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反思现状剖析与学校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及时、全面、深入地进行教学反思,是顺利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当前,高中教师反思意识不强,教学反思存在随意性、间断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对此,既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反思意识,更需要高中学校积极搭建反思平台,建立反思制度,建构反思文化,引领和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教学反思 新课程 对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过程。现在很多教师能够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并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但从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还比较随意,缺乏有效的连续性,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基本上还是单兵作战,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整体效应不强。大多数学校对此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也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办法。教师和学校两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反思应有的功效,既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给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带来诸多困难。以上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反思意识,更需要学校积极提出应对策略,搭建反思平台,建立反思制度,构建反思文化,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一、增强教师反思意识
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相应的教师学习培训,但这种只停留在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灌输的“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缺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变革自我、反思内化的“自我理解”过程。教师并不能因此达到对新课程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此之上的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也十分有限。一般来说,多数教师会把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或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如高考政策、学校管理和学生等),而很少去思考自身的内在因素。当今实施新课程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高考也不可能因此而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倚待拖沓,只能顺势而为,只有改变自己,别无他法。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了解了某种理论后,并非就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有学者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显示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以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当前高中新课程实施不理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这两类知识的差别,误认为向教师介绍了新课程的理念,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革新,却不知教师仍在用传统的观念进行教学。教师对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始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倾向的观点,操作性较差,而旧的教学观念却往往根深蒂固,成为习惯性的做法,这在无形中给新课程理念的采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而教师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唯有引领教师从新课程的视点展开反思,重新审视“天经地义”的课程实务与“司空见惯”的教学实践,才能激发“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从而拓展教学视野,推进改革步伐。
二、搭建教学反思平台
为督促教师形成内省、反思的习惯和技能,克服单一的“课后”反思形式,宜将教学反思引入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开设“反思课”,为教学反思创造条件,搭建新的平台,提升教学反思的功能和效果。
学校应根据各学科教学实际,对反思课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一般来说,反思课的内容要以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主,重在了解、分析和研究师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形式上必须由学生来策划和主持,面向所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面收集整理前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体验,在学科课代表的主持下,由各组派代表在反思课上进行汇报,开展讨论交流,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言,不要怕学生触及自己的痛处,课末要以谦虚的姿态,用少量的时间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总结,并对课堂参与积极有效的学习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学校要设计专门的表格下发到班,并要求学习委员对反思课的内容进行记载,反思课上所反映的问题决不能作为学校考评教师的负面材料,而应把它作为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疑虑,把反思课落到实处。在课时安排上,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进度进行设定,一般来说,周课时较多的学科(如语数外)以每月安排一课时为宜,其他学科以每半期安排一课时为宜,也可视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但不能减少。
教学“反思课”作为推进教学反思的新型平台,将教学反思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得以有效落实,其主要功能如下:
①将反思课纳入课程课时,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序列化。
②将教学反思建立在学情反馈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反思的针对性,即重点解决学生的困难和要求,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③反思课由学生主持,是一次对学生做“学习主人”意识的唤醒,对促进教学民主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④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群体性,可以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充分发挥师生共同体的群体智慧。一方面,教师通过听评课,可以开展教学反思的交流与研讨;另一方面,将学生作为教学反思的切入点,可以克服教师个体反思的主观性,加强师生互动。
⑤反思课的原始记录,是学校了解教学实情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校改进和完善管理。
三、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当前,高中学校大部分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工作中,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教师教学反思缺乏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的作为,完全凭靠自己的“觉悟”,而在目前教师职业倦怠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这种“觉悟”的教师实在是太少,教学反思在学校多数教师看来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倘若学校不从制度层面上来加以规范和要求,就根本无法保证教师进行经常和有效的教学反思,学校推进新课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此,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反思制度,把教师的教学反思列入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以此来保证教学反思落实到位。
首先,要明确提出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不求多,但要抓住关键问题,从自身因素(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等)开始剖析,弄清楚教学问题与自己的关联程度,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次,要立足于课堂开展反思。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室和实验室,教师的反思应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坚持一课一反思,学校要把教师的课后反思作为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再次,要从课程设置上保证“反思课”的开设。把“反思课”引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便于形成师生相互反思、共同反思的做法和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换位和教学相长”。第四,要把教学反思纳入常规教研工作之中。如在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活动中增加教学反思这一内容,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保证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经常性和连续性,将单兵作战变成集体行为,将民间自发的教学反思变成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确保教学反思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工作,使教学反思不但促进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成为教师工作业绩认可的重要依据,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反思动机,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构建教学反思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无形的力量,但它又时时处处弥漫在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全部过程之中,并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成效。因此,反思文化建设关系到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和效果。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文化就是社会的传统,或者说是人们“活法的样式”,反思文化就是学校教师是否有反思的习惯和氛围,这关系到教学反思能否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目前,教学反思文化在校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教师对含有自我否定意向的教学反思还没有完全接受,对教学反思之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在反思中忽视学生资源,而师道尊严的传统又在无意识中强化了这一现状。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积极、民主、平等、和谐的反思文化氛围,使教师能在教学反思中体验到职业快乐,实现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价值,进而在内心深处建立对教学反思的高度认可,最终使教学反思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工作态度和习惯,成为弥漫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全程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具体来说,学校除开设反思课外,可以通过组建教学反思沙龙,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开辟教学反思论坛,逐步营造健康的反思文化和积极的反思氛围,使教学反思不断被教师所接受和认同。教学沙龙通过平等、自愿的教学反思探讨,可以吸引教师不断参与,培养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兴趣和习惯。开放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教师排除顾虑,大胆参与教学反思的研讨,暴露真实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吴国平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金忠明主编。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对策
平凉七中
危彩霞
摘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对策。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教学反思 对策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二、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新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更是重中之重。反思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展。
(二)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教师并非本专业知识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教学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前段时间听了高二数学《线性规划》一课,课间教师面对学生的沉默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对策调整,仍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把一个个概念和问题抛出,教师的“博学”与学生的“无知”更加扩大了师生的距离,压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如同石沉大海般无人应答,教师犹如滔滔不绝的导游在自说自语。
这堂课引发我的深思:教材这部分大大的体现了数学的有用性,入引导得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但也增加了课堂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在适当的情境下实施适当的教育,这是教学智慧的本质体现。很明显这位教师有着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的正是对课堂的教学情境及时反思和对策调整的能力。
(三)数学课改实践的要求
“思考该往前走”,是新课改中数学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按照新课改理念实施以来,数学教师面临很大的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中,“旧”的消亡出现阵痛,“新”的孕育与产生是否有被“旧”的习惯吞噬的危险?面对新理念,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大班额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调整知识结构?等等。在新课标实施的教学调研中,我听了另一位高一教师一节《充要条件》的课,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例如: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上课期间我们和同学之间该如何探讨,如何分享我们的个人见解?如何验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与否?而对于一个班九十几个人如何获取老师的帮助?等等。说实话课堂上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或者自己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不了,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具体情况,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陈述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并想听听其他同学是如何理解的,行吗?”教师赶紧让他上讲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不?”(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触很深。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超出了教师!
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救世主”,最终只有靠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对策。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对策
(一)反思的内容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指导着行动,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纵观那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除了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外,更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师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改新理念的同时,就是要对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等,进行全面地比较分析,把教育观念统一向新课程。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惟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听《充要条件》这节课过程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如:(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2)数学的应用性不是很强吗,那充要条件应用在哪方面呢?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刻给予解决,虽问题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课后我作了学习情况调查,一位同学和我交谈说:“老师讲授之前,我有自己的想法,但老师解决问题的时间太快了,以至于我没有把我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看来教师低估了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教师在“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和最优整数解”不敢放开,约只用了3分钟,特别对“最优整数解”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只作图展示,而且作图不是很标准,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可能不利。对“如何更快找到最优整数解” 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享学生的思维。
(二)三种有效对策 1.增强反思的意识
“一般说来,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师的反思意识,首先来自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所教的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育;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的物体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绝不能以完成教学内容为自己的目标,而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作为我们的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如何做到“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采取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惟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数学教师才会去追求做一个对事业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的卓越教师,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2.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数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听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和“研修”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行为反思的能力保障。教育科研与我们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具有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教学能力的专业发展。3.掌握反思的操作方式和步骤(1)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方式
①写教学后记。新课改后,数学课堂日显丰富与动态,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如: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现场产生的资源,及时开发为教学服务,这正是课堂成功之所在。《线性规划》这节课,课堂上应多用应用的案例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0分钟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做案例分析。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我校初二数学教师在“教学反思”活动时,交流发现高二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高,但活动时易失控,使得教师活动设计的预期目标与学生实际活动效果出现差距。这一典型教学现象就很值得思考分析,是一节课内安排活动过多而造成学生的兴奋性失控?是教师在活动前缺乏具体活动规则指导而造成无规则性失控?还是活动设计缺乏可行性时易造成操作性失控?为此我校高二年级的数学教师作了积极反思探究:一节课的活动量多少为宜;活动规则指导应包括哪些内容;活动设计如何贴近实际等,以期求得好的解决方法。像《线性规划》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③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我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里的“听”就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④课下多跟学生交流。在每节课下来,多跟学生交流,力争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来给你打分。让学生来描述本节课教师的 表现情况,通过这样“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再让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聆听、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效果,犹如“照镜子”一般,这是教学反思一种较好的手段。再自己来评价自己,一节课下来“毛病”竟然如此之多。但是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去改掉这些“毛病”,哪怕小到一个眼神的运用。慢慢的,感觉“毛病”少了,顺眼多了。
⑤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分界、身份高低,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
(2)教学反思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我们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日常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点滴的鲜活细节,也可以是问题的开始。问题,有些是教师自己总结发现,有些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的,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他人的帮助。与同事合作,即时交流,相互指导十分重要也很有效。研究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因为避开上下属评鉴考绩的干扰,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问题,同事之间通过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能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相互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相互合作反思。第三步,专家帮助。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地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同事互助也常常会拘泥于同水平反复,存在易停留经验层次的缺陷,要把反思上升为教育理论,还需要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进行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8.[2]李献新.对新时期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8年14期.[3]刘海宁.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数学探究设置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87--89. [5]胡吉蔚.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剖析[D];扬州大学;2006年.[6]房元霞,宋宝和.以生为本的教师行动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9期.[7]李铁安.基于笛卡儿数学思想的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
第三篇:《教学仪器与实验》模仿-新课程背景下嘉善县高中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嘉善县高中
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嘉善县四所高中生物教师、实验员的调查和访谈,从影响实验教学的五个方面即实验条件、实验员、评价机 制,对实验课作用的理解,实验教学模式,了解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存在不足,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进嘉善县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1)缺少完备的实验室条件。生物新课程实
验对实验室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增加实验
室的数量,配备更多的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和材
料。浙版选修1 实验中就要求配备如全自动基因
扩增仪、超净工作台、恒温箱、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等设备。由于缺少场地、经费和采购困难等问题,导致了相关实验无法开设。
(2)缺乏专业精干的实验员。由于对实验的不重视,实验员这个岗位有时由生物教师来兼职,他们忙于本学科教学,少有闲暇履行实验员的职
责;即使全职的实验员由于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类
新课程实验专业培训,对新课程实验理念的认识
和实验要求的变化知之甚少。再加之一些学校实
验员人数配备不足,实验员超负荷工作,使现有实
验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影响实验室持续建设,制约
着生物实验课的开设效果。
(3)实验能力的评价机制滞后。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高中生物教学也往往以各类考试 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虽然对教材实
验做了较大改革,但作为检查实验教学效果的评
价方式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尤其是省里不再统一
组织生物会考的实验操作考试,这使得以往对学
生实验技能的一项重要评价方式也消失殆尽。
(4)教师对实验课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尽
管大部分教师认为实验教学十分重要,但仅仅认
为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巩固书本理论知识,增
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生物实验课在培养
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等
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少教师仍持怀疑态度。加之大
部分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复杂,费时费力,又可能影
响教学进度,使得一些本来有条件开展的实验也
省去不做。
(5)实验课教学模式单一落后。长期以来,生物实验课都是只开设一些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
验。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传授实验的理论知识,如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所 讲的按部就班做一遍,学生无需设计和思考。单
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做了很多实验但还是
不会设计实验,也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及成因分析,笔者对嘉善县高
中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实验室建设。新课程实验内容的调
整和对实验要求的提高要求学校应进一步加强生
物实验室建设,在管好、用好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
上,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和药品。此
外,生物教师、实验员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
利用和改造原有设备,自制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以满足现有实验的要求。
(2)加强实验员配备管理。具有一定专业理
论水平的专职生物实验员是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员的实验技能专
业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不断提高实验
员的专业水平。最后应加强对实验员的人文关
怀、公正评价,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
(3)改进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实验教学评价
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支配着教师
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
态度。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笔试仍然是教师对学生
实验能力评价的主要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省时省
事,但只能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
结果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的实验
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进行评价。同时从高考命题
趋势看,高考生物实验的考试也朝着能力立意方向发展,要求学生在掌握书本实验基本方法的基 础上,具有实验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因此,笔
者认为我们应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课的评价方
式,恢复实验操作考试并增强其在升学中的权重,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态度。
(4)加强教师对实验作用的认识。教师对实
验课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是目前实验开设较少、教
学效果不理想的关键。新课程之所以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是因为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教师应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实验课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
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实验技
能和科学态度。
(5)优化实验教学模式。一些实验成功率较
低,可通过改变实验方法、实验材料以提高实验效
果。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学生往往难以
观察到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但如果将处理过的洋葱根尖浸在乙酸中代替清水,观察效果会大大
提高。有些生物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可鼓励
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充分利用节假日去开展 这些实验。学校也可适时适度地向学生开放生物 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如配置药 品溶液、仪器准备、实验室卫生工作。通过实验室 的开放,拓宽生物实验的时间,使生物实验不再局 限在生物实验课上,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避 免昂贵实验设备的闲置,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发挥 聪明才智和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培养,前期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刻观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上介绍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诸实施,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德化一中政治组
徐顺进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我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家就已经就反思问题有了最简练的表达: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至理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在西方,最早对教师反思进行“反思”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在《我们如何思维》、《逻辑:探究的理论》等书中细致论述过反思性思维的问题。他认为反思教学就是将老师视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在教学当中,他们会自行发觉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思考,以便找出解决的对策并作为下次改革教学实践的参考。
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地更快、更专业。
二、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礼记-大学》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在古希腊奥林波斯山上的特耳菲神殿石碑上有句忠告:“人,认识你自己”。“回首当年萧瑟处,也无阴雨也无晴”,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开三尺三”,既是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对长征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战斗生活的憧憬。这些都使我们感悟到反思与自察的重要。那么,政治教师为什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呢?
(一)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它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使教师面临着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新的教学情景、知识储备、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式转变等的挑战,而且使得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加明显。首先,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提倡多元经验的介入。其次,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采用惟一的标准,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第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多版本的教材和教参增加了教师自由选择的空间。第四,教学方法和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为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第五,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不再以简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惟一的标准,教师需要将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怠。在这样充满变数的课程背景下,且政治教师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够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不能仅停留于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当前,高中新课程在探索中前行,面临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博弈,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
(二)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实践表明,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既不是职前的培训,也非职后的进修,而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实现的。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著名学者朱永新指出,“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 1 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政治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加强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三)教学反思是获得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要 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使政治教师在复杂的教学实践中,能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做出解释和决策。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只有通过政治教师的亲身教学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新教材大大增加了政治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但也增加了课堂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从而不断提高应对课堂出现的复杂教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是思想政治课改实践的要求 “思考着往前走”,是新课改中政治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新课改的实施,政治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面对这些挑战和困惑,政治教师要唱好三首歌。一是要唱好《东方红》,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专家的引领;二是唱好《国际歌》《好汉歌》。因为,对于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救世主”,最终只有靠政治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以及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
三、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和策略
(一)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教育观念是教育发展中的前提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发“革面”先“洗心”。教育观念应因时而动,因势而更。没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的面貌难以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局面来。政治教师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改新理念的同时,要对过去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进行一番反思、考量。哪些东西要继续发扬,哪些东西需要改进,哪些东西应该摈弃。通过这种反思,教育观念才能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政治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惟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
日常教学的反思,可以在以下三个时间段内发生:
(1)教学前的思考: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将教材组织以呈现给学生等,上课中重视哪些内容;
(2)教学中的思考: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之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
(3)教学后的反思:教师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
1.增强反思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惟有具备不断反思与自察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政治教师才会去追求做一个对事业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的卓越教师,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2.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中提高反思的能力。政治教师既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听取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2 在理论学习中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更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识,从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3.掌握反思的方法。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1)教学反思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起源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我们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日常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第二步,合作与对话。反思并不仅仅是面壁参禅、“闭门思过”。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他人的帮助。与同事合作,即时交流,相互指导十分重要也很有效。研究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政治教师可以通过相互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相互合作与反思。第三步,专家帮助。要把教学反思获得的经验和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还需要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进行专业引领。
(2)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形式
①写课后教学反思日记(或教育杂感、随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其中离不开对日常教育活动个案的研究和反思。为此,他写了上万个教育教学反思案例材料。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教训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可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并籍此进行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职业反思意识,提高职业反思能力。
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写课后教学反思日记,可以从以下几个“点”上入手:1)记成功之举。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4)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5)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大量实践证明,成功的案例不在课前,而在课后。经过这样多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续教学的失误之处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之路,也才能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找到最合适于学生与自身的教法。
②写教学案例,做案例分析。教学中生动、鲜活的事例是教师宝贵的资源。政治教师以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是培养政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 3 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③观摩他人教学,博采众长,借鉴创新。“他山之石头,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我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里的“听”就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④听教学录音或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尽管教师可以通过日记或问题单对教学进行观察,但是却很难捕捉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这时,有条件的老师每学期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进程进行录音或用摄像机全程录像。这不仅为教师提供更加详尽的教学活动记录,而且可能帮助教师认识真实的自我或者隐性的自我。
⑤建立自己的博客,或利用网络中教师论坛进行教学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可建立自己成长的博客,或开通教育论坛(BBS)。在叙事日志、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们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分界、身份高低,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
⑥读书、聆听讲座。步入21世纪,信息化的逼近,知识经济的初显,以及学习型社会的逐步生成,都迫切要政治不断投资自我,加强学习。通过读书、聆听专家讲座,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拓展自己的教育眼界,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动,反思自己的过去。读书与写文章,是检验、改进和丰富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增长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诊断能力,做一位有思想的高中政治教师的重要途径。
⑦以学生的视角,利用学生、家长反馈信息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回顾我们作为学生时的一些事件、感受,来反思我们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还可以站在现在学生、家长的角度,利用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从学生及家长的眼里了解自己的教学,深入地了解学生、家长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
四、不同发展层次、不同职业年龄政治教师的反思指向与策略 增强教学反思能力是对全体政治教师的共同要求,但是不同政治教师群体的反思指向存在差异。不同政治教师群体在反思能力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差异性,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1、新手型政治教师与教学技能反思
新手型政治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5年以内的教师。从知识结构看,该群体所具有的知识多来源于间接的书本知识,对解决“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的把握,即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语言、板书、讲解、提问、演示、变化、强化、练习指导、组织等具体技能,往往停留在职前结构水平上,对教学技能的灵活运用的水平都比较低。因此,新手型教师的反思可以对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为切入点。首先,可进行有关教学理论的再学习;其次,观看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分析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时、特点、效果;再次选择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进行教案设计;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录像;最后对录像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在分析教师的教学技能。
2、适应型政治教师与教学策略的反思
适应型政治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5至10年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在新的教学情景中综合各种教学要素,更多关注于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的知识不足。从教学设计环节看,该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无法超越教材,其教学经验上也有一定的闭锁性。因此,适应型教师反思的重点应是课堂教学策略,如交流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等。
3、成熟型教师与教学理论反思
成熟型教师指职业年龄在10至20年之间的教师群体的一部分,该群体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处理有独到的见解,有较好的教学效能感。与此同时,身上日益积攒的暮气和得过且这的倦意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高原期”。在其知识结构中,个体特殊的教学经验没有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其教学实践中蕴含的教学理念 4 没有自觉意识。因此,此类教师的反思的焦点可以指向自身的教学理念。如采用教学病理反思法,重在挖掘各种教学问题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的各种误区。
4、专家型教师与教育科研反思
专家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群体中的小部分教师。这类教师不仅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而且能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专家型教师除了对个性化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外,还需要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行理性反思。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4赵永芳《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
2、《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