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1: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均数》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均数》教案设计》。

第一篇:《平均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第二篇:平均数教案设计

20.1.1数据的代表——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引入新课

情景:出示我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同课本问题)通过小明的做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得出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出示课题和本节学习目标)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从本节开始,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另外两个数据的代表——中位数和众数,体会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新课学习

1、引出概念: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数据的权,进而总结出加权平均数公式: 若n个数x1,x2,„,xn 的权分别是1,2,3,n,,则

x11x22x33xnn

123n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数据的 “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1、应用:

课本例一(数据有改动)师生共同分析

(1)这家公司对两名应试者进行了那几个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是多少?

(2)招聘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于哪几方面的成绩?听、说、读、写的权分别是多少?(3)从成绩看招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应该录取谁?招笔译较强的翻译应该录取谁?

(教师出示例一后有效组织学生阅读题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小结:能否从中体会“权”的作用?

2、列举生活中用到加权平均数的例子:中考音美地生分数的计算;公务员的考试中笔试和面试的比重;平时班级量化与期末成绩的计算;比赛的计分……

3、加权平均数不止只有例一一种形式,还可以以比例的形式出现。出示课本例二(权是百分数的形式)师生共同分析:

(1)你认为在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时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三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

(2)用你所学知识能决出两人的名次吗?(3)两名选手成绩都是两个95一个85,为什么他们的总后得分不同?从中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教师要让学生反思得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成绩在计入总分时所占的比例不同,从中体会权的作用。)

分析实例:中考中同等分数的问题。再次体会权的作用。(在此也可以简单小结权的三种形式)

三、巩固提高

1、小童在中考中美术90分,音乐95分,生物80分,地理70分,各科是按5%,10%,30%,30%计入总分,则他这几科总分是

分.2、计算什锦糖糖的价格

3、设计计算八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的方案。

四、小结1、2、3、4、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数据的权的意义 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加权平均数的三种形式

5、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篇: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涂场学校:苏公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2.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构建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几渗透。

五、教学过程的分析

本节课按以下四个流程展开

观图激趣,乘兴导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指导应用,加深巩固——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3分钟)

引入采用“观图片”引入,通过这个引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通过展示图片,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合作交流,建构新知

在学生正兴趣盎然时提出问题,怎样求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平均数得概念,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出示的问题,看小明的算法对不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实际问题中光有算数平均数实不够的,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了教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目的。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新知识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在学生求出答案后,教师给予点评,给予鼓励,接着再进行变式训练,此时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让学生学会竞争。

在学生正异议余尤未尽的时候,教师提出本堂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发挥见解,最后结束新课,布置作业。整个课堂是井然的,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

六、注重过程评价

1、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地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地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鼓励。

第四篇:平均数反思

《平均数》反思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讲授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最后一课——《平均数》。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比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一个难点。

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我主要是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情境:

一、导入阶段,播放了两则新闻报道。通过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平均气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这些名词,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两个问题: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到的?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呢?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阶段;创设了一个“学校要举行六一趣味运动会,但是每个活动只限制一名同学参赛”这样的数学情境。

第一个数学活动:四年一班有三名同学报名参加一分钟投篮活动,但是只能选择一名同学代表四年一班参赛。通过三名同学的投篮成绩展开对平均数的学习。

小强同学三次投篮成绩是5、5、5。通过这组数据,提问:用哪个数表示小强每次投篮的成绩?因为每次都投中5个球,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用5表示小强每次投篮的成绩;本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知道5、5、5的平均数是5;二是让学生感知如果一组数据相同,那么平均数也就是这个相同的数。

小林同学三次投篮的成绩是3、4、5。学生通过研究用哪个数表示小林每个投篮的成绩,学习移多补少的数学方法。

小刚同学三次投篮的成绩是3.7.2。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移多补少”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先求和,再平分”。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到此,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个数学活动:记忆数字游戏,共有两名同学报名参赛,选出一名代表参赛。首先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个数的统计表,设计这一个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复习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二是让学习估计平均数的范围,通过“移多补少”这个方法,我们知道——平均数是有范围的,在最多的数据和最少的数据之间。这为我们检验平均数提供了方法;

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出齐思5次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中用一条直线表示平均数,通过观察超过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引导学生得出检验平均数的另一个方法——超过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相等。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移多补少。再次体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方法。三,巩固新知阶段;共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道题,给出一组简单的数据,学生口算平均数。在巩固先求和,再平分求平均数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平均数相同,但是原始数据不一定相同;平均数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不在数据中;

第二道题,让学生再重新体会一下导入阶段中的数学信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均气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名词,有个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三道题,巩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回忆我们是如何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学习数学的方法,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多以简略答案,或者独词句应答,很少有同学能把话说完整。

当然,本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比较紧张,回答问题声音小,发言不积极。学习小组组长组织能力有待加强。

2.课前预设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学生会 3.教学设计的内容有些过于饱满,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感知、体会的时间。

4.教学资源准备不充分,5.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第五篇:平均数案例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贡艳华

一、设计思想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而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解决问题: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可以采取跟体育课内容相结合,先让学生动手套圈、分小组进行记录,然后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自身产生的数字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学生经历套圈游戏的快乐的同时,轻松地从提取的数据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取数据

师:同学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是三年级两个小组手机矿泉水瓶的情况。

师: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师:是啊,我们可以从统计图中获取很多信息,相信同学们都看清楚小组里每位成员的收集矿泉水瓶了,现在你能比较这两组中哪一组的成绩好一些吗?你是怎么比的?

生1:求总数„„(学生会自我否定,得出求总数不公平、不合理)

生2:求出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

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套中的圈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利用收集矿泉水瓶的数据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渗透环保意识。】

(二)提问质疑、导入新课

1、以第一组的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收集矿泉水瓶是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你拿这个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个数作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求 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

师:求出了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那第二小组的呢?谁知道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最后优化算法:30÷5=6(个)

师:看了这两个算式,我有个疑问了:为什么算第一组平均数的时候只除以4,而算第二组平均成绩的时候却除以3呢?(学生观察板书上求两个小组平均数的算式说说)

师:现在你们知道是哪一组的成绩较好了吗?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看平均数。

师:对呀,这两个平均数反映出了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整体水平,所以看这两个平均数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比较出是哪一组的成绩好了。(板书:整体水平

公平、公正)

3、我班的两位同学也参加了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如果你是组长,你选谁?说明理由。猜一猜你选择后本组的平均数。

4、计算参加后小组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还要大,比最小的数还要小。生2平均数受数据的大小影响。

(三)练习巩固、内化提高

师:判断说明理由,深化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5、“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特殊应用。

(四)课堂小结、作业

师:用平均数的知识不仅能公正、公平地解决套圈问题和运动会中的排名问题。其实,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广泛地应用呢!比如平时经常听到的:平均分数、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等,都是“平均数”知识的应用。

师:老师布置个课外作业,每位同学去收集1—2个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下节数学课交流。

《平均数》教学反思 贡艳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收集矿泉水瓶)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学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下载《平均数》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数》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平均数

    1、张平在三年级一个学期的5次语文测试中分别得分是95.、87、92、98、93.。求张平这5次测验的平均分。2、李飞同学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3分,后来英语考了92分,科学考了......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说课稿1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镇后徐小学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

    平均数公开课

    平均数教学设计 城关小学单慧芳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教科书49-51页例3。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进一步操作和思考......

    平均数教案

    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

    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难在对“权”的理解。从小学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的算法与算术平均数有很大区......

    平均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澧县弘毅学校 周萍 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必须确立在学生欲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实际的、风趣的、富有挑战性......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1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