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论文》。

第一篇: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论文

摘要: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论”和“相对论”:(1)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存在两种不同质的阶段。义务教育现阶段的差距是其历史上形成的差距的延续;在其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中,客观原因是主要的;在客观原因中,经济差距、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又是造成义务教育差距的决定性因素。(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重心在发展,要在实现“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承认“动态均衡”的存在。

当我国在 20 世纪末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的战略目标后,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媒体舆论相结合并对国家政策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科学地分析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问题,对国家制定正确、可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政策十分重要,对引导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也十分重要。

一、关于分析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方法论

在调查和论证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时,既可以应用整体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也可以应用抽样或个案等调查方法,还可以援用国际上通行的反映人们生活水平及其差距的分析方法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不可否认,这些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但是,方法不等于方法论。当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忽略了科学方法论的支撑时,即使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其研究结果或结论仍有可能存在偏差甚至严重的错误。

研究与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就是唯物辩证法。

(一)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差距的现象及其本质

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中,目前存在着区域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学校之间的差距。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够直接观察到并切身感受到此现象。对上述差距进行研究,仅仅较为细致、精确地描述存在差距的现象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还必须分析此现象的本质。

如果将 20 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普九”作为一个临界点,那么我国义务教育在质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 20 世纪后期,我国的义务教育就存在着差距,但那时的差距在质上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失学人口,尤其是初中阶段失学人口,也就是“普及”与“未普及”的矛盾。进入 21 世纪,我国的义务教育仍存在着差距,如占全国总人口约 10 %的地区至今尚未实现基本“普九”的目标。如果将此类尚未“普九”的地区与全国大多数已实现“普九”目标及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比较,可以说目前少数地区的义务教育状况与全国大多数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但这决不是全国的普遍状态。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绝大多数人口的角度看,目前的差距在质上已经不是“普及”与“未普及”的矛盾,而是如何巩固“普九”成果与提高“普九”水平的矛盾,是其发展水平高与低、快与慢的矛盾。因此,尽管在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义务教育都存在差距,但它们是完全不同质的差距。不同质的差距根本不存在可比性,所以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义务教育不同质的差距进行比较,是不能断言目前的差距比以往更大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在研究中就不能公正评价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就不能公正评价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之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会无意或故意地混淆义务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差距在质上的根本区别,误导理论研究与舆论,甚至误导公众对我国义务教育形势的判断。

也许人们关注的主要是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高与低、快与慢的差距是否在扩大,即同质的差距问题。但是,既然是同质的差距,那么此类差距的产生一定存在特定的、与以往不同的原因,因而只能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对策。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差距的因果关系分析

在理论研究中,仅仅指出差距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溯其原因,而且需要对其原因进行正确的判断。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差距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1.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延续关系

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在现实上的差距,是其在历史上的差距的延续,其中的影响因素也部分地由历史延续到现实之中。从历史角度看,尽管我国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教育发展在古代就存在着差距。在古代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重视教育的理念较为浓厚、稳定,文化繁荣,各级教育设施较多。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近代教育发展的重心开始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在中华民国阶段,虽然大力推进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但教育发展较好、较快的仍多集中在经济富庶的地区和城镇。这种非均衡状态在建国以后虽然得到很大改变,但仍不同程度地延续下来,因而使一些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缺少历史基础,客观上造成义务教育目前的非均衡状态。

因此,在分析义务教育目前的差距时,不应忽略其历史因素所起的作用,不能割断历史因素的延续。正如任何对现实与未来不利的历史积淀都需要在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步改变、祛除一样,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利的历史因素也需要在其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步改变和祛除,同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因素也需要逐步形成。于是,尽管我们必须“只争朝夕”,但也必须认真地意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2.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辩证关系

从客观角度看,造成我国义务教育目前差距的现实原因主要有:(1)自然地理因素。在山区、牧区以及广袤的高寒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密度小,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居住地极为分散,使义务教育学校难以形成适度规模,增加了教育成本。(2)人口迁移因素。上述地区的居住人口多为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以及人权因素等使他们难以集体迁移到其他地区,也难以根据劳动力的市场调节而实现个人的区域流动。此外,庞大的农业人口携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城镇间流动,一方面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缩小或生源不稳定、布局调整困难,并由此严重影响教育成本,另一方面造成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诸多困难。同时,农村留驻人口和流动农业人口的“超生”又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压力。(3)经济及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虽然可以避免“平调”的平均主义,但它在客观上造成各行政区划之间公共财政资源的很大差距。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又建立在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各行政区划之间义务教育公共财政资源的很大差距。

从主观角度看,造成我国义务教育目前差距的现实原因,主要是许多地方政府未能真正认识到义务教育及其“均衡化”的战略重要性,未能将其放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未能切实落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战略地位,政府不能依法执行义务教育公共财政预决算制度,学校经费严重短缺。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人员挪用义务教育公共财政资金,非法占用、转移、拍卖公立义务教育学校资产等。此外,政府某些教育政策的失误如集中巨额公共教育财政资金用于少数“窗口学校”、“示范性高中”等建设,也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

在承认上述两者都是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需要确定的是:究竟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在根本上造成了义务教育的差距?如果用“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来解释,那么答案应当是清楚的:一方面,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客观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客观因素中的积极方面并限制消极方面。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经济困难地区,主观因素使有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发展得好些,而有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发展得就很差;为什么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一江之隔的两片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却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客观因素是造成义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有些经济困难地区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其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及均衡状态仍然落后于不甚努力、根本不努力甚至主观上反向而行的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政策制定中都不能夸大人的主观因素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3.经济上的差距与义务教育上的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般情况下,当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在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时,经济上的差距导致了义务教育上的差距。而义务教育上的差距又导致了弱势群体发展起点的不公平,进而维系并扩展了人们在经济上的差距。从逻辑学角度看,两种差距互为因果关系,但从哲学角度看,经济上的差距是义务教育上的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发达国家,当它们实行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时,经济的区域差距也使其义务教育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虽然它们也实行中央财政的补贴,但那只能保障弱势地区的义务教育不低于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却不能保证弱势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都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的同等水平。如果忽略经济差距对义务教育差距的决定性作用,而过分强调义务教育差距对经济差距的作用,那么在研究中就会违反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政策制定中就会产生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二、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对性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在于“发展”

经过 20 世纪后期的奋斗,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形成了由近百万所各种水平的学校组成的义务教育体系。随后,尚未基本完成“普九”目标的地区如西部地区,在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援下,继续为实现“普九”目标而实施“攻坚”工程。迄今为止,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至少可以划分为以下层次:其一,尚未基本完成“普九”的地区要基本实现“普九”目标;其二,“普九”水平出现下滑的地区要巩固“普九”成果;其三,“普九”水平原先较低的地区要提高“普九”水平;其四,原先水平较高的地区要提高教育质量,并逐步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其中,处于前两个层次的多为农村地区。此外,无论处于上述哪一个层次的地区,都面对着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挑战,面对着一定数量的农村学龄人口以一定的规模和速率向城镇转移的挑战,从而面对着义务教育“属地化”的挑战。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在 21 世纪前二十年的发展,不是全局性的“有或无”的问题,也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同速发展”问题,而必然且必须是根据“分层、分类、分区、分段发展”的原则提高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均衡”

“均衡”是发展的指导原则与价值标准。但“均衡”的目的必须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其结果必须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发展。这就是“均衡”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根据上述逻辑关系,来研究与确定“均衡”的含义、指标和标准。

1.“均衡”至少有以下两种含义:(1)在全国各地的城乡地区,义务教育都得到发展,而不是有的地区发展,有的地区停滞甚至倒退;也不是仅仅城市的义务教育发展,农村的则停滞或倒退。(2)在全国各地的城乡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或义务教育发展达到相近水平。如果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分层、分类、分区、分段”的话,那么在今后数年中对“均衡”的规定应取上述第一种含义,然后到 21 世纪前叶结束时,对“均衡”的规定应当体现上述第二种含义。无论对“均衡”做出上述哪一种规定,都意味着“均衡”的相对性,意味着在“均衡”状态下某种差距的存在。

2.“均衡”的关键性指标必须包括:教育资源(其中必须包括生均教育财政资源、物力资源、教师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上述指标既涉及“均衡”的外在形式,即通过学校外部各方的努力所形成的教育资源状态,又涉及“均衡”的内在本质,即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这意味着尽管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配置是“均衡”的关键性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如果没有义务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或没有质量的“均衡”,资源供给与配置的均衡就仅仅是表面的,并反而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当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时,义务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教师和学生们的主观努力,难以通过外部的强制性力量来实现。人们在主观努力方面的差距是绝对的,这就决定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均衡”是相对的,进而决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

3.“均衡”的标准可以从多种角度予以研制,但无论有多少种角度,关键是要从学生及其家庭受益和公共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与需求的适当性的角度来确定。(1)就教育机会而言,“均衡”的标准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适龄人口都能够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第二个层次是逐步使尽可能多的适龄人口都能够享有充分、良好甚至优质的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第三个层次是使尽可能多的适龄人口能够接受更长年限的优质义务教育。(2)就教育结果而言,“均衡”的标准也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适龄人口都能够合格地完成义务教育;第二个层次是使尽可能多的适龄人口能够得到更多、更高水平的发展。

因此,“均衡”应当有绝对标准,那就是必须保障所有适龄人口都能够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如果说这是一种“绝对均衡”的话,那么它只能是一种“基本均衡”。在此前提下,“均衡”的标准又是相对的。就教育机会而言,应当鼓励各地区根据各自公共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与需求的适当性逐步提高各自的基础性标准并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标准,而不应当限制它们的发展。就教育结果而言,它不仅取决于教育机会,而且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努力。对后者,不可能对人们的主观努力程度提出一个很高的绝对标准,而只能是一个相对标准。如果说这是一种“相对均衡”的话,那么它又是一种“动态均衡”。

综上所述,无论从其现状还是从未来趋势来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在实现“基本均衡”(即达到上述的“均衡”绝对标准)的前提下,承认“动态均衡”(即在均衡的基准得到保障并逐步提高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适当差距)的存在。

第二篇: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20世纪末全国85%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出现了比较显著的非均衡发展趋向。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我国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

由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论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界定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还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最后,也有观点认为,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

结合研究者们的已有观点,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二、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点研究

研究者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的、动态的、特色纷呈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墓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基础的差异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使劣势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向优质学校看齐,缩小教育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的目标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所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对孩子“能够上学”发展成“能够上好学校”,从过去的“有教师任教”发展成“择教师任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人们的需求,不断确立更高更新的目标,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上升。

(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特色纷呈的发展态势

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是当前国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均衡方向发展的要求。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应是鼓励学校积极创新,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个性的均衡发展。

三、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研究者认为,基于以下原因,我国有必要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方面,促进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学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提出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和教育基本人权的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人权问题。人的权利就包括受教育权、发展权。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两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要求均衡发展。中国现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源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罗尔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教育公平首先要解决机会均等,第二个是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人权平等在教育上的体现。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

衡量一国的教育,不是着眼于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看国民素质的普遍发展,也就是国民教育或者说是基础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平等化的功能,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器和稳定器。也就是说,教育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会使原来由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状况进一步加剧,被剥夺了平等受教育权的人群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政府责任

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政府,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无疑应该承担责任。在基本实现“普九”的现状下,政府应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转移到均衡发展策略上来,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而政府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的关键政策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有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等手段,自上而下地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拨款的责任。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规范化办学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中小学办学标准。政府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淡化和取消国标、省标、市标以及农村和城市不同办学评估标准。比如,上海市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模式值得借鉴。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1)撤点;(2)缩班减生;(3)校舍调整;(4)合并;(5)扩大用地;(6)迁建;(7)改造扩建。

(三)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一大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差”、“两低”。所谓“三差”是指校舍、设备比较差,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比较差,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比较差。“两低”是指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江苏省从

2001年开始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要求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骨干学校教师晋升职称都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四)实施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

物质资源共享

促进图书、体育场所、劳动技能培训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用。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比如,山东寿光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的共享。

人力资源共享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了借鉴国外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施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执行按照二定时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比如,大连市金州区政府建立了学校干部“定期轮训、定期考核、定期聘任、定期流动”制度。南京市从2000年起,首先在五县及市区部分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

(五)对各种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在我国,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分担责任,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财政压力。

此外,国家和社会心关注各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以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六)促进教育体制的创新

教育督导体制的创新

政府要真正实行教育均衡,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在具体的评估标准中,应当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宁波市北仑区自1990年起,每年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督导制度成了该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导航灯。

积极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当前,为体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和缓解择校收费问题压力,部分地区设计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按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同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上海市招生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贯彻“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健全初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分流方式。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几点思考

从所得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至今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已有的众多研究侧重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界定,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意义、策略有了较为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实践研究较少,缺乏具体措施上的建议。并且,已有的实践经验研究主要是区域性研究,缺乏总体性研究。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的层面来分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区域、城乡、校际均衡发展,但对微观层面的学校内部学生群体均衡发展研究不够深入,反映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片面性。

国外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定水平,成果颇丰。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积累了许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措施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但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经验方面的研究较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篇: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研究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研究

有句老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接受一定年限(9年)的教育。这一制度的推行无疑是一项壮举。可事实呢?现今,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无疑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同一区域内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及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因此衍生出了一下三个问题:

1、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2000年至2010年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确定了“实现教育经费占GDP总量的4%”的目标,但至今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教育经费一般多用于发展高等教育,对于义务教育的投资自然就是少之又少。现状是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教育经费的投入就没有办法创造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好的教育资源。

2、家长对于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在一些经济特别落后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牧区,会出现老师哀求学生家长让学生来上课的现象。一般人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如果去上学了就不能去放牧,就相当于少了一个劳动力。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教育。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

3、师资差别大。农村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水平等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没有进修的机会,而且没有教学压力,教学能力逐渐下降。虽然现在城市的教师岗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依然十分缺乏优秀的师资。部分优秀的农村教师会被调到城市工作,而优秀的应届师范生更是早早地被好学校给挑走了。这无疑会扩大城乡间师资的差距。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区域间和校际间。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下三个对策:

1、国家应该加大对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资金支持。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当一幢幢富丽堂皇的市政大厅如雨后春笋般被建立起来,却有一些孩子为了生计不得不辍学。温饱是人生存的根本。因此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予他们的不应只是接受教育的机会,更要保障他们的生活。

2、积极做好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宣传义务教育。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不太容易改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老师更要放入两百分的心力,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家长明白教育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多过与家长联系,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观念。

3、国家应颁布相应的政策来推进城乡间、校际间的师资交流以及农村教师的再学习,应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福利,鼓励更多优秀的应届师范生给农村教育注入新生力量。

试想一下,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连这么重要的基础教育都没有办法做到公平的话,又谈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因此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希望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都能够重视起这件事。

第四篇: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及水利形成新理论的论文

论文摘要:由于传统的水利建设理念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大,各种不合格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稳定,洪灾、水资源的恶化及缺乏等都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在全面认真总结旧水利建设理论好坏的同时,发展新的水利建设理论,全面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文章就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及我国水利建设新理论的形成展开探讨。

论文关键词:水利 现代化 新水利理论 可持续发展

随着近年来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先进的思想理念,我们在深刻总结传统的水利建设旧理论的同时,发展新的水利理论,促进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满足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的水利建设观念还比较落后,分析我国水利的现代化发展状况,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事业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为适应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新水利理论应运而生。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1 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同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利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工作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选拔不严格,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受传统水利建设理论影响,思想观念仍比较陈旧,河流的断流、湖泊的干枯等都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侵占生态用水导致了生态退化,大量的围湖造田、森林开垦等人类活动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都是由于在观念上存在局限,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中更多的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人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与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建设水平相比,我国仍需要不断努力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水系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效率。

1.2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方案,做好水利的管理工作,流域管理部门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流域管理技术,重视综合治理流域的管理思路,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都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大力宣传人与流域和谐共处的观念,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强化技术规范,大力发展先进的水利技术,更新水利修复设备,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策略。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水利现代化计划方案,分阶段综合治理,提高效率,加大资金的投入,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实现人类社会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方向

2.1 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推动水利新理论的形成20世纪我们在建设大型水利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各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大量的不合格水利工程的建设,流域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出现短路的现象,破坏了地表水的平衡,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食物链中的某些环节遭到破坏,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防洪工程的建设在杜绝了洪灾的情况下,也阻止了洪水泛滥区与河流之间的水循环工程,导致洪泛区的生态活动难以进行;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它的再生速度,过量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地表植物的枯萎、地面下沉等严重的后果;流域一般都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环境的总体质量下降,流域的物质循环受到阻碍。这都要求我国发展新的水利理论,实现我国水利的现代化,维护生态的平衡稳定。

2.2 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水利新理论应运而生,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传统的旧水利理论是以改造大自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力学知识作为支撑,在这种思想下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水流域的循环系统。水利新理论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情况,发挥水利在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水利新理论跨出传统水利理论的局限,将流域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重视流域的物理特性之外着力分析流域的社会及自然特性。在研究流域的水文规律的基础上,从天象、地象及生态整体上观察水域情况。同时,不可忽视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顺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水利新理论在综合分析水域的自然特性、水文状况以及社会特性,实现流域范围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总结

21世纪的新社会,人们要求建设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在总结传统的旧水利建设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发展水利建设的新理论,平衡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与维护流域生态平衡稳定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新理论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我国水利事业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庆元.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1.[2]刘树坤.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J].水资源保护,2003,02.[3]张金如.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努力实现浙江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0,09.

第五篇:芝麻山中学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规划及保障的自查报告

蕲春县漕河镇芝麻山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发展规划及保障”的自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坐标,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取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我校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逐步达到教师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基本情况

2010年,随着湖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颁布,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漕河镇镇委、镇政府多次来学校视察调研,进行科学发展总体规划。几年来,在校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迅速,已经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

三、主要成绩

1.各级政府的支持。随着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出台,我县、镇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均将教育均衡发展摆上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督办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2.校园规划。(1)外部环境规划:校园按教学、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了合理布局。校园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既符合给国家现有标准又体现以人为本、适应和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师生教学活动与生活。校园平整,道路硬化,绿树成荫。(2)内部环境规划。1.教.寝室内学生均已使用国家统一的课桌椅,生活用床。2.每班均已配置班班通设备,教师使用频高。3.音乐美术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信息技术教室、仪器保管室、和理化生实验室、多功能报告厅的配置均已符合现有标准。理、化、生、音、体、美仪器或器

材均已达标。(3)网络环境规划。1.我校已高标准的配置了教师网络办公平台,每一间教室、办公室、教师生活用房、和各功能室均已配置网络,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2.学校还与全国部分名校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取长补短,超越自我。3.信息技术教室,图书室均已配备计算机100台,图书31000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4).“芝中三步走”规划。学校制定和实施“三步走”发展规划,目前正是第二步成功收关阶段,它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它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它让学生重返了童年的美好时光。3.经济规划

县、镇两级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费向教育倾斜,根据县、镇财政经济状况,尽最大能力扶持学校,我校也多方筹储资金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基础设施均达到现有标准。4.育人环境规划:

(1)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创建工作,建设一支德育精品管理领导和班主任队伍。为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波助澜。我校将“李时珍纪念馆”作为我校德育培训基地,定期让学生参观学习。同时落实“双困生”的帮扶机制,真正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工作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感恩”,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我校德育长廊题材新颖、布局美观,体现了我校人文内涵、进取精神和管理水平。

(2)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施行助教行动,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坚持教师培养工作制度,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均已达标。

(3)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范:我校安全管理制度建全,有突出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师生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突发事故应演练;定期开展校舍(包括设施等)、食品卫生、消防以及流行病防疫工作检查;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

均有明确的安全负责人和安全防范措施;学校拥有三队建设,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节假日接班护校。学校校舍安全,用电.用气.用水安全;食堂饮水达到卫生标准;学校公共厕所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师生安全.卫生.流行病防疫及消防等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校园内缺少精致的景点。(如假山;喷泉等)

2.学校外的蕲北公路上来往车辆过多,速度过快给学生上、放学途中的安全构成了不安全的因素。

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争取政府资金,同时学校也多方自筹资金努力将芝麻山中学建设为一所人人向往的美丽校园。

2.进一步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同时,加强学生防交通安全的教育和领导、班主任护送路队工作,确保学生出入平安,努力将芝麻山中学建设成为一所人人向往的和谐、平安校园。

2013.5

下载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