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头记美文
话说那不知何年月日,于那南赡部洲,名曰天目山之地,有顽石一块。那顽石长不足三尺,仅一拳之高,深埋于垢土之中。上有参天大树,常年不见天日,又兼水汽缭绕,虽是个清爽去处,却又道不出有甚好处。日月轮回,又不知历了几世几劫,那顽石却也渐通人性,奈何久坐不动,身上长了那密如星斗指头来高的青苔,行路人常常滑倒于此。那顽石每每见此情此景,心有所感,然未曾言语。
红朝六十有六年三月廿一,一士人曰王倜傥者登此山,下山时滑倒于此石之上,顽石正击于腰部,那王倜傥正待忍痛爬起,叵耐那顽石坚硬,一时间腰痛动弹不得。王倜傥正欲挣扎坐起,忽闻一叹息声,惊回头,却是那顽石。王倜傥骂道:“形体倒也是个蠢物了,内中似有人之灵气,却无人之怜悯。”
那顽石忽口作人言曰:“我却不是笑汝,是叹吾之无力也。奈何生于此山中,有天地之精华,见世事之沧桑,却不能辗转红尘之中,去劝回名利之人,而于此滑脱路人,被骂之曰蠢物。天欤?命欤?”
王倜傥见那石头说话倒有些意思,道:“何谓也?”
那石头冷笑道:“你也是个没识见的。岂未见这山,形不高而雄伟,峰不险而有致。虽无嶙峋怪石点缀,却有霁月云雨相伴。风过叶舞,雨落树摆。森森然万山宁静,清清然水雾齐飞。再看那高楼大厦,灰泥钢筋所铸庞然大物,高千丈却总是一样,万千座只如呆子一般。既无险峰怪石,又无云雨风雾。风吹不动,雨打不惊,死死的连只蚂蝗都不如,又怎比得这天目好山?”
倜傥听后,似有所悟,点头叹道:“也是了。世间之事皆如这高楼于高山。人人皆道这高楼好,却又岂知这高山更有一番好处。”
石头笑道:“这却又有些差了,大约是我之前未明言之故也。山楼本无好坏,山虽美而不可作楼,楼虽高而不能为山,只是因人而异。可恨世间人不识此理,只识人伦物理,却不知于这人伦物理之外,另有一番天地,把个大千世界弄得死气沉沉,明争暗斗,无休无止。我虽为一顽石,仅粗通人语,饥餐灰尘,渴饮水雾,却也自在,那似人间争斗?依弟愚见,倒不如于这泥淖中滚他一滚,方见这物外之趣的好处。”
王倜傥闻言大笑,而以手抚之曰:“是此理!是此理!万物同源,明了这齐物之理,倒也不用为点滴小事烦心。”竟忘爬起。
说犹未尽,只见一手拉着倜傥,将其扶起,一人曰:“快起快起!”倜傥欣然爬起,昏昏然随那人走了......既而倜傥猛醒,见自己躺于家中床上,而顽石之事犹历历在目,仔细想来竟如一梦,如庄生梦蝶之事云云。乃摇头自叹,奈何人世间多少聪明,竟不如一顽石!心实奇之,为之记。
第二篇:《石头记》教案设计
17.石头记
青岛长江学校小学部 董璇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石头记》。
【教材分析】《石头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在阅读中学习和体会冒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通过比较,了解科学小品文生动的写作方式。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学习用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17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 奇怪 聚精会神 足迹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⑵指名解释词语。⑶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2)追究底细,寻求根源。
()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
1、朗读第1、2自然段。
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
到底在干什么?
2、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⑵石头上的字、画指的是什么?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4、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⒉行为指导: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板书设计:
17石头书
雨痕
波痕
石头
矿物
学问
化石
第三篇:小升初之石头记打油诗
一纸小升初,两行辛酸泪,小孩方十二,大考已相随。
校内书包满,校外题库全,刚出学校门,又入课外班,可怜寒暑假,天天不在家,上学已力疲,最忙周六日,日出挂前窗,儿起惊梦床,月升课未散,解题战尤酣,老爸当车夫,老妈扮书童,奔走培训班,游弋城内外,欲闯小升初,须听前人述,三年即入门,四年刚起步,先把六年上,再争奥数王,奥数硬指标,势在夺前茅,数论加方程,配比和图形,行程与工程,难倒研究生,国学是基础,会做八股文,熟背唐宋诗,背熟今古人,英语很重要,老幼都知道,剑桥新概念,等英和全英,琴棋与书画,锦上可添花,为考小升初,名校背如流,测试家常饭,考试不间断,升入前二百,全家如中彩,跌出前三百,满门似蒸蟹,登记如雪片,简历赛标书,证书可盈门,奖状不计数,约见似恩宠,面试胜招工,初一难喘息,十五亦着急,日日盼消息,夜夜不关机,几度梦里醒,疑是发榜人,二月有口信,三月等讯息,学校不领情,父母心中忧,志愿有技巧,命运在其中,四月来音讯,通知不停蹄,五月大局定,悲喜又交集,五二六何物,不易说得清,如何做准备,继续努力之,名校考不中,难上好高中,高考如落第,前途末路穷,一环套一环,家长心胆寒,苦海本无边,回头不是岸,儿孙自有福,如此为哪般,劝君放眼量,想开天地宽。
领到通行证,终于可轻松?暑假衔接班,还得把娃送。
且听前辈语,只学不补(培优、课外辅导),排名倒数。
满纸悔恨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父母痴,谁解其中味!
第四篇:脂砚斋评石头记读书报告
浅谈《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
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喜爱,除了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外,它也被翻译成18种文字,60多种译本,声名远播海外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民的欣赏与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自《红楼梦》诞生以来读者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并由此形成了专门研究《红楼梦》文本及作者的学问称之为“红学”,而“红学”中也产生了诸多流派,例如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而如今,《红楼梦》的故事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但却,相反它仍以如影视剧,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活跃在人们的面前,展示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对于《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内涵,它主要就是以宝黛爱情为情节主线,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要内容,而广泛又细腻地描绘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状态,反映当时的世态人情。其中的大观园正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千世界的缩影,人间里的功名利禄、悲欢离合,官场上的徇私枉法、争名夺利,嫡庶妯娌的结党营私、争风吃醋,市井细民的艰难困苦、麻木虚伪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在这里有所体现。因而,毛泽东也曾盛赞其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是作为世情小说翘楚之作的《红楼梦》,其创作主题主要还是关乎于“情”的,在第一回中曹雪芹便将其定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而这一点批着脂砚斋也是极力主张和反复强调的,并认为《红楼梦》是“一篇尽情文字”,“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本第八回夹批)。因而,不管是作者描写的宝黛爱情,红楼儿女之情还是世态人情都无不贯穿着同一个主题—“情”。而这里的世态人情也同样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多个情感层面的,它既包含了作者所珍爱和赞颂的爱情、亲情、友情、主仆情谊等等,然而又包含了作者所竭力鄙夷和批判的嫡庶之争,官场上的污浊混乱,对于民众的压迫剥削之状以及市井小民的势利之心等所反映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也正如脂砚斋所说的,《红楼梦》“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戚序本第二回回前评),全书“冷暖世情,比比如画”(戚序本第二回回末总评),作者已将“世情写透”。
此次除了对著作文本的阅读外,主要还研读了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在此来做一些讨论。众所周知,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保留了脂砚斋评语的,仅存其前八十回的脂评系统。而另一个则是经过程伟元、高鄂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而脂批本中为《红楼梦》做评的也不是只有脂砚斋一人,还有畸笏叟、杏斋等人,以及后来在世的流行版本中的梦觉主人等人。但作为最早为《红楼梦》作评的脂砚斋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脂砚斋所做的评语与《红楼梦》的创作是相对同步的,因而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而且脂评中所涉及的《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素材来源,人物评价以及作者家世等对后世的研究者都是非常可贵的参考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脂砚斋的批语也被作者看作了小说的一个附加部分,是受到作者本人所承认的,甚至参与决定了保留或更改书名,删减正文,抄录,校订文字等工作。其中涉及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故事原型,情节结构的构思,写作技巧等,甚至在书中难懂的典故,谐音隐义,独具匠心的情节设置等,也都是通过了批者之口传达出来的。除了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红楼梦》此书本身特点之外,也让我们对作者的坎坷身世,思想性格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书评早已不仅仅是批者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欣赏,而是逐渐成为了对小说整体结构和内容的一种再创作和补充。因而,在对原著的考证外,学术界也对脂评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其作为史料文件来考证作者、成书过程、前八十回内容、后四十回情节等,脂评也成为了考证派的有力证据;二是对它进行版本著录、校订和鉴定,以图推求《红楼梦》原著的面貌。三是对脂评的批语进行辑录,把各种版本上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一条条抄录下来,并按回目进行整理。而目前我所研读的就是由岳麓书社出版的以清乾隆甲戌(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共计16回)为底本,加之清乾隆庚辰秋月(1760年)脂砚斋评本和清蒙古王府本补齐而成的本子。因而,相对来说,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可以更为完整一些。
脂评除了对《红楼梦》的补充和再创作作用以外,在文艺理论上也有其实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提出了小说要有章法。在小说第一回的批语中,当写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耳目而反失其真者”时,批语是“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这便提出了小说创作的十多种艺术手法,而后在写作中也一一指出,由此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其次,提出了小说创作的新奇原则,例如打破了才子佳人式的写作模式,以及人物描写的一贯写法等。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力斥千篇一律的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指出这类作品“干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表达了自己拒绝陈腐旧套、另辟新境的创作精神。而脂评中也对此加以了肯定。在第一回中贾雨村遇见在甄府遇到甄家丫鬟时,“„„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批语为“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蛮纸‘羞花闭月’等字。”及“可笑世之小说,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这种在小说的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也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最后,脂评中还提出文章要合乎情理,注重艺术真实。脂评在批语中一再地强调了《红楼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作者或者评者自身所亲身经历过的,而非杜撰而来。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就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而脂批也经常提到“真有是事”、“作者与余实实经过”等话。这些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和蓝本加以艺术加工和处理而成的,而没有这段经历的人也是断然写不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的。
当然,除了对脂评的研究以外,对于脂砚斋这个人的探究,一直以来是学界所讨论的对象。对此,主要有“作者说”,“史湘云说”,“叔父说”,“堂兄弟说”等。由于脂砚斋对《红楼梦》这本书里所隐含的信息了解得太过清晰,对曹雪芹的写作意图和情节设置都分析得甚为精准因而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至于“史湘云说”则是由周汝昌先生从脂批中挑出的部分批语类似女子语气而推断出来的。“叔父说”“堂兄弟说”也都是根据脂批中的只言片语和曹雪芹的家谱而推演而来的。当然,也有诸如认为是曹雪芹表妹云云的见解,但也都不敢妄下定论。而我认为,脂砚斋应该是作为了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而参与《红楼梦》的创作的。首先,批语中确实有许多处是女性的口气和思想角度出发来评写的,例如庚辰本第二时六回中的一条行批,“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黛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同回宝玉一句“多情小姐同鸳帐”惹恼黛玉,批文曰“我也要恼”,还有当宝玉见了黛玉没有他那样的玉,将自己的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而哭,批语写道“我也心疼,岂独颦颦!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等等,这些都不像是叔父辈的男子所能写出来的,而加之她对曹雪芹以及对他创作《红楼梦》的了解,甚至陪着曹雪芹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作品,都让人不得不联想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而且还一起陪着他度过了这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对此书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曹雪芹首肯,至此也说明了二者关系匪浅了。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创作不仅仅只是曹雪芹无限心血的结晶,其中也倾注了诸如脂砚斋等评论者的努力,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在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后,也可以加以批者的评论再次阅读,其必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参考书目:岳麓书社《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
钟雪梅《清代<红楼梦>批评研究》
胡明宝 蒋艳柏 黄丽《脂砚斋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
邓遂夫《重新解读<红楼梦>》
第五篇:读《癸酉本石头记》有感
读《癸酉本石头记》有感
读《癸酉本石头记》有感
《红楼梦》是千古一文,其格局文笔,思想性艺术性完美融合,是古典文学的巅峰,放眼世界文坛,无出其右。少时看老版电视剧,深爱之。高中时得红宝友相助,第一次系统的读了全书,是程高通行本,大为震撼,尤其是读到黛玉去世时,天空中似乎隐隐传来哀乐,当时也心中大痛!到北京后多次到西山脚下的黄叶村曹雪芹故居去过,那种萧索悲苦,令人感慨万千。
这段时间老友小马哥推荐,读《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刚刚看了两回,有点不喜。为何?看着宝玉一会为了这个妹妹悲伤,一会为了那个丫鬟流泪,基本没有点正事,纯粹一个纨绔子弟,哪有什么正道?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觉得女子清灵,应该让宝玉修修白骨观不净观,他就知道红粉骷髅了。不过仔细想想,红楼梦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封建王朝大厦将倾的悲鸣,曹雪芹吴梅村都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还是耐着性子好好看看吧!
读完了全本,情绪莫名,这样的结局,也太震撼了。偌大贾府,一点点囊里淘尽了,最终死的死,逃的逃,作鸟兽散。元春被皇帝杀,贾府被抄,贾赦流放死在途中,贾政被儿子贾环杀死,贾琏被砍头,王熙凤死在狱中,史太君病死,王夫人被鬼吓死,邢夫人被杀,贾环赵姨娘贾蓉贾蔷柳湘莲冷子兴薛蟠等率领流寇在贾府中杀来杀去,几进几出,基本杀绝了,也都不得好死。黛玉上吊自杀,宝玉湘云沦为数十年的乞丐,宝玉风雪孤独中跳海自杀,宝钗嫁给贾雨村为妾,最终却死在贾雨村当年欺凌的门子手里,妙玉惜春虽然遁入空门,但末世中庙庵也不得清净,妙玉被和尚欺凌,沦落风尘,鸳鸯司琪等成为恶奴,尤其在原版中为贾母自杀陪葬的忠奴鸳鸯,于此却最恨主子,与外敌窜通,致使黛玉屈杀小红,逼得黛玉自杀,贾府彻底沦陷……曾经风华绝代的荣宁二府,只留下李纨贾兰,多少有点念想。
一个家族如此,国家亦然。皇帝先是被流寇推翻,又有戎羌杀来,立了新朝,这就是活脱脱大明王朝末年的景象了。李自成起义军杀进北京城,最终却是满清夺了江山。书中多次出现王朝覆灭,汉人心中不甘为亡国之奴,戎羌也要屠尽前朝余孽。封建王朝的倾颓覆灭,终究是不可阻挡。这短短28回,从个人到家族到国家,一个个零落成尘,再也不复荣华景象!
我不是红学家,也不敢妄议这突然出现的《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是否是曹雪芹真笔,既然是吴氏本,也有人说是明末吴梅村所写,或者是别人写的交到吴梅村手里,到清代又转到了曹雪芹手里。如此种种,与我等无碍。但我个人感觉,这个版本,写的太悲惨,太直白了,矛头又直指清政府,曹雪芹毕竟出身贵族,而且曹家和满清皇族曾经走的很近,在当年文字狱盛行的年代,曹雪芹断不会如此幼稚。而在原版中,是没有明确的朝代概念的,这就更能指向两千年的封建王朝。
>中国文学的精髓,最要中正平和,得之中道。红楼梦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曹雪芹的春秋笔法,所谓哀而不伤。虽然程高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结局也还圆满,不至于太悲惨。这是红楼梦能够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癸酉本,还是过于直接了。在这个版本中,宝玉黛玉也没有往日的清灵俊逸,动人心魄,黛玉小性子太狠,宝玉还爱男风,更别提宝钗见异思迁,心狠手辣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都是阴郁厚黑,没有一丝温暖,虽然往往是事实,却总是不让人爱之深的。
此外,文字功底上,这个版本还是差了些,略显粗糙。加之又有很多议论,尤其是黛玉,很多对国家世事议论,有很明显的末世微言特征,虽然讲的很好,却不一定符合黛玉的性子。尤其是92回,93回,96回,黛玉的言语,确实讲的振聋发聩,'天地之间,最尊贵的是人,人代上苍辖理方地,使之风调雨顺。若人间昏庸,或泰极丕来,盛极必衰。天厌世人,当可以洪水,地震,狂风等天灾减摧人口恒之,人有何资质夺天之权行凶霸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人皆可死,他们为何不死?管他八大王,九山王的,迟早会有报应,真真人若无知可以祸国殃民矣!'这里的八大王,不就是张献忠吗?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版本才是曹雪芹真迹。也附录于此,共勉。
《红楼梦》遗失的部分终于出世了
——读《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有感
李晓鹏
昨天熬夜读完了《癸酉本石头记》(又称《吴氏石头记》)后28回,非常确信这就是红楼梦遗失的后二十八回原作者所著真本。多少年的疑惑全都解开了。结局太惨了,惨不忍睹。
我不是红学专家,但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庚辰本和甲戌本也各读过四五遍,从胡适到俞平伯到周老先生等大家的一些研究红楼们的代表作也读过,网上各种探轶闲聊也颇喜欢参与。这28回我只读了一遍,没有去做任何考证对照。里面有些地方要想挑刺是能挑的出来的,比如林黛玉在危难关头与贾府家人激辩男人应该怎么样才算是男子汉之类,似乎有些现代口语的痕迹,有后人传抄修改的可能。但我仍然非常确信这是原著,因为《红楼梦》作者的那种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那绝不是能模仿得来的,这后28回整体来说文字之好、构思之神是超过了前八十回的。
前八十回的写作水平有目共睹,所以很多人读到程高本就不往下看了(我也是这样),因为程高本后四十回写作水平就掉下去了一大截子。读一百二十回本就好像走路走着走着突然从悬崖上跌下去一般,是没法读通顺的。还有一些好事者像什么刘心武之类的续,那就不说了,我捏着鼻子也读不下五百个字。
我自己也写过一些书,非常理解作者构思一本书的那种思考过程。作者写一半之后,若后人想要来续,难度极大。齐白石跟学生们说过一句话:'学我着生,像我者死'.文学艺术领域的顶级大师是无法模仿的。若有些人想要故意模仿红楼梦,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蹩脚的。若要把红楼梦基本不漏破绽的接上,而且文字水平又不输前八十回,而且还要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那么这个伪作者的聪明才智恐怕须得是原作者才智的两倍以上,方能胜任。前八十回已经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了,难道原作者死后世上竟然会有文学才能倍之的人为之续书而自甘于不留名字默默无闻吗?我是不相信的。
我个人写作水平未必怎么好,但对文字本身是非常挑剔了。单就小说来说,基本不读翻译过的外国名著,当代小说也很少看,只读中国古典文学,此外也就是金庸了。核心问题不是>故事,主要就是觉得文字读着无法忍受。像莫言、高行健之流写的那些个东西,简直就是文字垃圾,用来侮辱中文的,得一千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无用。
这个二十八回本我只刚读了一千字,就已经很确信这跟前八十回是一个作者所写了。只是显然前八十回是经过精心修订的完成稿,而后二十八回还有些粗糙,但那种文学巨匠鬼斧神工摄人心魄的才华,是一以贯之的,绝无疑问。不需要再考证了。
昨天晚上虽然有很多事,但仍然毫不犹豫的放下一切,连夜读完,一直读到凌晨三点过。今天中午起来就早饭也不吃开始写这篇文章。
只有读完这后二十八回,才能理解前面八十回。之前包括俞平伯和周老先生在内的红学专家们的各种分析跟这二十八回相比,都显得非常小儿科了,就是文学天才和文艺工作者的区别。它的很多情节发展是让我这种读过多遍前八十回的人不敢相信,但是读了之后又不能不相信,无法不相信的。仔细思考思考之后,才发现前八十回确实是那个意思,只不过未读这二十八回之前自己想不来而已。
像宝玉的婚事。看了前八十回的判词等暗示,都知道宝玉和黛玉是结不成婚的,而宝玉是和宝钗结婚的。所以有人就推测这是贾母死后王夫人力主促成的。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是亲姐妹嘛。而黛玉是贾政妹妹的女儿。一般外婆(贾母)疼爱外孙女是天性,而嫂子(王夫人)和小姑(黛玉之母)则往往没有什么亲情。但这二十八回本里面,贾母去世以后,贾政提起宝玉的亲事,王夫人一开口就是黛玉,没有给贾政任何选择,完全没有提包括宝钗在内的任何替代人选。
这个看起来突兀,但细想之下其实必然如此。因为王夫人就宝玉一个命根子,这个亲儿子的幸福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玉每天干了什么,她肯定是天天盯着有人给她汇报的,很多事她嘴上不说但心里知道。像宝玉只喜欢黛玉这么明显的事情,当妈的会不知道?如果强迫宝玉娶宝钗,会有什么后果,她肯定翻来覆去想过。此外宝钗还有薛蟠这么一个到处闯祸的哥哥,将来保不定会出事连累到宝玉。这些事情她必然早想好了。娶黛玉,然后找个懂事的袭人来帮衬着。站在当妈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而贾政竟然也没有提宝钗,却说的是妙玉。一方面是担心薛蟠,一方面似乎也对宝钗的人品有些意见。宝钗在同龄人中算早熟有心计的,但这点心计在贾政王夫人这样的过来人眼里还是不难看穿的。这一点上贾政和王夫人完全一致,都没有把宝钗列入考虑的范围,初一看颇为惊讶,细想之下也是理该如此。妙玉其实是贾政早安排好的人选,因为他跟妙玉父亲关系好,早年把她接到大观园来住就是为的这个。对于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贾政常年在外不太了解。他更多的从黛玉身体不好、性格冷漠这些比较浅的方面来看待宝黛关系的,而不像王夫人那样心细。后来王夫人意外去世,贾政在跟宝玉谈了之后,对自己的意见作了修正,让妙玉为正,黛玉为副,两个都嫁给她。宝玉竟然同意了。但妙玉经过反复思考,知道他这是被逼所为,遂偷偷离开贾府独自远游去了。贾政也就同意了宝黛的婚事。
后来宝钗的表现较为恶劣,设计害死了黛玉。而且这个计策是非常恶毒的。这是一大想不到。黛玉死后她和宝玉结婚,天天逼着宝玉读功名,宝玉无法忍受遂离家出走多年不归。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偶遇贾雨村,觉得贾雨村才是一心功名、有雄心抱负的男子汉,喜欢上了这个老男人。当时贾家薛家都完全败落,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和薛蟠都已死,宝钗竟然甘心嫁给雨村作了妾。后来她命运还可以,雨村正室死后就把宝钗扶正了。二人感情很好,对于经济仕途的学问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贾雨村也一直步步高升,宝钗当了几十年的贤内助,这段时期应该是她十分幸福的时光。虽然后来贾雨村犯案抄家,她又跟着他被发配东北,最后死在那里,但相对于其她女孩儿来说,已是最好的结局,毕竟享受了多年幸福的家庭生活。
若单看前八十回,虽然觉得宝钗功利了一些,但绝想不到她对宝黛这样无情。可细想之下,前八十回仔细描写'冷香丸',说她的冷是娘胎里带来的寒毒,其实已说的颇为刻毒了。而贾政王夫人完全不考虑宝钗,对金玉良缘的说法不屑一顾,看似奇怪,实则必然。这些说法,在前八十回没有回应,是应在后二十八回的。
参与害死黛玉的人里面,还有鸳鸯。这也是一奇。因为她在前八十回里面扮演的是受迫害被逼反抗的正面形象,同时对贾母十分忠诚的。但其实她作为贾府里的底层奴婢,对整个贾府上层一直怀恨在心。不仅仅是恨一个贾赦,除了贾母外几乎所有的人她都恨。贾赦说她想嫁给宝玉,她是非常愤怒的。宝玉逗她玩儿,在宝玉看来是亲昵的举动,在她看来则近乎于侮辱,不过不得不强颜欢笑罢了。贾家败落以后,她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并且占据一些贾家财产。只不过一直没找到机会。后来参与害死黛玉,有被逼的成分,也有自愿的成分。
这二十八回和前八十回的判词和脂批是完全对得上的。但是它不是那种感觉——根据脂批去编故事。而是浑然天成,既合理又奇妙,不是通过探轶考证能想出来的。看了之后就知道,一定是这二十八回故事先写成,脂批和判词再来根据它来写的。
全书原本是明末著名诗人吴梅村所作(也可能是别人所作而吴梅村保存的),后来到了曹雪芹手里。他看了之后估计是很激动,联想到自己家族败落的经历,对全书的悲剧性情节特别有感悟,于是用毕生精力对其进行增删润色,基本完成了前八十回,后二十八回没修改完就去世了。作者前八十回就是在拉弓,后二十八回是在放箭。前八十回竭尽全力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美好的世界,年轻富贵的男孩和女孩们在大观园里嬉戏打闹。外面世界的险恶虽然偶尔会渗透进一些到这个桃花源里,不过都是伏笔引线,不影响整体安静祥和的美好气氛。读完之后是一种十分舒适悠闲的体验,适合在一个阳光美好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地方细细的品读。里面有些不祥之兆难免让人为未来担心,但也不会影响阅读心情。
然而这一切原来都是作者狠心的安排,把这些写的越美好,后来撕碎了给人看,才能越显得惨烈无情。作者撕碎的不仅是那么一个大观园的美好生活,还有就是很多前八十回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的人性,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绝望。最后的悲剧不是以曹家犯事被抄家为背景来展开的,而是以明朝灭亡的大背景来展开的。曹雪芹不过是根据这个大悲剧,结合自家的家庭遭遇来对原稿进行补充修改罢了。原作者的立意比曹雪芹更高,不是写的自己家庭的悲欢离合,而是深刻的亡国之恨。所以他才能这么狠心,把这些的美好写的那么惨、那么痛。前八十回的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只有看了二十八回才明白,它真的是写的末世,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末世,不是写的家族衰败。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会失传数百年。程高本有可能不是高鹗出于兴趣续的,而是满清贵族让他们补上的,以替代原来的二十八回本,不希望它流传。程高本和这个二十八回本之间,有些内容是重合的,应该是高鹗从这个本子上抄了一部分过去。加上这二十八回之后的红楼梦,是比之前的八十回本更伟大更深刻的文学作品。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如果由八十回本来代表,我觉得是分量不足的。只有加上这二十八回之后,它才配得上中国古典文学史巅峰之作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