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我国的国有资产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类国有资产三类,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现状,在研究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从明晰产权、改革产权结构、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产权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类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压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的下降与我国长期忽略资源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资源类国有资产就是指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拥有其所有权的资源性资产,是构成国有资产体系的一部分。我国《憲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山、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由此可见,资源性资产绝大部分都属于国有资产,所以人们有时将资源类国有资产简称为资源性资产。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是世界上资源大国之一,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资源总量大、品类多,但是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我国资源的劣势,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发展。我国在资源性资产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产权的界定、流转、制度、法律法规和管理等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以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为研究重点,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相对落后。
有关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研究主要有:廖红伟(2011)在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时就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认为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但其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行政化管理与市场化激励需求的矛盾问题,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市场化激励与行政化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钱丽苏(2004)对国内外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概括分析了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演化与发展,对我国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王(2008)从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机构,实现资源资产化管理等建议。许冬琳(2013)从资源类国有资产信托的基本类型入手,探索资源类国有资产信托的可能性,提出了以国家为委托人,资产权利为信托财产的新型运营管理体制等。
国内关于国有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对于资源类固有资产管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对于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宏观层面的改革,产权制度安排、市场机制引入手段等方面,对于资源类国有资产的资产化管理,资源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现如今,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显,逐渐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却被无偿使用,价格长期偏离其市场经济准价体系,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于体制改革,依法管理模式难以实现。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表明了我国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决心。因此,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与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相契合的管理体制已提上日程。
二、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源的产权管理、勘探管理、开发利用管理以及保护管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资源的产权管理。我国目前在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被国资委统一监督管理的只有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类国有资产仍处于分头管理状态,政出多头。权责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
1.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缺位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资源管理部门利益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资源类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难以实现。一是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目前在我国,除了国土资源部负责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的统一管理外,涉及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还有水利、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农业、林业、海洋、城市规划等十几个部委、局、公司,可以说各管自摊,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二是政资不分,政府身份双重化。政府代表全国人民对资源类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府既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监督者,同时还是执行政策的主体,导致了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政资不分的现象,政府过度参与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监督。
2.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不适应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给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存在委托代理风险,短期行为突出;二是地方政府间恶劣竞争导致资源类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3.资源类国有资产定价偏离市场准价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国有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也逐步得到发展,然而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资源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类国有资产无偿使用现象突出。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资源无价值理论的影响,国有资源长期被无偿划拨使用,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背离价格。资源税的征收存在税目范围窄、征收方法落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二是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资产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只注重国有资产实物形态即使用价值的管理,重点考虑国有资源的勘探、开发、使用和保护,忽视其商品属性和价值管理,没有将自然资源作为国有资产核算,并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而导致了资源定价过低。进而对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4.资源类国有资产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法律建设和监督体系构建两个方面。一是缺少专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法。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而专门针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虽然从不同角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明确规范,但是法律确立时间早,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许多主要的法规条例如《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等也并没有将资源类国有资产纳入规定,资源类国有资产一直是另行规定。二是监督体系不完善。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不完善,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违法案件缺乏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体系。
三、加强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从明晰产权、设计适应现实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定价体系、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明晰产权,建立资源类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体制
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就是产权管理,明晰产权是进行资源进一步勘探管理、开发利用管理的前提。因此,明晰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工作。一是加强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以及产权转让的管理工作,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体系,通过不同的产权安排,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平衡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
2.政资分开,实行资源类国有资产所有权统一管理
目前,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我国已经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鉴于此,可以将资源类国有资产纳入国资委管理,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防止政府为了绩效考核而随意批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资源类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利益的公平。
3.设计适应现实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适应现实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资源管理者和开发者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1)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激励约束机制,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和管理效率评估标准。不仅要对表现良好的管理者和生产企业给予奖励,对那些随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管理者和企业也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对于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中表现突出的管理者可以给予职位升迁、工资报酬等奖励;而对于资源开采企业,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企业生产档案,对那些表现良好,积极提升自身开采技术,保护环境的企业给予优惠税费或者开采许可优先考虑的奖励,对于那些相互勾结,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管理者和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促使地方资源管理者、资源开采企业都能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避免地方政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资源类国有资产的流失,必须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降低经济发展指标在政府管理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经济发展不应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采取绿色考核机制,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率等相关生态指标作为政府管理绩效考核的参考,提高政府管理者类对资源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进而加强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另外针对我国目前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一些地区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出现的权力寻租现象,有必要对资源类国有资产实行垂直管理。
(2)培育和规范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构建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市场是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市场机制的关键,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基础。因此,首先应将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应该对政府权力做减法,保证资源产权能够自由交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最后,建立全国统一公开的信息平台,将各地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产权流转信息及时发布到信息平台,保证产权流转的顺畅,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比如矿业权的流转,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现代矿业权交易信息网络,提供地勘成果等公益资料,及时发布矿业权出让和转让信息,使全社会都能够及时查询矿业权流转的相关政策信息,提高管理效率。
(3)加强国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国有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强国有资源开发的有效管理,要坚持三个必须国有资源的使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资源的开发必须从企业的开发层次、技术含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设立严格的标准;对有限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提高其利用效率,保证国民生活各方面需要。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及监督工作,对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企业加以严惩,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3.建立科学的资源类国有资产定价体系
资源类国有资产由行政化管理向资产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国有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建立并完善资源定价体系是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1)实施资源税改革,强化资源税费的作用。2010年以新疆为试点,率先展开的资源税改革,是我国资源税改革序幕正式拉开的标志。资源税改革是促进资源类国有资产利用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机制的完善。因此我国下一步资源税改革应该以以下几点为重点。首先,适当地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在目前现有的七个征税税目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水资源等也纳入征税范围。其次,改革计税依据。目前我国实行从量计征,难以反映资源的市场价格;计税依据改为从价计征或者从量计征与从价计征相结合,使资源税能够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并通过税费体现在价格上。最后,适当调整资源税税率标准。参考国外资源税税率标准,以体现资源市场价值的原则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另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推动矿业权有偿取得,督促矿业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进一步完善矿业权一级市场,在宏观调控方面加强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2)提高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资产化程度。要转变传统资源无价值的观念,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保证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就要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把自然资源作为能够带来投资收益的财产进行管理,纳入商品经济发展中,运用市场手段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对资源进行商品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在对资源进行市场定价时不仅要考虑其开采利用成本,还应计量资源的生态价值和作为商品的投资价值。组织各领域专家,对资源价值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完善资源价格计算方法,形成一个精确、系统的定价体系。
4.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体系
目前,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已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为了以后资源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必须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改革监督体系。
(1)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渐迈入法制化轨道。然而当前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仍然薄弱。为了处理资源管理中违法案件时有法可依,减少违规案件的发生,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并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在法律上规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不断对已有的基本法律(《矿产资源法》、《水法》等)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管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与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基础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如规范产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法》,对资源开采利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案件处理办法的相关法规等。
(2)建立分工明确的资源类国有资产监督体系。资源类国有资产监督体系既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是资源类国有资产得以合理开发利用的保障。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督体系,实施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双重资源类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包括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督,财政、税务、审计、媒体等外部监督。国务院财政部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源类国有资产预算、拨款的监管,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法律职责范围内监管资源的开发、利用,保证资产顺利运营。另外,全国人大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监督部门的工作合法性进行监管,将全国人大纳入资源类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制约政府在监督管理资源类国有资产时的垄断权力,疏导各方利益,使资源类国有资产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
第二篇:党校论文 论国有资产管理
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及浪费现象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堵塞国有资产的流失漏洞,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现结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措施作一探讨。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科学,权责不明确
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形成的或依据法律取得的财产。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国家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但国家不可能直接经营或操纵国有资产的运转,而要在国家授权范围内由特定的主体来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具体行使相应的权利。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政府部门对于社会经济管理和所有权管理两种职能的行使采取的是合一形式。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职能转换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行了政府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相对分离,但从我国实际看,仍存在较大问题。首先,政府部门仍可凭借双重管理职能对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国有资产的流动受到种种限制。其次,尽管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即国有资产管理局,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国有资产管理总体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权限不清的状态,造成事实上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局面。第三,在国有企业中,一方 面是上级主管部门过多干预,另一方面是所有者实际处于空缺状态,资产管理不到位,致使国有资产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国有资产受到巨大损失。
(二)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对国有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因此,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以及在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甚至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权益受损。
(三)国有资产收益环节管理薄弱,国有资产权益受损
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因此,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完全权利。如何保护国有资产并使其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由于国家没有对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亏损进行有效管理,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四)立法和执法不完善,国有资产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近年来,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虽然已制定了一些法规,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条例”、“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条例”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无法为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1)对国有资产应有的监督保护不力。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外部监督不利,有些机构并未能起到监督作用。如有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假验资证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再从企业内部看,监事会的监督实施也远远不够。由于企业中的国有股代表尚不明确,一些公司或企业中国有股代表缺位,对国有资产的流失难以控制。
(2)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不健全。我国国有资产方面的法规,大多只是部门规章,都是以暂行条例、管理办法、暂行规定等形式存在,缺乏力度,有些不明确、不配套,不能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从而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如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授权、法律监督、特别是对违法者的制裁等尚无明确规定。另外,在某些法规中虽然提出了有关制度,如“国有股代表的委派和对国有资产的报告制度”,但配套法规至今尚未出台。
(3)对国有资产的执法保护十分薄弱。由于缺乏国有资产的有效保护方法,在实践中对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有关单位和责任者没有及时进行制裁,追究应负的法律责任,国有资产流失难以有效控制。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要求管理主体明确、职责分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的国有资 产管理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组建:
(1)宏观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主体是国家,具体是指政府。但由于政府具有双重职能,因此应使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将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交由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专门行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则应专门行使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这一原则在我国已基本确立,即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总代表,具体由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专职进行相应的工作,并由财政部归口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局应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权。
(2)微观经营主体。这一体系中的主体是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具体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需要由企业最终实现。这种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可以改变国有资产主体不明确的现状,是防止与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途径。但要使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仅仅分清国有资产的主体还显然不够,还必须明确这些主体的职权和职责,并使其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
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是法律上的代理与被代理关系,即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并以国家投入的资产及其增值后形成的国有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 资产经营机构应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超越权限或失职渎职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这种管理监督体系有利于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主体不明,职责不清及国有资产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问题。
为了不影响国有企业或含有国有资产的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和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一般不应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它与所属企业只有基于投资、控股、参股基础上的产权纽带关系,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它应根据国有资产的出资额来参与经营决策。
(3)宏观经营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主体是国有资产经营机构。
我国的国有资产与其他国家相比,数量大、范围广,因此由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行使所有权也存在较大困难。可以依据我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以授权或委托的法律形式交由国有资产经营机构行使。关于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可以采用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的形式,这些设想在我国已得到体现。
(二)健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
严格而又科学的资产评估制度是管理国有资产的重要前提。从我国来看,由于缺乏完备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既难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又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因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健全国有资产评估制度: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资产计算评估办法。这种评估办法应参照国际上的通行作法,并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尤其对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等无形财产的计算评估办法应充分考虑无形财产的特点,并根据其类别的不同加以区别。
第三,应当有计划地对我国现有国有资产进行大规模的清产核资。考虑到我国国有资产数量大、范围广的特点,可以分步实施。但对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及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都必须对企业资产进行认真核查,核查结果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和产权登记,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另外,除我国境内的国有资产外,我国境外的一些企业也占用了大量的国有资金,并通过其经营形成一定数量的增值资产,这些资产当然也是我国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对这些资产也应进行相应的评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制度。
其次,应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我国有权对资产进行评估的机构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商检机构、审计机构及专门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
(三)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制度
国有资产是我国公有制的基础,因此,必须维护国有资产的权益,并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我国目前实际看,应做好以下工作:
(四)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和执法保护
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和执法保护,应当成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目前应尽快由全国人大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法》。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法,它应体现以下原则:
(1)国有资产不可侵犯原则。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我国宪法和民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国有资产管理法》中也应有所体现。按照这一原则,必须分清哪些是国家财产,哪些是企业法人财产,而且必须以合法的方式把国有资产转化为企业法人的财产。因此该法应对国有资产的定义,范围及国有资产的转化作出明确规定。
(2)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原则。在我国现行体制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共同参与国有资产的管理,如果两者产权界限不清,就会妨碍国有企业真正享有自主经营权。因此《国有资产管理法》必须按此原则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规定。
(3)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原则。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在于从根本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因此该法应对国有资产的考核和增值作出具体规定。具体应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考核检查办法,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办法等。
其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法律监督体系。从外部监督体系看,要明确国有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及注册会计师等实施 监督的法律责任,使之在验资或评估的过程中真正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企业领导者是否违反国有资产管理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玩忽职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从内部监督体系看,应创造实施法律监督的各种必要条件,如尽快明确企业中国有股的代表者,以便使之能够进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有职有权地参加管理监督。
第三,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执法保护,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保护国有资产。对于侵犯国有资产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侵犯国有资产不构成犯罪的,也应依法追究民事和经济责任,尤其有必要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返还国有资产,并对由此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进行赔偿。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论文国有企业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从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对固定资产疏于管理,缺乏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文章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效益 国有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绝大部分都是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其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随着政府运作的逐步透明化,对这部分资产的监管力度也必将越来越大。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到国有资产管理范围。这既是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是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上的创新。为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特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过程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形成方式多样,以财政拨款为主;二是本身为非营利性资产,需要财政部门不断拨款来维持运转;三是其范围在不断调整并逐步明确;四是资产种类不断增多,存量不断增大。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给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配置和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从而导致其使用效率和效益偏低,闲置、浪费和流失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这种现象首先是体制上的原因。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各机关事业单位可以无偿占用、使用房产、地产等国有资产,导致各单位总是想方设法向政府申请划拨土地,申请资金,多占用国有资产,而不顾本单位的实际需要,从而引发单位之间的互相攀比、竞相扩张,造成单位之间占用非经营性资产极不平衡。另一方面,政府领导和财政部门在审批资金时,没有形成监督约束机制。其次是监管的缺位导致其使用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疏于监管。同时,监管部门变动频繁、监管力量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管不力。第三,各使用部门和单位对非经营性资产的使用和处置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也造成其使用效率低甚至出现利用非经营性资产寻租等腐败现象。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加剧了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清。按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管理,在具体操作中难以真正有效地实施责权明确的出资人管理职能,这种障碍既是体制性的、也是根本性的,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此外,由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导致国有资产监管事实上处于多头、重复代理体制中,国有资产的监管实际上分散在若干部门,权利、义务和职责不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脱节,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职能很难真正到位。
二是家底不清,管理不善。财政性资金投资形成的公益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政府性投资项目及基建工程监管乏力,工程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普遍存在。
三是配置不均,使用不公。长期以来,由于受国有资产部门化、部门管理利益化的驱动,导致部门和单位竞相争项目、争投资。一些单位把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手段在出租、联营时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变国家利益为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些单位办公用房相当宽裕,但有的单位却无房可用,要财政拨款租借,造成国有资产闲置浪费,效率低下。
四是制度缺失,执行不力。在资产配置及处置环节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具体执行中往往也不到位。有些基本建设投资行为缺乏统筹考虑和科学决策,有的单位对报废、调出甚至出售的资产不报批、不核减,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虚高。
三、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为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搞好国有资产管理,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把国有资产管理好、营运好,以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政令畅通。各相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二)强化监督,落实责任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抓紧组织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普查与清查,摸清家底,查找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杜绝国有资产部门化、利益化现象。加快整合重组现有国有资产,加大对闲置资产的清理处置力度,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潜在效能。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严格按照标准,从严控制、合理配备。加强对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联营和处置收入的管理,做到规范运作。要加强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经营权、冠名权、开发权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实现国有资源的分类集聚。
(三)理顺体制,完善制度
一是成立政府资产运作中心。在条件成熟时,取消单位资产所有权,成立政府资产运作中心,解决部分资产闲置,孳生本位主义的问题。目前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按照法律要求,把土地房产产权在内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一并划入政府资产运作中心,使用单位只拥有使用权。②把闲置资产归入政府资产运作中心,按照政府的“非转经”资产管理规定,统一经营与管理。③因地制宜制订预算单位资产配备体系和标准。④明确政府资产运作中心的责权利,确保国有资产的权益不流失。
二是建立资产统一处置机制。在统一规定下,把资产处置工作纳入到财政工作范畴,通过不断地完善制度,简化程序,使之具有操作性,成为有效地依法处置的机制。①通过行政授权,使成立并运作此项职能的机构权责相对应;②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③强化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管理数据库,掌握来自一线资产的基本情况。
三是搞好非经营性资产的清产核资。关键点是:①要按规定查实盘盈盘亏情况,做好处理事宜,解决和消化存在问题。②把清产核资结果真正落实到日
常财务监管工作中,促使资产流动起来。③针对存在问题,搞好建章立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方虹,刘春平,牛晓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3]毛程连,程北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6).[4]李翠枝.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科技信息,2006,(8)
第四篇:土地类国有资产处置程序
土地、房屋类国有资产处置程序
1、填写《化州市国有资产处置呈批表》一式三份;
2、资产处置单位另须提供以下材料(所有复印件均须注明:“与原件一致”并盖上资产处置单位的公章加以确认):
(1)拟处置的国有资产产权证明材料一式两份(土地类提供有效土地使用证等相关证明材料,房屋类国有资产提供有效房产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2)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一式两份;
(3)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
(4)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提供拟处置的国有资产评估报告书原件一式两份;
(5)建设用地红线控制图(规划局)
(6)红线图(国土测量大队)
3、按《化州市国有资产处置呈批表》的表格到相关部门审批。
4、评估价值大于50万元的拟处置的国有资产提交市长办公会议审批。
第五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
【摘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在公共财政一系列改革后,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势在必行。文章对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赖以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其数量和价值都是庞大的,且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增长。其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此项工作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将越来越多。诸如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后,高校预算的严肃性、约束性得到了提高,高校有必要对存量资产进行盘算,拿出一本涵盖国有资产所有内容的总账、明细账,否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数据采集就缺乏可信度;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要求各单位严格按采购计划落实采购任务,这对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来说,工作多了,责任也大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势在必行;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更是要求高校加强资金管理的计划性,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令人关注的是,高校办学规模的节节提升,形成较大的资金需求空间,适度举债筹措到的资金亟待加强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管理弱化,形成诸多的管理漏洞,造成投资主体一次次被推上法庭的局面。因而,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体制不顺
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最大的亮点是设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看出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正逐步增强。而高校这一块管理同样面临着顺势整合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对口加强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艰巨任务。
国资事发[1995]17号文,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颁布至今,全国已有相当多的高校调整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高校,还出台了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了有序的管理状态。但仍有数量更多的高校没有专门的建制或是建制不完整,缺乏一套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细则,国有资产管理无序。如一些高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集中了相当多的资产管理权限,工程物资、教学科研设备、实验材料等都纳入了统一管理,实行了政府采购,已向规范化管理迈出了一大步,但管理体制处于磨合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抵触情绪还比较大,统一管理和协调工作有待进一步调处;而对于一些设立挂靠财务处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或中心)的高校来说,举步维艰,各项资产的管理仍由各相关职能部门承担,管理内容有交叉,管理松紧有差异,甚至有些管理职能缺位,尤其是对校办产业投资的管理,对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等。不难看出,作为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其职能行使范围甚小,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协调力,因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二)关注不一
长期以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侧重于资金管理,忽视实物管理,更淡漠无形资产的管理。学校各级领导大多比较关注资金的投入力度,而缺乏关注资产存量大小和现有资产质量高低及管理责任落实等意识与努力,重钱轻物的观念根深蒂固,造成资产使用率低、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在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调拨、报废等环节上,存在操作程序不规范、监督形同虚设的现象,甚至有随意行为。如一些单位把办班收入、技术服务收入视为单位小金库,自购设备逃避监督;一些单位资产报废环节程序不严,浪费惊人;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学校在筹建校办企业初期,未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进行产权认定、评估,未办理有关资产转移申报审批手续,存在非经营性资产随意转作原始投资的现象。由于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涉及面广量大,领导重视不够,相应的岗位设置及工作待遇一直悬而未决,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办法也长期未加以修订,旧有的管理模式在沿袭,甚至于一些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范围、内容、着力点缺乏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因而,关注不一,更难让学校拿出一套长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一本账实相符涵盖各类资产存量及利用状况的账簿。
(三)素质不高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队伍不强,与学校管理层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关。一些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处的高校,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队伍多为兼职代理,分散多门,素质偏低。一些人以工代干,终日忙于应付行政事务,管理资产工作仅占日常工作总量的一小部分,其业务水平停留在登记员的角色,财务部门与其交流难度很大。某些高校长期以来资产管理沿袭一种模式,添置仪器设备,只需填个单子签个名;报废固定资产,自报自填;家俱、图书等日常管理简化为职能部门年终统计上报。很显然,资产管理水平低,与宣传、认识、制度、待遇、组织不到位有关,还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有重要联系。管理人员素质低,容易造成工作被动,容易增加部门间工作协调难度,同时也会加大管理成本。学校应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适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建立起资产管理梯队。
(四)制度不全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并结合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如国家制度明不明,高校体改大不大,产权管理硬不硬,以及领导的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管理理念、工作思路等,都应纳入关注范围。由于体制不顺、关注不一,素质不高,加之制度执行中未及时修正,走偏、走样现象比比皆是。据了解,某高校办公家俱管理曾一度执行过相应的管理条例,尚有“章”可循。但因人员多次变动,又无专人抓管,演变成平时自置自报、年终统计估报管理模式。从办公家俱自身特点来看,确有诸多难管之处,量大、价低、损坏频繁。但制度弱化、人员未到位、责任未落实是问题所在。很显然,制度完善,有利于增强各类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制度残缺不全,只会加快国有资产流失。
实际上,“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制度约束可以引致不同的经济效率。任何缺乏效率或富有效率的经济行为都可溯源到制度因素。”因此,制度建设必须抓紧抓好,尤其是经济责任制建设。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建制,优化环境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加快,其原有的管理职能逐渐分解;而伴随财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部门预算、预算外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制度实施,高校财务处管理职能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原有的设备处职能同样面临着重大转变。高校在调整机构编制时,要抓住机遇,尽快调整完善,解决资产管理领导到位问题。
1、建议撤销设备处建制,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将财务、基建、后勤、图书、科研、产业等部门的资产管理职能剥离,并入国资处。国资处与财务处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担负学校各项资产的管理重任。国资处侧重于政府采购计划编制、落实和实施,担当起各种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产权管理,以及无形资产认定利用管理的重任;财务处则侧重于资金的筹措、调度、监督、预算、核算、决算以及操作透明化等管理。
2、在体制理顺的基础上,认真革新管理理念、工作思路,加大宣传力度,解决制度、认识、领导到位问题,使各级领导管理思路、理财方法逐步统一到规范化的轨道上来。要完善监管措施,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各类人员职责,把各种责任制落到实处。要下大力周密组织一次财产大清查,摸清家底,梳理问题,分析症结,提出方案,督促领导研究解决。要尽快理顺各种关系,开创政令畅通的局面。同时内请外邀专家举办国有资产管理研习班,提高各级财务负责人管理水平和财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二)健全制度,强化队伍
要针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对照国家及财政相关法规制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办法,千方百计抓好内控制度建设,严密资产和记录的内部控制工作。要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控制流失渠道,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各高校亟待制定或修订的管理制度有:经济责任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无形资产认定管理制度、国有资产转向管理规定、财产清查办法、经营资产考核管理办法、通用设备定期抽查制度、离岗移交财产规定、物品借还办法等等。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实际,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
当然,要做好做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干部队伍。国资处可以虚位求贤,推行校内招聘,吸收一部分敢于较真的会计人员,充实管理岗位,要与人事、财务周密考虑设岗定酬方案,搞好校、院、处(室)三级管理队伍梯队建设。对专兼职管理人员实行备案制度,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名单报国资处和财务处备案。如变动,两处应签署意见,并派员监督办理交接手续。在着力稳定管理队伍的同时,还应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注意向兄弟院校取经,搞好考核评比。
(三)明确思路,把握重点
高校要形成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体现出如下特点:切实可行、重点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从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来看,高校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项目资金管理
在高校,项目资金数额巨大,类别各异,环节众多,尤其是部门预算推开后,项目资金管理范围更宽泛。因此,必须投入相当多的注意力,研究规范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益,把好关键环节。要从项目申报立项、可行性研究,到经费预算、组织实施,逐环节参与监督,严防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误产生巨额不良资产。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要在决策科学性、透明度、招投标和议标、材料采购、工程现场管理、预决算办理等环节,加大监管力度。非基建项目工程、大宗货物、服务项目的采购,属于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不属于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通过合法认定自行组织采购;符合招投标条件的,要公开、公正、公平的组织招标;不符合招投标条件的,也要通过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其他采购方式进行采购,从程序上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项目资金检查、考核、评价办法,大力推进项目责任制建设。
2、房产使用方向
高校房产的用途大致分为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生活服务、校产经营等种类。各高校要朝着分类管理、分类运作的方向努力。由于该部分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最大,因而必须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现实中,一些单位见利妄为,随意转向房产用途,特别是学校投资的校办产业。据了解,某高校实习工厂自行其事,大搞房产出租联营,形成请(财)神容易送(财)神难的局面。年长日久有的私营业主“底气”足了,以协议相要挟,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极力拖延交还日期,学校为此牵涉很大精力。事实表明,在利益机制、经济责任制上留空子,只会让单位自主权无限放大,造成国有资产管理难度加大,给学校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与发展。
3、通用设备存量
通用设备因其通用性,管理难度加大,流失严重。要控制假性丢失情形以及自主决定、不当目的捐赠、转向与变价等现象的发生。要从财产大清查的结果中发现问题,积极处理资产管理积案,解决通用设备不在其“位”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携带方便、价值较高的通用设备如数码相机、通讯设备、手提电脑等的管理,要责任到人,定期查对。同时,要完善财产管理交接制度、借用制度、考评制度。应当定期核定通用设备细目,控制不正常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积案。
4、报废资产管理
高校报废资产管理应着力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固定资产报废的认定;二是报废资产的去向。两环节应有明确的程序。要防止随意降低报废标准,随意处置报废资产,以及借达标评优之名突击花钱,突击报废等现象。要把好两关,财务、审计必须介入,使整个操作过程透明起来。否则,同样会引起国有资产流失。在明确认定批准程序、报废处理程序的同时,应视具体条件建立废品集中库,建账管理,定期或不定期以招标、询价等公开方式处理,对固定帮扶对象的捐赠,也要履行一定的手续。
5、无形资产管理
高校在无形资产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许多运作风险。由于管理上的漏洞,无序无偿使用学校无形资产的现象比比皆是,有证据表明,学校为处理不断增加的各种各样的侵权行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侵权行为甚至已给学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学校应认真重视此项工作,对职务发明,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权使用、专有技术的获得等,必须订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利用学校无形资产报批程序、相应职责,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元坤.从制度结构看创设式制度变迁与移植式制度变迁[J].理论经济学,1997(5):85.[2]王小兰.浅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0(4):22-24.[3]路玉华.关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0(2):38-39.[4]赵年忠.国有资产流失的两个陷阱[J].事业财会,2000(3):50.[5]刘家旭.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1(1):38-41.[6]李述辉,陈克猛.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事业财会,2001(3):30-31.[7]邓卫华.浅谈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2(2):53-55.[8]刘伟.高校资产报废内部控制探讨[J].事业财会,200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