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对称》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1:5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趣的对称》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趣的对称》教学反思》。

第一篇:《有趣的对称》教学反思

我们本周的教学主题是《克隆专家》,科学活动《有趣的对称》就是这个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发现、了解对称轴的重要作用;感受、寻找生活中对称的事物。

在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通过观察京剧脸谱,发现图案的秘密:左右对称。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加深了对称轴这一知识的理解。在这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找图案中的秘密时,有的孩子只能找到其中一个比较有特征的图案,找不到其中蕴藏的秘密——左右对称,在我的再三启发和引导下,终于王思涵小朋友第一个找到了这个秘密——脸谱的左边和右边的花纹是一样的。在她的回答后,我引导幼儿一起来观察,脸谱的左边和右边是否真的是一模一样的,经过孩子们的一起观察下,左边和右边的图案是一样的,随后,我问孩子们: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我们叫它什么,你们知道吗?好多小朋友都摇了摇头,说不知道,但是邱邱小朋友举起手说:“这叫对称!”真棒!我及时给予了邱邱小朋友一个肯定的大拇指奖励给他。这样一来孩子们都懂得了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的图案,这样的情况叫做对称。但是光让孩子们知道这样叫对称还不够,应该还要让孩子们知道要找到是不是对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先要找到一条对称轴,因为找到了对称轴才能判别是不是左右两边对称。因此,我又引导幼儿怎样判别对称的方法:将图片对折后,引导幼儿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中间折的这一条线就是对称轴。

有了京剧脸谱找对称的铺垫,孩子们在老师出示的圣诞树、五角星、蝴蝶、螃蟹、雨伞、水壶、汽车、脚印等图形中找对称就非常的容易了,因此这个教学过程非常的顺利。但是在随后的作业时却产生了问题,我利用幼儿用书《数学》第40页《彩色蝴蝶》进行作业的练习。请小朋友在蝴蝶的身上找一找,把找到的数学题目计算出答案,然后再找找哪些答案是一样的,在一样的答案上涂上相同的颜色。由于数学题目上没有印上等于号,而且孩子们在以前的计算练习时都有在题目的后面印好了等于号,所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直接写答案,一个数字写下去,这样一来计算题的完整性错了,这也是我的一个疏忽,以后一定要在孩子们作业前把要求说清楚。

第二篇:《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结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本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游戏与生活,感知对称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者设计“贴眼睛”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动手创造,感受对称美。

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促使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平面几何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学生经历了生活化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从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让学生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这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大胆猜想、辨别争论、动手验证,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者。

三、欣赏图片,感悟对称美。

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称》教学反思2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书本第69页)。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随堂练习中的一道练习:下面哪一张是小红拿着的?

思考片刻,就让孩子们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选择,一看:1、2、3均有。不忙,听听孩子们的理由吧。生1:刚才我们照过镜子,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所以我选择1(选择同样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们刚才照镜子时是发现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但刚才照的只有一个人(事物),现在有四个图了,我觉得1不对,应该是2。生3:我觉得1是对的,你看,镜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镜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对!对---又是一片附后声),似乎选择1的同学是对的。

课后,回到办公室,心里始终有点疑问:究竟哪个是对的,假如弄错了,这不是要误人子弟吗?犹豫间,拿起纸笔,画了几张视力图片,跑到镜子前,一个一个仔细地对照起来。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果真练习中选择1是错的。原来孩子们在分析时,只考虑了一个物体的左右要发生互换,却忽略了一排物体照镜子时,每个物体的位置都要改变,假如原来物体的标号是1、2、3、4,镜子中的物体顺序就是4、3、2、1了。因此,对练习中的选择应该是2不是1。怎么办?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于是我动手写了几张含有两个、三个、四个及多个的视力表图,在每个视力图下面标上了顺序号,并事先在视力表实物图下画出了对应的镜中视力表。

一切准备就绪,来到教室,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想给同学们道个谦,不过在向大家道谦之前,老师还想带同学们去学校的大镜子前,希望能够在大镜子前让大家弄明白老师犯的是什么错误。孩子们带着好奇,很快地来到了镜子前,场面出奇得安静。望着孩子们真切的目光,我没说什么。而是让孩子们面对大镜子,先叫了两个孩子站在镜子前,让其他孩子观察他们镜中镜外的位置;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视力图,放在镜子前,让孩子们观察;再接着是三个、四个------好多孩子忍不住了:“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让我们再到这里来了”。“我也知道今天早上的选择选错了”。“老师,你不用向我们道谦,我们知道原因了”。“我现在明白该选几了”。“早上xxx同学说的时候我没认真听,仔细一点就好了”。“早上我选2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可是讲不出理由,现在我知道了。”“错了也没关系,现在我们不是更清楚了吗”?------是的,错了没关系,可以再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错误,从头再来有时会更好。

《对称》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习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对称》教学反思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的图片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对称”, 通过展示文昌的名人宋庆龄的雕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火箭、山的倒影的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增强美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美的和谐统一,不论是在自然,还是建筑、科学,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对称广泛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剪纸,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对称图形,师生共同探索所剪的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出轴对称图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举的例子很有限,大部分都是数学的几何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例子很少,他们在小学就学过这相关的内容了,说明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引不够。这没有能达到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体会轴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教学目的。若是抓住学生举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来强调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更好些。让学生欣赏老师准备的轴对称图形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普遍存在,加深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能基本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认一认这环节完成的较好。比一比这环节原本是设计小组比赛的,但是这题目团结协作实施起来较难,所以临时更改为个人比赛,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审题,直接在课本上画对称轴,有些同学描下图了,但是没有通过折叠去找出对称轴,整个环节花费时间较多,所以后面的课就上得很紧!想一想,归纳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认一认,两个个环节完成的较好。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和区别,是整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难点,让学生讨论,交流。但是联系和区别没有小组能叙述完整,特别是联系的第二点,我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分析,体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区别用认一认中的图2去分析,以此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特点:

1.突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雕像,火箭、山的倒影,感受“对称”。通过剪纸,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通过试一试,加深两个图形称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2.练习设计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认一认、比一比、做一做、试一试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做一做”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上得较拘谨,面对陌生的学生,引导方式需要多样化,探究合适的提问方式,让课堂更富有激情,课堂更流畅!课堂时间处理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总结较简单!

《对称》教学反思5

本节课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根据其特征准确进行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年级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四年级和中学还将进一步进行研究,对四年级孩子来说,这初始的第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在备课时,着力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把握知识的生成点。

虽然本节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有时也会用“对称”来描述一些现象,因此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但物体的对称特点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称性”是某些物体的特征,“轴对称”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正如天安门是对称的物体,画下来的天安门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天安门这个物体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相关概念,并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我们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也采用了先自由发表想法,再在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二、找准研究的聚焦点。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初步的概念进行判断,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系列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这里只对图形个案,即只对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进行判断,不对一类图形的整体进行判断。但学生在判断时总是会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诸如此类并不科学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总是只能在学生得出结论后一再强调:要说“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更有甚者,会出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从而归纳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处理常常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疑惑,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拔高了学习的要求。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课上我们给每个平面图形都注上了序号,学生在猜想判断、研究交流时,就自然而然地从关注图形本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聚焦到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上来,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序号的使用既避免了让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被拔高,也凸显了三年级同学学习轴对称图形的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能力的提升点。

数学课仅仅有生活味是远远不够的,做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的根本。

1.让思维外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虽然本课是轴对称图形的初始学习阶段,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但是如果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凭借感觉判断,显然并没有着眼于发展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尽量多的考虑学生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支架与拐棍。课上,我们着力营造出分享交流的平台,让合作小组在操作活动后,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外化的语言来表达,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阐述观点,提出困惑,当学生的数学表达不顺畅时,我们适时采用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课堂也因为丰厚的数学表达,绽放出浓浓的“数学味”。

2.让概念内化。

“轴对称图形”是个比较长的名字,它的特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也是相对较长的一段话,几次试教中发现,孩子对概念的识记总是困难重重,怎样将新的数学概念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系统之中?我们认识到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我们精心准备了各种学具,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等实践活动中,充分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们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出图形对折的过程,深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特征的理解;我们设计了简练而精美的板书,以突出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本质特征:为了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在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完全重合”的含义;我们设计了图形分类的活动,通过“不完全重合”图形与”完全重合”图形的比较,深化学生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理解;课上,我们请孩子来领着大家读一读注上拼音的“轴”字,化解了由于生字对名称识记的干扰……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的多感官参与下,数学概念慢慢地建立起来,原来艰涩的概念,开始变得顺畅而熟悉起来,当概念潜入孩子的意识之中,课堂才真正洋溢起数学之味。

《对称》教学反思6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内容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3、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归纳出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然后由特殊到一般,从线段到两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个提升。我想学生应该掌握了作对称轴的作法,然后将其进行推广到两点、角等其他轴对称图形,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以及成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如练一练、说一说、一起去探索、挑战自我等等从中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2、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平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对从特殊到一般的实际应用上不能很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对称》教学反思7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圆的对称性分为3个课时,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了,喜忧掺半,我进行了课后反思,反思如下: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圆的有关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垂径定理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理解和证明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学生在证明弧相等时比较吃力,语言表达不好。在教学中也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

1、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上我采用“积极评价”的思想,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找到数学课堂中的自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了现实生活对数学的需要,重视了不同的学生对数学不同的需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前后知识的链接,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整节课有些“前松后紧”,垂径定理的认识中,用时过长。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好,学习中投入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于课件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又格外感兴趣。

3、教学过程设计中,在认识垂径定理后有一环节“以下6幅图判断是否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牢记巩固垂径定理的必备条件。”此处忘记及时的拓展总结:只要是过圆心的直线垂直于弦,都可以等到平分弦,平分弦对的优弧及劣弧,不一定非要是直径。

4、严谨的课堂结构,严谨的知识结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要让学生轻松、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交给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因此,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首先自己的数学语言应准确、严谨和简练的。教师的数学语言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数学语言,这便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数学语言表达,做到言之有序,言为有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练性、精确性和严谨性,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才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的数学教学定能进步。

《对称》教学反思8

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去深思的。例如在学习“对称轴图形”、“对称轴”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生总结,但是我已经让学生把答案说出来但我还在不断的重复学生的回答,这不但显得有点累赘而且还挺浪费时间的。此外在让学生猜想证实“下面各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的这个环节中,没有做到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而且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个内容时,没注意到讲解物体的平面跟立体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做后面的练习的时候就显得无所适从,有点争议不下。

经过课后深思我觉得教学时的课堂设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要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课堂上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动口说、动手画、动脑思,多种感官一齐参与。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激发三者合一,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生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对称》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引入中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新课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的形象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老师的适时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

《对称》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 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本课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

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称》教学反思11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开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看见这两只蝴蝶,你发现了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按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4、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⑴、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虽然教师展示了左右对称(衣服),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⑵、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⑶、在有就是对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不够充分。以上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改正。

《对称》教学反思12

《轴对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为能上出开学第一节课的精彩,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助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的一开始,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案,让学生谈感受,从中选取几个美丽的、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又顺利的进入了新知的探究活动。

二、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借助手中的图片动手操作,然后组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举出了很多的轴对称现象,并通过小练习(判断下面个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完善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尤其是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活动(用尺子量、数一数)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接着放手让学生完成例2.(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三、贯彻美育,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现生活中的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在学生欣赏到到美的同时,又发现了轴对称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美。

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轴对称图形、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之后,我设计了“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动手设计,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在交流展示中获得“创造美”的愉悦,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对称》教学反思13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对称》教学反思14

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说一说、找一找、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导入新颖,为概念的形成架设了很好的桥梁。

在导入部分,我创设学生喜欢的魔术情景,在老师的动手操作中,变出一个“爱心”图形,同时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观察“爱心”图左右两边,看有什么发现,自然引出“对称”一词,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手中的物体,从而引出: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新名词,概念形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

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腰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多样,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碰撞,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

借助多媒体声音、图像、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记忆,印象深刻。

五、板书设计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基础上,基本掌握知识。达标检测达成率高,学生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是欠缺的:

1.课堂上部分学生格外活跃,但有些学生在展示环节,不注意听别人的发言,有我行我素的感觉,没能积极参与。

2.课堂评价单一,对学生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的过于形式,不够具体。

3.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还缺乏机动灵活性,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总之,每一次教学就是一种历练,是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把握准确,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点难点准确定位,方法得当,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课件制作精益求精,教师对教学课堂掌控自如,并能合理的做出课堂的预设,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点拨相机结合,还需要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包括语言和板书。教学即艺术,教学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我们就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不断成长。

《对称》教学反思15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这一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第三篇:《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疑问:看着学生在游戏中的那份热情,看着他们正确地做出像的样子,看着他们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上的拓展题,学生上完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小测。在小测中,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不错,可是却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还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师生游戏中不是大家都做对了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拍手时人和像都朝同一边了(不能说同一方向),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没办法,小测后,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礼仪镜前照照,说说:我拍左边,像朝同一边拍出,拍的是右边。又一次照镜后,学生竟都醒悟了,正确率几乎百分百。也许,课堂上游戏中的反复强调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吧,或者是学生只会死板的用公式似的搬用“左右相反”来解题?也许学生只有在错误后,更能把理论(左右相反)结合实践(照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许,虽然一年级时已提及左右相对性的概念,但学生还无法建立这样的表象?这一点真值得我再深究其原因。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是呀,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对称》教学反思2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今后应在课堂驾驭方面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本课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围绕以下三点我做如下反思:

一、活动贯穿始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设计上,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首先从民间工艺——剪纸中感知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再从生活中举一些对称的'例子。在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后,由实物抽象为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围绕特征进行“小判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在情境“图形王国”中的练习,学生脱离了动手操作,只用眼睛观察来进行

判断,部分学生在这里就出现了错误,有的没有注意到图案的不对称,有的过于定向思维,只考虑到左右或者上下折时是否对称,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及时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加深了。

二、注重“导”与“学”

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换,效果在于是否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主体活动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者的善导与否。实践证明,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始终都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学知识、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这些平面图形有些什么特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图形王国”时,由于有三组类似的题目,根据题目的内容,结合图形王国的主题,分别加上了“生活区”、“交通区”、“外交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区。所有的练习都很自然地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使得课堂结构紧凑,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紧接的“创作天地”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的学习困难在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制作的网页或课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片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图形王国”的练习活动中,知识的反馈工作由电脑代劳,学生在选择好后能在第一时间里给出反馈,学生再根据反馈及时订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这就解决了由教师一一校对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并且能够向学生清晰明了地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总之,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能有更完美的整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相信在不断地尝试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对称》教学反思3

轴对称是一个不难理解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对称轴的条数、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在自主探索中欣赏到对称之美、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本节课通过设计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实现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成轴对称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

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本课时通过大量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抢答题、小组抢答题、轮流抢答题、设计题、学生回答题、展示题.这些形式多样的问题的设置,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者.

科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制作图形,让图形运动. 轴对称图形的展示、对称轴的画出、轴对称图形的翻折,能通过课件很好的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直观.特别是一些优美的轴对称图形的欣赏,如果不借助课件是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的.

《对称》教学反思4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本课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

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称》教学反思5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反思:第一,教学导入不够新颖,美感不足。轴对称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美感。而在本节课的导入中,如果运用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现象导入,可能会在课堂一开始就能直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可是,在教学设计中,我也有如下思考,生活中的轴对称都是立体的实物,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我会不会给孩子们误导,纠结中的我最终放弃了生活中美丽轴对称的导入,而赵莹老师的课却让我茅塞顿开,她先是利用生活实物导入,然后又引出书中图形,一句“后面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班的孩子剪的”将坐在教室的学生们又拉回教材,只研究后面几个图形,真是智慧。第二,对于课后习题的处理。我明显准备不足,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欠缺。本节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所以一节课处理完课后习题应该是必须要做的。对于习题过多的教学内容,变换练习形式,增强孩子的学习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王齐丹老师的教学让我佩服。第一题,请同学们折一折、看一看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第二题王老师将各个图形制作成卡片,卡片随机出示,孩子抢答,这种形式的练习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在第三道练习题中,王老师又通过“破译密码”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们在练习中收获快乐,同时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国的江山美如画。第三,课堂教学师生平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可有一个细节却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的。师邵华老师的课堂上他最经常做的动作是蹲下来替孩子拿着学具,为孩子举着话筒。他让自己从身高上,从身份上与孩子平等。课堂上随处可见他幽默的语气,轻松的活动,他的课堂孩子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中收获。

同课异构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自己亲身经历备课过程,在备课中遇到难题,聆听其他老师的课,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他老师解决难题的聪明之处,更能让我体会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备课中自己缺乏的内容,知道课堂上自己缺乏的教育机智。

《对称》教学反思6

《对称》在教学设计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在深入钻研教材之后,我将教学版块确定为五大版块:

第一版块:猜一猜

低年级学生对于趣味性强的事物能很快接受,并能调动积极性,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我将导入环节设计为“猜一猜”,出示老师剪好的图形,让学生根据看到的一半图形猜出整个图形,从而顺利进入对称图形概念的揭示――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第二版块:剪一剪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对于接受的知识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标提出:学生参与经历所学知识,能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怎样对对称图形进行一个更直观更具体的感知,我在导入概念以后,紧接着设计“剪一剪”,老师先示范剪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老师剪的过程,明确剪对称图形重点和关键在于要先对折再剪,再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来剪。这样,学生不仅观察了,还参与了,创造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于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版块:找一找

找对称轴是重难点,怎样让学生能正确找到所剪图形的对称轴,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单独找,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独立画出所找的对称轴,全班交流。

从展示的作业来看,大部分的同学掌握了找对称轴的方法,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因为所剪的图形对折了几次,所以在画的时候就增加了难度。

第四版块:想一想

“想一想”环节是在基本概念掌握以后的提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设计时,安排以小组学习为主,再通过小组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对称轴有多条。

第五版块:说一说

数学来源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所以在课堂最后,我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说一说哪些是对称图形,学生非常踊跃,都想展示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学习效果不错。

《对称》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练习二十的第6题中,主要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

再教设计:

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对称》教学反思8

《生活中的轴对称》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本节课知识看似简单,却也是今后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猜字游戏”引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运用多媒体展现生活中轴对称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等腰三角形”、“不规则五边形”教具的演示以及“剪纸”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及表达个人感受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充分的`感知后,自然形成本节课的概念。并有效的将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两个知识点进行区别于联系。教师仅作为知识的组织和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及概括总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习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一试身手后对所学知识作出及时反馈,小节的设计由学生自由表达,不限制形势,并运用多媒体演示增大了课堂容量,可使课堂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而由于本节课的时间处理的不够妥当,学生部分练习环节的缺失是我最大的遗憾。

《对称》教学反思9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对称》教学反思10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课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开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看见这两只蝴蝶,你发现了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按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欣赏对称美的平台。

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教学中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对称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欣赏美丽的画面,既体现了媒体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效果,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和美的享受,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指导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的图这一环节指导不够细,有部分学生画出对称轴的另一半不标准,在课后要提高学动手“画一画”实践能力。

《对称》教学反思11

“有趣的对称”是第二课时活动,孩子们已在前一课的“京剧脸谱”中感知了对称,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功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会判断对称图形,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活动一开始,我仍以“京剧脸谱”导入,让幼儿细细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孩子们有说“脸谱上有颜色,有说有图案的,有说一模一样的”然后老师抓住一模一样的回答告知幼儿脸谱上的秘密就是左右两边图案、形状、颜色、大小都一样的,但方向相反的,它们是堆成的。

第二环节提供各种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形,供幼儿动手操作继续感知和理解。第一部分是看看、动动这些图形对称吗?(教师提供的是对称的图形)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感知他的对称性,通过眼睛观看,用手折一折,然后把个别幼儿对折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共同试验这个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拿到的`图形究竟是否对称的。在感知对称图形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且能对折,这一折痕就是对称轴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继续动手操作感知这些图案是对称的吗?并分类送到指定的篮筐中,这一环节,出错的幼儿就有点多,容易搞混,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感知,于是在幼儿操作好后,进行集体验证,一一把图案通过上述的观察、对折进行分析和判断,让幼儿知道了钟、热水瓶、树叶不是对称的,剪刀、蝴蝶是对称的。

第三环节让幼儿使用幼儿用书“对称王国”这一页的操作,孩子们的正确率很高,基本都对,个别孩子有错,但经老师一提问,他马上就反应过来了。

虽然这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对称的图案还有很多,生活中蕴含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联系,需要我们带着孩子继续发现、寻找,梳理孩子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动手动脑,掌握系统的知识。

《对称》教学反思12

印象中已经是第四次教学《对称的美》这一课了。虽然对教材内容已驾轻就熟,但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大胆尝试着为老醋装上新瓶,在“三维目标”这一新理念引领下教学旧教材内容。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有如下反思和总结。

首先,为了着力“体现和兼顾三维目标”,在以往教学流程上进行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收获:

1、课前备课有意识从知识及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做到首先从思想上转变美术课中“重知识,轻方法;重技能,轻审美”的落后教学观念,课堂上便可做到从有意识出发,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将关注目光更多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

2、打破传统美术课程中单调的讲练学习模式。在教学安排上,从原来的教师简单讲解归纳对称图形的特点后便进入剪纸练习,改变为多次出示生活中具有对称美的服饰、饰品、生活用品、剪纸、建筑、泥塑等实物或物品图片,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欣赏美、感悟美。这一教学时间比例的改变,实质上将这堂课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审美能力提高。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加重美术课程中审美、欣赏”这一要求。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乐于接受。欣赏环节的比例加大,每个学生能力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后面的剪纸练习并没因时间的相对缩短而效果不佳,反而学生在充分认识对称图形特点、感受对称物品的美之后,作品完成速度更快,设计的作品颇有创意,更富美感。

3、本节课我还注意将目光从完成教学进度转而投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学生对学习动向为教学焦点。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流露出的学习热情而及时给予表扬;对小组间的精彩合作而兴奋为其喝彩;对个人展现的创新思想而投以惊讶的赞许目光……学生在课堂中每一个细小学习动态,我都力争适时做出反应和引导,表扬和鼓励。学生在整堂课中充满成就感,深感自己被老师关注的幸福。除此,我还有意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领悟。这节课让学生领悟“对称的美美在何处?”是一重点、难点,然而我认为“学会如何感悟(即:学会如何学习,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是新课改中凸现的新重点、新难点。因此我在让学生充分欣赏实物和图片后,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让其先看先悟,先比较先讨论,借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学习方法,提高审美趣味。教学事实说明,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认知水平,教师引导其学习方法得当,学生会报以令人瞠目和满意的答案。

但是,“路漫漫兮其悠远”,在课改初期的'探索阶段,教学中我仍存在许多疑惑,常常把握不准三维间的尺度关系。就本节课而言,整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1、新课程的课堂将学生确立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时间多了,选择权利大了,而我则显得有点闲,课堂上没能真正融入学生中去,与其站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交流。如果以后教学能更多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下水示范,小组参与,共同活动。把学生情感态度视为自己的情感态度,用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价值观熏陶学生的价值观。我想学生在我的美术课堂中会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乐于体验与老师一起进行美术活动的愉快学习过程。

2、“关注不同能力,不同爱好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是实施三维目标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我始终用激励和褒奖的评价态度对待进步者和能力较强的学生,然而对能力较差的学生,仅靠老师口头的表扬是不足以促进其有效达到三维目标的。那么,我可以用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的方法,如:剪比蝴蝶更简单的对称图形,或在小组集体完成中不用动手,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不同能力层面、不同情感态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三维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吃,充分树立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才会有效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在以后教学中要始终把握住一个不变的教学方向: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是实践层面必须是三维一体的,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那么,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这样来处理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称》教学反思13

我们本周的教学主题是《克隆专家》,科学活动《有趣的对称》就是这个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发现、了解对称轴的重要作用;感受、寻找生活中对称的事物。

在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通过观察京剧脸谱,发现图案的秘密:左右对称。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加深了对称轴这一知识的理解。在这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找图案中的秘密时,有的孩子只能找到其中一个比较有特征的图案,找不到其中蕴藏的秘密——左右对称,在我的再三启发和引导下,终于王思涵小朋友第一个找到了这个秘密——脸谱的左边和右边的花纹是一样的。在她的回答后,我引导幼儿一起来观察,脸谱的左边和右边是否真的是一模一样的,经过孩子们的一起观察下,左边和右边的图案是一样的,随后,我问孩子们: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我们叫它什么,你们知道吗?好多小朋友都摇了摇头,说不知道,但是邱邱小朋友举起手说:“这叫对称!”真棒!我及时给予了邱邱小朋友一个肯定的大拇指奖励给他。这样一来孩子们都懂得了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的图案,这样的情况叫做对称。但是光让孩子们知道这样叫对称还不够,应该还要让孩子们知道要找到是不是对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先要找到一条对称轴,因为找到了对称轴才能判别是不是左右两边对称。因此,我又引导幼儿怎样判别对称的方法:将图片对折后,引导幼儿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中间折的这一条线就是对称轴。

有了京剧脸谱找对称的铺垫,孩子们在老师出示的圣诞树、五角星、蝴蝶、螃蟹、雨伞、水壶、汽车、脚印等图形中找对称就非常的容易了,因此这个教学过程非常的顺利。但是在随后的作业时却产生了问题,我利用幼儿用书《数学》第40页《彩色蝴蝶》进行作业的练习。请小朋友在蝴蝶的身上找一找,把找到的数学题目计算出答案,然后再找找哪些答案是一样的,在一样的答案上涂上相同的颜色。由于数学题目上没有印上等于号,而且孩子们在以前的计算练习时都有在题目的后面印好了等于号,所以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直接写答案,一个数字写下去,这样一来计算题的完整性错了,这也是我的一个疏忽,以后一定要在孩子们作业前把要求说清楚。

《对称》教学反思14

《轴对称》是八年级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识别轴对称图形,找出常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是课程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要求。

本堂课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入手,让同学们能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培养学生关于数学美的'数学特点。

第一:在观察思考中掌握轴对称图形及其概念。

上课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是否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对折的方法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从感观上体会什么是“完全重合之后。我就可以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后我给出几组图形让学生判定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再次明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学会找轴对称图形的对轴称

在上一环节让学生对折,然后给出几组图形,让学生发生轴对称图形都是通过某一直线后,两部分会重合。那那条直线就显得很重要,让学生明白“对称轴”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找对轴称。给出对称轴的定义后,我还是选择了几组有特点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对称轴。并判断那一组图形当中是不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再下一步,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第三,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区别及联系

对于这一点我是让学生自己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最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由我自己来归纳总结。这样子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最后时间有兴趣学,也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及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定义。可以很好的取得教学效果。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我觉得经常用多媒体结合导学案上课,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流畅。

《对称》教学反思15

本节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这主要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不能给这一过程以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

一、教学建议

1、从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直观图形入手,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中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除书上提供的素材外,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轴对称图形供学生观察。 而这些图形从互联网上可以容易获得,用电脑展示方便效果也很好。

2.在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取材,不必拘泥于教材,关键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感受概念,探索性质。

二、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通过“看、想、画、折、剪”的一系列活动,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有机整合。一是利用教材资源,开发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力求呈现给学生充分的感性材料。二是利用新教材独特的视角,开发利于揭示数学实质的内容。本节课,每一个场景都隐涵着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且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探索中获得知识,丰富体验,求得发展。

新授部分以对称图形一路观赏引出各类图形,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环节“对称、重合”的思想进行分类,且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拿起图形观察、思考、折叠,从中体悟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操作、验证、描述,亲身体验、直观感受;最后教师引导观察,直观演示对称轴;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基础上安排“判断对称轴”的练习,对新学知识加以巩固。

第四篇:《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心对称知识时一方面要用这一知识作类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轴对称概念对中心对称概念的干扰,在教学中本课在揭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加强了和轴对称图形的辨析,并在练习中掌握它们的区别,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同样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两个概念又充满了辨证关系,当把某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这个图形的组成部分看作两个图形,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所以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概念是相对而言的。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培养,同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正确理解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确这是中心对称图形,接着将图形标上字母,并把两个三角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把这个图形看作两个三角形,动画演示让其中一个三角形绕一点旋转180度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揭示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概念,这样通过动画让学生明白了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概念之间的区别

像这样运用直观形象的演示来演绎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效果还的比较好的。

《对称》教学反思2

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对称》教学反思3

在设计这节课之前,说实话我压力很大,因为去年那次公开教学课,我不仅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没有上好。在课后反思时很多老师的话语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非常感谢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她们的话语也让我记住了一堂课你设计的再好,准备不充分,态度不端正,毫无疑问一定是失败的。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在这次公开教学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请我的指导老师多次修改活动设计,我的指导老师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找对称》这个数学活动的重点是初步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的图形。活动的难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感知,理解和表现对称。

这个活动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感知对称——找对称——做对称,活动首先是让幼儿通过帮小蝴蝶找翅膀,激发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感知对称的图案,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对称的事物。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自己给孩子的东西更多的是灌述性的语言,让孩子说的机会太少了,没有用较精炼的语言去正确引导孩子。孩子对于“对称”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深刻。活动环节二,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孩子去找出对称图形,大部分孩子还是都能找出对称图形,那么在让孩子们找对称图形是,我只是肯定或者否定孩子的答案,并没有详细地说明和小结为什么这是对称的图形,或者为什么这不是对称的图形。

师生互动的环节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作为一名新老师,觉得自己与孩子互动时的言语还有待提高。

活动环节最后是让每个孩子自主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做出一个对称的图形,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用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来做对称。一是用火柴棍棒摆出对称图形,二是用不同的图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每种图形一组两个,让孩子在白色底纸上自己设计对称图形。三是发给孩子们一把剪刀和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孩子动脑筋去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前面两种操作方法都很简单孩子们基本上都已经完成。第三种操作方法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只有少数一两个孩子完成了。活动延伸部分就是把我给孩子拍的操作时的照片逐一播放出来给孩子们欣赏并给予小结。我觉得一个活动中有一个环节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力强的孩子就能体现出来,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整个活动完成之后,我的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尽管我之前还借班教学了两次,但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都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惊和喜。这一次的“同课异构”公开教学让我也积累了教学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让我学习到了别的老师身上优点。

《对称》教学反思4

讲过《对称》这节课,各位领导和老教师们给我评课,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自己也认真的反思了在上这节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发现自己在备课、讲课、课堂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课的细节处理不当。语言中带有口头语,口头言,导入语言太罗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如“感知”“识别”这些词孩子们不是很理解,在黑板上粘贴图画找对称轴时,那张图画找的不好。

2、课堂组织过中,给学生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较少。

3、课堂时间安排上,前边的授新知讲的太快了,以至后边的全部练习做完了,课堂时间还没用完,这说明上课时间把握不好。

4、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找出几条对称轴,讲的方法不是很好。

5、课件和讲课的内容是一致的,不能点快或点慢。

针对自己在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的措施:

1、在讲课的细节处理上。口头语要去掉,如“咱们班同学”改为“我们班同学”,语言不带口头禅,导入部分要尽量简练、清晰。学习目标中遇到的词要尽量换成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在黑板上贴的图片纸的两半采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更明显。

2、在课堂组织中,要利用“兵教兵”给孩子更多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3、课堂的时间安排上,要把时间分配好,留有弹性的时间,这样课堂时间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对称》教学反思5

图形的对称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本节课的最大特色是让学生亲自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学习动机。接着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各种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和画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热情,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对教材的练习进行有效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课堂最后的总结质疑,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这些都是本课教学值得肯定的地方。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成绩,持之以恒地运用成功的教学经验于课堂教学中,对欠缺的地方自觉地改进,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常教常新。(以上共计2668字)

图形的对称平移反思

本节课自我感觉良好。从知识与技能上看,学生知道了一个图形沿一条线对折后两边部分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知道了一般平面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且能用点划线画出对称轴,感受到不同的图形可能有不同的对称轴,这个目标基本达成。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与空间去想象,培养了想象能力与审美感,也给了学生时间运用已学的对称知识去设计去画,初步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达成也不错。在过程与方法上,生的确经历了折纸、描线、画点划线、观察、分析等过程,教师也由扶到放,该由生操作时尽量给他们时间去动手动脑,但其中去呈现出不和谐的因素。在第三个环节中学生自主折纸,证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也可能是遇到问题了吧,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嬉皮笑脸,有的装模作样,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失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针对这种“自主”学习的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如下方面加以改进:①自主学习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或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②给予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摒弃那种形式主义,探究一下即可,有没有结果无所谓,或只管部分学生有了结论即停止探索活动,这样无形中在学生中形成恶劣影响,认为只要动动手即可,

老师不会追问。试想学生思想如此,实践活动怎能取得好的效果。③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是否可配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诸如:“方法独特的**组,认真专心研究的**组,齐心协力的**组或**已有了初步的方法,望全班同学加油。”在这样充满激情的鼓励性评价中,相信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课标说得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由此只有四个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是一节完美的课。为此,在日后的教学中,力争抓目标,抓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实实在在的,落到位,不要贪图华丽而忘了本质。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一是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旋转;二是探索理解旋转的有关性质;三是能按要求作出平面图形旋转前后的图形。教学重点是掌握图形的旋

转变换及其性质。教学难点是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如风车的转动、钟摆的摆动、时钟分针秒针的转动等等,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从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二、发挥小组的合作交流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片段中,老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给予小组这样一个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知识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且趋于一致时,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因为大家都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图案的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课后小记: 这节课我选择了利用电脑的画图板来上,学生很感兴趣。整节课我主要是示范了窗花的制作、练习一的步骤、练习四的示范,感觉讲解过程还可以更紧凑,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操作。 在最后的设计环节,学生很惊讶于自己的创作,原来很简单的一块图案经过几次旋转和平移后竟然能产生非常美的效果,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传到学生博客的作业区。我想电脑上制作的效果要比纸上的效果好很多吧。

《对称》教学反思6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用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如何巧用对称形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怎样能使学生大胆、巧妙的设计、制作出优美的作品呢?单单运用学过的左右对称的折剪法,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折剪来进行装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边讲评,边辅导,边整改的同步教学法,把重点放在纹样的选择上。以什么物品装饰什么样的对称形图形才是合适的为讲解突破口,引导学生既要注意装饰构图的饱满,又要注意到颜色的搭配,当然,作品的创造性和自我个性的体现,作品是否有情趣、制作是否精细这些方面也很重要。当然使用刻刀、剪刀时的安全和注意桌面的整洁也是我在“设计应用”课型是一直强调的问题。

每在看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制作出令我惊喜的、有创意的作品时,我总不会忘记在鼓励他们之后还不上一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对称》教学反思7

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对称》教学反思8

一、有效预习、提高效率

预习是“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最核心的环节,预习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设计的预习作业是:

1.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了解对称轴。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试着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预习成果,在平面图形中找轴对称图形,交流如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体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对称》教学反思9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越来越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倡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的运用于生活中去,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物体的像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站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动作,请其他同学观察镜子里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后为了让学生明白镜面对称,做了照镜子的游戏,一人当镜子里的人,一人照镜子进行表演,取得较好的效果。

《镜面对称》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了解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课上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浓厚,使学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称》教学反思10

本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这样的设计提供了让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开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部分同学还记得“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接着我拿出长方形纸,学生很快判断出是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找找对称轴,再教学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点划线。随后的正方形的四条对称轴学生也很容易的找到了。接下来以动手方式为主,完成教科书想想做做第一题,寻找不同的图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操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看一看”等实践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研究出不同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让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全班交流中帮助学生整理,梯形中的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也有一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学生总的来说掌握的不错。

紧接着我画出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再让学生探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最后总结归纳出:先量一组对边的长度,再找出他们的中点,最后通过两点画轴。

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准确理解和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及画法,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最后再以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综合练习第四题为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课后我觉得课堂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总怕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新知的接受,因此,几个重要的练习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另外,经过认真细致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1、把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各学科间的整合;

2、课件设计合理,运用得当;

3、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体现了练习的多样性;

4、挖掘教材较深,课堂调控地较好;

5、引导学生从折出对称轴到画对称轴过渡自然;

6、评价语言及细节问题的指导不够到位;

7、板书的内容接近本课重点难点内容。

8、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来的知识,老师代替较多,如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对称》教学反思11

对称是现实世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处处可遇到对称物品,如建筑物、动物、植物、艺术品等。本课选取了民俗节活动上很有代表性的民俗建筑、风筝、剪纸、民间杂技表演为研究素材,当这些内容丰富的照片在优美的民乐中呈现时,令学生很振奋,为学生找到学习对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学生交流感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对称”的表象。

本节课我设计由问题出发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即:猜想—验证—发现—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出火花。为了避免学生对“完全重合”和“对称轴”两个概念建立的太苍白,教师适时地出手,设置了两次对比性的操作:一次是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对“重合”的理解之后,出示了“少一片叶子的一朵小花”与学生的“重合”对比,从而学生深刻领悟了这朵小花是“部分重合”,而自己操作的图形是“完全重合”。

在解决“如何让这朵小花也能完全重合”这个问题时,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完全重合”理解的程度。另一次是在学生认识了“对称轴” 后,出示了对称图形任意折出的一条折痕,让学生与自己手中图形的折痕对比,从而引出能使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它所在的直线才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过两次对比操作,使学生探究中获得的数学体验牢牢地印在了头脑中。

《对称》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激发兴趣本课利用多媒体出示的一张娃娃脸引入,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称》教学反思13

我在对圆的对称性这节的教学过程中,从回忆等腰三角形这个轴对称图形开始,继而提问:如果以刚才演示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腰长为半径做圆,那么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圆形纸片动手实验,折叠观察交流,从而获得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这一环节貌视简单,却为下面做好铺垫。我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学具,动手就可以很快,教学中要控制时间。接下来我利用黑板上总结中所画的图形介绍圆的相关概念:弧、弦。在读写认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基础概念并感受优劣弧和弦长短的 变化。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活动:并讨论下列问题:

(1)在探索圆的对称性的过程中,若折叠两条相交直径可以是那些位置关系呢?垂直是特殊情况,你能得出那些等量关系?

(2)若把AB向下平移到任意位置,变成非直径的弦,观察一下,还有与刚才相类似的结论吗?

(3)要求学生在纸片上画出图形,并沿CD折叠,试验后提出猜想。

(4)猜想结论是否正确,要加以理论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的证明,并回答下类问题:教材证明利用了圆的什么性质?若只证AE=BE,还有什么方法?

(5)猜想得以证明,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得到了定理!在环环相扣的活动后总结垂径定理并板书定理推理格式。

在教学中,学习水平不足的同学参与了活动完成的质量不够,费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进度,教进应加强适时点拔指导。垂径定理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定理,由于他涉及到的条件结论比较多学生容易搞混肴,本节课采取了,讲练结合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课前布置所有同学制作一张圆形纸片,课上利用此纸片探索、体验圆是轴对称图形,并进一步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探究垂径定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方法。

《对称》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引入中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新课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的形象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老师的适时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

《对称》教学反思15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教师用彩色剪纸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蜻蜓、蝴蝶、飞机图,谈话:“今天,从图形王国里来了一家人,看!都谁来了?”教师用漂亮的图画和图形王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他们三个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这个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好奇、想刨根问底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

第五篇:《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昨天讲了青年教师素质汇报课《轴对称》一节,讲完之后让我最大的反思就是自己语言的匮乏,以及语言的随意性,即使之前已经设置好要说的话,但是对于处理学生生成的问题时,语言过于随便,深深的忏悔自己语言的失误真的怕给孩子带来影响。

讲课过程中反思如下:

1、开头让学生找对称轴时有点着急进入主题,虽然是学过的东西但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回忆起来并用语言叙述,而这里老师说的有点多。

2、让学生发现什么的时候,一定不能机智的把孩子的偏离拉到正题上,以至于绕了个圈子。

3、应该多找几个同学上前去说画另一半的过程,并让学生们结合方法叙述一遍,这样效果会更好。

4、觉得自己这节课真正的与学生融在了一起,而不是停留在自己是否落环节。并且能够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尽情的说。

《对称》教学反思2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圆的对称性分为3个课时,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了,喜忧掺半,我进行了课后反思,反思如下: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圆的有关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垂径定理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理解和证明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学生在证明弧相等时比较吃力,语言表达不好。在教学中也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

1、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上我采用“积极评价”的思想,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找到数学课堂中的自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了现实生活对数学的需要,重视了不同的学生对数学不同的需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前后知识的链接,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整节课有些“前松后紧”,垂径定理的认识中,用时过长。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好,学习中投入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于课件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又格外感兴趣。

3、教学过程设计中,在认识垂径定理后有一环节“以下6幅图判断是否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牢记巩固垂径定理的必备条件。”此处忘记及时的拓展总结:只要是过圆心的直线垂直于弦,都可以等到平分弦,平分弦对的优弧及劣弧,不一定非要是直径。

4、严谨的课堂结构,严谨的知识结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要让学生轻松、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交给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因此,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首先自己的数学语言应准确、严谨和简练的。教师的数学语言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数学语言,这便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数学语言表达,做到言之有序,言为有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练性、精确性和严谨性,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才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的数学教学定能进步。

《对称》教学反思3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课教学任务就是教学轴对称,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游戏与生活,感知对称美。

学生们都学习过剪纸,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玩纸飞机”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动手创造,感受对称美。

在“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我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维得到对新知识的理解、顿悟。当出现一部分学生剪得慢,甚至剪不出来的情况时,我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主导学生的思维,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资源,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探索、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尝试、失败、反思、再创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并获得情感体验。尽管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充分体现了学生“悟”的过程。

三、欣赏图片,感悟对称美。

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四、知识迁移,直观转抽象。

最后进行的是知识迁移,将知识逻辑化。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习,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当然这节课也是有不足之处的,问题主要是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练习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我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过于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又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称》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练习二十的第6题中,主要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

再教设计:

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对称》教学反思5

让学生与数学交朋友,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怎么能让学生爱上枯燥的数学呢?上了“对称”一课,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其实,“枯燥”与“生动”之间之隔着一层窗户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左右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我们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围绕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生活中学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能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我设计了故事引入,为下面认识对称图形做了准备。在这节课中,我还设计了剪对称图形,拼对称图形,这样开放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开放的空间,尤其是在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剪的环节,孩子的潜能真是不可估量,剪出了许许多多的对称图形,非常精彩。在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本节课我一直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道。这条思路是:故事引人→看﹑摸﹑折﹑发现图形秘密→教学什么是对称图形→剪对称图形→发现折痕→什么是对称轴→怎样表示→拼对称图形→欣赏并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这样的教学思路保证了学生对对称与对称轴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进,每跨一步都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知识的生成过程将久久的储存在大脑中。

《对称》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习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对称》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不足之处: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对称》教学反思8

今天,我校刘老师执教了《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听了刘老师的课,有几点自己一的想法。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刘老师的教学能够从生活中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并得到什么是“对称”。这一个环节的处理是很自然的,而且体现了很强的实效性。

二.通过折一折,说一说,很好地抽象出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学生根据自己对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本课的教学能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活动去让学生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感受对称,而且通过折图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利用轴对称概念去判别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折一折更好地感受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再次让学生去欣赏轴对称图形,使大家在心目中又有更深的了解和巩固。

四,在练习的设计上,能够做到多方面的兼容。使练习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和体现。从趣味性的角度看,刘老师也十分注重这一点,分别用“字母”,“国旗”等生活的直观事物去考察学生的认知,有趣而有贴切。

建议:在对概念“完全重合”的理解上还要有更深的理解。要和“完全一样”区别开来。总之对概念的把握还要更深的挖掘。

《对称》教学反思9

应该说《中心对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与我设计的预期效果差不多。学生的配合度比较高。师生的研究学习互动的氛围比较活跃。听课教师给这节课下了比较高的评价。关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用得比较到位。这给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对课改充满信心。我的这节公开课在设计时注重了把我们数学组的课题研究和师生共用教学案进行了渗透和整合。而我们的数学课题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生成的预设与解决》。

1、设计流程:图片欣赏-----中心对称图形-----应用-------图片欣赏------成中心对称----性质与判定----应用-----练习与反馈----小结。

2、主要用意:通过观察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欣赏图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中,中心对称的美,从实际图片的设计着手引入新课,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进行概念的教学,在观察中思考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如何识别。在例题的选择时注意加强中心对称的应用。在问题预设中注重学生的发展。出现问题或疑问时,加强了引导。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在这节课上想让课题的研究要有一定的体现。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问题设置,在该课中得以融入,并有所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按教材课本的要求,我让同学们欣赏图形、感受图形、识别图形,进而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体会对称中心的位置以及意义和价值,并感受中心对称图形与成中心对称的转化关系。在上课时,让学生们欣赏图形,观察图形,然后再理解图形,进一步识别图形,从而把概念教学融入其中。教学时根据新授内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应变并解决问题。我上课时以教学案为裁体,协调好课本教材、教学案和课件,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上课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有意识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讨论“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时,注重从整体的眼光中看待问题,让学生学会相互转化。当学生出现把对称中心这个名词说成中心点时,我及时板书加以强调。在板书设计中注重书写跟数学思想方法有关的内容,如“整体、组合、分割、转化”这样做使得学生学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了潜移默化。在遇到预设不到的问题方面,充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决,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对学生将会出现的问题作估计,课上解决,课后反思。

3、不足之处:一、在分割长方形时可以进行变式教学,应问:同学们,如果是平行四边形呢?菱形呢?正方形呢?等等;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请学生画一个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的点时应在分析后进行现场演示,这样更加符合学生学情。三、我对学生的营造快乐学习研究氛围并不够。四、课题中有关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预设不到的问题要加强研究。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因为学和教的问题而影响质量和效果。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行的数学教学案为主要内容,以数学组研究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生成为契机,通过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避免错误,少走弯路,轻负高质,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此我们八年级数学组,在润州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们开展了小课题的研究,这将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教师往研究型发展和提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发展目标。

所以结合课题研究思路:教学案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情相结合而对学生教学问题生成的预设与解决。指出重要观点:因问题而教,因问题而学,以变化而变化。

从而突出数学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

㈠导学方面问题解决:体现新知识中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可以将导学内容得以掌握,并能独立自学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

㈡例题分析与变式训练中的问题解决:例题分析体现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并进行变式训练。

㈢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问题解决:课堂练习的反馈与反思,作业问题的反馈与反思;学生态度与积极性的培养。

总之,我们将以小课题为指导,以教学案为抓手,在反思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突出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对称》教学反思10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笑脸引入,从一张扭曲的笑脸让学生感到好笑,接着通过问题“如何把笑脸变得漂亮?”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出示的太早,学生对称图形才有了一些了解,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去剪有点太早,这之前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认识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但我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图形对称的情况比较单一,都是左右对称为主,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3.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4.我在各个环节中所提的问题顺序比较随意,主次不明显,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对称》教学反思11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镜面对称》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比较难的内容。《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正好相反的现象。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在认识镜面图象时,我把镜子带到课堂上,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知识就不再刻板,学生也有兴趣。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照镜子的活动,除了进一步感知了镜象的特征,也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方向正好相反这个现象,我就让学生站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动作,请其他同学观察镜子里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后为了让学生明白镜面对称,做了照镜子的游戏,我在照镜子,学生表演是镜子中的我,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体验式教学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整节课中师生在积极的思考着、愉悦着。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效果要比我想的好很多。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称》教学反思12

本节课难度较大,一方面显示了数形结合的抽象性,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学生对于知识迁移力不够。上节课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关于X、Y轴的对称点的表示,及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学生表示易于接受,但是把对称轴换成为X=1、Y=2等等学生就表示成在问题,我认为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力不够。不是一两个学生还是一个较大的面,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时,从具体的简单的问题入手。

例如学生对于X=1,Y=2表示什么意义入手,逐渐的深入下去。

首先学生对x=1表示的是什么不清楚,有些认为是线段,有些人为是射线,甚至有些认为是一个点,通过取点引导之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x=1表示的是一条直线,关于直线x=1,x=2和x=3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学生能总结出来,但是过渡到一般的直线x=m,绝大多数学生想不到,就是优秀学生总结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的引导必须非常细致到位,即使得出规律后总结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涉及到坐标中点问题,坐标中点以前有作业中提过,不过没有细讲,很多学生已经没印象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中点公试。从具体例子中让学生理解两点关于直线x=m对称,那么他们中点的横坐标就是m,两点关于Y=n对称,那么它的中点的纵坐标就是n。我们引导到这个时候,学生也要经过一番探究和思考才会明白,所以这节课的知识点虽然很少,但理解解起来很有挑战性,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耐心的慢慢的指引和等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理清思维,整节课下来,还是有些学生很混乱,可能讲得还是不够细致,由于时间问题,练习的设置也很少,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这节课对于我们的生源水来说。

随笔:我认为这节课对于我们的生源水平来说难度大。教师的引导在规律探究课中显得尤其重要,除了语言的引导,还要结合板书及课件,最好能有动感的课件不断牵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逐步的发现问题,如果让我们的学生能自己总结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不会在这些问题上“恋战”。

《对称》教学反思13

对称是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1、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3、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4、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5、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1、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3、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对称》教学反思14

在学习《对称》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动手做书上的小衣服、小树、心和葫芦。大多数孩子都是从中间对折着剪的,只有几个学生是画下来再剪的。于是,我就拿着这几个不对称的图形问孩子:“你们觉得这几个图形跟你剪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孩子们都说,两边不一样大。于是我又说,那你们几个能想个办法让它们变得跟大家的一样吗?那几个孩子很轻松的就知道先从中间对折,然后再去剪。剪完之后,我问学生,这下跟大家的一样了吗?学生们都纷纷点头。这样一来学生对对称图形就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比老师讲效果好得多。我紧接着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对称图形,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学生抢着举手说,那条对折的线就是对称轴,我肯定了学生,然后把图形粘到黑板上,教学生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这个难点顺理成章地就突破了。只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备课,我想上课其实很简单。

《对称》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根据其特征准确进行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年级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四年级和中学还将进一步进行研究,对四年级孩子来说,这初始的第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在备课时,着力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把握知识的生成点。

虽然本节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有时也会用“对称”来描述一些现象,因此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但物体的对称特点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称性”是某些物体的特征,“轴对称”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正如天安门是对称的物体,画下来的天安门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天安门这个物体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相关概念,并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我们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也采用了先自由发表想法,再在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二、找准研究的聚焦点。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初步的概念进行判断,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系列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这里只对图形个案,即只对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进行判断,不对一类图形的整体进行判断。但学生在判断时总是会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诸如此类并不科学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总是只能在学生得出结论后一再强调:要说“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更有甚者,会出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从而归纳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处理常常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疑惑,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拔高了学习的要求。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课上我们给每个平面图形都注上了序号,学生在猜想判断、研究交流时,就自然而然地从关注图形本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聚焦到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上来,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序号的使用既避免了让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被拔高,也凸显了三年级同学学习轴对称图形的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能力的提升点。

数学课仅仅有生活味是远远不够的,做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的根本。

1.让思维外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虽然本课是轴对称图形的初始学习阶段,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但是如果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凭借感觉判断,显然并没有着眼于发展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尽量多的考虑学生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支架与拐棍。课上,我们着力营造出分享交流的平台,让合作小组在操作活动后,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外化的语言来表达,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阐述观点,提出困惑,当学生的数学表达不顺畅时,我们适时采用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课堂也因为丰厚的数学表达,绽放出浓浓的“数学味”。

2.让概念内化。

“轴对称图形”是个比较长的名字,它的特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也是相对较长的一段话,几次试教中发现,孩子对概念的识记总是困难重重,怎样将新的数学概念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系统之中?我们认识到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我们精心准备了各种学具,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等实践活动中,充分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们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出图形对折的过程,深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特征的理解;我们设计了简练而精美的板书,以突出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本质特征:为了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在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完全重合”的含义;我们设计了图形分类的活动,通过“不完全重合”图形与”完全重合”图形的比较,深化学生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理解;课上,我们请孩子来领着大家读一读注上拼音的“轴”字,化解了由于生字对名称识记的干扰……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的多感官参与下,数学概念慢慢地建立起来,原来艰涩的概念,开始变得顺畅而熟悉起来,当概念潜入孩子的意识之中,课堂才真正洋溢起数学之味。

下载《有趣的对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趣的对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教材中本课是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环节设计,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镜......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的内容,镜面对称教学反思。《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的人上下与前后位......

    《对称画》教学反思

    《对称画》教学反思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

    对称教学反思[5篇]

    让学生与数学交朋友,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怎么能让学生爱上枯燥的数学呢?上了“对称”一课,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其实,“枯燥”与“生动”之间之隔着一层窗户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

    对称蝴蝶教学反思

    对称蝴蝶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张春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努力将教材的编写意图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机地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从已有......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称图形》教学设想及课后反思 枣师附小 狄瑞华 2006/10/28 《对称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

    《对称》教学反思(5篇)

    《对称》教学反思 城关小学 林捷 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