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巨人的陨落诗歌
不曾告诉世界
你来的悄声无息
不曾离别挥手
你走的那样淡定从容
谁都无法预料
蓝天抓不住你飞去的翅膀
大地挡不住你远行的脚步
眼泪是男人的弱点
然而今天大家暴露弱点
只为回眸看你那一瞥
我相信一个支点可以翘起一个地球
当你生谋远虑的提出“新加坡双语之路”
这项建国基石让你成为当时
背负评论最多的人
老天眷恋勇者
你糅合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从殖民地到亚洲四小龙之一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
你却告诉了我们准确的时间
30年
30年前你是大地的娇子
30年后你依旧海阔天空
新加坡以光速在发展
一个人口只有200万的国家
世界影响力却超过2亿人口的国家
我们明白你的努力
新加坡是你一手拉扯大的孩子
你是严苛、偏激“霸道的父亲”
外柔内刚
30年造就了太多的精英
你的精英教育实至名归
“小国寡民”是你对新加坡的定位
然而当你的市民身穿东西方文明的外衣
亮相世界舞台的那一刻
那是你征战世界的开始
严父、铁腕、政治领袖
是你的卓越贡献让人牢记
让世界铭记
时间斗转星移
新加坡迎着朝阳屹立在东方
东方的巨人站立潮头
向世界眺望
你是那里的根
落叶归根
巨人陨落
你的人民依旧会像勇者一样挑战未来
聚焦世界
感谢世界有你。
第二篇: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有三册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了,读完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通过这部小说了解了一些为什么今天的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历史是渐进发展进化的,和基因遗传类似,基因突变会有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也算是一次大的基因突变吧,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和世界的版图。
本书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史,主角是西方世界各国各个阶层的代表任务,有英国的保守贵族阶级、工人阶级、积极争取女权的工人阶级和贵族阶级女性,有德国的贵族阶级、外交官、军人的代表;有俄国的贵族阶级、农奴转化的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有美国的外交官、移民代表,通过政治、军事、爱情、经济工业发展,世界的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各个阶层的突破和坚守、善和恶的`交织,用历史学者的客观、理智的笔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时代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
故事并不复杂,以一个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发,以童工矿工的视角为起点描绘工人的工作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蒸汽机的发明让煤矿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工人阶级组建了工会,工会会为工人争取权益,但是资产阶级并不真心关心工人权益,英国贵族们虽然以绅士淑女进行自我标榜,认为打骂男仆女仆是不文明的行为,不屑为之并看不惯出身俄国的贵族辱骂仆人,但依然会把歧视不尊重下层阶级的行为做的理所当然。俄国的封建贵族阶级对待农民残暴,触犯一点贵族阶级的利益就被绞死,最终在一站前后被颠覆,夺取政权的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牙还牙也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了沙皇俄国的王公贵族,血洗了整个王族。
德国和美国的贵族、外交官、军人交叉在这段历史中,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人是渺小的存在,被时代裹挟而生,整个人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爱好和平不想打仗依然要上战场,士兵们不知道为何而战却要流血牺牲。
在这个故事中,美国依然是充满希望的新大陆,俄国农民阶级转化为工人阶级一心希望能去美国,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
这些人物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有特点,唯一的共性就是都有勇敢的品质,都有自己的坚持并为之勇敢奋斗,都是勇敢者,勇敢去追求信仰,勇敢去追求爱情,勇敢去突破自身的局限追求更好的自我和推动社会、时代的进步,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共同推动时代的发展,让世界逐渐发展进化为今天的样子。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
读完《巨人的陨落》一段时间后,想着,还是写点什么吧,否则,用不了多久,这本书的影响就会消失殆尽。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这本书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来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面貌,读来,似有些许无奈。
一、关于社会阶层的认知。
有时,非常不愿意承认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但是,越来越感觉到原生家庭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茉黛,贵族出身,思想叛逆,与贵族的理念相悖,为女性权益积极奋斗,属于思想开放、追求独立的新一代贵族女性的代表。艾瑟尔,工会领导人出身,在革命统一战线时,彼此的知己和好朋友,而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就暴露出无法调节的矛盾和阶层局限性。茉黛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和唯我独尊,或许,从内心深处,艾瑟尔也不过一直是她的管家和随从,是应该听命于她的。而真正可以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的,还是在同一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同一阶层。
二、关于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改变其文化,统治其思想是最好的革命手段,在一战期间,包括很多年轻的贵族,又对战争有多少了解,有谁去思考过战争是否正义,战争的原因及目的,只是在军国主义的鼓吹下,以作为一名战士而荣耀,年轻不当兵似乎就是做了什么让人耻辱的事情,正是因为媒体的鼓吹,让太多懵懂无知的青年踏入了一条不归路。最震撼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美国士兵的死亡,而他死亡之后的五分钟随即发出停战命令,拿他的牺牲价值何在?而在和平的当代,依然是浮躁的价值观作祟,人们一切向钱看齐的时候,又有多少清醒之人可以执着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呢?
三、关于自我成长
书中有几个女性形象非常明显:茉黛,艾瑟尔,罗莎,奥尔加。奥尔加是一个富商的女儿,从小在父母亲的严格保护下成长,或许不懂什么叫人生疾苦,她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或许也不过是偶尔严厉的父亲,但,很失败的是,她的不学无术,因为不学无术所以显得异常的愚蠢。罗莎,一位独眼美女,当智慧的光芒散发时,一切身体的缺陷都悄悄消失不见。无论如何变革,独立的智慧从来都是夺人心魄的美丽,既如此,又如何可以不成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3
看完此书,的确有一种震撼之感。读起来畅快淋漓,1000多页的书,丝毫不会有困倦感,反而期望一气呵成。
在英国,一战之前,矿工给贵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却拿到很少的报酬。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家属也得不到赔偿。英俊潇洒又乱性的贵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导致女管家怀孕。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用钱解决了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扫地出门。
在德国,同样英俊的贵族男子爱上了英国贵族女子茉黛。由于战争即将爆发,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无法声张,因为担心娶了敌国女子会有叛国罪。
在俄国,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个敦厚善良,一个狡诈自私。同样,因为战争,一个参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个偷渡到美国娶了美国大哼的女儿。最后机缘巧合,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
在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在暗中策划着整个战争走势。他运筹帷幄,使用各种办法去游说选民最终获得连任。当然,美国借钱给这些参与战争的国家,使得他们又发了一笔战争财。
整部书中出现了丘吉尔、威尔逊、斯大林、列宁的名字,让我不知道这个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分不出来,一切感觉很真实。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矿工比利、布尔什维克格雷戈里、英国女伯爵茉黛、总统助理格斯他们对他们所选择爱情的忠贞。也可以看到英国贵族菲茨、俄国工人列夫的乱情乱性。
对于第一次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历史书上或许只能看到一些精炼的记载。而在这部小说中却让我们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实而丰满了一些。
乱世出英雄,被英国菲茨伯爵抛弃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国自由党的领导人。为英国矿工遇难而打抱不平的矿工比利,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俄国从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为战争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追随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从而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战争也让一部分人地位和荣誉大不如前,英国女伯爵茉黛嫁给了德国贵族后,德国贵族的没落,使得这个从小衣来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总会上班赚钱补贴家用。英国贵族的地位,也因为自由党的`兴起而逐渐落魄。
俄国沙皇倒台后,沙皇的继承人,也被俄国人民打死了。……
各种故事、各种人物交织在一起,从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恶丑还有任何的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4
从20xx年开始读《巨人的陨落》的时候,第二三部的汉译本好像还没有出版发行。我不太喜欢读外国小说,首先第一大难题就是难记又冗长的外国名字,还有就是拗口的翻译和不同于东方人的思考方式,这可能也是我把《巨人的陨落》这部书拿起又放下,标记在读标记了三年的原因吧。
不过幸好,20xx年的7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三部我读了三年都没读完的书,像是发现了宝藏一般,我的生命被拉长了五倍,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二十世纪。
有评论说《巨人的陨落》是祖辈的故事,《世界的凛冬》是父辈的故事,《永恒的边缘》是作者肯福莱特自己这一代的人故事。三代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一代人都参与着历史,都见证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如果要把这三代人的故事进行比较的话,我还是最喜欢祖辈的故事,从卑微到尘埃里的矿工、女仆、工人和小混混,向不公平宣战,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从一而终地坚守的自己的信念,不用对自己相信的产生怀疑,这或许是种幸运。相对于第三代来说,除了有了父祖两辈的加持外,还自带天赋技能,它们也有它们波澜壮阔的故事,但隐隐约约地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且祖辈在经历历史时刻的时候,几乎都是无意识的,只是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什么,而第三代却有一种在聚光灯下展示的刻意感。
可能是因为人物时间跨度的问题,我最关注的永远是第一代人,即使到了《永恒的边缘》里依然是这样,艾瑟尔和菲茲赫伯特伯爵最后在国会大厦走廊里互相表白时的感动、菲兹去德国参加妹妹茉黛的葬礼后被塔西斯特工没收妹妹遗物时的没落、别斯科夫家里列夫在格雷戈里弥留之间的拜访时的挂念,哦对,还有沃尔特冯诺伊曼在《世界的凛冬》里被纳粹折磨致死时的难以置信,这些文字的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刻在脑子里难以忘记。
如果书电影把每个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的话,那么书籍就是十倍。我出生在20世纪的末尾,然而我却有幸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抑或是说难以忘记的历史时刻。与有荣焉。
21世纪,我将亲身经历这个新的同样伟大并且急剧变化的时代,我将见证这个新的时代的每一个变化。幸甚至哉。
第三篇: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是4月30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英] 肯·福莱特,译者是于大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后感,欢迎阅读!
最初想看这本书是偶然间看到别人推荐的,然后自己看了一下简介,果断就买回来了。
接下来,连续三周在业余时间,把这三本书读完了。
读第一部开始,就没有失望,以后一直有读下去的兴趣。
作者肯,福莱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小说讲述了第一次大战期间,英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几个首要国家的政治状态、经济形势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在战争即将爆发前、战争中以及战后各个国家的军队和人民处于何种状态,这些作者是通过一些典型的人物来勾勒出整个社会的状态的。
在英国,一战之前,矿工给贵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却拿到很少的报酬。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家属也得不到赔偿。英俊潇洒又乱性的贵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导致女管家怀孕。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用钱解决了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扫地出门。
在德国,同样英俊的贵族男子爱上了英国贵族女子茉黛。由于战争即将爆发,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无法声张,因为担心娶了敌国女子会有叛国罪。
在俄国,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个敦厚善良,一个狡诈自私。同样,因为战争,一个参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个偷渡到美国娶了美国大哼的女儿。最后机缘巧合,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
在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在暗中策划着整个战争走势。他运筹帷幄,使用各种办法去游说选民最终获得连任。当然,美国借钱给这些参与战争的国家,使得他们又发了一笔战争财。
整部书中出现了丘吉尔、威尔逊、斯大林、列宁的名字,让我不知道这个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分不出来,一切感觉很真实。
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矿工比利、布尔什维克格雷戈里、英国女伯爵茉黛、美国总统助理格斯他们对他们所选择爱情的忠贞。
也可以看到英国贵族菲茨、俄国工人列夫的乱情乱性。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度过一遍,这些形象都深深刻在脑海里了。
其实第一次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历史书上只能看到一些枯燥的记载。而在这部小说中却让我们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实而丰满了一些。
我可以看到,当时虽然战争,但是士兵的打仗意愿并不强烈。英国和德国打仗,他们的士兵竟然一起交谈,一起喝酒。
俄国的士兵,听说沙皇已经被推翻,布尔什维克领导了俄国,他们几度想逃跑不想再打仗了。
1914年到1923年这十年之中,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人民流离失所,社会民不聊生。
但是也只能有乱世出英雄,被英国菲茨伯爵抛弃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国自由党的领导人。为英国矿工遇难而打抱不平的矿工比利,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俄国从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为战争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追随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从而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战争也让一部分人地位和荣誉大不如前,英国女伯爵茉黛嫁给了德国贵族后,德国贵族的没落,使得这个从小衣来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总会上班赚钱补贴家用。英国贵族的地位,也因为自由党的兴起而逐渐落魄。
俄国沙皇倒台后,沙皇的继承人,也被俄国人民打死了。
各种故事、各种人物交织在一起,从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恶丑还有任何的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
无论在什么年代,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爱好和平的。就像故事里面的人,大家只是寻求一种可能的公平和美好的和平生活而已。
第四篇: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一)我们敢于走进荆棘丛
就是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死去的那一天
才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这大概也是生而为人
能得到的最大满足。
——读《巨人的陨落》有感
药学院
2014级药物分析专业本科1班
席宇
这是可以说是我在近一年上市的新书中,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了。它的阅读体验征服了我,它给了我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高潮。
小说展现的是五个国家、五大家族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跌宕起伏的命运。读到后面的时候,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一种在另一个世界中完全沉浸之后,把一辆跑车在旷野无人的高速公路上从150码逐渐加速到280码的感觉,一种特别不想结束那个世界却又欲罢不能的感觉。
人,是这部史诗的真正主角。而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的一直是我们“自己”,处于千千万万个不同境遇之下的自己,拥有不同性格和命运的自己。
整个故事,讲了很多人的生活,在一个全人类都被裹挟其中的大背景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每个人类,教师,逃犯,吸毒者,贵族,流浪汉,知识分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诗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人尊重了内心的召唤,有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人被国家宣传的标语俘获,有人为与生俱来的野性驱动……有人勇敢,有人懦弱,有人坚定,有人迷茫,有人成长,有人扭曲,有人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有人拖了世界的后腿。
当看到他们以清晰严密的逻辑思考,做出了一个个符合自己处境的决策——而这一个个合理决策,又汇聚为世界大战和人民革命的风暴时,我感到自己就处在风暴中心,真实、刺激。
每个人的选择,无非两种,追随命运滚滚而下,或是异军突起。这是每个人的自我选择,让他们在那段时空中成为了最终的自己。人性在每一个选择的瞬间闪烁,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在《巨人的陨落》中,随着战争发展,女性不得不走上社会工作,填补男性参战造成的劳动力空缺。女权意识随之觉醒,其中,女仆出身的艾瑟尔是最让我佩服的“女汉子”。她在伯爵的大庄园里当管家期间,勇敢大胆地爱上了伯爵本人,怀孕之后,伯爵想用钱堵住她的嘴。
艾瑟尔痛苦地做出了理性的决定:她要和肚子里的小生命一起离开,但不是空着手,她让伯爵买了一栋两层小楼,一半自住,一半出租补贴家用,她一边工作一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她以未婚先孕的姿态,嫁给了一个与她志同道合的好男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她这样“特立独行”的女人,连亲生母亲都不能理解。
但艾瑟尔的觉醒和奋斗,始终没有停止,婚后,她不甘于当个家庭主妇,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最终在纷乱的时局里,为自己挣得了一席之地,她成了一名可以为更多底层民众发声的英国议员。
是的,我们敢于走进荆棘丛,就是希望生活得有意义,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死去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这大概也是生而为人,能得到的最大满足。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二)金欣
其实英国文豪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这一段时间终于读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巨人的陨落》不仅是一本好小说,也是一本特定时代的一个精彩的微注解,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个好故事,也对这个故事的背景时代有了更好的理解。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不得不说,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时段)。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抓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
读一本好书就是感受另一种人生,《巨人的陨落》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三)一部内容丰富的畅销小说
边虹
不知从何时起,每本新书都有了一个称之为腰封的东西,它比书本身要耀眼的多,上面用对比色的粗体字写着蛊惑人心的话语,比如:30国读者含泪推荐!(岛上书店);再比如:希拉里和克林顿除了爱当总统之外,还有个爱好就是看这本书!(暗杀大师)。诸如此类,很不要脸,怪不得叫“要疯!”
《巨人的陨落》也不例外,它的广告语是:每三秒卖出一本!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感觉像是在淘宝上卖倩碧黄油一样。
拿到新书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大惊小怪又碍事的东西拿下来丢到垃圾桶,然后坐下来慢慢读。我虽痛恨“要疯”,却常因此上当,所以读不下去时只好抛开去看其他书。但这本真的很好看,故事性强,期间也没什么隐晦冗长的东西,非常符合畅销书的特点。特别是第一本,每一章都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里面有所有你想看的东西:贫穷、灾难、贵族、政治、阴谋、爱情、战争、正义、革命、勇敢、懦弱等等。许多的大主题在书里交集在一起,跌宕起伏,感觉就跟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三大本厚厚的书,大概六十万字左右,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认真读完。就我平时那种蜗牛一样的阅读速度,这算是最快的一次了。所以这回“要疯”以阅读速度为卖点的广告词虽很夸大,倒是也不算骗人。
肯.福莱特无疑是个经验丰富的畅销书作家,他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非常冷静,他完全知道读者想要什么——特别是在这个很多人不读书或者一章节没读到高潮就要把书丢到一边去快餐文化时代——福莱特懂得怎样去取悦广大的读者。他和那些自顾自玩深沉的作家不同,他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快感,然后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我可以想象在小说完稿后福莱特站在高台上高傲的样子,估计他是这样大声宣布的:拿去加印吧!越多越好!然后他像个上帝似的把手中的书稿朝台下抛去,下面是无数的为之疯狂的出版商们。
畅销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似乎变成了一个的带点讽刺的贬义词。但就这本书来说,这种说法显得不公道也欠刻薄。《巨人的陨落》无疑是一部好小说,()也是肯.福莱特抱有很大野心的一部小说。他写的非常宏大,看得出是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大背景,把欧洲的几个大国都囊括了进来,然后是多个家庭、大量的主配角人物、很多有名的历史大事件、和无数的多层次线索。说实话我真佩服作者强大的编织故事的能力——那么多条线索要在多个国家多个城市多家庭和人物间串联起来,并保证其在叙述中的合理性和不穿帮,太难了。
所以每当作者换了个场景后我总是必须要先回忆一下:这是谁?之前在那里出现过?现在又是在那个国家?战场上现在是谁在打谁?谁和谁又是同盟军?他们间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屡清关系后我才能继续读下去。读这本书需要对一战的历史背景有个大概了解,但也无需太多,只要你依稀还记得从前那点用来应付考试的历史大事件就够——因为其他一切复杂的逻辑关系肯.福莱特都已帮你弄的煞灵清了,当然这原本就是他预先布好的局。他的头脑是极其有条理的,他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打酱油配角的存在合理性,简直是太面面俱到了,这脑子也太好使了吧。我想他一定得在书桌上贴一张超详细的人物关系和出场表进行对照吧?当然这或许只是我的愚见而已,他根本就不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
作者一开始就给故事布局好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路线,然后每一条道都必须走上一遍,到达一地,这里的人物和故事就出场,交待完了就再到下一关。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单行线变成了十字路,很多的线索通道和人物之间演变为相互交集的状态,这就需要一种很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把控全局,才能使得故事的结构不至于散架,情节也不至于不合理。以我的阅读水平倒是没看出什么破绽来,但事情总是过犹不及,正因为此,愈读到后面就越使得众多的人物和场景慢慢地演化成为一种堆砌感和脸谱化。我的阅读感受是:作者在书中织了一张无比大的错综复杂的网,而在最后的收网阶段为了避免所有的线头都不断掉,就只好把它们的进行了强行的打结联接——这就是为什么越到后面很多情节都变的很戏剧化的原因,这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在慢慢削弱。
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直白的强对比手法来进行叙事,这是一般读者都喜欢看到的,因为这样看起来会很过瘾嘛!从贵族家庭的豪华派对立刻转到地下七八十米深的爆炸矿井内工人们正在逃生;从舞会开始贵族间的优雅矜持转到舞会结束后的男盗女娼;从平民对权贵领导者的信任转到权贵对平民如蝼蚁般的残暴屠杀等等。这种从“朱门酒肉臭”立刻转折到“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手法是肯.福莱特所擅长的。而且可以看得出来,肯.福莱特很乐于对读者进行这种趋于表面化的思想引导。
本书的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大量地描述了贵族大臣们参政的整个过程和细节。包括所有在一次世界大战的站前、战间和战后的多方利益集团和个人间的交谈和博弈。肯.福莱特用多角度的论述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内幕的发展始末。我不知道这些情节里虚构和真实的比例是多少,但可以肯定作者一定是看了大量的真实史料后写的。所以通过读这本书读者们还可以在这个层面中窥探到很多权贵们在政治上的秘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权贵们不但是信息最灵通的人,而且也绝对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与影响者。在书中,随着这些大使、伯爵、部长、参将、总统助手、还有记者等谈话的深入,你会发现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最大程度上左右了决策者的最终选择。所以很多时候改变历史的某个转折点往往不是由大多数人决定的,而很可能基于某人的一念之间,甚至仅仅是因为其个人的利益驱使而做出的草率的决定。所以,在一个非民主的国家里,政治是一种十分隐晦的东西,它只被掌控于少数的权贵之间。而每当这些少数派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后果就得由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承担。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的实践和认识》
小说在讲俄国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讲到了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在布尔什维克赢得胜利之后,社会上却到处充满了各种秘密拘捕和暗杀等乱象,且比之前更甚,这是为何?然后他用伯特兰.罗素当时访问俄国后写的一本小书《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的实践和认识》来解释这疑问。罗素在书中强烈反对了当时如火如荼的正在席卷全世间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罗素反对的理由是: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有了正确的理想后却不能成功地付诸实践。无产阶级如果专政的话最后也同样会被演变成为一个独裁的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
所以民主绝不是无产阶级推翻剥削阶级那么简单,民主应该是和任何阶级斗争无关的,它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形态,它必须是适用于地球上的每个人的,这也许这只是我的一种完美想象罢了——但人只要活着,就得有梦想啊!即使梦想最后不能实现也得每天尽量去向她靠拢啊!
关于民主的定义,我最喜欢英国诗人柯尔律治的感性描述:
民主是在静脉和动脉中循环的健康血液,肌体的正常功能靠它维持,但它决不应出轨,就像血不能流出脉管一样。
其他:
小说的最后阶段有个令我印象深刻并为之感动的画面——是一个美国总统的助手坐在火车上看到的画面。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了制止战争首先提出了关于国际联盟的想法,然后为此去往巴黎进行和谈。在凌晨时分,当他们坐着火车经过一个小镇时,总统的助手格斯无意间望向窗外:他惊讶地看到站台上、铁道线两旁站满了观望的人群。就着微弱的灯光,可以看到有好几千人,有男有女,还有孩子,但听不到任何欢呼声,他们显得十分安静,男人和孩子们纷纷摘下帽子向列车表达敬意。原来他们等了半夜,只是为了目睹这列载着全世界和平希望的火车从前面经过。
巴黎和会
另外书中很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肯.福莱特像描述吃饭喝水一样的描述书里的性爱。碰到了就要做,分开了也要做,剧场里要做,图书室里也要做,战争开始了要做,战争结束时更要做——甚至可以和在街头欢庆和平的任何人做。就算不做,嘴里也可随时地说出某些话来,并且毫不尴尬,就像是在说今天天气如何一样自然。这成了本书中唯一一个各国和各阶层间无需争论就能达成共识的点。以至于到了第三本我再看到这些描写时也跟看到吃饭喝水一样无感了。
肯.福莱特的野心使他想要写出一本史诗级的小说来,但他长期作为畅销小说家的惯性又使得他不能放弃掉固有的戏剧性写法。这样的矛盾心理就使得本书只能成为一本好看的畅销书,而不可能成为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传世之作。
2017/4/12 杭州
第五篇:读《巨人的陨落》有感700字
小说叙正史
——读《巨人的陨落》有感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巨人的陨落》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书分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战、世界重生。全书布局宏伟,分别记叙了英、法、俄、美、德国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是了解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读完此书,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历史书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活了起来。比如在历史书上记叙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因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书中开篇就记述了14岁的威尔士少年第一次下井采矿,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矿井里的轨道、骡群、采光、通风,甚至他带来的午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还有我不理解的几个现象在此书中都能找到渊源。比如:贵族认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养,女人去工作、自给自足挣钱养家反是羞耻的;国外议会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动不动就举行的全民公投;还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帮布尔什维克们为何在革命后走上专制之路。书中的英国贵族菲茨与他的俄国公主妻子碧的相处之道就是:丈夫供养妻子,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妻子服从丈夫,为其生儿育女。而菲茨却对同为贵族出身,却积极参与义诊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满,并在茉黛与德国人私定终身后断绝关系。可见这些自诩为上等人对女性的价值观就是:我养着你且你得听我的。书中还写到了工党的建立及女性的参政过程,这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艾瑟尔。女仆出身的艾瑟尔在遭受贵族玩弄、家人嫌弃、未婚生子后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赢,把一手烂牌打出彩来,最终成为女议员,并在给她伤害的人面前扬眉吐气,真是活得精彩又励志的姑娘。
肯·福莱特着实是一位小说大师,全书1168页读来不觉一丝冗长,虽然是部小说,但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史来读。且在小说出版前,肯·福莱特请来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难怪美联社评价此书: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平安小果果写于2018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