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在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知识时,原来我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36+8=44后,问:“这个4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在我班教学时,学生中产生了许多种算法:(1)用计数器算;(2)列竖式算;(3)从36起连加8个1;(4)把36看成40,40+8=48,48-4=44;(5)把36中的6和8里的4凑成10,左边变成40,40+4=44;(6)把右边的8和左边的2凑成10,左边变成34,34+10=44;(7)把8看成10,36+10=46,46-2=44;(8)6+8=14,30+14=44;(9)摆小棒算…教师在学生说不同算法时适当点拨竖式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满十进一。可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见这里的学生时,我出了一道12+13这样的不进位加法题,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算的,结果全班竟然只有两种算法: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和列竖式计算。我想,也许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太深了,所以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策略。上课时,这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没有说出其他更多的算法。所以,我只能牵一牵,放一放,努力去适应学生了。
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要注意培养学生平日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摆小棒的训练等。
还有,我觉得本课中用3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这个设计很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如果这一环节只让孩子们凭空想像着买东西,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还不太丰富,所以不如设计出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脑图画,让他们感到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如果在通过摆小棒讲清竖式的算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对照着黑板上的竖式一一对应地讲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篇:《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近段时间上课一直学习有关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这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看起来列竖式很简单但是却错误百出。
总结孩子们列竖式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一:遇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题时,容易忘记进位和退位,以及在不进位加法里出现进位现象和在不退位减法里出现退位现象。比如:45+12=,在列竖式是孩子算出的结果是67,个位5加2等于7,不用进位结果有些孩子却进位了。
第二:马虎是孩子最大的敌人,比如:列竖式计算34-19=,可孩子列竖式却变成了34+19=。又如:列竖式计算45+18=,孩子列竖式写对了算出结果是63,可是在横式上得数却写成36或写成64,等奇怪的错误,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不是孩子不会,而是马虎造成的。
第三,就是列竖式计算要求算完后要将最后结果写在横式上,很多孩子容易忘记,这点是最简单,也是最最容易失分的地方,正如人们所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不正是体现这点吗?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包括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在初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退位减法时由上册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基础,学生较易掌握,计算的'速度也较快,准确率也较高,进位加法中明白了算理后也较易掌握计算的方法,可是当学习了退位减法后,学生就云里来雾里去的不知所措了,比如有的同学计算87-8,有的同学等于81(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个位7再加上80得到),有的同学等于71(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个位7,被减数中十位上借走了一个十还剩7个十,合起来得到71),还有别的答案是明白算理单纯的计算错误的,还有的同学干脆看错数字、抄错数的。
可以说从一年级开始计算题学生以掌握而又易算错,我给学生的方法是每天10道或20道计算题的练习,同时做题时做到一步一回头,每个题目算两遍,对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进步很快,这在我们班伏晓冉同学的身上最为突出。希望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加细心,做到一步一回头,每个题目算两遍再写出正确的答案。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加和进位加,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说难度并不大,孩子们掌握的还是可以,可是计算的结果正确率却不高,不是这边错了就是那边写漏了,教孩子们计算时一定要仔细,可是光口头上说,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几个平衡班老师也在互相商讨,究竟有什么好方法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可零零碎碎,究竟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本人事后整理了以下,想出了以下一些不成熟的办法,正在试行中,结果有待检验。
一、抄题目有要求。
孩子们常常出现数字抄错的现象,如把89写成98,59看成56等等,因此碰到让孩子抄题计算时,我严禁看一个数字写一个数字,一定要求把整个算式读完整记在心里,重复一遍再抄下算式,可能孩子一开始不习惯,但慢慢的总有成效。另外,还做一些抄数字的专项训练。
二、计算时不打断。
孩子们计算错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一次性算完一题就被打断或分心。例如明明做的是加法题,列成竖式时却变成了减法,即使写的是“+”,却算成减法,还有个位算加十位却算成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更不用说了。究其原因,还是思想上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采取多错多做,少错少做,不错不做的奖罚措施。例如每天抽5~10分钟时间,做10道笔算,规定时间内全对的,晚上没有额外计算作业,错1~2题的,订正后,晚上重做10道,错2题以上的.除重做全对外,还要让家长仿照再出10道,全对为止。(不过此项方法检测起来有点难度)
三、养成检查的习惯。
有的孩子竖式算好了,横式上老忘记写得数。有的孩子竖式上明明算好是75,抄到横式上却变成57。因此我要求孩子们做完题后如时间未到,务必检查,第一遍重点查每个横式的得数是否写上,竖式与横式上的得数是否一致。我们知道计算过程的错误对孩子来说是很难查出的,而以上两条却相对容易检查。第二遍,把刚做的题当成改错题,假设这道题有错,查查错在哪一步。
四、改错题。
把孩子出错的题汇总,让孩子一起来当小老师,看看错在哪里。把错题归类,然后每次做题之前先指名提醒,不要出现哪些错误,以提高正确率。
五、坚持扑克牌累加,连减的练习。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这次级部内讲的是复习课,内容是10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重点训练学生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会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基于学生的学习特征,整节课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说出基本的计算方法教师对其进行整理。我设计了口算、填空、看情境图编数学故事列算式、练习、达标测试等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巩固旧知。但如何上好这枯燥无味的计算练习课呢?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教学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的设计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设计平铺直叙,没有活动设计,所以整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缺少了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应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把枯燥无味的练习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我认为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比较难掌握,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例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较难。在教学中,我就突出练习这方面的内容,对比较容易的适当减少练习次数。这样减少盲目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反馈练习,分层提高
考虑到要面向全体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想到有浅入深,先设计几道口算及填空练习,再总结计算方法,再逐一加深到变式的练习,最后达标测试。在这一环节我也注重学生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多次复述计算过程。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比较顺畅,就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沉闷了点。如果能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点,加点有效的活动那就会更好。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算法多样化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口算的最优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组内进行评价,进行辩论,进而形成最优的口算方法,通过多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习达到认可和巩固的作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
这段时间教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其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难点,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掌握算法。于是乎,把这几个孩子请到办公室开小灶,费了早上的美术课,下午的书法练习时间和音乐课,终于把最难教的梁秦、欣妮、富江和凯瑜教会了。心里那个高兴的劲就别提了,嘴里直嚷:“哇,我终于把他们教会,总算没百费心机!”可肖玲只是坐在旁边但笑不语,我知道她在担心什么,其实我也知道他们也许明天就会忘了,因为以前也是如此,教会之后没过几天又基本上还给我了,对他们真是无话可说,可我心里还是希望他们能把我教的都记住。这么辛苦辅导了,看到他们会做了,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在那沾沾自喜。
果然,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过了个周末回来,一检查作业:完了,白教了!我以为是周末没老师督促,做得较马虎,好!做课堂作业看看怎么样:我还是接受现实吧!真的基本上又把上周教的'还给我了!彻底被雷倒!
大家帮我支支招吧,像这样的孩子可怎么办啊?我无语了,无奈之极。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7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进行了数学闲暇线下研讨的交流活动.我准备了一年级的数学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数学书的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动手摆小棒来帮助理解计算过程。在本节课中我也设计了让学生摆小棒的环节,可在操作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效率较低,速度较慢,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造成这一环节就用了30分钟。我觉得还是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造成部分学生没能理解任务是什么,也致使有的学生摆出了一种方法,剩下的时间不知道去探索其他的方法。
由于前面操作摆小棒的环节时间长了些,所以到后面练习的时间不够,在处理时有些仓促。练习的第3题“摘苹果”出示的题超出了本节课知识的范围了,这也说明老师在备课时也要备习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吸取本次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争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8
这个单元涵盖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内容,既有进位和不进位,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前面的学习是分阶段的让学生掌握了各种口算笔算方法。2个课时的复习课旨在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再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整体。
在课室的安排上,我做了一些调整。在第一课时,归纳所有口算笔算,进行综合练习。在第2课时,继续练习一部分笔算,再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和对数塔秘密的探究。
主要谈谈第一节课。优点有2个。口算、笔算的复习,都是按照算题组,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概括口算或笔算方法和不同情况。口算练习中采取先同座位合作帮助蚂蚁兄弟过河,一个人算,一个人做裁判,然后交换,比一比哪一对同桌合作的好,先帮蚂蚁兄弟到河对岸。下一个练习起名小兔跳跳,在全班进行,抢答随机的`算式,其他同学随即用手势给出裁断正确与否。这样孩子的热情很高,乐于去算。不足的是,再比较归纳时,老师的话多了些。如果放开给孩子“你想说什么”,让4,5个孩子都来说一说,最后在简单归纳,讨论的涉及面会更大,参与度也高。不要担心孩子说不好,孩子的语言零碎,其实就年级来看,这是正常的,让他们把话说完,不要着急想引导带着说。好孩子也许能学会语言,但是其他的呢?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上完后,有老师说本节内容安排的题目有点难,很多学生的水平达不到,只有个别学生能想出来。也有老师说这节课的亮点就是题目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4道有意思得题的设计,对学生后续计算学习帮助很大,通过估计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减少偏差过大带来的错误。我的教学设计目的是:1、根据我们班的学习情况,很多学生只愿意机械接受,而不愿动脑思考,稍微复杂的题目觉得很难,学习上不愿意接受挑战,当然也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喜悦。2、使计算教学不显单调、机械、重复。3、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训练学生有序思考、对比分析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自主学生学习水平。4、通过部分优秀学生的引领、示范,让其他学生去模仿。
课堂上的确出现学困生学习时的困难,但是也出现表达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学生带来的.惊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集体评课,我觉得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脑思考能力,倾听习惯不是一节公开课所能做到的,需要老师平时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能把班级学生学习状况作客观评价, 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基本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把活动课与练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2.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能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效果也许会更好;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是一节期末总复习的教学,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情景创设。
因为复习很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什么兴趣,如果学生没什么学习的兴趣,那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成为无效的教学,更别提什么优效的教学了,所以我觉得复习课更应该关注学习情景的创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告诉他们我给他们带来了精美的“数学智慧大门”的图片,可要看到它就要获取5把金钥匙。这样学生一下子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来。
2、落实双基,关注发展。
落实双基,就是在课堂中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复习有“深度”即:复习横向要全面,纵向要透彻。教学中复习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教学中也采用不同练习题类型如填空题、口算题、笔算题、分析改错题、加减法应用题、提问题并解答问题、文字题等。教学中采用了“算一算”,“猜一猜”、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
3、习题设计具有灵活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如“猜数”一题的设计就使学生思维灵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到了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形结合”一题的设计是在基本练习题基础上稍作变化的习题,是具有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认识、区分几种图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碰撞的过程,引领学会学生数学思索,渗透了数学思想,达到“一题多用”的效果,使习题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做到了融会贯通。
课后也发现了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辨析改正错题时,学生自我归纳总结错点后老师应该归纳,要用既简练又符合学生记忆的数学语言如:进位不加,退位没减,数位不对齐,加减不分等来进行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记忆。
思索探讨的问题是:
1、复习课中如何处理知识回顾和课堂归纳总结?
2、怎样使知识回顾具有实效性?
3、怎样的`知识回顾才能利于构建学生自我知识系统中的“知识链”,而不是短期的知识“独立体”?
4、有时可不可以不进行知识回顾,就如这节课“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如果让学生回顾,能回顾什么呢?假如回顾出口算和笔算的几种情况,是不是不如让学生能灵活进行口算和笔算呢?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上完后,有老师说本节内容安排的题目有点难,很多学生的水平达不到,只有个别学生能想出来。也有老师说这节课的亮点就是题目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4道有意思得题的设计,对学生后续计算学习帮助很大,通过估计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减少偏差过大带来的错误。我的教学设计目的是:
1、根据我们班的学习情况,很多学生只愿意机械接受,而不愿动脑思考,稍微复杂的题目觉得很难,学习上不愿意接受挑战,当然也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喜悦。
2、使计算教学不显单调、机械、重复。
3、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训练学生有序思考、对比分析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自主学生学习水平。
4、通过部分优秀学生的引领、示范,让其他学生去模仿。
课堂上的确出现学困生学习时的困难,但是也出现表达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学生带来的惊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集体评课,我觉得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脑思考能力,倾听习惯不是一节公开课所能做到的,需要老师平时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能把班级学生学习状况作客观评价,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
在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知识时,原来我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36+8=44后,问:“这个4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在我班教学时,学生中产生了许多种算法:(1)用计数器算;(2)列竖式算;(3)从36起连加8个1;(4)把36看成40,40+8=48,48-4=44;(5)把36中的6和8里的4凑成10,左边变成40,40+4=44;(6)把右边的8和左边的2凑成10,左边变成34,34+10=44;(7)把8看成10,36+10=46,46-2=44;(8)6+8=14,30+14=44;(9)摆小棒算…教师在学生说不同算法时适当点拨竖式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满十进一。可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见这里的学生时,我出了一道12+13这样的不进位加法题,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算的,结果全班竟然只有两种算法: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和列竖式计算。我想,也许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太深了,所以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策略。上课时,这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没有说出其他更多的算法。所以,我只能牵一牵,放一放,努力去适应学生了。
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要注意培养学生平日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摆小棒的训练等。
还有,我觉得本课中用3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这个设计很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如果这一环节只让孩子们凭空想像着买东西,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还不太丰富,所以不如设计出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脑图画,让他们感到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如果在通过摆小棒讲清竖式的算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对照着黑板上的竖式一一对应地讲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3
马上就要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估算这个内容了,因为去年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这堂课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尴尬,所以对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记忆犹新。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现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册的教材出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现估算这个内容。
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题解体会认识近似数。
(二)引导学生联系在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买商品的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环节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书中购买物品,提出问题:老师有100元钱,准备买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计一下够吗?(三件物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学生所用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让我尴尬的是很多学生就是算出了精确的得数来汇报说明是不是够了,我急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不过把计算的顺序换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近似数来估计一下呢?总算有学生开窍了,说出了估算的'方法,谁知说了几个后却又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估算还是计算更好,这样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够不够。我一楞,这也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啊。我就引导他:那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有的说:大约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说:算起来比较快。
虽然是引导出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好象都是老师或题目叫他们去估算。
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材的情况。
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数量时优势比较明显,相对于一百以内的数,学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来,所以也难体会到它的好处,相反还会认为估算有不精确的缺点。
2、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中还真的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就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创设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3个数据学生是比较快得可以计算出来,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姑姑想送小东100元左右的礼物,下面的东西都是小东喜欢的,请我们小组合作帮姑姑设计出购物的方案。看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出示六七种标上号码的商品以及价格,有单件接近100元的,有两件接近100元的,有三件接近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较多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单价是42元的商品,再选择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说看到另一个78元的商品必然马上意识到不可能,这种思维的过程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都是应用了估算,这样我想应该是顺势而成了吧。
不过还没有实践,不知会不会有改观。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步竖式计算的基础上,主要讲解了连加算式的竖式计算。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同学已熟练掌握连加算式的竖式计算。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任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的宗旨,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起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引导的.角色。
而本节课却恰恰相反,在本节课上,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讲得太少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另外,老师太注重讲解知识了,以至于忘记了与学生互动,所以课堂氛围太沉静了,应该更多地与学生互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第二,数学在于运用。
本节课的知识运用(即课堂练习)部分,内容安排得太少了,应该适当增加点应用题,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数学小诊所”的讲解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帮助。
以上为我的教学反思,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扬长补短,努力做到最好。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笔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算在二年级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笔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年级的笔算,主要是万以内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混合运算。通过一年的教学发现学生笔算出错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笔算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培养学生学习笔算的兴趣
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尤其重要。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笔算,能够激发他们更好的去掌握。
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是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计算方法时,一定要使他们理解该种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这样之后学生才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三、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练习
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要进行练习,只有练习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单单进行笔算练习是比较枯燥的,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练习,一方面提高他们计算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形成技能。课上也可以采取分小组练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计算,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二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计算,完成得比较快的学生上黑板上去做。那么他们在完成自己作业本上的速度会提高。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能够进行熟练的计算,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在平时的时候,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批改,相互比赛,这样不仅练习了笔算,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首先,让学生养成认真抄题的好习惯,仔细地核对竖式上的数是否和横式上的数相同。检查前核对相应的数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运用正确的方法去验算。一般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验算好了要仔细的核对两个和是否相同。减法的验算方法一般是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最后计算完了也应该核对算出的被减数是否和题中的被减数相同。为什么强调核对两个和与两个被减数是否相同,这一方面是体验验算的必要性,还有一方面学生往往只是形式上验算了,大多数学生两个和与两个被减数是否相同看也不看直接就往下计算了,这样往往没有起到验算的效果。还有就是横式上的结果是第二道竖式的结果,而不是第一道竖式的结果,有些学生老是写错。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使学生意识到验算的作用,认真的去验算,这样可以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五、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进行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笔算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年级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都需用到20以内的进位加与退位减。因此要提高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必须熟练地、正确地进行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这样的基础,笔算才能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总之,提高二年级学生的笔算能力,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注重口算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去提高二年级学生的笔算能力。
第三篇: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路。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在教学本单元时,我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旧引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路。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经过孩子自己的探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孩子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比较困惑和不足的地方。如:在练习中,有的题组是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找到规律之后,盲目地应用规律,混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规律。如:十几减9得数应该是十几的个位多1,而9加几时得数的个位比几小1,在总结完规律之后,学生喜欢应用规律快速口算,可是,不少孩子把十几减9的得数算成比十几个位少1。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禁止学生应用规律,以免出错。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练习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4
复习目标:
1、借助数墙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分与合、组算式、加倍一半、推算进行梳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利用数墙对学过的知识分与合、组算式、加倍与一半、推算进行梳理。
复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总复习,对知识的整理是没有经验的,作为一年级总复习的一种尝试。我认为更重要的应该是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建立知识网络图的'概念。因此在今天的课上,通过回忆,发现知识的无序,再通过查阅书本,找目录,边找边思考哪些内容与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有关,当内容较多,或记不清具体内容时,通过翻书查阅小标题,对知识进行回忆整理让孩子经历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然后通过逐一复习图中的知识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再进行梳理,加深了孩子们的知识理解。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5
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一部分学生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会20以内的减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加法不够熟练,在初学减法时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
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3-9的计算,学生摆出13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3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4根,知道了13-9=4。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1+3=4。(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3-3=1010-6=4。
我的意图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操作方法,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思维,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将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上去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先要想13-3=10,由此我觉得,这个抽象的过程应逐步过渡,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坡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适。所以在教例1的.时候,还是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比如第一种拿法,引导学生说出:“从10根里拿掉了9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3根,等于4根”就可以了,第二种拿法则是:“先拿走右边的3根,再从10根里拿走6根,还剩4根”。对照自己摆的小棒,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口算方法的第一步。然后结合“想想做做”的练习,让学生看图说说思考过程,继续巩固思路,逐步认同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而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
有了“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里感性认识的积淀,在教学十几减8、7时,再引导学生从实物的操作,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学生的理解上也不会产生障碍了。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
2、经历“摆小棒、写算式、算得数”等活动过程,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规律。
3、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
二、目标落实情况
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交流,借助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摆得快,说得好,坐得端。借助小棒帮助孩子们理解了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做出示范,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由学生来说算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成功之处
本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通过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同桌互说算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交流,学生感兴趣,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较好。
四、不足
1、课堂上摆小棒环节结束之后,个别学生没有及时收起小棒,把小棒当做玩具玩耍,影响了听课效率。
2、活动进行的时间较长,后面做练习的时间较短,各环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五、改进措施
1、在活动结束时,及时提醒孩子务必收起学具,老师亲自监督并落实,以保证后面的环节可以顺利高效地进行。
2、精细备课,认真合理地规划教学各环节的用时分配。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7
通过两个周的学习,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的内容已经结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习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8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
教材采用“森林餐厅”的情境,将13-6的问题转化为如何取6个杯子的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取法。不同的取法对应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取杯子的方法并不困难,且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关键是把取杯子的思路转化成计算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后,在让学生练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计算后,让学生先说方法,再用小棒把计算方法演示出来帮助孩子理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先分哪个数,如何分?分过后再怎么算?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贮备与经验积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13-6这样的问题,不同孩子在解决过程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的基础上,结合着自己的判断、理解、内化,不同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就可能获得不同的提高。因此,在练习时,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直接计算,能力弱的孩子则需要在小棒等学具的帮助下计算。
“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是需要让学生不仅对数有这样的感知,也能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逐步的意识到数量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的加减关系,这就是本学期后面即将也学到的加减法关系,在这节课中进行渗透与孕伏。在实际的教学中,“想加做减”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特别熟练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特别的熟练,就会觉得“想加做减”的方法很简单。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习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0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1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平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籍,放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训小孩的创新本事。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2
本周一年级的孩子结束了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学习,其实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或者原来的学前教育中接触到了这些内容,但是我们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重点在于“比较熟练”。孩子们虽然都会计算,但是部分学生是掰着手指计算的,有的学生则是很艰难的'想了半天才给出答案,所以我们教的不是计算的正确结果,而是既准确又快速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本单元的计算方法比较好用的、学生掌握比较好的就是“算减想加”,部分接受能力好一点的对“破十法”很青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我记得刚教“破十法“的时候,班上一个平时计算不太灵光的孩子很快的接受了这一算法,在课上的练习中,这个孩子不停的在说个不停,我凑近一听就听见她在说着:”13-9,我把13先看做10,10-9等于1,1再加上3等于4,所以13-9等于4.“接着就在书上写上了自己的答案,抬起头看见我在看她的时候,她很开心的告诉我:”汪老师,我用这个方法算算的很快哦,而且我保证是正确的。“说完就低下头继续计算了,嘴里也继续说着自己的”宝贝“算法,然后写的题又快又正确,真的很棒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不过在解决问题方面,部分孩子孩子有些迷糊,总是想用加法去摆算式,以后这点还要加以引导。
真的希望七班的孩子可以越来越好,开开心心的学习数学!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已经学完,这节课是学生学习100以内减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本学期后面的学校。在这单元的学习中,我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在往后的教学当中改正。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要求不够明确。
比如让学生在组内“开火车”将得数是5、6、7、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目的本是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检查对规律的掌握情况,但学生开始并不清楚怎么进行,造成每个小组里只有少数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同学当“观众”,没有切实参与到接龙中去。应该先讲清说算式的方法,请一个小组示范,再全班活动。
二是教学当中的时间分配不够恰当。
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的时间或者自主活动的时间有时超出自己的预设。如让学生自创一个新的减法表所花的时间较多,而且多数小组都不能完成,没能给予学生多次尝试的机会,巩固练习时多数学生还“沉浸”在对新减法表的思考和摸索中,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口算练习上来,造成后面很多练习没能完成。
三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从开学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学生出现了些许程度上面的退步,课堂常规也有些退步,对低年级儿童来说也属正常现象。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意识方面还是比较淡薄,“听”和“说”的能力还非常欠缺。有的学生整节课都在摆弄算式卡片,并且不愿意将自己拿到的卡片和伙伴放在一起进行整理;有的学生对优等生过分依赖,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充当“看客”的角色;有的学生则对新的`座位形式产生很强的新奇感,兴奋过度不能平静,或将注意力放在与同伴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游戏上,等等。凡此种种,一方面与我平时教学中对这方面训练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这学期因为时间紧赶进度,课堂上不敢花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获得小组合作学习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学准备不充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需要不少教具和学具,若分组操作、交流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必要的“硬件”材料,因此,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依然不能“习惯成自然”,平时更多地还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而不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失败才能吸取教训,希望在往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吸取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四篇: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安田小学:罗春梅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幼儿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幼儿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
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幼儿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幼儿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幼儿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幼儿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幼儿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幼儿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
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二0一二、五、十七、
第五篇: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猴学钓鱼——10以内的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有了前面连加连减的学习基础,在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上,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会很顺利地掌握。本课我将重点放在了列式上。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据变化的过程,我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小棒,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如在解决“现在有几只小猴学钓鱼?”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中含着的数学信息,然后边说边摆小棒,原来有5只小猴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一只,学生在拿拿说说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加减混合的含义。所以学生很快就根据信息列出了算式,并且能够正确地说出算式每一个数表示的意思。对其他问题我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让学生边说信息边操作小棒,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在这种操作中都能很快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几个学生虽然操作了,但是却不能顺利列式,还需要对他们加强指导。
通过练习,我发现一个问题,虽然不是共性的,但存在的人数也不少,就是当解决先去掉再增加这类问题时,他们不是用原来的数减去掉的数,而是用剩下的去减。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是从哪个数里面去掉的,从原来的数里还是剩下的里面,通过讨论、举例、再练习,学生终于能够明白是从原来的数里去掉,接下来的巩固练习,就很少有出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