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早寒有怀附答案

时间:2019-05-15 11: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鉴赏早寒有怀附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鉴赏早寒有怀附答案》。

第一篇:诗歌鉴赏早寒有怀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①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②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48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此诗大约是诗人返乡途中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②《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渡口的典故。

⑴这首诗写于哪个季节?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3分)

答: ▲ ▲ ▲

⑵“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却可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请简要说明。(4分)

答: ▲ ▲ ▲

⑶“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分)

答: ▲ ▲ ▲

参考答案:

9.⑴(3分)写于秋季。(1分)首联以“落木”“ 南归雁”“北风”等意象,(1分)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图。(1分)

⑵(4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自然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2分)

⑶(3分)作者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2分)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1分)

第二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1:形象类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煌、离奇险怪、奇异璀璨、雄浑阔大、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等。

【景物描写作用类】

题型:前*句的写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简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关于作用记住五个词:交代、渲染、烘托、奠定、铺垫)

例题1:《古诗文训练(1)》第7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时间、节令气候(1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暗淡的气氛(1分),烘托了思妇凄苦的心境(为下面写思妇的凄苦心境作铺垫)(奠定凄婉的感情基调)。(1分)

例题2:《古诗文训练(5)》第6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①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①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②金风玉露:秋风白露的美称。

(1)上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写纤薄绚丽的云彩,广远的银河,清凉的秋风白露(1分),渲染了冰清玉洁/富有仙味/诗情画意/淡雅纯净的氛围(1分),烘托出牛郎织女心灵的高尚纯洁(或:爱情的圣洁)(1分),为后面写他们温柔缠绵的相会(或:颂扬他们忠贞的爱情)做铺垫(1分)。

(二)人物形象

题型: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人物特征(所处环境、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身份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的《蝶恋花》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柳永《蝶恋花》:刻画了一位在夕阳斜照下登楼望远(登高望远而引起无尽离愁),想要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消瘦憔悴的志诚男子形象。

晏殊《蝶恋花》: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而彻夜未眠,登高望远而不见所思,欲寄书信却不知何处的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

(三)事物形象

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物征(外部特征、内部品质,用两三个词概括)+物名

例题1:顾况的《子规》塑造了怎样的子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年年啼血、积冤不平的子规形象。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色淡香浓、体性轻柔、迹远品高的桂花形象。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2:技法类

题型:这首诗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简要分析诗中的**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注意:分析手法要结合手法的特征去分析,并指出其表达效果,记住常见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术语。

(一)景物类:写景手法

【写景常见方法】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官(视、听、味、触、嗅)结合、工笔、白描等。

例题1:《期初检测》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白描(1分),写了青绿分明的南山、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简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②远近结合(1分),远写青绿分明的南山,近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一幅雨后乍晴清新明媚(或“清明和暖”)的画面(1分)。

③虚实结合(1分),虚写随风飘扬的柳絮,实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④点面结合(1分),先整体描绘了雨后乍晴的清新景象,再重点写葵花的向阳怒放(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1分)。

⑤对比(1分),诗人将随风飘扬的柳絮与始终向着阳光的葵花对比(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之态。(1分)

例题2:《期初检测》第3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步骤:①指出情景关系(1分)②描绘颔联画面(1分)

③概括画面氛围(1分)④指出所抒感情(1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1分)。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1分)(或“凄清冷寂、寒冷凄清、肃杀凄凉”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分)。

(二)人物类:描写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或其他修辞、表现手法。

2、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他人衬托。

题型:诗人如何塑造某某形象?

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手法——描述分析(引关键词)——形象特征(性格、情感等)

(注:看不出手法的,可以直接引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题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如何塑造思妇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烘托:诗人描绘了月辉倾泻、久久徘徊的景象,渲染了柔和迷蒙的氛围,烘托出思妇心中绵长的思念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愁绪。

②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描写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或:想“卷去”、“拂”走惹人愁思的月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思妇的相思之苦及凄婉落寞写得形象生动。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满”、“皆”、“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骄”、“夸”等就刻画出宦官骄横跋扈的神态;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诗人先用白描手法写出农夫土地受灾的严重情况,然后用第一人称直言他们难抑的愤怒之情,使农夫的悲惨牵动人心。

(三)事物类:描写方法

【刻画事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侧面描写:(他物)衬托/反衬

题型1: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抓关键词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古诗文训练(4)》第6题(1)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手法。李诗写柳枝追随东风翩翩起舞,“逐”字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唐诗写柳枝有意挑逗春风别具柔情,“绊惹”形象地写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妩媚多姿)。(拟人,1分,正确描绘两句诗,1分,指出李诗柳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1分,指出唐诗柳的“调皮”1分。)

题型2:这首诗/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概括物征——抓关键词句分析特征——结合手法指出诗人情志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以桂花自比(1分),孤芳自赏地写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1分)。

【或: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并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1分)。】

(四)情感类:抒情方式

【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时结合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反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等。

题型: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词人写春草铺地如茵,夕阳余晖下,闪烁着一层如烟似雾的光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凄美/感伤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因相思而孤独寂寞的心情。

例题2: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抒发情志的?

参考答案:用典。作者连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小儿破贼”三个典故,表达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加强了词增强了气势。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3:语言类

(一)“诗眼”类

题型:某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①理解或解释词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逐句或逐联分析);

③指出其作用。【集中表达了……(中心)/对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笼罩全篇,丰富意境】

例题:杜甫《月夜》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独”为本诗诗眼。“独”,单独,孤独。前两联写闺中的妻子虽有儿女相伴,但儿女尚小未能懂得母亲牵挂父亲之意,因而她只能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独”字写出了妻子的孤单身影及内心的思念无法向人诉说排遣的孤单寂寞。颈联通过写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形象写出妻子的望月之久,更突出她的思念之深,孤独之重。而如何才能结束思念之苦、孤独之愁,便自然引发了尾联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独”字精炼地概括出妻子望月的孤单、内心因思念而起的孤独,表达出思念之深切。

(二)“炼字”类

题型:某联/某句中的**用得好,请(找出)并做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释义——描绘诗句——指出表达效果(手法/特征/情感)

例题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坼”,“浮”两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境赏析之。

参考答案:“坼”,即分裂,“浮”,即浮动。写洞庭湖广阔无垠,好像将吴楚两地分隔开,天地日月都在洞庭湖上浮动。这两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雄伟气势/恢弘气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例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参考答案:“自”,径自,自顾自地。祠堂台阶的草径自变得碧绿,映出一片油绿。“空”,白白地,徒劳地。黄鹂在柏树叶中徒劳地婉转啼鸣。这两个字给本来春意盎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层冷僻的色彩,写出此处的幽寂荒僻,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功绩被人遗忘的现实的忧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

(三)语言风格类

题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风格——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风格如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豪放飘逸。(1)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运用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迈奔放、沉郁顿挫、婉约细腻、悲壮慷慨等。

各类题材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

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

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4:情感类

题型1:这首诗/某联/某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步骤:描述或概括诗句内容——(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后两句“若教恨破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由鸟及人,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题型2:诗人借咏某物/写某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概括事物特征/概括景物特征——(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诗人借咏子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借咏积冤不平的子规,托物言志,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第三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

202.B(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A无可厚非:无可非议。C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D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绸缪,缠缚,引申为修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做准备的意思,并不强调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203.【 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 事物。

204.D(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错用对象;A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B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205d 206 【答案】B 【解析】A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B.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C.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D.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207答案、C C 项“胶柱鼓瑟”形容拘泥不知变通。A项“俯拾即是”指一弯腰就能拾到,形容某种东西很多,随处可得。多用于文章、语言方面,也用于地上可拾取的物。该句说“名贵宝石很多”,不可能随处可得,应改为“琳琅满目”。B项“天壤之别”比喻极大的差别,但二者使用前提必须是一褒一贬,李白和杜甫的两种风格都是褒扬对象,与“一褒一贬”的使用前提相矛盾。D项“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这里指贪官悔过,用词和语境不合。可改为“追悔莫及”。

208.(3分)B 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A.外延错误。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C.不合语境。风言风语:私下议论、暗中流传的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D.望文生义。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也用以称颂师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209.(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解析】金兰之交: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比喻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B.胸无宿物:指胸中没有成见,很坦荡 C.敬谢不敏:谦词,称自己没有才智而谢绝。不用于拒绝无理要求 D.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210、B(B、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A、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C、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多指事情、希望等。D、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211.A(兄弟阋墙: 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片羽,一片羽毛。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现常比作从前生活中稀少的、值得回忆的往事。也作“吉光片裘”。此处用“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褒贬不当。)212c

213.C(A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B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C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D多形容恳切地教导。)214

215.答案D(A项,“坐地分赃”:原指盗贼固定在某处瓜分赃物,后多指匪首等在家里分取同伙盗窃的财物。坐地,固定在某个地方。B项,“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C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D项,“擿奸发伏”:揭发奸邪,检举阴私,使无处可藏。擿,揭发;奸,奸邪、邪恶;发,检举;伏,阴私)216

217.B(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18.【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219.(3分)答案: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据句意应是“令人侧目”。A.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C.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D.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220.C(A、指才能比别人稍强,也是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B、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C、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D、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221

222

223.C(A.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B.笔走龙蛇: 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符合语境。D.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酷热。)224b 225D项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26.C(A应改为“津津乐道”。A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或文辞。现在也比喻不联系实际,生硬地接受或模仿B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是褒义词。D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应该用“如火如荼”)227.(3分)D

解析:D项,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项,从长计议:放宽时

间慢慢商量考虑,指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应改为“从长远考虑”。B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者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228.(3分)A(A.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B.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C.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D.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229.C(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A.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B.目光如豆:形容人目光短浅,贬义。D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230.A(B.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用在此处不恰当。C.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D.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231、C比喻学识渊博的人,符合题意(A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B指人们的拥护或反对,和语境逻辑不合D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这里与“前景”搭配不当,因为前景无所谓大小多少。宜将“前景”改为“希望”。)232

233.C(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B项,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C项,杀身成仁:泛指为正义或理想而献出生命。D项,焚膏继晷:点燃油灯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234【答案】C(A文过饰非:形容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B琵琶别抱:比喻妇女改嫁。C含英咀华:比喻细细体会诗文中的精华。D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235.C

236、B(A、项中的“一发不可收拾”是指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B、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C、解释: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傅翼 助纣为虐.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237.C 解析:A.语义重复。B.褒贬误用,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或者干尽了坏事。D.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此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238、答案C 解释A流金铄石:能使金石融化,形容天气极热。B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C金玉满堂:金、玉:黄金和美玉。指黄金宝石满堂都是。形容财富之多。后也用于比喻富有才学。D坐拥百城:有一万卷书,胜似管理一百座城的大官。比喻藏书极丰富。

第四篇:《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学案(附答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

2、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二、相关知识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三、课前预习:(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四、问题与题例

问题一:什么是意象、意境?

例1:《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通过 “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等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和难舍之情。

变式练习: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与意境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象(明月、松、清泉、石)、意境(幽清明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雄浑壮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意境(高远辽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象(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桑树)、意境(和谐静谧)

问题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美景图。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问题三:如何解答鉴赏诗歌意境的题目?

五、目标检测

(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琅玡溪(宋)欧阳修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学案(附答案)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②【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第一、二步)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幽静美好的画面。(第三步)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六、配餐练习

A组:阅读下面的古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古曲的意境。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浓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B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C组:(20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答案】1.津亭

2.D 【解析: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3.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五篇:201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

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全国卷2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北京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福建卷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全国卷1(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全国卷2(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新课标全国卷

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北京卷 ①A.②要点: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天津卷

(1)暮春飞花(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重庆卷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 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四川卷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是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湖南卷

(1)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辽宁卷

8: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9: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江苏卷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江西卷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山东卷

(1)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2)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安徽卷

8.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9.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o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广东卷

(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福建卷(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3)A.湖北卷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下载诗歌鉴赏早寒有怀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鉴赏早寒有怀附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小瓜劳动产物 感谢捧场 P12开始现场练习部分我认为不用做 有需要的同学可自行参考诗歌下面的答案解析- - 这里只提供强化训练答案 蓝色字为诗歌标题 页码......

    诗歌鉴赏巩固答案

    参考答案——诗歌鉴赏巩固高三语文A部2011-1-27 写在前面: 答案只是参考,只供同学们做完之后的比照与反思望同学们自觉,努力! (1分)③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老去万缘轻”,写......

    送别怀人类诗歌鉴赏导学案

    送别怀人类诗歌导学案 一、 送别诗基本知识 1、送别习俗: , , 。 2、送别诗标题常含“ ”、“ ”、“ ”、“ ”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

    高三复习—送别怀人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知识链接】 一、送别诗含义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诗歌表现手法及例题,欢迎参考!一、抒情手法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

    《史怀哲传》阅读附答案

    《史怀哲传阅读答案》 年幼时的史怀哲就富有爱心,常为小朋友们生活穷困而不安,母亲带他去买帽子、手套,他总执拗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不要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

    诗歌鉴赏专题解析一 思乡怀人

    一思乡怀人: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这是古典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思乡怀人诗”一般与以下几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旅客、、贬谪异地......

    诗歌鉴赏_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范文模版)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