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三则散文(本站推荐)
(一)花开花谢
一树花儿,在它的枝头,在它的位置静悄悄地开!那花儿艳比朝霞,可有多少惜花人驻足观赏?那花儿,是不是有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哀呢?
一树花儿,灿烂地开着!鸟儿唱着歌儿飞来了,在枝头做了短暂的停留。那鸟对花儿来说,无疑是天外飞碟、匆匆过客!
一树花儿,香香地开着!蝶舞花丛,仙姿翩翩!蝶让花更美,花让蝶染香!蝶,算是花儿的知己吧!可蝶的生命中,它的路太遥太远!在这世界,尽管有好多的蝶,尽管有好多的花,可蝶与花的浪漫,却只有朝没有夕!
花儿,开着!鸟来过,鸟又走;花儿,开着!蝶飞过,蝶飘走;花儿,开着!......花儿,谢了!鸟栖息枝头,偶尔清唱偶尔高歌;花儿,谢了!蝶闻过花香浓,没停留;花儿,谢了!......花开花香蝶翩跹,花谢花飞惹谁怨?
(二)三月里的雨
三月的雨,淅沥淅沥!带着飘逸,携着迷离,给大地一次次神奇、一个个惊喜!
瞧吧!燕子在雨中唧唧,斜着身子将舞姿倾情演绎!它掠过枝头,让自己头戴珠花,芳香四溢!
三月的雨,让花含笑草含情!她们没有了黄菊的悲凄,即使花谢,亦还有丰硕的果实。三月的雨,给她们的是欣喜,更有对那晴空下彩蝶翩跹的期冀!
三月的雨,潇潇洒洒!飘飘的,洒在树梢,滴落花心!蒙蒙的,山如画,水如诗!走在雨中,如置仙境,诗情画意,尽在这三月的雨!
三月的雨,淅沥淅沥,和着溪流,和着鸟语,和着清风,合奏和谐的春之曲!
三月的雨,淅沥淅沥!
(三)今儿,阳光灿烂!这是今年的第一个艳阳天!我赏着露珠儿,走在这无尽的春光里。风谱曲,鸟高歌,让我感觉好久没有的惬意!
今儿,阳光灿烂!路边无名的小草,挺过了严寒,经历了多少风霜,才迎来了这春日里一片艳阳。它露出笑脸,冬天的沧桑已如过眼云烟。哦,那一抹绿,走过春夏,走过秋冬,今儿在阳光灿烂里,生机盎然!那圆圆的露珠儿,在草尖儿,在叶尖儿,演绎着自己短暂的美丽和精彩!
今儿,阳光灿烂!黄艳的油菜花在田野里浅笑,桃花在枝头羞涩点点,春风伴着纤柳荡秋千!燕子飞来飞去,在春风里撒欢!鱼儿探出调皮的脑袋,玩着泡泡,享受着这艳阳天带来的温暖!
今儿,阳光灿烂!风景独好!那青翠的远山,那苍穹的蔚蓝,意幽深远,惹多少诗人写下美丽诗篇!
今儿,阳光灿烂!
第二篇:春食野菜三味散文
春天里的野菜可真好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前几天我刚吃过妻从老家剜的苦菜,这两天又吃了她从娘家剜回的蒲公英、车前草,也就敢壮起胆来说这个话。吃了这三种野菜,便在我心里折腾起来,都想写写它的好处。
苦菜
要说苦菜,它可是我的老相识了,大概从记事起就认识了,只是我认识它,而它不认识我。那时候,在老家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有苦菜。可能那时百姓命苦,苦菜特别多,有时走路不小心就能踩到苦菜,这说明苦菜的命也苦,跟它的名字一样。
等到稍大一点了,就跟着祖母到屋西头、屋后的地里剜苦菜,刚刚认识的野菜,还得仔细地辨认着,不时地问祖母:“奶奶,这棵是不是苦菜子?”“不是,这是勃勃丁,也好吃,剜着吧。”“奶奶,这棵是不是?”祖母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这棵就是了。”祖母说着就从篮子里拿出一棵勃勃丁,比较着说:“你看,这是勃勃丁,这是苦菜子,看着像,却不一样。”现在想来,祖母当时说不出苦菜与勃勃丁的区别,而拿起两种野菜一对比,我就明白了,这就是祖母的聪明之处。我跟着祖母到房前屋后剜野菜才真正认识了苦菜。
随之渐渐长大,我就挎上篮子、带上铲子,跟着大一点的小伙伴到坡地里去剜苦菜。苦菜和其它野菜一样,生长也有规律可寻,有的地方生长的多,有的地方生长的少;有的地方生长的大,有的地方生长的小。剜的多了,也就懂了。这样,我和小伙伴就常常到割长沟、街埠、大沟、老母湾、磨山子等坡地里剜苦菜。有时忽然发现一片片绿莹莹、肥嘟嘟的苦菜,一如见到美味佳肴一样,蹲下身子弯下腰就快剜起来,生怕小伙伴发现了过来抢着剜,那时都抱这种心态,都想多剜点苦菜,回家好让大人们夸两句。
从坡地里剜回苦菜后,爱吃苦菜的母亲就择出一些好的来,洗净蘸酱吃,有时还调上黄豆面蒸着吃,剩下的喂猪、喂兔子。我那时只爱剜苦菜,并不爱吃苦菜,觉得它的味太苦了,难以下咽。常常看着祖母、母亲捏起一根根苦菜卷起来蘸酱吃,吃得津津有味;看着她俩吃着一大筷子、一大筷子蒸的苦菜,嚼着是香甜。心想,这苦菜这么苦怎么吃得下?我曾试着问过母亲:“妈,这苦菜子不苦吗?”母亲说:“苦菜子不苦就不叫苦菜子了,就爱吃这个苦味,吃常了就不觉得苦了。”听了母亲的话,我暗暗思忖着,当时就认为,女人大都爱吃苦菜,经常吃苦菜的人越吃越爱吃。这就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及至到了中学时代,我看了著名作家冯德英写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后,我就常常联想到现实中的苦菜花,每每看到坡地里的一棵棵苦菜、一株株苦菜花,我的眼光就不一样了,带上了感情色彩,我有时会注视半天。虽说我一直不明白冯德英先生为什么用这个名字,但我对苦菜花更关注了,觉得它更亲切了,更喜欢它了,由苦菜花推及苦菜,我自然就更喜欢苦菜了。
后来,我从农村到部队,从部队到小城,许多年没见苦菜了。直到有一天,老家一位好友把炒的苦菜茶捎来让我品尝,我才又和苦菜有了亲密接触。经这次涅槃式的亲密接触,我觉得苦菜茶着实不错,从喜欢上它也就慢慢开始品尝它了。再后来,妻春天回老家、娘家的时候,常爱剜些苦菜类的带回来,也是择洗净蘸酱吃,调豆面蒸着吃,见妻大口吃着,我也小口品尝着。一品尝不要紧,上了瘾,我吃苦菜的劲头,与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很爱吃苦菜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深深思索,为什么我过去一点都不爱吃苦菜,而现在这么爱吃苦菜了?我现在也像祖母、母亲一样爱吃苦菜了,难道是人上了些年岁,还是遗传因素?我百思不得其解。前几天,咀嚼着妻子从老家带回的苦菜,一如当年祖母、母亲吃苦菜的样子,老家的苦菜连结着亲情,我想起了天堂里的祖母、母亲。
勃勃丁
勃勃丁的学名叫蒲公英,而我老家人都习惯叫它:勃勃丁,那我也按老家人的习惯叫它勃勃丁吧,这样能唤醒我儿时的记忆,启发我的思维和想象。勃勃丁和苦菜一如孪生姊妹,很难分清,并常常爱跟苦菜挨在一起长,勃勃丁不如苦菜的苦味重,吃起来也很好吃,人畜都喜欢吃。所以,儿时除了爱剜苦菜,就爱剜勃勃丁了,常常把它和苦菜放到一起。
儿时和小伙伴们乘着春光到坡地里剜勃勃丁,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的我们正是好玩的年龄,剜菜剜满了篮子就探寻着怎样玩。那时发现,老了的勃勃丁都开着一骨朵、一骨朵花,开败的花就变成了茸毛,不知是谁先是掐了一支勃勃丁开败了花的茸毛骨朵,深深憋足了气,抬起头,“噗”的一声朝着勃勃丁茸毛往天上一吹,茸毛随吹出的气与风相接,尔后随风飘舞,纷纷扬扬,就像一个个下凡的仙女被王母娘娘召上天的一瞬,不舍人间的一个个“牛郎”,在半空中飘来飘去,飘上飘下,恋恋不舍,演绎着天地情和天上人间之大爱。在天空慢慢飘飞、降落、飘飞,那时觉得特好玩。一人兴起,众人效仿,小伙伴们都在坡地里搜寻着、争抢着勃勃丁茸毛,坡地里不时地在四面八方飘起了勃勃丁茸毛,小伙伴们追逐着、叫喊着,童年的欢乐之声坡地的上空,成了一股小气候,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这都是勃勃丁带给我的。
前天,我见妻从娘家菜园里剜了满满一兜子勃勃丁,准备择洗干净调上豆面蒸着吃,我忙对她说:“你择洗干净后,留一部分不要蒸,就那么蘸酱吃。”妻便留了很多蘸酱吃的。近两天里,妻蒸着吃,吃起来看着很香的样子,我蘸酱吃,还把叶、花分开吃,用手捏着、欣赏着,如同观赏一件件艺术品一样,慢慢品尝,遇到勃勃丁花骨朵的时候,我还仔细端详着,慢慢回忆和想象着它当年飘飞的样子,我的思绪随勃勃丁花骨朵飘荡,真不忍心把它一口吃下去。我和妻吃着蒸的、鲜的勃勃丁,房间里飘荡起浓浓的勃勃丁味,如我过去一样不爱吃野菜的女儿说:“怎么咱家里野菜味这么浓?”我说:“这叫野菜飘香。”是啊,我此时的味觉与女儿大不同,我闻出的分明是野菜的香味,这是勃勃丁独有的香味。我大概有几十年没闻过这么浓的勃勃丁香味了吧?
车前子
车前子,也叫车前草,我儿时叫它车车子,感到是那么顺口,现在不知道叫什么是了。这是一味药,记得老父亲前些年治疗前列腺炎时,就是从老家的坡地里剜些车前子,晒干泡水喝,效果不是一般的好,从那时起,我就对它刮目相看了,改叫它:车前子,注重起它的药用价值来了,就叫它的药名。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车前子的价值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文明的、乡土的说法都有。不妨听一段作家李汉荣的说说:“直到深冬,大地僵冻,老练的物种们纷纷归隐或沉沉冬眠,知趣的花草们也随北风遁去,而在生活和历史必经的路上,车前草,依然身着夏天的衣衫,缄默地守在路边道旁,等待着路过的各种车轮,要对它们说点什么。”
现在的我似乎有些许忏悔,因为,在儿时的时光里,我曾在路边、野径上剜过车前子,用它来喂过猪,在贫穷落后的年代里葬送了它的药用价值,真是可惜它了;我也曾推着小推车、骑着自行车、摩托车碾压过路边的车前子,那时并没觉出什么,使这为人治病的药草肢体不全,血迹斑斑。
忏悔过后便是仰视,过去看似不起眼的车前子在我眼前变得高大起来,我须仰视。我敬佩车前子那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一辆辆车呼啦啦从它身上碾过去了、碾过去了,可它并没被碾压死,似乎只是受了皮毛伤,仍在继续经受着一辆辆呼啦啦过去的车碾压的考验,正是这种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为它正了名:车前草。
过去,老家坡地里的车前子很多,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也就从没人对它怎么重视过;而今因各种除草剂的侵袭,车前子似乎少了许多,“物以稀为贵”,加之人们渐渐认识了它的药用价值,对它也逐渐重视起来。我也是这样,对车前子从不爱惜到渐渐怜惜起来,以至于妻子剜回了许多车前子,我劝妻子慢慢食用它。一来,考虑它是药草,不可多用;二来,也是更重要的,我要慢慢来享用它,我在慢慢品尝着它的时候,我也要慢慢品味着我与它的过去,体验着我与它的现在,遐想着我与它的将来……
第三篇:朱自清散文春
篇一: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婷婷lisa21 提供篇二: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篇三: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2.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3.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 学们朗读第二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4.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四篇:朱自清散文:春
《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作家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读书体会: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精美小诗: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
是谁在和鱼儿玩耍?
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每当到了春天,春姑娘就和我们一起 玩耍,一起成长…… 每当到了春天,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刻。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自己小作文:
在巍峨的泰山脚下,有一处美丽的花园小区,我们的学校-南实小学东校,就座落在这个小区里。校园的四季风景如画,有看不完的缤纷色彩,有说不完的有趣篇章。
看,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校园,万物复苏,操场旁边草地上的草儿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从土里长出来了,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块绿地毯;玉兰花、梧桐树上都长出了浅绿色的嫩芽,随春风轻轻摇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鲜花;那一棵棵的塔松,像一位位勇猛的士兵,守卫着我们的校园。……
第五篇:散文《春》教案
《春》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
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处理字词
朗润
酝酿
黄晕
宛转
嘹亮
水涨
抖擞
精神
应和
薄烟
黄晕 捉迷藏
宛转
散在草丛里
嘹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凑热闹。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2.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颂春)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三、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
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你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至少包含今天所学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下节课可我们可以来分享一下。
十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深入了解文章的第二部分(绘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层描写春天的。
2.品味文章中第二部分的语言,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能简单的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1.刚才我们已经对散文的文体知识和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也共同划分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颂春)2.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接下来,我们重点对文章的第二部分进行学习,我们来看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了春天?
答: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描绘了春天,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总结: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接下来,我们对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形象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花儿多、杂的特点。
(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
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鸟儿”当做人来写,比如句中的“高兴”、“呼朋引伴”、“卖弄”、“唱”、“应和”等词,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来描写人的特点的词汇,作者把它用在这儿,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鸟儿”活泼、可爱的特点,也展示出“鸟儿”对春天的喜爱,当然这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课后作业
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你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至少包含今天所学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下节课可我们可以来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