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电脑验光中可以发现的视功能问题
从电脑验光中可以发现的视功能问题
我们先看看电脑验光的特点:
对散光的度数和轴向比较精确
球镜的结果受到调节的影响较大,精确度差。
电脑验光时,检查者要注意引导语言,如:“现在你在路的尽头看到一幢房子,请仔细盯着房子看,不要看路,想象着房子在路的尽头。”这样才能让患者的调节尽量放松下来。
(我们曾经试过,如果特意让患者盯着近处的路面看,验光结果常常过矫正!)如果不注意给患者合适的语言引导,常常造成近视过矫正。
操作电脑验光过程中,注意一下现象:
1.3次电脑验光的结果球镜相差50度以上时,说明患者可能存在调节方面的问题,在视功能检查时可重点做调节方面的检查。
2.如果电脑验光时发现散光的度数和轴向不稳定,变化比较大,给配镜处方时就要注意减少一些散光,以等效球镜度代替。
3.注意每次测量时患者瞳孔的变化,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瞳孔变化快,说明其调节灵活度好(多见于小孩或年轻人);反之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瞳孔变化慢,说明可能调节灵活度差,或调节迟钝,调节力差。在后面的视功能检查时可重点检查。
4.结合视力检查的结果看:如果裸眼视力不太差,如0.5,但电脑验光结果为-0.75D(表现为相对较高的度数),说明可能有调节痉挛、假性近视的情况存在。
5.嘱患者盯着电脑验光的视标(房子)看时,如果发现角膜中心反光点不在正中央,说明其kappa角比较大,在做渐变镜时要注意,大的kappa角容易造成瞳距测量误差。
第二篇: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和验光配镜
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和验光配镜 验光配镜必须检查视力,这一点配镜者都知道。多年前配镜者均习惯于查单眼视觉,而能够查双眼视觉的眼镜店也是为数不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早已不能满足只查单眼视觉了。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单眼视觉是两维平面视觉,而双眼视觉是三维立体视觉,是人类的高级视觉功能。有了正常的双眼视觉,人类才可以更好地学习,从事较为精细的工作,正确地判断物体的距离、大小、位置、方向以及自身与客观环境之间的位置关系。双眼视觉必须建立在单眼视觉的基础之上,但它们之间却又有着质的不同。当然,只能检查单眼视觉的眼镜店与能够检查双眼视觉的眼镜店相比,其专业水平和配镜质量,应该说也是有质的不同。双眼单视的概念
正常的双眼视觉是指一个外界物体的物像,分别落在双眼的黄斑部或其它对应点上,同时产生神经冲动,并由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视中枢,视中枢把来自两眼的神经冲动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觉的单一物像。因此虽然是双眼视物,最后形成的是单一物像。所以通常把正常的双眼视觉称之为双眼单视。双眼视的分级
双眼单视分为三级,即一级同时视、二级融合视、三级立体视。
2.1 一级同时视
同时视的意思是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虽然是同时接受,但并不指两眼同时接受的物像能完全融合成一个物像。两眼同时视是双眼单视的起码条件。至于看的方式和结果可能各异。如果被检者双眼单视功能正常,不仅是两眼能同时看同一物体,而且两眼的物像都落在黄斑部,传入大脑被感觉成一个物像。但如果有眼位偏斜情况,则外界物像将落在两眼的非对应点上(健眼落在黄斑区,患眼落在黄斑外视网膜上一点),感觉到的将是两个物像,即复视。如患者已产生异常视网膜对应则无复视感觉,在同时视检查中要了解抑制和视网膜对应状态。不发生抑制是同时视检查的主体。
2.2 二级融合视
在双眼同时视的基础上,大脑中枢将落于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物像的视功能称为融合视功能。融合视为一种通过大脑高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引起反射的条件是落在视网膜上的两个物像,此物像传入视中枢引起传出神经兴奋到达眼外肌以协调两眼球的位置。因此融合功能有两种成分:在融像中,有为了融合双眼视网膜物像而单视的感觉性融像和为了实现感觉性融像而调整双眼的眼位维持单视而进行的运动性融像。
2.3 三级立体视
立体视是在具备以上两级视功能的基础上,较为独立的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的视觉功能,是双眼的调节与集合在视中枢指令下的更为高一层次的生理功能。在双眼注视时,虽然两眼能同时注视一个物体,但由于两眼间有一定距离,所以两眼所见的物体位置不是完全一致的,从而使所见物体存在微小差异,我们称之为视差。由于视差的原因,两个物像传递到大脑后,通过视皮质的活动就差生了上
下、左右、前双眼单视功能异常的情况
双眼单视功能异常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发育过程中未能形成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另一类则是已形成的双眼单视功能受到破坏。影响双眼单视功能有多种因素,比较常见的原因有:①较大的屈光参差致使两眼物像的大小及清晰度悬殊太大而无法形成双眼单视。②由于某些眼病致使双眼视力相差太大。③调节和辐辏比例异常引起斜视或者是一条或几条眼外肌异常致使眼球不能协调运动而形成斜视,由于斜视造成无法同时视或者无法融合。④神经衰弱患者受到外界刺激时亦有可能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形成。验光配镜和双眼单视功能
新生儿出生时双眼视觉处于原始状态,黄斑中心凹的功能和周边的视网膜功能相似,敏感度很低,仅有光的感觉,两眼球之间的协调运动处于萌芽状态,只是通过与生俱来的低级中枢的无条件反射活动来维持两眼最基本的同向和异向运动。此种眼球运动与视力暂时无关,即属于一种无目的的注视活动及无目的的眼球运动。出生后受环境的影响,正常发育逐渐完成。随着视觉的日益发育,黄斑也逐渐发育完善。外来的视觉信号,频繁地输入大脑中枢,在形成高一级的视觉功能的过程中,还伴有组织结构的迅速发育。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巩固的视觉反射,矫正性融合反射及心理视觉反射等逐步从低级的单视发展到高级的双眼单视功能。由于双眼视觉是一种非常精细复杂的生理机制,所以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容易遭到破坏而产生紊乱。这种紊乱有的发生于先天或生后早期,有的发生于成年。作为一名合格的验光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幼儿形成正常的双眼视功能,使已形成的双眼单视功能不受到破坏。要知道如果没有一级同时视功能则必有一只眼睛的功能受到抑制成为废用性弱视进而成为外斜视;如果没有二级融合功能则将出现复视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如果没有三级立体视功能则将影响驾驶安全无法进行精密工作。而这些功能的缺失有时就是验光配镜造成的,因此验光师必须熟悉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和方法。
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同视机、综合验光仪、红玻片、4△基底朝外的三棱镜、线状镜、深度觉计、四孔灯、立体视觉检查图等,笔者根据国内眼镜行业的现实情况,摸索出手持四孔灯和立体视觉图联合使用的方法。不仅设备价格十分低廉,尤其是独特的检查效果能成为配镜处方的明确指针,现介绍如下。
手持四孔灯结构和手电筒相似,在面板上有呈菱形排列的4个圆孔,圆孔镶有红绿色镜片,最上方一圆孔为红色。中间两旁各有一圆孔为绿色,另有一副与面板上红绿色互为补色的红绿眼镜。
检查时,被检查者手持红绿眼镜放在眼前,按惯例右眼前放红色,左眼前放绿色,检查者手持四孔灯,面向被检者。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开亮四孔灯询问被检者所见的图形,如果被检者诉能同时看见红绿两种颜色,说明两眼在同时使用,证明有一级同时视功能。四孔灯下的一个白色圆孔,无论看成什么颜色(红、绿、白、黄、半边红、半边绿均可)只要是看成一个圆孔,即总共看见四孔,即说明两眼分别看到的白色圆孔被融合成了一个圆孔,即说明有二级融合功能。如只能看见一种颜色,即说明有一只眼的视功能受到了抑制未能使用(看不见红色为右眼受到了抑制,看不见绿色为左眼受到了抑制)即无一级同时视功能。如果看见5个圆孔即下面的一个圆孔看成了2个圆孔,即为有一级同时视功能但无二级融合视功能。如果有二级融合视功能,即可看双眼立体视觉检查
图,进入立体视功能检查。根据所见图形记录立体视的锐敏度,从而对立体视功能情况进行判断。四孔灯检查应同时记录检查距离,根据检查距离查附表,即可知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角大小,从而判断视网膜上的抑制部位。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7岁。原镜:右4.3-1.0 DS=4.7,左4.0-4.0 DS=5.0,屈光参差3.0 D,四孔灯试验无一级功能。调整后:右4.3-1.75 DS=5.0,左4.0-3.评:此例原镜的验光师不知何故把右眼视力只矫正到4.7造成两眼视力相差较大,无一级同时视功能。在给予简单的调整后就有了双眼单视功能。此例是由于验光师的错误人为地破坏了双眼单视功能,而且由于此例才7岁,如果不予以及时纠正,有可能形成弱视。
例2,患者,男,14岁。2003年8月24日检查:右4.1-2.0 DS/-2.0 DCA180=5.0,左4.0-8.0 DS=4.9。屈光参差5.0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1m)。2003年10月1日检查:右4.1-2.0 DS/-2.0 DCA180=5.0,左4.0-8.0 DS=5.0。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
点评:此例虽屈光参差5D,但四孔灯试验在1m远处有二级功能,因此可以配,事实证明1个多月后,不但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从1m远延长到5m远。说明黄斑中心凹的抑制已被解除,而且左眼视力也从4.9升到5.0。
例3,患者,男,6岁。原镜:右-9.0 DS/-2.0 DSA180=4.7,左-5.0 DS=4.9。屈光参差5.0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调整后:右-10.0 DS/-2.0 DCA180=4.9,左-5.0 DS=4.9。屈光参差6.0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
点评:此例原镜屈光参差已达5.0D,但视力不平衡,调节不平衡,调整后虽屈光参差达6.0D,因四孔灯试验证明有二级功能因此可以大胆地配镜,调整后因视力、调节均已平衡,配戴会舒适得多。
例4,患者,女,18岁。因视力较差就诊,3岁时因“对眼”在医院就诊,戴眼镜后“对眼”消失。9年后取下眼镜,一直未做过双眼单视功能检查。2004年9月15日检查:裸眼视力:右眼5.1,左眼4.9。四孔灯检查二级功能(2m),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无立体视。配镜:右5.1--0= 5.0-,左4.9+4.0 DS= 5.0-。四孔灯检查二级功能(5m)。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示教图时隐时现,显示立体视功能较差。2004年9月26日复查:自诉刚开始戴镜时,左眼感觉很不舒服,戴镜2天后,取下眼镜感觉左眼好像不是自己的,必须戴镜才感觉舒服。立体视觉图检查已可稳定清晰看见示教图。
点评:此例双眼单独检查时裸眼视力均较好,因左眼有+4.0DS的远视。当双眼同时使用时因大脑下达调节指令时双眼是一致的,因此双眼调节不能平衡,故必有一眼视力较差,造成双眼单视功能不正常。左眼给予+4.0DS的矫正后,双眼调节平衡,故双眼单视功能开始正常。此例说明裸眼视力好并不一定双眼视功能正常,进一步说明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重要性。
例5,患者,女,15岁。2003年8月24日检查:右4.1-2.0 DS/-2.0 DCA180=5.0,左4.0-8.0 DS=4.9。屈光参差5.0 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1m),立体视检查图检查无立体视。2003年10月10日检查:右-2.0 DS/-2.0 DCA180=5.0,左-8.0 DS=5.0。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立体视检查图检查,立体视100s。2004年5月4日检查:右4.1-2.5 DS/-2.0 DCA180=5.0,左-8.0 DS=4.9。立体视检查图检查,立体视60s。
点评:本例虽有5.0D的屈光参差,但在四孔灯检查的指导下给予足度矫正,戴镜6个月后由无立体视变成了正常立体视。75 DS=5.0。屈光参差2.0 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后三维图像的立体视。例6,患者,男,7岁。2年前发现视力差,诊断为弱视。2002年8月10日查原镜:右-4.0DS/-1.5 DCA180=4.1,左-0.5 DS/+1.0DCA90=4.5。屈光参差4.5D,四孔灯试验无一级功能。2002年8月14日1%阿托品散瞳3天后检查:右4.0-8.0 DS/-0.75 DCA=4.5,左4.4-0.5 DS/-3.5 DCA180=4.6。屈光参差6.125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2003年2月26日,右-9.75DS/-0.75 DCA180=4.9,左-1.25DS/-3.5 DCA180=4.9。屈光参差7.125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2005年8月15日检查:右-11.50DS/-1.50DCA180 =5.1-,左-6.0 DS/-3.5 DCA180= 5.1。屈光参差4.5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
点评:此例较为典型,在前两年的弱视治疗中由于受屈光参差不能太大的影响,没有查双眼单视功能指导配镜处方,配镜不能到位,所以疗效较差,以后在四孔灯检查双眼单视功能的指导下,虽屈光参差达7.125D,也敢于处方,最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什么叫双眼单视功能以及手持四孔灯+立体视觉检查图联合使用的检查方法,并举实例说明了它在验光配镜中的应用,也同时说明了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在验光配镜中的重要作用。讨论
到目前为止很多眼科文献仍认为四孔灯检查法比较粗糙,不少文献称四孔灯5m距离投射角为2°,33cm距离投射角为6°。但根据笔者的计算,以陕西华亚视光研究所研制的四孔灯为例,手持式者在5 m远处投射为24′视角,30cm处则为6°40′视角;壁挂式者在5m远处投射角为1°16′视角,在30cm处则为19°6′视角。这与不少文献的说法相差甚远。估计是这些学者实际应用四孔灯较少,又没有认真计算的缘故。从笔者的计算和实际应用情况看,四孔灯检查并不粗糙。
有学者认为综合验光仪已具备四孔灯检查功能,似乎没有必要再推广手持四孔灯检查。笔者认为综合验光仪不仅价位较高,使用技术条件相较高以外。关键是幼小儿童配合检查比较困难。而幼小儿童的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尤为重要。另外手持四孔灯可以非常灵活地改变检查距离,改变在视网膜上投射角的大小,对视网膜上的抑制部位进行定位检查,这一点是综合验光仪上难以做到的。
四孔灯检查在确定主眼时又有其独特之处,目前验光配镜已很强调对于主眼的确定,但通常确定主眼的方法多限于确定远用主眼,而事实上很多人的远用主眼和近用主眼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四孔灯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在不同距离的主眼。综上所述,手持四孔灯检查法,价廉物美,操作简便,很适用于我国眼镜行业的现状。
例6,患者,男,7岁。2年前发现视力差,诊断为弱视。2002年8月10日查原镜:右-4.0DS/-1.5 DCA180=4.1,左-0.5 DS/+1.0DCA90=4.5。屈光参差4.5D,四孔灯试验无一级功能。2002年8月14日1%阿托品散瞳3天后检查:右4.0-8.0 DS/-0.75 DCA=4.5,左4.4-0.5 DS/-3.5 DCA180=4.6。屈光参差6.125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2003年2月26日,右-9.75DS/-0.75 DCA180=4.9,左-1.25DS/-3.5 DCA180=4.9。屈光参差7.125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2005年8月15日检查:右-11.50DS/-1.50DCA180 =5.1-,左-6.0 DS/-3.5 DCA180= 5.1。
屈光参差4.5D,四孔灯试验二级功能(5m)。
点评:此例较为典型,在前两年的弱视治疗中由于受屈光参差不能太大的影响,没有查双眼单视功能指导配镜处方,配镜不能到位,所以疗效较差,以后在四孔灯检查双眼单视功能的指导下,虽屈光参差达7.125D,也敢于处方,最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什么叫双眼单视功能以及手持四孔灯+立体视觉检查图联合使用的检查方法,并举实例说明了它在验光配镜中的应用,也同时说明了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在验光配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天台岗小学 杨华璐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陶行知的观点让我们同时联想到了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无边。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一、数学源于生活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都是数学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1、在备课时,都会创设一定的情景
数学教师在设计当天的备课内容时,都会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所以,我们在设计备课教案时必须融入生活的元素,例如:在教授百分数的意义时,我看到黄爱华老师利用的就是自己喝酒的例子,有三种酒:白酒酒精度58%,啤酒酒精度3.1%,绍兴黄酒的酒精度38%。如果黄老师不想在这次应酬中喝醉,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就来喝?
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容易回答,个个跃跃欲试,急于表达。一开课,就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2、从创设情景中适时提出关键问题,并适时作出总结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又是通过学生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刚才的这类问题孩子们肯定从生活中有很多的经验可以说明:
生:从这些百分数中很容易比较出白酒酒精的含量比较高的。因为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只要比较这三个百分数的分子就可以了。
生:我认为百分数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们的分母都是100,便于比较。从而老师立即问出:这个52%的分母100表示什么,分子52又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100表示100毫升。
生:不对!一瓶酒通常是500毫升。分母100表示把泸州老窖酒的总数量看成100份,分子52表示其中的纯酒精占52份,这样更容易理解。
之后老师总结:我赞成这位同学的看法。我们把不同的三种酒都看成100份,来比较每种酒中纯酒精占多少份,就很容易比较哪种酒比较厉害。同学们注意观察,在生活中,每种酒的标签上都标有表示这种酒的酒精度的百分数。这时,从一问一总结的情景下,孩子们对百分数的意义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数学植根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的思想遇到阻碍,无法前进时,生活的经验常常给我们以指引,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数学学习也是这样,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板书0.1与0.10两个小数)这两个小数看上去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生1: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十分位都相同。生2:0.10比0.1后面多了一个0。生3:0.1比0.10后面少了一个0。
师:这两个小数形式上很相似,他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猜猜看? 生4:一样大。生5:0.10大。
师:光猜想不说理由有时是很不可靠的。现在,有着相同观点的同学可以组织在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观点,如果你有充分理由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再想办法说服与你观点不同的同学。
小组1代表:我们是这样想的,0.1元是1角钱,0.10元是10分钱,也是1角钱,0.1元和0.10元相等,0.1与0.10也应该是一样大的。
小组2代表:0.1米是1分米,0.10米也是1分米,它们相等。(小组成员补充:也就是0.10与0.1相等)
小组3代表:原来我们认为10比1大,0.10就应该比0.1大,后来我们画了图知道了十个小格和一个大格是一样大的。0.10与0.1一样大。0.1和0.10为什么是一样大的?我们可以借助小数的意义用分数的知识来说明(即小组3的观点),但是小组1和小组2的同学借助生活中0.1元等于0.10元,0.1米等于0.10米的经验来说明,更容易触活小学生具体形象性特征的思维细胞,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生活让数学学习不再高深莫测。
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比如我们常见的商场打折问题,公园门票问题,打出租车问题等在数学的各类解决问题中都有这样的内容,很多都是要靠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加以思考过程的,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强调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多接触平时家里的开支,和买东西、卖东西的过程。而我在对于自己教学的班级也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生活实践的问题,比如:让孩子陪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东西,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外出旅行计算开支,让孩子清楚明白家里一个月的水、电、气的用量,从而计算开支的问题。在这样的总总措施下,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经历过的数学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有所顿悟。当然再来,我认为让学生记录数学日记也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例如,学生在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数学问题,通过记录日记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并且加以自己的一些想法,还可以记录下一些从家长和老师询问后的结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印象应该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会更为深刻。
所以,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数学就如同水失去了源泉一般,更如同水失去了动力一般,最终变成一潭死水。只有在基于生活的基础上的学习和运动数学,才能使它焕发生机,长出更多更新的枝叶,开出更美丽的数学之花!
第四篇: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林雪莲
很快,又到了讲授习作《春天的发现》了。一直以来,班上的小朋友在习作方面总是不尽人意,他们要不就是“脑中没材”,要不就是“心中没词”。写作难一直都是他们的心声。
我知道,学生写不好文章,这跟我平常的引导是很有关系的。
这堂习作课怎样才能上好呢?我知道写景的文章,就靠凭空的想像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学校那一大片的操场,我怎么想不起来呢!干脆转移阵地,带学生下去,让他们身临其境,就地取材吧!第二天,我把这消息告诉他们是,他们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且显得迫不及待了。我首先出示了观察要求: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接着我把他们引到了操场。学生三五成群的四散开去,我在周围观察他们的收获。有的学生就地坐在了跑道两旁举目四望,笔尖也同时在他手上快速的转动着;有的选择了升旗台,从高处观察;有的干脆躺在舒服的草地上与操场来了个“亲密接触”。总之,不管是谁,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不到二十分钟,就连平常写作写得最慢的同学,他手中的纪录也已经写了大半页纸了!
半小时后,我集中全体同学,坐在了操场中央,让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发现。这时候,“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高举起小手,争着要将自己的收获说出来。交流的过程不时涌现了许多形象、优美的词语: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翩翩起舞、绿海洋、绿毯子、绿衣裳、魔术师、舞蹈家、伸懒腰、洗澡等等。一些平常很少见创意表达出现了:在泥土中沉睡已久的小草正在破土而出。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而小鸟就在旁边唱着动听的歌儿,蝴蝶也赶来凑热闹,它在空中拍动着自己那雪白的翅膀,好
象在为它们鼓掌呢„„
我在一旁听得陶醉不已,惊讶于小朋友的观察能够如此仔细,表达能够如此的贴切和生动,同时对以往没有发现他们这一能力而感到非常惭愧。当我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时,同学们非常地激动,写作在这一刻中变得如此的顺理成章。后来孩子们
交上来的佳作,再次印证了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教育家波莉亚说得没有错: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身去感受,才能有所发现,这是写作中积累材料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为后来的感悟做好铺垫。老师如果能在学生的发现中做进一步地引导,那么学生心中的感悟便会变成笔尖的文字,写起来
就会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次户外写作的尝试,我自己也上了宝贵的一课。
第五篇:从平凡中发现美
随笔
杨华
女 36岁
泗安中心小学
***
从平凡中发现美
美,在生活中。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品味。美,无处不在,而我们时常没有发现它。如果你在生活中,发现了美,那么你的每一天,都会去寻找、去发现一个美好的事物,直到形成一种习惯。
我经常发现在我家前面的广场上,一位大爷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大娘,在广场上散步。大爷几乎每天都要这样做,早已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大爷推着轮椅,大娘一脸的欣慰而又带着一丝歉意的表情坐在轮椅上,大爷对大娘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春天,春暖花开,万紫千红。大爷会对大娘进行精心打扮,来配上这美丽的季节;夏天,烈日当空,太阳炙烤着大地,大爷会带上一块毛巾和一把小扇子,还给轮椅装上一把大伞,用它们为大娘去热。
秋天,是他们最喜欢的季节了。傍晚的时候,大爷推着轮椅,大娘一脸的欣慰而又带着一丝歉意的表情坐在轮椅上。秋天,似乎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美丽而又朴素的背景,映衬着这对老人深厚的感情。那金色的落叶,犹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种意境,衬托着老人之间朴素的情感!我自愧才学不够高深,无法淋漓尽致的将这仙境般的感觉呈现给大家。这样的意境,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完美地告诉别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远远看见大爷推着轮椅,大娘一脸欣慰而又带着一丝歉意的表情坐在轮椅上,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这画其实并不豪华,也未加修饰,它将大爷和大娘的真实生活融入到画中。或许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旁人所想的,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一幅看似平常的画,却体现了这对老人之间不可磨灭的深厚的情感!
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着美,我们要留心观察,才能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