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在万以内加减法中穿插了估算的应用,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经验之上,对估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结合题意,在方法上进行取舍。
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买②和④,要带多少钱?要付多少钱?
(2)满100元送购物袋,你打算买那几样?
(3)满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买哪两样?
(4)如果满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会选择哪两样?
追问:增加⑤号,它最小是几元?
【意图】
第一题只是起到巩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题渗透了“精打细算”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满多少送东西”的问题,独辟蹊径,选择最优解;第三题是对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题增加了区间问题,让⑤号最小,那我选择的另一件商品应该是最贵的,然后让两件总价格等于200。
【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角色扮演,一个当买家,一个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提供策略。学生积极性很强,尤其是第(2)题,当大部分学生在两件商品间徘徊时,有几个同学说只用买④号就行,于是立即评价学生:“你真会精打细算!”而第(4)题对于⑤号的估价,学生反应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过这几题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会精打细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第二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自主探究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规律和顺序大小规律;自主探究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1、复习
(1)请同学们用代表10个方格的图片和方格卡片尺分别摆出 15、37、48 三个数。(2)请把 15 与 37 合并,看和是多少?它比 48 多几?然后把52和48合并起来看一看正好是几个十 ?
(3)10个十是多少?怎样读?怎样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个百写作:100
2、认识整百、整千数
(1)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学具盒里那个图片上的方格数正好是一个百,把它们都找出来。(2)一个图片上有一百个方格,两个图片上有多少个方格?三个图片上呢?请同学们摆出2个一百和3个一百这两个数,再想想这两个数该怎样读?怎样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个一百 写作:200 读作:二百 3个一百 写作:300 读作:三百
(3)类比想象:根据二个百和三个百的读法写法,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和写出4个百、5个百„„9个百的读法写法。
(多媒体演示出200——900的图片摆法与写法及把10个百摆拼成一个正方体形状,并缩小成方格图片)
(4)10 个百叫一千,我们把一千个方格也照成了图片,请同学们把学具盒里代表一千个方格的图片也都找出来。
(板书:10个百是一千 一千写作:1000)
(5)请同学们用2个一千和3个一千的图片各摆一个数,想一想这两个数该怎样读、怎样写?把这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这个数又该怎样读、怎样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千写作:2000,三千 写作:3000,五千 写作 5000。(6)推理想象:6个一千、8个一千、10个一千,该怎样读怎样写?(板书:10个一千读作一万,一万写作 10000;)
3、认识万以内数
(1)请同学们摆一摆说一说(多媒体出示)
①用2个百、1个
十、5个一摆出一个数,想一想:这个数该怎样读?怎样写?
②再分别用2个百、4个十和2个百、4个一摆出两个数,想一想:这两个数该怎样读、怎样写? ③这三个数谁最大?谁最小?把它们合并成一个数,这个数该怎样读怎样写?
(2)学生小组探究。根据小组回答,用多媒体演示摆出的三个数和它们的写法以及把三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过程;
(板书)240﹥215﹥204 215+240+204 = 659(3)根据上面的研究,请同学们按要求摆出下面各数并把它们读出和写出来。(多媒体出示)① 三个百、五个十
② 一个千、二个百、四个十、六个一 ③ 五个百、四个一
④ 比一比上面的三个数那个最大、那个最小?
⑤ 若把上面三个数合并在一起,你能经整理一下读出和写出这个数吗? 学生小组操作研讨,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提示指导。
总结评价:教师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总结评价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自主探究训练: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代表一千个方格的图片,你能想出从中去掉200个方格的操作方法吗?根据这一操作你还能想出从一千个方格里去掉202个方格的操作方法吗?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会后提示:你们可以采用把一个千换成10个百、把一个百换成10个
十、把一个十换成10个一的方法来操作。
待部分学生操作出后,教师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
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例1:用方格图片和方格卡片操作计算下面各题 356 + 132 1065 + 327 教师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操作过程,并板书: 356 + 132 = 488 1065 + 327 = 1392 例2:用方格图片和方格卡片操作计算下面各题 468 ― 235 800 ―574 教师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操作过程并板书: 468 ― 235 = 233 800 ―574 = 226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
536 + 213 1605 + 438 643 ― 526 1302 ―574 让学生先自主操作练习,然后再小组对正和讨论。
四、本课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操作学习情况,进行本课小结。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是在学生能较熟练的使用方格认数学具,操作计算10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设计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按教科书的编排,教学到学生能熟练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大约需要24课时。
本设计用一课时的教学,就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是一种典型的“框架结构式”教学模式。它实际上是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建立了起了一个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框架,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先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学生在这一框架的支撑校正下,就可以自我探究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细节知识。如:可以在摆出的一个数上用加一个和减一个方格的方法来探究学习万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可以用研讨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时,是怎样整理和读出得数的方法来探究万以内数的加法法则,如此等等。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框架结构式”教学非常适于探究性学习,它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有目的自主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积极性,因此值得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推广,不断改进创新。
第三篇:《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所以我选取了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课的开始由学生看一看自己的写字本,估一估自己大约写了多少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再尝试简单的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接着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加减法精确计算的能力,可是还得让学生一味估算,学生也仅仅是因为估算而估算。
1、学生不明白——什么是“估算”?
2、学生不明白——“估算 ”与“精确计算”有什么区别?
3、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快计算出几元,但老师还要我估计钱够不够?
4、绝大部分学生自始至终感受不到估算的意义和作用,对估算意识的唤起有较大的障碍。
5、有许多学生到学习结束时仍然相信精确计算,乐意并追求精确计算。
6、学生把估算理解成口算的一种计算过程:41+38是40+30=70 1+8=9 70+9=79,所以41+38=79……
相信在我茫然的同时,学生们更是疑惑重重。对此一点也希望同行们能给予帮助。
第四篇: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1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这节内容,这是小学生估算学习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市场估计有1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2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19+32经估算知结果应是5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几位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2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估算的作用。
举一些和生活有关的估算例子,启发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估算,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二、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估算必须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需要,教学估算意义无法体现。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3
二年级是初次接触估算问题,因此对于所学内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会估算,感受它与精算的不同,复习时我特意设计了整十数的加减口算,意在让他们感受到整十数比较好算。同时还设计了猜猜“最接近的整十数”,用意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估算的基本策略,知道如何估。学习估算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只有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能让学生有所体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需要,教学估算意义无法体现。因此,教学中我以老师去书店购书为内容,导入学习情境,先猜老师买的一本大约30元的书,准确价格有可能是多少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估算的现实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应“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解决妈妈带100元给我买了一双鞋,钱够吗?如果够,大约还剩多少元?”这个问题时,孩子们很快发现老师不出的题少了鞋的价格,无法判断钱够还是不够。当我让孩子们自己补上价格再判断、估算时,孩子们的热情非常的高,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我很惊讶。教学中我强调的是估算意识的培养,不强求方法的固定性,学生的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我都积极的给予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节课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在后面的练习“最接近哪个整十数”中放手得不够,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出题,估一估生活中的数。在体现估算的作用时,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我问到: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时,学生虽然说出了:“算起来比较快,应用方便。”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估算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自觉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有关估算的方法,很好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才能很好地去发展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4
新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在万以内加减法中穿插了估算的应用,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经验之上,对估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结合题意,在方法上进行取舍。
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买②和④,要带多少钱?要付多少钱?
(2)满100元送购物袋,你打算买那几样?
(3)满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买哪两样?
(4)如果满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会选择哪两样?
追问:增加⑤号,它最小是几元?
【意图】
第一题只是起到巩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题渗透了“精打细算”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满多少送东西”的问题,独辟蹊径,选择最优解;第三题是对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题增加了区间问题,让⑤号最小,那我选择的另一件商品应该是最贵的,然后让两件总价格等于200。
【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角色扮演,一个当买家,一个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提供策略。学生积极性很强,尤其是第(2)题,当大部分学生在两件商品间徘徊时,有几个同学说只用买④号就行,于是立即评价学生:“你真会精打细算!”而第(4)题对于⑤号的估价,学生反应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过这几题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会精打细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5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估算教学
在上“加法估算”这节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估算对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也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二年级学生虽有近似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数,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胆的挖掘、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了一节典型的“加法估算课”,整个设计流程科学,结构安排合理,学习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兴趣浓。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设计了“笑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鬼当家”等情景,将估算教学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三)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前估算,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五)估算是一节很难上的内容,灵活度强,学生思维开阔,从本节课的学生表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不是太好把握,教师点拨、总结不到位。
1、例题的数字给得较多,较难,让学生算起来不太容易,不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2、在设计的“二次反思,提升认识”,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我点拨和总结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场。没能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3、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等细节性的问题?讲的不够明晰,清楚。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是个大胆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6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价值。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笔算基础上教学的。在以前学习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本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综合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节课知识点,首先我让学生体会“估数”,做“下列各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估数”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估算”作铺垫;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学习估算,感受与精算的不同,我设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练习,意在让学生感受到整十数比较好计算。以上练习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打下较好基础。其次,在教学新知时,我结合具体情境,由“帮妈妈估计买三样物品带100元钱够不够”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这节课,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发现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来的练习也做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能自觉地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或题目去估算,仔细思考可能有如下原因:
1、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口算得数更加直接、方便,学生已经习惯于精确计算,因此他们没有体会到估算的好处,不容易产生估算的需要。
2、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了估算而估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举出大量需要估算的例子,体现估算的优越性,尤其是数字越大,越能体现估算的好处。在解决应用题时,让学生圈出“大约”这两个字,目的`是让学生区分估算和精算的区别。
总之,估算是以熟练、准确的口算为基础的,估算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的训练,它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7
估算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较好载体。二年级教材中估算内容的编入,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生活情景的创设,努力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我在出示课题、引入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想等环节上,都创设了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景,有猜健身房器材的价格,有买运动会用品款的估算等。这些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文化底蕴,显得自然贴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体现估算学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我在教学中发掘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形式的个性化。如:分别估算排球、跳绳、羽毛球拍价格;三种物品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笔算估算等等。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三、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我在实施运动会前买体育用品、统计参赛人数、安排啦啦队员,运动会后就餐、划船这些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析比较、合理估算,从而细雨润物般地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爱思考、善表达,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范文8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目的地进行创设的,我在“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设计,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处理上,收获较大。
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从课的设计开始,我力求体现课改精神,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方面强调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方案,从学生喜欢生活情境入手。第一个方案,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创设了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到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利用,就收集矿泉水瓶,出示了书上的例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我的教学组织费劲,课下询问了几个学生,发现,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但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问题出现在哪呢?我仔细看了教学设计,回想了课堂的整个过程,是不是问题出现在这——我重视了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情景,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整节课学生都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会厌倦的。刚开始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课进行了20分钟后,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
再者,创设情景,这种情景是孩子喜欢的吗?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评价也非常的少,评价的适时、到位是非常必要的。想到了这种情况,我改进了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上了这节课,这次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考虑到学生对书上的主题图形创设的情景不感兴趣,课一开始,估数游戏导入,游戏的形式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估数游戏也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游戏内容为新课引入做了良好的铺垫。接下来,以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是怎样来上学的,学生一听和自己有关,发言积极性异常高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很浓,下面环节看书——收集矿泉水瓶——植树,几个不同的形式学生很高兴的在学习、活动,对于植树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选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选题,解决。这种方式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是在课后小结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知道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估算,学生说不出,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并用于生活中,如果只会做题,不会运用于生活,那么这部分的`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是和课改倡导的相违背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比第一次好,解决问题也比较熟练,问题出现在哪呢?我又一次回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原因是不是出现在这儿——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有关生活中的就很少。
我尝试设计了第三种方案,结合情景估算,以植树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相关内容,乘车——植树——浇水——水果——农民种菜,将活动串成串,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引出以拍皮球等一系列生活中有关估算的知识,增加了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外的情景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生想象。同时一节课三种不同的设计,三种不同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可以说,考虑到学生的越来越多了。通过不断的反思,一次又一次的深切体会了课改的含义,体会到了什么样的课是让我满意、让学生满意的课。
第五篇:《万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培养估算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估算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梳理知识
昨天晚上同学们对万以内的加减法进行了复习和整理,你知道掌握了哪些知识?
1、复习加法
2、复习减法
3、我们在笔算加法、减法、验算时,都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二、在解决问题中基础练习
出示:
商品
电话机
热水器
电动车
电风扇
打印机
价格(元)199 311 808 85 600
根据商品的价格和算式,你知道这些算式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每道算式思考过去)再和同桌一起说一说。
199+311 311+85 199+808
199-85 808-311 600-3111、指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说说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对这些题目先在心里估算,再笔算(板书:先估再算)
3、同桌调换改,你认为对的就打,你认为错的就打。你的同桌有错请你举手,(老师下去收有错误的作业纸)。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复习课《万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复习课《万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
4、说说错在哪里?你怎么知道你的同桌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验算)请大家对这道题进行验算,说验算的方法。
5、小结
6、拿回自己的作业纸,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有错的先找找原因再改错,再请同桌小老师打。
7、如果老师想把表格里的5样商品都买下,大约要付多少钱?(2000元)
师出示199+311+808+85+600=2003(元)
2000元和2003元只差几元?(3元)看来大家估得比较准,如果老师带2000元,和老板讨价还价一下,也能全部买下。
三、提升综合练习
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1.师(出示小黑板)2 3 7 2 3 9 0 4 9 0
4+1 8()+1 8()
-4 3()
-4 3()()2 9()5 4()8 4()
2263+374=()18
5请每位同学都来猜一猜苹果后面藏着几,写在练习纸上,学生在练习纸上做好后同桌交换改。
①师(指第1题)问:9是怎么想出来的?
(师指第1题与第2题)
十位上都是2与8,为什么和的十位是一个是1,一个是0
师(指第3题):6是怎样想出来的?
师(指第3、4题):差的十位为什么一个是7,一个是6?
②师:算式里的苹果后面藏着几?
③9个苹果都得到的请你举手,有错的学生上台说说刚才做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正确的又是怎么想的?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金苹果,里面藏着一个数,这个数聪明的孩子是能算出来的。
师:谁能给我三个不同的数字?
师:行,这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几?最小的呢?把两数进行相减。
(师写2次),下面用□+□=?再□+□=?就按这方法算下去,你会发现结果是同一个数。
学生探索后问:你想说点什么?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