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1:3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第一篇:有关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四个月的教学很快就要过去了,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的感悟;

1、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基础的教学,一味的增加难度,这样做,往往把一部分中等生和差等生都丢下了,最后是尖子生的学习的基础不牢,高分也没有,而学困生就完全的甩掉了。而中考的试题有87分左右的都是简单题,如果学生的基础很牢固,那么发挥好一点轻易的就能到90多分,所以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打牢固。

2、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现在我们实行的导学达标法,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老师在上课起到点播的作用,也不要把什么都让学生去说,对于特别难的我们还要讲,所以我们要有选择的讲,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争取每一堂课都要有效率,要让85%的学生都学会,要让15%的学生能够当堂拔尖,这样对于以后的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好处。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充分,思维要引导到位。

3、要在选配试题上下功夫,首先依据教材和课堂标准选配练习题,试题要流畅,由浅入深,便于学生解答,试题还要有科学性,要切合实际

4、要做到以下的几个转变,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扎好基础,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注意教学应用,培养数学意识,突出开放探究,培养思维品质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且行且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近期听了两位教师对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的同课异构让我受益匪浅。其实,我在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也有以下几点感想,从经验上看还是值得一说的。

一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每个知识点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透彻。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说五年级上册《解方程》。如方程两边都有未知数的怎么解?中学要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移到一边,还涉及到变号,小学不能这样讲,可以这样讲:解方程要么依据天平平衡的原理,要么依据算式中的运算关系(依据算式中的运算关系适用范围更广),教师可以这样点拨:“熟悉的方程都是未知数在一边,这两边都有,能不能把含有未知数的放到一边”,引导学生根据运算关系也能转化成熟悉的简易方程。

二是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习得的知识才深刻。我在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及一些计算法则都是这么做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把新知识容纳到已有的知识建构体系中,避免被动的死记硬背。

三是注重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于认知学习有著名的一条理论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而且先快后慢。所以我每上一节新课,下一次课就必定要求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点,每上完一个单元,就要整理知识框架体系。这样及时反复的巩固复习,让学生对于新知的掌握程度较好,知识的横纵向的融汇贯通能力也会很好。大大地减轻了学期末综合复习的压力。

四是关注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学着轻松,越学越想学,他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他就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在学习上。课堂是高效的,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目前,从上到下都呼吁“高效课堂”,学校层面外派教师出去观摩学习,一线教师们更是绞尽脑汁,话说谁不想教的轻松呢?至于结果如何,关键还得看学生的反馈,内因是变化的内驱力,教师们还是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征探索出适合他们的改革之路。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听课。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他失败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讲。

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余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亲其师,信其道。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下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在我学习新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

三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四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一、描述

六年级复习课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课前的复习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已经成了一成不变的一种模式,学生已经在熟悉不过了,对此也就没有了多少热情。这节课要解决87页思考题、104页15题和思考题。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课前整理时,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87页思考题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对“比原价降低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较难理解,我放手让吴自远等好学生头天晚上设计解决方案。吴自远的方案是用假设法,设定一种商品的价格为100元,然后再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学生对他的这种讲法易于接受,比较直观。

二、分析: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学习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习。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课堂的学习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习,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觉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观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2、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这节课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用这种形式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看着他们一脸的喜悦,我多么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习方式吗?!同伴间的学习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习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三、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解答开放题时,会表现出不同层次、多种水平的解答方案:有的学生可能只找到一种答案,有的学生能找到多种答案。不同的解答方案和结果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寻找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变简单机械模仿过程逐步上升为深化提高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往学生往往找到一个答案就不必也不再进一步思考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养成创新习惯的自觉性。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在解开放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模式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目,但能获取较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大大减轻学生课业的过重负担。

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畅所欲言,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已开放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服务的,并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导水平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大力提倡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果。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愿提出一些想法和做法,以资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反思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生长的土壤。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觉得问题的存在,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必须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的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有些课本的情境创设不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充分体现过程的发现,为此教者应通过反思,重新调整设计思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反思后的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的结构化,更须弹性预案。

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的知识,所谓数学知识的结构,就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网络,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离不开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见,更须要课前的反思和弹性预案。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成可变,教师在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因此,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预案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

在教学前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做好课中反思

1.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尽管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但学生是动态的、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常常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他们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它导致了设计好的教学与实施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材,必须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克服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思维定势。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堂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探究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学生与自己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高亢的探究情绪。教师在课中主动反思,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总结得失,师生共勉,做好课后反思

1.勉励学生在课后反思中熟悉、领悟思想方法

我们要勉励学生在反思中领悟思想方法,因为我们要使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领悟,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反思,这堂课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技巧,或者发现了哪些错误,原因在哪里,记住哪些经验教训,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的领悟。如学生1:我知道了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2:这堂课我学会了猜想等等。

2.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身必不可少的,总结得失才能推动教学的改进、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思考,才能进一步地探索成功,那些喜欢通过反思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一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弊端日渐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整体看来,教师的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方法落后,以教代学、以讲代学,以细代精,以灌代导。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主动性差,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学习盲目性大,缺少计划总结和反思。数学的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教学谈谈自己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课前做好预习与检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就要做好预习与检查,使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预习就是教师根据第二天的教学内容设计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内容分为三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指导、预习检测。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预习指导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习新知识。预习指导要明确预习时间,即要求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进行预习,也就是说要限定预习时间。预习检测就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练习让自己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找到自己预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加减运算,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太理解;对学过的整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比较熟悉,但是不感兴趣。因此在编写自学提纲时我就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自学提纲,这样可以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学习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乘法公式在运算中的应用。

二、教学中加强交流与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展示与交流,包括一对一交流指导、组内交流或指导、组间交流指导。这样不仅解决学生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预习后存在的疑、难和错等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交流与合作;而且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点拨与提升具有针对性。

在交流中坚持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交流、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不交流、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思维障碍不交流、组内能解决的不进行组间交流。在展示中坚持做到:展示的参与度要大,要合理将教室内的黑板分割,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板演;要充分暴露学生预习中的错误问题、共性问题,不做表面文章,不掩饰矛盾;展示后的结果要及时点评、及时表扬。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我先利用组长检查汇总学生的错误之处,上课时让做错的学生进行板演,在板演中暴漏出学生的错误之处,然后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更正,在错误的学生理解之后出示类似问题进行板演,不会的学生再次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

三、适时进行精读点拨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预习检查、学生交流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找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想、做、说,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上升为经验或方法,指导运用。这一环节既是面向问题,又是讨论问题;既要解决问题,又要指点方法;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提高;既要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又要通过分层训练,使中等以上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使更多的学生能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课时对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预设,把握相关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对交流展示时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分析归类,引导学生解决。在点拨讲解中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核心问题必讲、解题思路数学方法必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必讲;“三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能解决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发现学生错误的原因一是计算时思路不清晰,二是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不透彻。我在点拨就重点强调解题的思路和如何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上,这样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四、做到及时的巩固检测

每节课利用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题要典型紧扣当堂课的知识点,要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或拓展题。测试题由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点后进生学生完成检测题。教师可以组织组长交换检查批阅,教师抽取部分后进生和中等生进行批阅,对批阅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完成较好的和学习有突破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了解检测题完成情况为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在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的进行精读点拨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1.教学不能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合作学习有其不可低估的优势,但也正如无论多好吃的东西,吃多了都会让人反胃一样,合作学习再好,也只是无数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完全没必要走入非“合作”而不能“课堂”的怪圈。新课程改革虽然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上学习方式单一的状况而言的。我们一旦对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愈来愈熟练后,无论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将和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优秀做法一样,变成很普通的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至于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我们到底应该选用哪种学习方式,我们则可能会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发生变化。若注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4、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讨论,做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数学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准备练习,让学生口答:

2/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想一想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为什么?

生:5/6大,因为四年级时我们已学过了分数比大小时,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你记性真好。(心一怔,怎么已经学过了?)谁能说出几个分子为1的分数?

生:1/2,1/3,1/4……

师:(指着1/2与1/3)你能给这两个分数比一下大小吗?

生:1/2>1/3。

师:为什么?

生:分子相同时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教学片断二】

(练习: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师出示4/9、4/7和4/5。)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呢?

生:4/5>4/7>4/9。因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所以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师出示3/7、3/5和4/5,一不小心把4/5写成了4/7)

师:对不起老师把4/5写成了4/7。

(这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4/7也没关系的,4/5与3/5、3/7比大小我们四年级时已经会了,我们现在想要学3/5与4/7比大小该怎么比?”

师(一怔,想想也是,于是问其余学生):大家想学吗?想学的同学请举手。

师(全班58人有45人举了手,心想那就将错就错吧。):大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呢?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来解决。因为3/5=3÷5=0.6,4/7=4÷7≈0.57,0.6>0.57,所以3/5>4/7。

师:还有与他们组不同的方法吗?

小组2:我们组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6÷10=分子3,4/7中分母(7)×6÷10>分子4,相比之下肯定是4/7的分母大一些,所以3/5>4/7。

小组3:我们小组也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是分子3的1.67倍,4/7中分母7是分子4的1.75倍,如分子相同的情况下,也是4/7的分母更大,所以3/5>4/7。

师:同学们真的很能干,创造出了这么多比较分数大小的好方法。古人云: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多多动脑,多想一个为什么,那么我们在学习上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后反思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堂课的前后两个片断,觉得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是有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满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那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呢?我的启示是两点:

一、活用教材是基础。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有权利对课程进行调整、重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利,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随时调控是关键。

“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倾向。如果出现学习需要不强烈或需要不满足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控,运用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持或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惟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情感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尝试新的“四步”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性,做好题型设计,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层次,处理好师生的地位与作用,讲究板书的艺术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它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同学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信息传递的桥梁,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进入知识新领域,又可以形成课堂教学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通过师生、同学间互动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20多年来课堂教学的探究,认识到;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实施适应本地区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时代新形势下,再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近年来,课堂教改虽然不断推陈出新,也初有成效,而如今面对“90后”和即将到来的“00”后的初中学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改还要迈大步伐,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合作意识,表扬先进,鼓励落后,将竞争机制、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以适应现今中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几年来我尝试“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讨论---释疑----达标”。

自学:老师出示“自学指导”给学生指明本节学习内容和导学题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探求新知,也就是老师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辟课堂前进的.道路。

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本节知识初步认知和理解,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对于存在疑惑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达到对本节知识基本掌握,全组学生达成共识。以小组长为代表将全组性疑难问题汇集于老师。

释疑:老师将各组汇总的疑难问题再进一步讲解,在此环节,若其它小组学生有会的就让学生解答,切忌与学生“抢上风”,慷慨地把讲台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我。只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才做解答。

达标:达标检测是检验本节效果的重要环节,命题既要注重“双基”,又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达标的结果一定要及时检查、纠错、总结,对于成绩优秀的要及时表扬。

二.做好组织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

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稳定学生情绪、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前提,为学生探求新知,增强自信和勇气做好铺垫,为师生教学互动搭建平台,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建良好课堂教学学习氛围。

三.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

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题方法上要有艺术性,课堂教学的导入承载着新旧知识的衔接,是进入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既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又要有新鲜感。在轻松愉快的情形下将学生带入未知新领域,体验接下来的新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用所用,感知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初一几何4.7.1《垂线》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将搜集到的生活中有关垂直的实例,借助多媒体将拍摄到的实例图片或网络视频(一养鱼专业户要将小河里的水引入鱼塘,从什么地方开沟最省工省力、节约资源呢?)和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现实生活。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作用和必要性。又如,初二代数17.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中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表达式为x2-y2,长的表达式为x+y ,则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很快就能说出答: ,老师接着问,还有更简单的表示方式吗?这样就扣人心弦,引入课题。这样导入课题就会给学生探求新知,设置悬念,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教学。

四.题型设计要有代表性,层次性

在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分析、释疑、达标各阶段,首先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创设拓展空间,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感知探求新知的乐趣。其次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还要有代表性,精选精炼,建立网络资源平台,习题库。如七年级代数2.9《有理数的乘法》第三课时,若有这样的练习:1.(-1) (-1)=----- __ 2.(-1) (-1) (-1)=-__ 3. (-1) (-1) (-1) ... (-1) =__ 4.(-x) (-x) (-x) ... (-x)=-__.并对4题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的设计,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为学习下一节《有理数的乘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铺垫,并能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这样巧妙的题型设计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五.把握适度的知识量

教学中的“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掌握了正确的“度”,能使教学工作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取得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事实上是学生获取新知和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转化过程,课堂上知识量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情况,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度,以免造成学生“吃不饱”或“吃不消”的情况出现,既要顾全整体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意尖子生的知识面拓展空间,和发散思维的开发。

六.正确处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氛围等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导演,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指导学生扮演好演员的角色。教师既是模特、评论员又是欣赏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趋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尽发挥其所能,展示其才华。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只有正确处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在新课标下,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上多探索,多创新,让学生在身、心、智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新时代走在改革的大道上,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规律,适时自我调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步骤,把握课堂师生互动的艺术性,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大胆尝试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实现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努力。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

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因此,我认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学、乐学了,上课也就会认真了。同时,我们教师要注意营造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这门功课。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很多,讲故事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平时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已经在用,如果能用好数学故事,让数学故事走进我们的课堂,对数学的教学将会锦上添花。

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

小朋友学习“0的认识”的时候,上课一开始就用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天,阳光灿烂,猫妈妈和小猫背着鱼竿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钓鱼。猫妈妈非常安静的坐在河边,聚精会神的在钓鱼,小猫也学猫妈妈的样子,坐在猫妈妈旁边钓鱼。一会,猫妈妈就钩到了一条大鱼,而小猫这时候看到飞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就跑了过去抓蝴蝶,结果没有抓到。然后又回到河边钓鱼,过了一会,猫妈妈又钩到一条大鱼,而小猫又看到了一只蜻蜓,又跑去抓蜻蜓,结果还是没有抓到。再回到河边钓鱼。……谁能帮老师把这个故事讲完?”

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小猫不专心钓鱼,最后一条鱼也没钓到,有的说小猫玩累了,以至于钓鱼时睡着了等等,总之当太阳下山了,要回家的时候,猫妈妈钓到了好几条大鱼,而小猫一条也没有钓着,“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每个学生,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两只水桶,一只装着5条大鱼,另一水桶空空的,让学生数一数猫妈妈钓了几条鱼。小朋友在数猫妈妈和小猫钓到的鱼的只数时时候,“0”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学生接受了。

在最后,我还让学生说一说小猫这样做好不好,让他们懂得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道理。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都还停留在满堂灌的低效阶段,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加大课堂教学反思力度,适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反思 理念 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一直以来,。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意识

1.整体意识

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就一门学科而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必须着眼于整体,有整体意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的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编制更富创意等。

4.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6.反思意识

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多个教学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间接目的,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要对教学程序第二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等等。第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虽积累了不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光有经验是完全不够的,我深深的明白,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技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被老师们重视。我觉得怎样使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起到真正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学习很容易,但是否起到真正的作用却不敢恭维,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王担《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我们在课堂中实践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给学习以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学习和探讨,不断总结反思。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其次,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通过合作得出独特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的小组合作总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感觉。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进行及时的引导,如:问题设置不够恰当、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效果;不善于倾听他人或别组的发言和不同意见;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好学生发言较多,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去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际有效的学习,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学习中来,使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改革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比如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再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反思合作学习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问题种种,都涉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反思一:对教学情景化进行了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而许多老师却对教学的情境化进行了简单的理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内容以“谁的包裹多”替换了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两幅逼真的动物对话图引入,很有趣。题目的确很有创意,而老师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是为了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机突然叫起来(老师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公开课还带手机,心里很纳闷):喂,是老牛……,是小马……

原来是一段老牛与小马的对话,听课的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对这样的情境设计,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探讨。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为了搞好教学的情境设计,费尽了脑子。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位老师的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老师为什么要搞这种“冥思苦想”似的教学情境化设计?我想他们似乎认为:

如果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理解,以“生活化”、“活动化”单纯冲淡“数学味”,其实即使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请同学自己扮演角色来设计情境也比这个设计来得好:因为学生的扮演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反思二:知识获得过于强调探索过程

数学思想的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学生习得的思维经验,其中的一个关键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所以教师应当采取妥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开展正确的学习活动。所谓妥善的引导必定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它可以是一种启迪,为迷路的学生恰当地辨明方向;也可以是一种激励,为畏难的学生点燃精神的火炬。然而,部分老师仿佛认为知识的获得只能寄希望于探索的全过程。

反思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倡导合作学习与交流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此而诞生的合作小组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建立自信,认识到数学的科学、应用和人文价值,从而树立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合作学习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滥用的普遍情况。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单凭自己的愿意,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合作,而不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把握好合作的最好时机,导致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反思四: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课改中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所以,现在只要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好像觉得这节课准备的不充分。特别是教坛新秀评比、优质课评比。应该说给我的印象是:教师们课件制作水平很不错。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许多老师还适当的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但美中不足又引起我的思考,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奴隶,而多媒体教学程序的粉墨登场,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

有这样一节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课主要介绍我们生活在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应该说这个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老师也确实想把这种美带给了大家,教师想尽可能把生活中的轴对称展示给学生,所以在课件的导入上就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欣赏的时间太长,学生只顾看那么美丽的图片,完全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搁置一边。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师生的默契!学生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个微笑都已经淡化了,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已至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走到了多媒体教学的极端。

在教学与听课的过程中,更有很多老师喜欢在学生思考问题、合作交流时,让音乐在教室里回荡,而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就不得不把声音提高了八度,这时候的教师让人感觉很吵、烦。有时候课件里的音乐,竟然掩盖了教师的讲课声。实在是鱼龙混杂,扰乱视听。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要把握好运用的“度”。运用得好,会让你的课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

总之,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给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支持和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课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全国级新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

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衡阳市逸夫中学

张小娥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一个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一、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1)、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2)、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3)、由过去重“问答” 转变为现在重“对话”;(4)由过去重“讲解” 转变为现在重“引导”;(5)、由过去重“程式化” 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6)由过去重“强记” 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总而言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以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1、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一家返卷,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另一家赠送礼品,如何选择?

2、房贷的问题,怎样计算每个月要还的贷款。

3、买彩票中奖问题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是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时,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从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对于成长为新时期专业人才、复合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裨益。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下载有关数学课堂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杨俊峰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每个人都会经历开始和结束,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的开始。我们注定要用新的容貌迎接各种各样的世界。当然,我也迎来了我的小学教育生涯。刚来的时候......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两个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两个月的几种现象反思如下:学生初用钢笔,还不能很好的把握......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凤州镇中心小学李艳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认真学习新课标,研读教材,课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寻求多种方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宣汉大成镇初级中学杨乐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场所,课堂上的教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下面是围绕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功能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措......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在学校的中心组织了大家,我最满意的一课和金老师的选拔活动,我听了这组老师的每一班,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估活动。在交流和讨论中,我学到了很多肯定的经验,但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在一节课后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