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和兔》教学反思
在进行《猫和兔》的教学时,我试着分为两种方式进行上课。第一种上课的方式是布置学生在家里观察猫和兔等其它哺乳动物。并且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布置作业的学生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问题首先虽然我布置了作业,但是学生没有积极的去做。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去做了,并且积极的进行记录,这部分学生也是平时在课堂上比较积极的学生,剩下的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观察记录。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进行汇报交流只是这部分进行观察学习的学生。其它的学生只是去听,这样的效果对于那些观察学生来说是个展示的机会,但是对那些没有积极的观察的同学是比较被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我想在布置作业的是否能够将作业的设计的更好神秘有趣。这样有趣的作业,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能够较好的积极的去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兴趣这样如果激发出来,就能够更好去观察学习。
再者在布置学生进行课下准备相关作业的时候,要严肃布置。布置的作业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因此学生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作业的完成质量。
合理积极的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准备的作业要积极的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巩固学生的进行学习的,完成作业的热情。只要学生去做了,学生就会发现。就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活动。这样能够更好的完成作业。
第二篇:猫和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兔与猫》一课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特点、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观察,认识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再通过比较、归纳,寻找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哺乳动物。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先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兔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兔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再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猫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猫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育动物的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
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三篇:猫和兔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出来布置学生在课下课前观察自己周围的猫狗兔等动物。还允许学生携带兔子来到学校,进行现场观察发现,当然不能够带来猫,狗等具有危险性的动物。
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带来了两只家兔。这样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之前,我首先进行观察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兔子的方法。学生首先讲解自己观察怎样去观察兔子,然后我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观察。学生们观察的很认真,其中有一种兔子见到有这么多的人看他,似乎是生气,向周围的人撒尿。结果搞的周围的同学身上都沾上一些兔尿。哈哈哈。但是学生们还是比较兴奋。
在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我要去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和自己的掌握的资料来总结兔子的特征,习性等。学生们进行表达自己的发现,无论从哪些方面的发现,我都予以肯定,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游戏发言有待观察探究,我就指引学生课下去研究。同学们都从兔子的身体结构,颜色,等方面汇报了自己的发现。
但是后来我发现兔子撒尿这样比较好问题结果没有汇报。这是学生们忘了,还是其它的原因。现在想来可能我将学生们汇报的范围给他们进行了限定:汇报的是身体分部,习性,生殖。因此学生们没有汇报哪个环节。如果我要求学生进行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可能过进行汇报了。我想以后再要求学生去探究的时候,可以不要把范围进行限定了,那样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好的思考。虽然学生的发现和课本的知识不相干,但是学生的去经历发现,才是最为重要的。我想想起来那句话,不是教教材,而且用教材。教材给了一个题目,我们可以去拓展,可以用不同的实例,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更为具体的实例进行发现。在生活中学习,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的。
学生们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自己发现的乐趣,进行展示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科学。
第四篇:猫和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
猫和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用归纳的方法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要求70%以上的学生达到)
德育目标: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的价值观念,能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哺乳动物;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知识目标要求95%以上的学生达到)教学准备:
标本或挂图、投影片——猫、兔
猫和兔的动画、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鸽子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的运动方式怎样?鸽子吃什么?(出示鸽子的图片)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鸽子和鹰,这一节课,我们再研究两种小动物。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它们的叫声。
分别播放猫与兔的叫声。问:这是什么小动物呢?
板书课题:猫和兔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猫
(1)指导学生观察猫的外形特征
①出示猫的图片或动画。讲述:我们先来观察猫的外形特征。
②分组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③汇报观察结果:
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
猫的头是什么样的?头部长有什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猫的颈是什么样的?
④师生小结:猫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全身长着一根根的毛。猫有尖锐的牙齿和长有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收缩,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方式。
①问:猫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
②演示动画(走、跑、蹿、爬树)
③讲述:猫靠四肢运动,猫可以走、跑、蹿、还会爬树。猫的动作很敏捷。
(3)猫的食性
①问:猫最喜欢吃什么?刚生下来的小猫吃什么?
②播放猫吃食的图片或动画
③问:猫有什么样的特殊本领来捕捉老鼠?(猫的眼在黑暗的地方也能看见老鼠;它的动作敏捷;脚下有肉垫,走路不会发出声音;猫有锋利的牙齿和爪。)
④讲述:猫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但它也能吃一些其它非肉类食物;刚生下来的小猫必须吃奶。
2、认识兔
(1)学生自主认识兔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
①谈话:下面我们来观察兔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
②播放动画
③汇报观察:谁能说一说兔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
④师生共同小结。
外形特征:兔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体表面覆盖着毛。
运动方式:兔靠四肢运动,不会走,只会跳,奔跑也是跳跃的,速度很快。
食性:兔吃蔬菜、草等植物类食物,刚生下来的小兔必须吃奶。
3、比较兔与猫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1)比较兔与猫的不同点
①问:兔与猫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方面有什么不同点呢?
②分成三个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方面。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师生共同小结:兔的尾巴短,猫的尾巴长,猫的耳朵短,猫的嘴唇没有裂开,舌上有倒刺,兔的耳朵长。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免吃青草、青菜,猫吃鱼和肉。兔是“跳”着行走的,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
(2)比较兔与猫的相同点
①问:兔与猫在外形特征与食性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呢?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覆盖着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都用奶喂小动物,像这类动物都属于哺乳动物。
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一定要与动物们和谐相处,才能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
教学反思:
“寻找共同特征”是科学课主要的课型之一,关于这类课型怎么教,一直是广大科学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这类课型究竟怎么教?也一直困扰着我,最近听了汪老师执教的《兔与猫》一课,感受颇深,从而也引发了我对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反思。
《兔与猫》一课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特点、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观察,认识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再通过比较、归纳,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哺育动物。《兔与猫》一课属于典型的“寻找共同特征”课型,汪老师在教学《兔与猫》时,先后进行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先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兔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兔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再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猫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猫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育动物的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第二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让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分组观察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并填写观察记录表,再以组交流观察结果,形成共识。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特点,归纳兔和猫的共同特征,揭示哺育动物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第一种模式整过过程十分完整,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学生也顺利的找到了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看起来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第二种模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甚至有点“乱”,学生在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也没有第一种模式那么顺利,看起来也没有第一堂课那么成功。
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时,应该怎么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汪老师执教的《兔和猫》两种模式里,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毫无疑问是第二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教学模式,过程虽然完整,学生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整过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手脚被老师羁绊起来了,学生只有顺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走,这样教学,看起来无可挑剔,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也不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而第二种教学模式,学生都在自主探究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看起来好像有点“乱”,也没有像第一种教学模式那样十分顺利的寻找到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但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完成的,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从《兔和猫》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以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首位,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五篇:兔和猫读后感
兔和猫读后感
兔和猫读后感1
《兔和猫》这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可恶的大猫吃掉了作者所喜爱的白兔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张。
“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得通红的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异的神色……”“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弓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地一弹,嚯的一声直跳上去,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来了……”
确实后来这一对白兔的两个孩子被“可恶的.”“一匹大猫”吃掉了。所以鲁迅一直以来非常讨厌猫,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提到过;甚至后来起了要把这一批大猫用氰酸钾给毒死的念头!
在现实社会中,难道可以一味“修善”而宽恕恶人吗?鲁迅之死都坚持这个主张,请看他那篇写于1936年9月5日,可以当作遗嘱来读的《死》,那上面斩钉截铁般的声明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不恕敌,不“修善”,这是鲁迅的人生信条,他终生奉行并至死不移。
鲁迅是那样的黑白分明,在他的眼睛里是没有灰色这种颜色存在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当然我是不能用鲁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更何况我也没有那么“高级”的敌人!虽然是这样,至少有一点我还可以学习并且做到,那就是——认真的态度。
兔和猫读后感2
文中在前面描写了那一对大兔子的可爱之处与作者为何如此喜爱这一对大兔子,对兔子外貌的描写的出神入化,“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惊疑的神色”,对兔子的动作习性也有具体的描写“孩子们时时捉他们玩耍;他们颇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这句话主要写了孩子与兔子玩耍时,兔子所表现出来动作,行为特点。“他们忽而自己掘土了,掘得非常快,前脚一抓,后脚一踢,不到半天,已经掘成一个深洞,第二天,他们便将干草和树叶衔进洞里去。”在这句话中,我们看出兔的一种习性,喜爱掘土。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有成语叫做“狡兔三窟”。在描写兔子如何掘洞时,作者刻意运用了许多动词,如“抓”,“踢”,“掘”等等,更能生动形象的让读者了解当时兔子掘洞的情景。
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读出,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角,《兔和猫》。在前面,我们可以读出对兔子细微的描写。但猫在这里充当的是一个反面的角色,是一个反面角色,是一个谋害兔子的凶手,最后被作者杀死,自然也就不会对猫本身有细致的描写,而是通过几个配角,如三太太,“我”,对猫的.看法,来衬托出猫的恶毒。这种写作手法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杀死猫做为结尾,我个人认为,真是“天经地义”,反面角色得以恶惩,并展现了作者一种惩恶扬善的观念。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作者对正面角色的细微描写,也要学习对反面角色进行衬托的描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