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和兔的教学设计1
猫和兔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比较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 教学难点:胎生,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等,厨房粮库它放哨。生:猫
师:大耳红眼睛,走路跳又蹦,赛跑太骄傲,乌龟把它赢。生:兔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猫与兔。(板书课题:猫和兔)
二、学习新课
1、交流猫的相关资料(小组交流,汇报)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搜集猫和兔的相关资料,同学们搜集了吗? 生:搜集了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生:小组交流猫的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都很全面也很仔细,接下来我们来猫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生1:猫的表面有毛。生2:猫耳朵很尖,爪子很长。
生3:猫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生4:猫的爪子在休息的时候缩到身体下面。生5:猫会爬树.师:刚才有为同学说猫可以分为五部分,那这五部分都有什么特征呢?
生1:每一部分都有毛。生2:猫的牙齿像钉子,很尖锐。
生3:猫走路如果先走右前腿,接下来是左后退。生4:猫是由猫妈妈生出来的。师: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猫的资料,请看•猫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毛。•猫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犬齿特别发达,尖锐如锥,适于咬死捕到的鼠类。•趾端生有锐利的爪。爪能够缩进和伸出。猫在休息和行走时爪缩进去,捕鼠时伸出来,以免在行走时发出声响,防止爪被磨钝。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猫是怎样运动的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观看。生:观看视频。师:猫的怎样运动的?
生1:猫走路如果先迈左前腿,接着就是右后腿。
生2:猫奔跑时有的时候一只脚着地,有的时候四只脚都在半空中。师: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请看。行走:猫的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奔跑:猫的前肢有四指,后肢有五指。猫行动敏捷,善跳跃。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一只脚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 生:看资料。
师:同学们,猫的习性是怎样的? 生1:猫小时候吃母乳。长大后喜欢吃鱼。
生2:幼猫小时侯不能吃鱼,因为那时它的器官还没有长全。师:老师有搜集了一些猫的习性。请看
猫是生小猫的,小的时候是吃母乳的。长大后,喜欢吃鱼和老鼠。“猫”者苗也,猫作为鼠类的天敌,可以有效减少鼠类对青苗等作物的损害,由猫的字形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之一斑。
2、认识兔 师:猫有的特征我们很了解了,同学们对兔子熟悉吗? 生:熟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兔子,请大家观察。生:观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小兔子都有哪些特征呢? 生1:兔子的尾巴很短。
生2:兔子的眼睛是红色的,尾巴往上翘。生3: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生4:全身皮毛,小时侯吃母乳。
生5: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师:猫和兔的特征我们了解了,我们来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小组交流
生1:它们都是由它们的妈妈直接生出来的。生2:它们表面都有毛。
生3:它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生4:它们小的时候都吃母乳长大的。
师生小结:相同点是猫和兔表面有毛,都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直接生出来的,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吃母乳长大叫哺乳。
4、认识哺乳动物(1)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 师:动物们要举行一次聚会,参加的动物必须是具有和猫和兔共同特征的才可以参加。那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动物哪些可以参加。(课件播放情景)
师:同学们,猫和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师:同学们看看哪些符合条件。生:汇报。
师总结:像猫,兔,虎这些小动物,都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这样的动物就叫做哺乳动物。谁能再举几个哺乳动物的例子? 生举例(加强认识哺乳动物)(2)认识特殊的哺乳动物
判断:企鹅、蝙蝠、鲸、鲨鱼是不是哺乳动物,丰富学生的知识。
三、深化主题,感情升华 师:咱们人是不是哺乳动物?
(生争论,观察哺乳动物的特征,确定人是哺乳动物)师:人不仅是哺乳动物,而且是充满智慧的高级哺乳动物。
四、总结,进一步深化主题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人类猎杀动物)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各抒己见,深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主题)师总结:同学们,人类不仅要珍惜动物,也要爱护动物,因为有了动物人类才不会孤单,因为有了动物地球才充满生机,珍惜动物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下课!
板书设计: 猫与兔
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这样的动物一般是哺乳动物
第二篇:猫和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
猫和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用归纳的方法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要求70%以上的学生达到)
德育目标: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的价值观念,能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哺乳动物;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知识目标要求95%以上的学生达到)教学准备:
标本或挂图、投影片——猫、兔
猫和兔的动画、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鸽子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的运动方式怎样?鸽子吃什么?(出示鸽子的图片)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鸽子和鹰,这一节课,我们再研究两种小动物。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它们的叫声。
分别播放猫与兔的叫声。问:这是什么小动物呢?
板书课题:猫和兔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猫
(1)指导学生观察猫的外形特征
①出示猫的图片或动画。讲述:我们先来观察猫的外形特征。
②分组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③汇报观察结果:
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
猫的头是什么样的?头部长有什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猫的颈是什么样的?
④师生小结:猫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全身长着一根根的毛。猫有尖锐的牙齿和长有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收缩,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方式。
①问:猫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
②演示动画(走、跑、蹿、爬树)
③讲述:猫靠四肢运动,猫可以走、跑、蹿、还会爬树。猫的动作很敏捷。
(3)猫的食性
①问:猫最喜欢吃什么?刚生下来的小猫吃什么?
②播放猫吃食的图片或动画
③问:猫有什么样的特殊本领来捕捉老鼠?(猫的眼在黑暗的地方也能看见老鼠;它的动作敏捷;脚下有肉垫,走路不会发出声音;猫有锋利的牙齿和爪。)
④讲述:猫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但它也能吃一些其它非肉类食物;刚生下来的小猫必须吃奶。
2、认识兔
(1)学生自主认识兔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
①谈话:下面我们来观察兔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
②播放动画
③汇报观察:谁能说一说兔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
④师生共同小结。
外形特征:兔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体表面覆盖着毛。
运动方式:兔靠四肢运动,不会走,只会跳,奔跑也是跳跃的,速度很快。
食性:兔吃蔬菜、草等植物类食物,刚生下来的小兔必须吃奶。
3、比较兔与猫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1)比较兔与猫的不同点
①问:兔与猫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与食性方面有什么不同点呢?
②分成三个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方面。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师生共同小结:兔的尾巴短,猫的尾巴长,猫的耳朵短,猫的嘴唇没有裂开,舌上有倒刺,兔的耳朵长。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免吃青草、青菜,猫吃鱼和肉。兔是“跳”着行走的,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
(2)比较兔与猫的相同点
①问:兔与猫在外形特征与食性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呢?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覆盖着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都用奶喂小动物,像这类动物都属于哺乳动物。
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一定要与动物们和谐相处,才能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
教学反思:
“寻找共同特征”是科学课主要的课型之一,关于这类课型怎么教,一直是广大科学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这类课型究竟怎么教?也一直困扰着我,最近听了汪老师执教的《兔与猫》一课,感受颇深,从而也引发了我对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反思。
《兔与猫》一课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特点、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观察,认识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再通过比较、归纳,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哺育动物。《兔与猫》一课属于典型的“寻找共同特征”课型,汪老师在教学《兔与猫》时,先后进行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先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兔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兔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再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猫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猫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育动物的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第二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让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分组观察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并填写观察记录表,再以组交流观察结果,形成共识。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特点,归纳兔和猫的共同特征,揭示哺育动物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第一种模式整过过程十分完整,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学生也顺利的找到了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看起来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第二种模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甚至有点“乱”,学生在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也没有第一种模式那么顺利,看起来也没有第一堂课那么成功。
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时,应该怎么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汪老师执教的《兔和猫》两种模式里,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毫无疑问是第二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教学模式,过程虽然完整,学生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整过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手脚被老师羁绊起来了,学生只有顺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走,这样教学,看起来无可挑剔,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也不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而第二种教学模式,学生都在自主探究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看起来好像有点“乱”,也没有像第一种教学模式那样十分顺利的寻找到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但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完成的,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从《兔和猫》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以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首位,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三篇:猫和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兔与猫》一课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特点、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观察,认识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再通过比较、归纳,寻找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哺乳动物。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先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兔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兔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再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猫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猫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育动物的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
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四篇:《猫和兔》教学反思
在进行《猫和兔》的教学时,我试着分为两种方式进行上课。第一种上课的方式是布置学生在家里观察猫和兔等其它哺乳动物。并且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布置作业的学生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问题首先虽然我布置了作业,但是学生没有积极的去做。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去做了,并且积极的进行记录,这部分学生也是平时在课堂上比较积极的学生,剩下的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观察记录。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进行汇报交流只是这部分进行观察学习的学生。其它的学生只是去听,这样的效果对于那些观察学生来说是个展示的机会,但是对那些没有积极的观察的同学是比较被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我想在布置作业的是否能够将作业的设计的更好神秘有趣。这样有趣的作业,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能够较好的积极的去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兴趣这样如果激发出来,就能够更好去观察学习。
再者在布置学生进行课下准备相关作业的时候,要严肃布置。布置的作业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因此学生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作业的完成质量。
合理积极的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准备的作业要积极的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巩固学生的进行学习的,完成作业的热情。只要学生去做了,学生就会发现。就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活动。这样能够更好的完成作业。
第五篇:猫和兔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出来布置学生在课下课前观察自己周围的猫狗兔等动物。还允许学生携带兔子来到学校,进行现场观察发现,当然不能够带来猫,狗等具有危险性的动物。
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带来了两只家兔。这样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之前,我首先进行观察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兔子的方法。学生首先讲解自己观察怎样去观察兔子,然后我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观察。学生们观察的很认真,其中有一种兔子见到有这么多的人看他,似乎是生气,向周围的人撒尿。结果搞的周围的同学身上都沾上一些兔尿。哈哈哈。但是学生们还是比较兴奋。
在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我要去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和自己的掌握的资料来总结兔子的特征,习性等。学生们进行表达自己的发现,无论从哪些方面的发现,我都予以肯定,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游戏发言有待观察探究,我就指引学生课下去研究。同学们都从兔子的身体结构,颜色,等方面汇报了自己的发现。
但是后来我发现兔子撒尿这样比较好问题结果没有汇报。这是学生们忘了,还是其它的原因。现在想来可能我将学生们汇报的范围给他们进行了限定:汇报的是身体分部,习性,生殖。因此学生们没有汇报哪个环节。如果我要求学生进行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可能过进行汇报了。我想以后再要求学生去探究的时候,可以不要把范围进行限定了,那样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好的思考。虽然学生的发现和课本的知识不相干,但是学生的去经历发现,才是最为重要的。我想想起来那句话,不是教教材,而且用教材。教材给了一个题目,我们可以去拓展,可以用不同的实例,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更为具体的实例进行发现。在生活中学习,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的。
学生们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自己发现的乐趣,进行展示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