倾听,抓对方漏洞,进行反驳。

简洁而明了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展现了辩论的主题和辩论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用心灵去倾听》。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内容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该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用教科书,该课为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第十二课。教学课程为《用心灵去倾听》。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教学目标

在阅读中了解抒情文章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环境。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语文的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难点:让学生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策略 基于内容特点,以及课文要求采用讨论法,利用几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己摸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给文章定下一个好的感情基调。阅读课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采用讨论法教学,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辅助学生学习。在课上主要采用提问式教学。

指导学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互助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具体的课堂中的老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课间采用一些和谐的语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概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准备情况。放星期之前就布置预习,长达五天之久。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也还熟悉。教师准备充分,教案定成较好在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2、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该课时,主要与该组课文所表达的一个共同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微弱的情感为基础。

【教学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教师对前三篇课文简练的概括,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三篇文章,对本课的学习和感悟人间真情做好情感铺垫。)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谁“”倾听,倾听什么?)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统揽全文,理解大意

1、认真研读课前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学生轻声反复读文,扫清字词障碍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总结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找到另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现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交流到的课文中前后对应的语句教师要给予点播,并尝试着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没有交流到的重点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还可以出示课件。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能安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不让老师牵着孩子的思维走,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学习课文,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在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时,苏珊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板书:苏珊=我的第二个母亲。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来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达到活而不乱。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苏珊美好的心灵:即用学心去倾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给“我”安慰进而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采用范读、品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达到情感的升华)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细心、耐心、善良、乐观”教师随机板书)

师导语: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那么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生活中你有过倾听的经历吗?

(“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 拓展

1、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此时,苏珊已经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但故事的结局不免让人有些伤感,“我”最终是没有见到这第二个母亲,让我们圆作者一个团圆梦吧。

(学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他们相见时的场面,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人性化的设计,我们都期待生活中减少遗憾,多一些圆满。这时,孩子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达到共鸣。)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直观、突出重点、揭示文章中心,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的把握文章脉络。

12、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第二个母亲 细心 耐心 善良 乐观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许多好朋友吧?平常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去拜访朋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呢?那么,你们有没有住在山里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作准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3、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4、教师小结:出示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图片,学生喊出它们的名字。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那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4、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5、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悟“知己”

1、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3、领悟写法:从作者的联想中,真切的感受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五、模拟情景,感悟“友情”。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3、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这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4、配乐美读。以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第五段,让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友情”。

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美丽的蝴蝶————

你——————

你好,可爱的蚂蚁————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六、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1、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七、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次作文讲评课的内容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想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不同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等,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在这次习作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丰富想象。

三、说目标

1、通过作文讲评,让学生学习优秀习作中的优点。

2、通过交流与习作,让学生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说重难点

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并学会修改。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习作内容和要求,唤醒学生的回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优秀习作欣赏

通过阅读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优点和总结出好的习作标准,有效的指导学生习作。

3、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通过出示学生习作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如标点病、人称使用不当,想象不合理等。这部分教学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着指导意义。

4、修改习作

让学生互相修改,发现问题并及时只带同桌改正。这部分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为后面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5、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第六单元的课文,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索溪峪的“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肩负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学懂文章的使命。

2、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重点放在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本教材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风光的美好,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应用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读章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4、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6、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麋鹿》的拓展阅读主题学习。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主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阅读过程。 在我国有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扬子鳄、中华鲟、藏羚羊等,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麋鹿也是一种,只是相比较前面几种动物,它甚至有点神秘,命运也更为坎坷。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本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和坎坷的史识:“晨雾如清纱般漂浮”“四不像”“当做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习者兴趣倍增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麋鹿》后,浓郁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教师尽可能地猎取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自己制定的有关麋鹿的研究主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与延伸。对所需要的阅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述,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承担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我们有责任在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中来开发课程。本教学就根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就学生在留言薄上留下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而设计。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语文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课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说明

认知目标:

1、在网络环境下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发现的新问题,凭借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这个教学目标,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得到运用巩固。

2、通过多种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清楚地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的能力。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包括会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2、学会研究的方法,渗透大语文观教学思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拓展学生的信息源。

情感目标:

1、通过上网浏览,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重点或难点:

凭借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完成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麋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等诸多教育,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教与学的策略与研究 :

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助于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则更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基于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有着独特的事物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强,并已初步具备了信息的检索、加工、处理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热情高涨,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与教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当今学生对新事物兴趣浓郁,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具有人文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构建新知,对学生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麋鹿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珍稀动物,学生对此兴趣浓郁,好奇心强,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该课后产生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为学生拓展知识带来资源与动力。因此,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师情况分析

设计者兼执教者是市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研究,并且具有主题页设计与制作的独特优势和网络互 动平台的操作与调控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学生确立了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而主题研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弹性的、余暇的学习环境。教师由教坛的表演者退居为后台的导演者,承担着准备、设计、参与等的支援者,通过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维一体的。

(二)教师辅导策略

1、信息资源的导航者,2、协作学习的协调者,3、主题学习的引导者,4、研讨交流的组织者

当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同时要加强“异步”指导。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6课《花瓣飘香》。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的美好心灵。十年教书,百年树人。作为我们教育者,怎样去塑造孩子们那还不成熟的心灵,不但要言传身教,通过课文学习而授之于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花瓣飘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我家门前开满了红艳艳的月季花。

第二部份(第二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

第三部份(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写“我”通过与小女孩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第四部份(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买来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认、读1个二类识字。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法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法:

1、据图想象法:“图”是对内容的描绘,“内容”是语言文字对事件的记载。本文可以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学法:

1、回答问题法:解答问题是加强理解的必要手段,自己解答,充分动脑。听别人解答,也能对问题有所认识。

2、对话练习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分页标题#e#

说教学设计

我是抓住“小女孩”这个主要人物与“花”来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小女孩在干什么?想一想小女孩手捧花瓣在想什么?谈话后揭示课题。并提出问题“花瓣飘香”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启发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围绕月季花展开叙述的?

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教师出示板书:

第一自然段写花开。第二自然段写摘花。

第三到十自然段写谈花。第十一自然段写送花。

三、逐层理解,品位语言,推敲句意

1、思考: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2、思考: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小心”与“飞快”两个字来描写小女孩摘花后的神态与动作?

我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

3、精读第三段,因为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如“我轻轻地问”)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美好情感。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从中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具体的方法是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亲情。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省略号省掉的会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小女孩不但懂事,而且还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她不光为了妈妈,还要想到别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买了两盆月季花?为什么要摆放一盆在母亲的窗台上?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女孩的行动,给作者心灵上带来的极大震撼与感染。

5、最后总结,①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解答揭题时提出的疑问。这一点要注意,准确地进行点拨、引导。②根据板书对全文进行概括性复习。

说板书设计

6、花瓣飘香

开花 (概述)

摘花 小心 飞快

谈花 让妈妈高兴 别人要观赏 (懂事,心灵美)

送花 小女孩 作者的母亲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也把文章的脉络展现出来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明白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们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分页标题#e#

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辩论之中悟情明理——综合实践锻炼能力”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于作者“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

老师过渡:“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这两种评价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运用“质疑法”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分页标题#e#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以后,引导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最后,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首先,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如果说爱有两种,一 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种爱都好,缺一不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诗结尾,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极了”和“糟糕头了”》结课时,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教育与孩子》让学生齐读,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

教育与孩子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涩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这样以诗结尾,既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情感得到自然升华。分页标题#e#

(五)推荐美文,拓展延伸

《父爱,在拐弯处》《爱的教育》等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在设计板书时,紧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人物、关键语句,用帆船代表人生方向,帆上的“心”中写了“爱”,帆下船体写了“成功”,意思是慈母的鼓励和严父的批评都是对孩子的爱,他们能让孩子把握住人生方向,扬起“爱”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这样的设计就使静态的文字、图案中包含了动态的思路,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乐学情绪,强化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十七课。首先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理解,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从而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句、词,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3、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4、教学难点

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讨论为什么说“詹天佑士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说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这一篇课文可以设定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对第二课时是怎么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复习导入,感知课文

对于课文的第一环节,我打算安排两个小步骤。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杰出、爱国】

2、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哪里?他的爱国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克服困难】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一下子能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味、剖析围绕一个中心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去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3)、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4)、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交流,先标出小标题,再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感悟。【板书:勘测线路】【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可以运用品读法来进行。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詹天佑坚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3、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4、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第5、6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这两段,画出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再标出这两段的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为了加深理解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同桌讨论,自己再画一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朗读这段文字,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了。

【对于这一段的设计,我认为,让学生先讨论,再画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从视觉上感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不满”“提早”“有力的回击”“赞叹不已”感知詹天佑的伟大,【板书:有力回击、赞叹不已】并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接着再安排课内练笔,写出心中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全班交流。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此时安排练笔正好升华了课文的主体。】

最后安排作业:就是拓展阅读,找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到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一、上课一开始,我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试读课文。然后简要地解题,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杨震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大家一起交流。如:迁、故、谒见、子、君不知故人、何谓等。

二、读出古文韵味

小学安排了古文的学习,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感悟古文简约、精练的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古文的韵味。如:自读、互读、细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范背范读也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老师范读时,语速适当放慢些,让学生仔细听,听清楚老师朗读时的语气、停顿、重音等,并在课文上做好记号。接着,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来朗读,师生一起评议。最后,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笔记和理解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或小组读,上台示范读。

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基本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感悟到古文琅琅上口用句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

三、感悟人文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基本明确课文的主旨,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这时,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人文内涵显得水到渠成。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一,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杨震的高尚行为表现在哪里?其二,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今天阅读此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老师点拨,同学们很快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诚信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惟有诚信之人才能常保安宁。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以诚对己,以诚待人,慎微慎独,时刻记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时刻记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决不可以因别人不知道就宽容和放纵自己。特别是为官者,更应该自省、自警、自戒。

同学们的认识在对话中提升,师生的心灵在对话中得到洗涤,并不断清澈起来。最后,引导同学们对照课后的译文,再次阅读,整体感悟古文的简约和精练。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讲师生之间深厚感情的。细腻淡雅的文字,娓娓讲述,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一幅安详沉寂、朴素自然的山村生活的浪漫画卷。

课文记叙了有月亮的晚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这个山村教师牺牲了仅有的一点自学时间,陪伴他们读书的故事。月夜相约——蹋月上学——教室伴学——高歌散学,全文的思路十分清晰。

山村教师的生活是单调的。这里没有彩灯闪烁,没有大道通衢,没有繁华喧嚣,这里有的只是望不尽的连山、静悄悄的秋夜和太熟悉的面孔。但也许正基于此,本文在作者的叙述中才得以保留一片纯净的长天和一轮皎洁的圆月,是很纯净,很明朗的月夜,使人倍感美好珍贵,使人细细品味平凡生活中蕴涵的真味。

作者十分珍视这份纯净。将这珍惜撒播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深深浅浅都是爱了。爱山间美丽的景色,爱顽皮活泼的学生,爱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生活,爱辛勤劳碌不舍昼夜的工作。爱,使平凡的世界变得绚烂,使原本单调的生活拥有了一种别样的浪漫情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围绕中心句“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品读文中的中的重点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2.认识、理解“叽叽喳喳、霏霏、拘谨、波光粼粼、涌动、簇拥、肆意挥洒、”等词语的意思。

3.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自学与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感情,感受文字的优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重点语句,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内容及作品(如古诗、故事、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同学们,这篇课文也是讲述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山村教师的生活是单调的。这里没有彩灯闪烁,没有大道通衢,没有繁华喧嚣,这里有的只是望不尽的连山、静悄悄的秋夜和太熟悉的面孔,但是在这月夜伴读故事中,到处都撒播着深深浅浅的爱。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赶紧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老师的谈话,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课文朗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相结合纠正字音)

2.对照实物投影,学生解决疑难字词。

3.再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体会他们的乐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思路。

月夜相约——踏月上学——教室伴学——高歌散学,全文的思路十分清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读准字音的习惯。通过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给课文分段落并总结段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便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三、充分朗读,感受乡村月夜的美好,体会师生相互依恋。

出示中心话题:“有月亮的晚上,真美”,是作者的切身体会。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月夜里的哪些美。

1.提问:在“有月亮的晚上”发生了哪些事情?你觉得乡村的孩子快乐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是谁让他们如此快乐?为什么说“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感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品味文中三次对月夜的描写,在反复品读中体会感情,感受语言美。

(1)踏月上学景色美: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在清水里刚刚洗过一样。小河里波光粼粼,好像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柳条的堤岸走着,时而走进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

老师:月亮、小河、杨柳、长堤,多么美丽的景色,同学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适时的讲解李煜的词《浪淘沙》。

(2)教室伴学意境美:月光下夜风悄然潜入教室,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学生说得不错,我看书,他们做功课,大家无言地相互守着,这样的确很好;

老师:月夜宁静,月光柔和,夜风轻轻。教室里师生无言的相互守着,无言早已胜过了千言万语,因为他们彼此热爱,相互依恋。我们怎样体会这读一读呢?指导朗读。

(3)高歌散学情趣美:山村的夜晚很宁静,那歌声夹带着稚气的童声,显得极为清亮,传得很远很远。清脆的歌声不时惊起此起彼伏的狗叫,于是,寂静的夜一下子被搅乱了,喧闹起来,生动起来。随着歌声渐远渐弱,夜有又归于宁静。这是,只有明亮的月光默默地照着山野、村庄。老师的爱不正如这默默地月光吗?

设计意图:此项练习意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充分朗读重点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感受景色的美丽,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的美丽。

三、拓展练习:课文中很多细节描写生动,你的生活里有过类似的情景吗?请从一个细节入手写一个片断,形象的表现师生之间的感情。

(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不偏离中心,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即学即练的写作能力。

教师小结:我们要以一颗纯净的心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要处处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精彩语句并作点评

2.课外阅读王连明的另一篇散文《开花的课桌》作比较,体会两文所表达的共同情感。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细小的事情曾引起你的心灵震颤?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读后感的创作既能丰富课外知识,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设计理念]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较长,要继续让学生练习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拟学习提纲,通过自学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设计旨在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一、说教材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课文,作者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了跑进家来的松鼠在我家所做的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给自己垫窝的趣事。课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在我家所作所为在一般人的眼里,是那样淘气顽皮,但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松鼠是那么可爱。细细读来,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我的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高年级学生特征,我预设下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不甘落后、千方百计”等词语。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感受松鼠的可爱,领悟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松鼠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的一些重点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体会松鼠的可爱以及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美好,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自主设疑探究→升华感情→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激趣

1、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感受松鼠(播放松鼠在森林里活动的录像)。同学们,看,这个在森林里跳上跳下的小精灵是什么?谈到松鼠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松鼠》这篇课文,谁来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松鼠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一段动化录像后,我设计了这段导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如果有一天小松鼠跑进我们家里来,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松鼠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主设疑探究

1、板出课题,设置疑问。松鼠是生活在森林的小精灵,如果有一天它突然跑到我们家中来了,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再次认识小松鼠。(板书课题)

2、读阅读提示,自拟学习提纲。

过渡:本课是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大家自学来完成,我们先来阅读“阅读提示”看看,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①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拟定自学提纲:现在目标已经明确了,大家想通过什么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呢?(学生自拟定,老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拟定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并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体现了他们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对于自己拟定的提纲,学生更愿主动去实施。

(三)阅读文本体会情感

1、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文,组内交流,组长记录要点。

2、检查自学情况全班交流。

①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老师随机板书)

(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

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我和家人的行为和语言感受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并针对具体事例发表感想,然后再配乐指导感情朗读重点语句。)

汇报采取以下方式:

从选择每件事的学生中各选取一名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点拔、引导。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宗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学中,我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我一家人的行为,语言去感受我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

1、复述深化文本

①选三名学生扮演松鼠的角色,针对课文中的三件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如果你是这一只松鼠,跑到了人家里,你会怎么样?你会怎么和这家人相处。老师适时梳理,引导、点拔。

2、体会表达方法拓展运用

(1)鼓励谈话:如果哪天松鼠跑到了你家里,在你家做了许多趣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样和它相处呢?

(2)让学生再快速阅读,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全班交流,引导明确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写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来展现松鼠的可爱,通过爸爸的语言和作者的议论来反映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跑到人家里的松鼠,在人家里做着这些有趣的事,你会怎么样?你会和这家人怎么相处?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的感情的部分,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先体验后感悟,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理解感悟的能力。

(4)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情况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与××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设置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总结: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也达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五)板书设计

储备冬粮

跑进家来的松鼠 晾晒蘑菇 人人喜爱

给自己垫窝 和谐共处

[设计意图]这是提纲式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揭示课文中心,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作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着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端庄的形象;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着蒙娜丽莎那淡雅而又神秘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理解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进行生动的语言表达。同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提炼主要信息,在练习复述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学习语言运用;在多次读、悟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这一名画的非凡魅力。

二、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不仅要理解内容,体会思想,而且要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面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写法,以及按照简要—具体—细节的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而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准备采取:

三、教法预设

1.朗读感悟法

2.提炼信息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来进行教授,而学生们

四、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通过集体多向的交流感悟文章主旨,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的方法推敲语言文字。反复诵读积累言语样式。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主要分五部分为大家介绍: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教师激趣导入,介绍画家达芬奇以及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突出达芬奇是一位旷世奇才,为后文体会《蒙娜丽莎》的画作价值做了铺垫。齐读题目之后,设置了质疑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蒙娜丽莎这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但形式上不同,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同时,从标点入手,找出不同。

ppt:下面三个蒙娜丽莎,分别表示什么?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交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标点的不同用法。这是课文的第一次读,初步浏览课文,难点在于理解带引号的蒙娜丽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整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全文的中心。】

第三部分(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我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版块简要介绍

默读课文,在文中用“________”将表格的答案画出来

画作名称

画家

类别

收藏地

现展出地

学生画完之后根据表格,简要介绍一下这一伟大画作。在这一板块中我还要求学生,调整顺序,介绍画作。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的第二次读,默读课文,对名画有一个初步认识。简要介绍这幅名画,将文章从连续性文本初步提炼成非连续性文本,再将非连续性文本还原成连续性文本。根据表格,再来介绍这幅画。语言没有定式,调整顺序再来介绍这幅画,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版块二具体介绍

自由读文五至七自然段,用波浪线将表格的答案画出来。

部位

关键词

泛着红光 垂落双肩

眼神、嘴唇

血液流动

身姿、双臂

脸部、颈部、双手

清晰细腻 生命的活力

请学生具体说一说蒙娜丽莎的形象?根据我对学情的分析,学生的表述难免平淡,于是我借机引入原文。

ppt:

1.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

2.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3.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命的活力。

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生动而形象

根据表格,学习作者将看到的与想到的相结合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蒙娜丽莎的形象,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的第三次读,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前文中学生练习了简要介绍,为这一步的具体介绍做了铺垫。学生有针对性地读五到七自然段,在品读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将连续性文本提炼成非连续性文本,同时,再用自己的语言将非连续性文本还原成连续性文本,在这一过程中,领悟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学习作者将看到的与联想到的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版块三细节介绍,提示学生不可忽略的细节,蒙娜丽莎的微笑,引入

作者的话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提问学生如何形容蒙娜丽莎的微笑?

找出文中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内容,用双横线画下来,深入细致地读,再来说一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留下的印象?

指名学生读: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看法不一。看过资料之后,提问学生这微笑又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这是出示蒙娜丽莎的画像,对照画像将感受读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第四次读,带有感悟地读,有感情地读。细节的刻画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环节练习的是抓住细节描述画面。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同时,体会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所包含

的复杂情绪,感受达芬奇的画技精湛】

第四部分(四)感悟主旨,情感升华

文章在最后提到了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

ppt:“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提问学生1、这幅肖像画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艺术价值,你认为是蒙娜丽莎长得美,还是达芬奇画得美?引导学生体会达芬奇的精湛画技

课程开头关于带引号的蒙娜丽莎具体指什么也这一环节解答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升华主旨,进一步体会达芬奇的画技精湛,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第五部分(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在这一部分先来总结写法

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

再要求学生根据标注,按照这样的方法,同桌两个人试着互相介绍一下这幅画。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是为了运用,本课重点之一就是学习作者按照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目的是活学活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流程的最后是(六)教师小结和布置(七)作业

搜集达芬奇另一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对照图像,按照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的方法,介绍这一画作,课下小组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将课上学到的知识加以拓展运用,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

蒙娜丽莎之约

介绍

画 简要

人 具体

?(后改为艺术) 细节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二、感情朗读,小结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6课《月光曲》。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在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而《月光曲》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重点的极好例子。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文脉清晰,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喜爱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另外,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月光曲》这篇课文,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3、学会分辨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和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说教学重点

定为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感情变化原因。

五、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六、说教法:

抓住重点、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读思、批画、体悟、说与写。

八、说教学流程:

结合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法、学法充分应用于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检查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指导“粼”和“霎”的书写)

三、抓住课文线索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四、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五、小结

以上五个环节的实施,主要为了达成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温故而知新。在这一环节主要复习两个知识点: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做好与第二课时内容的衔接,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最能表达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文章的精妙之处,是本单元及本课读写训练的着力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停留驻足在此,引导学生读思、勾画批注、概括画面、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默读八九自然段,勾画批注,分辨出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品读第九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月光曲》旋律的变化的。在这里我做了三个预设。预设1首先出示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借助这些词语还可以清晰的想象画面。有利于后面的朗读指导。预设2联系文章内容,体会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情感变化之间的联系。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学生用绘声绘色地个性化朗读,再现文本的情境,彰显语言学习的魅力。内化语言、体悟情感、积淀语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月光曲》,让语言与音乐相通相谐。

三、领悟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鼓励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阅读扎实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在课外拓展阅读中得以实践。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场的方法。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以“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为读写点进行编排。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本文文脉清晰,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渴望——听了演奏满足——知道是贝多芬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对话被触动——同情兄妹被感动——遇到知音而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

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是《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是落实本组课文读写点的重点段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又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再加上学习《伯牙绝弦》后,对“知音”一词有了真切的了解,因此,只要适时点拨,学生即可探寻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但《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段,在读中感悟、角色体验的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通过个性化朗读、听音乐读、删句品读等方法体会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围绕这样的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原因及体会第九自然段实虚结合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四、教法及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较好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入有效的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把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删句品读、填词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本课的教学。同时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采用归纳概括原因、提炼文中词语概括画面、批注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思、议、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引出问题

(二)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从整体入手回顾主要内容并回忆上节课质疑:“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为后面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做好铺垫。

围绕中心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我组织学生默读自学,请他们快速提取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弹曲原因,并和同组同学交流修正。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自学后,我采用小组汇报形式组织全班交流:探究弹曲原因。有的组在汇报中相互补充出兄妹俩酷爱音乐、家境贫穷;有的组通过填词补白法走进姑娘真实内心体会“随便说说”的内涵,感悟到姑娘善解人意,而这个姑娘竟然还是一位盲人;有的组运用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到贝多芬的心被触动。这时我及时小结学法:你们真会学习,抓住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体会到弹曲原因。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贝多芬被感动而为兄妹俩弹曲子。

接下来学生围绕“为什么再弹一曲?”继续展开交流。有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抓住‘入了神’及对话中的两个‘啊’体会到盲姑娘懂音乐。”有的小组补充说:“对话中的两个‘您’使我们体会盲姑娘猜疑和确定这个人是贝多芬时特别的惊喜和激动。”大多数学生只能知道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却体会不到贝多芬是因遇到知音而再弹一曲。这时我通过删句朗读,让学生认真看书倾听,发现其中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我的朗读和书上相比少了“感情多深哪!”但他们还是体会不到贝多芬琴声中融入的深厚感情。这时我进行点拨:一般人听贝多芬的音乐和盲姑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学生恍然大悟,立刻感受到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这时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再次走进贝多芬内心:“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语,你会想……”这样学生情感与贝多芬内心就会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他因遇知音而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

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领悟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叶圣陶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可文章并没有真正描写《月光曲》琴声、节奏及旋律,这一内容是通过皮鞋

匠听琴声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进而鉴赏这段文字?在这个环节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等方式学习第九自然段内容,使《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共鸣。

学生默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并用概括的语言批注读后体会和感受,我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层次汇报交流。

第一层: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有的学生用不同语气朗读表现眼前出现三幅画面;有的是从文中提炼出:“洒遍银光、出现微云、波涛汹涌”概括出三幅画面;还有的能在教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画面变化”的点拨中,发现“月亮升起”、“越升越高”、“忽然”这些表示变化的词语。至此,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描写月光曲的语言文字所呈现的美妙画面。

第二层:体会旋律变化。学生感受到画面后,很快就有同学体会到画面的变化原因——乐曲旋律、节奏变了:轻幽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这时我及时评价鼓励:“你真会学习,透过文字体会到节奏和旋律,看来边读边思考往往能读出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思。”

第三层:体会情感变化。学生能感受到旋律、节奏而想不到这些都是由贝多芬情感变化所致,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前文并结合板书想一想: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联系上文后发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心情轻松平静,曲子轻松舒缓;当他听到琴声和对话,十分感动,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为盲姑娘弹琴,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自己,这时的贝多芬遇到盲姑娘这个知音更显激动,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这样细细体味,学生思维豁然开朗:文章借助皮鞋匠的想象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此时学生读懂《月光曲》谱成的过程,体会到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进而感悟到“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和谐统一的艺术魅力。

第四层:欣赏乐曲,感情朗读。此时播放《月光曲》片段,学生会有目的欣赏,听出其中变化,感受乐曲美妙。再通过自由读、推荐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月光曲》富于变化的美妙旋律及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

第五层: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虚实结合”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法,应该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作用。我引导学生观察:皮鞋匠的联想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吗?然后删掉联想的部分,让学生读并谈感受。体会在实在事物描写中加上恰当地联想,文章内容会更生动,表达感情会更深刻。这样的表达方法就叫做“虚实结合”,批注书上。

第六层: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学生熟读成诵后,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七、学习效果评价

1.朗读能力的评价:课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检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2.语言积累能力的评价:课上,背诵第九自然段;课下,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表达方法的评价:课下,边欣赏《月光曲》,边描写自己想象的画面。

八、本设计和以往的设计相比,有这样三点最突出的特色:

(一)主线清晰

以盲姑娘和贝多芬相互交织的情感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全文。在回忆《月光曲》谱写经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创作原因”这一主要问题,抓住重点语段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第九自然段,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内容,体会两者结合的表达效果。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

(二)自主读悟

环节二“探究创作原因”及环节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均采用自主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在作业纸上归纳创作原因并交流修正,从文中提炼词语概括三个画面等学习方法,都培养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通过创设“此时,假如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情境,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真切体验到人物情感。自主读悟、汇报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授以学法

引导学生从人物言行中体会其丰富心理和情感,深入探究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品读文中描绘《月光曲》的情景,除让学生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外,还通过删掉联想部分与原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清哪是“实”,哪是“虚”,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获得人文滋养的同时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5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看法。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位于本单元第二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本文让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对话描写等,使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身;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二、说学情

仅仅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合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记叙性的文章,对此类文本的特征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这一课中,主要是结合阅读课的课型特点,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方法的指导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然后示范读,纠正字音。接着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明白文章所写的是什么内容,并概括《月光曲》谱成的过程。然后可以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之美,并且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深入研读

在深入研读这个部分,我会通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体悟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去品析关键的句子和段落,然后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特征以及思想感情。赏析的重点设置为能够表现人物情感的一些语言描写的句子,比如:“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我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这两句话,都是语言描写,这其中,表现了盲女的善解人意,表现了兄妹两人都能够为对方着想,也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出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因为音乐而拉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更加深入的文章主题的探讨,这一个部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贝多芬谱成《月光曲》时的心情,从而体会本文所想要表现得主题:关爱贫苦大众,热爱祖国和人民。

(四)延伸作业

延伸和作业的内容我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安排。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带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学,重申情感主旨,体会贝多芬的感情,然后训练学生表达,让学生以贝多芬的身份来写一段话,表达当时的感受,表达对兄妹二人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我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在写作能力方面让学生得到训练、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对比式,旨在将本节课的关键点清晰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路,因此对于本节课重点学习的“通过关键词语理解来体会文章思想情感”这一内容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6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

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

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根据描述,展示画面

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相机出示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喜欢读哪一处就读哪一处,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想象。教师指导:在乐曲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或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皮鞋匠的联想,拓宽思路,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4、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乐曲的旋律、贝多芬的心情变化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

教学内容分析:

本科围绕问路进行,主要是Where is...?句型。另外本课中出现了一些表示地点的专有名词,需要我们熟记掌握。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礼貌的问路和指路。Where is Xingqing Park? Follow me,please.

2,会说会读会认会拼以下单词:bookstore,hospital,zoo,cinema,take a bus.

3,掌握向人问路和指路的.礼貌用语:Excuse me. Thank you very much. It is my pleasure.

教学难点分析:

1,重点:会说会读会认会拼一下单词:bookstore,hospital,zoo,cinema,take a bus.

2,难点:掌握用“Where is...?”的句型来问路。并且能够熟练的拼写一些专有名词。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热身:(Warming up)

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出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

T:Good morning,class.

S:Good morning,teacher.

T:I want to go Xinhua Bookstore.Where is it?

S:Follow me,please!

T:Is it far?

S: It is very far.We can take a bus.

T:Thank you very much.

S:You are welcome!

2)新课呈现(New Presentation)

1,教师利用单词卡片对本课重点句型和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并且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首先要知道问路的礼貌用语,教师要重点讲解。如:Excuse me, Where is...?

T:本课我们要学习如何向别人问路,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礼貌用语。

当我们要打扰别人向别人问路时,我们首先要说的是Excuse me ”打扰”的意思。当别人给我们帮助以后,我们要对其表示感谢。如“Thank you.”and “It is my pleasure.”(师板书短语)其次就是问路的一般表达法。

当我们问路时,我们可以有好几种问法。如:Where is Xingqing Park?我们还可以说How can I get to the Xingqing Park?还可以说Do you know the way to Xingqing Park?(教师板书句型

2,教师出示单词卡片:bookstore,hospital,zoo,cinema,进行单词教学.(教师板书单词)

3,教师领读句型和单词,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三人一组进行句型转换。如;Where is the Xinhua Bookstore? How can I get to Xinhua Bookstore? Do you know the way to Xinhua Bookstore?...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掌握

(1)There are lots of bicycles in China.

(2) There is a famous river.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 There are lots of bicycles in China.

(2) There is a famous river.

2. 难点 用“ There is/ There are”介绍事物

三、教具:

图片、展示仪、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卡片、图片的提示来进行口笔头操练

五、Teaching processions

1. Warming-up

(1) Greeting

(2) Do and act. The whole class stand up,the teacher saya, students do:

i. Turn to the north ii. Turn to the south

iii. Turn to the east vi. Turn to the west

If anyone do it wrong. He/She must sit down,at last the most standing students in which group, the group is the winner.

(3) The teacher ask: “ Do you remenber Chinatown from unit 1 ? Where is it ? What is it like ?”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

2. 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1) Play the tape of SB unit2 activity3. Students follow and repea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ess.

(2) The teacher explains to the students: Simon 向 Daming 介绍了 New York’s Chinatown, 那么,Daming 也向Simon 介绍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情况:When he go to America ,he gives Simon lots of postcards, like these: 老师出示活动一中的六副图片,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引导学生回答(可用中文,老师用英语重复,并让学生跟读

T :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谈论兴趣爱好,新单词主要集中在课题上,课文内容不是很难,但涵盖的知识点很广。包括单复数的区分、“This is ,These are ”的句型,以“Do ,Have”打头的问句肯定否定回答的复习。这些知识在以往都接触过,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不能听到就马上作出反应。

二、说学生

本课所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理解运用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已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大胆表现自己。学生程度差别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心理上紧张,信心不足,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很浓,所以在课上,应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英语活动中,与其他同学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异地教学对学生的情况不好掌控,学生对我的口音也比较陌生,但却增加了新鲜感和相互沟通的欲望。

三、说基本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实物、TPR 、语言激励、丰富的肢体语言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努力使课堂英语化。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本课中我开展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performance,学生交谈中,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另外本节课我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设计有层次性,作业设计有选择性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3)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节课中渗透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4)《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与教学对立或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采用多元评价。这节课我采用了教师评、学生互评、集体评价的评价方法。

(5)《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一、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名词单复数的变化规律。二、根据儿歌和所提供的词语,自己创编儿歌。

(6)《课标》中指出英语学习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本节课的最后设计了询问他人兴趣爱好,并做调查表,体现了学英语用英语的教学理念。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 说 , 读并正确使用单词 : collect , stamp, hobby, men , women ,another.能理解并灵活掌握句型:I’ve got lots of stamps. These are some stamps from Canada . This stamp is from China. 能听懂理解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 学会表达自己或他人的爱好,了解不同国家的邮票.掌握名词的单数和复数的不同表达方式.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谈论自己或他人的爱好;谈论不同国家的邮票。

教学重点:1 .能听,说, 读并正确使用单词 : collect , stamp, hobby, men , women ,another.2能理解并掌握句型:I’ve got lots of stamps. These are some stamps from Canada .This stamp is from China.3. 能听懂理解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能理解并灵活使用句型:I’ve got lots of stamps. These are some stamps from America. This stamp is from China.2学会谈论自己或他人的爱好;谈论不同国家的邮票。3.掌握名词的单数和复数的不同表达方式。

五.说教学方法:

我运用直观演示法、全身反映法、任务教学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具准备:

邮票 , 单词卡片, 录音机 ,Powerpoint,明信片,调查表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

1) 学会使用May I use …? 句型向别人借东西。

2)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向别人 表示感谢的句型Thank you。 以及表示“ 不客气” 的句型。

2.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礼貌的行为习惯,并且能学会尊重老人,尊敬老师。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会说会用表示打电话的常用语:

May I use your telephone? Who will you ring up? I want to …

2. 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may, use, want to, card, IP card,birthday.

3. 理解并且会用情态动词 may.

4.会说并且会用常见单词 certainly, really, must, forget.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a telephone,an ID card,use a telephone等图片。

学生准备贺卡。

教学过程:

1. 热身(Warming up)

教师利用手偶来进行对话。

A:Li Do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B : I can’t find my colour pencils. So I can’t do my Art homework.

A: You can borrow one from Li Shan.

B : That’s a good idea. May I use your colour pencils?

C: Here you are.

B: Thank you.

C: Wow! What a beautiful picture! May I take a look at your picture?

B: Of course. Here you are.

C: Thank you.

B: You’re welcome.

2 . 新课展示(New Presentation)

(1) 听课文录音两遍,要求学生听完后,就所听内容回答问题:What does Li Dong want

to do ? Whose birthday is today ? Is Li Dong a nice boy ?

(2) 课文的第一部分;

--May I come in ?

--Yes , please .

--Morning ,Miss Wu . May I use the telephone here ? I have an IP card .

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通过跟读录音掌握这些句子,老师可提问学生这几句话的汉语意思 。

(3) 课文的第二部分

--Certainly , But who will you ring up ?

--My grandfather . He is in Shanghai now . Today is his birthday .

需向学生强调 ring up 的读音及用法。Birthday 一词可使用开火车方式巩固其读音。

3 .巩固练习

(1).操练 May I come in ? 一句。先请一位学生到门外敲门,问:May I come in ? 此时,

全班学生回答:Yes , please .也可全班学生没人两组拒绝:Sorry , please don’t .

(2)操练 May I use the telephone here ?一句。让学生用手边的'学习用具等物,进行会话练习。例如:May I use the ruler/pencil/eraser/…?

(3).操练Bus who will you ring up ?一句。老师和学生用玩具电话演示,重点让学生掌握 ring up 的正确使用。I will ring up my mother/a friend /Tom…

(4).操练 He is in Shanghai now . Today is his birthday .两句。可让学生做扩展练习,注意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人称等容易出错的地方。

(5).做<课堂练习>书写部分第一题: Look , talk and write.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5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irections》,这是一节的对话课。

下面我结合教育技术的应用,从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和大家谈一谈这节课我的理解,我的分析和我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20xx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舞台,让学生自由快乐地探究学习,让课堂因为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展示而呈现出生动精彩的一面。因此,我通过视听、游戏、全身反应法、直观演示法,结合多媒体和交互式白板的技术,声像并茂、动静变幻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更有兴趣用语言交换信息,交流感情。

二、教学背景

我将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两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PEP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B部分Let’slearn和let’stalk,话题是directions,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PEP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本单元以问路为主要话题展开,设计了问路时的一系列情景对话和任务型活动。本课时学生通过学会向左转,向右转,向前走,以及It’swestof句型的表达,能简单正确地为他人指路。

2.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三年多的英语,已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方向感还不强,课堂容量大。因此,我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善模仿等一些基本特性,采用游戏、活动等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教学背景,我的三维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基本听说认读straightleftrighteastwestsouthnorth七个生词。

2.能根据地图,运用词组gostraighton./Turnleft./Turnright等为他人指路。

3.能用It’seast/west/north/southof…来表达物体或建筑物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视听法、游戏法、对话法等,以“听、说、读”为基础,“交际”为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听懂本课新单词及句型,运用对话中的信息进行实际交流。

(2.运用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文化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愿意在小组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

1.生词:straightleftrighteastwestsouthnorth

2.学习gostraighton./Turnleft./Turnright等指路的词组表达。

3.学习并灵活It’seast/west/north/southof…来表达建筑物的方位。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本课所学的句型和词汇进行指路对话。

四、接下来,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辅助功能的运用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1.歌曲开篇,激发兴趣。在和学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后,我通过一段欢快的兔子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乐轻松地进入课堂状态,并自然地引出本课主要生词:leftright

2.启发诱导,教学新知。歌曲引出并新授了单词left和right时,注意对e和igh的发音区别,让学生练读并纠正发音。接下来一个简单有趣的举手游戏有效地操练两个单词的音和义,从师生游戏到生生游戏,既保持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的词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直观的交通指示牌引出turnleft这个词组,并教授turn,继而启发学生说出turnright,并新授gostraight。基本认读之后进行Isay,youdo和Ido,yousay的活动,循序渐进地处理教学重点词组,降低学习难度。

在Idoyousay的环节中,通过turnleft,教师引出NowIfacetoeast.并依次导出westnorthsouth等词,It’snews.

通过联想记忆单词的学习策略引导,并采用聚光灯工具的突出效果,巩固练习四个方位词。且由news引出本课情境。

4.接下来,我将创设情境,导学课文。Hereisapieceofnewsforyou.Look,thedogislost.Hecan’tfindhishome.It’shere.It’swestofthecinema.It’seastofthebookstore.Butwhereishishome?It’snorthofthehospital?Canyouguess?先由师生对dog’shome进行猜想并对话,再请学生同桌对话,将单一对话巧妙的设计到情境中,引导学生帮助他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5.Oh,thedog’shomeiswestofthepostoffice.Andhowtogotothepostoffice?listenandsay.通过听,借用白板的批注功能,现场画出路线图,更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6.接下来利用flash让学生跟读、自由读,并注意模仿语音语调及句子重读。课程标准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有效的语音语调模仿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感知英语语音,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能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了良好基础。

7.最后,课堂生活化,自主学习,发展新知。

通过小组合作,预设学生都在学校里,自由选择要前往的地方,完成问路和指路的对话。最后由小组到白板上现场绘制路线并完成对话。通过学生及时的课堂生成和互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教师—白板—学生”的三维互动模式。

接下来我来说说自己教育技术运用上的感想。PPT与电子白板在可操作性和交互性上存在着简单又复杂的差异。PPT中的内容都是课前进行预设的,交互性不强,不能更好的体现课堂中的生成亮点,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比较实用,制作操作简单。而电子白板具有灵活性和交互性,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课堂,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白板也有一些不足,如在ppt中出现的动画效果,白板不能完整的呈现,对教师的运用技术水平较高。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两者信息技术的长处结合起来使用,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象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运用电子白板的现场生成和互动功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英语PEP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A部分。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城市、城镇或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大致位置,如Where is the cinea, please? It’s next t the hspital。 等。要能够询问路线并简单问答,如Where is the pst ffice? It’s east f the cinea。 Turn left at the cinea, then g straight。 It’s n the left。 而本课中,要求达到一下几个目标;

能力目标:学会简单询问路线,能够运用句型: Hw can I get t the …? u can g b the … bus。 Wal straight fr three inutes。 The… is n the left。

知识目标:掌握并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对话,理解对话中出现的新时态和指点路线的新语言。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相互合作,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文化目标:了解地图以及各个地点的交通路径。

二、说教学过程:

Ⅰ。热身:

课堂在唱一唱的欢乐气氛中展开,引出schl一词,然后进行问答Hw d u g t schl? I g t schl…。 既复习句型,也巩固有关交通工具的单词bie, bus, car, train …。 同时为后文对话中的u can g b the N。 11 bus。作伏笔。

Ⅱ。呈现:

Step1:

看地图,由热身部分的对话引出学校的方位,很自然地问一问学校在哪里Where is the schl? 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场所,运用句型Where is the …? It’s …。 来操练和巩固单词bstre, she stre, librar, cinea, hspital, z, pst ffice, par…

Step2:

教师用一句I want t bu a pair f shes。 Where shuld I g? 让学生动脑,说说所进行的活动要到那个地方,为紧接着的新句型作好了铺垫。

新授对话:What are u ging t d after schl? I want t …。教师向学生解释be ging t这一时态在本句中的用法,表示将来时态,让孩子知道这里表示的是将要去做某事,不用详细展开语法。

Step3:

学生说一说他们放学后要去做什么,知道了到哪里去做这件事情后,便需要询问这一地点了Where is the …? It’s…。教师在地图上画出几条公交线路,学生观察后发现可以乘坐什么车到达某地方: Hw can I get t the …? u can g b the … bus。,教学词组g straight fr … inutes,…is n the left/right。 学生从地图上的线路很好地掌握g straight, n the left/right的含义。

Step4:

师生操练、生生操练新授的问路指路句型。指出一个地点,提问Hw can I get t the …? 学生进行具体描述后,教师将他的答案分步骤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按照这个路线走一走,在地图上画一画,看是否能正确到达。

Step5:

带着问题听对话录音,1。 What is Mie ging t d? 2。 What is he ging t bu? 3。 Where is he ging? 4。 Where is the she stre? 5。 Which bus can he tae? 6。 Is the hspital n the right r left side f the rad? 这些问题都是比较直接的,学生能很快地抓住文中关键词得到答案,因此这一训练很好地考察了他们抓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

Ⅲ。巩固:

Step6:

教师带读课文,详细地划出本文中的重难点词组和句子,提出掌握的要求,请学生熟练朗读课文,然后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几组同学下来,当学生对课文非常熟悉时,要求学生自编对话进行表演。

Ⅳ。作业:

绘制一张简易地图,告诉好朋友和同学如何到达自己的家,渗透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是一种考察。

三、说教法:

1。结合实际,贴近生活

本课以一首歌曲导入,由以学生最为熟悉的学校为切入点,逐步展开地图,把各个地方呈现在学生面前,复习学过的句型Where is the…? It’s …。也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然后以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说出地点,引出对话What are u ging t d after schl? I want t …。 学生把生活中的问路场景搬进了课堂,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学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2。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

课堂从学过的单词入手,引出地图,然后巩固对话Where is the …? It’s …。 在旧知的基础上逐渐引出新知,操练Hw can I get t the …? u can …。拓展:G straight fr … inutes; The … is n the left/right。 学生观察公交线路,准确表述出如何到达某一地点。沿着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由旧知到新知的'路线,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3。 情景创设,真实体验

教师创设了学生问路的情境,切身体会问路指路寻路的感受。这样的情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增强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四、说学法:

本课选者模拟场景和真实场景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引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问路指路等对话进行操练,每一环节都是下一学习环节的铺垫和连接,为学习的深入进行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编对话、听音理解、阅读理解、练习巩固、表演创新等一系列步骤,扎实地掌握了整篇课文,并能在改换场景的情况下灵活运用。

五、说作业布置:

本堂课的重点是问路指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到好朋友家玩耍,因此,让孩子说说如何到达同学的家里是最熟悉的话题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体现了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加深交流的思想理念。

六、小结:

整堂课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也不乏老师的适时指点,关乎孩子的生活体验,也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的合作互助,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从全方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环境。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7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以描述房间里的陈设为学习内容,在复习前一课所学的方位介词的基础上,以“There be”句型为重点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连贯的`描述某处有某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某处有某物的表达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方位介词几次组来阐明某物的位置。

2)在复习以前所学介词的基础上,学习新介词“beside”,并能够用它造句。

3)会说、会用、会拼、会写关于居家摆设的单词:pillow,vase,window,bookshelf.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掌握有关居家摆设的单词,以及“There be”句型的含义及其正确使用。

2)难点:要学生能够正确的描述某处有某物。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热身(Warming up)

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出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

T:Good morning,class.

S:Good morning,teacher.

T:What is this?

s:It is a picture.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1:There is a bed in the room.

s2:There is a cat under the bed.

s3:There are many books on the bed.

...

2)新课展示(New Presentation)

1,教师利用单词卡片来对本课的重点句型和词汇进行讲解。

T:Look at my beautiful room.What can you see on my bed?

S: I can see a quit and a pillow on your bed.

Tillow?

S:Yes.I guess it means “枕头”。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8

1.Teaching aims

(1)Words: students must understand new word , and remember always, never.

(2) Sentences: students can use do you often---? To talk about others’ habits. Students can use I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And Sh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

(3) Grammar: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and the General tense.

(4)Abilities : students can us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Talk about own and other people’s habits.

(5)Emotion: know own and other people’s habits, to get on well with together.

2.Teaching important tents

(1)Words: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2)Sentences: Do you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I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He Sh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3)Grammar: the general continue tense

3. Teaching difficult tents

How to read always , never, how to use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4.Teaching tools

CAI, recorder, stickers, exercise books

5. Teaching methods

(1)Say the chant together.

(2)Have a brain storm.

(3)Practice in pair.

(4) Have a press conference.

(5)Talk about own activities.

(6)Listen to the tape.

(7)Make a survey.

6.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ing up

Say the chant and do actions.

Step 2. Presenta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and say,which group can say most phrases.

(2)T: I have lots of hobbies. Reading English books is my hobby.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s he doing?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9

学习任务

Where is New York?

It’s here in the east.

Canada is north of America and Mexico is south of America.

功能:

讲述某地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基本信息.

运用任务:

1. 热身复习

老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进行介绍:“This is a map of China. I’m from Guizhou. It’s in the south of China”如果有必要,可以用中文稍加解释和说明,然后向学生们提问:“Where are you from? Where is your pen friend from?’’如果学生能说出其他国家的名称,要及时鼓励表扬,并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学习。

2.导入:

老师出示Simon的图片,向学生提问:“Who is he?” “Where is he from?

引导回答:“Simon’s from New York, America.” 老师把单词写在黑板上,领读,然后提问:“Where is New York?”

老师出示美国地图并向学生提问:“This is a map of America. Can you find New York?”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纽约的`位置。可以向学生说明:“纽约是美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大家已经在地图上找到了它的位置,可是你们知道用英语应该怎样表达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3.课文教学

在地图上标注东(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帮助学生复习这些单词.并注意纠正他们的发音。老师领读单词。学生们能够读准后,做一个游戏巩固新单词: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动作.例如:

Please turn to the north.

Please turn to the south.

Please turn to the east.

Please turn to the west.

老师随意发出口令,学生要尽快执行口令。老师可以不断加快发出口令的速度,以加大活动难度。

老师放录音,请学生边听边看SB Unit2活动1的地图。把录音中提到的几处美国城市名称和周边国家名称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再放录音,每句话后停顿,请学生跟读。学生用书第二单元活动1录音原文。

带领学生学习表达地理位置的方法。老师用彩色笔或其他方式在地图上标出纽约的位置,并通过问展现“Where is New York? It’s in the east of America.”用同样的方式讲述“What about San Francisco? It’s in the West of America.”

学生们掌握本语言点后,老师教授第二种位置表达法。老师说:“Where is Canada? It’s north of America. Where is Mexico? It’s south of America.”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表达法与第一种表达法的不同。肯定他们的尝试,并帮助学生总结:“因为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美国领土以外,而纽约和旧金山是美国的一部分.在美国境内,所以两种表达法有所不同。”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0

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Unit2第二课时Let’s talk

一、说课程标准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学阶段英语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是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的为基础。《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我采用“任务-----探究------创造”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开放式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观察,思考,讨论和总结。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各种语言应该能力。

二、说教材

本课将复习和巩固前一节所学的五个名词 hospital cinema post office bookstore science museum和句型 where is the library?It’s near the post office。以及歌曲“Where are you going?”通过这节课学生将提高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在单元之中的地位及作用,依据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能听说认读主要句型“Where is the cinema/post office/please?It’s nest to the hospital/cinema/---Is it far from here?No,it’s not far”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熟练运用。

B.能够书写四会句型:Where is the cinema,please?It’s next to the hospital 。

2.能力情感目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学生愿意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创新目标

在认知和技能掌握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替换歌词重新演唱“Where are you going ?”

本课重点是问路和指点方向。涉及到的句型有“Where is the cinema/post office/please?It’s nest to the hospital/cinema/---Is it far from here?No,it’s not far”并书写其中的四会句型:Where is the cinema,please?It’s next to the hospital 。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的本质是言语。外语的本质也应当遵循听,说,读,写的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要兼顾理解和记忆,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记忆又存在这样的特点:记得快,忘得也快。基于这些。我主要用以下的几种方法。

1听说法:通过听和说,知句子的发音,确的语音语调。

2讲解法:通过讲解,理解句子的意思。

3练习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较为流利自如地掌握对话。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又侧重于口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句子,我注重引导学生,听,朗读,讨论,操练等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积极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一课中我的课前准备有

1录音机和本课的磁带

2Let’s talk 部分的教学挂图

3Liu Yun的头饰和一顶警察的帽子。

4写有建筑屋的单词的卡片

四 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创设氛围.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活泼有趣,根据教学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在进入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说说/,唱唱。播放本单元Let’s chant的歌谣,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吟唱,比一比哪组表现出色,教学参考时间为1—2分钟。

2.复习旧知,作好铺垫。我们知道。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所以在新课程呈现之前。先播放Let’s try.的录音,学生听音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并在此强调重点句型即Let’s talk部分。即将学习的`主句型。这样既巩固了第一节课学的内容又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问答。自由对话。可暂时把教室当作城市把学生的座位当作建筑物。把写好建筑物名称单调卡片发给几名学生。然后走到一名学生旁边问“Is there a cinema near here?”如学生回答“No,there isn’t”就走到别一个学生旁边接着问“Is there a cinema near here?”如学生回答“Yes,there is”我就马上问“Where is the cinema,please?”引导学生回答“It’s next to the hospital”并板书“Where is the cinema please?It’s next to the hospital。”并进行讲解

B利用图片,激发兴趣。

出示Let’s talk部分的教学挂图,请学生看图替换关键词进行问答练习,然后检测一组学生。请他们做连锁操练。

A: Where is the hospital? B:It’s next to the cinema。

B:Where is the cinema? C:It’s next to---------

我接着最后一名学生回答提问:“Is it far from here ?”手指挂图上某一位置,学生会回答:“No.”我再引导学生完整回答:“ No ,it’s not far.”播放Let’s talk 部分录音,让学生跟读,,之后再把学生分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C角色扮演,应用与实践

我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该部分地图所提供的信息做替换练习,请几组学生戴上头饰和警帽在课堂上表演对话,锻炼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实际应用.

D 书写比赛,良性竞争

我首先引导学生书写四会掌握的句子,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比赛,看看哪一组的书写又快又好.

E课结束,趣犹在

让学生听录音,看歌词,学唱歌曲“Where are you going?”并替换新词重新演唱

巩固提高,扩展运用. 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的各项活动服务的,因此光会背书本里的几个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实际,创设性的使用所学的词和句型将“知 ”和“做”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扩展活用,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叫”好搭档’的活动,让学生自找”搭档”.我口述几处公共场所的位置,如:There is a cinema .There is a hospital on the left. The hospital is next to a bookstore.’’等.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我的描叙绘制地图,比一比,选出正确无误的地图.

总结,作业

A 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加深记忆。

B作业:做好活动手册A部分Let’s talk部分的配套练习并抄写四会句子。

五.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以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五、说预设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能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学生积极合作熟练掌握“Where is the cinema/post office/please?It’s nest to the hospital/cinema/---Is it far from here?No,it’s not far”的句型,并能够书写四会句型:Where is the cinema,please?It’s next to the hospital 。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1

第一课时

本课将涉及到谈论某人或某物的位置。如何描述事物所处位置是本课的重点。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1.学习询问某人某物的位置,理解掌握方位介词的含义和使用。

2.能够更为熟练的使用现在进行式表达正在进行中的动作。

3.“四会”词句:

where, over there, on, under, behind, in, swing, slide, seesaw

Where is/are…?

They are on the swings.

They are on the slide.

4.“三会”词句:

Game, about, children, any

Are there any children under the tree?

They are playing games.

二、教学重、难点(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重点掌握句型Where is/are…?的正确使用。

2.能够正确理解on, under, behind, over there和in等方位介词的含义,并能够准确使用这些方位介词来表达物体所处的位置。

三、教学用具(Preparations)

1.教具:录音机、录音带、玩具电话、一张光盘。

2.学具:玩具电话。

四、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ss)

1.上这一课时,时间应在国庆节前后,因而可以有询问学生在假日准备去或已去过哪里开始本节课。

2.老师用教室里的物品,改变其位置,引出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方位介词:in, on, under, behind, over there.如:可把尺子分别放在文具盒里面、上面、下面、来学习in, on, under;还可以通过老师的凳子的位置教授over, there, behind;还可以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把手中的尺子放在文具盒的不同位置,看谁理解的快,记得快。

3.询问学生在公园里见到过哪些游乐设施,引出本节课的新单词:swing,slide, seesaw.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2

一、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问路及指路。

2. 继续学习一些专有名词。

3. “四会” 词句

get to , turn, miss , museum , the Children’s Park, go along , road , street

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

Turn right .It’s on your left . You can’t miss it .

4. “三会” 词句

post office , bus station , north , south ,

Is it far from here ?

Excuse me .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句型How can I get to ---?

2、难点是能够用祈使句来回答问路的问题,能给别人指路

三、教学用具

录音机 磁带 单词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生相互问候

2、复习用Where’s ---?句型问路 :

过程:请一名同学到教室前面来,举起写有地点名称的卡片,全班同学一起说出问句Where’s Xinhua Bnookstore /YucaiSchool /Renmin Hospital ?

3、让全班同学起立,与座位保持一定的距离,做游戏。老师发出口令:

Turn left / right /south /north /west /east ---,学生根据口令转向正确的方向,转错方向的同学坐回座位,直到活动结束时还站着的同学是最后的胜利者。老师可对他们进行口头表扬:You are exellent !

二、新授

1、听课文录音两遍,要求学生听完后就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Does the policeman help her ?

2、课文第一部分:

A: Excuse me , 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

B: Go to Chang’an Road .

(1)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中问路的情景,听清妇女要去的地点, 然后回答“1” 中的问题: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Does the policeman help her ?

(2)提问学生:除了课本上问路的句型以外, 还可用学过的'哪种句型来问?另外提醒学生注意专有名词的写法。

3、课文第二部分:

Turn right . Then walk on . It’s on your left .

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说出各句的含义,并在书上的插图中画出正确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操练单词:museum , the Children”s Park , zoo , post , office 等,用单词卡进行操练。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或老师说汉语学生说英语等方式进行。然后用课本所学到的新句型操练单词和句子:

如: How can I get to the Children’s Park /the zoo /the post office ?

2、操练Go to Chang’an Road .一句:老师说地点,由学生说出句子,或者展示教具中的图片,学生一齐说出英语句子。

3、操练Turn right . Then walk on . It’s on your left .在学生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替换方向词,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转动。对于Then walk on .一句替换为:Then go on .指出这两句的共同之处,要求学生灵活应用。

4、做练习册上的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四、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一、二题

2、记“四会” 词句

3、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表达各种节日,表达这些节日的时间。

2、能力目标:

A 能把所学句子运用到日常口语交际中,在适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如谈论自己对节日的喜好、日期。

B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节日,拓展视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学生的喜好、需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多样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不断体验成功,感受乐趣,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重点分析:

说、认识、口头运用常见节日,表达自己对节日的喜好、表达出日期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Part 1:Greeting

[激情问候,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Part 2et’s do actions.

[几个简单的动作,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Part 3: Free talk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 It’s_____.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 S: It was_____.

T: What day is tomorrow? S: It’s_____.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出示课件,给学生以适当提示)

[通过对今、明、后天的日期回答,情境对话不仅复习了前面所学,而且为本节课下面要复习的内容做了一个铺垫。]

Part 4: Review

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guess,what are they?

[让大家浏览图片,说出你都看见了哪些图片,请同学们说出来]

2、再次出示那些图片,问学生: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有学生进行回答,并引出下一个问题:When is it?

[提问和这些节日有关的问题,扩展更多的知识,复习所学知识,巩固日期的表达方法。]

3、操练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When is it?

教师做示范,小组练习。

[大量操练,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4、扩展其它节日,并说出它们的日期,进一步练习重点句型。

[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在一些特别的节日里应掌握一些特别的祝福话语,给学生更好的价值观]

Part 5:Class Closing

以节日“Mother’s Day” 作为结尾,教育孩子们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可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册书是新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本单元Unit 4围绕生日聚会展开教学,《Lesson 19》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即课文课。要求学生掌握日期的询问和表达,懂得如何邀请和接受邀请,其中邀请朋友参加生日party的语句有些难度,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些句子的学生来讲难度有些大,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反复操练本课难点。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能听懂、会说本课的对话,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2、知识目标:1)能听、说、认读Will you come to my party?“When is it?It’s on October 20th。 What day is it on?” It’s on Thursday。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能够听、说、认读并灵活掌握句式“Will you come to my party?When is it?It’s on October 20th。 What day is it on?It’s on Thursday。 ”

教学难点:1)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邀请语句邀请朋友“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my birthday party”“Will you come to my party?Sure!I’d love to 。”

2)听说,认读“celebrate”“pick us up”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材处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情景与氛围,开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各项活动,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1、情景教学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英语课堂的作用,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任务型教学法: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3、小组合作教学法: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均以小组活动为主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三、说学法

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形成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学生在互动、交流的活动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英语

运用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情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是对学习英语仍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大多是英语成绩比较好的,他们好模仿、爱表现、爱发表意见、记忆力强,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同时有些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常凭兴趣做某事。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前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点,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的漏洞太多,他们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热身

1、播放Flash《Days of the week》,形象的动画配上有节奏的说唱可以缓减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

2、师生交流。T:What day is it today?

S:It’s ......

二、新课导入

1、师生交流与教师引导,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T: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can you tell me”What day is it on?”(Teacher shows a card”Thursday”)

S:It’s on Thursday

2、词汇教学。

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创设情景在配乐图片欣赏中教师布置任务猜一猜老师的母亲是谁,她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从而学习单词October以及句子It’s on October 20th 。动人的音乐,缤纷的图画,容易唤起小学生大脑神经功能系统积极的反应,提高注意力。

3、句型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前面的铺垫,采取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Flash的运用达到使学生自然地学习和应用英语。

1)展示“Lisa的生日”图片,创设情境,根据图片上的日历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学习并练习“When is it?It’s on October 20th ”在练习环节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情境教学法。练习初为学生设定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句型并通过Flash“幸运大抽奖”来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之间的对抗。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大胆开口的习惯,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度。

2)师生交流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习生日邀请语句

创设情境,教师拿出invitation,邀请学生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试着模仿老师邀请同学,要求语气诚恳。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my birthday party。Will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Sure,I’d love to。练习环节1、布置任务,小组合作练习这句话,比一比哪组说的更流畅,哪组的语气更真诚。六年级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小组的对抗恰恰能够激发学生为了维护本组的荣誉而要努力练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照顾了班内一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使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张口说话,达到英语交际的目的。2、角色扮演。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展现三幅“邀请”画面:喜洋洋与灰太狼,大雄与康夫,米老鼠与唐老鸭。学生自主选择情景进行对话练习。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他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拉近了课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多媒体使角色扮演更加生动化,在仿真的情境下学生更易展现自我。

三、课文

1、采用提问设疑式的方法引出课文。在观看课文Flash前,教师设置几个问题有小组商量后请代表回答。“Whose birthday is it?When is her birthday?What day is it on?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分不开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2、布置情境任务,通过小组合作为文章中不同角色配音。为Flash里的人物配音,创设了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表演潜能。

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展示“舞台”。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评价。

板书设计

上课之前,黑板上是一块由教师画的简笔画“蛋糕”和“蜡烛”通过让学生吃蛋糕的方法,将蛋糕分成四块分别是“What day is it on? It’s on Thursday”“When is it?It’s on October 20th。”四句话以及“蜡烛”“Will you come to my party?Sure,I’d love to。 ”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

(1)能听说认读以下四会词:lucky, CD-ROM, copy, snake, music

(2)能听懂、能实际运用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 / No, I don’t.

b、能力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用英语向他人描述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能向他人询问动物的生活习性。能将语言内容转化为实际交际。

c、情感目标:

1、通过动物单词、句型的学习以及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更多动物的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合作、主动学习,参与语言交际的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以下四会词:lucky, CD-ROM, copy, snake, music

2、掌握四会句:Do… like…?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用英语向他人描述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能向他人询问动物的.生活习性。能将语言内容转化为实际交际。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法”、“活动性教学法”和“创设情景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借助实物情景,利用小道具,进行小组对话,全班问答。借助动作、手势加以解释,帮助学生对句子意思有更形象的理解。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本单元设计的任务是:描述你最喜欢的动物。

教具: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Free talk:(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前气氛,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和活跃的心态投入课堂中)

二、Warming up

1、Listen and guess the riddles

2、Let’ play a game

Do you like animals? Today we are going to know more about animal facts. Then we will play an interesting game. I’d like each group make a riddle about animal and the other groups guess what are they? 请每个小组都来编写动物谜语,请其他组来猜猜它们描述的是什么动物。So you should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animal facts, then you can do it well, OK?

(提出任务,为本课教学内容创设环境。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

三、Presentation

1、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then tell me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hear?What are they?

(课文整体呈现,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环境。)

2、Listen to the tape again,underline the new words and discuss them in groups,try to understand its meaning。

(给学生提出要求,他们会有目的的去听,去听他们不认识的单词的发音,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Check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4、Listen to the tape,pause it for the children to follow it。

(正音和及时巩固。)

5、The children read the text by themselves,then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Who gives Daming the presenr?

What is the present?

How long do pandas eat every day?

What do pandas like to eat?

Do snakes like music?Why?

Does Daming like the present?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同时也是对她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载六年级上册lesson6《In the living room》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上册lesson6《In the living room》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圆的周长。这是《实验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下面,我来谈......

    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文言文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

    六年级英语上册Module8Unit1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下册Module8Unit1 Helen Keller说课稿 康宁中学 董 娜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外研版三年级起新标准英语下册Module 8 Unit 1。本课的课题......

    六年级上册知识树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树教材研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我叫**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教材内容解......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说课稿1 【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课时的教材内容是有关职业的六个单词actor, actress, writer, singer, artist, TV reporter,......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郑成功》说课稿 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三课《郑成功》。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说课稿

    篇一: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

    《分数乘分数》 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分数乘分数》 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