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过失”中发现奥运冠军美文
有两位获得过奥运会冠军的体育明星,他们的运动成就,竟缘于他们各自人生的一次过失。
一位是丹麦的斯卡斯代尔。一天清晨,一位警察在哥本哈根大街上巡逻,突然发现一人骑着自行车向他飞速冲来。警察下意识地拿出测速仪,开始测定那人是否违反交通规则。那人浑然不觉,继续在大街上加速猛冲,车子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飞快地狂奔过来。
警察拿过测速仪一看,发现上面显示的速度已经超过了限定的速度,那人违规了。就在此时,警察意识到自己搞错了——原来,他测定的竟然是汽车的速度,也就是说,刚才那人骑自行车的速度超过了汽车。警察惊呆了,他有点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把自行车骑得像汽车一样快。他设法把那个骑自行车的人拦住,没想到,车手竟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警察把测速仪显示的速度亮给孩子看,指出孩子违反了交通规则,要进行罚款。警察让孩子把姓名和学校地址告诉他,否则要重罚。孩子告诉警察,他叫斯卡斯代尔,是哥本哈根一所学校的学生,因为赶着去上学,所以车子骑得快了点。警察笑着对他说:“原来你是个学生。那么,你先上学,以后我会同你联系。”
不久,斯卡斯代尔的学校收到一封来自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曾经培养了许多优秀自行车选手)的信。信中说,欢迎那个叫斯卡斯代尔的学生参加他们的俱乐部,他们将为他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着一张警察测定的斯卡斯代尔骑自行车的速度单。
在学校的鼓励下,斯卡斯代尔参加了自行车俱乐部。四年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的自行车赛冠军。接着,斯卡斯代尔又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赛冠军,这也是丹麦体育史上自行车运动项目的第一块奥运金牌。
与丹麦的斯卡斯代尔相类似的另一人,是美国的理查德·福斯伯里。福斯伯里11岁那年在家乡读小学,每周四节体育课,都有跳高练习。一次,体育老师让孩子们一个个排队跨越横杆。当体育老师点名叫到福斯伯里,要福斯伯里跨越横杆时,福斯伯里由于思想溜号,精神不集中,慌忙中出错了——他匆匆奔向横杆,结果是面向老师,背向横杆,一急之下,索性顺势就地腾起,奇迹般地越过了横杆,引起全场师生哄堂大笑。福斯伯里的体育老师不仅没有责备福斯伯里,反而马上为福斯伯里丈量出跨越横杆的高度——1。15米。他对福斯伯里因失误而发生的奇迹倍加赞赏。
之后,在体育老师的精心培养下,福斯伯里成了一位体育明星。16岁那年,福斯伯里以独特的“背越式”越过了1.60米。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最后一天,福斯伯里以2.24米的成绩为美国队夺得跳高金牌,成为万众瞩目的“世界飞人”。从此以后,“背越式跳高”便风靡国际田坛。
有人说,是当初的过失成就了斯卡斯代尔和福斯伯里,其实,真正成就他们的是那位警察和那位老师,是他们与人为善的胸怀,他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睿智、独到的眼光和富于联想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在“人才就是生产力”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多么需要多一些像那位警察和那位老师一样慧眼识才的人啊。
第二篇: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天台岗小学 杨华璐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陶行知的观点让我们同时联想到了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无边。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一、数学源于生活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都是数学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1、在备课时,都会创设一定的情景
数学教师在设计当天的备课内容时,都会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所以,我们在设计备课教案时必须融入生活的元素,例如:在教授百分数的意义时,我看到黄爱华老师利用的就是自己喝酒的例子,有三种酒:白酒酒精度58%,啤酒酒精度3.1%,绍兴黄酒的酒精度38%。如果黄老师不想在这次应酬中喝醉,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就来喝?
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容易回答,个个跃跃欲试,急于表达。一开课,就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2、从创设情景中适时提出关键问题,并适时作出总结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又是通过学生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刚才的这类问题孩子们肯定从生活中有很多的经验可以说明:
生:从这些百分数中很容易比较出白酒酒精的含量比较高的。因为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只要比较这三个百分数的分子就可以了。
生:我认为百分数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们的分母都是100,便于比较。从而老师立即问出:这个52%的分母100表示什么,分子52又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100表示100毫升。
生:不对!一瓶酒通常是500毫升。分母100表示把泸州老窖酒的总数量看成100份,分子52表示其中的纯酒精占52份,这样更容易理解。
之后老师总结:我赞成这位同学的看法。我们把不同的三种酒都看成100份,来比较每种酒中纯酒精占多少份,就很容易比较哪种酒比较厉害。同学们注意观察,在生活中,每种酒的标签上都标有表示这种酒的酒精度的百分数。这时,从一问一总结的情景下,孩子们对百分数的意义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数学植根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的思想遇到阻碍,无法前进时,生活的经验常常给我们以指引,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数学学习也是这样,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板书0.1与0.10两个小数)这两个小数看上去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生1: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十分位都相同。生2:0.10比0.1后面多了一个0。生3:0.1比0.10后面少了一个0。
师:这两个小数形式上很相似,他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猜猜看? 生4:一样大。生5:0.10大。
师:光猜想不说理由有时是很不可靠的。现在,有着相同观点的同学可以组织在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观点,如果你有充分理由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再想办法说服与你观点不同的同学。
小组1代表:我们是这样想的,0.1元是1角钱,0.10元是10分钱,也是1角钱,0.1元和0.10元相等,0.1与0.10也应该是一样大的。
小组2代表:0.1米是1分米,0.10米也是1分米,它们相等。(小组成员补充:也就是0.10与0.1相等)
小组3代表:原来我们认为10比1大,0.10就应该比0.1大,后来我们画了图知道了十个小格和一个大格是一样大的。0.10与0.1一样大。0.1和0.10为什么是一样大的?我们可以借助小数的意义用分数的知识来说明(即小组3的观点),但是小组1和小组2的同学借助生活中0.1元等于0.10元,0.1米等于0.10米的经验来说明,更容易触活小学生具体形象性特征的思维细胞,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生活让数学学习不再高深莫测。
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比如我们常见的商场打折问题,公园门票问题,打出租车问题等在数学的各类解决问题中都有这样的内容,很多都是要靠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加以思考过程的,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强调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多接触平时家里的开支,和买东西、卖东西的过程。而我在对于自己教学的班级也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生活实践的问题,比如:让孩子陪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东西,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外出旅行计算开支,让孩子清楚明白家里一个月的水、电、气的用量,从而计算开支的问题。在这样的总总措施下,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经历过的数学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有所顿悟。当然再来,我认为让学生记录数学日记也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例如,学生在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数学问题,通过记录日记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并且加以自己的一些想法,还可以记录下一些从家长和老师询问后的结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印象应该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会更为深刻。
所以,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数学就如同水失去了源泉一般,更如同水失去了动力一般,最终变成一潭死水。只有在基于生活的基础上的学习和运动数学,才能使它焕发生机,长出更多更新的枝叶,开出更美丽的数学之花!
第三篇: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林雪莲
很快,又到了讲授习作《春天的发现》了。一直以来,班上的小朋友在习作方面总是不尽人意,他们要不就是“脑中没材”,要不就是“心中没词”。写作难一直都是他们的心声。
我知道,学生写不好文章,这跟我平常的引导是很有关系的。
这堂习作课怎样才能上好呢?我知道写景的文章,就靠凭空的想像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学校那一大片的操场,我怎么想不起来呢!干脆转移阵地,带学生下去,让他们身临其境,就地取材吧!第二天,我把这消息告诉他们是,他们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且显得迫不及待了。我首先出示了观察要求: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接着我把他们引到了操场。学生三五成群的四散开去,我在周围观察他们的收获。有的学生就地坐在了跑道两旁举目四望,笔尖也同时在他手上快速的转动着;有的选择了升旗台,从高处观察;有的干脆躺在舒服的草地上与操场来了个“亲密接触”。总之,不管是谁,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不到二十分钟,就连平常写作写得最慢的同学,他手中的纪录也已经写了大半页纸了!
半小时后,我集中全体同学,坐在了操场中央,让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发现。这时候,“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高举起小手,争着要将自己的收获说出来。交流的过程不时涌现了许多形象、优美的词语: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翩翩起舞、绿海洋、绿毯子、绿衣裳、魔术师、舞蹈家、伸懒腰、洗澡等等。一些平常很少见创意表达出现了:在泥土中沉睡已久的小草正在破土而出。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而小鸟就在旁边唱着动听的歌儿,蝴蝶也赶来凑热闹,它在空中拍动着自己那雪白的翅膀,好
象在为它们鼓掌呢„„
我在一旁听得陶醉不已,惊讶于小朋友的观察能够如此仔细,表达能够如此的贴切和生动,同时对以往没有发现他们这一能力而感到非常惭愧。当我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时,同学们非常地激动,写作在这一刻中变得如此的顺理成章。后来孩子们
交上来的佳作,再次印证了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教育家波莉亚说得没有错: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身去感受,才能有所发现,这是写作中积累材料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为后来的感悟做好铺垫。老师如果能在学生的发现中做进一步地引导,那么学生心中的感悟便会变成笔尖的文字,写起来
就会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次户外写作的尝试,我自己也上了宝贵的一课。
第四篇:从平凡中发现美
随笔
杨华
女 36岁
泗安中心小学
***
从平凡中发现美
美,在生活中。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品味。美,无处不在,而我们时常没有发现它。如果你在生活中,发现了美,那么你的每一天,都会去寻找、去发现一个美好的事物,直到形成一种习惯。
我经常发现在我家前面的广场上,一位大爷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大娘,在广场上散步。大爷几乎每天都要这样做,早已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大爷推着轮椅,大娘一脸的欣慰而又带着一丝歉意的表情坐在轮椅上,大爷对大娘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春天,春暖花开,万紫千红。大爷会对大娘进行精心打扮,来配上这美丽的季节;夏天,烈日当空,太阳炙烤着大地,大爷会带上一块毛巾和一把小扇子,还给轮椅装上一把大伞,用它们为大娘去热。
秋天,是他们最喜欢的季节了。傍晚的时候,大爷推着轮椅,大娘一脸的欣慰而又带着一丝歉意的表情坐在轮椅上。秋天,似乎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美丽而又朴素的背景,映衬着这对老人深厚的感情。那金色的落叶,犹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种意境,衬托着老人之间朴素的情感!我自愧才学不够高深,无法淋漓尽致的将这仙境般的感觉呈现给大家。这样的意境,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完美地告诉别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远远看见大爷推着轮椅,大娘一脸欣慰而又带着一丝歉意的表情坐在轮椅上,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这画其实并不豪华,也未加修饰,它将大爷和大娘的真实生活融入到画中。或许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旁人所想的,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一幅看似平常的画,却体现了这对老人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的情感!
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着美,我们要留心观察,才能发现美。
第五篇:从平凡生活中发现新闻素材
很多基层通讯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尽管勤奋努力,挑灯夜战赶出来的稿件却难以见报。这是为什么呢?想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作者自身新闻采写专业方面的素养问题及实际采访经验的问题,也有新闻写作技巧的问题。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两个通讯员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甲通讯员的稿件被编辑选中了,乙通讯员的稿件却“石沉大海”。我想这成败的关键,多半在于作者有没有选取好适当的报道角度。作为一名工商基层通讯员,笔者有一些采写新闻稿件的体会,写出来与广大基层通讯员共同探讨,权作抛砖引玉。
一、多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报道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要看到别人未看到或看到了不理解、理解了印象不深刻的东西。惟其如此,方能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新闻。
一些有经验的编辑、记者告诉我们,新闻线索的获取没有定式,所见所闻,切身感受,通常被认作获取新闻线索的基本途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认真挖掘,就有可能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譬如去年2月,我听邻居闲聊,说是几个小偷撬开某居民新安的防盗门入室行窃,事后失主找到卖防盗门的商家索赔,商家竟置之不理。我当即料定,此事如果属实,可以写成一篇百姓维权的新闻。于是我追踪调查,结果写了一篇题为《防盗门被撬蚀财,经销商岂能不管》的稿件,先后被《市场与消费报》和《中国工商报》采用。
写新闻的人要有一双鹰的眼睛,一双兔子的耳朵,一只猎犬的鼻子。这就是新闻学上讲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善于发现与鉴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事实必须具有特色,因为只有具有特色的东西才会吸引人。基层通讯员要着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素材。
二、写新闻报道要讲究时效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现已开始朝着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事件报道给读者。
讲究新闻的时效,忌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类模糊词语。基层通讯员往往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因此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地采写新闻,报道新闻。
讲究时效观念,除了讲求时间性、时新性,还要看准媒体当前的报道重点,即讲求时宜性。但凡有经验的通讯员都能做到这一点。《市场与消费报》去年3月初开辟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我发现后,很快写了一篇题为《嘉陵党员先进性教育目标明确》的稿件,该报3月8日第三版就给发表了。
三、搞好新闻报道工作还要突出一个“新”字,包括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等。
应当说,宣传好工商干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及时把每天发生的鲜活新闻报道给读者,是广大基层通讯员的责任。但有的稿件罗列现象,拼凑数据,分析问题浅尝辄止,其结果往往被编者“打入另册”,做了无用功。我们应当努力避免这类虽符合报道要求但又不能见报的“大路货”。克服的办法是既要抓“深度”,又要抓“新度”。抓“新”,围绕焦点、重点、热点、亮点来选材,反映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个私业主,他们当前最希望政府出台什么政策,希望工商部门帮助解决什么困难;比如基层工商所,他们在经检办案中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在工作、生活中有哪些苦恼与困惑等等。抓“深”,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写出新鲜的、有新意、有特色的报道来。
四、熟悉工商法律法规,注重新闻实践的积累,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必备条件。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时见个别媒体有工商干部上路执法、某工商局对某人做出“处罚金×元”行政处罚决定的报道。这种现象说明,不懂相关法规,不仅给读者带来误导,而且损害了工商系统的形象。作为基层通讯员应当知道,法律并没有赋予工商部门单独上路执法的权利;而“罚金”是一种刑罚手段,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应为“罚款”。由此可见,学习学习再学习,多么的重要。
积极参与新闻实践,注意积累经验,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基层通讯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年来,我除了积极采写新闻,还特别注意将报刊发表出来的文章与自己的原稿进行对比,哪怕只改动了一句话,几个标点,我也不放过,从而汲取编者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事实上,文章不厌百回改,基层通讯员见报的文章编辑只字未改的情况恐怕并不多见。
五、提高稿件采用率没有诀窍,但改变文风追求新闻的鲜活、生动,让读者耐看,也是媒体的基本要求。
当下的新闻,似乎都有一定“套路”,只要我们多读些报刊上的“本报讯”,就逐渐会掌握要领。写人物通讯,要特别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多一些描写,少一些议论。譬如我发表在《市场与消费报》上的《榜样的力量》,就采用了报告文学的手法,全文捕捉了南充市工商局局长潘琪文的大量细节,并运用人物对话,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行文至此,倘要我再说点别的什么“诀窍”,那我只能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