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摘要:大学语文是-fl历史悠久的课程,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洇染了国人的心灵,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下,大学语文却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成了“鸡肋”。其处境的尴尬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青年学子的求知需要,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适当的改革。改革很有必要。创新势在必行。
1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仍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教母语,同时也在教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大学语文历来更被认为是“高级母语”教学。母语的学习绝不像数理化那样只是一个训练为主的知识性、工具性和能力问题,它还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关系到传承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
然而,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当做外语来教,这是造成语文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y。而信息化社会,人们的交际、求学动机日益功利和世俗,母语教学更是淡出“江湖”,外语之风态意蔓延。定睛看来,我们很多大学的学生写得是错字连篇,作业更是网络产品。有的甚至连请假条也不会写。在哀惋之余,我们大学的语文学习就非常值得反思。
2新时期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
母语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语文(这里当然指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它应该更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大学语文最大限度的载负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内涵,是传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大学语文是人学,最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修养,使人获得身心健康,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相比的[z]。但当下社会,信息发达、网络便利,在繁忙的经济生活中成长起来的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更喜欢文化快餐。正如“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通俗的讲述把古典深邃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人物变成了心灵鸡汤,慰藉着喜欢快捷方式的年轻人。
在这种转型期的文化淡漠中,我们的大学语文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想上世纪初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家,拿着一本书,收放自如,在一堂课上,带着学生穿越思想的隧道、跨过邃远广裹的时空,笑谈古今中外,纵横万里书卷。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纵情享受着知识带来的偷悦。这种知识的积淀汇成修养的河流,无论是在民族命运的风口浪尖上,还是人生的苦难坎坷中,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力量。在季羡林先生的《二月兰》中[[3],我们所领略的就是学富五车的季先生在人生的风雨中,用信念的力量在亲情的支持中淡然渡过人生中最不堪的一段,仍然保持着前进的风姿,提升着卓越的东方文化。
这种人文修养的炼成,需假以时日,更需开阔的思维、高远的眼界和苦学的作风,才能在积淀中成长,化风化雨,最终酿成灵魂的佳境。无论是在功利、污浊或者清明的世风中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真,保持做人的道德底线,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达观洞明的心胸,品味人生、补充灵魂的给养,热忱执着、清新健康生活着,正直坚韧、乐观快乐工作着,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所以,大学语文应该是依托于教材的文学素养课,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人文修养课;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以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去奋斗、去努力的“新人”。
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探讨
3.1教学手段创新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的讲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多媒体教学直观,但是容易流于感官的直观印象,讲解教学有不同程度的枯燥,缺少刺激信息接收的手段。两者结合,既丰富教学过程、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又能够有深度、有拓展地讲解。例如,在《长恨歌》的讲授中,先安排播放了《红楼梦》中“宝玉诉衷肠”一段视频,再结合演员们非常到位的角色把握、有声有色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来分析这个片段中四个男女主人翁不同的性格、体态语言所表达的心理活动,细腻的情感变化、微妙的爱情冲动,以引起青年学生对爱情的思考,最后导人课文的阅读分析。因为教学导人较为新颖,不仅让青年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爱情,而且对爱情的鉴赏理解也会更深人一步。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领略社会百态、人情冷暖、爱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增长学识和审美意识,成为一个有爱心、包容他人、热爱社会和生活、不怕挫折、不畏艰难、勇于突破和超越自己的“达人”。
3.2教学内容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与人文性教育结合。在钱钟书先生的《吃饭户〕一文中,作者纵横摔阖,谈古论今,笑谈之中,思维开阔放达,宁静但不失幽默,体现了一种学者型的雅趣。但对于90后的大学新生而言,完全是陌生化的生活和思维。甚至个别学生感到深奥难懂。时代不同,对语言的领略和欣赏的深度、广度完全不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就结合了今年最火的小品《不差钱》,进行语言风格的对比,同是阐述吃饭这一社会现象,虽然主题相似,但着眼点不同,表现的语言手段和创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味道。“不差钱”化用大家都知道的俗语“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还有“打白条”这一特殊社会名词,以点带面,一斑窥豹式地折射出社会中的功利和家族观念。
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理解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不同审美价值。《吃饭》是联想的盛宴,是思想的自由王国,是文人学者的诗意生活表述。《不差钱》是幽默的舞台,在诙谐中极尽嘲讽,逗笑中带着辛酸,在夸张中看透世态人情。这种幽默是鲜活的、是通俗的,也是雅俗共赏的。
3.3教学模式创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阅读和写作特点分析,这一点是很多大学新生所厌倦的。在教学环节的教材处理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课文本身。对课文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讲解《兼爱》时,我们把《兼爱》和《秋水》就语言风格、思想意境、写作技巧的借鉴三方面进行对比。首先是语言风格的不同,论证效果的不同。《兼爱》从“家国”立论,从治到乱、从父到子、从君到臣、从上到下、从长到幼、从家到国,围绕“不相爱”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而《秋水》则善于设喻、善于对比,语言形象生动、喻体巧妙通俗,纵横摔阖、挥洒洒脱、收放自如。其次是思维特点的不同。两者对学生培养高屋建瓶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兼爱》一文既有心怀家国的高远境界,又有回环复沓的辩论技巧;《秋水》一文则富有思辨的哲理,能够体会穿越时空的浪漫阔达,也能习得层层深人、环环相扣的逻辑艺术。对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汲取思想的营养和谈论的技巧,尤其谈论的技巧,更是象牙塔中的学生所缺乏的。这样读写教学就变得更实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填密严谨的思维方式是很好的锤炼。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间题,其结论是不相同的。答案的多样性使思维变得开阔,概括问题的全面性使思想变得更立体成熟。
4结语
在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突破传统的讲解,冲破灌输的案臼,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大学的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审美的层面。而应该通过鉴赏活动增进人文的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位。以文章学习为载体,培养青年学生自信而不自负、平凡而不平庸、含蓄内敛而不妄自菲薄、积极进取而不钻营逐利、包容宽厚而不纵容狗苟、正直向上而不刚慎偏激的人格,开阔其心怀家国、情系社会的胸襟,提高其关怀自我、关怀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带着一颗勇敢的心,成为一代有信念的人。
第二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浅析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摘 要】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语言类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改革举措,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维系文化认同、传承经典作品、构筑心灵世界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完全取代的。问题是教师应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特色之路,以获取学生的认同,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是值得大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一 大学语文特征分析
首先是综合性。即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孤立地、分开去掌握各项知识是片面的;其次是个性化。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及发挥创造性能力独立运用语言知识;再次是模糊性。由于语文知识本身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它的掌握程度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划分。所以,仅凭固有的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是不正确的。而当前语文测试存在一个问题: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和模糊多义性,而过分强调精确性,特别在基础知识测试上有偏、怪、难的倾向,这会导致让学生为了分数和考试而去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能力,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二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尤其是较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努力将创新精神内化成为创造主体的一种强烈的精神。使学生成为良好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全面人才。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大学语文的传统主要表现为一种“记忆型、接受式教学文化”。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被动地去存储信息,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失去了自我探索、思考及分析评介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内容上看,是以课文知识的教授为主要内容,侧重对学生进行应试训练,而学生为了分数也机械性地记忆书中的知识,没有任何创新性的学习,也没有得到精神感召和人文的熏陶。三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分析 1.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教学尤其要靠教学艺术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一次成功的课堂讲授应该旁征博引,重点突出,板书工整,提问适时,语言准确生动,语气抑扬顿挫,手势挥洒自如,气氛和谐愉快,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升华,创造活力得到激发。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知识
底蕴、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知识魅力。2.运用交叉学科分析作品,扩展学生文学视野
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力争打破已有的篇目串讲方式,将授课的重点从字词的解释、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归纳转为从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作品,教授学生新的阅读方式,使学生真正明白文学中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经典与当代联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倡学术性和前沿性,使博与专兼顾,课内与课外结合,弘扬文学教学的当代性、时效性。
3.将学术研究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和确定难易适当的研究主题,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调查与实践、判断和推理、分析和表达等实践探索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和建构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显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对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具有积极作用。从具体的操作来看,教师应大胆突破单篇课文的局限,不仅限于狭小课堂。将教学视角向更深处拓展,或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研究主题和专题讨论,或者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设计开放性、灵活性的具有多元思维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和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提炼,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理性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强调学习的多样性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听课学生动辄百余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听课群体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是一个棘手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临场应变等能力,甚至为日后学生参加工作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奠定了基础。5.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是必要条件。显然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应该尝试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应把学生的成绩核定分为两大部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比重。前一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后一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考试和考核真正为教学改革导航,起到杠杆和导向的作用。
第三篇: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发展问题之一。科学教育与认为教育的交融,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各大个高校的关注。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是确保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有序进行的有效途径。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将简要分析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方面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
1前言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发展,是高校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加全面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各大高校在关注人文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发挥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优势,为有效地开展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在各大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语文的相关课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较低,学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无法有效地开展,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导致大学生无法全面地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对其教学的重视程度非常关键。
2.2定位不准确
在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中,定位不准确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语文教师没有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致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单纯地将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失去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定位不准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2.3目的不够明确
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也是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准,其教学目标也无法得到明确,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成效,不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字应用能力,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目的不够明确这一问题也很重要。
3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3.1重视教材的革新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教材的革新,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重视教材的革新的方式,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2重视课程的革新
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高校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革新,对于提高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革新,是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3.3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之一。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学方法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素质教育和应用性训练的有效结合,才是其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及文化修养。其次,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渐掌握应用技巧。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相关研究,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慧琴.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17-119.[2]龚贤武.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2,(10):42-43.[3]牛竞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11,32(4):106-109.[4]陈少锋,李娟.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刍议[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4):116-118.
第四篇: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论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时紧、内容多,学生感觉学之无用,只有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多元性,才能赢得高职语文教学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大学语文》课,也是造就人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培养与人才目标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因此,它的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自我封闭,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克服现有弊端,探索新的、适合课程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重人文内容,轻技能培养
大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的文学形式,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都是文化、美学、道德、情感等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想主义作品。即便是诗歌以外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也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较高层次的文学修养上。这在拓展学生视野、汲取有益人生的养料、提高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标,语文素质不但包括文学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应的表达能力。
近几年,大学语文教学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认为这些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并不适用,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并不高,表现在语音不规范,用词不规范,语法不过关,写作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会议记录、申请书等应用文都不知道怎样写。因此,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还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2.教学活动脱离社会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的精力大多放在课本内容上,缺少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延伸到生活中去的语文教学,没有基础,缺少活力。这种模式使学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净人”,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少之又少;大学生活更象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虽然也有社会实践活动,但体会生活的领域并不广泛。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抛开社会生活谈语文教学,等于“闭门造句”,离开了社会生活,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将语文教学封闭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3.教学模式呆板,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依旧延续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开拓意识和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挫伤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吸纳接受能力被强化,主观性、能动性逐渐弱化;教学过程克守固定模式,按照大纲的要求订出框架,教师和学生们都在这个框架约束下,不敢逾越雷池,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授型方式授课,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研究上,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心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改革教材
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教材改革开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授课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鲜活实用,富有时代气息和改革精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重要依据。以往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大学语文》,这不能适应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又顾及不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文化基础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
高职语文教材应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而又具有选择性,因此在内容选编上要注重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求职就业需要等,使教材内容既有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化、文史知识的系统讲授,又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交融,更有适应高职学生求职就业发展需要的应用知识的专题训练。选文范围应涉猎古今中外,文章体裁应欣赏与实用并重,语言风格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在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
基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宏观地分析历史文化;科学地进行文学与艺术的欣赏;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现实,从而坚定地树立起远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完善品德、充实思想。高职语文教材在选编上要尽可能做到:
(1)精选思想内容高尚,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增强他们“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如孟子《告子》、苏轼的《定**》等等。(2)选编一些名人传记,从内容上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文体上让学生学会写作自传、个人履历等,如《李将军列传》之类。
(3)专题知识的选编要注意同题材而不同体裁、同内容而不同方法、同题目而不同技巧、同类型而不同风格等诸多要素,尽可能将历代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古代各家的见仁见智集中在一起,在提供学生理解钥匙的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众多的课题。
2.在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比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要写毕业;就业求职时需要写自荐信、求职信;招聘单位要考核应聘者的工作能力,需要写一份工作设计等。这些口头与文字的说写能力,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息化的时代,工作中信息的传递和交往非常频繁,并且也极为重要,更要求有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掌握了公务文书和有关专业文书的写作知识,就为他们将来适应现代化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求职应聘时应对面试、推荐自我能口齿伶俐、大胆展示所学所长,笔试上岗时能读会写,为专业成才搭建平台,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
既不采用单一的文学模式或写作模式,也不采用现在被普遍使用的文选加写作模式,而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要求,听、说、读、写四方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以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训练其语言的根底和说写能力以适应生活工作的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间题的能力,以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尤其加大“说”与“写”的比重,在闯求职应聘这第一关时能应对自如,顺利通过。平时多做一些模拟招聘的口试与笔试训练,真正请主管人事的单位负责人现场模考,锻炼学生胆识、口才、书写能力等;在“写”的方面又要注意选编一些对各专业大学生均有价值的实用性文章,如优秀的科学、调查报告、精彩的演讲稿、合同、协议书、广告以及说明书等,既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生动的文艺性、广泛的实用性。
(二)改革教法
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大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协作者,甚至还是学习者;高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明方向地从事专业学术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改换教育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1.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时很紧,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的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一任务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通过他们最为关心的事和物,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缀以活生生的事语和人为,纵贯思与想,使他们接受且升华为“真善美”的行为准则。如“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思想与信念”、“人生与爱情”等专题,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增加讨论研究课。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者”“思想家”为邻,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教育,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例如:针对袁宏道的《徐文长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请学生就“人才一及其人才的使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这对学生来说,既了解了社会历史,又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社会热点比较集中的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人课堂,如当今主持人纷纷著书的现象,可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使大学语文课与社会现实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坚持并积极推进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将课外读到的好书目介绍到课堂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讲解、评价,教师只作必要的组织和点拨,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多一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量,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品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比如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就可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学生从中发现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的创新及“文化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查阅对其散文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尝试去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诗文配上优美的画面、标准而动听的朗诵,可以让教材变得立体而生动;组织学生欣赏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讨论观后感甚至续写故事,这有助于学生们较高层次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人物,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师生角色互换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以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诱发和引导作用,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由过去的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事实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实践机会,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举办散文、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
(三)改革考试方式
1.考试形式
以往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做法不适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与“学”、“练”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如作文、课堂参与发言占期末考试成绩的1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占考试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教学过程,又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2.考试能力
(1}考察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的考核)、课文阅读分析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重在(写作能力)实际应用。
(2)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考察内容,突出“专才”特色。
(3)在考察文化素质的同时,不忘其他素质的考察。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时时注重教学课题,以学生为核心,认真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学语文”教学,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创新论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全国高校面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这门学科对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因而做好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基础课;创新
在大学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当时众多的文化名人,诸如闻一多、朱自清等,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授课。而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之后,大学语文被迫中断,直到1978年,大学语文课对于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出,因而这门课程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又重新开设。2007年以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成了时代的主流,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一、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越来越强调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的专业性、独立性。而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看来,大学语文其实不能算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已处于边缘状态。其实语文的掌握和实际运用均体现了其综合性的特点,不论是读书学习,还是撰文写稿,都离不开我们的母语,语文可以说已然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当中。著名的大学语文教师王步高就以自身的学习经历说过汉语学习的重要性,王先生先前是以学习德语出身的,他在学习德语时发现当语言学习到一定层次之后,要想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需要在自身的母语水平上下工夫,原因是只有更深层次地掌握汉语,才能够更准确地将德语的意思翻译过来。由于人们对母语学习的关注度不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呈下降趋势,而由此引发的人文素养缺失等问题也日渐显现,因而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语文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对精神的需求也日渐提高,而当前社会中不同价值观并存,使人们产生了一定的信仰危机,引发了乱象丛生的社会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信念。从屈原《离骚》的爱国热情到杜甫《登岳阳楼》的忧国忧民,再到郭沫若《炉中煤》的眷念祖国情绪,无一不是弘扬了博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而《论语》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和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均教导学生在做到义利兼顾的同时谋求个人发展、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努力地创造社会价值,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大学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其中涵盖了经济、历史、哲学、法律、文学等方方面面。例如我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一书就包罗了世间百态。包括:诗词歌赋、民情民俗、纺织刺绣、园林建筑、戏曲说唱、中医药膳、烹饪美食、佛学道教等诸多方面。大学语文的全面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的树立、人格塑造、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大学语文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教会学生认识、理解、分析诸多事物,而由此延展至诸多学科之上,这也是著名教师王步高在学习外语时,发现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对进一步提升外语语言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相通性,对语言的认识也同样如此。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
据了解,当前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语文教学落后的模式与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在许多高校看来,这门课程甚至可以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形容,这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担忧。首先,单一的教学手段是瓶颈。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或者“满堂灌”的讲授形式,或者是完全依靠多媒体,课程内容通过PPT展现,完全成模式化。加之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大课”,动辄上百人,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往往被迫为其他专业课让路。语文学分不断减少,课时被逐渐压缩,课程日益被边缘化。其次,大学语文受重要的程度不高。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却并未受到实际应有的重视,使得大学语文的学习被日渐忽视。再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太过保守,教学过程太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无外乎选取文学史上的名篇,而现当代的和外国的名篇偏少,以及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体现时代精神与潮流的就更少了。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就是课文阅读、内容分析、文学常识介绍、背景讲解、主题概括与课后训练等工作。因此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比较直观形象生动,但是单一的展现容易流于直观的感觉印象,使得学生只是在观赏,观赏完了,也就结束了,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下,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此外,教师的教学讲解又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枯燥,其信息的接受度不高。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和讲解教学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提升教学的深度,更好地拓展讲解。如《长恨歌》的讲授,关于李杨的爱情分析讲解,可以对比《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诉衷肠情节的一段视频,视频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有怎样的眼神、语言、声音、动作、以及电视的背景音乐,从他们的不同性格,体态语言所表达的心理活动和细腻的情感变化以及微妙的爱情冲动,与李杨的爱情有什么不同,行动、性格有什么区别,这样从视频导入课本,让学生在视频中进行观察,在阅读中进行分析,两者结合以引导大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同时还可以把李杨的爱情放在安史之乱的视频短片中,把他们的爱情放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去理解,在历史事件的变化上,从短片中,发现李杨二人他们经历了什么,又遇到了什么,以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诗歌的表面上和只停留在李杨爱情的解读上,更多要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社会现象等方面来理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媒体视频和讲解教授方法的结合,彻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的单一化和枯燥化,才能更深层次地领略《长恨歌》中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爱情、人性的真善美。
(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民族性与工具性作用,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各项重任,为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同时更好地适应当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断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直接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因此,要把大学语文教育重视起来。首先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更新观念,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担负起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责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演,担负起控制学习的方向与步伐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并且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和谐、合作和探究的大学语文学习环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结果。其次,教育部门和社会要重视起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部门要做好对语文课程的规划和发展。语文做好考核,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如分层考核,分层考核是根据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基础程度和学习能力来进行的考核,例如考试选题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所有学生都要考核的题目,而选做题是为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所设置的加分题。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开阔思路,不应仅局限于对名家名作的欣赏分析,可以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融入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内容,也可以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如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品格、认识信仰、主要作品和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如网络文化、影视剧本、校园文化和最新科技前沿方面的新内容。在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方面,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行教学的改革,如“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是优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能够使学生学习能力在整合实践下可以变成被观察评估的因素,引导“整合”在有的放矢的空间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2]焦艳娜.《大学语文》课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5(09).[3]王浩垒.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4]赵宏伟.关于强化高校中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8).[5]张晓敏.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J].亚太教育,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