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滚石子画教学反思
滚石子画,是指将小石头染上颜色,然后放在白纸上滚动,在纸张上留下痕迹形成的画。今天下午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一幅。
当我看了每张画纸上留下的痕迹,心里直打鼓:这画就这个效果?从画面上看,就是一点的墨迹,很平常的,我有一点点的失望。不过,做为教师,我知道自己不能将失败的暗示传递给孩子。我又用起了我最喜欢的一种教育方法------装傻。我装着什么也看不懂的样子,让孩子给我解释他们的图画。在孩子兴奋的描述中,这样不起眼的画居然变的如此的生动了。
我选取了几张最不起眼的画,让孩子自己讲述;
应杭旭,他的画也许的石头大了点,滚不动了,并且有点弄破了,我让他第一个说自己的画。他很开心的介绍:“我这里,有点象一只小鸭子,另外一个地方,有点想个脚印,还有个小石头,破掉的地方就算它的池塘吧。”
范其乐:他的画呢,石头滚动的很充分,到处都是痕迹,我静静的等待着他是如何看自己的画的。他很自信的介绍:“在我的画里,有一朵玫瑰花,玫瑰花下有一只小鸟,另外一边是一个小朋友。”听着他的精彩的讲述,我不禁为他自豪----这样杂乱的痕迹,他居然把它规划的这么好。
梁昌剀:他的画也很平常,大的小的痕迹交织在一起,看起来也是有点杂乱的。可他对自己的画也有了充分的规划和构思:“这些大的,都是狐狸的身体,小的线条,我打算把它画成狐狸的耳朵和脚,还有的地方,我画上一点花,这样,就变成了狐狸是花里做游戏了。”
听了孩子们的介绍,我不禁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鼓掌。
同时,也为自己的又一次“懒”而得意,有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发挥,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着自己的方式创造,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在家教育中,我们也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尊重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第二篇:小班美术《玻璃球滚画》活动反思
小班美术《玻璃球滚画》活动反思
小班美术《玻璃球滚画》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孩子的小手肌肉发展有快慢,所以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差距非常大。但是在这次的美术活动《玻璃球滚画》的创作中,孩子间的差距非常小,孩子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整个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参与活动,活动中的氛围轻松而愉快。整个活动能有如此效果,是因为我在美术活动中注意了以下几个细节:
一、适时地出示范画
活动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今天要用玻璃球来作画,而是先出示画好的范画让孩子猜猜我是用什么材料画画的。当然在猜的时候我提供了一些给幼儿参照的材料,比如:蜡笔、水笔、玻璃球等等。等我把孩子的答案一一否定的时候,再出示玻璃球,指出这幅画是玻璃球画出来的,孩子们都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叫声。这时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叫我示范给他们看,于是我便向孩子们示范如何进行玻璃球滚画。在示范的时候,孩子们没有一点声音,眼睛就盯着电视机屏幕。等到示范完了,我并没有直接让孩子们去作画,而是请个别幼儿说说我是怎么进行玻璃球滚画的。当孩子们能够正确表述出滚画的步骤时,我再强调滚画时的注意事项,比如:蘸好颜色的玻璃球使用完了还是要放到原来的盘子里,不能弄混了。接下来孩子们在自由作画时已经基本上不会出现步骤出错或者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出现了。
二、提供合适的材料
本来教案中的材料准备是提供孩子一个纸盒子、一颗玻璃球,但是我觉得要每人一个纸盒子比较难收集,而且幼儿操作的时候可能会破坏纸盒子,所以我便把纸盒子换成了班级里现成的塑料小盒子,数量虽然只有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让孩子们轮流作画也是锻炼孩子们耐心等待的机会。事实上孩子们在等待的时候也没有出现秩序混乱的场面,因为在另一半孩子作画的时候我让等待的孩子看好其他小朋友是怎么作画的,告诉他们你不看好一会儿玻璃球就不跟你玩游戏了。小班孩子还是很天真很听话地照做了。
另外,我增加了玻璃球的数量,在同一种颜料中放了三颗玻璃球,以免孩子在选择相同的颜料时不争抢,也能让孩子有选择多种颜色的机会,提供多种颜料还可以使画面更加漂亮。
三、适当地给予指导
虽然这次的作品创作都挺理想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有能力高低差距的。能力强的孩子不用我指导已经能独立完成创作了。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小问题出现。比如:凯凯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盒子里之后小手不马上摇动盒子,而是任由玻璃球停在一处,手稍微晃动晃动,因为晃动的轻了,玻璃球没有滚动起来,以至于玻璃球上大部分的颜料都在一个地方,导致作品上出现一个大的颜料团。这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帮他把盒子晃动起来,而是问他想让盒子里面裙子上的空白地方都涂上颜料,该怎么办呢?他说要让玻璃球滚到裙子上。接着我便顺水推舟“那你怎样才能把玻璃球滚到裙子上呢?”凯凯好像领会到了,马上用手晃动其盒子来。盒子一晃,玻璃球马上滚到裙子上,留下了一条红色的线条。这时我马上表扬了他,凯凯开心地开始继续晃动盒子作画了。
我们教师在指导幼儿作画时不能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领会到应该怎么画,通过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出来并实施的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掌握美术活动创作的方法。
第三篇:《滚铁环》教学反思
《滚铁环》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让学生能在充分的阅读中感悟到课文蕴含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景,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想象、做动作、看图等多种方法,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之中,能入情入境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和交流,从中享受美感乐趣呢?于是,我采用了看图和想象的方法,结合老师语言的渲染,把孩子们带入文本之中,使这一词语转化为学生头脑中丰富而生动的画面,让他们在色彩斑斓的朝霞图片中感受到晨光里乡间小路上景色的美丽灿烂,清新与舒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情景的创设,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如课文中“张开、飞、走、飘、扑、摇响”这几个动词运用十分生动准确,学生怎样才能领悟其用法的巧妙,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为此,我又运用了做动作的方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语言。通过听“鸟叫”和“铃声”帮助学生感受什么是“清脆”,并区别“飘来了”和“扑来了”的不同,这样更加直观有效,学生也能在这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与生动。
我十分重视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以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获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向往,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例如:文章第四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尤其是“飞”“走”“飘”“扑”这四个词语,在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努力指导他们读出这四个词语“快、慢、轻、重”的区别,并加入动作表演,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景物的不同特点,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再加上仿照课文句式说话的练习,即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最终让学生体会到了现在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篇:滚铁环教学反思
滚铁环教学反思
篇一:滚铁环>教学反思
滚铁环是一个民间体育的项目,是儿时玩的最高兴的项目,也是最值得自豪回忆的项目,最近我在二年级设了一个滚铁环的单元教学课,希望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学生能顺利地将铁环滚起来,且能进行简单的比赛。没有想到一个单元的课时结束了,真正能玩起来的并没有几个。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记得小的时候都是自制的铁环,且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就玩的很好,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却怎么教也教不会?
第一节课,我把滚铁环项目做了介绍,并做了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讲解了练习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出如何用力,出现推圈无力和过分用力现象,不过学生还是玩的很积极,并没有因为玩不起来而退却,第二节课,我让学生先练习用手推铁环,等能把铁环推起来以后,尝试把手柄贴上去推,部分同学可以顺利第推起来了,但是很多的同学在手柄贴环时,出现贴不上去的现象,原因有几个:
1、手推的时候无力,导致环滚不起来
2、推环太用力,人跟不上环,等人追上,环已经倒地或出现歪斜
3、手推的时候用力方向不对,导致环出现东倒西歪,根本无法去贴环。
4、铁环滚起来后,手柄贴不上去。
第三节课,我让学生先把手柄贴在环后面,用手轻推环,然后顺势用手柄推,效果还是不明显,不过有几个男同学似乎找个了平衡的方法,开始推起来了,但是出现的问题就是人在环的后面追环,没有能力控制环。玩的很高兴。
第四节课,继续练习手推环,然后手柄去帖环,部分同学能贴上去了,但是并不能顺利推起来。
第五节课,我采用后贴环的方法,不过是贴两点,这样,环就等于靠在了手柄上,开始的时候,环略向手柄倾斜,利用手柄的支持,保持环开始的时候不倒下,然后用力推起来。这个方法比较管用,出现好几个同学顺利滚起来了,不过出现的问题就是:
1、贴不住环,推起来就倒地
2、手柄不能保持在初始靠点上,出现下滑或上升导致环不能滚起来
3、控制不住环,人追环。
第六节课,我采用前贴环方法,贴两点,环靠在手柄上,这个方法环更不容易倒地,学生练习起来更容易,大部分学生能滚起来了,但是不能控制力量,不能控制方向。出现的问题:
1、人跟不上环,手柄容易脱离环
2、人的站位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几节课下来,还是没有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也总结了经验,前贴环和后贴环对于初始的练习很有效,要根据学生自身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用力方面应该是环倒向那边就朝那边方向用力,在多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控制直线或曲线。
铁环看似很简单的游戏。面对现在没有接触过铁环的学生,教授起来却不容易。现在的学生玩的能力都缺失了。
篇二:滚铁环教学反思
滚铁环是我国民间一项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深受学生和群众喜爱。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家中大多都能找到铁环,开展起来比较容易,而且铁环和钩制作起来也非常简单。所以本节课我所选用的教材就是学生非常喜欢,乐于参与的我国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滚铁环。
本课采用主题式情景延伸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剧情延伸等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随着剧情的不断延伸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启发学生对我国这项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延伸的剧情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篇:小班主题教案:有趣的滚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主题教案:有趣的滚画教案及教学反思
美术是艺术活动的核心,只有充分得让孩子感受美、发现美、才能创造美。小班的孩子对鲜艳的东西很感兴趣,但又不能自己画一张美丽的画,于是我们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课题。生成此系列活动,让幼儿完全在玩中学,玩中求进步,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探索并运用不同的球体,蘸上不同的颜料进行滚画,体验滚画的乐趣。
2、感受作品的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滚画的作品范样(裙子、汗衫、短裤、凉帽)等,幼儿操作篮子(盒子)、纸样若干。
2、弹珠、乒乓球、蹦球等若干制作材料。
3、篮子、湿布、颜料以及调色盘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1、夏天到了,贝贝服装公司生产了一批新品,看看有哪些新品呢?(出示:裙子、短裤、凉帽等)
2、你觉得她们漂亮吗?为什么?
3、它们这么漂亮,是怎样加工出来的呢?(让幼儿自由说说讲讲)
教师小结:这些漂亮的服装是用不同的球娃娃,蘸上好看的颜料加工成的,请小朋友认识一下,教师介绍材料。
(二)技能练习
1、提问:球娃娃们都很调皮,喜欢在篮子里(盒子)打滚,怎样让它们既滚得开心,又不掉出来呢?
2、个别幼儿上前尝试,教师与幼儿共同用儿歌小结。
儿歌:球娃娃,圆溜溜。左也滚右也滚,前也滚,后也滚;滚来滚去真开心!
3、尝试。
(1)徒手动作练习。
(2)运用实物练习,要求:眼睛看好球娃娃,手部动作小些,轻些,教师适时运用儿歌引导。
(3)蘸上颜料练习,球娃娃滚起来真好玩,如果让它们穿着彩色的衣服(蘸上颜料)打滚,会怎样呢?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球娃娃穿彩色衣服(蘸上颜料),从不同方向滚,拿起或放回球娃娃后,及时的用毛巾擦干净手,球娃娃用后送回原来的颜料盒。
4、幼儿自由交流:说说球娃娃穿着什么衣服在滚,滚出来的线是什么样子?(彩色的,有粗的,有细的)(三)幼儿滚画1、贝贝服装公司还有一些新品没有加工上漂亮的颜色,你们愿意帮忙吗?
5、你想用几种颜色滚画?
6、要求:
(1)自己拿好纸样,放到盒子里。
(2)选自己喜欢的球娃娃和颜色滚画。
(3)注意操作卫生。
7、幼儿滚画,体验乐趣,教师指导。
(四)作品展示:
1、相互欣赏作品,自由发表意见。
2、共同评价,感受作品的美。
【活动延伸】
利用多种手段为贝贝服装公司加工更多的物品。
活动反思:
活动前请孩子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汽车,与老师、同伴一起玩。“车轮滚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活动中幼儿用车轮作画,观察色彩、花纹和路线等变化,通过想象,组合创造出新形象。从中幼儿体验到用轮子作画的乐趣和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