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专项资金管理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能力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与此相对应,卫生专项资金在医疗卫生能力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基于卫生专项资金的基本性质与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揭示了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在意识、制度和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优化和完善建议,以期在基层单位强化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卫生专项资金;管理;思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平医疗这一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概念成为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卫生专项资金是各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安排指定项目或用途的资金,目的是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积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卫生事件、让人人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专项资金的拨备与合理使用有利于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缩短反应时间,加强预警时效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后我国政府更重视疾病预防的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这也是我国政府实现对相关国际组织的承诺。可以说,卫生专项资金是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力量来源。但是基于现实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来看,当前的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这不仅仅影响着普惠大众基本医疗的覆盖和完善,更是浪费国家资源。因此,对于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强化的探讨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才能促进相关专项资金的科学、合理的使用,切实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方面
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需要的是良好的意识为基础。当前我国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的意识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可有可无型。该类型的意识缺位主要是缺乏对于发展基本卫生事业的意识,仅仅将自身职权当作摆设或者经费的来源,并没有切实考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这类意识缺位就会无视专项资金的重要性,有和没有不存在任何的区别。又如:盲目使用型。该类型的意识缺位主要是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分析和研究,对于资金的使用漠不关心或者苦于没有使用的途径和对象。盲目使用,是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的意识的缺失和不足。再次,如违法侵占型等。此类种种的意识缺位,均会导致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不到位或者缺失,不利于资金使用的透明、公开和高效。
(二)制度方面
在实际的卫生专项资金使用中,主要存在预算编制和使用范围两个方面的制度不足。对于预算编制制度来说,主要是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当前我国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的编制表现的不够重视,对于医疗卫生单位来说,笔者在实际工作发现,将其定位于“走过场”或者“应付了事”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在态度上就忽略编制专项资金使用预算。同时,即使有编制预算的流程,也会由于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规划,导致所编制的预算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没能很好的指导实际的预算执行,往往出现了较多的缺口或者结余,没能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卫生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来说,主要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较为模糊,相关办法或者条例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定相关范围,这就导致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收支核算处理出现不规范、专项资金使用超标、擅自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等现象。
(三)技能方面
技能方面主要是指在专项资金项目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管理技能的不足导致的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一是财务技能不足。财务技能不足主要是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在具体的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技能方面的不足。不仅仅包括前期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和规范,也包括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于资金使用的范围界定、收支核算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对执行效果的监督和检验的能力不足。二是财务和业务信息不对称。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是考虑到当下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是资金和项目的结合,因此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都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整个管理工作通常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往往不懂对方的业务技能和工作,又缺乏工作上的沟通,致使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出现浪费、低效的情况。
二、强化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意识方面
对于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识,建议要将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培养和强化相结合。对于从上至下,主要是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树立现代卫生公共医疗能力的建设思想和意识,积极组织相关的学习培训,加强管理者各方面技能和思维的培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责任落实和监督方面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和落实,切实监督和管理相关领导干部的工作,特别是在卫生专项资金等方面。对于从下至上,一方面主要是要提升基层干部的相关意识,既包括对卫生专项资金的概念、用途、执行、管理等方面的意识,也包括对上层传达意识和政策的学习和思考,推动基层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服务工作中去,并且在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积极思考和监督使用的方向和效果;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打通由下至上的信息通道,保证卫生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在上下层级、各个层级之间传递,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做到高效和有序。
(二)制度方面
在制度方面,主要针对上文提到的预算编制制度问题和资金使用范围的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对于预算编制制度,总体思路是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疗卫生管理核心理念,在上层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因地制宜,全面、科学的考虑本地特殊情况,制定有地域特色的相关制度。落实到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要在考虑本地医疗卫生能力建设的现状的基础之上,优化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思路,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资金使用范围的界定,主要是要在目前已有的使用范围解释文件框架下,依靠本地的实际操作经验,做好进一步的细化界定工作,坚持互斥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使其能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三)技能方面
对于财务人员的技能问题,我们建议一方面要在加强培训和学习方面下功夫,逐步建立和完善较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在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营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氛围。对于财务和业务的相对分离问题,由于卫生专项资金的具体的执行使用上离不开财务和业务两个方面,良好的卫生专项资金运作离不开财务部门、人员和业务部门、人员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二者对对方工作内容和业务能力的基础性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二者的磨合和沟通成本,提升办事效率。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我国部分地区卫计管理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财务集中核算,以推进其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从意识方面,切实推进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学习,培养和树立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从制度方面,细化管理目标,创新管理绩效的考核,严格界定资金使用的范围和用途。从技能方面,积极推动各部门密切联动、积极配合,共同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三、总结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情况下,卫生专项资金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其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医疗卫生的专项资金的管理主要涉及到意识、制度和技能三个方面,单位应该做到强化资金管理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总结,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条例,并且着重打通财务和业务的沟通通道,降低二者的协调成本,最后需要逐步提升财务人员的相关技能,为整个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健.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5(08).[2]刘力星.关于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6(16).[3]刘宁.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的思考[J].商,2015(12).
第二篇:医院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市肿瘤医院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卫生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江西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社〔2004〕60号)和《江西省卫生厅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补充规定(暂行)》(赣卫规财字〔2010〕83号),现结合实际,制定医院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第二条 卫生专项资金指中央、省、市级财政为保障群众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安排的有专门用途的经费。卫生专项资金按项目进行管理(以下简称项目资金)。
第三条 卫生专项资金根据项目用途,按照统一分配,分级管理,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原则进行分配、管理、使用和考核。按照“谁分配,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钱随事走,权责一致”的管理原则,实行资金分配责任制和资金使用责任制。
第四条 卫生专项资金应纳入医院财务统一管理,实行专户或专账核算。
第五条 医院统一负责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明确项目执行人员(包括负责人、经办人),项目执行人员应全面执行项目实施方案,完成项目任务,实现工作目标;定期报送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统计报表,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规范使用资金,提供的经费报账资料应真实、有效;负责项目绩效考评。
第六条 使用卫生专项资金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分配使用方案。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应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内容、任务、执行时间、资金管理、组织管理措施和监督评估要求。编制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应提出资金分配原则,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不得在实施中改变资金用途。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分配方案应报送市财政局和卫生局审定、备案。
第七条 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核,规范使用项目资金,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遵循“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原则,对项目资金单独设立账户或专账,按、项目、资金类别等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应明确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包括负责人、审核人、经办人),财务人员变动时,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项目经费支出有效和财务管理的连续性。
第八条 项目财务人员应遵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江西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根据卫生专项资金财务管理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真实记录、核算和反映项目资金收支活动,按时编报财务报表;应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严格审核经费报销凭据,进行会计核算,做到方法正确、记账准确、内容完整、符合时限,对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违规行为有权制止或纠正;协同项目执行人开展项目资金绩效考评。
第九条 项目资金应用于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用途,主要是与项目活动直接相关的设备和药品费、耗材试剂费、培训费、宣教费、管理费、人工费、工作补助、救治补助和其他等支出。项目经费支出应控制在项目资金预算额度内,严格开支标准和审批程序。
第十条 项目经费使用支付应明确项目方案名称、、下达资金文号、资金用途和支付额度等;提供的原始凭证必须是国家统一正式收据或发票,且内容完整、清楚;劳务费、讲课费、人员费用、工作补助等发放给个人的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领款人签字和相关信息;培训经费开支必须有培训记录清单及相关证明文件等;报账凭据,应有经办人、审核人、负责人的签名和签署日期,负责人签名应当明确表示是否同意报账。
第十一条 卫生专项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应纳入单位资产管理,严格按照《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卫生专项资金设备与物资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赣卫规财发〔2007〕2号)规定执行,严禁变为私有财产。
第十二条 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严禁用项目资金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和基建等,严禁用于发放各种福利支出。
第十三条 项目完成后结余资金使用,应按《江西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社〔2004〕60号)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项目完成后,应对项目执行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考评应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项目管理方案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为依据进行,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包括项目管理方案中规定的工作任务数量和质量等完成情况;
(二)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包括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协调力度、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包括项目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项目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
(四)项目实施的效果,包括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持续影响等;
(五)其他。
第十五条 项目执行单位应按要求开展自评和考评工作,定期对本单位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质量、项目组织管理、财务状况及项目成效进行考核、分析;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绩效考评,并提交考评报告。
第十六条 医院应自觉接受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对项目资金使用不合规、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的,一经发现,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财务科负责解释。
2010年12月20日
第三篇: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对策论文
一、高校专项资金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含义
(一)高校专项资金
高校专项资金是指明确具体项目、具有专门用途并设定时效性的资金。其主要来源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和学校预算安排,具有项目多、金额大、使用范围广的特点。专项资金从申报立项、审核通过到具体使用、监督检查都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专项资金在申报时要有理有据,要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及目标,对项目具体程序要有事先的预算安排,对资金的使用进度要按程序向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完成后,要编制资金决算报表以及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高校要会同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对于项目结余资金的处理,要按照国家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结转下年使用(未完成项目)或者直接返回财政(已经完成项目),不得截留资金,虚列支出,不得谋取私利。
(二)绩效预算管理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项目成本为衡量、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的预算管理方法,它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在运行过程中更加注重预算执行的结果,强调“成果”与“产出”的区别,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支出效率,降低公共支出的成本。绩效预算要求从最终的目标出发,对于那些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无论是工程还是科研,都应该看作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其都应该予以取缔。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政府改革的目标,就是塑造新型的“服务型”政府,高校也一样,必须有自己的使命和战略规划,像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使命,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这一使命服务。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从分配结构上来看,高校之间的投入比例并不均衡,越是普通高校外部筹资渠道越狭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为高校创造最大的效益,实现高校的战略使命,有必要对高校的专项支出进行绩效管理,以解决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低水平、重复投入、资源利用率低、对公共支出缺乏效益意识的缺陷。
(一)财政制度本身的问题
1.普通高校的专项资金大部分以财政拨款为主,自筹资金为辅。高校在申报专项经费上国家对其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要经过国家财政下达申报文件、高校编制上报项目申报文本、财政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最后再安排项目资金,这中间经过的手续多、时间长,有时成功申请一个国家项目,款项却迟迟不能到账,导致本应该实施的项目第二年才能实施。而且由于国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严格控制,致使一些专项经费被压缩了使用时间(诸如一些修购专项),势必形成项目结余,而财政的年终用款余额注销制度又规定,当年的经费结余必须返还财政,相应地第二年财政就会减少投入,这就造成一些单位突击花钱现象,一些本不需要采购的项目重复采购,造成资产闲置流失。
2.财政部门、高校及其下属项目使用部门本身就是一种三方委托代理关系,财政把资金划给高校,高校又把资金分到下属项目使用部门,具体到项目使用部门如何使用资金,是否严格按照预先的申报用途使用,高校的财务、审计部门并不一定清楚,在这种状况下,一旦高校本身缺少监控措施,上级主管部门又仅仅依靠预决算报表就很难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作出正确判断。为了使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自身能够及时而准确地掌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杜绝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管理漏洞,有必要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管理。
(二)高校方面的问题
1.一些高校的申报项目不是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出发,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项目建设目标不准确,在申报额度上,就高不就低,不顾实际需要,多报项目,甚至重复上报项目,预算粗放,论证不充分,资金使用混乱,套取项目资金的现象屡屡发生,从而导致项目实施困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2.高校自身缺少对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对专项资金立项不科学,管理不规范,没有对其预期绩效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完成情况等实施有效的绩效监督,缺乏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调研以及科学性论证。诸如一些大型基建项目,不考虑需要不需要,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盲目上项目,结果造成专项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以教育信息网络平台为依
托,强化项目库管理系统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在民主财政框架下,公众有权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进行监督和问责,只有建立透明的经费分配和监管系统,让公众明白项目是如何申请的,资金都用到哪里去了,怎么用的,从而防止项目申报中存在的潜规则,才能有效防止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项目库系统也正是适应这种形式的产物。项目库系统是对专项资金进行规范化、全面化、程序化管理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它借助于网络化的手段,集项目储备库、项目申报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为一体,通过项目库对专项资金进行立项、申报、论证、审批、资金分配、进度管理、项目验收审核到项目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环节,最后从项目库纳入部门预算,实现对专项资金管理的信息化,从而减少了人为干预,有效地实现对项目的全面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应该建立规范完整的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项目库建设,实现项目信息资源的共享,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高等院校,在对项目实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基础上,再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源安排在急需或重要的项目上;通过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实施滚动管理、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项目评审和立项申报的依据,对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予以坚决取缔,对那些给学校带来长远发展的项目则加大支持。据此各部门也可随时查询获得自己单位项目中各项活动资源的有关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就单个资源、团队资源或整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加透明,实现对专项资金的动态监管,各部门也可随时掌握专项资金的流向,解决了上级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彻底改变目前专项资金的粗放性管理模式,改以往的事后监督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最早提出绩效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虽然当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绩效预算的理念却开始慢慢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了陆陆续续的绩效预算改革,最终形成了一股绩效改革的风潮。绩效预算的界定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战略规划编制———制定项目计划———确定绩效指标———绩效报告以及考评———根据绩效完成情况调整下预算。如右下图所示。绩效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现有基础实行并完善绩效预算。首先,高校应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愿景,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未来达到的方向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然后再根据总的战略来确定各部门各项目的分目标,对实现战略的关键业绩指标及目标值进行层层分解,从而对项目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其次,绩效预算的实行,项目的立项是关键。比如一些高校的修购基金,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划拨一部分资金给资产处和基建处,以解决校内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及时维修,这个目标可以设立多种不同的项目,因此就需要在总体规划及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单个项目的目标,要加大对基层单位的调研,要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其可行性的基础上,细化其申报文本,运用绩效———成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择优录取,并详细的编制经费预算,削减预算中的水分。要尊重广大师生的意愿,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广大师生最需要的地方,争取用最低的成本带给学校最好的效益。
最后,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也要遵循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无论是高校还是主管部门制定政策都应尽可能遵循项目的规律,比如一些大型的基建项目时间长,跨度大;有的科研课题需要自己创新,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还有的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等。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甚至不是预算中所能设想到的。因此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遵循不同项目的规律性,在绩效预算的改革中,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灵活性,对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合理处理,适度提高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同时对那些大量具体的绩效考评操作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交给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专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公平性,也能提高绩效考评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第四篇: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对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相关概念进行简述,从缺乏完善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财政支出“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并存、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监管力度不够四个方面入手,对当前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措施
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作为乡镇财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在基层财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建设也开始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在推动乡镇公共财政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相关部门会利用乡镇财政部门的相关职权来实现乡村一体化建设工作。要想加强乡镇财政的专项资金管理,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和相关部门的预算、资金收支进行结合,对财政资金的应用情况进行规范,进而保证财政资金应用的合理性和公开性。
一、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相关概念简述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是指用于乡镇规划和建设来完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专项资金。乡镇财政专项资金具备一些特有的优势,在应用范围和流程上有明确的规范条例,同时可以保证乡镇财政专项资金可以全面贯彻在整个项目工程中,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进行合理的分离,进而保证每一项资金都可以单独进行核算。加强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可以有效的提升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应用效益。总体来说,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分为资金申请、资金审核、资金划拨以及资金应用等环节。乡镇财政单位作为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每一个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人员都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加强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应用力度,保障每一项款项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我国乡镇经济的稳定发展,给乡镇经济以及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当前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乡镇财政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并且有一些管理机制还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修整和完善,从而导致在进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在进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时,主要采用的是“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体系,因而要想实现对原有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就要将大部分的乡镇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拆散和合并,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当乡镇财政税务部门拆散和合并以后,并没有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在进行非税收管理时,管理模式和流程仍缺乏规范性。此外,一些乡镇财政机构虽然建立了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由于管理范围存在空泛性,无法将其全面贯彻到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来,从而导致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如同摆设,无实质内涵。由于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使得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十分混乱,资金应用效率得不到保障,乡镇财政部门的职权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
(二)财政支出“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并存
财政资金的支出作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主要工作,当前,财政资金支出的应用框架缺乏合理性,导致财政支出“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并存。其中,财政支出“缺位”一般是指,由相关财政部门担负的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的支出匮乏。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出“缺位”情况也逐渐普遍,这通常体现在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扰太多,财政部门除了要担负众多由市场供给的产品之外,还要担负由市场提供的服务,这就给乡镇财政支出带来了影响。近几年来,一些乡镇部门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开始在招商引资、土地征收、乡村建设等方面也消耗大量的财政资金,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公共财政支出的“三公”标准,同时还占用了一些其他公益性的财政支出,进而使得财政资金支出的应用框架出现变形。
(三)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相关部门为了促进“三农”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作,设定了很多财政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在整个乡镇财政资金中,占据较高的比例。当前,国家在进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时,加大了监管力度,这对专项资金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的应用方面,更是起到了优化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财力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再加上相关的财政管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从而造成在进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时,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四)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还不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就是缺少完善、合理的监管方案,不能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做好事前预算、事中管理、事后控制等工作。即使我国大部分的乡镇财政部门已经开展了“乡财县管”管理工作,乡镇财政大部分的资金都交由县级支付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核实,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乡镇财政部门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依然具备较高的权益,从而导致无法对乡镇财政资金进行全面的监管。
三、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乡镇开始朝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改革,对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力度,就要制定完善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进行制约和规范。有关的财政单位还要对乡镇资金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核实和评估,并结合现代化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要求来将现有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进行修整和完善,例如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债权资金管理机制、国有资产管理机制、预算管理机制等,进而构建成一个完备、统一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要全面明确乡镇财政单位的职权,并把相关的财政管理体系的落实当作管理的核心,在事权上要注重依法理财。首先,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级别进行合理区分,保证每名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进而保证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高效性。此外,将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全面贯穿于资金管理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递交给相关的审核部门,经批准后,再将其落实到各个环节中。
(二)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近几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开始加强了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在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时,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来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应用情况进行操作,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上级部门还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力度,并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做好事前预算、事中管理、事后控制等工作。把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重心放置在追踪工作中,同时做好资金应用审批工作,对资金应用流程进行规范,防止出现资金占用以及乱用的现象。最后,还要对资金的应用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在专项资金支出时,要严格参照相关流程进行,防止占用专项资金的现象。
(三)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的资金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及时找出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现有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进而提升财政资金的管理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现代性。此外,乡镇财政部门还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资金管理中,并构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把资金管理融入到数据平台中,从而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和公开化。
(四)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监管力度
各个部门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监管力度。上级部门需要协调税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管和审核,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找出相关的责任人,并追究其责任。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这个机制和各个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直接挂钩,进而充分调动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作为我国基础财政工作的关键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建立完善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监管力度等方式,增加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常平.浅析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新经济,2014,Z1:50-51.[2]王汉华,李俊,张旭照.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刍议[J].财会通讯,2014,26:128.[3]河南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四处课题组,李和平,狄绯,王海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2010—2012年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检查为例[J].财政监督,2013,27:48-52.[4]孙秀辉.浅议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2,23:128-129.[5]黄占俊,王超,张明煜.夯实基础精细管理努力促进乡镇财政财务创新发展[J].财会研究,2011,11:21-23.][6]郭玉花.建立资金监管绩效评价机制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79-80.
第五篇:林业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近年来,安徽省林业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及国家林业局的有力指导下,积极谋划和推进林业“双增”行动,决战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动全省林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绿色惠民,全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业生态扶贫、产业扶贫,让农民更多更好地分享林业改革发展成果。随着新《预算法》的深入实施,省林业厅以预算管理为抓手,深化行业各项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行业报表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
一、认真做好全省行业决算报表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计财司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全省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省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数据质量明显提高。总体来看,我省的行业决算报表工作主要是分四步走:
(一)领导重视,及时部署报表工作
林业厅高度重视林业行业会计决算编报工作,每年国家林业局计财司会计决算工作布置会结束后,厅计财处即形成会议的贯彻意见,并分别向厅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进行汇报,厅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对报表布置工作作出明确指示,提出具体的要求,计财处立即落实,组织召开全省决算报表编报培训会,厅分管领导亲自到会指导,传达林业会计决算工作的新要求和报表系统的新内容。及时加强培训工作,并明确各市县由专人负责,确保报表编审工作有序推进,及时完成。
(二)确定口径,创新报表填报方式
林业行业决算报表工作涉及的项目和资金数据较多,为确保稳步做好决算工作,全省已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
1.细化资金,制作对账单。全省每年从资金下拨时就开始制作对账单,根据资金来源分为中央财政专项表、省财政专项表、基建资金表和政府性基金表,将资金分解细化到县一级,年底根据国家局下发的资金对账单和报表格式,将每个项目资金定位到报表具体的行列,确定口径,减少填表时的不统一问题。
2.创新报表填报方式。省厅在前两年的报表审核中发现,因单机版报表表格无固定功能,在填制报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错行的现象。在全省财会人员集思广益下发现可以利用Excel表格功能来避免错行现象,将报表格式导出到Excel,通过Excel表格的公式功能,制作一个模板,使报表和对账单联系起来,报表数据直接从对账单提取,完成报表的Excel模式后,再将数据直接复制到报表系统中,这样可以减少人为的差错。
(三)加强审核,提高报表数据质量
为了提高决算报表的数据质量,省林业厅着重加强了审核环节。
1.市县自审。由各市林业局按照省厅下发的对账单,对所辖县市区进行指标审核,同时与造林、林场、苗圃等主管部门核对面积、个数等相关指标,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上报省厅。
2.互审。省厅选取业务娴熟的财务人员成立互审组,将全省报表任务分解到互审组成员,每个成员将审核结果及时反馈相关市县,督促改正。通过互审,既加强了各市之间的交流联系,又使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召开汇总会。全省每年召开决算报表汇总会,因近年财务人员变动较大,在汇总会上特意安排“老带新”环节,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带新人对报表进行审核,以此提高新财务人员的水平,使他们能尽快上手。同时对之前审核发现的错误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原因,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决算工作水平提供依据。
(四)做好分析,加强报表数据运用
省厅每年都对汇总的报表数据进行仔细研究和深入分析,形成详尽的分析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帮助领导了解全省林业当年的资金投入、使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如通过决算报表,能够看出各地为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投入资金已超过100亿元,在核对国有林场改革基础数据时,也优先同报表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最大限度利用报表数据。省林业厅也参照国家林业局计财司的表彰方式,在决算报表布置会上对报表填报优异单位发放表扬信,促使各市奋勇争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计财处领导在与市县林业局单位负责人工作交流中也会对工作表现较好的单位提出表扬。通过这些方式,不断促进市县林业局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二、切实加强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一)增强预算意识,争取财政政策
省林业厅党组着眼全省林业建设大局,超前研究策划部门预算工作。每年就部门预算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进行全面谋划,深入分析下一全省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厅主要负责人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的原则,加强对部门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次做出批示、提出要求,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全厅干部职工大会等会议上强调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带头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新常态。在部门预算编制前,分管负责人召集各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召开会议,具体布置落实部门预算编制的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保证预算不留硬缺口,要求把项目支出预算初步方案编制作为单位的中心工作、项目申报的源头工作,按照越来越早、越来越细、越来越科学的要求抓紧、抓实、抓出成效。2012年以前安徽省各类营造林资金只有3000多万元,经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12年起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省财政专门拿出5个亿用于支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并且连续扶持5年。2016年在对人工造林进行全面补贴后,将结余资金1。2亿元专项用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中幼林抚育。截至目前,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已累计投入16。61亿元。2016年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即将到期,省厅又积极谋划启动实施林业“双增”行动,从而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资金盘子继续用于林业“双增”行动。
(二)强化预算管理,深化资金改革
省林业厅在实施财政预算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刀刃向内,改革创新,牢牢把控“三个确保到位”。
1.专项资金整合工作确保到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预算改革要求,逐年加大力度,对林业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归并。2015年预算编制中林业厅严格按照“两个1/3”的要求,压减了专项资金个数,压减后专项资金为18个。在编制2016年预算时,我厅经协商省财政厅,又进一步加大了整合力度,将省级林业专项整合为5个,较2015年减少13个,压减率达72。2%。
2.资金提前下达工作确保到位。根据《预算法》的要求,省厅在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时就将林业专项资金全部细化到具体单位和科目,并提前下达到市县,2016年专项资金提前下达率为100%。
3.落实绩效奖罚措施确保到位。在保障各二级预算单位中心工作的同时,进行奖优罚劣,对预算管理较好,支出进度快的单位进行奖励,优先安排增加项目资金额度;对支出进度较慢,年底结转结余资金较多的单位,压缩其项目资金额度。
(三)规范预算行为,创新管理观念林业部门预算收入来源渠道较多,涉及面广,有中央转移支付、基本建设拨款、一般预算拨款、一般转移支付、政府管理非税收入等,资金总额达数十亿元;预算支出涵盖了种苗、造林、抚育、湿地、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管好、用好预算资金是保障事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
1.健全管理制度。省厅对经常性的专项资金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安徽省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中央专项资金,《安徽省省级财政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省级专项资金,在制度上保证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2.明确支出责任。预算一经下达,省厅即将每个项目明确到处室、单位,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并要求各单位列出时间表,限期支出,对中央转移支付必须在一个月之内下达。
3.规范资金分配。对造林、抚育等专项资金,按照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任务、省林业规划及扶持重点、林业财政资金政策、林业任务等要求,选择客观因素,全面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对确需采用竞争立项的,采取下发立项指南、组织专家评审、在网站公示、厅办公会议研究等程序,保障了项目“公平、公开、公正”。
4.改革下达方式。由过去的一个文件下达一个专项,改变为项目打包、统一下达的方式,既加快了支出进度,也减少了文件办理数量,方便了市县查询。5.加强信息公开。将所有专项资金的分配结果均在林业网站上进行公开,便于监督。
6.定期通报进度。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督促预算执行。一方面将预算执行结果与下一预算安排挂钩,另一方面与各单位考核挂钩,有效保证了预算执行的科学、高效与安全。
7.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每年开展林业财政资金专项检查,全省林业系统通过自查、抽查、重点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一方面全面查找和整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研究创新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促进建立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总结推广各地和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提高林业财政资金监管水平。
(四)加强沟通协调,提升管理水平。行业或部门的财务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行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省厅计财处在国家林业局计财司行业处的指导下,面对林业行业连续的改革,以及林业专项资金供求矛盾和深化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认真履行职责,敢于坚持原则,积极宣传国家和省厅各项财政预算管理政策,维护各项财经政策的顺利执行,为领导当好参谋;同时积极反映林业行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需求,为财政部门支持林业改革发展架起了桥梁,使财政部门“为政府理财、促行业发展”的宗旨和理念在安徽省林业厅得到了充分体现。安徽省林业厅在林业会计决算工作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做了一些探索,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和其他省份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在国家林业局计财司的领导下,省厅仍以扎实奋进、开拓创新的姿态,齐心协力使全省林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