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停留在心灵的舒适区
在纸上写画着子自己生活的元素:朋友,亲人,自我,电脑,相机,互联网,书,学校,家。然后用一个圈圈把这些元素圈起来,这个圈圈所代表的,就是心灵的舒适区。处在心灵舒适区的感觉,很舒服,在一个有限度的空间里面活动,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因为改变总是痛苦的,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或是精神懒惰的驱使:懒惰似乎是人类的天性。更有理论说人类的原罪就是懒惰,懒惰当然包括肉体上的还有心灵上。
因此心灵的疆土不再开拓。久而久之,人会变的慵懒,拒绝前进,这个圈圈,或许就是一生。
开始工作之后的十个不要----第一、不要停留在心灵舒适区,人要不断的进步,不要安于现状,不断的跳出舒适区,当新占领的区域变成舒适区了,还要继续往新的范围拓展。
永远不要停留在心灵舒适区,否则一切只能原地踏步。
不要停留在心灵舒适区;不要拖沓工作;工作理论上的完成并不是大功告成;提高自己时时刻刻,不要偷懒,不要只寄希望于别人……
不要认为停留在心灵的舒适区域内是可以原谅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是很自我的,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push,不愿意和陌生的面孔交谈,不愿意被人指责,不愿意按照规定的时限做事,不愿意主动的去关心别人,不愿意去思考别人还有什么没有想到。这在学生时代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有时候这样的同学还跟“冷酷”“个性”这些字眼沾边,算作是褒义。然而相反,在工作之后,你要极力改变这一现状。否则,你会很快变成鸡尾酒会上唯一没有人理睬的对象,或是很快因为压力而内分泌失调。但是,如果你能很快打破之前学生期所处的舒适区域,比别人更快的处理好业务、人际、舆论之间的关系,那就能很快的脱颖而出。
在聚会上,前者总是等待别人发言,并喜欢私下里评论对方的言语;如果这个桌子上没有人发言,那直到用餐结束,也没有人认识你。而后者是勇敢的和一同吃饭的开始介绍和闲谈,这看起来很困难,有时候会有失面子,但往往你会发现,对方是多么希望能和你说几句话。
第二:不要把“好像”;“有人会……”;“大概”;“晚些时候”;“或者”;“说不定”之类放在嘴边。尤其是和上级谈论工作的时候。似是而非的应答往往一样会暴露出你更多的弱点。可能是以下中的一个或几个: 1.你之前没有想到这个工作,或者一直在拖延。2.你没有责任心,认为这些并不重要。3.你应付上级。4.你不敢说真话。
5.你喜欢逞能,答应一些做不到的事情。6.你不能独立工作。
当你的上级在以上选项中怀疑的时候,潜意识中你已经同时具备了以上所有的弱点了。
相反的看来,这样的回答,总是让上司恼火。
第一,他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只是起到了提醒你的作用。
第二,他依然需要记住提醒你,因为他不知道你是否真正已经落实了工作。
第三,他不知道有多少你已经做了的事情中,都是这样没有落实的。(这点非常致命)第四,往往因为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上司自己的计划不得不被耽搁或推迟或不能给出明朗的结束时间。
所以---------甲问:你什么时候能把要这个漏洞修好?
乙说:我已经通知他们了,他们大概明天就会来修的。一天后
甲问:维修公司什么时候回来,你找的是哪家维修公司?
乙说:好像他们说安排不出人来,如果可以的话,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下午就能过来。一天后
甲问:漏洞怎么还没有修好? 乙说:我晚点再问问他们。
甲说:今天下午之前不解决,明天不用来上班了。第三:不要拖延工作 很多人喜欢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先选择后者,然后在最后时间一次性赶工把考试要复习的东西突击完成。但是在工作中请不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因为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容不得你“突击”。
往往我们总是想把事情从头到尾全部想好了,才开始走第一步-----就摔倒了。
举个例子:我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给我一个喜欢的女孩子打电话的时候,想象了各种情况-------1,她接电话的时候在做作业。2,她在做作业,她妈妈接的电话。3.她也很无聊,很想找人说话。4.她正在被父母训斥。5.她正在想另外一个男孩。6.她父亲接电话。7.她家正好来了什么亲戚,亲戚接了电话。8.她接了电话,但父母就在身边,说话不方便。。。等等等等。我整整想了一个下午,想好了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的策略。然后勇敢的拿起电话机,按下了那几个按钮。结果-------她不在家。
所以,当你徘徊不前而手足无措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正在拖延工作。徘徊是因为害怕这个事情可能发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或应付。工作的时候需要一种起码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不管下一步是什么状况,我都能把它引导到我需要的那条线上去的。另外,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时间,如果不知道,就赶快求助,或想办法,苦恼和忧虑会给你更多的压力也会把剩下的时间蚕食殆尽。
另外,警告一下:永远不要想,我知道了,先把上级派的事情放一下,等这集《越狱》看完再说。----90%的情况下,你会忘记,或者来不及,因为这件事需要比你原先想象要更多的时间。说做就做,一直是很好的习惯。
第四: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
这点太重要了,往往当真正实施的人开始做了才会发现计划完全等于鬼话。如果不亲自实践,做计划的人会早晚被实施的鄙视。永远需要提升自己的办实事的能力,而不是空谈。
再次,不要奢望一切会随着你的计划进行。理论上这个会议会持续两个小时,但是,这是“不考虑在开场后的30分钟全场都在调试话筒”,或者“场下没有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的前提下的状态。大学生已经习惯了把事情做到 “理论上看上去很美”的程度了。论文,ppt讲演,考试,辩论赛…… 这些校园智商大比拼,都是教我们如何完美的做好“纸上谈兵”的功夫。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的弱。如果你是在学校的学生,测试一下自己,能否能搞定以下这些状况: 1.学校要制作一套校服,由你去寻找供应商,砍价,至少有三家公司的报价。2.学校保安抓住一个学生偷窃,怎么处理?
3.学校的一个很重要路段的路灯坏了,你能否让它三天内继续亮起来。4.食堂需要请一位专门烧清真菜的厨师,一周内到岗位。
当你开始思考以上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思路和“看过去两年这个公司的业绩趋向,做出一个下个季度的市场策划方案”要相差极大。你会发现后者只要你做到“看上去很完美”,没有人知道按照你这样做结果会怎样。而上述的工作你只要一想,就会体会到不少的压力。因为你不处理好,结果就是明显的失败更大的问题就会相继发生。对了,这种感觉就是“工作”给你的感觉!这就是“工作”和“纸上谈兵”的差别!第五:不要让别人等你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别人放下手头的工作来等你。你在做一个工作的同时要知道别人的进度,而永远不要落后。
第六:不要认为细节不重要
比如,因为上课迟到,所以差点挂科;不去点到。
公司的管理,其实需要的并不是把很难的事情做到90%----比如,优化管理层的核心工作流程、改变公司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 而管理要做的是把每个简单的事情做到100%-----比如,把公司的每个人的档案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的存放起来、在门卫设立一个外来人员的签到台、把会议室多余的椅子拿走、和电视台讲好下个礼拜三来公司做采访、把试用装送到客户手里、在生产的咖啡上加一个口子、给下一期的封面人物拍照……等等如此。如果你能把所有细节的问题都如实做到,那你才有开口升职的本钱。
很多人在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于是就和自己说:我以后做管理吧!做管理?问一下自己,如果,公司资产被偷窃了,所有员工士气低下,办公室杂乱无章,公司电梯又坏了,打印机没墨了,采购计划超支了,产品滞销了,客户迟到了……你愿意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从小事开始做起吗?想好了这些再考虑是否把管理看得太空洞了。第七:不要表现得消极,仅仅因为你所做的事情不是你的兴趣所在。
很显然,在学生时代,当做到自己喜欢的时候,我们会pay200%的精力去创造,但如果是枯燥的事务,我们便懒得理睬,最好能有办法应付过去。但在工作上80%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繁琐而看似机械的,如果仅仅为此而表现的闷闷不乐,那么你会郁闷更久。要知道你的上司已经为这个项目够烦恼了,你还想让他看到你的表情吗?
学会喜欢自己的工作,并把注意力放在日常工作能学到些什么上去。如果现在你努力的抱怨工作,那么接下来你就是努力的寻找工作。尽量少用“有趣”,“好奇”之类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想要的工作,而是“充实”,“有成就感”,“乐意” 之类。
想想以下职位,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工作不是在等你有很好的状态下让你做的很有趣的事情:
1.高速公路收费口的收费员:一天都是面对一个小窗口,把一张卡片送出去,这样要持续好几年。
2.学校食堂厨师:永远在烧大排和鸡腿。烧一年。
3.作家:交稿期要到了,我还在孕育灵感,两个星期没吃早饭了。
4.外科医生:刚刚睡着,马上叫我做一个3小时的手术。这样至少一周一次。
5.门市部销售:产品不好卖,8点上班来就坐在店门口,一个人,坐到晚上6点,今天没有一个人来,和昨天一样。
6.公交司机:我开车不用你指挥。这条线路我开了三年了。
7.宠物商店店员:生意不好,还要一早就过来听着20条狗的叫声一整天,听一年。8.公司职员:晚上两点下班,第二天还要8点上班。关键是路上还要一小时。这样已经一个月了。
再想想自己是不是只是接触了这个工作一个月或者才碰到没几个困难,这个时候抱怨的声音最大。
千万不要想着去选择一个有趣的职业,因为没有那样的工作存在。没有哪一“种”行业是开心的,因为如果有,那所有人都去干那个了。最多试着问问自己本身的兴趣吧。self exploration。
第八:绝对不要把改善工作能力仅寄托在公司、学校培训上 人绝对不可能经过一次培训就脱胎换骨。相反,集体培训上学到的东西往往是最用不上的信息。很多学生很看重所选的公司有没有培训,这说明,你不但不知道这个公司做什么,你甚至不知道怎样学习这些技能。
我的感悟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学你想要的知识,也不知道你想要的知识是什么,你只会做出两种行为:1。等待别人来教你,并且等待别人发现你不知道的地方。2.寻找现成的答案并且拷贝。期待公司培训的人,就很大概率上是第一种人
我们把参加培训和达到效果很幼稚的画上了等号。其实往往集体培训上所得到的信息是最没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永远不要期望单靠听课,靠老师把同样的东西给所有的人,你会得到比别人更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观察和思考自己的需要上,找到问题的所在再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到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知识。
所以,刚刚开始工作,什么都不会,不要认为那样是正常的,因为公司还没有培训过呢!等我接受培训了之后,我就全都会了。如果你一无所知还等待别人会可怜你的无知而施舍你知识,那你会为你的无知而付出更多商。第九:不要推卸责任
推卸责任是害怕的条件反射。不要认为别人看不出这点。
我记得我小学里的一件事情。我一次作业没有带来,老师要训斥我,说:你怎么老是作业不带?
我当时说:不是。。当我正要支支吾吾时候,老师说:什么不是?你带来了没有? 我说:没有
老师说:那不就是没有带!什么不是!就是!
之后我就发现,我只是害怕承担责任而条件反射似的就说了“不是”,仔细观察一下周围,你会发现,身边有无数的人在用“不是”作为被责问之后的第一反应。
其实现在很多人面对工作也是这样,当上级责问的时候,很条件反射的就做出了推卸动作,然而这样的动作,接下来往往是无力的辩解,以及一些很粗糙的借口。这样会让上司感到你这个人很难沟通,并且很不真实。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我指责一个人,他永远是强调客观。其实这点才是学生最典型的特征。这说明他太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并受它们决定。如果你和上司之间会出现以下类型的对话,想想是不是需要改一下你的处事方法。
甲: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给副总看你的报告!
乙:刚才c在打印,我在等他结束,现在他大概好了吧,我去看看 乙:还有点东西要修改
乙:b也要把东西给副总,我因为等他
乙:a他说我报告不用给副总看(a是乙的同级同事)乙:不知道副总在不在哦,他的门关着。
乙:d他叫我帮他打印文件!怪他!(d是乙的同级同事)乙:我的杯子突然找不到了,在找杯子。
不愿意负责任的人的不利在于他会让上司怀疑他的忠诚程度,因为上司给他的命令往往会因为一个小事情而被搁置或者打折执行,转而被他人的意识所改变。
第十:不要对自己说“我是大学生”
这点包涵了很多信息。1.不要认为自己有多清高
2.不要仍然以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3.不要感觉低人一等 4.不要等待别人的关怀
5.不要把这个作为犯错误自我安慰的借口
6.不要忘记搞清楚,公司究竟给自己的待遇是多少,老练些,这不是在做志愿者。
品格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确保人际关系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些人做好事会让人感激一辈子,而有些人帮了别人却可能费力不讨好,不但得不到感激和回报,还让人心存嫉恨。将同样的产品以相同的价格推销给同一个客户,有些业务员可能被粗暴地赶出门,有些业务员却可能签到大单,甚至被客户奉为上宾。人际交往的技巧是一个非常庞杂的话题,囿于篇幅,在这里只能结合我的切身体会做一些简单的列举,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了。
1.多给别人鼓励和表扬,尽量避免批评、指责和抱怨,不要逼别人认错。2.要学会倾听。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
3.如果你要加入别人的交谈,先要弄清楚别人究竟在说什么。
4.交谈之前尽量保持中立、客观。表明自己的倾向之前先要弄清楚对方真实的倾向。5.注意对方的社交习惯并适当加以模仿。6.不要轻易打断、纠正、补充别人的谈话。7.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多多鼓励。8.不要因为对方是亲朋好友而不注意礼节。
9.尽可能谈论别人想要的,教他怎样去得到他想要的。10.始终以微笑待人。
11.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在讲笑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只顾着自己笑。12.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13.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不管你是在说还是在听。14.转移话题要尽量不着痕迹。
15.要学会聆听对方的弦外之音。也要学会通过弦外之音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16.拜访别人一定要事先通知。
17.不要在别人可能忙于工作或者休息的时候打电话过去。除非是非常紧急的事情。18.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先问对方是否方便通话。19.一件事情让两个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
20.你在背后说任何人的坏话都迟早有一天传入这个人的耳朵。21.不要说尖酸刻薄的话。
22.牢记他人的名字。养成偶尔翻看名片簿、电话本的习惯。23.尝试着跟你讨厌的人交往。
24.一定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不管是朋友还是夫妻。
25.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与其中某个人交谈,请不要无视其他人的存在。26.要勇于认错。
27.以谦卑的姿态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28.给予他人同情和谅解。29.尽可能用“建议”取代“命令”。
30.不要轻易做出承诺。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可能做到
第二篇:不要停留在生活的表层的散文
一、
好多人抱怨过年无聊,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呢?
柴静在《看见》一书里说: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很明显,即便是在春节这样一个以亲情为主要内涵的传统节日里,我们其实也并没有在家庭中得到真正的归属感。不管是催你找对象的叔叔阿姨,还是希望你考公务员进编制的爸妈,我们以亲情之名欢聚一堂,觥筹交错,对彼此的了解却如此淡薄,淡薄到连一句寒暄问候,都难以说到对方心里。
这几年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过年前,好多公众号都会出“过年如何怼亲戚”教程,我就听过一个。课程非常细致地把过年见亲戚的各种场景分成几大类,每个场景都给出了三条以上的应对策略。从课程界面底下的留言能看出,这堂课的受众不算少。
我心情挺复杂。平心而论,除去少数真的讨人厌的奇葩亲戚,其实大多数亲戚说的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话,要不是“真的为你好”,要不就是大家都说这些,除了这些也不知道聊啥——“总不能尬场吧!”“你以为我爱问啊!”然而这件事对于很多人,已经成为需要掏钱买个网课对付的麻烦了。
为什么?
我的答案: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太流于表面了。就不说那些一年只见一回的亲戚了吧,你敢说你爸妈了解你吗?你了解他们吗?“知子莫如父”,在今天,恐怕是很少见了。
我们在“父子”“母女”的角色框架里各司其职,却僵硬到,不肯跳出这个角色,单纯地以一个人看待另一个人的方式,尝试着了解一下我们最亲的人。或者说,早已习惯这样的模式,根本就不曾想到,还能有其他的模式。
不无聊才怪。
停留在生活的表层,是很可怕的事。
二、这个月看电影,也有类似的感觉。
既然这个月的主题是看电影,就打算好好写几篇影评。以前也写过“影评”:在豆瓣高分电影里,找一个感兴趣的,看完,趁着心里那点激动的劲儿,电脑打开,情绪喷薄而出,洋洋洒洒一篇文章。自我感觉良好。
这个月,想着既然要写,就得认认真真地写,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看和菜头讲影评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以前写的压根不是影评,顶多算是个观后感。观后感也是有要求的:1.尽可能地不剧透。2.在文章里给读者电影以外的更多信息量。3.分析电影好坏,如果好,要让没看的读者读完想去电影院,对看过了的读者,要说出读者感觉到了却没能表达出来的东西。
看到了标准,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有多偷懒。
看了几部非常好的片子:《闻香识女人》,被上校最后的那段演讲震撼到不行;《喜剧之王》,把周星驰和柳飘飘同学的片段,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真要写,却发现只有流于表面的、类似这样的感动和震撼,和普通的观众并无差别。要写一篇好的观后感,比如《喜剧之王》,起码要了解周星驰的人生经历、为什么对社会边缘的小人物有如此深切的关怀、幕后故事、电影本身的故事结构、喜剧元素的特点、周氏喜剧的风格等等。
这才知道自己的匮乏。
对我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因为知道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挖掘,那都是自己的进步空间、和点燃好奇心的火焰。
困在生活的表层却不自知,甚至还觉得“这样挺好”,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三、昨天还看了姜思达最新一期的《透明人》,采访对象是刘天池——因为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被大家认识的中戏老师。
采访里,刘天池上表演课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很多人演戏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关注过自己的对手,没有真正地感知过对方。
都说“戏如人生”,我们过生活,若是只停留在表面,不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不去感知、触碰彼此的内心,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是“假生活”?
常听人说:最怕不过“用心”二字。以前觉得这是鸡汤,太抽象;现在才发现,这真是极为朴素、又包含着大智慧的人生态度。
所谓的用心,其实就是不断地挖掘世界,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上多问个“为什么”,在人们懒得去想的问题上做出尝试,逐渐走向生活的深层。
年也算过完了,新的一年,祝愿你也能重视起思考和自省的力量,让自己的大脑更有力,让自己的心灵更柔软。
一起加油,跟不过脑、不走心的“假生活”说No。
努力!奋斗!
第三篇:走出心理舒适区(范文模版)
走出心理舒适区
应飞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有个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辛巴达多次出海游历,每当遭遇危险侥幸逃脱后,都决定不再冒险。然而回到家乡轻闲一阵以后,又忍不住向往那种无拘无束、开阔眼界的冒险之旅,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未知的历程。明明已经拥有舒适、平静的生活,为何辛巴达仍旧愿意投身于可能带来致命危险的旅程?就如同一些父母常常抱怨,明明已经帮子女铺好安稳的职业发展之路,为何子女就是不听话,非要自己去闯荡呢?这是因为,所有的获得,都需要付出。那些走出“舒适区”,义无返顾地踏进“不安区”的人,内心往往有着某些执着的渴望。而要实现这些渴望,就必须去面对变化和无常。舒适区,是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人们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做事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模式。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能够处于“舒适区”的人,通常已经不愁温饱。但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又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人们通常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情感、求知、审美,直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跨出“舒适区”的意念,其实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本性之中。辛巴达一次次的冒险,给他带来的是珍贵的阅历、体验和财富。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辛巴达对于即将踏入的“不安区”,是有一定应对能力的,并且通过应对去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他真正喜欢的。曾经,有位朋友A对我大倒苦水,说自己整天无所事事,家人也说他没出息,就知道吃喝玩乐。其实,他的内心也跃跃欲试着想要做一番事业,却茫然不知该做些什么。后来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我不知怎样安排招待才合适,便找A帮忙。他直接列了一份清单给我,住哪、玩哪、吃啥,每天的行程都写得清清楚楚。我在无比感激的同时也发现,原来“吃喝玩乐”真的是朋友A的爱好,这个爱好无疑也能衍生出一份事业。可见,在跨出“舒适区”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在意什么、擅长什么,也因此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然而要彻底明白这些,并不容易。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若真等到年过四十才看透自己,未免让人心生焦虑。或许有人会说,我也想走出这个“舒适区”,可往往抵不过惰性。惰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一种生物都具有的。能让惰性瞬间消失的,往往是危机感。试想,当你昏昏欲睡时,如果有一头老虎恶狠狠地向你扑来,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连滚带爬地逃命吧?危机感会使我们焦虑,焦虑会调动身体各项机能紧急运作,去脱离危险情境。但事实上,这种致命危机发生的概率极低,大多数焦虑都来自于工作与生活,我们往往将这些统称为“压力”。因此,所谓压力,不过是目标实现过程中如影随形的情绪产物罢了。适度、短暂的焦虑或者压力,虽搅得人心里难受,却也能够成为行动的驱动力。所以,当你已经有目标、有规划却拖延着尚未实施时,不如找机会将自己置于适度的压力之下,或许会促使自己打起精神,迈出最困难的第一步。永远别认为自己没出息。每个人的内心都欣欣向荣,生来就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当我们准备好锦囊——锦囊里放着熠熠发光的目标——也就知道接下来的路线该如何规划了。如果目标尚且模糊,那么就先给自己找些接近目标的机会,去寻找和承受一些轻度的压力,以此来克服惰性,推动自己前进吧!
第四篇:舒适区杂文随笔
我希望生活在对胖丑贫穷宽容一点的地方,除了拼命往上爬赚钱和变瘦变美,还有别的价值观。虽然我结交的朋友都是善良美好的人,兴趣爱好也比较多元,和她们聊天很开心,有时还能学到新东西,但我知道我和我圈子里的朋友,在数量上和比例上都是少数。
她们是我的舒适区。和学文科学艺术的女孩子相处起来太舒服了,可是我不能只待在舒适区。我的国家里大部分人都没上过高中,我的家人在以透支身体为代价努力工作。当同龄人开始谈论投资谈论房价甚至开始互相介绍对象,我好像还是那个熬夜写一长段碎碎念,还在穿从十七八岁时开始穿的蓬蓬裙上学,还在收集可爱的胶带贴纸,把公园里正好落在手心的秋叶贴到日记本里,并琢磨贴哪个位置的小女孩。
而我的头发在大把大把脱落,我的记忆力每况愈下,处理在别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的日常琐事对我来说都有些艰难。别人可能有各种男性朋友帮忙搬东西搬家,而我只有我自己。羡慕之后我也不会勉强自己去改变性格,勉强自己去和男生找话题聊,我不懂得如何与异性社交,18岁后我几乎只有女性朋友。我知道这不正常。22岁过这样的生活还尚无大碍,因为我知道我年轻,在上学,有家人养,家人不给我压力,可离开了这些我什么都不是。
第五篇:幸福是停留在心灵的感觉(20080927)
幸福是停留在心灵的感觉
——读毕淑敏《提醒幸福》有感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 韩俊蓉
我们每天都在追寻着自己的幸福,我们也常常祝福他人永远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细细品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我突然明白了幸福的含义,“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作者细心地提醒我们,“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幸福是朴素的,是亲切的,是宁静的,它更是简单的,简单得可以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仔细想来,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随手丢掉的幸福太多太多。
毕淑敏对幸福的诠释,体贴、温馨,抚慰着每个人的心灵。她提醒着每一个追寻幸福的人,“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是啊,幸福其实始终伴随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它,就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幸福有时就在我的手心里捧着,慢慢张开双手,一幕幕的幸福就会顺着指间溢出。18年的教学生涯,有太多难忘的记忆,有太多幸福的回味。今年是我做老师18年后的又一次别样的体验,我品味到了职业带给我的无限幸福。当我得知要在“家长开放日”那天提供一节示范课时,我心里是“咚咚”直打鼓,做老师18年,上过多少节课,已难于用数字来计算,而有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我真的好紧张,但在紧张中我又有一种说不清的幸福。当一百多双眼睛注视着我时,一丝慌乱涌上心头,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刚开始的紧张慢慢荡去,随之而来的是感动。50多名学生,50多个家长,紧紧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注视,满眼的期待。我一下子轻松了,完全投入到了我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亲切地交流,共同感悟文本《秋天的怀念》带给我们的次次震憾,丝丝温暖,母亲用无私的爱呵护着因双腿瘫痪而绝望的儿子,母爱似秋风轻拂我和学生的心头。母亲的匆匆诀别唤醒了儿子,他怀着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坚强地活下来了,而且活得精彩,如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淡雅、高洁、热烈、深沉,那是母爱创造的奇迹。语言文字的美丽在学生深情的朗读中绽放着它独特的魅力,那是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怀念,那是作者在告慰远方的母亲他活得好好儿地„„文中的母子深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当下课铃声响起,我的课却没有按计划完成,我犹豫了一下问在场的家长:“我们的课继续下去吗?”一个孩子脱口而出,“继续下去。”我笑着说:“我可是问的家长哟!”“我们也同意,请你继续吧!”我心头一热,带着这份感动,满怀激情地再次走进文本,尽情享受着课堂带给我的幸福。
我只想说,幸福是停留在心灵的一种感觉,当我走进课堂,来到孩子们中间,我就是最幸福的。因为那里有我辛勤的劳动,那里有我真情的付出,那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成长,能让我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在课堂上,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一种幸福;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充满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在课堂上,我倾情演绎自己的教育理想,是一种幸福。我将幸福写在我精心设计的备课预案上,我将幸福批在学生整洁的作业本上,我将幸福洒在学生快乐的笑脸上,我将幸福装在学生成长的书包里,我将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每天有惊喜出现,更不可能每天创造奇迹,但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会不知不觉的暖洋洋亮光光。”那就是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