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逃离舒适区的杂文随笔
这几年写作、读书以及和同学探讨问题的过程,让我由原来很容易打鸡血的状态,变得越来越“佛系”。
曾经我很认同被各励志文章拿来说事儿的“舒适区”,它们都鼓励人“离开舒适区,挑战未知领域”。
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谬论:所有让你想逃离的东西,其实都是让你觉得不那么舒服的。
比如:躺在海边晒太阳很舒服,所以好多人一放假就飞到海边晒太阳。可如果一年到头没事做,只能躺海边晒太阳,你还会觉得舒服吗?
再比如,公众号告诉你,下班时间用来看电视是浪费。可是,如果一天工作很忙很累,看会电视放松一下又有什么大不了?只要是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都知道,电视可以让人入迷,但长久不停的看,则是受罪了。
所以“逃离舒适区”是个伪命题,我们要逃离的,是那个原本舒适,随时间推移不让我们感到那么舒适的环境,我们要找寻的,则是下一个让你觉得舒适的地方。
好友怀孕时曾请过一段时间病假,开始两天很Happy,后面闲得发慌,成天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家人吵架,于是主动销假,又去上班了。
她在刚开始休假一周后问我,怎么以前休假好开心,现在反而一点也不坦然?
我说,劳累过后的休息才有意义,你又没什么大毛病,这么惯着自己,良心不会疼吗?
休息这件事本来是舒适的,但抛开了劳作的前提再去休息,就会让人不舒服。所以好友逃开了让自己不舒服的假期,回到了规律的工作中,此时,每周仅有两天的休息,又变成了令人愉悦的假期。
这两年跑步盛行,仔细看一下跑出规模的人,大多是所谓的“中产”和“精英”,以至于有媒体感慨,跑步成了中产们的新宗教。
抛却彭老师在《营销管理》课里讲的“富、贵、雅”理论之外,这两天看蒋方舟的书,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及为何中产们要追求肉体的磨难。
“科技解放身体的同时,也剥离了身体的存在感”,这让每天用脑过度、能量过剩的中产们很不舒适,于是需要借助肉体的痛苦感知身体的存在,达到另一种踏实。
“你很难想象,一个重体力工作者,会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到公园跑个步。”
所以中产们看起来在逃离舒适区,实际是用一种方式来缓解自己感知不到肉体的不适,在另一种痛苦中达到舒适。
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曾经闹过的一个笑话;
大学里,我开始练瑜伽,明显感觉到对于腰酸背痛有很大缓解。
某天室友提及她母亲腰疼,我强烈推荐她母亲也练瑜伽,室友匪夷所思的说了句“我妈运动量够,每天干农活呢!”
我把这事给我妈讲,我妈大笑着说,“人家妈妈需要的是休息!”
所以啊,无论运动还是葛优瘫,无可厚非,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点就好了——你总不见得会在沙发上瘫一辈子吧?起身的那个时刻,就是要寻找下一个舒适区的时候。
还有一些人,看起来已经功成名就,或者各方面都称得上“完满”,却仍日日精进,砥砺前行——我就读的MBA班级里,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
那个别人看起来的“舒适”,其实已经让他们不舒服了。
有人创业成功,自己的产品被并购,看起来已实现财务自由,却仍不满于当时签下的对赌协议,认为自己缺乏金融常识,必须赶紧弥补,好在下一个产品成功的时候,避免曾遇到的坑。
有人开着豪车,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却困惑于自己所在的单位体制森严,不明白该向哪个方向继续发力。
我大概也是其中的一个,过着外表看上去还不错的生活,却为一眼看得到头的日子焦虑。
于是我们追求另一种活法。虽然考试、读书、小组讨论,每个烧脑的过程都不轻松,却让人甘之如饴。
因为,比起从前无从下手的焦虑,眼前的这一点痛苦,却是将人带往另一个安心区域的必经之路。
因此我现在愈发“佛系”,拒绝一切没由来的鸡汤和鸡血,拒绝阶层固化的定论,拒绝一切煽动与放大焦虑、让你赶紧跳出舒适区拥抱新世界的所有论调。
别忘了,所有的改变都因“内驱力”产生,根本感觉不到“不适”的人,即使被某个点戳中内心,也无法将感触化为持久的行动力去做。
于是现在的我没那么激进了,也开始理解很多看上去慵懒的生活态度,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正处于自己的舒适区,达到了一定平衡,何苦要用自己的标准去鞭笞别人呢?
何必急于逃离舒适区?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找到下一个让人舒适的地方,并尽可能长久的保持舒适而已。
第二篇:舒适区杂文随笔
我希望生活在对胖丑贫穷宽容一点的地方,除了拼命往上爬赚钱和变瘦变美,还有别的价值观。虽然我结交的朋友都是善良美好的人,兴趣爱好也比较多元,和她们聊天很开心,有时还能学到新东西,但我知道我和我圈子里的朋友,在数量上和比例上都是少数。
她们是我的舒适区。和学文科学艺术的女孩子相处起来太舒服了,可是我不能只待在舒适区。我的国家里大部分人都没上过高中,我的家人在以透支身体为代价努力工作。当同龄人开始谈论投资谈论房价甚至开始互相介绍对象,我好像还是那个熬夜写一长段碎碎念,还在穿从十七八岁时开始穿的蓬蓬裙上学,还在收集可爱的胶带贴纸,把公园里正好落在手心的秋叶贴到日记本里,并琢磨贴哪个位置的小女孩。
而我的头发在大把大把脱落,我的记忆力每况愈下,处理在别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的日常琐事对我来说都有些艰难。别人可能有各种男性朋友帮忙搬东西搬家,而我只有我自己。羡慕之后我也不会勉强自己去改变性格,勉强自己去和男生找话题聊,我不懂得如何与异性社交,18岁后我几乎只有女性朋友。我知道这不正常。22岁过这样的生活还尚无大碍,因为我知道我年轻,在上学,有家人养,家人不给我压力,可离开了这些我什么都不是。
第三篇:逃离现实之建水一日游杂文随笔
计划并不是那天要去的。当老张那句要不我们去建水吧,一下子撩中了我,二人马上背上书包戴上帽子逃离宿舍,逃离此刻。
当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的山与土地,看着劳作的人与蓝天,和不断变换的树木田野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说内心是很激动的,聊着现在的生活,聊着窗外的田野和不断变换着的景色,我想,我们似乎在做一件很棒的事,因为我们暂时逃离了我们正在经历着的温吞苍白的尘埃满地的生活。
到建水站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多,拼车到的建水古城,刚到古城区还未下车,我的内心就被沿路的人和房屋所吸引,同拼车的一个大哥还跟我们提起我们刚好遇到的海鲜美食节,不过美食节我们是留在最后去的。
下车之后,我们沿古城走,边走边拍,倒也舒坦。之后去到一家奶茶店,路边小小的不起眼,装潢也并不如大多数一般奶茶店来的精致,老板是一个瘦瘦高高的中年男人,着一件白色t恤,系一橙色围裙,围裙在他身上显得有些促狭,并不十分合适,就如他与这个小奶茶店一般,那时店里没什么客人,他就坐在店门口,本没抱有多好喝的期待,毕竟在我的印象里,奶茶就那些味道,当时想歇息一下解解渴,看着清单不知如何选择,老板慢慢悠悠又坚定自信的语气道“酸甜苦辣随便说个口味包你满意,”我就想这老板口气好大,我就喜欢这般口气大的人,我说“那来个香的吧”,没想到他没听懂,我说就是像紫米一般香的,吃着是味道很好那般,他说那就酸奶紫米露吧,我道行,又加了一句,不过少甜啊,结果老板很鄙视的道既然他做那就会很合适,当时确实是那种斜睨天下的气势。当时就觉得这老板很不错很有趣啊!在整个过程中,和老板交谈着,老板话语中一直说着他家的奶茶很受欢迎,店已经开了六年了,话语间透露着自信与自豪感,我竟觉着特别难得和开心,而且他家的酸奶紫米露确实是我喝过中最合我心意的,不管是口感味道还是老板融入其中的用心。是的,就是用心,最后我说“老板,你做的奶茶里面很有情怀”,说的是很矫情,不过我开心啊,无论做什么,真正用心用情的去做自己正在做的事就是很了不起的了,我的紫米露喝完老张的烧仙草喝完要离开时,我竟有些留恋,竟由衷的喜欢起这个小店来,尤其感动于老板话语中的那种不由质疑的坚定和自信。
之后顺着古城走着,渐渐的感受着这个地方带给我们的人文气息,其实对于一个地方,让人真正想要接近或者喜欢的,并非它的建筑又或者其他,真正让我们在意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情怀,并不是说需要受多么高等的教育,或者多么显示出素质之类的文字层面的东西,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这点我和老张不谋而合,这应该也是我们能够同时踏上这里并且这一天过得还不错的一个原因。
之后到了朱家花园,买了学生票进去游了一圈,之前以为是个公园,结果是一个保留得很完整的清代那种大户人家住的房子,里面可谓是“豪华”至极,真真羡慕当时能够住在这屋子的人,亭台楼阁,前厅后院可谓复杂至极应有尽有,只得感叹一句,古代人太会生活!
之后就是返回去了美食节,大饱一波眼福,之后在古城门口找吃的,当时是被香味吸引的,那家小吃店生意极好,有烤鸭,有米线快餐,我们是被脆皮烤肉的香味吸引得不得不买的,金灿灿的肉闻起来也是摄人心魂,现在想起来当时带上火车吃的时候,旁边的人肯定是一万个馋虫在咬蚀胃吧,哇哈哈哈,尤其我们还带上一篮诱人的草莓
之后也就是打车回府,直到走到宿舍,我和老张还开心得笑的不停,因为这一天啊,遇到的人似乎都如此可爱有趣,之前说到的奶茶店的老板,还有滴滴打车的那个司机,一副豪气干云的模样,和我们说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他的原话说是“不要搞我,不然我搞死你,黑白两道都可以”,我们称他“社会我滴哥”,还有从蒙自站回医院我们说只有十块钱他也拉的三轮车大叔,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当时老张说他太老了开车会不会不太安全,结果人家车技很扎实的,这中间还另有一个给我们换现金还死活不好意思领红包的同拼车的大哥,这场短短的路程遇到的人都很是有趣啊,甚至连那个因为我们砍价而很生气的怼了我们句“那你们等着坐十块钱的吧”就走了的司机也觉得他甚是可爱。
建水这个小城给我们的印象是很好的,其中的一点物价相对低,草莓是真的便宜,一个大叔居然叫着十块钱三斤,当时安全不敢相信,尤其在我们见识了蒙自的天价水果之后,草莓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高档奢侈品啊,而在建水,我们居然可以买得起好几斤,还有当时喝的奶茶,小杯五块钱,老板还说不满意立马退钱,以及小城里可见很多凉品店,价格也很亲民。
一天的逃离结束,躺在床上回味这一天的时候竟觉得无比的充实,现实终归要面对,暂时的逃离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面对当下。
这世界太大,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去看看。
这人生太短,我们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品尝。
第四篇:告别擦肩逃离相逢的杂文随笔
告别一个陪伴你多年的习惯,竟然有种失恋般的感觉,
我如此观察着自己的心情。
心怀着淡淡的忧伤,如果忽然因为什么而想起,或者被别人提起,你只能远远的隔着河看对岸的她,看她在灯火阑珊中快乐,看她如何与别的人亲近,你不敢也不能去打扰,你已经决定了离开,那河只有一步之隔,却深不见底。
你知道她还在你心里,就像个秘密,苦涩迷人的秘密。
我们都不是那种在人群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人,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被人发现,被人发掘。
所以,即使擦肩,我们也不会有一次回眸。
她一直在书里说那是北京十九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那个冬天,一个来自北方的年轻男人也北京经历着同样的寒冷,还有孤独,他们有些相同的特质,所以他喜欢她的文字,就如同读到自己。
她说他们是生活静态的,但实质上最漂泊不定,注定是这样的。也许漂泊的只是心,而不是身体。
他很庆幸,曾经在相同的时间和她在同一个城市生存过。
最近有种想逃离的状态,就像门罗的那种“逃离”。
心里忽然想到的地方就是正烟雨中的江南,湿漉漉的小镇。
可是又能在那样的地方停留多久呢,最后还是会离开。
可能巧合的阳光也在离开的日子出现。
所有的相逢都是早有预谋吗?
有时遇到一个人的感觉,就像
你们因为不同的心事,在深夜巷口一个相同的酒肆买醉。
同是买醉,同是看着江枫渔火的路人,陌生而又贴近。
看同样的风景,喝一样的酒,但,注定不是同路,无法同行。
很可惜,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前半生里,都一直在和自己作对,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活成亲人希望的样子,活的和周围别的植物一样,像小麦田的小麦,而不能是一株杂草。
多么天真,多么可悲,你忘记了自己就是一株杂草。
第五篇:走出心理舒适区(范文模版)
走出心理舒适区
应飞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有个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辛巴达多次出海游历,每当遭遇危险侥幸逃脱后,都决定不再冒险。然而回到家乡轻闲一阵以后,又忍不住向往那种无拘无束、开阔眼界的冒险之旅,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未知的历程。明明已经拥有舒适、平静的生活,为何辛巴达仍旧愿意投身于可能带来致命危险的旅程?就如同一些父母常常抱怨,明明已经帮子女铺好安稳的职业发展之路,为何子女就是不听话,非要自己去闯荡呢?这是因为,所有的获得,都需要付出。那些走出“舒适区”,义无返顾地踏进“不安区”的人,内心往往有着某些执着的渴望。而要实现这些渴望,就必须去面对变化和无常。舒适区,是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人们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做事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模式。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能够处于“舒适区”的人,通常已经不愁温饱。但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又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人们通常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情感、求知、审美,直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跨出“舒适区”的意念,其实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本性之中。辛巴达一次次的冒险,给他带来的是珍贵的阅历、体验和财富。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辛巴达对于即将踏入的“不安区”,是有一定应对能力的,并且通过应对去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他真正喜欢的。曾经,有位朋友A对我大倒苦水,说自己整天无所事事,家人也说他没出息,就知道吃喝玩乐。其实,他的内心也跃跃欲试着想要做一番事业,却茫然不知该做些什么。后来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我不知怎样安排招待才合适,便找A帮忙。他直接列了一份清单给我,住哪、玩哪、吃啥,每天的行程都写得清清楚楚。我在无比感激的同时也发现,原来“吃喝玩乐”真的是朋友A的爱好,这个爱好无疑也能衍生出一份事业。可见,在跨出“舒适区”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在意什么、擅长什么,也因此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然而要彻底明白这些,并不容易。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若真等到年过四十才看透自己,未免让人心生焦虑。或许有人会说,我也想走出这个“舒适区”,可往往抵不过惰性。惰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一种生物都具有的。能让惰性瞬间消失的,往往是危机感。试想,当你昏昏欲睡时,如果有一头老虎恶狠狠地向你扑来,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连滚带爬地逃命吧?危机感会使我们焦虑,焦虑会调动身体各项机能紧急运作,去脱离危险情境。但事实上,这种致命危机发生的概率极低,大多数焦虑都来自于工作与生活,我们往往将这些统称为“压力”。因此,所谓压力,不过是目标实现过程中如影随形的情绪产物罢了。适度、短暂的焦虑或者压力,虽搅得人心里难受,却也能够成为行动的驱动力。所以,当你已经有目标、有规划却拖延着尚未实施时,不如找机会将自己置于适度的压力之下,或许会促使自己打起精神,迈出最困难的第一步。永远别认为自己没出息。每个人的内心都欣欣向荣,生来就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当我们准备好锦囊——锦囊里放着熠熠发光的目标——也就知道接下来的路线该如何规划了。如果目标尚且模糊,那么就先给自己找些接近目标的机会,去寻找和承受一些轻度的压力,以此来克服惰性,推动自己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