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外来客陨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他是一块沉睡的物体,还没有被生命唤醒”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1请同学谈谈你认识的石头。
2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在书中找答案)
三、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指名检查读文。
五、初读课文以后,你对陨石有哪些了解。(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
六、理解“他是一块沉睡-----”这句话的含义。
七、为什么说陨石是信使。什么是信使?陨石会带来什么信息?
八、看着陨石图片,你想对陨石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类似于科普文学的小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陨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直接告诉读者的,它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手法将知识融于文学之中,因此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这些小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没有一节一节推进室学习,我让学生们抓住重点词句,谈理解,谈收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全面,因此,我抢同学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导学生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有了这样的体会,再加上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知道朗读就能一气呵成。
第二篇:天外来客——陨石教学设计
天外来客——陨石
城关镇解放小学 张晓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认字6个,写字7个,学习多音字“的”;理解“的确、接触、熄灭、物质、沉默、回忆、旅程、行踪”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了解陨石的知识,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陨石的知识,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强化目标(2)
1、揭题,质疑 出示学习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认字6个,写字7个,学习多音字“的”;理解“的确、接触、熄灭、物质、沉默、回忆、旅程、行踪”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同学们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同学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你对陨石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
2、检 测
(1)指生分小节读诗歌。
(2)认读词语。(相机认读多音字“的”,指导生字“派”、“默”的书写。)的确、轨道、宇宙、熄灭、曾经、沉默、回忆、派来
沿着(3)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哪些陨石的知识?
三、合作读议
.1、从诗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陨石的知识?它告诉我们哪些事情?用“——”在书上画出来。结合你收集到陨石的资料,整理一下与大家交流。
2、陨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每组的派代表回答。(1)说它是石头也行,/ 说它是星星也行。
它的确是一块石头,/ 也的确是一颗星星。(不寻常,可以说是石头,也可以说是星星。名字奇特)介绍相关资料。理解“的确”
(2)它曾沿着自己的轨道, / 在宇宙的海洋里航行。
当它和大气接触的时候, / 就放射出耀眼的光明。
落在地球的怀抱, / 像一盏熄灭的灯。出示:远观从宇宙坠落地球的过程图片 点拨:
沿轨道行驶——燃烧——坠落
经历奇特(3)它是一块沉睡的物体,/ 还没有被生命唤醒。
它含有丰富的铁和镍,/ 所以才这般坚硬。
它无声地告诉我们,/ 星星是由物质组成。它沉默着,那么安静,/ 是不是回忆着来时的旅程? 点拨:陨石由什么组成?(没有生命、富含铁镍)
沉默、安静
性格奇特
(4)宇宙派它来做信使, / 我们真想知道它过去的行踪。它的来历
来历奇特
3、朗读全诗,说说诗歌是怎么押韵的? 朗读展示,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学了诗歌,现在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陨石,你认为应该用哪个词?
陨石,真正的天外来客,不论是谁什么时候提到它都会浮想联翩,头脑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拓展思维,讨论交流:
大胆想象一下,陨石在到达地球之前可能经历过什么,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从陨石身上我们还可以研究出些什么?它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事情?
五、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dí quâ
cãng jīng jiān yìng
huí yì
pài lái
chãn mî
2、填上合适的读音 的确
打的 目的好的
3、根据课文填空
《天外来客——陨石》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的知识,告诉我们陨石曾经是(),在()中航行;当它穿越大气层时发出耀眼的();它落在地球上成了();它告诉我们星星是由()组成的。
板书:
天外来客——陨石
是石头是星星(名字奇)
宇宙航行(来历奇)
燃烧坠落(经历奇)
物质组成(性格奇)
奇 妙
第三篇:天外来客-陨石教学设计[最终版]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课开始就充满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巨大的石块,赫然醒目的“宇宙来客”四个大字,给学生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望增强。]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通过展示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陨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我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学生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重点字词。
3、学生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四)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学生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学生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我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我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我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注重了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同桌读、教师读、自己读、指名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陨石的奇妙。]
8、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后解答。
[学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想像:假如你是一块陨石,你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你想向大家说什么?
[以童话般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2、谈自己的愿望(出示陨石图)面对天外来客—陨石,你想对它说什么?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情感得以升华。]
3、播放歌曲《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
教师总结:是啊,只要我们爱说爱问爱动脑,天下的事情就能明了,让我们带着心中大大的问号,继续去探索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第四篇:天外来客——陨石_教案1
天外来客——陨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3.理解诗歌,了解陨石的有关知识,体会“我们”探索宇宙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了解陨石的有关知识,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出小节序号。
2.朗读课文,用“-----”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并想办法解决。
3.认读新的生字朋友。(课件出示,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识记难认易错的字,并组词,识记字形,记清发音。)这些生字朋友谁已经认识他们了?
4.再次读课文,用“o”圈出新学到的词。5.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6.指名读课文,大家认真听,课文中的生字,句子有没有读准确。
三、精读体验、品味语言
1.自读课文,小组内讨论:陨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天外来客”? 2.汇报交流: 1)陨石的物质组成:
/ 3
(出示三类陨石图片,并介绍)难怪文中说:它无声地告诉我们,星星是由——物质组成。2)陨石的旅程: 作者的好奇:
师:“无声”在课文中有个近义词,找到了吗?尽管陨石无声地沉默着,那样安静,但它的奇妙依然让我们对它产生了很多的好奇,文中的作者也不例外,谁给大家读读?(指导读)
师:作者满是好奇!是不是回忆着来时的旅程?陨石有过怎样的旅程?去过哪些地方? 陨石的旅程: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小节告诉了我们?
师:这三小节告诉我们,陨石在哪儿?现在到了?最后来到?(板书宇宙、大气、地球)
师:从宇宙到大气层,再到地球,这样的旅程一定非常有趣,让我们齐读体会一下。师:谁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说说陨石的这段经历? 师:说说看,你对哪段旅程最感兴趣?为什么?
小结:在宇宙中,它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大气层中,它是一颗美丽的流星;来到地球它又成了一块沉睡的石头,(边小结边板书)难怪文中说:说它是石头——,说它是星星——。它的确是——,也的确是——。
师:来,闭上眼睛,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跟随着我们的陨石客人来一次神奇的天外之旅吧。(范读三、四、五自然段)
师:睁开眼睛,把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美读表现出来。
四、小结
陨石不仅无声地告诉我们,它是由——物质组成;还沉默地告诉我们,它来时的旅程。作者的愿望
师:文中还有一段写了作者的愿望。找到了吗?
师:什么是信使?陨石作为宇宙的信使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宇宙的信息(板书:宇宙的信息),许多未知的宇宙奥秘。这些奥秘你们想知道吗?书上用了一个词(真想)让我听听你们是不是也是真想!
我们的愿望
师:听出来了,你们和作者一样,是真想走近陨石去了解它。谁来说说你还有什么愿望? 美读成诵、掌握学法
1.指导朗读。你发现这首诗是怎样押韵的呢?介绍有关诗歌押韵的知识。学生自读:注意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读音。1、2、3、4、6、7节----------ing
/ 3 5、8、9节-------------------ong 2.这首诗歌这么朗朗上口,有韵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3.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五、研读创新、拓展运用
1.关于陨石你还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展示。2.教师展示资料。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秘密。宇宙太大了,还有许多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将来为人类探索出一个又一个关于宇宙、关于另一个星球的秘密。
【板书设计】
天外来客------陨石
在宇宙中 一颗闪亮的星星 在层中 一颗美丽的流星 来到地球 一块沉睡的石头
/ 3
第五篇:陨石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天外来客——陨石》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引导学生与陨石、与自然、与宇宙进行了一次对话,用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的语言,在介绍有关陨石的科普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对陨石来历、经历的无限遐想。
于是,我在第二课时设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小诗,读出韵味,并背诵;2.了解陨石的知识;3.仿写句子。其中“了解陨石的知识”和“仿写句子”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三项活动,1.读文,思考你从文中了解了哪些关于陨石的知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指导朗读。2.熟读并背诵诗歌。3.出示句子,读并仿照句子提问,最后写下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有很多不足。
首先,在第一个活动中对朗读的指导很不到位。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却没有指导他如何去读,是凸显重点词语、放低音量还是柔化语气等,我都没有指明方法,也没有请其他孩子点拨评价,错失了教学良机。如果用示范的方法,由词到句,或小组竞读的方式,应该更易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增强读书的效果。
其次,背诵时没能结合板书,通过梳理内容帮助孩子记忆,成了干巴巴地死背书,背死书。且背诵的呈现形式太单一了。这里可以将巩固练习的内容调整过来,先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读出理解,再背诵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个活动“在观察中想象并提问”引导不透彻,孩子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怎么表述出来?每一步都应该落实,而不是急于表述,导致想象不合理甚至与观察脱节。对学生思考及交流的过程关注度还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同时,这一难点在突破时设计太高了,应该更有练习的层次性,由简入难逐步上升,学生提问会更精彩。
最后,板书不够科学、美观。本来设计时题目靠左,中间用大括号从上到下依次罗列陨石的名字、来历、经历和性格,再用大括号归纳它的奇妙,写在右边。但由于我紧张导致疏忽,一开始将题目写得靠右了,所以只能在下面延伸板书。在结束时,应该结合板书再梳理一下学文的收获,这样的课才完整。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的成长。篇二:第十八课《陨石》(教学设计)[1]
18、陨 石
(第九册)
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徐汇区)吴洪雁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字;查字典理解“不速之客”的“速”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它在文中具体的意思。
2、能通过具体内容的研读理解陨石是“天然史书”的含义。
3、了解陨石形成的过程,并能借助板书提示练习概要复述陨石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和向往。
4、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讲述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通过具体内容的研读理解陨石是“天然史书”的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讲述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卡片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推算、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等。2、按课后学习小建议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陨石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通读全文,整体了解陨石是什么。
1、板书:石
师:石头我们都知道,也都见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种石头(媒体出示:陨石图),它的名字叫陨石。它可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
2、补齐课题:21陨石,板书“陨”的拼音。
师:关于这个拼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整体认读音节)齐读课题 说明:
揭题课题后,特意引导学生关注“陨”的拼音——整体认读音节,主要是希望通过日常教学中类似的提醒帮助五年级的学生巩固逐渐回生的拼音。
3、师:现在请你把书打开,快速读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课文中直接描述“陨石 是什么”的句子,然后大声读一读。
(媒体出示句式:陨石是。)师:我刚才听到同学们都在读这三句话,对吗?出示媒体:
●这不速之客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
●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它是陨石,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齐读三句话)
4、指名交流句式,概括板书:
流星
“天然史书”
礼物
5、小结:现在,谁能看着板书用简洁的话完整地说说陨石是什么吗?
(指名说/再读这三句话)
说明: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 受奠定基础。此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供一个平台。
6、理解“不速之客”:
师:在这三句话里有两处地方出现了同一个词语,发觉了吗?(不速之客)
这里的“不速之客” 指的是?(陨石)出示板书:不速之客。“速”一般是快速的意思,那么,不速之客的“速”是这个意思吗?请你快速地查查字典。——请
“不速之客”的意思?——不请自来的人。课文中指的是?
过渡:陨石不请自来,你觉得人们对它的态度会怎样?(指名说)
看来它不太受人欢迎!但,为什么又说它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一起来看看这位不速之客是怎么不请自来的。
二、重点研读第三小节,了解陨石怎样送上门来及为何称之为“天然史书”。
(一)、了解陨石的形成过程
1、(出示第三节)
a自由读文,想想陨石的形成分几步。b 师读第一句,指名三人读后三句。c 出示填空:流星——〉 ——〉 ——〉陨石
师: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了什么过程呢?现在你能不能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来概括说一说。
d补充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
流星———〉闯入大气层————〉燃烧、发光、气化、发响————〉陨石
地球引力 与大气摩擦 未燃尽 e小组介绍陨石形成过程。
师:根据我们刚才概括的形成步骤和条件,你能简要地把陨石的形成过程说清楚吗?
2、指名复述陨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
本环节教学安排了分步学习:先让学生了解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的过程,然后补充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这样的学习引导,旨在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3、师引读:陨石不请自来,原来它是茫茫宇宙中??在靠近地球时,它受地球巨大引力的吸引,就??当它同大气发生摩擦时,就很快??这颗流星个子较大,?? 剩下了这块石头。
4、师:陨石来到地球,可能会造成什么情况呢?
说明:
通过指名学生假设陨石可能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为什么称它为“不速之客”。
(二)了解陨石被称为“天然史书”的原因
过渡:是呀,陨石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地球,它的到来让人们心惊胆战,在人们的眼中真是一位不速之客。那为什么又说它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呢?我们继续学下去!1)板书加点,理解“史书”。
何谓“史书”? ——由前人记录下来的记载历史演变、进程的书。(具有研究和历史价值)
2)谈谈自己对“天然史书”的理解。
“天然史书”——自然形成的/记载天体或自然的演变的书。(两层含义)3)讲清双引号的作用。
师:你们理解得都有道理。但是文中给它加上了双引号(用红笔突出),告诉我们?(它不是真正的史书)那为什么称陨石为“天然史书”呢?请你默读课文,找到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句子。
●陨石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它们是人类在地球上可以直接触摸的,并且能在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的地球外天体。
●通过对陨石的分析测定我们可以推算出它的年龄,推测它形成后的经历。
(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4)了解陨石的科学价值。
过渡:陨石虽然不是真正的史书,但它却同史书一样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那么,它的科学研
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①小组学习,抓字词议议陨石的科学价值。
小组读读、圈圈、划划、议议。
②小组抓关键字词交流: ? 直接触摸:中间没有隔膜,可以用手去摸去感知。(师:这是我们了解一件事物的基础。)? 地球外天体:这里的地球外天体,在天空中,它是颗小流星;落到地球上,它是一块陨
石。当它是流星时,我们不可能触摸它,了解它。但是,当它成为陨石,我们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 化验分析:利用仪器设备研究分析有关物体的成份。如果,分析出了陨石的成份,也就
能了解一般流星的构成元素,甚至更多宇宙中星体的成份。? 推算:由已知的来推断计算。因为陨石来到地球,我们可以触摸它,对它进行化验分析,所以能推断计算出它的年龄。? 推测:由已知的来推断猜测其余情况。陨石的大小、形状、成份等都是我们能了解它,研究它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而从一块陨石,我们能知道陨石形成的一般过程,甚至了解宇宙中的其它信息。
▲ “推算、推测”与“估算、猜测”比较辨析
师小结:“推算、推测”的共同点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来计算、推断。依据何来?——对陨石的分析测定。? 分析测定:利用仪器来测量,找出它的本质属性。
小结:我们想了解宇宙,可是太遥远了,也不太可能去,而陨石为我们了解它提供了条件。(引读前面的三句话)难怪,课文上说,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5)体会人们对陨石的情感。
①最后一句: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人们此时此刻对陨石含有怎样的情感?(指名说)读好它!
人们对陨石还是不欢迎吗?(指名说)再读好它,读出赞叹的感觉!
②出示句子:“它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师:认识了陨石的价值后的赞许、赞叹之情油然而生。你能把这种情感在这句话上表达出来吗?
③读好这两句话。
说明:
在了解陨石被称为“天然史书”的原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理解“史书”、“天然史书”入手,再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小组内通过读读、圈圈、划划、议议,抓关键字词说说陨石的科学价值,进而体会人们对陨石的情感。步骤设计时层
层递进,希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让学生自然地达到情感的共鸣,赞叹、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节,了解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拓展了解故事的原文出处。
1、引读课文第一节,了解文中陨石的外形特征及收藏地点。
师:同学们,知道吗?现在在江苏省常州市人民公园的落星亭旁就有这么一块陨 石。九百多年前,它来到地球,被人们当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这块陨石是怎么 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拿起书本。(师生配合读第一小节)
2、看图听故事,了解文中陨石的来历(拓展),帮助学生讲述故事。
(1)了解作者。
(2)学习故事,了解出处。
①当时的原文很难读懂,现在让我们看看图片,听听原文,对照一下注释,了解一下发生在九百年前的那颗流星坠落大地时的情景。(连环画一幅幅出现,下面古文与现代文对应)②根据图找到文章第二节中相关故事内容,用“/”做好记号,小组内把故事读好。(学生自己准备故事,指名读故事)
③了解这块陨石的科学价值。
师:人们通过对这块陨石的化验分析,可能知道了些什么呢?(指名说)
说明:
对于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因为当时的原文很难读懂,故设计通过看看图片,听听原文,对照注释来让学生了解。然后,请学生根据图找到相关故事内容,用“/”做好记号。这里不仅有对学生分层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借理清层次来帮助学生讲述陨石的来历。
四、总结全文,谈话激趣
出示:陨石图片
1、小结引读板书
师:九百年前发生的故事,通过科学家记载,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历历在目的现象。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块陨石,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它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通过它,我们了解了宇宙的信息,知道了未知的世界,它真是——一本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激、赞叹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陨石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2、课后作业布置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查阅有关陨石的资料,编成一份小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篇三: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篇一: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天外来客》一课,用诗歌的形式给孩子讲了陨石的知识,激发他们探求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我则要借助这一课对学生进行来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教了之后,一些想法不禁涌入了我的脑海。
1、信息技术应用了什么,合适吗?在课文的教学中,所谓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本课,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陨石,并将电子图片拿到学校来,每人建立一个文件夹放在电脑桌面上。这个过程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会上网、搜寻资料、下载照片、打包到电脑桌面上等。接着在生字检测环节,我设计了给出拼音,让孩子讲对应的汉子粘贴到拼音下面的环节。比较简单,而且也检测了学生拼音和孩子的掌握情况。在精读课文阶段,我将课文原文出现在课件上,让学生在其上用白板画笔进行画句子。在其中,三个组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这一任务完成,在画句子的过程中,孩子也逐步理解了课后一题的要求。
对于这三处的白板应用,其实让我最满意的乃是画句子这一个环节。我没有想到一个组不能完成任务,在三个组的参与下,扩大了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所以取得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融合的满意效果。至于其他两项,生字一项,总觉得不能体现写的方面的要求和训练。而查资料所搜集的照片却因为课堂时间的紧迫而没有来得及展示,感到非常遗憾。
2、语文学科的任务完成了吗?为什么?
下了课堂我才感觉到,这节课因为要照顾的方面太多,所以有些任务是没有完成的。如课文的背诵,课题一题的复述与总结。我在想,我到底是哪个地方用的时间多,哪些环节可以删掉呢?课后一题的答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句子说一说,然后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不用到讲台上来书写。我原本是让孩子们来写课文和资料上所有的有关陨石的知识,结果孩子却单纯地写成了资料上的,这样就偏离了本文的重点。也许是我没有说清,或者是讲清楚,当然这样的说法,即便是大人往往都能立刻明白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前不久我们举行一次周会课,提前让各年级一位老师备课。这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十大道德人物事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结果等教学设计和课件上交上来后,发现大多跑题,都成了宣讲十大道德人物事迹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几乎很少。从这里可看出我们的成人有时候都不能准确把握,更何况学生呢。所以这个错误不能怨学生,只能怪我没有能力将我所说的让学生明白。
如果这一个主要环节,再稍做修改,我相信课堂会显得从容一些,教学任务完成也会顺利些。
下了这节课后,一位听课教师给我指出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说这么美的诗歌,诵读和朗读有些缺乏了。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面对诵读总显得苍白无力,不会指导,读的效果不好。看看在我的周围,很多同事他们的课堂上书声琅琅,常常读得我心潮澎湃。所以让孩子会读、读好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课文,如果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说明孩子没有学懂。反之,即便是老师不讲,只要孩子能把课文读好,也说明人家学得好。
反思读得不好,主要是我放在诵读上的时间少了,而拓展延伸的东西太多了,课本都没有学好,如何能学好其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上我一定要在读上下工夫,从而将这个语文方面的真工夫做足。
篇二: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陨石》是一篇科普类型的儿童诗,用儿童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陨石落地的过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在讲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孩子们感知诗歌押韵的特点。为什么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因为押韵。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孩子们了解后完成课后第二题就简单多了。
本课生字也较为简单,因此上课时解决了诗中关于陨石的信息,即“默读课文,你知道了陨石的哪些信息?”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板书,把陨石由空中落地的过程通过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利于孩子们了解这一科学过程,也有利于背诵和记忆。
美中不足的的是没有关于陨石的图片或实物,孩子们不能直观感受,这一点希望家长帮帮忙,搜集图片资料让孩子们看一看。谢谢配合!另外强调一下,本课要求背诵默写,请监督到位!
篇三: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陨石》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全文以现代诗的形式,用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陨石的一些知识,并于结尾表述了作者的愿望——想知道它的过去。以此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好奇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拿到教材,首先粗粗浏览全文,我的第一感觉是:朴实!全文以及其简练的语言浅显地述说了陨石的知识,表述了及其质朴的愿望,没有华美的语言,更没有可供挖掘品味的词句,通篇似乎只是对陨石知识的泛呈,对于一向喜欢咬文嚼字的我来说,实在缺乏足够的吸引。
如何备好这样一堂课?
一、备课前的思考与准备
大家都知道,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而千万不能将这样一堂科学味儿较浓的课,上成科普课。但是作为本节课需掌握的重点,陨石的知识又不可能泛泛而谈,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陨石时就失去最佳的激发好奇之情、培养探求欲望的时机。因此,如何将知识的严谨、情感的触发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巧妙结合,上出一堂有特色的好课,便成了我此课的落脚点。
对于陨石知识一窍不通的我,并没有急着备课,而是先上网寻找了大量有关陨石的知识,进行恶补,做到心中有陨石,对陨石的物质组成、形成原因、科学价值、以及陨石的危害及世界各地的重要陨石等等都作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重新拿起文本进行阅读。此时再读,与初次浏览有了明显不同的感受,一节节读来,陨石如流动的画面一一从脑海闪现,竟有了历历在目的亲近感。
所以来新庄之前,我就请教研室的领导打电话通知,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课前搜集一些陨石的有关资料,一方面是看看孩子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和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为此课打下伏笔,希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二、关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这个例子落实语文训练的任务才是我们教学的使命。于是我决定抓住课题中天外来客的“客”字,让学生走近客人,亲近客人,了解客人,进而激发学生对客人更多的好奇之情、探索之愿。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决定将陨石的“物质组成”、“陨石的旅程”和“作者的愿望”这三个方面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加以落实。从而使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三、关于本课语言训练的着力点
对于这样常识性的课文要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确让我颇费心思。为了落实>语文教学中朗读、想象、说话的多角度训练,我将课文的三、四、五三个小节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课教学训练的切入点。首先,借助问题的引入:陨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而让学生懂得本文围绕陨石讲了它的物质组成、它特殊的旅程以及作者的愿望。
关于陨石的物质组成,这是解决学生知识点的一个问题。基于课前已经让学生搜集资料,我先让学生自行解决。当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坦承:关于这样的知识也是我曾经有过的疑惑。不过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这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既是资源共享,其实也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暗示,那就是:资料收集的重要性:知与不知有时就仅仅在于我们是否主动去获取。当然,知识的解决是为了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情感内蕴,在让学生朗读“它沉默着那么安静,是不是回忆着来时的旅程?”这一句时,我不仅让学生感受这份沉默,这份安静,更多地让他们去感受语言的话外音,陨石并不安静,也并不沉默,而是用它特有的语言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它们曾经拥有的精彩与丰富的历程。
在理解“陨石的旅程”这部分内容时,我巧妙地将文字与图片进行了有机对接。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将课文的内容与图片进行匹配,从而使学生借助直观的画面理解深奥的文字内容。
图文相结合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知识层面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落实朗读感悟的目标。因此,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采用选择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旅程,并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这其实就是落实朗读训练的过程。面对繁星满天的夜空,学生似乎回到了那个蚊虫纷飞的夏夜,仰望星空,注目点点繁星,学生进入了无比神奇的境界,那种神往之情自然就蕴含在学生的朗读之中了。其次,目睹那瞬间即逝的流星,带给学生的又是一份惊喜,此时抓住一个“耀眼”,学生品出的是流星的瞬息变化,流星的神秘行踪。对于理解“落在地球的怀抱,像一盏熄灭的灯。”让学生更多地感悟陨石来到了地球成为我们的客人,我们应以主人的姿态欢迎它的到来,让它在地球的怀抱睡得香甜一些,因此,学生的朗读是那样的温柔而亲切。在这份恬静中让学生感悟陨石需要我们人类的呵护与关爱,需要我们人类去开发与研究。除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练习说话,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关于本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觉得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本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发掘的空间。因此,在广泛收集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源整合。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在学生对“陨石”的物质组成不理解的情况下,我大胆地呈现相关图片资料并加以介绍,让学生有效接受有意义的知识。除了运用图片资料外我还选取了短小精妙的>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耳闻故事、目睹精彩图片,大脑积极思考,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
五、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于教师的角色转换这是新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是在教学中让我思考的问题。本篇课文用诗歌的形式来承载很强的科学知识,因此巧妙地处理讲读与感悟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艺术。讲,多之一份,则变成满堂灌;悟,少之层次,则变成隔靴搔痒,缺少语文之情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在学生不懂处讲,在学生疑惑处点拨,在学生疑问处给以点化,充分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
新课堂教学强调要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但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并没有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更多地将时间安排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上。指名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齐读、教师的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交织使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对话文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更多地产出新的疑问。本课的教学结束不仅让学生带着微笑走出教室,更多地是让学生的小脑袋装满新的疑问走出教室。学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我想此时学生们从小探求宇宙奥秘的科学精神的种子已在心田滋生,广泛阅读科学书籍的欲望已在内心扩张,这就是学生大语文学习观的基本确立,也是我本课教学的归宿所在。篇四: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
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
反思一: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
这学期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首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让学生对中国有所了解。这一节则是从人文角度讲述中国人口的现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曲线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从内容的难度来讲并不大。但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图、用数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于人口数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课文直接获取信息。同时列举几个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的人口数量以此来让学生对人口大国有深刻认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约1200万,所以我国在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平衡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对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有正确的认识。人口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通过兰州附近陨石坠落和深圳砖头砸到六个人的笑话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本节出现了一幅面积和人口的统计图表。首先指导学生读图然后复习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那么怎样让学生牢牢掌握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八十七中八年级总人数850人,共有16个班,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学生答:850÷16=53。那么人口密度就是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数。
我感觉学生比第一学期学习世界人口时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和计算要接受的容易。通过这幅统计图表让学生找一找人口数量最多、最少的省级单位。找人口密度最大、最小的省级单位。让学生体会到读图的重要性。
最后展开讨论:能否让东部人口直接迁入西部?由于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人口分布特点有所认识,所以学生讨论热烈。特别是有的学生还联系了自然环境、人文特色、风俗习 惯等方面。让我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学科增强了信心。反思二: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通过教师的导学,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 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 系统的思想。
通过这次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
反思三: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不足:
1、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利用时间过多,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基本上可以解决基础知识,不需要再重复讲述和展示。
2、课堂知识延伸和知识运用设计不到位,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方面处理的不到位。
二、改进措施:
1、人口总数、基本国策、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地理分界线等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解决。课堂上不需要再利用时间说明。
2、可采用辩论、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清楚我国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反思四: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
谈到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我觉得一是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念。三是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世界人口比重,世界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国人口数 据表,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几个表格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记忆力并加深了学习效果。让学生根据 中国人口数据表绘制出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的过程中摸索和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在建国后增长非常迅速篇五:《奇怪的大石头》教后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教后反思
本文脉络清晰,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这样便于学生对名人有所了解。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己查工具书的能力,预习时扫清字词的障碍。学完本课我反思了:
一、语文教学的手段重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这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因此,要多读几遍,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才能更加透彻。引导学生初读时,首先要把字音读准,然后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精读”时要边读边想。比如,玩捉迷藏是小孩子的开门游戏,想想自己玩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遇到问题时,李四光又是怎样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从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是否像李四光那样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地追求才会取得成功。
二、语文教学的落实重在“读写”同步。如果学语文不会说话,不会写一般具有文本特色的记叙文,不论自己的教学无论是多激情,可能也有些空白。小孩子过影烟云的反映是常事,因为他们的玩性大。引导学生无论是读一篇文章,写一篇作文,都要去体会作者或是自己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这对于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起步规范性的作文训练,是较为重要的。比如,本课作者在反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这一可贵品质时,并没有高呼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读者体会出来的。李四光在和伙伴捉迷藏时,发现了石头“大”与“孤立”。由此而产生疑问,这块石头哪儿来的呢?后面的结论告诉了这块石头已经放这儿几百年了,可没有人去注意它,更没有感到奇怪,从这里足以体现李四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当李四光自己解决不了时,又去问老师,爸爸。当老师告诉他也许是“从天掉下来的。”陨石时,再次引起了李四光的怀疑,并作了新的设想。如果是天上的陨石,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呢?从这里又可看出李四光不轻信,不盲从,追根究底的精神。虽然从老师,爸爸那里没有找到答案,李四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探索,许多年的思考直到长大后还在研究,最后终于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把人物的优秀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语文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过渡到“我手我笔”。运用文本比如:安排流程式写话(先让学生说再写)。小孩子在生活中奇奇怪怪的东西很多,只是没有被挖掘出来。出示例子,点技巧。出示文本:这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很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真会提问题:重石从天而降—力量一定很大—应砸出很深的大坑—大石头为什么没有卧进土里。)告诉学生文章通过对话,(包括自己跟自己对)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会使文章上升到一个层次。(具体落实,安排习作“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该知识环节在最后一节课完成的,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高,也很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