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春散文
春深了的时候,满眼是绿,绿,绿,满眼是墨绿;满眼是雷霆也炸不碎的绿;今天如些,明天如此,后天亦复如此;万物都是踌躇满志的样子,万物都似乎懒得再动一动了。那,有什么好呢?
眼前可好,是浅春。
这浅春,猛一看去,山是灰黄的一片,树是灰黄的一片,仿佛要使人失望了;可是细瞅那山的坡塄上,树的枝丫间,也有绿:初起的绿,惊醒的绿,跃动的绿。这绿虽然不多,却给人十分有力的点化。仿佛到处都闪烁着一些什么信息。仿佛到处都包藏着一些什么暗示。它使你不能不像孩子一样,想跑,想跳,想探明一些什么奥秘。而当你甩开胳膊迈开腿的时候,你浑身的每个关节,好像都在情不自禁地歌唱了。
起风了,你向前走去;下雨了,你照样儿向前走去。因为你知道:那初起的绿,惊醒的绿,跃动的绿,风雨,是抹不掉的;它们只会在风雨中健壮起来,繁衍开去。
看看这片风雨中的草坪吧!簇一簇细长的枯叶,仍然长在地上,像拖把上的烂布条条一样,厚厚地堆了一层,连雨珠儿的晶莹装饰也不能使它变得稍许好看一些;而就在这枯叶的缝隙,像阳光射穿僵死的云层,像琴声飞出残破的窗口,一支支鲜活而刚劲的绿芽,于腐朽间,于疮痍中,冲出来了!窜出来了!拼着搏着站起来了!枯叶就像是一片废墟,而绿芽就像蓦然矗起的幢幢高楼;枯叶就像是一片荒漠,而绿芽就像是直指云天的枚枚火箭。这情景,立时给人一种十分强烈的新生的感觉,崛起的感觉,不可抗拒的感觉。
夜里,真冷。你不能不生起炉子,蜷缩到被窝里去,连胳膊也盖得严严实实。你不由想起古人“乍暖还寒时候”的诗句,对我们祖先的绝妙概括发出由衷的赞叹。第二天早晨出门一看,嗬呀!地上竟铺着霜了!些绿芽也被冻成蔫溜溜的样子了!可是,忧伤的情绪还来不及散开的时候,强占你心头的,却又是一片喜悦。在暖洋洋的太阳光中,那些被冻蔫了的绿芽,又都恢复了充沛的生气。而且,就在山崖下那蓬荆棘丛中,出现了更加令人鼓舞的新意--开了几朵金灿灿的蒲公英的花儿。在那儿,闪耀着多么鲜亮的奋斗者的欢欣!
这时候,你的心上生出了什么样的欲望?你难道不想让蓬勃向上的精神注满你的周身,去探索,去创造,去促使这时代像浅春一样,变幻出愈来愈美的色彩么?
第二篇:沐浴浅春的风景散文
今夜,繁星点点,星河灿烂。泡一杯玫瑰花茶,氤氲如花的思绪。静静地聆听一曲吟唱春天的歌谣,饱蘸淡墨浓情,倾心书写时光的旖旎,沐浴浅春的风景。
——题记
行走在时光的长廊,每个季节都有其别致的风情。那日,我便与浅春有了一场特别惊艳的遇见,深切地感受到春天是那么旖旎地堆叠着繁华和葱绿,让人赏心悦目。于是,我走进春天的怀抱,轻研笔墨,让情感栖落在春天那繁花似锦的枝头和姹紫嫣红的枝干。戴上太阳墨镜,我在春天千娇百媚的花廊里散步,沐浴着花香,享受身心的舒畅,在蜂围蝶阵的热闹中,接受着风儿温情的抚摸,聆听着春天最动人的律动。
其实春天就是一座雕花的长廊,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走在里面。只不过有的人步履匆匆,错过了许多风景。而有的人生就长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到之处,总能捕捉到自己想要的风景。爱美的人成就了风景,而风景也装点了他们的人生。总想提醒自己放慢行走的脚步,去发现沿途的风景。唯有如此,才会赢得一份持久的快乐和健康。我想,一个不懂欣赏,不会生活的人,又有什么健康和幸福可言呢?
花儿开了,是一种美丽;鸟儿叫了,是一种美丽;草儿发芽了,何尝又不是另一种美丽呢?那么动人的场景,那么美妙的享受,我该调制什么样的色彩去涂抹春天的颜色?我又该用如何深情的歌喉去吟唱春天的柔媚?我虽不是画家,亦不是歌者,但我会用我的双眼去欣赏春天的美,我会用心去描摹这浅春的旖旎风光。
那日,不知不觉中,我踏着春色终于抵达了她芳馨灿烂的怀里,与柔柔的美和芬芳撞了一个满怀。沿着长长的水泥路行走,悠扬的笛声传来。前面是一座玲珑别致的小公园,背靠青山,面临碧水。一群孩子吹着柳笛,欢快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我身边的孩子们也嚷着也要柳笛,拿羡慕的眼光追随着他们的身影。于是,我们赶紧向前走去。
进入公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樱花园,十几棵樱花树正开满了粉色的花朵,从远处看,如云似霞。我们不约而同加快了脚步,去品赏它们的盛妆和芳馨。我们几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几乎每人都拿着手机随时准备取景拍照。这些樱花和我家楼下的樱花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却比它们开得早些,也热烈一些,那淡淡的香味不时往鼻孔中钻,令人心醉神迷。
再往前走,看到不远处有一棵粗壮的绿树,它的枝干黑黑的,树冠圆而大,如披着蘑菇般的翠绿华盖,就像是一团绿色的花朵围在一起。被它婀娜多姿的美所吸引,我赶紧走向它。原来,这翠绿的“花朵”竟然是榆钱。虽然它没有花儿的芬芳,但亦很俏丽。因为此时好多树木还没有吐翠纳绿,它那明晃晃的绿色倒显得很耀眼。在这么多花儿美人中,它倒算得上是一位绿妆妖娆的女子了。
由于榆树生长在路下的园子里,它的树冠正好完全露出路面。而我站在路的护栏外,恰好可以近距离地观赏,甚至可以把它入口来品尝。这棵榆钱树,多像我老家长在西屋后的那棵呀?在家乡,榆树是最常见的一种树,遍布与老家的山上和宅前屋后。甚至它还曾经是饥荒时代的救命树。曾经听母亲讲过很多关于饥荒时靠吃榆钱叶,甚至连树皮都扒光了吃的经历。我小时候也经常在有榆钱的时候,爬到老宅的偏房顶上摘榆钱(槐花盛开的时候,就摘槐花),然后母亲便会为我们做玉米糊糊或者掺上一点面做饼子吃。而刚刚在饭店餐桌上吃的青绿色的榆钱饼子,是不是从它身上摘取的呢?我用爱恋的眼光看着这榆钱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轻轻摘下一簇,放在口中咀嚼着,甜甜的,黏黏的,爽口润心。我真想从那青绿色的叶子中,将那成串的银绿的榆钱摘很多带回家,也做一餐榆钱饭给家人和朋友品尝。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而跑在前面的女儿早就着在向我招手,奔过来牵着我的手去欣赏前面更好的景色。于是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榆钱树向前去了。
另外几个妈妈和孩子们早就跑到前面草坪上去了。她们正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的花树下拍照呢。我看到前面的景致更好,自然也加快了步子。走过石砌小路,双脚一下踩在了草们身上,立刻感受了软绵绵的舒适,原来草儿是用这样的方式迎接我们的,它们和鲜花一样,是春天的柔媚孩儿。
草坪上又是一树树粉色的花树,而这种花树我叫不上名字。它的花一簇簇遍布每个枝条,每一簇花朵的花柄也更长。和普通的樱花不同,它的花瓣更修长,开得也更含蓄,不像刚才遇到的樱花那么绚烂。如果说普通樱花像一个胖胖的小丫头,脸盘圆圆的,粉嘟嘟的。而这中花更像一位娇美含羞的妙龄少女,花瓣儿染上羞答答的桃花的颜色。忽然想到一个词语:桃色的风情。是的,就是桃色的风情,娇羞而美丽,可以说是美到了一种极致和超凡脱俗。而且围着这繁密花树的竟然还有上百只黑色蝴蝶,它们有的在旋转飞舞,有的飞上落下似蜻蜓点水,有的停在花朵的蕊上面,正在吸食花蜜吧?令人惊奇的是看到人群,它们一点也不害怕。当我凑近那树,它们竟然也围着我翩翩飞舞,有的甚至落在了我的肩头和伸开的手掌上,显然是要与我亲吻啊。真是奇怪,这么多蝴蝶从哪儿来的呢?而女儿和其他几个女孩子正在另一棵相同的花树下拍照。我被她们感染,也自得其乐地举起手机自拍起来,恰好有一对蝴蝶在我的头顶起舞,当“啪啪”的声音落下,一对蝴蝶正巧落在我的秀发上,它们竟然成了我头顶上的蝴蝶发卡。“多美啊!”女儿看到了,羡慕地拍手!一阵风吹来,无数花瓣落下,雨儿般落在头顶和衣袖上,那场景就五彩缤纷起来,把我们打扮得像个新娘子似的。游客们看了都说大自然真是一个美容师。转过头来,才发现树牌:垂丝海棠。原来这种花叫做垂丝海棠呀?哦,怪不得有点像娇媚的苹果花呢,不过它比苹果花可漂亮太多了。因为它的花瓣是多层的,而且那么密集却含羞着,始终像一个笑容正待绽放一样,“垂丝海棠”,多美的名字啊!
再看青青的草地上,那些飘落的花瓣,散在小草们的头顶上,就像粉色、白色、红色的蝶和星星落在了绿色的天幕上。草坪碧绿,就像一条绿色的地毯,这块草坪的草是我见过的最嫩、最绿的草。看到它的绿,我总想把那草儿抓在手心里,捧在手掌中。这草坪也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草坪,那么鲜绿的柔柔的软软的生命就在这块大地上蔓延开来,这多像一条绿色的生命的河流呢?我兴奋地奔跑于前面雪白的梨花和娇艳的红色桃梅树间。我开始和每一棵花树合影,亲吻和抚摸我喜欢的每一株花。瞧!这一树玫红的桃梅花,一枝连着一枝,一朵挨着一朵,整棵树都串成糖球一样的花枝。每一朵花都有几十个花瓣层层叠叠地围绕着黄色的花蕊。每一朵花都绽放着明媚的笑,释放着沁人的清香。每个赏花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脸凑上去、轻展鼻翼吸食它的芬芳,与之亲吻,与之合影。随行的几个孩子还欢快地围着它们跳舞,像小蝴蝶小蜜蜂一样翩翩飞舞,而我也赶紧为他们抢拍镜头,留下靓丽的倩影。抚摸着梅红的花枝,我为自己也留下最娇媚的形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风采,我为自己喝彩。我喜欢用这种方式留住季节的灿烂风景,也留下自己特别浪漫的风情。虽然我不是美人,但我坚信花儿因人欣赏而更加妖娆,而人也会因花儿绽放而变得更加妩媚。
雪白梨花的花瓣已经飘散在风中,有的已经落入草地,有的甚至和早开的杏白桃红一起归入泥土。但是依然还有舍不得离开枝头的花瓣,看上去仍有点点白云固守一偶,风姿特别妖娆,于是我又和孩子们跑过去和它们合影。嗬,原来并不是繁华期的梨花依然可以如此妩媚动人呢。尤其我们还看到一对穿着婚纱的情侣,他们正在这里取景拍摄婚纱照。那雪白的点点梨花映衬着新娘子红扑扑羞答答的脸庞,那种娇媚别提多动人了!那新娘正被新郎牵着手环着腰,恰是满目含情,面露娇羞。看到这对幸福的情侣,真是让人羡慕啊,令我浮想联翩。年轻真好,爱情真美!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回过神来,然后又赶紧跑到梨花树下,去仔细欣赏它们盈盈的肌肤和雪白的脸蛋。和刚才一样,我隐在梨花丛中又为自己拍了一组漂亮的梨花与女子的照片。在梨花丛中,不由地想起了白居易描写杨贵妃的诗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可见梨花的娇媚,只可惜没有雨儿的身影。如果有的话,我还可以想象自己也是受宠爱的美人的。
在我神往的时候,又听到女儿在叫我:“妈妈,快来给我照一张!”我转身看着女儿,发现她正在草坪上取景。她选择好了拍摄和被拍摄的位置,只等我为他按下摄影键呢。我按照女儿的要求为她拍下几张位置不同的照片,然后从照片中欣赏女儿的照片。女儿的背景,并没有选樱花、也没有选海棠。而是选了刚刚退去花衣、还依然有点含羞的桃树,面前还浮动着已经开败杏红,正在吸翠吐绿的杏枝儿。女儿一身休闲T恤和运动裤的装束,一头齐肩的秀发,做着萌萌哒的胜利表情。高处透过树木的枝桠可以看见蓝天,脚下是绿绿的草地。这背景在照片上还真是漂亮,这个时节,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反倒是这绿色却显得更加清丽脱俗,这丫头还真是有审美眼光呢,我在心里赞叹着。
我专注地取景,我想拍出一些令自己满意的风景。此时,朋友带着她两岁的小儿子,正在草坪上玩耍。小家伙穿着一个大红色的长袖衫在草地上姗姗学步,嘻嘻欢笑着。妈妈在后边追,却怎么喊也停不下来。最后那小家伙竟然在草地上打起了滚,那红绿鲜明的颜色贴在一起,那真叫一个好看!看到小家伙如此欢快,我赶忙为他抓拍了几张特写。看到小家伙玩得这么开心,女儿和其他几个孩子也先后都趴在草坪上玩打滚。孩子们把翠绿的小草压在身子下面,快乐地滚过之后,小草儿在风中摇摇身体,还是那么葱绿得可爱!我终于也忍不住蹲下身来,最后也和孩子们一起躺了下来。当我的身体整个贴着草坪的时候,我用手抚摸着那么鲜明夺目的绿色,草儿好柔软,还有很多落英,我把脸也贴在柔柔、嫩嫩的草叶尖上,我无法形容这是一床多么柔软的绿色丝绸的锦褥。躺在上面,闻着风中花香的甜味,抬头仰望着头顶的蓝天和其美丽的云衣。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我好想闭上眼睛,好好享受这份惬意,真想与这小草儿来一次长久的缠绵。我终于鼓足勇气,和孩子们一样躺在草坪上,打了几个滚小滚,然后闭了眼睛。感觉充耳的全是丝丝的风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如此,我肆意地享受了好久,真是神清气爽,惬意极了!最后,倒数了10个数,睁开眼睛,再一抬头,我又发现了远处紫藤架上的花儿竟然也开了。我没有想到,这儿的紫藤竟然醒来得这样早,并且已经展露出了繁华,如瀑布般在我的眼前闪亮。于是我欣喜地从草褥上爬起来,奔了过去。
经过一个人工砌的花池,里面的莲藕和睡莲还不见露出水面,但可见水中的红色鱼儿正游得欢快。我从池子边绕过去,来到了紫藤架下,走在了浸润紫藤花香的长廊。这儿的紫藤架是水泥长条组成了,紫藤架下是红砖铺就的小路,两边种植着紫藤树。此时的紫藤花开得还不是最盛,但是花穗如瀑,泛着明艳动人的紫色光泽。花朵还没有完全张开,像月牙,也像小船儿。花穗从每个枝条上垂挂下来,密密匝匝,整个花架密不透缝。这么繁密的花穗,每个看到的人都会忍不住想把它们拥入怀里,放在手掌吧?我知道我是每次都有把它们亲近于怀的感觉。我忍不住驻足在花架下;或者抬头观望爬得高高的花穗;或者伸手把眼前的花穗放在鼻翼,闻着那沁人心脾的芳香。终于还是忍不住闭上眼睛遐思万千。在这紫藤花架下,我又看到很多人举起相机和手机,和花们一起合影留念。多少美丽的瞬间又将被定格呢?在这紫藤架下的石凳和台阶上,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陪着老人在休息,也看到很多小孩被妈妈抱着和爸爸一起请人拍照。那垂在游人和小孩子头上的花穗啊,多像美丽的自然花冠呢?人们把花冠和人儿一起装进相机,也装进美丽的未来时光。我一路走着,多方位取景,拍摄了好多令自己满意的照片。再往前走,忽然又逢那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不觉又想起了美丽紫藤的故事来。有关紫藤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说紫藤实际上是一对年轻恋人死后化成的,它们的枝干互相缠绕生长。新婚的男女和热恋的情人在紫藤下拍照自然有说不出的浪漫和缠绵,也应该有着很深的寓意吧?哦,紫藤花,是否也象征着爱情的永久与缠绵呢?不觉间,竟然又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爱情,花儿真好,她永远让女人觉得浪漫。
我常常希望,也常常觉得紫藤花就是最美丽的花儿,因为我喜欢它的繁密和茂盛,它永远涌动着一条生命和爱情的河流,生生不息。紫藤花和花架下的一个个大红灯笼互相摇曳生姿,我的思绪仿佛也走得很远,这又让我想起了老家婆婆门前的两株紫藤花,那是我和夫刚结婚时婆婆亲手栽下的。后来,它们努力攀爬,把大门口以及我和夫的婚房遮盖得严严实实。当风起的时候,会从窗子中飘进馥郁的紫藤香气,那时我们的爱情仿佛也特别美。
不觉间,走尽了紫藤长廊。再向前,就来到了那一湖碧水的面前。湖并不是很大,但湖水很清澈,不规则的圆形更显其妖娆的风姿,周围种植着垂柳。此时正是垂柳最婀娜的时节。微风徐徐吹动它们的小辫子和小蛮腰,它们便翩然起舞。那每一棵垂柳多像一位位窈窕的新娘呢?此时正是黄昏时候,夕阳也正镀在水面和垂柳的小辫子梢上。难道这就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所描写的样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我曾疑心那是极美的描写垂柳的诗句,是的,一定是的。还有比“新娘”更美的形容词吗?在湖畔,在夕阳中,在袅袅娜娜的垂柳滴翠、碧水辉映蓝天和树影的此处,孩子们也做了几个柳笛,把玩在手中,放在唇边吹着。悠扬而婉转。我们又留下了无数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瞬间。
游览养生,快乐无限。夕阳西下,游兴却仍浓。忽然刮来一阵风。倏忽间,天上挤满了云层,我明白了,天马上要下雨了。我想这里的雨后,将会带来另一番风景吧?于是,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此处,又绕过垂丝海棠边,像那些蝴蝶难舍花朵一样,舍不得离开这大好的浅春风景。
第三篇:雪花浅吟散文
沏一壶茶,坐在卷帘下,听着雪花绽开的声音,这怕是我从所未有的待遇。
有些时候,去往一个地方,并非慕名,也非图缘,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悸动。就像此时,我坐在卷帘下,风拂过一片小竹林,掀起飘雪纷落,这又是谁所能想到的呢?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是场梦,不敢用力呼吸,怕是碎了。
若不是茶烟弥漫,我又怎会甘愿醒来?舍弃这风花雪月一般的梦境。
一切归来,总是离不了一个缘字。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不论是生还是死,总有定局,也是最好不过。所以,不该埋怨为什么悲伤总是强占了快乐,为什么快乐总是那般短暂。一切,都是缘,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当不止一次的来到西递的时候,我从未发现这个地方,有我所不曾见到的人生真谛。但或许,这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最好安排,哪怕它是错过。
待挑个日子来的时候,就这么的碰上了一场雪,还是早春的时候。待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这么的认识了一个朋友,还是在西递的时候。我想,这已是最好的安排。我不埋怨,路上的时候,摔坏了相机,也不埋怨,风雪湿透了衣裤。因为,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因为,我遇见了另一个西递。
这该是我感激的时候。
早春,还未三月,一切像是刚刚苏醒,只是还没看清。
瞧着再熟悉不过的牌坊,矗立在西递村口,这景象像是时光扭转,拉回了两年的光景。那个时候,还是在盛夏,早过了油菜花的季节。湖水清澈,风拂过水面,荡起微微涟漪,像是小姐绣楼里那个不曾见过的姑娘的害羞的容颜。只是如今,雪花纷落,周围的少女少年还是睡眼朦胧的,兴许还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呢。牌坊的两座狮子,还是老样子,巴着一张大嘴,好是得意,些闲张狂。也难怪,好歹它守护可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古牌坊啊。瞧着也罢,就原谅它这么苍劲的威风了。
但蹊跷的是,偏偏我就这么爱看它这个样子,拿着借来的相机,扭转着镜头,总是离不开它。这或许,是我从未如此认真的看过吧。
一个地方,来过一次,不算是真正的来过。一个地方,来过几次,也得看看是不是真的来过。因此,西递,我只能很惭愧的说,这算是我真正的来过一次。以前总是唠叨,去一个地方,走马观花的匆匆,是一个不负责的辜负。后来,才懂得,倘若不是用心,即便看得再多,不会太细,从而仍是辜负。
因此,我辜负了西递,因此,我再来过一次。
在牌坊下,我待了很久,这可能是辜负了朋友的一番好意。(这次来,他总希望先带我去三号小镇坐坐,却不知道,来了西递,与三号小镇便是不远了。)好在,过程里,我与牌坊的对视中,又来了一群人,朋友有了打发,(未来西递工作之前,他是央视记者,习惯拍人像作记录。)这使得我心里顺畅不少。
当时,天还飘着雪,很柔软的落在牌坊上,也很温柔的靠近了我的发梢。
一时间,我有些舍不得走了。
像是着了迷似的,哪怕只是坐在边上的石墩上,也觉得享受,哪怕是裤子再湿了,也觉得没什么。直到现在,我也无法解释当时的自己,还是不是自己。
离开牌坊,走进村子的时候,寻思着要不要在牌坊留个影,后来想想,觉得不妥。这般沧桑神圣,象征着荣耀和辉煌的见证,又岂是我这一个小小女子,所能沾染的呢?能好好近身看一番,就已是最好的安排。
穿过熟悉的巷子,路过熟悉的店铺,走过熟悉的石板路,一切曾是这般熟悉。此时看来,这有的新的感悟。像是篱笆里的一朵花,开了谢了,还是旧年的样子。只是,瞧着我的眼里,却是一年又是一年的变幻。西递我来过,但风吹散了我的身影,雨洗刷了石板路上我留下的扣痕。因此,去年花谢了,今年又开了,但却不是去年的花。因此,看着熟悉的西递,我不得不说,自己这次真算是来过一次了,只是一次罢了。
——为不辜负这里,我宁可拿往前所有的相遇换这只有一次的倾听。
听,花开了,飘在空中。听,花笑了,落在发梢。听,花呢喃,丢在了我的心里。此时的你,是不是很羡慕,是不是也想着趁一个风花雪月的时候,来这里走走,来看看西递真正的容颜?
依着友人的意思,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就进了一条曲折的小巷子。我一愣,这是我不曾走过也不曾知道的一条小路。但再走进一座院落的时候,耳后传来这么一句诗话: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果不其然,院子里种着一片小竹林,石子铺成的小路蜿蜿蜒蜒直到一席卷帘之下。木板砌房,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排书,恰是喝茶的好地方。若是再风雅点,则就是品茗探幽的好去处了。这怕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的“小镇”了罢。即便是我常年去往的西塘古镇,也没见得让我如此甚喜的地方,何况又是“曲径通幽,禅房花木”。
坐在卷帘下的时候,风正好吹过院墙,吻过竹林,簌簌的声音,像是谁在耳畔呢喃?细听,原来是西递的声音。原来,不管是在哪里,风中总有她的呼吸,她的声音。友人说,西递是一个男人,宏村是一个女人。听着这话,想着分析,有些不假。但再三斟酌,我遇见的西递,恰好是早春,恰好是睡眼迷离,恰好是雪花绽开,恰好是曲径通幽。那如何,岂是一个郎儿之身?这般若此,又岂不是辜负了小姐绣楼空荡了这么多年?
喝过一壶茶后,我再耐不性子,继续禅坐下去。恨不得马上钻去西递的心窝里,听听她的声音,听听她对这个美丽的小镇是怎样的一个眷念?
原谅我无法隔着一堵墙静心聆听,原谅我这般冲动撕开一切,原谅我平日里的满口胡缠,只因来了西递,只因看清了她的容颜,我已不能自拔。
我想,我已不再是我。
离开三号小镇的时候,茶水还剩一点,茶杯还是热着的,只是雪已经停了。寻思着,趁月夜的时候,再来这里,坐在卷帘下,即便茶凉了,也是应了一道好景。
“杏花零落清明雨,卷帘双燕来还去。枕上玉芙蓉,暖香堆锦红。翠翘金钿雀,蝉鬓慵疏掠。心事一春闲,黛眉颦远山。”
只是杏花未开,清明雨也未落,只是没雀没蝉。但有境有意,也是我趁月夜来,好好闲疏一把心事。友人领着我,走了一道似熟悉也似陌生的小路,靠着田地,挨着粉墙黛瓦,沿着远处千山暮雪,即便已是傍晚,但天色还是不错的。任谁也不会料到,红梅含苞待放驻落在湖边,小镇倒映水中,隐隐约约,就欠红掌清波一缕涟漪了。但偏偏,飞鸟掠影,就这么一瞬间,竟已春暖花开。
想是还缺着什么,我便就可以登上走马楼,抛一抛绣球。只是不知道西递,是怎么想的?
暮色渐临,炊烟已起,人家烟火的味道便开始弥漫在整个深巷陋弄,狗吠声也开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游客似乎散去无几,只剩下我与友人还在迈着步子。农家的大姐端着饭碗站在自家的门槛处,一边瞧着我们,一边吃着饭菜,这是一种享受,也是城里头没有的景象。我喜欢这样的平淡,真实。之所以喜欢走走停停,也正是因为真实,这是如今已难得的一种奢侈。
只是夜色来得太快,总是来不及将这小镇好好收藏眼底,就已经匆匆收起。
但这并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我已知足,也是最好的安排。
第四篇:浅春的芭蕾抒情散文
是嶙峋的山峦的体态和窈窕的河流的身姿,使得浅春给人的感觉比黄花还要清瘦三分。当万物还在慢慢苏醒的时候,走进浅春的山野,你甚至找不到一小片油绿的草地。
你在遥遥的春色里猛然驻足,脸上一定会露出少有的迷惘。
浅春的不可捉摸令你惊叫起来,那么绿那么绿的轻纱哪里去了?那么深那么深的草甸哪里去了?你剧跳的心脏,如同原始森林里奔跑跳跃的梅花小鹿,因为每一步的奔跑都带了一种惊颤的力度,是一种美丽,是一种疑惑,亦是点点忧伤。
所有幻觉般的印象,都缘于那天顺手推开了一扇窗。
于是你开始翻箱倒柜,寻找只有春天才能着身的最美丽的衣裙。飘逸的裙裾款款散开,便能盛装下许多生活里盛装不下的心事。你把自己打扮一新,有些迫不及待,一点点深入那片芳草初萌的土地,深入每一寸泥土的肌肤。
这时你才发现,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变得松软起来,抬起的脚,竟不忍落下。这是久蓄了一个冬天的寒冰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渐渐融化的结果,功劳属于每一朵洁白的雪花。在它那轻柔的濡湿里,无边无沿的土地开始膨胀起来,变得松软异常,并幽幽散发出特有的芬芳。
那雪,应该是正月里的一场雪吧,无关风月却关乎人间盛况。它们经历了漫空长舞,带着记忆从天空飘然而落,早晨或者黄昏。晶莹的雪花,带着雪打灯花的兴奋,带着远去的硝烟热闹,静静地、无怨无悔地渗入土地,土地便增添了几分喜悦,几分充盈,几分温馨。
你就是这样的喜爱上了那些满布了山野的春色的。急不可耐地寻找,便是你喜爱它的明证。这时候的你,因为急切而几欲陷入“春色遥看近却无”的境地。如果不是仔细地去寻找,真的还看不到那种碎如星星的小白花,在浅春濡湿的地面之上悄然开放———它们是因为孤独而开得恬静而寂寥。
那裂开的花瓣如美丽少女的唇角,毫不掩笑地面对着你在风中摇曳,仿佛偷窥人们对于春天的急不可待,又像是因自己第一个打扮了春天而安心。虽然细微,但它开放得极为努力。在颤动的风里,它的花朵有着不染纤尘的神圣和肃穆,也有着天使般的宁静、清澈。
总算满山遍野的树木里出现一树繁花了。一树,又一树,零星的一棵,再零星的一棵,直到连绵在一起,蔓延成一片梨白或者粉红的海,犹如满怀爱情的眸子一样惊喜地变化着、缤纷着,渐渐遮掩了所有的山崖与河畔,遮掩了大半个村庄和炊烟。
这便是真正的春天了。
春天是孤独的,花事参差,从不结伴而来;春天是轻盈的,飘飘裙裾,迈着芭蕾的粉红的足尖。
当岸边的柳枝削成短笛,吹奏成一首悠扬的心曲,一颗放飞的心从此再也难以收回。那一抹永远都抹不去的翠绿,让痴情的你几回回梦落江南。
以这样的方式爱上春天。直到夏季来临,那份爱仍然时刻在胸中澎湃。
以这样的方式爱上春天。爱,只因为爱。爱很简单,推开一扇窗,世界便会给你整个的春天!
第五篇:浅读苏轼散文有感
浅读苏轼散文有感
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为人民喜爱的一代文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
苏轼继承并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既反对浮巧轻媚,又反对迂深怪僻,始终坚持平易自然。他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思想等方面作了诸多探索与创新。他所创作的情理兼备、摇曳多姿的散文,不仅体现了他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践精神,还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的散文史将会平淡得多。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诞生和成长,都离不开他生活的特定的时代,家庭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亦受其独特的思想、性情影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开创了“蜀学”派。
苏轼出身在一个清寒却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当时著名的政论家。在政治见解和散文写作上,都给苏轼以很大的影响。苏轼的母亲程氏从小教他读书,给他以品德上和学习上的薰陶。所以他自幼就有“奋历有当世志”,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在仕途上是坎坷的。他21岁中举受到欧阳修等前辈赏识,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第三等,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度过十年地方官生涯。此后由于他主张改革却又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分歧。同时,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耿介率直、认真执着。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位及人臣,却屡遭贬谪,命途的坎坷:44岁时因“乌台诗案”迁黄州任副团练使,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贬徐州,66岁在常州病逝。而正是这政治道路上的不幸,使他更深刻地体味了社会和人生,艺术上进入了更精深华妙的新境界,也使他的散文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在思想上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他在做地方官时,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而释、道二家的思想被他用作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这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超脱,心胸旷放开阔。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苏轼散文有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写作技巧:文道并重,以意为主。
苏轼散文的思想是主张:文、道并重。也就是说,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但他认为散文艺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他对文学的艺术性是
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答谢民师书》)他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他既反对 “浮巧轻媚,丛错采绣” 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即怪异艰涩而难以理解的文章。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苏轼很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散文,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王,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等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这也更吻合他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散文作品的特色之处: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神妙的笔记小品。
苏轼的早期议论散文作品中,史论或政论占了很大比重。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教战守策》、《上神宗皇帝书》、《留侯论》等。在他大受主考管欧阳修赏识考中进士的应试政论文《刑忠厚之至论》中,他围绕儒家“重赏轻罚”的“仁政”主旨,从“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说起,列举周穆王的话、《传》、《尚书》、最后以《诗》作结“《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忠厚之至也”。一方面一扫五代以来浮靡艰涩之风,有“文”重“道”;另一方面又有较浓的战国纵横家旁征博引之习,纵横恣意。
此外,苏轼总能引据常见史料为人物翻案。如为古代名臣贾谊,范增,晁错等作了不少人物史论。这些议论往往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是最能代表他的颠峰之作。这一类散文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他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意”为主,信笔写去,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
如‚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记 》)中的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并无太多的铺陈衬托,一如苏轼之豪爽性格。‚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嘱客而告知,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颂繁兴而盗贼滋轵,则吾与子二三子,虽欲优游而乐于
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民间疾苦的解除,给他带来的是慰籍,对百姓的关心,由此可见一般.而他自己呢? 散文创作何尝不是抒发他自己胸中之意,下一场心灵的雨?
如《石钟山记》中他先从叙事‚《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就石钟山命名缘由所作的解释提出怀疑,而后自然地转入自己趁一次经过石钟山的机会游览写景:对夜晚泛舟泊船绝壁进行一段描写。‚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有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之声不绝。‛直到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提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全文以我为主,衔接自然
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抒情,议论交融地汇为一体。有赋体生动瑰丽的语言,洋洋洒洒,又更吸纳了古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平易,通顺晓畅。诗情画意,处处皆是。
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借题发挥,随即发生出一段融叙事描写,抒情论理为一体的散文表现“意”即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随“意”表现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阐发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这些小品文的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多作于贬谪黄、惠州时期。寓情,寓理,寓气,寓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却不失为神机妙品。如《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己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又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各,惭愧!惭愧!‛又如晚年的一些作品。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访张怀民,恰张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仅三十来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苏轼的小品文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以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体
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为什么如此瑰丽而多姿?几乎散文的所有风格都可在苏轼散文集中找到:豪迈奔放,婉丽清爽,闲适悠远,雄健险峻,旷达简古,自然平淡应有尽有。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前期创作翻新出奇,突破陈说,论驳滔滔,酣畅淋漓。后期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散文的汪洋澹泊、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上文所举文例我们可以看出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其才气,豪气使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语)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成就了他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正因苏轼的散文与其诗词书画一样,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载体,他的品格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理想人格。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苏轼散文大而至于民族兴亡,国家变故,小而至于身边琐事,一己悲欢,尽罗其中,付诸笔端。有堂堂正正,侃侃而谈,陈述国事;亦有随意发挥的讽刺小品,驱驾历史风云,亦可缩龙成寸,精雕细琢,平凡认识,细加描述,也可感心铭腑。苏轼的散文注重感觉,情感的深化和人格的升华,注重深沉的思索与“悟道”,立意高远。不仅重品,树德,畅神,达意,法自然,立境界,还具有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绝妙熔铸在一起的文化气质。
浅读苏轼其人其文:精妙无双!在浅读中享受,在享受中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