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殁,望见灭亡的悸动散文
艺术家杨光当代艺术作品“胜利”
去岁冬日的寒冷还在滞留,雨水已过,惊蛰已过,仍不见半星雨点。这个寒春裹挟着北方的干燥,在三月的天遥遥无期的干冷着雾霾着。立春过后就是生日,自己刻意躲开刺眼的日历,悄悄无为的过完这一天,直至清明见路人撒纸烧钱,惊觉春又来一回,年轮亦多了一圈。
命转至不惑,人就在每年的四季轮回里跌宕哀喜一次,童年喜那鲜活的光亮世界,少年爱那惆怅的悲喜世界,青年,中年。。还没哀喜够吗?似乎还未够,每至换季时节,伤春悲秋之怀总要无病呻吟的发作一次。这春本是明鲜憧憬,诱发无谓的向往,可我于这明亮的时光里却被触发死亡的际遇,望见灭亡的终点。为什么呢?什么意思呢?我想不通缘由,也许是因在年少蓬勃之时就遭遇过亡故的错愕,所以至不惑时节便隐现宿命的预兆。
少时有一娘舅,英武帅气又有才能,常戴一鸭舌帽配短袖衬衣,粗壮的胳膊露在外面,骑一辆当年少见的蓝色自行车,雄姿英发地穿过工厂,他是一名车间钳工,按当时的讲法属于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在那还是蒙昧蔽塞的70年代,他已开始玩弄摄影,在工厂宿舍折腾出暗房自制冲印设备,自制电唱机和收音机,会口琴乐器。。简直当年的90后潮人,他是我当年各种玩耍兴趣的启蒙者,教我摄影、口琴、借给我自行车(自行车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少年来说是一件奢侈品)玩耍,给予我少年时代许多自乐的时光,直到一个春天的傍晚放学回家,一进门,母亲啜泣着告诉我:舅舅死了,因为车间的一个事故,被卷入轮机。。我错愕的呆站着,不知回应母亲,脑子一片的空白,懵懵懂懂的忘记了应该伤心,直到奔走至灵堂,见他就那么直挺挺的躺于灵床,上午还活生生一个人,此刻已一具尸体,被摆放于案板上用一块布盖住,伤痕与血迹已被洗净与整理,只露一个头颅,蜡人一样的脸色,应该说没有了脸色,看着跟假人似的,但也无比真实的告知一个事实,这个人没了,这条命没了。
这是我儿时撞见的活生生的死亡,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消亡在一个少年面前,以至未来青年至中年时常回想其那个灵堂的画面,不是害怕的惊惧,而是茫然的错愕,意思是失去生命是如此轻易,阴阳相隔并不需要等到苍老逝去。于是当年在心理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不知道未来会结什么果的种子。
外婆该是这群悲伤人里最伤心的,我失去的是一个亲戚,一个少年的Mentor,而她失去的是最小的儿子,眼见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如此终止,白发人送黑发人总是人间难以名状的痛。
老外婆现如今已90多岁了,人越老就越谵妄,甚至孩子气的不讲道理,也许人至暮年就有了自己的道理,无法与他人共识的道理。她已年过古稀,她的子女们也都70多了,给各自的儿女带孩子,甚至带孙子,各自的日子辛苦而压力的过着,都已无力、无心照看孤身一人的她,于是2年前,她被子女们送进了养老院,终日苦闷寂寥的在那院子里等死。我于千里之外的京城常会怀想从小带过我的外婆,我与她已经几十年无得深入的聊天,间或有隔年偶而的回乡,才得去见她一面,不痛不痒的说几句问候话,我视她已如孩童一般,与其戏谑而调侃的说话,她亦定睛的呆望着我,嘟嘟囔囔的说着她的道理和教诲。而我已不再与她有真实交流。
常有夜深时失眠辗转,寂静的周遭引发耳鸣,忽然意识到她离我已那么遥远,独自在养老院里孤魂一般,不知道哪一天就突然的死了,没了。曾在网络上见过一句这样的话: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不能叫故乡。以为然,年少成长的地方大抵会有你爱过的人,便觉得总有与之牵连的故事,年少成长的地方如果有你眼见死去的亲人,那地方便成刻骨铭心的故乡。
今春来得迟缓,北方的桃花、报春花在偶尔出现的温暖天气挣扎着冒出花蕾,还未开放转眼又倒春寒,于是萎缩成牵强的绽放。枯黄了一冬的草坪偶露几簇黄绿的新芽,一夜寒风便极速栽倒亡去,这春是新生的希望,这希望里又最易显现初生的夭折,如同我年少遭遇的亡故。
中国人是忌讳讲死亡的,中国文化对性命的理解是:一切都是当下的,现世的,活着比什么都要紧。所以每天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死于缘命,与我何涉?各自的奔命活命,赚钱养家才是要紧的事,非要有了身边的亲友故去,才真惺惺假惺惺的悲伤一番,然后转头继续活色生香。死亡是人生迟早要上的课,年轻时早经此课,可能会在无知的心里埋下一颗敬畏的种子,让人在未来的岁月里别那么无畏,然后结出一颗绝对悲观的果子。常在明媚的春日涌出灭亡的悸动,望见春殁残败的遗骸。
第二篇:悸动的青春散文
岁月是一条长河,带走了我美好年华。然而青春的不羁和高傲,及彷徨无措,闪烁在幼稚的脸上,成为一抹永恒的回忆。
初中时候的我,实在算不上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给我最中肯的评语,一直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当时的我很抵触这样的评价,甚是觉得老师可恨。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确实是很惹人烦。
我的调皮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回忆起年少时所干的那些事,我自己都忍不住会笑出声来。我的同桌是个腼腆的小男生,他从来不敢直视我的眼睛,说话的声音很柔弱,相比之下他反倒更像女生。倒是我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常常以老大自居,说是罩着他,其实是我欺负的对象。
历史本来就是一门很乏味的学科,偏偏历史老师长相欠佳,讲着一口不知是哪个省市的方言,叽里咕噜哦,让人听不懂。她形象也不咋地,目光呆板地转折在我们与黑板之间。我及其不愿意上她的课,经常在课上打盹。有一次心血来潮,我便趴着桌子为她画像,一边画一边还小声嘟囔着。
“眼睛眯成一条缝,黄豆鼻子,血盆大嘴,一付瓶子底儿眼睛,再加几颗雀斑就更完美了……”我正在自我陶醉中,想着继续编排老师。书桌下面,同桌的手抓住我的袖口使劲地抻了抻。真是吃了豹子胆了,明知道我在创作,竟敢打乱我的思路,我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给我站起来。”一个恼怒的声音在我的耳边炸开,回头看去,老师的脸瞬间被我气成了猪腰子。接下来的半堂课我也没上成,直接被历史老师拎到了班主任办公室。
年轻气盛的我不为自己所犯的错自责,反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低着头等着李老师的责罚。李老师拉过一把椅子让我坐下,从书包里取出一个饭盒推到我的前面。
“你师母给我包的饺子,优待了你吧!”李老师脸上带着笑,含着慈爱看着我。我顿时蒙了,傻傻地望着老师,不知如何是好。
“趁我还没后悔的时候赶紧吃了,傻看着我干嘛。”童心无忌,我是住校生,学校的饭菜早已吃腻了,这盒饺子对于我简直是美味佳肴。我立刻搂过饭盒,直接用手抓着往嘴里送,狼吞虎咽的,哪还有女孩子的矜持。李老师笑了,又给我倒了一杯水来。
“慢着点吃,小心噎着。”老师燃了一支烟,叼在嘴里,吐出一串烟圈。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老师依然含着笑,慢声慢气的问。我没有说话,羞愧的低下了头。
“老师也是从你们这个年纪过来的,也犯过和你们一样的错误,你想过没有,你们不是老师的孩子。老师却把无私的爱给了你们,换来的不是尊重,却是恶意地伤害,你这样做对吗?”
美味的饺子,嚼在嘴里如同嚼蜡。懊悔填满胸腔,我的头越来越低了。老师眼角的笑意加深了:“知道自己应该咋做了吧。学会尊重,才算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
事后我主动找历史老师道了歉,奇怪的是古板的历史老师,脸上一直挂着笑,似乎忘了我曾今带给她的伤害。但李老师的那番话让我终生受益,现在我都感激他。
在那个懵懂的年纪,感情的小船也曾一度的偏离。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常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他比我高一届,是学校文体骨干。那些日子,我总是一个人静静地望着窗外,希望能看到他那一闪而过的身影,不经意的回眸,他竟然冲着我乐了,电流划过我的心扉,如同揣着一窝调皮的小兔,低着头脸儿羞红了。然而一切都是自己的单相思,心仪的他始终都不知道我的存在。经年后,我已经想不起那个男生的模样,但那种心跳的感觉却始终记忆尤深。
悸动的年代,提起笔便放不下了,校园树林里的恶作剧,吓哭了胆小的女生。晚自习翻过高高的墙,跑到镇里的露天影院看电影。入夜了,披着床单学着香港歌星,扯着嗓子唱不着调的校园歌曲……老师的责怪声犹在耳边,所有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时光荏苒,步入中年,回想前尘往事,有眼泪,有叹息,更多是萦绕在懵懂季节的笑声。今生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淡无奇,都是自己的选择,深深浅浅的足迹收获着一个真实的自己。
第三篇:青春的悸动散文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早春二月是个特殊的季节。
在每一个春潮涌动的日子里,那段叫做青春的时光,就像一只只归来的燕子,翅尖儿上满携着萌萌的春意,掠过我漾动的心湖,惊起我沉淀的记忆。
春寒料峭的二月,那依然凛冽的北风掠过小镇的街街巷巷,似乎要把冬天遗落在人间的痕迹清理干净。
我循着风的脚步穿过清冷的街道,风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由,最无拘无束的。我羡慕风,刚刚还在身边,眨眼的功夫,它就在河岸边的柳梢头上荡起了秋千,在枯黄的草尖儿上舞蹈,在这条四季流淌的河面上滑翔。它轻轻地在我的耳边呢喃,在我的耳边吟咏,我听懂了,它是在告诉我,一个美丽的春天就要来了。
小镇虽然小,但靠着山,依着水,风光迤逦的景致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无论我走的多远,也无论我走了多久,都难以割舍我对它的依恋。岁月悠悠,改变着它的容颜,却未曾消磨掉它的古朴雅致,它也未曾缺失自身的清丽与灵秀。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清秀的山与澄澈的水之间的小镇人,不知从何时敲开了山的胸膛,撬挖着山表皮下的层层青石。隆隆的爆炸声整日里响彻耳边,一车车石头源源不断地从山里拉出来,一群群年轻人在山场与家之间奔波忙碌。那些年,对于众多的小镇少年来说,似乎没有几条更好的路可选择,要么读书读到外面去,读到城市里,继而远离大山与田地;要么走出校门,留在小镇,继续重复上一辈人的艰辛与苦难,除了和土地打交道,就是在石头堆里摸爬滚打了。
我很不情愿地做了后者,坚硬无情的石块儿磨破了我的双手,同时也几乎压垮了我对未来的希望。我明澈的双眼逐渐黯淡无光,锤錾的叮咚声中,我迷茫的目光透过粉尘漫天的山场,伤感和绝望笼罩在稚嫩的心头。我捶胸问自己:难道我真的要心甘情愿地在这石头堆中庸庸碌碌地过一生吗?
不!虽然我看不到方向,但我对未来依然憧憬着、幻想着,我不想把自己的青春埋没在这乱石堆中,我也不想在将来的某一天像我的乡亲们一样,被突如其来炸飞的石子送到黄土中去。我情愿是一股掠过山间的风,抑或是一只飞过头顶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飘飞向那色彩绚烂的远方和无法预知的未来。
二月的小镇是悠闲的,还不到种地的时候,山场也没有开工。镇里如同往年一样,照例从外面请了戏团。这已是多年的习俗了,就像五月初五端阳节的庙会必不可少。只不过唯一不同的就是,端阳节的戏必须得请省里的大剧团来演,而二月的戏则不甚讲究,二人台、大秧歌、耍孩儿等五花八门的地方小戏,时常上台一展风采。每到这个时候,除了本镇,还有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们都会赶来凑热闹,戏场里一时间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然而真正看戏的却只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年轻人是不会认认真真看一场戏的。戏场里哪一块儿女子多,哪一块儿就最拥挤,年轻小伙们扎着堆地往里挤,常常挤得女子们惊呼连连,惹来沉浸在戏中老人们的不满与呵斥。
那时,我家院子大,房子多,以往每年唱戏的时候,都会有演员被分配到我们家住宿。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记得,那些涂抹得五颜六色的脸谱,常常让我感到既惊奇又新鲜。在一大盆清水变浑浊后,又往往令我疑惑与失望,化起妆与卸了妆的巨大反差,极大地刺激着我的好奇心。于是,好多与我同样好奇的少年们总是在剧团人员的驱赶下,也忍不住要趴在后台的门口,你争我抢地看演员们是如何把一个自己妆扮成另一个自己的。
风轻轻地,带着早春的讯息,吹过二月的小镇,掠过我躁动的心田,拂过我茫然的脸颊。十九岁的季节是春的季节,我像一株刚发芽的小草,努力地生长着,试图突破头顶的压抑,摆脱拢在周身的束缚。
十九岁那年的二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镇干部领着三个姑娘走进了我家的院子,说是剧团的演员,看父亲能收拾出哪间屋子给她们住。父亲回头望望愣怔着的我,我茫然地看着天,父亲平时不常回老屋,只是这段时间因为我,才隔三差五地从学校回来,给我做点饭,在老屋和我呆上一晚,我心里知道,父亲是不放心我。因为,一年前相依为命的奶奶去世了,给我的打击很大,又因为半年前的一次车祸,让我身心俱伤,父亲大约担心我会出问题。其实,我是非常幸运的,在那次运送石头的路上,我们的车被一辆失去控制的大卡车撞翻了,我被巨大的冲击力甩了出去。当浑身是血的我从马路边爬起来的时候,我不可思议地发现,竟然只受了点皮外伤。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深切地感到,生与死原来是这么的近,只在咫尺之间,只在眨眼之间。我不禁迷惑地问自己,我该怎么走我以后的路呢?我怀着压抑沉重的心情独自一个人在老屋养伤,父亲所做的一切,我都视若无睹,我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阴影之中。
我避开父亲疑惑的目光,一声不响地推开西屋的门,屋子已经在早晨打扫过了,就差烧火了。塞北的二月,天气依然寒冷,屋子里断了火就凉彻入骨。
灶火着起来了,姑娘们把洗刷用品一一摆上了柜顶,那些样式新颖,颜色鲜艳的小瓶子、小盒子使原本空无一物的柜顶一瞬间有了灼灼的生气,我不禁看得有些出神。“嗨!”冷不防肩膀被人拍了一下,我吓了一跳,那个胖胖的姑娘脆生生地笑着,另外两个姑娘也看着我“咯咯咯”地笑。我一时局促起来,我的脸一定红了,因为我感觉到了脸颊发烫,呼吸不匀。我没想到她们这么开朗、大胆,与我所见过的农村姑娘、小镇姑娘完全不同,是一种清新新、热烈烈的感觉,我不由得对她们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新奇的好感,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明白那种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我这个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两面性,这种充满矛盾的两面性,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相辅相成,使我一直处在两个自我中艰难挣扎,痛苦抉择。
躁动的青春,我也渴望爱情,但是另外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念头却屡屡阻止着我。我喜欢浪漫、热情和不顾一切,但我同时又自负、自恋和目空一切。可以肯定地说,我的脑袋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很多,我什么都敢想,但有许多事却不敢做。就像我突然面对那些有好感的女孩子的时候,我会心跳加快,语无伦次地说不好一句完整的话。我小时候的一个玩伴,同时也是我的一个表哥就常常笑话我。他很会讨女孩子欢心,不过他也很花心,迄今为止,他已经结过三次婚了。
尽管我非常腼腆,但是镇上有一个女孩子却和我走得很近,她是我一个同学的姐姐,她特别活泼,属于那种坐立不住的类型。她的父母对她们姐弟很宽容,同样,对我们也很宽容,在她家,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说笑吵闹,根本不必担心她的父母会呵斥我们,她家就好像是我们的“青春俱乐部”。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跳舞就是她教的,我对跳舞不怎么感兴趣,看着同龄的少男少女们兴奋地在她家堂厅跟着音乐扭动,我因为不会跳,只是坐在那里看。最后是她把我拉到她的身边,一步一步地教我,并且一个劲儿地夸我特别棒。
我没想到,有一天前院的五子他姐到我家说媒来了,说的竟然就是我那个同学的姐姐,我愕然。继母说多好的一个女孩子啊,挺合心事,父亲则说这小子成天胡思乱想的,就得找个人管着他了。看着他们谈得热火朝天的样子,我像以往父亲逼着我去看对象时一样,摇头否决。父亲满以为我和她走得那么近,觉得这事儿能成,不曾想,我还是老样子,油盐不进。父亲从开始的诧异不解继而非常恼火,质问我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迷茫的目光穿过窗玻璃,与几只苍灰色的麻雀一起落在院里那棵蓓蕾满枝,即将怒放的杏树上。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在想什么,别人又怎么会知道呢?此事自然没有结果。
临近中午,阳光暖暖的,剧团的三个姑娘安顿好了,她们的笑声从门口飘出来,荡漾在我的耳边,荡漾在初春的院子里,好奇与兴奋在她们稚气未脱的脸上绽放。自称“波儿”的胖胖姑娘说在来的路上看见河了,亮光光地刺眼,好想马上去河边看看。我没言语,因为太阳已经在头顶上了,她们在镇里临时弄起的食堂刚吃过午饭,就要我带她们去河边。
二月的小河边,两岸的草还是苍黄黄的,而河底的世界却是绿意融融。姑娘们的笑声引起了几只小鸟的好奇,它们在枝头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猜测着这几个陌生女孩子的来路,鱼儿早吓得躲起来了。我从小就在这小河边长大,听着河水“哗啦啦“地唱着歌,似乎也在欢迎远方来的姑娘们。
第二天,我知道了另外两个姑娘的名字:永芳和陆萍。陆萍是电吉他手,永芳是学舞蹈的,而波儿是打架子鼓的,她们不是剧团的主要演员,是艺术学校的实习生,和她们相处几天以后,我才知道她们都是十八岁,比我小一岁。
第二天,夜戏快开场的时候,我正和几个少年在戏场里瞎聊,她们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尤其是波儿,好像是从夜的暗影中跳出来似的,“噌”的一下跳到我面前,把手里提着的一个小袋子递到了我手上,我慌乱地推辞了一下,波儿“哎呀”一声,陆萍说专门给我买的,永芳说别不好意思,一定要拿着。说完,三个人嘻嘻哈哈地跑向了后台。
我捧着袋子还在发呆,身旁的伙伴们羡慕地起哄,说什么我走桃花运了,不能一个人全占了啊,应当给他们也介绍一下之类的废话。我说:瞎说什么呢?一个个长得跟野兽似的,吓不死人就够好了,还想入非非呢?话刚说完,手里的袋子就被抢了去,原来是瓜子。这些脸皮比城墙还要厚几倍的家伙们,每人一把就分完了,竟然没给我留一点儿,还说什么我不用吃也乐着呢!说实话,长这么大,第一次有女孩子送东西给我,我心里的确是美滋滋的,有点受宠若惊的感动。
那个时候,小镇的少年们对于这些平时见不到的演员们,总是有着一种充满神秘感与新鲜感的向往,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少年们挤在后台门口,就算是看一眼也想瞅空子瞧瞧演员们化妆。
我家的院子那些年没有大门,人进院很方便,但我从来没担心过家里会丢失什么东西,况且我也从不在乎,因为我家里除了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是,自从她们住进来以后,院子外边总有几个“二流子”像饥饿的狼崽子似的荡来晃去,我不免有些警惕起来。曾经在邻村发生过几个“二流子”骚扰女演员的丑恶事件,我可不想她们在我家受到任何人的骚扰,我没什么理由地成了她们的护花使者。她们并不是每场戏都出场,而只要她们中有任意一个不上场呆在家里的时候,我便也不会去戏场看戏。为此,我的两个最要好的伙伴军和锁也不去看戏了,陪我在院儿里下几盘棋或者海阔天空地聊。很多时候,她们也会加入到我们的话题中,谈一些自己的见解,说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院子里时不时地响起我们欢快的笑声。“二流子”们不甘心地上前搭个话,我们也没人理会,她们更是连眼皮也不抬一下,“二流子”们很无趣地见无机可乘,愤愤然地结伴又去挤女人堆儿了,往往挨几句骂或者被踢几脚也还是涎着脸挤着坏笑。
青春的心是捉摸不定的,我站在二月的风中,感受着风的轻抚,感受着初春的沁凉,感伤随风一点点散去,快乐像小鸟落在我的心头,我突然间发现,我的心情特别好。短短几天时间,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剧团在小镇的最后一场演出是现代歌舞,流行音乐在耳边响起,霓虹灯在舞台上闪烁。我的目光越过夜色中攒动的人头,搜寻着她们的身影。剧团一共演出了七天,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观看表演,因为这场演出结束后,她们就要去另一个地方演出了。那个假小子头的胖波儿,架子鼓打的精神,永芳舞姿曼妙,虽然六个跳舞的姑娘服饰一样,妆扮一致,但我还是一眼便认出了她,陆萍不知躲哪里了,没看到。只是在歌舞结束以后,我和几个少年往场外走的时候,后背被硬硬的东西捅了一下,我猛一回头,陆萍的吉他还没来得及收回去,波儿和永芳一闪,娇笑着躲在了陆萍身后。我惊讶于她们的好眼力,这么暗的夜色中,她们居然在众多人中从背后认出我来。女孩子似乎都是爱笑的,她们的笑声在幽幽夜的暗影里脆响,笑声应该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我被感染着,情不自禁地随着她们笑了起来。自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我还没有像这几天一样开心过,她们就如春天的小鸟,欢快、轻盈,在我的身边翩飞。在青春最美的年华里,她们带给我别样的快乐与激动,虽然只是很短暂的几天。也或许,因为短暂才使人记得深切,弥久,那份欢乐,深深地嵌在记忆中,时不时地散发出悠远绵长的醇香。
歌舞表演过后的第二天,她们走了,就像二月的春风一样,在我的心湖荡起阵阵涟漪后,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就悄悄然地消失得无从寻觅了。
杏花怒放的时候,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信,是波儿写给我的,这是她们临走时和我的约定:互留地址,经常写信。波儿说喜欢我写的字,希望能经常看到我的信,还说在实习的日子里能够结识我真是好快乐!一页稿纸我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我随即动笔给她写了回信。这一来一往之间,竟然持续了好几个月,直到秋风萧瑟的时候,忽然间收不到她的信了,我寄去的信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了。我的心骤然间像一片飘飘摇摇的秋叶,迷迷茫茫地不知道要落往何处。秋天注定是一个感伤的季节,我不是诗人,却被一种莫名的伤感笼罩着,在秋风中独自神伤。
又一个早春二月,我的伤早好了,父亲见我还没有上山场的打算,就强调我说,伤好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而我早已有了想法,我要学一门技术,我可不想把这辈子交代在山场里。父亲问我是否还给那几个唱戏的姑娘写信,我说不写了。父亲打开他经常锁着的那个柜,取出几封信递给我,并且说戏子无情,他怕我沉迷其中,所以把信压下了。我目瞪口呆地看着那几封信,内心的愤懑让我的脸色很难看。父亲说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我,我说事情不是这样的,我们只是相处很好的朋友,与其他无关,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和父亲说过一句话,我也再没有写过信。
直到现在,我的想法还是很多。我常常望着天空发呆,看着那些纤尘不染的云朵出神,我的目光会追随一只飞过头顶的小鸟远去,直到那无边的天尽头。
第四篇:雨,滴答了悸动的心(经典散文)
雨,滴答了悸动的心(经典散文)
雨,滴答了悸动的心(经典散文)作者:雨帘
编辑:明月
生命的痛,在于有梦,有思念。思念的痛,在雨夜里翻来覆去。小雨滴答滴答地下着,有点忧郁的味道。
想你了,我从来不会掩饰,总是会告诉你我的感受,却从不敢要求什么,因为我害怕,怕你会逃跑、怕我会迷失。一场雨,淋湿了我的梦,也淋湿了我所有的心思,在梦与醒里,飘摇在黑夜与黎明的弦上。你的恬淡与宁静,是我梦中的最美。你像那婀娜多姿的荷花,在我的心湖里亭亭绽放;你像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我生命的四季飘香;你像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女神,涅磐成我心中的凤凰,变成我心中的美神。你飘逸的神采,有月光的柔,煦风的爽。在雨季来临的时候,感染了一春的梦。缤纷烂漫里,构成我生命的四季。
摇曳的风中,摇曳着你的美!在光与影里,重叠着我的希望!我要把那一腔的心思,裸露在风中,任日晒雨浸,在故园的渴望中,浓郁成一杯思念的酒,在渴与望里品尝。
我喜欢春天的暖阳和鸟语花香,喜欢夏天的热烈和繁华似锦,喜欢秋天的缠绵和天高气爽,喜欢冬天的纯净和银装素裹。你是我春晨里最清新的一抹阳光;你是我夏日里最凉爽的一缕轻风;你是我秋空下最亮丽的一面旗帜;你是我冬夜里最深沉的一种渴望。
邂逅是一种上天注定的缘分,相识是一种悸动后的爱恋,相知便是人间最美妙的感觉。生命的湖泊里,你是我梦中奋飞的海鸥,翱翔在我生命多彩的天空;生命的田野里,你是一只快活的蝶,翻飞在我的梦里,翻飞着我梦的心思,捕不牢,逃不去。
推窗,眺望远方,山重水隔。烟雾缭绕里,牵绕着我的心。我愿做一只南飞的雁,在长途跋涉里,感知爱的坚韧与不屈。在情的大海里,我宁愿被你淹没,在长长的梦里,永远不再醒来!云淡风轻,艳阳下,你飘逸的头发,如清风中的旗,成了我永远追寻的方向。
梦的梦在梦中,我的你在哪里?我思念的美神啊,你何时进入我梦的家园,成就我一生的梦。有时候真想去那个传说中的地方望一望,和内心的自己打个招呼。想象出发时的兴奋和满满的期待感,到达之前那段煎熬的等待,以及到站后莫名的成就感。可惜,雨,阻挡了想象的脚步。我不忍想象那种失落,于是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雨中。春天的雨,没有甜蜜的疯狂,只是平平淡淡,飘飘洒洒。
你的微笑,让我感觉生命的清新;你的妩媚,让我感知生命的激情;你温婉的南国口音,依稀在梦里,成了我一生的眷恋。于是,我期待有阳光的地方,人的心间总不能一直都让忧郁占据吧。可惜,没有雨的地方,总显得那样的干涩,静谧的心会莫名变得浮躁。想放手,就让这雨浇透。为你,保持心内的纯真,为你,让青丝成绳,蜿蜒向你牵引。眼中隐忍的伤痕却让相思成雨,让影如幻思念成藤。谁都会有着好多的心事需要述说,谁都需要把心里的苦闷发泄,谁都会在艰难与无助的时候需要帮助和理解,只是我现在要试着习惯一个人……
春天的雨总是朦胧的,看不清世界,只能想起这世界原来的清晰动人。清晨,下了一夜的细雨仍敲打着窗棂,叮叮当当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朦胧的眼,恍惚间,天地一片苍茫。起身倚窗,辗转欲语无人诉,无边丝雨细如愁,在这样的雨天靠近心房,远离浮华,仿佛沐浴在天地之间灵气的雨,略带着悲凉……长亭外,西楼上,琴声是否依旧?
最喜欢这样的时候,泡一杯清茶,静坐阳台一隅,双手和握着不知是茶还是水的温暖,微微升腾的茶雾微醺着眼。在这样的氛围里,听着窗外的雨落,风起,一些或浓或淡的往事浸润了茶的味道……曾经的惆怅,不知道是否似雨融入泥土,滋润着春天的花蕾。
窗外柔和的景,有些寂寥,也有些温暖,各色各样的花伞恪守着雨天特有的景色。微闭双眸,聆听着、嗅闻着,潮湿的空气里,捕捉着雨的忧郁。
三月的雨,三月的风,吹绿了原野,剪落了枯枝,润红了花儿,不知能否剪去我枯黄的心情。随手翻开忧伤的记忆,思念已化成漫天的雨。那些细碎的过往已被吹进随雨的风中,春夜寒,记添衣,千山隔,心依旧,莫忘月圆共婵娟。站在尘世之外,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等到另一个世界,只是知道你的一言一语,点点滴滴,已成为了我生命里深深的印迹。
走过喧闹的夏,走过成熟的秋,走过寒冷的冬,来到稚嫩的春,在这个时节,沉静是最得体的举止、最舒服的心态、最美好的服饰。
如果音乐是有颜色的,那声音就是跳动在心中最鲜亮的音符;如果生命是有航线的,那声音就是黑夜中的一丝亮光照射寂寞的行程;如果红尘是有两岸的,那声音就是摆渡此岸彼岸的一叶小舟。闭上眼睛你在眼前;睁开双眼你在心里。打开心窗,你送给我的歌声在这夜雨中清晰唱响。不思量,意难忘,徒留一帘幽梦。
遇见,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注定,是一种不期。有时遇见则是一种改变,是一种刹那的惊喜,甚至是一种不可预期的爱。它,让时间静静凝固,绽放成一朵瑰丽的花;它,不偏不倚,总让人怦然心动;它,有时也让人无奈,不让自己迷失,让遇见成为美丽的意外。一切都是缘,一切缘都是命中注定,虽然知道你我隔着一张叫岁月的纸,依稀可见,却无法穿越,那只是飞着的梦想,你来,无悔。你去,无怨,沉迷在梦中,即使伤痕累累,不觉有痛。
喜欢安静的欣赏一处风景,安静的上班,安静的生活,也许幸福不再,也许日子依旧,但是再平静的心也有似鱼跃出湖面的涟漪,一如窗外的雨随风敲打着心灵……
一阵微风拂过,俯身轻捻,贴于手心,让窗檐的雨水一滴一滴为它澄澈、洗礼;当看到它一尘不染,金灿夺目时,我心灵豁然开朗。默默拿出最心爱的一本书,把它收藏在书的世界里,收藏在心的海洋里,收藏在灵魂深处。天空悠远而朦胧,像老人的眼睛。
细雨时节,潸然泪下,不知心会飞向哪里?情爱这片伤心的海洋,《廊桥遗梦》的遗憾,让我不忍回望。那年、那月,恍如昨日,一种境界,让人追求,一种深情,让人难忘。飘渺的雨天,灿烂的笑颜,长长的思念。曾经的美好,温暖着我的回忆。能不能让我陪着你走,为你撑一把伞,在你纷飞的心情里,走进流浪的回归。我的思念是漫过满池荷叶的等待;我的思念是走过岁月深处的等待;我的思念如同碧波千浪一般拍打着胸前,如利剑一般穿刺心脏!爱流走了记忆;情缠绵了岁月,悠悠的风像回忆,轻轻的雨像情感,盼望着雨后的阳光能温暖着人们相知的眼神。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季节,一片天空。
远处两只燕子在屋檐下翻飞嬉戏,不知它们是否见过了那块叫“天涯”的石头。天涯远吗?咫尺近吗?蒙蒙的雨中似乎看见你在彼岸彷徨驻足。
有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相信你就是我五百年前的约定,不然,为何你的身影会漂浮着细雨的光影里?不然,为何不曾相识就已相知入骨?不然,为何此时仰望你的方向思念的痛涌向全身。
雨清瘦,情依旧,心情被雨水渗透。雨,你知道,我心如莲。莲的独立,莲的淡雅,像一段天籁音乐,来自心灵,它的旋律,可以唤醒生命;莲的纯洁,像一阙华丽的唐诗,一阙婉约的宋词;它的灵犀,可以直达心灵。莲的芬芳美丽,风懂;莲的矜持心事,雨懂。花开的声音,雨知道,因为那是思念的絮语;花舞的身影,风知道,因为那是牵挂的辗转;花落的情怀,心知道,因为那是无奈的苦涩。可记得心头悸动的时刻,可记得激流涌动般的情感,可记得枝头到手心,手心到臂弯是心与心的距离。
思念很美,美得我把思念磨成墨,再一遍遍地写在纸上,每个字都充满着你的身影。一帘疏雨,雨帘幽梦,谁把你我遮挡。谁让你我隔雨眺望,雨越来越大,你的身影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终于消失在人海中。顾望怀愁,遗情怅惘,谁走在谁的愁思里?谁又是谁在红尘的伤?
时间也许能冲淡一切,但时间也让我的记忆不断累加,思念的砖一天一天地垒,让我躺在这思念的小屋里,时时在孤独中去回味每一个细节,每梳理一边,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冲上心头,我是一个忧伤的男人,想起你,泪水就会在眼眶打转;但我也是一个坚强的男人,我用心导引着把泪水流在心里,再也不会如细雨般纷飞。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夜雨飘零之后,会不会有彩虹升起任我追赶,会不会像一伸手就会碰碎的水中月。
曾经那些撩拨心智的温暖词语,抑或是一声嗔怪,总会在心头荡漾起某些情愫,即使相隔天涯,也会如咫尺般,两颗心碰撞的火花燃尽夜的寒。
夜,如期而至;雨,潇然而落;心,寂然而殇。夜,增添了雨的色彩,拉长了雨的思念,诠释了雨的情怀;雨,让夜多了份凄美,多了份澈凉,更多了份浪漫;夜雨,让心海澎湃,让岁月璀璨,让人欲火重生。心,在夜雨里潮湿、放逐、惆怅;人,在夜雨里徘徊、沉积、守望;时间,如此在夜雨里淡去,唯美,永恒!一直单纯地希冀着能和心爱的你相伴到地老天荒,手挽着手一起撑一把伞走在夕阳里。可是这份单纯的美好,如今却已经遗落在了时光的背后,只能用文字书写着对美好的向往。
青柳细雨,潋滟依依,一抹深深的叹息,带不走我对你悸动的心。
溯洄迷蒙,站在流年的风口,一个人停守着曾经的静谧,放眼远眺,长叹你消失在青柳细雨晓风残月之间的背影。
茶渐渐凉了,冲过几次,没有了茶的清香,亦没有了茶的色彩,平平淡淡,无色无味,只有了温度,也许这就是我的世界。
你的背影,如一泓澄澈的清泉,流淌在心底;你的背影,如一阕诗词,婉约清丽;你的背影,如一道风景,默然镌刻在我的眼底。红尘似水,泪染胭脂,浓醉烟随。情何切?意何浓?因缘结果终是梦。尘缘千丈,天各一方,相思苦长,长到忧伤。
风紧吹,雨漫漫,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心间升起的疼痛,一如岁月期盼的美丽落入风雨,有谁会记得窗上浅浅的痕是谁而留,又为谁而留。
就这样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天,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纷飞的细雨,似乎只有我能听到她们在低吟浅唱,浅唱那抹只有阳光能懂得的凄凉。飘雨的季节,我将你静静地念想,用记忆来温润分离后的悲伤。
窗外的雨依旧,一曲飘若仙子般舒缓的音韵传入耳膜,悠远、绵长……
第五篇:朱自清散文春
篇一: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婷婷lisa21 提供篇二: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篇三: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2.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3.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 学们朗读第二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4.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