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共5则)

时间:2019-05-15 11:2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

第一篇: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

【摘 要】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将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能激发聋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加深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聋学生语言

【Abstract】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alm, information technique with deaf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school integration, ability stir up a deaf student language expression of interest, deepen a deaf student to the language literalness comprehension, exaltation deaf student usage language literalness ability.【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ique;Language teaching;Integration;Deaf student’s language

在聋校,当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时候,即当语文以与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形象化、生活化而展现在聋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语言能力。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激发聋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把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的方法、策略和过程。对于聋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环境。从目前的课堂情况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确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例如,把语文知识变成动态效果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像在家看动画片一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聋学生而言,他们的听力障碍问题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视觉补偿,在自己喜爱的课堂环境中,也激活了聋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全日制聋校教材语文18册第9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教师采用口语、手语传统教学,所能表达介绍的计算机的功能较粗略,模糊,呆板枯燥,而播放多媒体课件《计算机介绍》,把学生们引到一个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有故事情节的电脑卡通动画情景中。在这直观形象、充满动画乐趣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们那种急于想知道电子计算机更多的功能的心情,诱发了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启发提问:“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呢?”聋学生们争相举手发言,联想介绍计算机的其它功能。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加深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语文是百科之本,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各学科各种知识要准确、周密地表述出来,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对于审好题,透彻地理解概念,公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理解了语言才可以对语文知识更好地吸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师加强刺激对象强度及背景的对比度和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有效地快速地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如教学第10册第5单元的写物篇《翠鸟》时,可适当地对“红色的小爪”“橄槛色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等部位不停地闪烁来突出翠鸟美丽外形这一特征,使得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学习《翠鸟》第一段鸟的外形之后,学习第2、3自然段,对课文中出现的“疾飞,轻轻地,停,注视,机灵,露,逃脱,蹬开,飞,叼,贴着,摇晃,荡漾”等动词进行认识讲解,通过动词来理解翠鸟的捉鱼本领和飞行技术。教师讲解后,再回到录像中来,让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得到进一步深刻理解。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巧用媒体,再现情景,设置问题,启发分析。那优美的画面、轻柔的古典音乐、饱含深情的朗诵,将学生带进如诗如梦、淡雅静谧的意境。强烈的声像效果、教师的适时诱导,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这特定环境中那种特殊心态,体验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提高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学生对字、词、句的熟记,对句子、课文思想的理解,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因此,提高聋学生的语言能力必然会促进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如何提高聋学生的语言能力呢?信息技术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1 利用信息技术,能对句段中的文字,处理出语音的强弱、语句的连贯及停顿。

比如,在连贯的字词下面划线,在重点读的地方用颜色区分等等,这是教师用最简单、最鲜明的手段来帮助聋学生理解句段的意思。语音的强弱,读出了句的重点,语句的连贯和停顿,读出了句的逻辑关系,读出了句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经过长期不懈地这样做,聋学生对句子、课文思想的理解更加正确,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说话意思连贯,表达流畅。

3.2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声音、图像与文字一一对应地呈现。

如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按偏旁部首将汉字归类。对于聋学生来说,教师很难用手语地把字各个偏旁部首准确地表达出来,而用电脑可以把相同的偏旁部首设计为突出的一种颜色,再用慢动作、慢镜头把字的偏旁拆开,组合,重复演示,突出强化,效果明显。使原本用手势难以表达清楚的字的偏旁归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为了有效地达到课内训练学生朗读(背诵)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段MTV式的录像。画面上展现着北京城内:宽阔的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巍然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漂亮的马路,飞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汽车,鲜花簇拥的花坛……画面随着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录音)而闪现。学生陶醉在迷人的美景中和动听的配音(部分学生有残余听力或有助听器),思维活跃,教师一边动态地呈现这迷人的美景画面和动听的配音,重复闪现,学生们一边跟着画面的闪现,大声地朗读或背诵课文。在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感情,一个比一个读得流利的情境中,他们毫不费力地就把课文背诵下来。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灵活有效地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育心理学》,张楚廷、母庚才,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

[2] 《聋校教育学》,王效贤、王明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 《聋校语文教学200问》,季佩玉、李宏泰,华夏出版社,1996年

[4] 《聋教育入门》,程益基、赵锡安、雪湘明,华夏出版社,1993年

[5] 《现代特殊教育》2008年第4期、2009年第2期

[6] 《特殊教育》辽宁省教育厅主办,2000年第4期

[7] 《中国特殊教育》2008第2期、2007年第2期

[8] 《厦门特教》2002第1、2期

[9] 《人民教育》2002第7、9期

第二篇: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黄利

摘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强化课内语言训练,加强写话训练,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培养聋儿语言能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和谐环境语言能力

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聋生必须依赖语言去学习,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以适应社会。

一、强化课内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耳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生理基础,形成听(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来学习知识、表达思想,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

1、加强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话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是一次生活经历„„

(1)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训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图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事物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个一个的意义块,使聋儿在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形时,能够正确地表达,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提供的图片较少,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使得图片的内容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在选择图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图片的内容难易程度。必须结合当前所学习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选择,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图片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来选择,如操场、教室、宿舍、家庭等等。三是图片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样。除了静

态的图片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提高学生的说、写话兴趣。

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重视一图多写的训练。

所谓一图多写就是一幅图在不同的时期的写句要求是不同的,由一句话到几句话,由几句话到一段话,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一幅图在上学期是这样写的,到了下学期就必须进行丰富,到了三年级就是一段话,到了五六年级也就是一段话了。这种前后连贯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

② 重视反复练习。

一幅图必须经常练习。经常练习一方面是巩固,在聋校学生的遗忘率是十分高的,主要学生在平时运用得少,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出示,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并且正确,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在反复中把句子写完整、写生动。

③ 重视分类练习。

对于可以写同一类型的句子的图片可以进行集中练习,以提高学生对一种句子的理解程度。如在学习把字句时,我们便可以将能够写成把字句的图片进行集中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把字句中施动在前,对象在后的理解。

④ 要重视人图向生活的过渡。

看图写话的目的并不是应试,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写话的情境,给学生一个氛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的表达。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有出现类似于图片中的情景,一定要及时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乐”是思维的“内燃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乐”的环境,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材料,而觉得要说和写的话很多。这时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句式,指点他们如何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便行了。例如:在写做过的一件家务事时,我就先问学生在家有没有做过家务,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说同一件家务时,学生还讨论得很激烈,分别说出不同的做法。过学生充分的说话以后,我提出句式“„„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让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只有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地中,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才会乐写、能写,所写的内容才是最生活的,最有用的。

我还坚持指导学生写日记。通过坚持写日记,要以培养聋童主动表达习惯,积累写作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正常地开展每日写句和写话训练,并逐渐过度到写日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表达习惯。在开始阶段不一定重视语法,要重视孩子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自主体内心的需要而进行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上逐渐重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法(并非语法知识)指导,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发展。

(3)重视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说写话训练中,我还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在学习中才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看图说话《两只小羊过独木桥时》(两幅图),只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不同的结尾。第一种,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第二种,一个老山羊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两只小羊都红着脸,难为情低下了头,说:“你先过吧!”第三种,两只小羊在桥上商量,我们把这个独木桥扩建一下吧,让大家方便。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聋儿对语言的学习、看听话、摹仿、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展,聋儿对学习语言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同时在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抽象的内容无法演示、无法讲解。指使聋儿不能建立正确的语序、语法概念。加强朗读训练,以情引读,以动助读,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聋儿看(听)话能力、摹仿长句的能力、应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使聋儿能够掌握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语言信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随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语序和语法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聋儿学说语言,更需要聋儿感悟语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朗读训练,是提高聋儿感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重视拼读中的朗读训练,为学词学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朗读训练,让聋儿正确理解语言;手口并用,以读促说,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让他们扎实拼读,学会正确读词读句,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悟,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和多中感官参与,才能使学会正确的语法和语序,学会真正的活的语言,达到回归主流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环境,进行多方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生活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交流的语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交流依赖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关心、爱护、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间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从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是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晨、周会,课外的时间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交流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交流语言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同时抓住一切语言训练的机会,包括要请假必须写请假条,发生什么事情要写情况汇报等等。在交流中对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习的语言运用到课外中来,在运用中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1.生生交流。运用写留言条、写信、笔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生运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中,教师重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每组学生选择合适的话题,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手拉手交流活动。在与普通学生进行的手拉手活动中,指导学生交笔友,经常性地写信或当面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3.亲子交流。教师必须给家长讲清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配合。然后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过来,不断改进。如: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外面去玩,用口语或书面语指导孩子说话和写话。

生活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是聋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基础。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

总之,培养聋儿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最终为学习语言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俊明.感官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1.1

[2]银春铭.试论我国语言教学的改革问题.聋校教学文萃,1997.5

[3]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995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指导的全面性。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那么,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尤其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施教是为了不教。

同时,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教师授“法”,更要重视学生悟“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授之以渔”而且还应让学生悟到“打鱼之术”,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只有这样,学生语言能力才会得以提高,而能力的获得又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动口、动手、动脑。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自己不必要的讲解和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行为的实践,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批划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剖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二)、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生动的画面,美好的向往,都会随着老师的范读,向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用最美的语言来给学生范读。如教学《春风吹》[1]时,我在范读课文时,注重了诗歌的韵律美,突出了“绿、红、醒”等重音,读出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的轻柔和“大家快来种树,大家快来种花”的欢快。我读完后,孩子们好象都陶醉了,有的孩子说:“春天太美了,老师读得更美,我好象看到了绿绿的柳树,红红的桃花。”有的孩子说:“我好象看到了燕子在天上飞,听到青蛙在呱呱叫。”这样,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语气感染了,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准确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只有对词语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2]时,文中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来写观众的反映,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的联系与区别,猴子爬竿,观众哈哈大笑,因猴子很顽皮,又穿着小孩的衣服。熊踩木球,观众哄笑,因为黑熊笨重,一会儿要摔倒,一会儿又稳住身子,观众紧张后发出一阵阵欢笑。山羊走钢丝,观众喝彩,因为山羊既没有猴子顽皮,又不像黑熊那样笨重,而是稳稳地走在钢丝上,表现出色,因此人们高声喝彩。又如《我要的是葫芦》[3]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两句话,充分表现了种葫芦的人根本不只虫子、叶子、果实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小葫芦都落了”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以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全文。

(四)、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动口”和 “动手”,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成为阅读过程的主人,尽量多留出时间,激励、启发和指导形式动口、动手、动脑去对语言文字,对课文的字、词、句、段进行具体的阅读思考,让学生具体的读一读、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去开动脑筋独立地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分析、比较、揣摩、品味和表达,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质量。

(1)、让学生“动口”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训练。“读”是理解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感受语言文字。学生只有“读”得充分,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当然这个“读”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得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分析《黄山奇石》[4]中的“仙桃石”一段时,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起名叫“仙桃石”?就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读,不难理解:仙桃石是由于这块石头样子象个大桃子,而且像从天上飞下来似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人们根据这个想象而成的。另外“读”还应包括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味情节时的自由轻读或表情朗读。这些“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小语界不是盛行一种“以读代讲”的说法吗,其根据就是语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模糊的识别功能,就能达到不需教而“自能读书”的境地。

(2)、让学生“动手”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动手画圈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些画圈的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从现在开始》[5]一文时,当老师提问:“小猴子当万兽之王与其他动物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时,就得出示明显的训练目标,即请用“~ ~ ~”画出小猴子的做法,用“——”画出其他动物的做法。目标的出示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令性较为明确,效果良好。这样学习,学生首脑并用,使思维趋于定向,读书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析句品词等语言文字训练就能落到实处。有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草图,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3)、让学生“说、议”,理解语言文字,领会文章中心。

说一说,议一议实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受高考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话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大胆地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凭借教材,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说。教师要从鼓励入手,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教给方法,指导他们练说。一般地说,可选用先听后说,先看后说,先读后说,先想后说,说写结合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和有关的读写等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目标,有依据。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相或插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奇石像什么,在读了课文描写的段落后,再让学生不看书说一说、记一记课文是怎么说的,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议一议这种形式要求较高,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又是形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课堂议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6]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议论知人情,先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并叮咛鲁肃不要把造箭的计划告诉周瑜,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知道鲁肃老实,周瑜疾贤妒能,然后讨论船只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为什么知道“曹军不敢派兵出来”,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最后小结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知人情。第二,议论知天文,讨论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赶造十万支箭,为什么第一、第二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才出发“取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第三,议论懂地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敢于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通晓地理。通过议论,水到渠成,学生弄清了这个了神机妙算的原因是知人情,识天文,懂地理,从而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4)、让学生“做、写”,深化中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又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课文中的有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知识,这个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种认识则达到了理解水平,学生的印象较深。例如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猴子“抱”、“蹲”、“望”这三个动词时,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分别表演出这三个动作,师生在台下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理解词意,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乌鸦喝水》[7]一文时,边教边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做演示实验,一边指导学生把小石子漫漫地放进装水的瓶中(半瓶以上的水),一边观察水面的高度变化,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乌鸦遇到问题勤于动脑,积极想办法的良好行为,受到教育;在教学《詹天佑》[8]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和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写”挤进课堂,这也是当前得到小语界共识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磨嘴皮不如烂笔头”。因为书面语言表达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思维,对于记录思想的文字可以进行推敲修改,因而可以使表达更准确、更条理、更严谨。它可以大大减少口头表达的毛病,使语言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把“写”挤进课堂实质上就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大,不论程度深还是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在学生感知四块奇石的形状后,让学生动笔写出“它们像什么”的句子,进而继续加以深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这无形中就是给学生一次句式的训练,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就会提高形式语言表达能力。至于在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哪些“写”的训练,我想,只要我们有了进行“写”的训练意识,就会找到众多的训练形式和内容。造句、命题作文不必说,还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进行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另外,凡是课文中要求口述的,好多都可以进而转为笔述,如说段意、说中心思想,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课后问题等。总之,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爱动、好奇,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手、眼、脑等协同发展。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又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9]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随着学生各种方法的提出,我及时又问:“这些办法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班里一下子更热闹了,大家议论纷纷。“可以用土。”“用水最好。”“用人不方便,无法和大象同样重。”这样一来,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同时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注意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教科书小学《语文》 [2]百度“阅读的重要性”。

[3]百度“阅读的意义”。

[4] 百度“目前学生阅读的现状”。[5]读者。

[6]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7]小学《语文》研究。[8] 中学《语文》研究。

[9]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10]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

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 教学手段已经落后,教育将发生重大变革,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新能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活动的根。教育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传递的因素,还包含着创新的因素。

一、注重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兴趣、意志、毅力、情感等创新型人格的培养。缺乏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献身精神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述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传记,中外计算机发展的差距,计算机应用及发展前景等。通过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使他们拥有坚韧的毅力,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时代的主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惟有实践,才有创造。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启发,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育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我的具体做法是:⑴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做小报排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文水平;电脑绘画,制作贺年卡、书签,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并创作作品,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创作思路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汉字编码和文本编辑工具,以及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用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做出归纳、概括,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⑵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成绩管理、运动会成绩管理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培养鉴别能力

创新活动,离不开信息的吸收与重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Internet网络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开拓创新视野已成为现代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时代教育已真正成为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相融合的连续体。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畅游,正确选择有效信息,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做到学习上网两不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工具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最现实的是面向未来的知识经济,无论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普及还是知识的应用,都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形成敏锐观察、积极求异、丰富联想、综合融合、知识建构等良好习惯。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优势,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比较的环境,探索和构建“创新教育”的新模式。

第五篇:在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_语文论文

在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利用有效手段,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日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教育界对语文育人功能和对青少年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也反应了社会对语文能力的具体要求。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一些体会,以就教于同行方家。

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理性思考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及培养目标 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口语交际 ”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是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且“听”与“说”的角色在不断变换。“口语交际”不同于过去的“说话”,它比“说话”的要求更明确,更具实践意义。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演讲”,“演讲”一般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参与的双方缺乏亲近感,且具体目标轻于理性认识。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突出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基础性上,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素质为主。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高中教学大纲则要求:“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学习口语交际,就要使学生在意识上想参与,敢参与,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在品德上,积极、诚信、平等、合作、有奉献意识,相互尊重;在思维上,机敏灵活,即时变通,语言表达逻辑严密,以丰富的知识启迪一定情境中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的需求为价值取向。开发学生潜能,弘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个人内在意识的强化,超越自我,走向社会,在开放的,多元化的世界里潇洒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因为有口才、会交际而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伊勒特说过:“在造成一个‘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这里“谈吐”就是口语交际。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利用其或幽默风趣,或生动形象,或富有哲理的美妙言辞引起他人的注意,使人乐于接近甚至倾倒。由此可见“话”不仅是“开心的钥匙”,传达信息的载体,还是一种凝聚力,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青少年语言发展水平是衡量他们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尺,认为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正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俗话说:“聪明的人说话快”就是这个道理。擅长辞令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被人赏识的机会就多,随时有可能把自己推向社会的较高层次。越是在竞争的环境里越是如此。西方国家把舌头和金钱及电脑并称为人生三大战略武器。中国古人崇尚君子之道有三种:“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将“言”与“德”放在一起,足见其对口语的重视程度,这在“仁义”“道德”至上的封建社会里的确够难能可贵的了。常言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以误国。”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师。”就是说口语交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是吗?孔夫子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被后人尊奉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将天下大势玩弄于鼓掌之中。靠的是什么?舌头!诸如晏子使楚、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等等,不都是“舌头”的威力吗?此类例子枚不胜举。当今社会更是纷繁复杂,竞争激烈。从斡旋国际争端到处理个人间的纠纷;从加入世界组织的高级谈判到小型的某种协议的签订;从竞选游说到求职推销。口语交际能力的展现真的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事事离不开。并将以其生活化、社会化和即时性、长期性的统一伴随人的一生。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历史实践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主体性的即能动的现实的交往关系,没了交往就没了有机的世界整体。如果“没有商人和货币,就不可能有东西方世界的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就不可能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市场和文化市场,人们就会永远存在相互间隔的封闭的孤立的地域内,形不成现实的‘人类’文化,也就无真正的世界历史主体性可言。”①也就是说没有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已进入到21世纪,友好交往、亲密合作已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新主题,人们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善于沟通,携手共进,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才能有效地应付各种挑战。具备了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就等于拓宽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事业上也就多了几分成功的希望。(三)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每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出发点。2001年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早新闻以“中国大学生最缺少的是EQ”为标题报道了有关专家对大学生群体情商的研究结果。报道说大部分青年学生不善交往,不愿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说话就脸红。并以副标题形式指出“中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另据1997年某报载“一周内有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先后自杀。其中一名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回国感到颜面无光,而另一名就是不善交际深感孤独而自绝于世的。据说这两名留学生在国内时还都是挺不错的。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生动活泼 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成人成才,勇于创新。而“合作”的过程就是口语交际的过程。试想,如果接受适当的训练,有了较高的EQ,我们的大学生的优秀创造力不是会更高一些吗?同样,我们的两位留加学生也就不会有那样可悲的下场了。因此,我们适时地从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教育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实践 坚持“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以已有的语文素养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杠杆,以读、听、写、说为主要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主体,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一)兴趣---入门的向导。激发学生兴趣,“燃起学生的渴望和学习热情”(捷克:夸美纽斯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说到口语交际,有个学生在当初的周记中写道:“说话从小就会,无甚神秘可言。车到山前自有路,遇到场合应能应付一阵子„”针对学生对口语交际缺乏较高认识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对自己今后走向社会的重要意义。<2>列举口语交际能力化解困难,走向成功的例子。比如苏轼应对高丽使者的诘难;梁启超和孙中山见张之洞被先拒后纳;邵守义创办《演讲与口才》由举步维艰到今天的成功等等。<3>教师讲自己和周围的人在交际方面的切身体会。<4>师生共同搜索有关描述口才的词语,并给予分类,让学生明白该做哪一类的人。如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能说会道、快人快语、笨嘴笨舌、水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等等。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心灵的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二)知识――能力的基石。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较强的活动,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启其心志,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巧妙问答,应变自如。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总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于是我们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又对学生作了如下要求:<1>增加阅读量。①阅读名著,如教育部规定的文学作品和《上下五千年》等历史、地理书籍,并要求有一定的阅读笔记。②推荐《散文》、《短篇小说》、《小小说》、《诗刊》、《演讲与口才》等期刊。③阅读一些古诗、词及唐宋诗词故事,特别强调要熟记一些诗词中的名句。④印发一些名人演讲稿,组织观看辩论赛及演讲光盘。要求学生在阅读欣赏以上东西时要注意环境和人物对话描写,品味语言内涵和机敏的思辩等特点。<2>搜集整理谚语、格言、警句、歇后语等,并进行展览交流,以相互学习。<3>听相声小品,搜集小幽默、漫画、急转弯、谜语。这些东西虽然很“小”,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上是很有帮助的。另外,为了丰富语汇量,我在班内开展了“词语链接”活动。所谓“词语链接”就是学生按学号各说一个词语,按顶真的形式连结起来,形成“词语链”如“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机不可失„”。为了减小难度,扩大知识面,允许谐音承连,也可用诗词中的句子、名人名言、谚语警句、俗语、歇后语、公理定义、书名、电影名、地名等连结。甚至背诵一段话或临时编几句话也可以,如有个学生接“栩栩如生”时说:“生命是宝贵的,但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献出它。”时间 一长每个同学都积累了许多条“词语链,为日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技巧――成功的保证。有的人“会说话”不论遇到什么场合都能够侃侃而谈,使在场的人洗耳恭听;有的人就“不会说话”,有思想有学问,写起来洋洋洒洒,但一到了众人面前就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这里有技巧问题,也有心理素质问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认真听,听明白;有话说,会说话。这里介绍训练中的几点主要做法:

1、听的练习<1>听读(人或录音机)。仔细听,抓住要点,作好笔记,笔记结构要完整。<2>对听到的内容要弄清有几层意思,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转述给大家听。<3>听出错误,给予改正。<4>将听到的几段话按一个中心重新排序。<5>听讨论会,然后将大家的意见进行当场综述。<6>将听来的故事、新闻讲给同学听。<7>同小组几个同学读不同内容的文章,要求集中精力听一个人的,然后把听到的内容复述给大家听。<8>听出言外之意。并能就言外之意谈出自己的看法。现场交际中听别人说话要集中精力,态度谦恭诚恳,双目正视对方,不随意打岔。体态 自然大方,无下意识小动作。

2、说的练习主要是以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之养成敢说和会说的习惯。<1>指物“说文”。老师、同学或自己任指一件事物进行口头作文。班级奖状、粉笔盒、多媒体、学生衣着打扮等都有可能被指作说文的材料。如某生穿的带有张着大嘴狮子的T恤衫,就曾被几个同学当作“谈资”,大家还就学生该不该穿带有“恐怖”图案的衣服谈了自己的看法。<2>给材料“说文”。同学间相互给一定的材料,现场口头作文。材料来源不限。如一位连路都走不稳的老太太穿着印有“常喝╳╳酒,好事天天有”的文化衫横穿马路,被学生发现后就成了“说文”材料。<3>短文读评。每节课有一至两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然后其他学生注意点评。既可以就一个字的使用谈看法、也可以面对全篇展开评论。还可以就一些问题向作者质疑,要求当场回答。<4>同学讲故事,另一同学简析后再将故事复述一遍,允许增添内容,改变结构。<5>开设聊开课,即俗话说的“侃大山”。学校生活感受,轶闻趣事畅谈,社会热点追踪,街头文化博览,不拘形式,不限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随意地“侃”。结束时有一名学生简单小结。<6>延伸教材。①表演课本剧。象《鸿门宴》、《触龙说赵太后》、《雷雨》等改编后在班内表演。②续写课文。或将某段某情节扩写,还可以将课文中叙述性文字改写成对话。将这些续写、扩写、改写的内容讲给大家听。③将科普、政论类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通过反复阅读、查阅资料或请专业老师指导,然后写成小论文在班内发布。<7>障碍训练。我们要求学生初次临场要有“无他”的心态(即目中无人),以后渐渐进入“顾他”的境界(即注意听众反应)。在有了一定基础后进行障碍训练―――①预先安排某些学生在他人演讲时故意交头接耳,使现场出现些许“混乱”,看演讲人的信心度和组织场子的能力。②突然提出问题,看其应变能力。⑶在出现错误时齐喝倒彩,看其沉稳性。⑧绕口令。为了训练学生“嘴皮子”功夫,我们搜索了十几条绕口令让学生读背。这些绕口令短的十字内,长的近百字。这种训练既增强了趣味性,也提高了正确表达的基本功。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说,要求语言贯、准确,层次清楚,中心明确,语速适中。还要视对方身份、交际目的和环境气氛等确定表述语气和态度。如老朋友相聚就比较自由随便一些。但如果涉及原则问题就应当仁不让了,如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到香港主权问题时,态度坚决、语气强烈、毫无商量余地。

3、体语练习面部表情,体态姿势不仅能对交际起辅助作用,而且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于是我们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不要忽视了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为使学生学有榜样,我们让学生在每天的新闻联播中,注意那些“会见”的场面。另外象综艺大观,新闻采访、实话实说、朋友等栏目,我们尽是给学生转播。有时还把某片断录下来,让学生反复观摩。同时我们还将交际中常见的十余种“手势”画成图示,并配上说明文字,让学生反复练习。

(四)实践――素质的展现 有了一定的素质,我们便把班级一些具体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办。如给政教处、团委等科室联系汇报工作;组织安排演讲及文体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轮流主持每周一次的班事研讨会;学生间问题的调解;争求领导和任课教师对班级工作学习的意见等等。使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几个学生还凭自己的公关能力使领导破例多给了本班两个“勤工助学岗”;争取到校外体育用品商店给本班赞助的篮球、足球等体育用品;说服了校外摊贩,使其远离了学校大门。问其成功的秘诀,有个学生说:“我们是用学生的情感打动他们的。”

(五)评价―――进步的阶梯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②阶段性评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的评价方法是:

1、老师根据平时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划出等级。

2、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填入表格。①参与校内外活动次数和活动主题。②演讲及其他讨论发言次数及主要内容③个人评语及自认等级。④努力方向等十多项指标。

3、小组互评。

4、查看小组活动记录。最后,根据以上材料确定学生等级,并召开学生班级总结会。在训练之初也曾作过一次口语交际状况的调查,当时所填表格上大部分是空白。两年后的今天,情况大大不同了,重要的不在于表格上的内容,而在于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办事能力明显增强了。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今天,对非考试学科投入一定的精力,还是多少有些顾虑的。因此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志们的理解帮助越发显得极其重要了,我们将近两年的实践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另外,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个人和集体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网,在这个“网”里,不管哪部分人,哪个环节出现了懈怠情绪,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老师要时时给学生以精神鼓励,使之保持积极饱满的热情,以期训练活动向着理想的方向的发展。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学校特别是指导教师要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努力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注释: ① 杨金海:《人的存在论》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P243 ② 钟启泉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P162 参考书目: 安平《演讲口才》 宗教文化出版社 P78 李元授 白 丁《口才训练》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第二节 第六章第二、三节 在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下载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模版)

    摘 要: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只有继续不断地摸索、改革,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说话能力尤为重......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小学 陈燕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

    浅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文化教学 语言能力 语言输出 语言输入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