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琐事中脱身美文摘抄
这天,唐太宗召见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请他们推荐青年人才。唐太宗等了很长时间,房玄龄、杜如晦还没来朝见。他有些不高兴,又让执事太监传自己的口谕,限二人半个时辰内到达,否则以轻慢君主之罪论处。半个时辰很快过去,房、杜二人满头大汗赶到唐太宗驻地。他们跪在地上说自己公务缠身,耽误圣上不少时间,该当重罪。
唐太宗又问他们忙什么。房玄龄说:“都是地方报上的事务,很多都是火烧眉毛。比如灾荒,需要紧急拨粮;发生重大恶性案件,需要裁定最终的判决结果等等。我们先要拟出初步处理意见,然后再呈交圣上御览。”
唐太宗点点头,又请他们推荐后起之秀。杜如晦面露难色地说:“房大人所言非虚,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这些事上,常常一天内要阅读几百件公文。等处理完这些,已经是三更灯火,根本没时间考虑选拔人才。”
唐太宗皱了皱眉头,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为我分忧,协助我操劳国家大事,要耳听得远,眼看得宽,拓宽识人渠道,为国家察访贤能智慧之士。看来要采取些措施,让你们摆脱整天陷于事务堆中,这样才能有时间帮助朕选拔贤能之士。”
接着,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给各尚书省:凡是琐碎的事务都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疑难重大的事务,才交给左右仆射处理。果然此后数年,他们为唐太宗举荐了不少青年才俊,由此开创了“贞观之治”。
第二篇:万千琐事是人生美文摘抄
在许多人眼里,吾之一生算是不错了,颇有成就。吾以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吾从一个手艺人的儿子,成为一名领导干部;父母目不识丁,吾好歹也算个知识分子;衣食无忧,夫妻相亲,儿孙绕膝。人生一世,更复何求?“算是不错了”,吾很知足。然而,若谈到成就二字,那实不敢当!因为,吾一生虽然忙忙碌碌,未敢偷闲,但细细想来,实在没做成什么像样的事情,成就从何谈起!
没有成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吾以为,此乃常人之人生矣!
吾少时,谈不到什么远大志向,只是常想:无须三天两头去米店买米,几天能吃上一次肉,过年穿上新衣服,那该有多好!对于十分贫寒的家境而言,这已经是一种奢望了!带着这种奢望,吾不到十岁便背上几个竹凳沿街叫卖,十多岁便挑担到三十里外去赶场。一步步在山路上行走,一番番讨价还价,一件件做不完的家务,一次次早出晚归,这是吾童年人生的重要音符。
十几年学生生活之后,走上社会开始工作,做起事情来。书念了十几年,胜过“十年磨一剑”。虽然不敢想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也踌躇满志,希冀干出几件像样的事,以不负十数载寒窗苦读。先是劳动锻炼,后来当教师。十个寒来暑往,真说不出所为之事哪件像样!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如此。
劳动锻炼自不必说,就以当教师而言,也丝毫未显有何特别之处。那时,工作强度很大。最忙时,吾教三个班的政治、英语,一个班的语文,还当班主任、学年组长。没完没了的备课,找资料——一本一本书翻,一字一句地摘;写教案——一页一页,一学期的教案摞起来高可盈尺。无尽无休地讲课,话说了千箩万筐,嗓子好了又哑,粉笔用了一盒又一盒。还有跟学生无数次的谈话,数不清的家访……不知前面还有多远,只有身下的脚印。日子一天天跟着春日的朝阳走来,又随着秋日的落叶飘去。岁月给吾之身心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却未写下任何吾之成就!
学生一批又一批毕业了,多年后成了为国出力的劳动者,有的甚至成了栋梁之材。可是,哪一个学生是吾教的?学生成才,是党的教育、培养,众多教师辛勤劳作的结果。吾有一分辛劳,但这些“成果”又都不属于吾。
日子就是这样平平淡淡,事情就是这样琐琐碎碎。
后来当了干部,一般干部与教师相异无几。待作了领导,独挡一方,指挥一班人马,总可以干出点像样的事了吧?几十年过去,答案却是否定的。机关之事千头万绪,不过在吾看来以三项为主:办事、办文和开会。机关几十年,领导也当了一阵。虽然谈不上日理万机,可办的事情的确难以数计。这些事中,绝大多数为“日计有余,岁计不足”的一般事务。当然,也有大事。但是,这些大事,或为上级布置,或为下边提出,经数人乃至数十人办理方有结果,哪一件能记在自己的账上呢?即使有自己提出之“大事”,若无众人的工作、智慧,自己提不出来;若非上级批准办理,永远只能是空话一句;若无众多单位、部门协同实施,到头来也只是一个好的设想而已。这些事,哪一件算得是自己办的呢?
办事如此,办文就更是如此了。一个文件的形成,不知要经几多人之手,不晓要耗多少人之神。吾参与办的文不少,可没有一文完全是自己一人所办。至于会议,那就更不用说了。
机关几十年,虽然风风雨雨,可太阳仍是东出西归,节令凭自寒来暑往。日子虽偶不平淡,然事情永远琐琐碎碎。真可谓年年岁岁事不同,岁岁年年“琐”如旧。
工作如此,生活自然更甚!
想当初谈恋爱之时,工作之余,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真是再美不过了。那时,仿佛生活就是春风艳阳,繁花簇簇,心醉神怡。后来才知道,这短暂的时日只不过是人生旋律中的一个装饰音,并非主音符。婚后,特别是有了子女之后,才进入生活的主旋律。一次次生火、做饭、洗碗、洒扫庭除,柴禾烧了一堆又一堆,粮食吃了一袋又一袋,扫帚坏了一把又一把;一番番洗洗涮涮,新衣服洗旧了,旧衣服洗破了;一遭遭迎来送往,无论大雪纷飞,或是烈日炎炎;还有长辈欠安,孩子染病……有多少事?多如牛毛!事有多细?碎若河沙!人生几十年,就像在不停地数着这些牛毛、沙粒。
这就是常人的生活,这就是芸芸众生的人生,一代又一代。
吾曾经很烦!但环顾四周,众人都是在这样过日子。吾慢慢懂得,这就是生活。烦生活,岂不是厌世么?人无不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希冀长寿而厌世,岂非南辕北辙!生命就是这样在无尽无休的“琐事”中延伸。欲长寿,就需心安理得于琐事。热爱生活、生命,就要从令人心烦的琐事中寻找意义和乐趣。想到这些,吾渐渐安于这样的生活了,尽管有人觉得吾胸无大志。
年过六旬,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似乎专职于琐事了,买莱、做饭、哄孩子,购物、求医、陪老伴。有时,吾感到累了,干了一辈子应该歇歇了。可过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吾已不惯过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干了几年,心情渐有变化,觉得自己不工作了,还能为他人做点事,并非毫无价值,颇得安慰。
前些日子,几位老友相聚,自然谈起工作、生活、人生。吾谈了一番自己的生活——凡人琐事,然后笑曰:“吾胸无大志,一事无成,诸位见笑了!”不想一友正色道:“溪子,此言差矣!汝知己成功的缘由否?”“吾谈不到成功,当然也就无缘由可言!”他又道:“在吾辈诸人中,汝算得不俗者。汝之所以能如此,得益于工作中不拒琐事,一步一个足印,积跬步而致千里;生活上安于琐事,知人情、甘清贫而不失平民本色。”吾忙曰:“老兄过奖了!”
也许是旁观者清吧!不知是否太自诩,细细想来,那位朋友之言,并非全无道理。古往今来,能叱咤风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立大功建伟业者,能有几多?亿万人群,芸芸众生罢了!一般所谓有成,无非是尽力做好一件件琐事,积小事而成“大事”,累琐事而就人生也!
生活就是这样。须发全白之后吾才明白,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从琐事中寻求乐趣,才算真正懂得了生活。人生,从结果看,也许是成就、业绩、辉煌;但观过程,乃无穷无尽的小事、琐事、平平淡淡。不能只仰望结果而不践过程,世上哪有无过程的结果呢!
人生就是这样,无止无休的琐事。成功者,不过善于积沙成山、集腋成裘、积跬步而致千里而已!
吾常告诫子女:勿拒小事,那是生活之海的点点滴滴;勿烦琐事,那是人生旋律的一个个音符。
第三篇:从绝望中敲开希望之门美文摘抄
18岁那年,从小就喜爱音乐和舞蹈的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大学艺术系,攻读声乐专业。父母是普通工人,家境不宽裕。学习期间,她总是尽可能多地兼职,以减轻家庭负担。20岁那年,她在一家旅行社兼职当导游,只有500元的底薪,却做得很认真。尽管苦不堪言,但也因此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
大学毕业前夕,有一天,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了,舍友们还在兴高采烈地叽叽喳喳。原来,一个同学探听到一家电视台公开招聘气象节目主持人,大家正跃跃欲试准备报名应聘呢!第二天,她们一起去应聘。谁知,那个同学记错了面试时间,当她们赶到电视台时,面试已经结束,考官们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完了,完了!”几个同学急得直踩脚,一个个脸上露出失落的神情。
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擦肩而过?不。不能!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她一个箭步冲上去,把主考官堵在电梯门口。请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也许,我就是你们最合适的人选!她言辞恳切,神情充满自信。考官们一下子愣住了。在与她对视了足足半分钟后,决定破例给她一次机会。结果。凭着清纯可人的外形气质和机敏过人的临场表现,她最终被电视台录用了。她没有想到,绝望之际,自己大胆得有点出格的举动,竟然开启了人生的一扇希望之门。
一年后,她毅然辞去在省电视台这个已经有点成绩的主持人工作,决定“北漂”,去寻找一片更广阔的天空。那是一段清苦且看不清未来的“漂”生活:在一个极其闭塞的社区,蹭着一个朋友的朋友的空房子: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每天靠拼命打工和四处兼职维持生计……即便是在这样对未来充满了绝望的日子,她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坚持参加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培训。她在潜心等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机会还是来了。一个极度闷热的午后,大雨突如其来,直至傍晚时分,整个北京城拥堵不堪。当从淋成“落汤鸡”的同学手里接过一张湿漉漉的报纸时,她眼前一亮,一则“中国气象局华风声像技术中心招聘启事”引起了她的注意。上面说,中央电视台10频道《今日气象》栏目改版,招聘天气预报主持人。
机会终于来了!她兴奋地跳了起来。但同学看后,沮丧地说:高兴什么呀,人家规定应聘者必须持有北京户口,你怎么去?她却不以为然,说,只要我们有真本事,他们是不会拒之门外的。去试试看。或许就是个机会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拨通了招聘处的电话。对方说:在这么多不符合招聘条件的应聘者中,你是第一个没有放弃和退却的人,我们接受你的报名!凭着扎实过硬的主持功底,她最终胜出,被录用了。她,又一次从绝望中,敲开了成功的希望之门。
她就是王蓝一,中央电视台一套《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她经常对朋友们说:“也许你不是最优秀的,但记住,你一定是唯一的。请不要轻易放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从兼职导游,到省台气象主持,从“北漂”一族,到央视美丽新主播,王蓝一两次勇“闯”电视台的求职经历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信心,不放弃,即使是没有希望的困境,也能找到希望的光芒。
第四篇:从自由女神像身上赚钱美文摘抄
1974年,美国政府向社会招标,希望有人来清理因为翻新自由女神像而产生的大堆废料,可始终没人来竞标。因为纽约在垃圾处理方面有严格规定,稍处理不好就会受到环保组织的指控,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
比尔是美国一家运输公司的总裁。当时,他正在西雅图谈生意,听说此事后,立刻飞回纽约去考察那些废料。他发现这些废料由各种废金属、木料、砖石和数吨泥沙组成,于是与政府签订了清理废料的合同。这个消息传开后,同行们都嘲笑他揽回了一个跟主业毫不相关且风险极大的生意。比尔不为所动,很快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然后把废金属运往冶炼厂,熔铸成了一个小型的自由女神像,再把这个自由女神像高价卖给收藏商;他又把木料运往家具公司,请他们加工成精美的家具后销往家具市场;至于那些砖石和泥土,他则联系上了一家打算填海造房的地产公司……
等到完工时进行清算,比尔居然赚了300万美元。
“不同的做法会让事物产生不同的价值,事实上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人的智慧,所以比尔能把废料也变成金子。”当时的《纽约时报》这样评论道。
第五篇:一不小心从善到恶美文摘抄
斯比尔先生是加拿大多伦多市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也是一位慈善家。
斯多莱是一名流浪汉,平时靠捡破烂度日。斯多莱衣着污秽,每晚蜷缩在酒店对面的商场屋檐下。
斯比尔先生注意到了斯多莱的窘境,心里溢满同情。一天,他找到斯多莱,把斯多莱请到自己的五星级酒店,安排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酒宴。
斯多莱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待遇,他感到仿佛是在做梦。别说吃,这些菜肴都是斯多莱第一次见到,他的眼都睁圆了,露出激动的光芒。
看着斯多莱狼吞虎咽的样子,斯比尔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耐心地等待斯多莱吃饱喝足后,斯比尔还安排斯多莱洗了澡,给他换了新西装,免费让他在五星级酒店里睡了一晚。在宽大、柔软的席梦思床上,斯多莱兴奋得一夜未睡。
第二天,斯比尔送给斯多莱1000加元。斯多莱千恩万谢地离开了。看着斯多莱的背影,斯比尔很高兴,他觉得自己给斯多莱带来了幸福和快乐。然而,从那以后,斯比尔从办公室宽大的玻璃窗看下去,那屋檐下再也见不到斯多莱的影子了。斯多莱流浪去哪里了呢?
这天,斯比尔突然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说有个叫斯多莱的人控告了他,要他马上来接受调查。斯比尔满腹狐疑,他从来没有做过违法犯罪的事,警察怎么会找上门来呢?
斯比尔忐忑不安地来到了警察局。警官乔克特严肃地说:“我们接到斯多莱的控告,是你诱惑斯多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请你配合,接受调查。”
斯比尔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后,他生气地大声申辩:“我这是在行善,我好心招待他,帮助他,他不感恩也就算了,却反咬一口,乔克特警官,你一定要替我伸张正义!”
乔克特警官说:“你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在帮助他人,但往深处看,你这是在引诱他人在犯罪。”
斯比尔申辩说:“我招待他时根本没有恶意,我是看他可怜,才让他在酒店享受一下。我的动机纯正。怎么和犯罪扯上关系呢?”
乔克特警官说:“斯多莱本是个流浪汉,靠捡破烂和乞讨维持生活,而你邀请他到酒店享受了一晚,还送钱给他。你的行为破坏了他原有的生活平衡,你不该让他享受他没有指望过的生活。你的生活标准,他是无法实现的。你给了他一点钱,然后把他推向社会,就不管不问了。斯多莱用光了你给他的钱后,他就走上了偷窃的道路。行善也是有区别的。你对斯多莱施加的这种行善,实际上是一种引诱,这种行善实在是一种变相的教唆。”
斯比尔先生被说得哑口无言,他愧疚地说:“我错了,我愿接受法律的公正判决。”
这起官司在西方国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此,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出台了一部法律:一切带有炫耀性的行善或引诱当事人,也是一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