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案

时间:2019-05-15 11: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案》。

第一篇:五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案

课程标准要求:

1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并得出既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案例:

1、重点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难点: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并得出结论

2、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法,分析法。学法:阅读法理解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我们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的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92页-93页前两自然段内容后分组讨论。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2、得出结论,海尔蒙特实验证明: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3、接着,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

4、分组实验 实验后得出结论:植物有时能把坏空气变好,有时也会把好空气变坏。

5、到1779年夏天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进一步得出结论。

6、分组实验后得出结论:只有绿叶和绿枝才能真正把空气由坏变好。

7、又经过 瑞士牧师谢尼伯德国科学家末里斯萨克斯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终于了光合作用的秘密: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绿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产生了氧气。即:水+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氧气

巩固练习:

按照“土壤汁”的说法,植物生长的需要的物质全部来自于土壤。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海尔蒙特用实验证明,柳树长大需要的物质来自雨水,他的结论正确吗?

普里斯特利设计的实验想证明什么?他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豪斯的实验证实了阳光对植物的作用,他的依据是什么?

谢尼伯的贡献是什么?

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通过学习本课,这些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懈而不舍的精神是那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第二篇:“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涵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科特点.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四、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五、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学法.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归纳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3.讨论法.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六、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2.高屋建瓴,讲授新课.首先,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其次,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1: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略.探究2: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过程略.探究3: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略.以上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上述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探究4: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过程略.3.梳理归纳,简要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第三篇: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理解科学发现的艰辛的,不断验证的过程 理解说出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难点突破:通过PPT说明历史上相关的有名的实验和这样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知道实验结果的依据。

第四篇:光合作用(教案)

第三节 光合作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图解。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步展示,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联系等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科研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会使用图和表的形象思维方法,用抽象的生物语言,按逻辑思维顺序表达其内涵,初步掌握理解新知识的记忆方法。

2.运用化学基础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氧化还原过程的知识迁移。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解决办法] 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讲述、多媒体连环图解和课堂练习,反复强化来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读书、思考、理解光合作用连环图,学习写分步反应式时,必须有场和条件,物质与能量的变化总是同时发生,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通过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二者在物质和能量上的联系。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为什么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2)为什么暗反应的第二阶段叫“还原”?

[解决办法](1)根据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内的化学能,而且还将这些物质和能量供给其他生物,没有光合作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都无法进行。

(2)在暗反应中,C3化合物转变成C6H12O6,C3是一个得到氢的过程,所以,第二阶段叫“还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为主、兼用比较分析小结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1)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2)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图解。

(3)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分步显示连环图。

(4)学生复习、思考、练习题及相关图表。

2.多媒体教学相关器材等。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回忆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氧气和淀粉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2.视图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和功能。

3.采取读书思考、讨论小结、练习校正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图解。

3.掌握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光合作用,你们还记得光合作用的概念吗?我们曾做过哪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学生议论后,齐声朗读P·61,光合作用概念一段。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点评强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其中的有机物通常是葡萄糖,进而可以合成蔗糖或淀粉(即单糖可以合成二糖或多糖)等。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请大家注视屏幕,回忆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用鼠标依次点击叶绿体的各个结构,让同学回忆叶绿体是由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几部分组成,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和“多种酶”分布的位置。再点击鼠标,画面上依次显示基粒及片层结构和基质的闪动,反映色素分子和酶的分布位置。这些色素分子和酶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可知,叶绿体中的色素有两类四种(荧屏显示): 提 问:既然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为什么生物的叶片大都呈绿色? 学生讨论后小结:(略)让白色的自然光通过叶绿体色素的酒精提取液,将透过的光用三棱镜散射,发现光栅上红光和蓝紫光处呈暗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太阳光,其中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绿素分子比类胡萝卜素分子多吸收红光,它的吸光能力要强些,同时它还能利用光能使水分解。

光合作用包括一系列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它是怎样产生氧气、制造有机物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讨论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请同学读书P·62-P·63,思考并总结第一阶段的相关知识。请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光合作用过程表解,表中各项答案空缺,待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点拨、指正,屏幕再分步显示答案。

请按表格的要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1.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2)条件:需光、H2O、色素分子和酶。

(3)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2O→4[H]+O2(4)能量转换:光能→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并联系表中的知识,边讲边板画光反应连环图(教材P·64图21)。

2.暗反应:学生再次读课文P·65,依次回答以下四个知识点。屏幕显示方法同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需多种酶和CO2(4)能量转换: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仍密切联系表中有关暗反应的知识,边讲边板画暗反应连环图,强调暗反应的条件需多种酶催化,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同时简要说明C3得到氢叫还原。

此过程又叫卡尔文循环,是卡尔文用十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同学们对待学习要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

学生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教师引导,主要把握: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还原剂[H]、能量ATP;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最终完成了把无机物化合成有机物,把光能储存在有机物的过程。

此时,表内内容填写完成。

(三)布置作业

1.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的浓度

C.升高CO2的浓度

D.降低CO2的浓度

2.暗反应是否必须在夜间黑暗条件下进行? 参考答案:1.A;2.不是,暗反应和光反应几乎是同时发生,暗反应中的“暗”的含义是不利用光,在有光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

(四)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P·64图21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屏幕显示本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3.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光的概念和过程,请同学们看屏幕回忆(示光合作用连环图),根据光合作用图解上的番号,请回答

1.(1)填写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 E____F____G____H____(2)上图中B存在于____的____薄膜上;B利用A将水分解,为暗反应提供C;C是____剂,参与暗反应;B还将A转变为____并存储在____。

(3)在H的参与下,暗反应才能正常进行,首先D与F结合形成E,这个过程叫做____;E接受光反应提供的能量,被____还原,形成G和____,光反应提供的能量存储在____中。

参考答案:(1)A.光能、B.叶绿体中色素、C.[H]、D.CO2、E.2C3、F.C5、G.C6H12O6、H.多种酶;(2)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还原、化学能、ATP;(3)CO2的固定、[H]、H2O、C6H12O6;2.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应怎样表达?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指向反应式,让学生再次口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总反应式与概念的关系,由此可知,6CO2+12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6H12O6+6O2*+6H2O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能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

3.C6H12O6中的C、H、O分别来自哪些反应物?学生回答:H2O、CO2。

4.由于新陈代谢的实质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那么,光合作用的实质应该是什么?答:(略)。

5.通过以上学习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呢?请学生阅读教材P·64-P·65,讨论并小结:(1)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有机物的来源,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2)光合作用使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是地球上有氧呼吸型生物O2的来源;(3)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阳光是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三)总结、扩展

1.C6H12O6是有机物糖类中的单糖,自然界中的C6H12O6是由CO2和H2O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在合成过程中,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稳定储存在分子结构复杂的C6H12O6化学键中,是储存能量的合成代谢。

2.从暗反应图中可知,此反应是在循环式的进行着,它不断地固定CO2,在还原碳产生C6H12O6的同进还产生C5,C5将固定新的CO2,这个循环周而复始,使暗反应得以持续进行。

3.ATP与ADP也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二者的循环结果不断地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C6H12O6)中稳定的化学能。4.光反应在基粒及片层结构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在叶绿体中进行,所以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条件应该是叶绿体而不是叶绿素,同学们常常在书写总反应式时,把叶绿体错写为叶绿素,犯了概念上的错误。

5.从光合作用发生的生化反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在绿色植物体内,以叶绿素吸收光能作为反应的推动力,在生物酶的参与下,将水光解为O2和[H],并用[H]去还原CO2,最终生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这一系列反应,绿色植物是在常温常压下完成的,在其它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就其化学本质,光合作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所以,化学知识是学习生物的基础,生物科学与各学科的结合带来美好的前景,是当今生物学发展的大方向,我们所学的各学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有不偏科,才能全面发展。

6.为什么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为动物和人提供了食物和栖所,为有氧呼吸型的生物提供了氧气,保证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物界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存储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物界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前提,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

我们珍爱大自然,关键在于保护绿色环境,其实质是发挥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最大潜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56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见教材P·64图22)(四)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五)光合作用的实质

(六)光合作用的意义

八、参考资料

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大约每年1000多亿吨,大气中的氧气总量约200多万亿吨,平均每隔2000年要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循环更新一次。

2.枫叶、秋海棠等植物是红色叶片,因其细胞液中含有许多红色的花青素,所以叶子是红的,但是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秋天叶片变红,是因为叶绿素受低的温度刺激很快被分解,细胞里产生了大量的红色花青素的结果;叶片变黄,主要是因为叶绿体中叶黄素的含量相对增多的缘故。

3.海里生长的植物也含有叶绿素,但含量不多。一般浅海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多,深海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少。藻类植物还含有藻胆素,所以,藻类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颜色。

4.植物的嫩芽和新叶含叶绿素较少,一般呈浅绿色;老叶含叶绿素较多,颜色较深。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策略

本节虽然在题目中提出了遗传信息,但是对遗传信息的深入理解需要在《遗传与进化》模块完成。这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因此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首先要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DNA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生听到、看到有关DNA应用的报道是很多的,因此,对于“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和“DNA亲子鉴定”辨别亲属关系这都是学生倍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要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进行表达交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共享他们对遗传物质──核酸的认识。

思考与讨论

1.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运用在亲子鉴定上。在研究人类起源、不同类群生物的亲缘关系等方面,也可以利用DNA鉴定技术。

3.需要。因为DNA鉴定只是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遗传物质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嫌疑人是否有作案动机、时间,是否在犯罪现场,是否有证人等其他证据。如果有人蓄意陷害某人,也完全有可能将他的头发、血液等含有DNA的物质放在现场。因此案件侦察工作应在DNA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确定罪犯。

4.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

5.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来理解DNA的结构

二、核酸的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核酸 核糖核酸 简称RNA

三.核酸的组成(学生动手实验)(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2)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3)核苷酸主要由于其组成成分中的五碳糖不同分为两大类:核糖、脱氧核糖。

(4)DNA 和RNA各有4种碱基,但有所不同。

四、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绝大多数生物其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分子中,组成DNA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4种,但是两条链上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由此可见,DNA分子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五、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从而表达相应的遗传信息。

六、DNA与RNA的比较(表)DNA RNA 结构特点

双螺旋结构

单链结构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化学组成碱基

嘌呤

腺嘌呤(A)、鸟嘌呤(G)腺嘌呤(A)、鸟嘌呤(G)嘧啶

胞嘧啶(C)、胸腺嘧啶(T)胞嘧啶(C)、尿嘧啶(U)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无机酸

磷酸(P)磷酸(P)存在场所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主要功能

储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础训练

1.几乎所有的病毒都具有()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 2.将DNA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A.核苷酸、五碳糖、碱基 B.核苷酸、磷酸、碱基

C.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D.核糖、磷酸、碱基

3.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有核酸存在

B.核酸是由C、H、O、P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4.下列关于脱氧核苷酸各成分间连接关系,正确的是()A.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B.磷酸-核糖-碱基

C.磷酸-碱基-脱氧核糖 D.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5.下列不是遗传物质的是()A.核酸 B.核糖核酸 C.核糖 D.脱氧核糖核酸

6.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A.核糖 B.脱氧核糖 C.嘌呤 D.磷酸

生物的呼吸作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教材新旧知识组合,使学生领会认知结构须逐步深化,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2.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分析比较;尤其是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伴发生的理解,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论的思想。

2.拓宽发酵理论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科普实例,使学生受到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熏陶。

3.呼吸作用的突出意义是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充足的氧是有氧呼吸的前提和条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比较法。

2.结合多媒体复合片,对板块知识能采用读、想、议、练等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有氧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

[解决方法]①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②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①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特点。

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解决办法]①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②通过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启发学生思考不可分离的联系点。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 [解决办法]启发学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法和引导对比法为主,兼用讲述法、归纳小结法。

五、教具准备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分步图解。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连环图解。

3.线粒体亚显微结构图。

4.洪水淹没植物前后和水稻生长环境动画模拟情景图。

5.学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6.教师板书提纲。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学生阅读、勾书、视图、思考、叙述、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2.通过无氧呼吸内容启发学生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讨论形式去归纳小结。

3.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

4.比较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5.归纳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屏幕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师生快速浏览,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有机物,能量也储存在有机物中,但这个能量还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要将它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要经过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植物(包括所有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两种类型,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即有氧呼吸作用

(1)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P·67页,把有氧呼吸的概念勾画在书上,同时指导学生把其中的“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等词汇标上重点符号。

(2)总反应式

我们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理解,怎样写出与概念相符合的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思考、口头叙述概念,并把文字“翻译”成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对不完整处进行引导和补充。

从有氧呼吸化学反应式两边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逆向思考,可与植物的什么生理作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议论,教师引导到与光合作用相联系的知识点上。

提 问:呼吸作用是不是光合作用的简单逆转?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

有氧呼吸是植物分解自身的有机物成为无机物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光合作用是利用无机物来合成有机物,储藏能量的过程,这两种生理作用前者是分解代谢,后者是合成代谢,表面上,它们的反应过程正好相反,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现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

①有氧呼吸是需氧生物(包括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必须的生命活动,而光合作用只是绿色植物才具有;②完成两个生理过程的场所不同;③所需要的酶不同;④中间步骤也不同。

提 问:光合作用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上进行,那么,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哪儿呢?让学生答出。

(用屏幕展示)线粒体结构图,让学生回答线粒体结构名称。

提 问: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什么结构上?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结构与功能相关,我们将讨论有氧呼吸的具体生理过程,并理解“主要”场所的内涵。

(3)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P·68,思考:有氧呼吸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在细胞的什么场所进行?让学生讨论,教师肯定,屏幕逐一展示。

第一阶段:C6H12O6 2丙酮酸+4[H]+2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2丙酮酸+H2O 2CO2+2O[H]+2ATP(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24[H]+6O2 12H2O+34ATP(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一、二阶段产生的氢传递给氧,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三阶段。

提 问: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并不是全部在线粒体内完成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中进行,可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第二、三阶段的生化反应不但在线粒体中完成,而且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占95%)能量。所以,线粒体成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以上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那么这些酶是否相同?启发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有氧呼吸过程图解即教材P·68页图22,请参看图解做练习。

①把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连环图解的三阶段用三个圈划分出来。(多媒体分步展示)②有氧呼吸过程中需要氧和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和场所是 [ ] A.第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B.第二、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C.第三阶段和线粒体

D.第二、三阶段和线粒体

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 ] A.CO2、ATP B.[H]、ATP、O2 C.[H]、ATP D.[H]、ATP、CO2 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形成的产物是 [ ] A.CO2 B.[H] C.O2 D.ATP 参考答案: ①略;②C;③C;④D。

由第三小题可以推知,有氧呼吸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都要释放能量,二者总是相伴进行着。

(4)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2870千焦的能量,大约1255千焦被“ADP+Pi”捕获,并转移到ATP的分子结构中。请想一想,ADP和Pi接受能量并形成ATP的反应式应该怎样表达?抽学生口述(屏幕显示): ADP+Pi+能量 ATP 2.无氧呼吸:即无氧呼吸作用

(1)概念 指导学生读书。请把概念中的“无氧、酶、分解、不彻底、少量”等词下划上着重符号。

酸奶或泡菜,啤酒或醪糟,在制作过程中都要密闭处理——发酵后制成口感舒适、略带酸味或酒味的食品。那么,“密闭处理、酸味、酒味”是怎么一回事?生化原理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密闭处理给相关微生物创造缺氧条件,使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或酒精。

提问:发酵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发酵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见过做醪糟,糯米煮熟稍微冷却后,加入醪糟即酵母菌,盖上棉絮,几天后,揭开棉絮,即闻酒香,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搅动醪糟,有气泡,是同时产生的CO2,摸容器周围是热的,则是发酵过程放出的热量。启发学生根据微生物无氧呼吸的原理再举出10个左右运用发酵的实例,教师给予肯定。如:酱油、醋、味精、面包、馒头、果酒、白酒、工业酒精、沼气、发酵饲料等等。阐述生物遗传工程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提高相关厌氧微生物的生产力,在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待同学们攀登和创新。

发酵通常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不完全是指发酵。无氧呼吸的生理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细胞的什么部位完成?请同学们读书,教师梳理:无氧呼吸分两个阶段,均为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屏幕显示)(2)过程

(3)总反应式

①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②C6H12O6 2C3H3O3+能量

提 问: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 有的是乳酸?启发学生回忆有关酶的知识,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产物就不同。

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要少得多,未释放的能量储存在酒精或乳酸等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酒精能燃烧,说明酒精中还储存有大量的能量。学生模拟情景讨论:(分步展示图像)某地区和庄稼长势良好;一场洪水将庄稼淹没;十多天以后,洪水才慢慢退去。请联想,洪水退去后,庄稼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 学生读书P·70,发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小结:庄稼会枯萎甚至死亡(展示图象)。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屏幕显示图像:水田中的水稻。为什么水稻常年泡在水中仍无恙呢?学生讨论,水稻是中空的,地上部分可通过气腔把氧气运送到根部,再加上长期生活在水中,水稻的根比较适应无氧呼吸。

学生练习:屏幕显示。

填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学生填写,教师指正,在屏幕上逐项显示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凡是活着的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你们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吗?让学生阅读教材P·70-P·71“呼吸意义”一段,并找出重点词语。

(三)总结

学生讨论,屏幕依次再现板书提纲,教师口述:(1)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它是一切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命活动。(2)植物的呼吸作用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3)高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O2和H2O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储存,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在无氧的条件下,高等植物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但是无氧呼吸放能少,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4)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又叫发酵。

(四)布置作业

1.P·71复习题。

2.课堂练习:屏幕显示。(三)列表比较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作用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略);2.教师在评价练习时,屏幕逐项显示上图参考答案。

(五)板书设计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八、参考资料

人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植物也同样日夜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它是通过体表上的气孔或生物膜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的。白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远远地超过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好像是在白天只有光合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其实不然。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的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通常指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要消耗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一部分有机物,还要利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植物的这种呼吸作用又叫做“光呼吸”。

第五篇:光合作用教案(三)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 教案

(三)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图解。(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步展示,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联系等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科研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会使用图和表的形象思维方法,用抽象的生物语言,按逻辑思维顺序表达其内涵,初步掌握理解新知识的记忆方法。

2.运用化学基础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氧化还原过程的知识迁移。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解决办法] 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讲述、多媒体连环图解和课堂练习,反复强化来突出重点。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读书、思考、理解光合作用连环图,学习写分步反应式时,必须有场所和条件,物质与能量的变化总是同时发生,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通过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二者在物质和能量上的联系。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为什么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2)为什么暗反应的第二阶段叫“还原”? [解决办法](1)根据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内的化学能,而且还将这些物质和能量供给其他生物,没有光合作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都无法进行。

(2)在暗反应中,C3化合物转变成C6H12O6,C3是一个得到氢的过程,所以,第二阶段叫“还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为主、兼用比较分析小结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1)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2)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图解。

(3)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分步显示连环图。(4)学生复习、思考、练习题及相关图表。2.多媒体教学相关器材等。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回忆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氧气和淀粉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2.视图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和功能。

3.采取读书思考、讨论小结、练习校正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图解。3.掌握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光合作用,你们还记得光合作用的概念吗?我们曾做过哪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学生议论后,齐声朗读P·61,光合作用概念一段。(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点评强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其中的有机物通常是葡萄糖,进而可以合成蔗糖或淀粉(即单糖可以合成二糖或多糖)等。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请大家注视屏幕,回忆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用鼠标依次点击叶绿体的各个结构,让同学回忆叶绿体是由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几部分组成,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和“多种酶”分布的位置。再点击鼠标,画面上依次显示基粒及片层结构和基质的闪动,反映色素分子和酶的分布位置。这些色素分子和酶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可知,叶绿体中的色素有两类四种(荧屏显示):

提 问:既然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为什么生物的叶片大都呈绿色? 学生讨论后小结:(略)让白色的自然光通过叶绿体色素的酒精提取液,将透过的光用三棱镜散射,发现光栅上红光和蓝紫光处呈暗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太阳光,其中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绿素分子比类胡萝卜素分子多吸收红光,它的吸光能力要强些,同时它还能利用光能使水分解。

光合作用包括一系列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它是怎样产生氧气、制造有机物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讨论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请同学读书P·62-P·63,思考并总结第一阶段的相关知识。请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光合作用过程表解,表中各项答案空缺,待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点拨、指正,屏幕再分步显示答案。

请按表格的要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1.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2)条件:需光、H2O、色素分子和酶。(3)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2O→4[H]+O2

(4)能量转换:光能→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并联系表中的知识,边讲边板画光反应连环图(教材P·64图21)。2.暗反应:学生再次读课文P·65,依次回答以下四个知识点。屏幕显示方法同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基质中。(2)条件:需多种酶和CO2

(4)能量转换: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仍密切联系表中有关暗反应的知识,边讲边板画暗反应连环图,强调暗反应的条件需多种酶催化,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同时简要说明C3得到氢叫还原。

此过程又叫卡尔文循环,是卡尔文用十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同学们对待学习要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

学生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教师引导,主要把握: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还原剂[H]、能量ATP;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最终完成了把无机物化合成有机物,把光能储存在有机物的过程。

此时,表内内容填写完成。(三)布置作业

1.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的浓度 C.升高CO2的浓度 D.降低CO2的浓度

2.暗反应是否必须在夜间黑暗条件下进行?

参考答案:1.A; 2.不是,暗反应和光反应几乎是同时发生,暗反应中的“暗”的含义是不利用光,在有光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四)板书设计

三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P·64图

21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屏幕显示本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2.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3.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光的概念和过程,请同学们看屏幕回忆(示光合作用连环图),根据光合作用图解上的番号,请回答

1.(1)填写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 E____F____G____H____(2)上图中B存在于____的____薄膜上;B利用A将水分解,为暗反应提供C;C是____剂,参与暗反应;B还将A转变为____并存储在____。

(3)在H的参与下,暗反应才能正常进行,首先D与F结合形成E,这个过程叫做____;E接受光反应提供的能量,被____还原,形成G和____,光反应提供的能量存储在____中。

参考答案:

(1)A.光能、B.叶绿体中色素、C.[H]、D.CO2、E.2C3、F.C5、G.C6H12O6、H.多种酶;

(2)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还原、化学能、ATP;(3)CO2的固定、[H]、H2O、C6H12O6;

2.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应怎样表达?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指向反应式,让学生再次口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总反应式与概念的关系,由此可知,6CO2+12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6H12O6+6O2*+6H2O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能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

3.C6H12O6中的C、H、O分别来自哪些反应物?学生回答:H2O、CO2。4.由于新陈代谢的实质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那么,光合作用的实质应该是什么?答:(略)。5.通过以上学习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呢?请学生阅读教材P·64-P·65,讨论并小结:(1)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有机物的来源,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2)光合作用使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是地球上有氧呼吸型生物O2的来源;(3)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阳光是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三)总结、扩展

1.C6H12O6是有机物糖类中的单糖,自然界中的C6H12O6是由CO2和H2O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在合成过程中,将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稳定储存在分子结构复杂的C6H12O6化学键中,是储存能量的合成代谢。

2.从暗反应图中可知,此反应是在循环式的进行着,它不断地固定CO2,在还原碳产生C6H12O6的同进还产生C5,C5将固定新的CO2,这个循环周而复始,使暗反应得以持续进行。

3.ATP与ADP也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二者的循环结果不断地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C6H12O6)中稳定的化学能。

4.光反应在基粒及片层结构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在叶绿体中进行,所以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条件应该是叶绿体而不是叶绿素,同学们常常在书写总反应式时,把叶绿体错写为叶绿素,犯了概念上的错误。

5.从光合作用发生的生化反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在绿色植物体内,以叶绿素吸收光能作为反应的推动力,在生物酶的参与下,将水光解为O2和[H],并用[H]去还原CO2,最终生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这一系列反应,绿色植物是在常温常压下完成的,在其它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就其化学本质,光合作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所以,化学知识是学习生物的基础,生物科学与各学科的结合带来美好的前景,是当今生物学发展的大方向,我们所学的各学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有不偏科,才能全面发展。

6.为什么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为动物和人提供了食物和栖所,为有氧呼吸型的生物提供了氧气,保证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物界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存储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物界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前提,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我们珍爱大自然,关键在于保护绿色环境,其实质是发挥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最大潜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56练习题。(五)板书设计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见教材P·64图22)(四)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五)光合作用的实质(六)光合作用的意义

八、参考资料

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大约每年1000多亿吨,大气中的氧气总量约200多万亿吨,平均每隔2000年要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循环更新一次。

2.枫叶、秋海棠等植物是红色叶片,因其细胞液中含有许多红色的花青素,所以叶子是红的,但是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秋天叶片变红,是因为叶绿素受低的温度刺激很快被分解,细胞里产生了大量的红色花青素的结果;叶片变黄,主要是因为叶绿体中叶黄素的含量相对增多的缘故。

3.海里生长的植物也含有叶绿素,但含量不多。一般浅海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多,深海植物的叶绿素含量较少。藻类植物还含有藻胆素,所以,藻类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颜色。

4.植物的嫩芽和新叶含叶绿素较少,一般呈浅绿色;老叶含叶绿素较多,颜色较深。

邹今治,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中生物全一册),西苑出版社

下载五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光合作用教案(四)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 教案(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理解其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相互关系;理解......

    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

    《童年的发现》五年级教案

    《童年的发现》五年级教案1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 五年级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

    《光合作用》说课教案

    《光合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

    《热是怎样传递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段(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段(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外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

    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一、三峡工程(一)——小数乘法 信息窗1——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5页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

    五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小苗的诞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芽提出两个以上假设。 2、能根据假设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假设 三、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