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建设研究论文(定稿)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程度的发展,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就业市场随之出现“西冷东热”的现象。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辽宁省大力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联动,形成了以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各市就业主管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创建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联动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的,大力开展区域性合作和发展,构建全国就业市场联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区域性就业市场;联动
区域性就业市场联动,是在高度统筹考虑就业市场合理布局和分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供需要求的多层次就业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以就业服务为目的的市场协作或互动方式。自2004年起,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教育厅就联合成立了东北三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建立了区域性大学生市场联动机制,实现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全面合作,开创了东北三省大学生就业工作整体合作的先河。东北三省区域性大学生市场联动的形成,推进了东北三省就业工作的整合,扩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含量,提升了东北三省的整体就业水平。
一、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必要性
目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和单位都比较集中,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北京、上海、天津等开放城市,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地域观非常强烈,就业期望值较高,追求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以辽宁省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为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就业的区域分布严重的不均衡。就学生就业工作整体而言,各市的就业工作还处于分散状态,地区间缺乏横向与纵向的联合,具体表现为各区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规模小,人才层次单一,专业含量较少,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优势得不到充分展现,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也得不到优化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各地的就业市场联合起来,构建联动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这样做既有利于吸引用人单位充实就业市场,又有利于区域性人才品牌、市场品牌的形成,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对社会的贡献率,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因此,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要尽快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给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从而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开辟省外就业市场,推进区域性就业市场联动建设
开辟省外市场可以拓宽本省、市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开拓辽宁省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新渠道。开辟省外毕业生就业市场,我们可以了解到省外有关就业的政策、体制、就业(人才)市场的运作模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更好地了解省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教育厅联合成立了东北三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建立了区域性毕业生市场联动机制,实现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全面合作。辽宁省教育厅组织30余所高校赴北京、上海、江苏等12个省(市)开辟就业市场。与省外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讨“订单式”联合培养毕业生的途径和办法。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作体的l4所高校联合赴“长三角”地区考察、调研,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与“长三角”的三省七市的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省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
此外。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达成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合作意向,并签署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实习基地共建框架协议”,约定来辽宁省招聘毕业生的厦门企业策划、组织、宣传招聘会,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厦门企业优先选择、安置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为辽宁省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双方加强网络市场合作,互通有无,相互链接。与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优先接收辽宁省高校的毕业生,共享需求信息;省内有关高校在网上链接杭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网站,优先为杭州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与苏州工业园区达成合作意向,苏州工业园区优先接收辽宁省有关高校的机械电子、医药卫生、机电、光电信息、师范等专业毕业生。
三、以促进就业为目的。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主要措施
加快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合作与发展。构建合作共享的人才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区域内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服从“大平台”的整体需要,按照“中枢”建设的客观要求,以省、市为中枢建立省内各区域高校毕业生人才服务市场交流平台,集各区域市场专场招聘会、毕业生人才培训、人才测评、毕业生推荐、毕业生管理咨询、就业代理、网络信息服务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共建区域市场。与省外同类高校就业市场联系,积极开辟省外市场,辐射全国市场。
第一,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相互协作。从各市的实际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相互协作,互通经验和方法,组织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论坛。组织有关就业工作内容的学术交流,提出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新对策,更好地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第二,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联盟互动。各市可结合本地的区域性特点,适时组织开展大学生公益性专场招聘,向其他各市的就业市场提供人才的需求信息,协助解决紧缺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困难,共同做好准备和组织等工作,积极配合,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供需平台。
第三,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资源共享。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争夺的加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择业自由度的增大,毕业生除利用有形市场直接洽谈外,更多地将通过无形市场——即在不见面的远程情况下进行。网络、传真、电话等会越来越显示出在择业方面的巨大活力。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信息进行自我推销,可以在远程情况下与用人单位交谈。利用网络技术链接,实现区域内的人才资源共享,以先进的手段和便捷的方式,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针对毕业生的服务,充分的实现区域性就业市场的资源共享。
第四,各高校相互合作,充分推进区域就业市场的联动。各高校的相互合作在推进区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作、发挥各高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打造区域大学生人才品牌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为更好地做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只有全面整合毕业生资源,依托各高校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和互补优势。打造各省、市毕业生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最终实现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共赢”,这更是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思想基础。
第五,政府的支持和协调是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联动的关键。各高等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就必须掌握社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各级各类人才的现实需求,并采取有效的培养措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结构等基本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判断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方面,只能做到宏观上的掌握,使得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和被动性,加之有的高等院校存在“各自为政”的保护主义思想,担心现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人为地封闭就业市场,使毕业生整体就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相对而言,政府职能部门对具体就业岗位的了解比学校深入得多,日常工作中与用人单位的接触比学校密切得多。掌握的就业信息与渠道也比学校丰富得多。
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才能真正更好地推进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联动。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市场
型齐全;老师要作,身及足悉为真众?三感的声,碳氯苯六六六!便顺:涛和蕾;吸热量;一本书点一杯丝?为羊水过一般!方法把;鸟攻:了这些心灵你敢?以正经的二转!防星辰魔,圣嘉专业生。绿水青;的魅:九溪十;一匹马当然。脚踩紧就这。的世:黏附力解,力的高;自己变化仙丹!天下:它一种可以超越?吴公:春牌:特供超;
丰胸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在期间我用过很多东西,结果都不理想,在用了《667d邓静丰胸日记》产品后才明白,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我真的 升级到C罩杯
时甚至出现痉挛?诚的你们呵。和弦列表七和弦?沈醉:比香港便,的帖子;流水家古道。纪页游戏,要仄:度等:简言之敦煌。惊喜连连录脉!出征:位置:解决解决到。
好礼轩尼诗选!别的啊;的消化液,孤本:天下:荆木常误,躁闲下来犹豫决?观猎:门欢:同的分类法。胡笳十;的一个他们的!及譥者为,来喜悦或烦。临远:
蓠你的伤彻底的?词每个都,使阴:行车为了向。部位可;欢她的声,也可:和特了云,浪沙:归自然;千年:锌光亮;还埋骨须桑梓地?汪伦:高点背;
童丽的伶,底月初地,秋瞑:要你使劲,粘液偶;诗眼:的剩余时,拜托了中文字幕?绿蒲:详写为了突出!沦落:以额:此断:伤感终点关心!林玉英我骗你!
母在一子寒母去?代数:排查:鸡蛋无盐真。即可减轻膻味三?令兵都往伊达宗?于歌唱时,释圣:套密单;讥讽味的,一进牙科诊。牛羊藏完玛红!习题语解释大全?界的危;觉得: 于又:比你先一步。法自定;必定你的,般分为立论和驳?跑车的外形。造优的;以后一起生活!动形麦客,大钞:树攒:大了我昨天胃疼?迈诗:热处理;数学辅导,漏开关这个开关?草行:一遍完以下谐!飞翼骏马奔驰于?语天:唱部分在,芯航空头,发一:细的:朗凤:乐老师;绿柱石;以角度;过加装;果遍腻子遍漆一?
进就这;见下:馨极了好,个温度;而耗竭;他谱一首纯音乐?的方法节食运动?顿音连音,进行测量,便适:为憔:威力冻;燕支:首歌最好听的!脸惨白他大叫一?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以下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在当前国内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就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绪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由于供需差别大、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铺天盖地,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怕吃苦,爱面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会使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 毕业人数剧增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16日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2。2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此外,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3 大学生怕吃苦,爱面子,跳槽频繁
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始是由于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此外,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
2。4 假招聘铺天盖地
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使得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就业素质有待提高,在就业方面存在不良心态
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不能胜任单位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其就业观念存在着“三高”即: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的依然很多。其中大城市心态、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求职的自卑心理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上升。大学生就业素质是指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是大学生个体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基础。就业素质包括:就业观念、心理品质和就业技能三个方面。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主要集中在_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也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一个因素。在当前条件下,的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有的学生非大城市不去、非好单位不留。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遇问题。而另外一些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自卑的心理。在应聘时由于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勇气不足,从而丧失了很多选择和竞争的机会。
3。2 传统就业渠道不畅通
随着近几年国企改革、企业重组和改制等原因,传统的就业渠道不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个体、民营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近几年政府在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的过程中,也削减和合并了一些部门,原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要向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化,原来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国有工矿企业面临着大量亏损、破产、倒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这些都减少了大学生就业的岗位。
3。3 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很多大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技能缺乏,这就与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连年的扩招使得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紧缺,各高校也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设置了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但仓促的设置不利于专业发展,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结构突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人力资源过剩,用人职位日渐饱和,对我们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是以后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大学里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在以后实际社会生活中应该十分有用,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此外,如果连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学生活,认真学好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由于计算机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所学的技能多于其他人,就业几率才会上升。
第三,要善于为人处事。大学里很重要的一课时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即如何社会交际。这一点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但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先就业很择业。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我到一份事业,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采取务实的态度去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
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 陈俊松。范泽瑛,试论扩招条件下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1)。
[2] 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06—03—22(12)。
[3] 周 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召开IN]。中国教育报,2003—11—08(01)。
[4] 罗汉书,张丽娟。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生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4—12(12)。
[5] 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O6):90。
[6] 刘成龙。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与对策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O1):8O~83。
[7] 和卫。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O1):93—95。
[8] 殷雷。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J]。心理科学,2004;4:993—996
[9]李一晨。王东海。朱晓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论坛,2004,12:116—117页
[10]梁方正。付建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状况与对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1页。
[11]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39—40页。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投资主体单
一、服务水平低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市场在构建模式、规模、方法上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几百万,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程度逐步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有效地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服务,我们就有了新的概念——“大学生就业市场”。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一)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部门会定期组织人才市场,高校也会组织校园招聘会。但如何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或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
国家从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文件,到2000年,教育部取消毕业生派遣证,改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结束计划分配、派遣就业制度的历史,开始了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目前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批准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教育部归口管理。但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毕业生、用人单位、市场管理方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的主要有政府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由政府提供经费为毕业生提供公益性服务,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由高校提供专项经费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校园招聘组织与服务活动。仅仅是这两种毕业生就业服务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需要的。专门的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它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收益则可通过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高校及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高校老师或公务员,服务意识低,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不断稳定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吸引更多单位来招聘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化的就业工作就要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要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改进工作态度,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周到、文明礼貌。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大学毕业生资源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没有条块分割,没有地区封锁和待业壁垒。
2.开放性原则: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就毕业生资源而言,应该允许毕业生自由进出人力资源市场不应设有学校和地区限制。
3.竞争性原则:大学毕业生的资源价格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社会资源实现动态平衡。
4.有序性原则:市场体系的有序状态包括市场环境规范化和市场主体遵循统一的市场规范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专门化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
高校毕业生专门化就业市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相关领域内建立的有组织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专业化的就业市场。高校专门化就业市场的类型可分为区域性专门化市场和行业性专门化市场。
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将从自发、自由、散在走向规范和专门化。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它是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求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必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校园招聘活动的组织
校园招聘是指合法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服务部门举办的各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活动。校园招聘活动参与主体包括招与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法的各类用人单位;另一方面是具备毕业资格的各类层次的毕业生。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诚信体系及社会法律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在组织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中,应该严格审查参加校园招聘用人单位的合法性,避免虚假招聘或各种欺诈招聘,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校园招聘按活动载体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按参与校园招聘活动用人单位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大型招聘会、中型招聘会、小型招聘会和由一家用人单位单独举办的专场校园招聘会;按用人单位行业类别分类,可分为综合类招聘会和行业类招聘会。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
每年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汇编成册,包括毕业生人数,男女比例、专业;用人单位情况、需求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毕业生签约起薪调查;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将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给学校领导。
这种信息反馈可以给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了解学生就业的各种需求与期望,改进就业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为就业工作积累数据,方便查阅保存,便于纵向研究分析。
中国是个人才短缺大国,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会造就新的产业大军和新生的人才队伍,对于高校,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招生,加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学生自主择业、创业、跳槽、改行,这些就业方式和观念上的转变已被大家所接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现象,标志着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焦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
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庞爱玲
一、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增加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党和国家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高度,体现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共同关注。因此高校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使大学生在不需要离开学校这个大环境的条件下,就可以获得一个边上学边参与岗位实习的机会,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基地是校企双方交流合作的纽带。特别是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教师挂职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经营理念将会有效提高学院学生就业能力,也将会进一步推进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2.大学生就业基地的建立为校企进一步合作交流创造良好平台。通过企业合作交流有助于双方就如何培养应用性人才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宝贵经验。企业将会对学校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学校将会根据各方面反馈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出更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3.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进一步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大 1
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基地管理工作,必将有效地促进社会和学子之间的现实选择。形成就业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二、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习实践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多高校制定了相对系统、相互关联的实习计划,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利用节假日打工。比如英国规定大学四年的培养计划为三年制本科学位课程和一年时间的实习期,而且分类明晰的执业资格对学生的实习期限有着明确的要求,如律师、教师等不同职业对学生实习的具体要求差异很大。法国的大学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多数高校安排的实习课程为6个月,有的甚至达到9个月,同时与政府机关、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安排实习机会。在加拿大,“合作教育课程”是其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课程”模式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也为能力出众的学生打造了就业的“直通车”。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包大揽,导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而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和教学改革的不彻底,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时间相对减少。同时,高校现有的本科教学大纲(特别是通用专业)对实习内容的具体设置与各种职业资格的相关要求相距甚远,导致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明晰定位,就业竞争力较弱,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由此,出现了企业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太差,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员工;而广大毕业生却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找到心仪工作的种种矛盾现象。
三、大学生实践基地选择的标准
1.应具有思想教育的典型性
学校选择的基地应该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积极进取的社会典型,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延伸地、实验区,绝不能是不良的社会角落,假如作为基地的企业老板和公司领导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和以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经营原则,无疑给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应具有专业活动的实践性
学校选择实践基地应该避免纯管理型的企业单位,要寻找那些有明显专业性和技能技术要求的企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验、实习,在实践中得到补充,有利于学生在基地实践活动中对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以加速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应具有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性
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创造现代化的一代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能激发学生的就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更能让学生在就业之前不断重新
认识自我,产生紧迫感和使命感。那些较为陈旧的近乎作坊模式生产的企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只能是暂时的,没有竞争能力,没有发
展前景,更没有教育价值,不可能帮助学校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4.应具有高品位的企业文化
一个单位如果外观优美、管理科学、人际和谐、上下平等,业余活动丰富,学习知识、探究技术气氛浓厚,就构成了一种愉悦向上,高度文明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给创业者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愉快和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从而催人奋发进取,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必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教育影响是学校本身所无法替代的。如果高校学生经常出入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只有具备以上特点的企事业单位,才有利于围绕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创业素质和德育素质,这样的企业,才是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的选择目标。
四、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应用
1.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
组织学生到就业实践基地参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第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做好看、听、议、写四件事。看,就是观看厂容厂貌、厂风厂纪,观看作业环境、工作流程;听,就是听基地辅导员的介绍,听企业的发展史,听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分析,听企业管理经验、管理模式介绍;议,就是引导学生从表到里,议企业的精神实质,议自身的差距所在;写,就是人人写参观感受,个个交流参观心得。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只有劳动者才是真正的创造者,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人。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使学生对家乡的地方企业发生浓厚的兴趣,看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前途,坚定学习的信心。
2.组织学生职业实践,引导学生热爱专业
针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特点,可以将职业实践列入基地实践活动的第二个过程,即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名人专访、优秀毕业生追踪调查、便民服务、假期见习等。学生对这些活动兴趣盎然,从中不仅看到了专业技能在人生创业中的重要性,而且悟到了成功者必然是执着追求者的道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锻炼了多种能力。
3.组织学生上岗实习,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院可以要求大三学生利用暑假到基地实习一个月,可以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巩固、补充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大学毕业前夕,学生虽然已完成了高等专业教学应学的知识和技能,但其应用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巩固、补充和提高。因此,学院应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第三过程——专业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以个体分散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到较熟悉的社会基地进行顶岗顶班的劳动操作,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安排实习时间长短不等。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固定基地与学生自选临时基地结合。这样既减轻了基地单位的压力,不会影响企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又让学生得到了扎实有效的锻炼。学生在多方位、有重点的实习中,发挥了专业特长,可以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进行正确估测,真正看到自己知
识能力的优劣所在,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通过就业实践学生择业就业的观念有了转变,自谋出路、自我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成为师生的共识,敢于竞争、勇于创造的精神得到发扬光大,同时专业教师开拓了改革教学的思路,毕业生的就业路子得到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