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19-05-12 23:4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案例名称:电功率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2课时

提供者:彭超 单位:绥化是兰西县燎原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 本设计是中学八年级物理的一节内容· 需一课时

·《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额定功率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会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 P= 及公式P=IU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课第一步: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电功?它的两个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怎

样?电流做功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测量电功?.总电功的计算方法:

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引入新课,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3.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额定功率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会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 P=及公式P=IU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活动,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初高中《课程标准》都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掌握电功率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正确理解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设计本课努力做到更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采用材料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力求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授课。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学习

小组讨论、归纳,派代表发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电功率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2、正确理解电功率与电功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单位有焦耳和度;换算关系:1度=1千瓦·时=

3.6×106焦

2、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电功?它的两个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怎样?

2、.电流做功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3、如何测量电功? 4.总电功的计算方法: 2 0 7 7

月末:3 1 9 7

度数=3319.7度-3207.7度=112.0度 4.① 逐个计算电功,然后相加。

②利用整体进行计算。

(二)讲授新课 1.为什么要引入功率的1.做功的快慢与做功的多少、时间都有关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系,因此,我们无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功.3、电功通常用电能表测量把电能表连在电路中,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

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提出问题引出学

月初:

生思考

概念:多媒体课件图片展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

示:甲做功50焦、乙做的物理量。电功率大表示电流做功快;

功30焦,谁做功比较快?为什么?

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电功叫做电功率。

所以:电功率大表示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 帮助学生建立正2.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功多;电功率大并不表示电流做功多,因确理解电功率的概3.电功率的定义 3.电功率的表达式

P=W/T P—表示用电器的功率。t—表示消耗这些电能所用的时间

w—表示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4.功率的单位: 5..电功率的计算: 6.我想实际测量一下它在电路中的功率,说出你想的办法。7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灯泡上标有

为做功多少不但与电功率有关,还与做功念。的时间有关

4.①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

②千瓦,用kW表示。1千瓦=1000瓦

培养学生应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方法一: :P=W/t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

电功叫做电功率

培养学生概括能

方法二: P=UI

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力语言表达能力

强度的乘积 6.测量:

方法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

原理:

P=UI

方法2:用电能表和秒表

原理::P=W/t

“PZ”指的是普通照明;220指灯泡的额

“220V100W”,它的定电压是220伏,25指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含意是:220V是该灯泡的额定电压,即该灯泡在220伏的电压下能正常发光;100W是该灯泡的额定功率,即该灯泡正

25瓦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两种电功率的测量方法

常发光时的功率是100W.例:灯泡上标有“PZ220—25”。它的含意是:

(三)、课堂同步练习例1: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W,每天使用3h.求:

①一天用电多少千瓦时?

②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多少度?合多少焦耳?

③如果时间单位用秒,一个月电能消耗多少焦耳? 已知:P=250w=0.25kw t=3h ②一月=30天③t=3h=10800s

求:① W天=?kw.h② W月=?度=?焦耳(J)③

W=?焦耳(J)

针对练习1

某用电器20 min消耗的电能是1 kW·h。此用电器的功率是多少? 已知:t=20 min=1200s

W=1

kW·h=3.6×10 J

求:P=?

解:根据公式 P= w/t得

P=W/t =3.6×10÷1200S

=3000 W=3 kW 答:此用电器的功率是3Kw.针对练习2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练结合,熟练应用公式,能够多方面进行计算检测学生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

某家庭节能灯的额定功率为11 W,使用时固本节重点内容形

通过的电流是多少毫安? 已知:P额=11w 求: I=?mA

解:家庭电路电压U=220 V;P=11W 由P=IU 得I= P/U=11W/220v

=0.05A=50mA 答:使用时通过的电流是50毫安?

成知识结构

解:根据公式P=w/t得w=pt.则

①W天=Pt=0.25kw.h×3h=0.75kw.h

②W月=Pt×30天=0.25kw.h×3h×30天

=22.5kw=22.5度=81000000J③W月

针对练习3

灯泡上标有:“6V 12W“字样,问题: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再加上一个条件你又可以设计出多少问题?比比看,看谁设计的问题多!

①、“6V12W”的含义是什么? ②、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

I=P/U

③、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R=U×U/P

=Pt=250W×10800s④、该灯泡正常发光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30天 =81000000J

答:①一天用电0.75kw.h②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22.5度,合81000000J③如果时间单位用秒,一个月电能消耗81000000J 例2:一盏灯连接在照明电路中,通过的电流是68毫安,求: ① 灯的功率是多少? ② 每天通电3小时,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

少?

W=Q=Pt ⑤、1千瓦时的电能可使该灯泡正常发光几

小时?

T=W/P 多少度? 已知:u=220v

I=68mA 求:(1).P=?W(2).W=?度 解:由公式P=UI得P=220伏×0.068安=14.96瓦。W=Pt=0.01496千瓦×3×30小时≈1.35度 答:灯的功率是14.96瓦,一个月用电约1.35度。

答:灯的功率是14.96瓦,一个月用电约1.35度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电功率的定义、.电功率的表达式

P=W/T

巩固本节重点内

P—表示用电器的功率。

(四)课堂总结

t—表示消耗这些电能所用的时间

w—表示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

4.功率的单位: 5..电功率的计算:

容形成知识结构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说明错

在哪里,并说出正确答案。

培养学生用所学

(1)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

(五)课后巩固知识

量。

(2)电流做功所用时间越短,电流做功就

越快。

握程度。

(3)电流做功越快,由流做功就越多。(4)千瓦·时是电功率的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随讲随评,对学生的思考、行为等学习状况进行评定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

行计算检测学生掌力,能够多方面进知识分析问题的能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1、电功率:反映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电功

3、定义式:p=w/t=ui 有时可以表示为:p=u2/r p=i2r

4、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5、额定电流: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电功率教学反思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我们学校的教学时间又很紧,只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解题中需把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反复运用,更加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是要把有标记的灯泡接入不同电压的演示实验做好,二是解题中要分步计算,把每一步的已知什么求什么讲清楚,练习应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

我感到我们的学生对于电学题,一直比较“束手无策”,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难题。学生对于P=U2/R、P=I2R公式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认真考虑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是方法的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基本能够满足目前的要求,主要是不懂得方法,确切地说是教师的方法不当。以前,往往是一下子给了学生一大堆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消化,教师落了个眼前的清闲。现在看来,这为以后带来了麻烦。方法虽多,并不是都重要,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以前我讲到这里往往急于引入P=U2/R、P=I2R两个公式,本意虽好,却让学生感到有些混乱。这里我采取了最基本的方法,先要求学生画电路图,让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在图上标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结果呢,标着标着,学生把未知也变成了已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学生学会一种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基本方法掌握了,回过头来把那些题目再做一遍,用P=U2/R、P=I2R解题,告诉学生还有更好的方法,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外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实际承受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来源于生活,应用到社会的原则,结合“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主要是一些开放性的、有实践意义的作业。

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但定有许多地方存在失误与不足,如细节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处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课堂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等,是后续的教

学中需着力加强。

第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麻城一中

陈红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③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与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

②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现在,勤奋学习。

②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革命伟人以拯救中国,复兴民族为已任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配合导学案)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了解本课基本知识

二、课堂展示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着重对重要历史概念提示点拨

三、课堂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四、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1.教师层面 ①教学思想:

本课的教学以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即从大清帝国→中华民国的嬗变,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以一道经典高考题导入,围绕革命的时代背景、重要成果、历史功绩展开多角度探究。

②教学手段:

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并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③教学效果:

本节课能够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师生情感碰撞多,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但感到不足之处的是,教学语言在情感渲染上,语言还有待于进一步锤炼。

2.学生层面

①课前: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认真的预习,有利于保证课堂的畅快、高效。②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一部分同学能够主动上讲台展示,这是个好现象,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进行合作探究,部分学生看待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而不是人云亦云。

需要改进之处:

在回答问题时,还需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与视野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与知识积累。

麻城一中

陈红姣

第三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竹根滩镇小学

刘磊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综合素养要求之一)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唐朝的歌曲。(播放闽南语《渭城曲》)2.师:XX同学你起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渭城、有朝雨、也有故人)

3.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读?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含本诗赏析视频)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4)最后来欣赏一首现代歌曲《渭城曲》。

三、课外拓展

1.讲故事,说唐朝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明白古人学问的广博。游记故事,讲述诗歌唱诵的方法。(穿插在古诗讲解中)。

四、教学反思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从理解文字,意思到一经的理解模式并不适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而是现代教学手段中硬性追加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一代人没有学问。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将自己会唱得诗歌唱给家长听。

第四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5.1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曲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向,能在曲线的轨迹图上画出各点的速度方向。

(2)经历蜡块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

(3)通过实验归纳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体验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直线运动的学习,学生对直线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曲线运动,学生头脑中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模糊的感性认识。本节是学习曲线运动的第一节,是整章教学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寻曲线运动的特点,本质,和直线运动的显著区别及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明确对曲线运动的认识。重点难点

重点: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难点: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过程

导入:曲线运动

必修一我们研究了轨迹为直线的运动,而自然和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的轨迹大多是曲线的,从这节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曲线运动。让学生列举曲线运动的实例,之后播放曲线运动实例图片。设计意图:列举实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播放视频和演示实验,观察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总结规律,探讨特点,动手画图和辨析判断,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以上活动,明确速度方向,特点,曲线运动性质,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可变可不变的结论。课堂活动二: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视频演示蜡块的运动,让学生分析蜡块实际运动与竖直上浮及随管水平运动的关

系,体会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等时,独立的联系,为平抛运动等效为水平和竖直两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做知识的储备。

第二步: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蜡块的速度,位移,和轨迹进行研究。

第三步:类比迁移,水平抛出物体的运动也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速度,位移,加速度。设计意图:通过蜡块的实例,找出研究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方法,类比迁移研究水平抛出物体的曲线运动的方法,为第二节具体定量研究平抛运动做知识及方法上的储备。课堂活动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一步:视频演示钢球实验,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步:给出实验道具小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小球,演示在空中的运动,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三步: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总结出延伸结论:曲线运动的速度和合力矢量分别位于曲线的两侧;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力指向曲线的凹侧。

第四步:通过练习,加深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解。明确物体是否做曲线运动与所受合力是否恒定无关,唯一的条件就是合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第一步,让学生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

第二步,通过设计很简单的探究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第三步,通过逻辑的推理,知识的延伸,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认识。第四步,通过练习,辨析,让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解更加明确。总结 梳理知识脉络,明确学习重点,巩固强化。【作业】布置作业 教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优点:

1、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用实例和多媒体手段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夯实基础,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学生对其理解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上,在用其分析物体运动的合成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的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专项研究讨论,讨论的课题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演示钢球在磁铁的吸引或排斥下的曲线运动、蜡块在水中同时做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并播放对应的课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要从受力分析入手,再进行运动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情况的运动合成的分析,就变得得心应手了。

2、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场所和时间,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动脑积极思考的时间。

3、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渗透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思维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4、在学生练习方面为学生营造了物理情景。我们用了新教材的所有练习,因为新教材的练习是精心设计的、并且绝大多数题目与生活贴近,很好地为学生营造了物理情景,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实用价值,有些题目是研究性质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习题课上也同样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景,用实验的方式来设置题目,同时让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思维锻炼。

缺点: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做到对学生进行完全的解放,对学生的所作、所想还是不放心,总想多给学生一些指导,总希望学生按我们的想法去做、去想,这无疑为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枷锁。另外,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不希望留尾巴,总觉得一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是最要不得的,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看似完整的一节课,事实上没有使学生的所得最大化,也使我们精心设计的开放学习环境不能很好的保持始终.为了在一节课中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课堂上到处留下了教师的指导痕迹,最终只能是完成了知识技能目标,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我们扼杀了,思维受到了限制,这在学生进行对应的课后练习中反映突出,尤其涉及到设计实验的内容,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另外在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我们的确感到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科学性增强了,更体现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因此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加了教的难度,更增加了学生学的难度。教师面临的问题既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处理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营造开放学习环境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多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成功、快乐。

第五篇: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V-ing

形式的复习

授课教师:孙方岩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一教材模块4,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二.设计思想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在语法复习的过程中,我时刻以“精讲巧练、以练促教、点到为止、注重运用”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在练中有悟、在练中获得“四会”技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复习及巩固V-ing形式这一语法。2.在真实的语境和任务完成中理解、运用V-ing形式。

3.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语言运 中去学习、掌握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2.把某些语法教学转化为交际活动,本节课主要以游戏为线索。我认为学习要活动化,活动要交际化。教师应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过程活化为交际活动。主要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比较归纳:利用设置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主要是比较V-ing在句中作定语和表语

2)说写转换:运用所学语法项目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促进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掌握尤其是对V-ing作状语的掌握

3)句子改错:最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在V-ing的否定形式,V-ing的使用情况,以及被动的使用。

4)翻译: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注重学以致用。

5)篇章整合:语法的教学一定要深入到语篇中,避免了学生死抠语法,生搬硬套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稳定和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对课堂内容有较高的兴趣。2.能根据语言环境得体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通过谈论朋友,树立奋发向上、努力奋斗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复习和巩固V-ing形式的句法功能。

五.教学难点

1)在真实的情境和语境中使用 V-ing形式。2)V-ing作定语和作状语。

3)注意名词和现在分词作定语的区别。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练习

教学思路:使用游戏,贯穿始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操练,以练促教。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我所要讲授的内容。(每个活动的顺序是不固定的)

活动体现的是:1)复习V-ing形式用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2)复习V-ing形式作表语和定语时,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不同。3)复习V-ing形式的时态和语态。

3.运用 Talk about one of your classmates and have a guessing game.教学过程:向学生明确该项任务的话题,提供一些提示性的短语。

be good at care(little)about dream of devote„to be interested in be afraid of be concerned about 4.巩固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概念。5.作业

写一篇文章,尽可能多的使用V-ing形式

下载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Unit 3 WeatherB Let’s learn&Let’s play 教学设计 巨野县太平镇郭坊社区小学 曹秀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对话大意,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1. 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 2.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3.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4. 建议:在完......

    教学设计和反思

    《我们的田野》教学设计和反思 汪树德 教学目标 情感与体验: 在演唱表演中,学生能够体会歌曲中旋律美、歌词美,学会创造美。由此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情感。 知识与......

    《假如》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假如教材简析《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

    教学设计及反思

    《Can I have some sweets》教学设计 解东一小 买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自四年级上册第六模块第一单元“Can I have some sweets?”,属于对话应用教学。课文主要讲述埃米......

    教学设计及反思

    Unit6 lesson1 It’s red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回答颜色及熟悉色彩名称。色彩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的内容,孩子们对色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围绕“询问......

    教学设计反思

    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听课反思 为期一个星期的听课学习时间不长,听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传授知识,我学到的知识却受益无穷。身为一名未来的老师,身上需要有责任心,把每位学生尽可能......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 语言功能 : Talking about the body. 话题 : Body 语言结构 : I have.../it has... 重点词汇 : face, eyes, head, nose, mouth, teeth... 任务活动 : Task 1: 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