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杂文随笔
我喜欢张国荣。
以前身边的朋友会惊讶的说:啊,他是同性恋呢。
现在身边的朋友会遗憾的说:啊,他去世好久了。
好奇怪,我喜欢一个人,和他喜欢谁,甚至和他是否活着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既不是4月1日也不是9月12日,但是我突然想到了他。
大学里上古典文学课的时候,讲台上摆着学者架子慢条斯理讲课的教授问我们,苏东坡的《江城子》里面你们喜欢哪句?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教授依然慢条斯理的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我觉得可能这句更好些。那个时候,离03年4月没过去多久,正是我最伤心的时候,很矫情的想着,即使人能够转世,再次见到他的时候我也不是青春年少的模样了,所以在教授念词的时候,我轻轻的附和着,我也一直觉得,这句才是最美的。而美,往往会给人带来疼痛。
我喜欢张国荣是因为程蝶衣,为什么?因为程蝶衣比我更像我自己,他是我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我觉得单纯的把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痴迷理解为爱情,过于肤浅了。程蝶衣真正痴迷的是虞姬对霸王的感情,是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感情固然可以理解为是爱情,但是我想它比爱情更高贵。段小楼只是这种感情的一个外在投射,没有段小楼,这种感情依然存在,它是使程蝶衣这个形象光彩夺目的真正内在力量。
程蝶衣一直游离于世俗价值评价之外,他有着一套自己的,笨拙而天真的价值评判体系。审判席上人人担心他被扣上汉奸的罪名,他自己却像做梦一样,“要是青木还在,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外面是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他一个人坐在冷清的屋子里,段小楼火急火燎的骂他,不看看外面都唱到哪出了,他头也不回,问:虞姬为了什么而死。
这个人怎么可以这么任性,这么任性呢!这两个情节,是我一闭上眼睛就能想到的,在程蝶衣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柔弱而坚韧的抵抗。用一个人微薄的力量去抵抗整个世俗,那么疼痛却那么美。
我喜欢程蝶衣懵懂的看着这个世界的眼睛,无知而无畏,你简直不能用世间任何价值的或道德的规范去要求他。那么干净的一个人,如何在这样污浊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呢?李碧华的原作中,程蝶衣最终成为了一个卑怯懦弱的老人,而陈凯歌成全了他,为了这一点,我感谢陈凯歌。死亡是程蝶衣最好的归宿,可以成全他的固执和天真,成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我,没有勇气这么做,我只能随着世俗的浪潮在生命中辗转起伏,变成他再也无法认出的苍老样子。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泪流满面。上次听一个电台节目,主持人聊天说起自己年少时候追过的明星,问起大家,为了追星做出的最疯狂的举动是什么。我从没有为他做过什么,以后也不再有这个机会,我只能在心里一直一直的记住他,仅此而已。
第二篇:漯河市中考满分作文-纵使相逢应不识
纵使相逢应不识
记得以前见过一个很凄美的句子——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流星,在一瞬间爆发出迷人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在茫茫人海中,你我偶然相遇,转过身,却像从同一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向各自的目地奔去,永远不可能再相见。即使见了,也不识了吧。
他和他,亦是这样。
我向来很爱读鲁迅的文章,这个在中国文坛上著名的大师,这个和我同样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故人,我每每读他的文章,或感动,或悲伤,或欣喜。他写文章时所饱含的深情,通过薄薄的纸,穿越数十年的光阴,到达我的时空。
这篇文章是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乡》,小学虽也学过,但只有一个片段,而且那时是不能理解它真正深刻的内涵的,直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如惊涛骇浪,在眼前汹涌。儿时的回忆还在:深蓝的天空下是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戴着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形象,现在却又模糊了。他和闰土之间已经产生了隔膜,这密不透风的高墙将他隔成孤身。
“老爷!……”
他打了个寒噤,而我的心也随之颤抖。
封建等级制度造成他和他精神上的隔膜,那么若干年后的我们,将会怎样?
我无法想象。不管曾经是多么好的朋友,等到毕业后就分开各自沦落天涯,开始我们孤单的岁月。我们不断地遇见新的朋友,又不断地离开他们。不管是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都无法逃脱时间河流的冲刷,那些镌刻在我们生命的岩石上的痕迹,被时间一点一点抹掉,正如我们这些原本凹凸的岩石,被岁月的风尘磨平了棱角。
在我们这个年纪,或多或少都有些对他人的爱慕。但又能怎样,即使说出,最后还是要分开。在若干年后相遇,或许只会轻轻地说一声“真巧,原来你也在这里”。甚至都已忘却了彼此的模样,茫然地遇见,糊涂地错过,也许也是一生的错过。
郑愁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你是我的过客,我又成了谁的过客?
我现在已经初三了,再过不了几个月现在的朋友就彼此天各一方,我们又能怎样?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是珍惜剩下的在一起的时光,努力记住对方的模样。
挥一挥手,难说再见。
第三篇:纵使相逢优美散文
忘记在哪里看过这样一句话: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后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再次见到他是在朋友的订婚宴上。五年未见,这个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越来越英俊、儒雅。仿佛间又回到那个夏夜,那个站在天台上满眼流光溢彩对我说,我要做一个儒商的少年。只是眉宇间的那份愁绪还是提醒着我,那个少年早就离我远去。
五年,一切都淡忘了吧。
站在包厢门口,望着他前一秒还留在嘴角的微笑在目光接触到我的那一刻戛然而止,我在心里苦笑道真不应该来。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想看看我的少年有没有长大。
不知是谁打破了这难堪的沉默“来晚了啊,自罚三杯”接过酒的同时目光蔓延到那个低着头把玩手机的人,鬼使神差的想到“我要和你喝交杯酒”。
过去有多甜蜜,这一刻就有多尴尬。
老同学见面免不了一番寒暄,太久没有接触这样的场面,一时找不到融入感便找了个借口,悄悄躲到天台。
或许,每个女孩在面对曾经的初恋时都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曾经沧海难为水,当海誓山盟变成过眼云烟,当生死相依变成天各一方,我们也只能怪怨命运太捉弄人。我们不能去怪一个曾经许诺的人,恐怕他也不会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会不遵守诺言。用老师的话说:已经这样了,人家也不容易。
曾经无数次想象过重逢的画面,轻声的问一句你好吗、高傲的在他身旁走过、像个泼妇一样的责骂,却怎么也不会想到开场白是这样的尴尬。
喝下的酒如同心底流下的泪,当两个人连一句“你好吗”都说不出,连一个微笑都不舍得给对方时,还有多少勇气再回去,唯一遗憾的是又没有好好告别。
秋微说“如何遇见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告别。而我们的爱情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更没有告别。有的只是英俊的脸庞、阳光的微笑和缠绵青涩的情话。
夜深了,拢拢身上的衣服,借着寒风,消失在路灯下。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纵使相逢,也默默无语。
第四篇:再度重相逢杂文随笔
这首歌是我精神形婚对象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挚爱,连写个剧本都要夹带私货。
人和人之间的相逢,如果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来看待,就会多很多惊喜;如果当最后一次来看待,就会平添几分珍惜;但是如果是重相逢,可能会收获一些期待落空的失望,如果是再度重相逢,我都没眼看了……
今天来谈谈合作这个事儿,合作这种事情我们终归是想避免而无可避免的,毕竟现在狼多肉少,一块钱都要掰成两块分,一部电视剧最后能分到三分之一应该已经算一种实力认可了吧,而且毕竟经验和精力长期不匹配,所以才有了那种傻冲莽冲的人,干过几次没有下文的活之后我才从一个南方人的视角里读懂了北京的这些合作项目,十个里有两个靠谱的就是上上大吉了,别光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再上前线。
但拼车时遇到从古玩业跳到影视业再到农业最后到风投的大佬还是忍不住翻个白眼。
这样想起来,想到上次拒绝了一个听上去就不靠谱的电影改编项目,我也是忍不住为自己不为金钱所动的精神鼓起了掌。
不过也不好说,毕竟那种项目想来最后有没有报酬,报酬多高,都难说,而我已然被北京养叼了。
第五篇:相逢恨早杂文随笔
一个很有计划性喜欢按照节奏规划的男人和一个不按章出牌随遇而安的女人的相遇故事。不惊喜但还是很美好。
这么拼命努力按照计划一步步过好自己的人生,最后并不如他所愿,距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努力不一定就有回报。
人和人的际遇,会有莫名其妙的开始会有意想不到的过程,也会有万般不愿的结束。无论怎样的关系,都会以各种看不见的形式影响之后的人生。
你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瞬间哪句话哪个行动会不经意间影响了另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珍惜人与人的缘分。
旅途的风景,随性而拍的照片,男孩侃侃而谈的计划和自信,让女人后来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规划,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前行方向。
二次重遇,黎明之前赠与的相机,再一次给了女人新的人生方向,拿着相机,瞄准生活更多美好的一面。
乐队-演员-摄影家。后面两次的转型都是男人不经意之间的造就。每一次相遇之后没有男人的生活,男人的影子却处处可寻。
幸好千帆失去,最初相遇的美好没有失去,爱情没有失去。
这部电影同时也给所有人打个预防针,有计划但也要做好事情并没按照计划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随遇而安的人更容易快乐,或许因为没有计划没有期待所以跟着当下的心情走,殊途同归,最终也会走到自己的的路。anyway,是不是原来想要的路或许也不重要,享受到了,快乐了就好。Life is too short to have sorrow.剧中Oliver沮丧时候谈及自己的计划,原本是计划成家立业生子,但三十了却破产没有工作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哑巴弟弟打手势说的话,无声胜却有声:看看周围,这就是你的人生,就是现在。
过去本来虚无,未来也不存在,重要的就只有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