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理性的做好人美文(推荐)
生活中,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亲朋好友、同事上司提出来的要求,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到,只要别人开口,就会答应下来。然后,那些做不到的事情就像座小山一般压得透不过气来。
一位朋友,她的大学同学到另外一个城市出差,路过她居住的城市,打算做短暂的停留,打电话给她。当时她重病在身,正躺在医院里,想说“不”,却怎么都说不出口。
好多年不见,人家好不容易来此一趟,不尽一下地主之谊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她挣扎着从医院去机场接人,安排食宿,然后陪吃陪玩儿,整整忙活了两天。同学走后,由于病情加重她被医生责怪,说她不配合治疗,很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她的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强忍着没有掉下来,她恨自己不会说“不”。
另外一位朋友,是家中长女,父母去世早,弟弟妹妹都是她一手带大的。弟弟妹妹上大学时,她也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弟弟妹妹都习惯依赖于她,没有钱花了,就给她打电话,甚至假期出门旅游也要跟她要钱。那时候她的孩子也上学了,家中生活拮据,可是她却无法开口对弟弟妹妹们说“不”。起初,她的老公试图跟她沟通,让她节省些,不该花的钱别乱花,她不语,沟通未果,后来变成吵架,最后导致离婚。
还有一位朋友,在一家公司里上班,除了分内的工作,有些不该他管的事情,上司也会分配给他做。有一次,上司派他去收单位里的烂尾账。他本来就不擅长人际交往,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他跑到对方的单位,也不言语,人家公司经理去哪儿他就跟去哪儿,最后,经理的跟班把他打了个乌眼青。回到公司,上司非但没有安抚他,还被公司开除了,回到家里,他越想越窝囊,后来一病不起。
还有一个女孩,长得虽不是十分漂亮,但非常有气质,温文尔雅,小家碧玉,追求她的男人不少。其中一个男人十分钟情她的温柔,可惜她对他却没有什么感觉,可大家是世交,彼此都很熟,她不好意思开口对他说“不”。结果是,后来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世交一看她跟别人好上了,就死缠烂打,纠结不放,最后硬生生把他们拆散了。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朋友借钱,不好意思说“不”。上司让加班,仍然不好意思说“不”;甚至就连大街上陌生人的请求,都不好意思说“不”。
当烂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假若不想盲目当烂好人,那么请学会说“不”,本着不伤害别人的前提,尽量巧妙而委婉地拒绝别人是一门艺术。
有时候,拒绝其实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行就行,不行就说“不”。可是很多人在拒绝别人的时候,碍于人情世故,常常千回百转,绕来绕去,顾左右而言它,拒绝这两个字就是难以出口,让别人对这件事情还报有幻想,其结果只能使事情走向反面,明明是别人有求于你,结果却变成了你亏欠别人的。
人际交往中,简单、直接,往往是最有效的。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要想不被别人拒绝,你最好先拒绝别人。”别人要求你的,你做不到,最好是先拒绝别人,如果人家理解,还可以继续交往,继续做朋友;如果人家不理解,这样的人生气就生气了,也没有什么值得交往的。
对于合理的要求,你做不到时,可以温和地说“不”。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你做不到时,你可以坚定地说“不”,有理性的做好人。
第二篇:做好人好事
帮助他人
世上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也有很多人会帮助你,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多一份感激与快乐!
记得有一天,外面风很大,我拎着垃圾袋下楼扔垃圾,在楼下发现了一件衣服,上面有车辆压过的痕迹。“是谁这么不自觉!”我有点愤愤不平,便把衣服捡起来,仔细观察,我估计这衣服可能是被风吹掉下的,肯定是楼上的住户。既然我找到了,就应该把衣服还回去,但我不知道是谁家的,只好一家一家找了。我抬头向上看,只见102、302、503和701的阳台上晾着衣服,便先来到1楼按了102室的门铃,“有什么事吗?”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问,我举着衣服说:“请问这是你们家的衣服吗?”她端详了一下说:“不是我家的衣服。”“哦,对不起,打扰您了。”
这时候我觉得挨家挨户问不太好,也很慢,能不能缩小范围呢?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件衣服,这是件蓝色的衬衫,上面有个卡通奥特曼,这一定是男孩子的衣服。302室的男孩上初中,个子也比较高,不是他的。503室的男孩比较胖,估计也不是他的。701室的男孩比较顽皮,平时喜欢玩奥特曼的玩具,一定是他,我直奔七楼,“叮咚、叮咚”,一位阿姨开了门:“小朋友有什么事吗?”我把衣服递到她面前问:“请问这是你家孩子的衣服吗?”她一看立即认了出来:“是啊,我找好久了。”“我在楼下捡到的,好象被车压过了,有点脏,还要再洗一洗,再见!”我说完就下楼了,只听见阿姨在后面喊:“谢谢你,吃几块糖再走吧!”
帮助他人,自己就会得到快乐!
第三篇:做好人演讲稿
《做好人》演讲稿
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是善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爱的人儿不断地给人们带来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好人。
同学们,俗话说:“万善孝为先”。你们的父母一辈子辛辛苦苦,以大山般的父爱和大海般的母爱,呵护和关爱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一生幸福。我认为,在学生时代,呵护好自己的生命,培养好自己的品格,完成好自己的学业,这就是对自己父母最大的孝敬,这就是“大善”。
我们不会忘记,上海商学院曾发生过四名女生因火灾而跳楼身亡的悲惨事件。四名经过国家多年培养,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们无不为之感到悲痛,悲痛之余,我们活着的人更应该从事件中得到警示。我想,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仅伤害了这四名女生,而且,对她们的父母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我还想,这四名女生,如果注意不使用学校规定的禁用电器,就会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我也想,这四名女生如果在火灾发生后采取比较妥当的方法,也许能挽回自己的生命。同学们,生命是最可贵的,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都要呵护好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父母安心,这就是“大孝”,这就是“大善”。
香港凤凰卫视的一位评论员,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到一个单位时,先开门,让另外一位先生先进,在这位先生理所当然地进去后,他把这位先生叫住说:“先生,你忘了一件事。”这位先生问:“什么事?”他说:“你忘了说„谢谢‟”。这看上去好象是一件小事,但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懂得最起码的礼节,要懂得最起码的道理。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讲文明、懂礼貌,要善待自己的学友和老师,善待自己的家人和邻里,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多一些宽容和谦让,多一些诚信和尊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毛主席他老人家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让自己的父母放心,这也是“大孝”,这也是“大善”。
同学们,有这样一首诗:“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深信,只要你们播下一个具有善良心的性格,你们一定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同学们,善良是一个优秀灵魂的最基本的品质,善良可以去除人们灵魂中的一切邪恶。只要人人都拥有善良,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的校园更加文明、和谐;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幸福、安祥;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四篇:论做好人
论做好人
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还经常表扬那些扶老人过马路的同学,而现在的社会是好人难做。
2012年5月中旬《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77.9%的受访者痛感在当今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做好人的成本具体体现在哪?77%的人表示会被怀疑动机不纯;62.4%的人得不到鼓励还要付出代价,心里不平衡;50.6%的人认为会被嘲笑,被认为太傻;31.3%的人感觉做好事的人经常感到孤独,陷入自我怀疑之中。面对这一串数字很多人不禁会问: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做好人真的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吗?不看《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不会知道好人这么难做。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所谓“做好人的成本高”,其实就是自我肯定和社会观点之间的巨大落差,同时还有施恩不图报与希望别人认可的道德矛盾。在好与坏的对比中,“好”往往是个人行为,而“坏”往往可以联系到有关系,有背景,有势力的群。所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当个体的好对抗群体的坏时去做一件成功率不大的事情,就是傻。而一旦好事做成了,甚于道德的约束,施恩图报被视为目的不纯,而不要报酬又不值。所以人们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做好人成本过高,才首先选择趋利避害。对做好人的成本分析,就是一个对好人没有制度保护的环境下,个人的趋利避害行为。
小时候,老师总讲雷锋叔叔的事迹,并给做好人好事的同学一朵小红花。其实,从那时起,在幼小的心灵上便已经留下了做好事要换得赞扬的心理暗示。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不会做好事。汶川地震时谁没有去主动捐款?电视上看见那些拔山涉水的山区上学儿童有没有想过捐助?细想起来,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冷漠。难道这些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就不是好人好事?一定要见义勇为,惊天动地,舍生取义才行?
我们承认自己的功利,但在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付出,或者我们觉得这样的成本值得付出的时候,我们也会做好事。因为这里良心的收益,有自我认同的满足感。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去做,就很难原谅自己。谁能说这不是做好人呢?做这样的好人成本高吗? 但是我们的好人却会被别人践踏。那天,我和老爸去超市选完东西,在收银台排队等着付款。轮到我们时,一位胖大妈突然冲上前来,收银员也二话没说,就开始给她结账。看着大妈因为抢占成功而高兴的一脸是汗,老爸尽量保持绅士风度,对我说“不就多等两分钟吗?” 占了“大便宜”的大妈走了,正要把我们购物车里的商品拿上来,从后面又挤过来一个妇人,她手里只拿了一盒口香糖,又对我们说:“我就这一个,让我先结账吧!”老爸微笑放行,还说:“没事,你先结吧。”这时候,收银员笑着问:“要不要让后面的老大爷先来?”果然有一位老大爷站在我们的后面。老爸没有退路,只好硬着头皮腾出了位置,让老大爷先结账。
终于轮到我们了。可是,情况不妙,站在我们后面的妇女一个箭步冲了上来,越过我们,然后给收银员递鱼塞肉,生怕我们与她抢。老爸有些愤怒说:“按顺序来!”她并没有理会,账结完了后,她的背影留给了我们一句话:“既然那么多人你们多等了,再等我一个能怎
样?”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颇深,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好人不继续做好事就得挨批评,就是不对的;坏人只要不继续坏下去,就值得称赞,还要谢天谢地。这个世道,就怕好心常常被有意无意践踏。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他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道捣蛋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知识渊博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看到一些像这样的好孩子总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少儿版栏目支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了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时,他的心就非常沉重,因为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正当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这一生都应该感谢这场婚礼,因为就是这场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交换戒指时,两人阴错阳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了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来装扮你们的左手吧。”
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理,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也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个道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最高的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社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都要刊载一次。
我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应得的报应而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因为“上帝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人为善,福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做好事总会有回报,但不一定是马上,也不一定是物质奖励。所以既然你是一个好人,就应该为做了好事而感到光荣,而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赞和奖励,反而受到别人的不解和质疑而纠结。
我认为现在好人日益减少,坏人却越来越多,是因为人们总是做太多成本收益分析,认为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适的。其实做好人并不是很复杂。好人有好报这是公认的逻辑,如果没有报答好人的意识,被损害的往往是好人的利益,不要过分透支别人的好意。就像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一部小品《扶不扶》中男主角遇到的问题一样,许多人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而老人却说是他推的,然后敲诈一大笔钱。人们面对做好人会踌躇是因为人们把好人定义的太高了,无
论是“最美妈妈”还是“最美女教师”当初的行为都是出于本能反应,没有时间让他们考虑得失。我们没有办法立刻改变社会的价值标准,也不可能不去迎合社会,但是这些都无碍于我们做一些承担得起的好事,哪怕一件十分微小的事也可以感动一些人。自我认同不断提高,对自身道德的要求也在提高。
每个人的行为叠加起来,改变的正是这个社会的认同和标准。与其抱怨社会环境差,不如从自己做起。现实的功利不应该为我们放纵自己的借口,所以我们应当从我们做起,增加社会上的好人。
第五篇:谣言和理性与智者美文
“谣言”,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是与“色情(暴力)”同等令人头疼的事儿。
在中国大陆,它似乎更甚。举凡正义之师对网络进行道德讨伐、管制力量祭出打击的利器,仔细分辨的话,出师的旗子上都写着“谣言误国、色情害人”八个大字。
历史地看,最著名的“谣言”大概要算是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了,落得个误国误身误爱妾,也属活该。不过,能够造成如此有气势、大场面大格局的谣言,在那个时代似非国君无以为之。但今天,一个小小的平头百姓也拥有了这般能量。与之最像的,莫过于我们都已经见识过的,有人挟一己之私谎称飞机上有炸弹,造成的恐慌绝不仅限于乘坐飞机者。
在一个交往如此密集又如此脆弱的时代,信息所引发的惶恐,是一个跨越国界的普遍难题。早在一百年前,美国人刚刚具有了紧密的全国交往的时候,美国联邦大法官霍尔姆斯(Oliver Holmes)就在1919 年的一份判决书中写道,“如果某人在剧场中诈称发生火灾造成巨大混乱,这种言论就不应保障。”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管制原则,即是说,某个言论(包括谣言)只有在引发了当下的、清晰的、一触即发的非法行动之际,才应当受到管制。
暂且不说这一原则所引发的巨大争论,其背后的理念就值得我们细细思量。它说的是人的理性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是有限的、脆弱的。比如黑暗的剧场中听到失火的呼喊、飞行在万米高空听到有炸弹的恐吓,再比如埃博拉病毒泛滥时听到非洲来客发烧,即使在聪慧的智者面前,谣言也很容易钻破理性的堤防,因为急促之下人们没有运用理性细加审辨的时间和可能,“宁可信其有”就成为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然而,这样的时刻毕竟是特定时刻,不常有也不可能无处不在。那么,在日常和缓的节奏中,我们是否需要时时对所有谣言都如临大敌?换言之,我们是否还应对人的理性保持一份信任?“色情”不是在所有国家都非法,但所有国家都赞同的是对儿童的保护,都同意必须对儿童色情进行严厉打击,背后的原则如出一辙:在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分辨能力的成年人之前,是需要保护的;而成年之后,最好的保护,是自我的分辨。
谣言其实并不完全止于智者。一来有些“智者”会利用谣言,二来,智者本身也是在识别谣言过程中才变得智慧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在不那么面对“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时候,让普通人都有运用理性识别谣言的机会,可能是更有智慧的应对之道。事实上,只要有透明公开的环境,绝大多数谣言,命都不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