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漠之路》的读后感
《沙漠之路》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主要讲了沙漠两边有两个树子,一位智者利用胡杨树苗作为路标,要求每个经过的行者扶一扶,快倒了插一插,快淹没了拔一拔。有一位僧人不守规定,最后死在了沙漠里。
我觉得智者很聪明,用树苗作为路标,倒下时插一插,淹没时拔一拔,让人们安全通过,真是一个为民造福的人啊!
文中的僧人并没有按照智者的要求去做,弄得自己死在了沙漠里。沙漠中飞沙走石、沙尘漫天,智者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应该多种些树苗,每两棵之间距离近一点,这样的话就算有人不守规定,也不会害人害己,进退两难了。
文中的僧人因为自私自利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在我外婆工作的托管班里,老师说过不要做自私的人,但那里的小朋友就是不听,他们在玩踩格子的游戏,一个小朋友想要拿个椅子坐一下,他们不肯,说:“我不给,我们还要玩游戏呢,你不坐会很难受啊!”,那个小朋友被他们说哭了,去报告了老师,老师将他们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看了《沙漠之路》这篇文章,我想对智者说:“你真是个聪明的人,造福了人民还方便了自己。”,我想对僧人说:“你那么自私,不仅害人还害己,真活该。”。
第二篇: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习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三毛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喜欢她的执着。在一个常人不想去的地方,她却完成人生的梦想。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是三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一袭长裙,一头长发,带着风尘落处的昨日故事,带着执着,带着对沙漠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她毅然走向自己的选择。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觉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第一次遇到《撒哈拉的故事》,记住的是那些真实存在而又远离我何止万里的城市、部落。他们有着我不熟悉的名字,也有着我不知晓的风俗。那些惊奇的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当我随着三毛的笔来到那片叫做“心湖”的湖畔时,“那片草原和水啊,在明净的蓝天下,神秘的出现在眼前。”好像走进了神话故事里。我想看咖啡猪的憨态,也想尝黑玉米的香甜,还想一睹昂贵而难得的花彩石的风采。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渴望。只觉得此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同那朴实的族人,一同汲水、一同放牧、一同静静的坐在门前看湖水雪山。而当读到“我爱的族人和银湖,那片青草连天的乐园,一生只能进来一次,然后永远等待来世,今生是不再回来了”。我有流泪的冲动。
再一读,觉得当初自己真的好天真!因为,通过三毛的笔,沙漠气候的恶劣、物质的匮乏,而不只是被夕阳映染的红色沙漠的壮丽。撒哈拉里,粉丝都像雨一样罕见,只有日复一日以白薯饼为食。我想,再美味也会腻吧!更令我震撼的是沙漠人洗澡的一幕。只“听”得一个女人道:“四年了,我四年没有洗澡,住夏依麻,很远很远的沙漠——”我不由得浑身发毛。“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的身体,每刮一下,身上就出现一条黑黑的浆汁似的污垢”,看到这里,想到自己一天一澡尚且觉得不舒服,几年不洗澡真是无法想象!突然感到真是要感谢我的父母,似他们将我生在这样一个与沙漠有着天壤之别的天堂般的地方,去沙漠的渴望一下子消失殆尽。而那些骄傲又爱贪小便宜完全不考虑别人的邻居,如果不是讽刺,三毛将他们称为“昔临”我是万万不能理解的。说到这儿,我更要感谢我们邻里的素质了,大家彼此关心,相互照顾,想他人多,想自己少,我不得不承认,我太幸运。
又一次捧起《撒哈拉的故事》,我被一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开始,我是不懂的。因为沙仑,那个木讷老实的人,“眼睛发出疯子似的光芒”,只是因为那个女骗子给了他一封回信,还是骗钱的信!那个俗气、丑陋的女人,三毛骂她“婊子”,我第一次觉得骂人的话用在这个女人身上是多么贴切。我恨她的没良心,骗了沙仑的钱,骗了沙仑的情。我也恨沙仑,恨他的笨,恨他的没骨气!可是,当他带着“全部家产”,去寻求他的“爱”时,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他是那样缺少爱,即使是假的爱情,假的关心,也不顾一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假装的爱情温暖了他孤单的心,即使是死。只要这一刻快乐,还求什么呢?用生命去感恩吧,就像飞蛾,就这样被感动,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静坐窗边。惊于三毛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之外,我似乎也发现了天真似小孩儿的邻居们“借”生活用品是一本正经的可爱。是的,难怪三毛会对他们心存感恩,是他们,把这单调的沙漠印的多姿多彩。她更能不厌其烦地给每一个沙哈拉威治病。她可以
用黄豆治疖子,竟也能用指甲油补牙。在她这里,没有病痛,也没有寂寞。我相信,她必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大自然赋予的美一寸土地,感恩造物主赐予她的智慧与灵巧,感恩每一位朋友的真诚,感恩上帝的大爱,才能够欣然地享受生活的每一个乐趣。既然这样,那么又何必在乎身在何方?哪里不可以是我们的快乐天堂?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第三篇:在沙漠中心读后感
在沙漠中心读后感
如果我是一棵大树,我就会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我是一泓清泉,我就会滋润一方土地;
如果我是一朵鲜花,我就会点缀一角星空;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我就会增添一份绿意。
因为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为别人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手捧散发着墨香的课本,随着圣埃克絮佩里作家的自述,我的思绪被引入1935年的利比亚沙漠。进入了一个残忍的童话故事世界:在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大荒原上,没有水气,寒气逼人,寒风呼啸。折磨着这个不幸的冒险者,他像奴隶那样忍受着大自然无情的鞭打,他为了解渴,喝掉纯乙醚与酒精,为了抵御寒冷,他将自己埋在沙漠中。但是,尽管环境残酷的摧残着他,竟没有动摇他想为航天事业探索,开辟新航线的梦想,如果能走出沙漠,他还愿意卷土重来,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寻找农人的真谛。因为他觉得即使在为探索,开辟新航线中失败了,也不会有一点遗憾,毕竟他奋斗过,努力过,为了自己的理想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觉得是死得其所。读到这里,一两滴泪轻轻地落在我的手上,更滴泪在我的心上,将永远从遥远的时代唤了回来,我为圣埃克絮佩里的为国家勇于奉献的精神深深的感动,我在他身上发现了一种闪闪发光的美,让我恍然大悟:一个人活着就要奉献自己,否则将无任何生存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作为一个人,就要像圣埃克絮佩里那样活着,就要像他那样生的伟大,死的悲壮,向他那样勇于和大自然的力量斗志斗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梦想。千万不能像蚂蚁一样的虫豸没有思想,无所事事,用虚度时光打发礼拜日。我们要明白,既然老天给了我们生命,那么我们就要全权把握,善于奉献,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一片白云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它装扮了一片晴空。
一缕阳光之所以恬静,就是因为它照亮了所有的黑暗。
一阵春风之所以温馨,就是因为它吹绿了田野的庄家。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所以要想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勇于并善于奉献自我,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有意义。
第四篇:走出枷锁,走出人生之路----《沙漠之花》有感
走出枷锁,走出人生之路
有一个只有A、B的选择题,明显B是正确答案,但你一直生活在周围人都坚定选A的圈子里,有一天圈外的人突然告诉你答案是B,你会不会改变想法并有勇气宣讲B是正确的?当然世上不乏有勇气的人,比如说来自索马里国际超模华莉丝·迪里,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就是华莉丝的自传——《沙漠之花》。
华莉丝出生在索马里沙漠里,四岁时就被父亲的朋友奸淫。五岁时被骗接受了成人礼——女性割礼。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赤脚逃婚在沙漠中差点成了狮子口中的食物。18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英语,离乡背井到英国,做清洁工人,却幸运地遇上精明眼摄影师,由此踏上模特路。
从非洲沙漠的牧羊女到国际时尚界的宠儿,华莉丝华丽的蜕变看似是重重机遇堆叠而成,然而我觉得事事绝非偶然,如果她顺从的嫁给了那个老叟,如果她在沙漠中没有坚持下来,如果一辈子就呆在姐姐家被使唤着,如果没有鼓起勇气背井离乡来到英国。无论那种假设成立,就不可能有超模华莉丝,她骨子里充斥的就是叛逆,是对挑战命运的勇气,那种勇士般的倔强让她走出了沙漠,那种对未来的执着让她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若是故事到此结束,那只能是个叛逆者奋斗改变未来的历程。但故事远非如此简单美好,华莉丝不是让人们感叹她的成功,她想要批判的更加沉痛……
想让我们反思更高层面上的人性的黑暗与残忍:非洲割礼。在非洲,女孩子的割礼是一种宗教仪式,于四岁至八岁间进行,目的是割除一部分性器官并缝合,以确保女孩在结婚前仍是处女,而且结婚后也会对丈夫忠贞。没有受过割礼的女子,会被视为妓女,而且不能婚嫁。这种割礼极为残忍,大都在没有任何麻醉之下就对女孩施行这项手术而且手术条件极其恶劣,很多女孩会因失血过多或伤口感染而死亡。一般估计,全球大约有一亿三千万名妇女接受割礼,而且每年还以二百万人次成长。
当华莉丝接触了开放文明的社会思想后,当她意识到这不是一种神圣的荣誉后,她选择用她的的真实经历向我们展现陋习的残忍,她的责任感让她走上讲台奔走呼号。1997年,她放弃如日方中的事业,全身投入反割礼运动,成为联合国大使。
这一路走来,她挣扎于童年形成的畸形贞洁思想和性解放,自我封闭和个性张扬,包裹与裸露的漩涡中,这是一场新与旧的厮杀,这些痛苦的思想挣扎和蜕变与其说是个人的经历不如说显现出的是一个民族从野蛮愚昧走向文明健康生活的缩影。一场场观念上的螁皮斗争,直到撕扯到体无完肤,才能完成这残酷而美好的蜕变。
只有第一个敢于大声喊出答案是B的人出现,才会让错误被发现;同样只有第一个敢于对抗不平等的人出现,才会掀起愚昧与文明之间的激战……
也许我们都曾觉得自己行走在沙漠之中,无论播种什么样的梦想都不会有结果,可是命运的枷锁需要我们用勇气去打破。敢于打破枷锁,敢于活出自我,我想这就是《沙漠之花》要告诉我们的。
第五篇:《复兴之路》读后感
《复兴之路》读后感
全省系统处级干部的理论学习读物中,有一本《复兴之路》,讲述了一八四零年至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国屈辱、奋争和复兴的历史,全景式追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求的历程。全书让人震撼和深思,结合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谈谈一些认识。
一、落后就要挨打。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屈辱、彷徨和困惑,人类历史上在上世纪之初还没有哪个国家曾经遭受过像中国这样的屈辱。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制度、落后的思想、落后的科技使然,落后就要挨打。一个落后挨打的民族,是没有资格谈论梦想的;一个还没有找到发展方向的国家,也没有能力谈论梦想;一个让多数人没有受益感的国家,人们生活在贫困和不公之中,当然不敢、不愿、也不会有梦想。
二、复兴之路洒满了先辈先烈的鲜血和汗水。灾难深重的中华大地不乏前赴后继的求索者。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救亡图存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林则徐、魏源、严复、孙中山、康有为、戊戌六君子等对国家前途理性思考、积极实践,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牺牲在战场上的人民英雄,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无不让我为之感动不已。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些有名字的和无名字的
民族英雄们,无一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纪念。中国人民经历了曲折艰难和痛苦选择,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个成功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梦想其实是一种信念的代名词,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了梦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一个国家能够给予国民,特别是给予青年以梦想,是这个国家能力和发展自信的标志。让梦想来引领青年方向,用梦想去凝聚民族精神。中国人今天谈论“中国梦”,体现的是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自信;中国领导人今天谈论“中国梦”,体现的则是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改革前行的自信。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八大后亮相,选择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和活动中谈论中国梦,既体现了对民声民意的关注和对代表未来指向青年期待的回应,更传递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上的取向和承诺。
四、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梦。检验检疫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河南局新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五大强局工程和全面提升能力水平的要求。我局做为三门峡对外开放桥头堡,大通关的领跑者,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强局工程蓝图已经描绘,关键在实干,让我们以奋勇争先、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为我局强局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奋进中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