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巡与草人借箭杂文随笔
中国历史上以智慧取胜的小故事不胜枚举,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几乎家喻户晓,人人都熟悉。不过,更为神奇的“草人借箭”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
故事发生在唐朝天宝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祸乱朝政为名,发动了几乎颠覆盛唐的“安史之乱”。唐朝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再到武则天和唐玄宗的“开元之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玄宗后期,安定繁荣的日子过久了,唐玄宗励精图治的精神也丧失了。他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大权交给历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为了阻塞汉人高官对他地位的威胁,怂恿唐玄宗重用胡人安禄山,以致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暴发。
当时唐朝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人们都过惯了安宁的生活,战争一但发生,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安禄山从范阳发动叛乱后,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洛阳。唐玄宗带着皇子、皇孙和侍卫仓皇逃往四川。叛军占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后,挥师南下,准备占领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是唐朝财赋供应之地,如果被叛军攻占,唐朝的命运不堪设想。从洛阳通往江淮地区的战略要道是雍丘,当时率领唐军固守雍丘的是张巡。他机智多谋,出奇制胜,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率领部下历经大小四百余次战斗,独守孤城二十一个月之久,歼灭叛军多达数万人,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巡在与敌军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城中的箭矢全部用完了,怎么办?他命令士卒们用杂草扎成一千多个草人,再为草人穿上黑衣服,夜幕降临后,让士兵们用绳子拴住草人放到城下去。围城的叛军看到城上有“人”下来了,争先恐后地向他们射箭,很快草人上粘满了箭。城中士兵收回草人,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几万支箭。几次之后,叛军才知道上当,再也不射箭了。张巡看到时机成熟,在夜晚把真的士兵放下城外,叛军看到后竟然大笑不止,以为还是草人呢,不再防备。张巡让五百名勇士组成敢死队,夜晚来到城外,偷袭了叛军的营垒,一把大火把叛军的营垒烧了个精光。叛军人马大乱,狼狈奔逃,张巡率领士兵追杀了十几里。
张巡的“草人借箭”比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更奇妙。因为它是连环计,不仅让敌人上当受骗,得到急需的箭矢,还麻痹敌人,在敌人放松警惕后乘势而攻之。
由于寡不敌众,张巡在最后“食尽救不至”的情况下,终于以身殉国。张巡死后,唐肃宗诏封他为邓国公,他的事迹也一直为后人传颂。后人为他建立祠庙,并把他与张衡、张仲景誉为“南阳三张”。
第二篇:岁末年初巡心杂文随笔
2017年已过完,即将进入新的一年。眼看冬天已剩尾巴,春日很快会一如既往地来临。心里始终装着感激和慼恩,感谢生活给我和家庭的一切,感谢在文字中给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们,亲友们。
天气没怎么太寒冷过,大部分日子有暖暖的冬阳,而大部分时间却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冬天的阳光很少触摸到我手脸以外的皮肤,更很少照射进我在冬天却如春天一般温暖的心底。
冬日虽短,但生活的节奏却因夜长而变得慢了,节奏一慢,很多事情就有了犹豫、拖拉或斟酌的可能。一犹豫,一拖拉,一斟酌,事情的结局自然也会不一样。我在冬天尽可能让每天的心情都保持快乐,最不济也要平和。心态一旦常处在快乐平和中,身体的毒素就会排出体外,体内的免疫力就会增强。2017年的最后一月,病毒性感冒使医院人满为患,我终于没能幸免,但只服了小诊所卖给的三顿药片,蒙头睡了一天,第二天就好了,那些药片总共不到十元,这跟我的乐观平和的心态不无关系。
夏天的日子毕竟好过,但不必怀念,因为每年都有夏天。而冬天的日子却像是个可笑的公式。每天一起床,出门上班时太阳已出来,下午下班时太阳已落山,多少八小时以外的内容被漫长的黑夜吞噬,包括浪漫。我在这种公式里千遍一律的循环,觉得格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家庭的这根大杠子本来就是两个人同时用力往起扛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不出力,不愿扛自己那一头,那么只好由另一个人一肩挑了,除非我不想要这个家。
外面的活动参加的少了,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就觉得闲了,但又觉得闲也是一种忙,闲比忙更忙,老想着谁都不要来打扰,就想一个人闲着。有时甚至想,逃离开家,找个老鼠洞,钻进去,好好闲上一段时光。
对于一些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人和事,渐渐的不想多见,见得多了就不稀罕了。一见而那么温馨激动,再见无波澜兴起,三见已暗生烦厌,四见想避绕远些。也许喜新弃旧,是人之常情吧,我是俗夫,断不能免,敬请谅解。
冬天的郊外很少去,一切都是灰的,只有树杈上挂着的塑料袋鲜艳刺目。公园里也几乎不去,夏天去公园是为了凉,冬天的公园里一切都是冰冷的。
至今虽然没下过像样的雪,但我在漫漫长夜里手捧着书读,让我的脑中雪亮,时常泛起心底的那个梦想,这么说似乎有些滑稽,像我这种货色,这么愚笨,似乎不配有这种梦想,但我确实有,我躲躲藏藏,绕绕闪闪,像偷油的耗子……我想成为作家。
一位美丽的语文老师常鼓励我,常给我的文章里找错别字和病句,甚至标点符号,给我增添信心,但我心里清楚,当作家是必须要坐下来的,而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耐心坐下来。为了坐下来,我曾用老婆扎头用的皮筋缚住双腿,但我明白,一个人能不能坐下来其实与腿脚无关。
这个梦想在我年少时就有,但少时不知读书贵,到老望着字流泪。我的梦想被生活不断击碎。近三四年,儿女们皆生儿育女,终于不用缚腿而坐了,尝试着写了些心里想写的人和事,景与物,情与感,那个叫梦想的东西又回来了,但也就是些碎片,没有厚重长著,离那个梦想还需多年的尘与土,几千里云和月。
有人说,情感是艺术创造最主要的根源,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写一些人和事,心里没有丰富的感情是写不出来感人的文章的。写作交流的多了,心里会不知不觉地装进一些人,比如那个常帮我修改文章的语文老师。
还有一位在小说散文诗歌方面很有成就的女士,除了在文字上给我耐心的帮助,还教会了我投稿,介绍了许多外地的文学朋友,我把他们都当成老师请教交流学习。
有一位诗人,尽管写的很多,有时一天几首,但总有一些句子,能触到人的心底,让我拿手机的手抖了又抖,有时整个身子也在抖动。
还有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挚友,他们(她)或给我鼓励,或给我分析,或给我批评。
还有,……
春夏秋,日子长,喝酒的次数多一些,但不管跟谁喝,我努力不往醉里喝,总能刹住车,我叫忍住。忍住也是一种境界,让我避免了不少麻烦和伤害。至于啤的红的,甚至白啤红这种三中全会,基本跟我无缘。明年的酒还得喝,还是遵守多年的规则,只喝白的,适可而止,及时忍住。
至于家庭、事业,谁有谁的日子。想必谁也有今年的收获,明年的打算。
祝愿看这篇小文的亲友老师们,元旦快乐,春节愉快,明年更好。
2017.12.30.深夜
第三篇:借阿苏做梦杂文随笔
最近心情不怎么好,于三人组的玩乐便构思艰难,好不容易写上一段,自己读去,怎么也不满意。往前翻,感觉与之前的状态相去甚远。突然觉得自己傻,我写这个,本只为快乐,何必为难自己?
我自小在山林间里长,一到周末,便是呼朋唤友往林子里钻。林子是我们的宝藏,吃的玩的全在里面。福建的山林密峰高,很有些是之前土匪的据点,我们甚至有捡到过人骨。在低矮的松树下做窝,用厚厚的大片的叶子铺成床,松枝浓密地垂下,我们钻入其中,如同小屋一般。躺在里面,满鼻是松枝的香味。三四块石头垒一个灶,各人从家里带些吃的,拿个钢精锅装上水,吃的丢进去胡乱煮着,体力最差的我一般是留守的,别的人便四散开去搜寻吃的。一玩便是一整天。那个时候的孩子基本是放养,家长没啥时间精力关注。只要有回家睡觉,至于在哪玩,基本没在意。
儿时的记忆总是最快乐。所以一写到三人组进了林里,各种记忆便浮上心头,做翅膀想飞翔也是我们干过的,实验过不同材料,也确实做过漏风的,没有鸟儿给我们贡献羽毛。但到底没那个胆真的跳崖去试,只是绑在背上,在空地上奔跑呼啸罢了。不但没飞起来,还徒增阻力,以至于我跑的更是辛苦,摔了不少跤。摘树叶吹乐曲,是我一个朋友的绝技,我总是吹不出声。还有削芦管为笛。大自然对我们这些孩子极为慷慨,野果我叫不上名,也有吃过肚痛过,但大多都是前人尝试过的,各种滋味,甜的酸的居多。还有很多花。杜鹃是整把往嘴里塞的,虞美人是拔了吸蒂上的汁,茶花是折一段草茎拔去内芯插入花底吸蜜。我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想,哇哦,还有这么多三人小组可以玩的啊!怎么我都忘了?差点写不下去了?记得当年我最爱的就是在躺在松树遮就的屋子里胡思乱想,外面小伙伴们拿着白桦树的枝条作为武器,相互打斗。白桦树的枝条最为笔直,拿来做武器做东西最好。还有各种粗细的藤,坚韧柔长,做秋千,做吊床,或是拿来绑系东西都是极好的。我还有一个极好的藤椅。那是一丛比较老的藤,密密实实,挂在一面半残未塌的墙上。那里原来是土匪的窝点。我把墙头的藤相互交错,用别处割来的细藤牵引绑缚,做成一个极好的椅子。我总是喜欢窝在里面,确确实实是窝,一坐进去,藤往下陷,藤叶将瘦小的我掩盖了大半,隐蔽性不错,位置又高,视线极好,还可以摇荡。不能如秋千一般荡高,但微微摇晃如摇篮一样,又是一种滋味。
有山自然就有洞,我们这里的不如天鹅洞什么的有名,但也不小。有一个还有题词,是当年的红军医院,掩护了不少的红军伤员。有些洞很是隐蔽,不走近根本看不到,但走到里面,光线却不算太暗,能看到里面的物件。福建的山是武夷山脉延绵而来,洞多是溶洞,属喀斯特地貌,洞内多钟乳石与石笋,造型各异。洞连绵相扣,忽大忽小,高矮曲折,有迷失的可能。
三人小组的丛林之行,等于是我小时的梦想的实现。我收拾完心情估摸着会继续。但不再给自己时限,不再强迫。想到即写,无则罢。文字,本就是为了快乐,这不是工作,不是任务,无须不得已。每日晚间,我喜欢随手在书架抽书翻着玩,也有可能会因为翻到什么而跟着写着玩。反正自己写着玩的,不会涉及版权抄袭什么吧。人生多艰,我在给自己寻些乐子。
第四篇:借风之力显魅力的杂文随笔
今年清明期间,在上海念书的孩子,发来几张在上海公园,跟同学一起,趁小长假,在靠近河边的公园,来了一个放飞心情,放飞风筝的活动图片,由此,让我想到了一些跟风筝有关的事,记述于后,跟朋友们一起分享。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已经具有二千多年的制作历史。北方多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由于风筝像鹞鹰那样乎伸翅膀可以在天空盘旋,故以为名。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诗将风筝借力而上的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仿佛就在眼前的场景。
时间飞驰,岁月如梭,依旧记得1997年的一个春天,细细算来,一晃20多年过去。
当时,我家刚读一年级的孩子,缠着我一起去市区南门广场上,放一次鹞子。因为家里已经早早地习好了一个风筝,只是看看,却一直没有跟儿子一起出去放风筝,儿子的要求,是非常合理的。
正好,这天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春风吹拂,青草依依,大地回春,到处是一种春的气息,召唤着人们,来到空旷的地方,放飞心情,亲近大自然。
所以,吃过中饭,稍稍休息之后,我就骑着自行车,让孩子坐在后面的座垫上,来到了位于平湖县城南面的南门广场,足有两个蓝球场那么大的地方,进行了一次亲子互动,试放风筝的活动。
等到我们来到广场门口,场地上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人,穿红着绿,都打扮得非常漂亮,有爷爷奶奶带领孩子、孙女的,有外公外婆带领外甥的,有母亲陪同子女的,一问,都是来放风儿的。
四处一看,风筝的种类也是非常之多,有猫头鹰的、扇子式、小蜜蜂式的、三角形式的,现代的制作风筝手段高明,色彩艳丽,呈现出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情景。
我预先买好红绿相间的风筝及配套的缠绕着黄色丝线的线盘,在家没有预先组装好风筝,一到现场,就急急忙忙想将风筝组装起来。
我将三角形鹞子包装拆开来,如何装配、正在一边看有关的说明书,一边思考着,边上几个中学生小朋友主动来到我的面前,一听他们的讲话,看来是组装风筝的熟手,我在边上听了他们说组装风筝的要点,明白了其中的要旨,就开始自己动手组装起来。
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三角风筝的组装,我将绕线器上的线的一头系在风筝,另一头手握绕线器。
于是,我就开始试飞自己组装的风筝,刚开始,风筝如同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不听你的使唤,你想让她飞起来,她就是不肯飞上去,风筝就是不停地打滚,孩子在边上也是心生疑问,问道:“我去你,我们的风筝怎么啦,你是不是组装得不对啊?”
于是,我又仔细地核对了一遍说明书上的要求,没有差错。
后来,我又凭借自己小时候,以前放飞风筝积累的平衡原理,稍微调整了一下风筝两边的引条的长短,让两面受力平衡。
随着自己的努力调整,终于逐渐把握三角风筝的其中窍门,风筝似乎已经懂得了主人的要求,渐渐地听话了,不再旋转,而是随风扶摇直上。
我协助孩子一起拉住绕线器,一面不停地放出更多的线,让风筝越飞越高,一面又眼观六路,尽量避开其他放风筝的人与风筝,以避免两个风筝在空中发生不必要的碰撞,缠在一起,造成两败俱伤的悲剧。
放风筝本来是孩子的事,但孩子毕竟还小,大人的辅助之后,风筝上天了,放着放着,大人跟孩子一起齐上阵,甚至大人也会入迷,成为老顽童,成了今天南面广场上放风筝的主角。
南门的广场,空中不时飞舞着各种样子的风筝,你的风筝放得高,我的风筝就要超过你,在春天明丽的阳光下,在周边绿树、花朵的衬托下,在男孩、女孩手拿线盘,在大人的协助下,在广场上追逐中,不时传来快乐的笑声,放飞出春天特有的场景。
今天的风筝,人们大多数是花钱购买的,商家为了迎合顾客的各种不同心理,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样式,显得非常地精致与美丽。而想到自己童年在乡下的时候,放飞的鹞子,往往是我们几个童年的小朋友自己亲自动手的作品,就会觉得土里土气。
虽然,这些自己童年放飞风筝的旧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今日追忆,依然是那样的历历,让人产生几分叹息与感慨,感觉时间的迅猛与快速。
印象最深刻的是,笔者大约在十来岁的时候,我所在的生产队几个小孩子,在大人的指点下,在春天的季节,趁星期天,一起专门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板门鹞子”,宽约半米,高要一米多,在我们生产队仓库后面的机耕道上放飞。
春风护着鹞子一飞冲天,板门鹞子的受力面积大,那栓住板门鹞子绳子上的拉力是非常大,往往不小心,会将放飞的人一起拉上去,产生严重的失控与危险现象。所以,大人千万叮嘱:放这类大的板门鹞子,只有大人在边上,才能同意放大的板门鹞子,以停止可能出来的意外。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趁大人不在家,私自拉出那个大的板门鹞子,放飞赏玩。
开始非常小心地将绳子的一头系在机耕道上的一棵石头上,开始相安无事,随着鹞子的上天,人们正在高兴之时,春天的风儿也在逐渐增大,这时板门鹞子越飞越高,绳子承受的拉力也越来越多,后来,随着一阵大风,板门鹞子将石头一起往上提起,那个板门鹞子于是如同脱僵的野马,摆脱了原来的平衡,板门鹞子一飞冲天,并迅速朝南面的方向,腾空而起,我们几个小朋友在惊呼的同时,一点办法也没有。那个鹞子是: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
我们几个小朋友,迅速跟随板门鹞子逃跑的方向,穿过自己小队的村子,跨过村南的孟金鸟桥,一路追寻,结果,那个板门鹞子的一个腾空翻飞,飞往了远离我们所在小队二里以外,归属于另外一个公社的一户人家的天井里面。结果屋子四周无门可进,主人家没有人,无法进去拿回这个板门鹞子,如果偷偷地私自爬墙头进去,有被认为是小偷的可能,考虑再三,几个小伙伴,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
后来,几个上伙伴,只得将白天几个孩子,偷放打通门鹞子的实情,告诉了家里面的大人,大人过去跟房屋的主人讲了许多好话,才从这户人家的天井的枇杷树上,摘下了这个板门鹞子。
后来,几个孩子的大人,都对私自放板门鹞子的孩子,进行了的批评,叮嘱以后大人不在家,千万千万不能放这种板门鹞子,以避免出现意外。
记得小时候,自己所在的生产队里面,有人会做一种独特的风筝,风筝上天之后,在春风的吹拂下,风筝会发出一种持续的嗡嗡声,着实让人感觉非常的美妙,风儿超大,它发出的声音就越大。小时候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那个风筝却是别具一格,让人难于忘却这个记忆,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地方,这也是春天一个让人每每想到,就感觉这个谜底是什么的问题,一直缠绕着自己的心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南的乡下,线是一个非常紧缺的物资,我们几个小朋友,会偷偷地从家里面将母亲缝衣服用的线,偷出来,作为放飞鹞子的线,有时做了一个大的鹞子,就用种田用的均田绳,当作放鹞子的线,这也是让家人头痛,却又是无奈的一件事,往往到了种田时,均田绳又找不到了,只得买新的绳子来使用。
春天在春暖花开的美丽季节,陪自己的小孩子,找一个空旷的地方,一起放飞风儿,放飞自己春天的心情,玩一下一个久违了的童年游戏,让自己的童心来一次激活,让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次放风筝的实际体验,积累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的体验,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放飞鹞子的技巧,培养自己子女的动兵能力,在游玩中,长了见识,增加了自己的处事能力,真的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好方法。
其实,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生活在乡下的小孩子,一般在星期天,几个小朋友会集结在一起,下象棋,玩扑克,下四国大战,而在春天,放风筝是一个不会遗漏的必做游戏,也是春天最开心的时候,风筝在天上飞的神奇,让人产生许多美丽的联想,从而,让自己努力学好文化,掌握科学知识,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我们小队的几个小伙伴,会结伴制作心目中的理想风筝。
预先在竹园内用刀斩几根细的竹子,用菜刀削劈开来,计算好长度与宽度,去生产队长家里面要几份旧的报纸,自己动手,在家里的煤炉上,用铜勺子冲一些浆糊,将鹞子的骨架,用线系牢,外面用报纸糊上,再在适当的地方,系上三根线,三线拉直做到平衡,这样才能让风筝放飞时,做到平衡不晃动。
风筝的下面两边,系上两个长长的粗绳子,用于调节鹞子放飞时的左右平衡,一个风筝就告完成,那时的风筝制作显得非常粗糙,但是他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也是非常地珍视它,每次在田岸上放飞完毕,就将它好好地收拾起来,以便下次再放飞。
去年的一个晚上,自己在家观看了一个放飞风筝的视频,看到了江苏南通制作板门大鹞子的场景,着实让人惊叹,也让人恍然大悟,几十年的心中的问号,在看到了视频的解说之后,似乎一下子明白了风筝在放飞天空后,随风发出声音的原理。
原来,那个风筝上发出的嗡嗡响声,南通专门做风筝的老人,有的用葫芦锯口制作,有的用竹子开口形成,根据音律的原理,开出一排排大小不一的风口,等到放飞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响声,传得很远很远,让春天的放鹞子,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这些民间制作高手的不断探索改良,好上加好的努力结果,让我们刮目相看,也让当地的百姓一饱眼神,增添了许多的期待与希望!
但在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刻,南通的大风筝,因为声音太大,你的开心,却让家中有人高考的家庭不干了,将专门制作风筝的人,告了一下,在有关媒体的关注下,制作这种风筝的老人,只得在高考之后,再放飞这特殊的风筝,以满足自己的快乐!
第五篇:借一场春雨,为你杂文随笔[范文]
三月春雨,醉了桃红。
踮起脚尖,可双手怎么也触碰不到那朵粉白无暇的花儿,于是仰头凝望,想要将它绝代风华都镌刻心里。
铭记春红
繁茂的枝头,不仅有绿叶陪伴,更有小鸟呢喃。那星星点点的鹅黄绿,让人不禁心生欢喜。最美人间桃花源,这里。
鹅黄柳绿
酝酿了一个星期的春雨,今天终于淋漓尽致的下个不停。清晨卧听风吹雨,尤见迷雾衔远山。那些花儿好像很喜欢雨孩子,淋一场春雨,洗尽铅华,涤荡心灵。
三月明媚的日光,澄澈的晴空,粉白的花儿,涓涓细流,借你,汇成了一副多情山水图,成就了一首悠扬奏鸣曲。
涓涓细流
在雨的乐曲里,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拭去了丁香般的惆怅。雨之印记,借你,描绘早春蓝图。
雨,淅淅沥沥的下,在水泥石板上漾起花纹,一圈圈的散去,记忆闸门就此打开,思念如雨般倾斜而下。落在心头,温暖如春。
水漾
借一场春雨,为你
邂逅在寒冬腊月
相遇于初春故里
共撑一把生锈的花伞
走在冷风中
行于春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