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焦山诗歌
焦山环抱寺,庙宇在山间。
山底破体亭,江边瘗鹤铭。
顶峰有宝塔,坡上有摩崖。
四周环绕水,有柱砥江中。
美其名浮玉,招来八方客。
聆江桥观景,听江楼抒情。
敞开胸怀意,不再恋归程。
第二篇:焦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在领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风光后,下面我们去欣赏“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亩,为浩瀚长江下游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而令人神往。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定慧寺:得名由来—天王殿—御碑亭—大雄宝殿—古银杏—东冷泉】
各位游客: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游客们: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
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大家随我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 的故事。
走出寺外,这里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棵500余年的古银杏,人称活化石,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大殿西院内有一口名叫“东冷泉”的井,相传为焦光取水炼丹之处,为此也称为“炼丹井”。因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
【观澜阁(行宫)】
出寺向东走,我们来到了观澜阁——乾隆行宫。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潮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楼上东、南、西三面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可纵观浩瀚的江景,相传乾隆皇帝曾在阁上检阅水师。
【焦山碑林(宝墨轩):“焦山四绝”—唐碑—《瘗鹤铭》】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纷呈,给这座名山佛国增添了不少雅趣,历来有“书法山”之誉。碑刻按内容分为文苑、艺术、史料三部分陈列。其中汉代蔡合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的诗以及晋代王素之的《瘗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回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宝墨轩中保存着江苏省境内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仪风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高213厘米,宽87厘米,被誉为“初唐妙品”,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游客们: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便来“书圣”王羲之写作的《瘗鹤铭》。瘗是埋藏之意,《瘗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其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为稀世珍品。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瘗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惟有《瘗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有 “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书法界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现在各位看到在橱窗内陈列的书法,据说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书。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焦山导游词
焦山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在领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风光后,下面我们去欣赏“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亩,为浩瀚长江下游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而令人神往。
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定慧寺:得名由来—天王殿—御碑亭—大雄宝殿—古银杏—东冷泉】
各位游客: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游客们: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
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大家随我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 的故事。
走出寺外,这里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棵500余年的古银杏,人称活化石,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大殿西院内有一口名叫“东冷泉”的井,相传为焦光取水炼丹之处,为此也称为“炼丹井”。因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
【观澜阁(行宫)】
出寺向东走,我们来到了观澜阁——乾隆行宫。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潮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楼上东、南、西三面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可纵观浩瀚的江景,相传乾隆皇帝曾在阁上检阅水师。
【焦山碑林(宝墨轩):“焦山四绝”—唐碑—《瘗鹤铭》】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纷呈,给这座名山佛国增添了不少雅趣,历来有“书法山”之誉。碑刻按内容分为文苑、艺术、史料三部分陈列。其中汉代蔡合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的诗以及晋代王素之的《瘗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回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宝墨轩中保存着江苏省境内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仪风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高213厘米,宽87厘米,被誉为“初唐妙品”,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游客们: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便来“书圣”王羲之写作的《瘗鹤铭》。瘗是埋藏之意,《瘗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其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为稀世珍品。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瘗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惟有《瘗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有 “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书法界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现在各位看到在橱窗内陈列的书法,据说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书。
焦山导游词2
焦山位于镇江东北的扬子江中,山高71米,又名樵山,狮子山,双峰山,海门山等,自东汉名士焦光隐居此山后,至今称为焦山。它屹立于大江激流之中,“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故人称“中流抵柱”。由于扬子江的北坍南涨,现在的焦山已接近南岸。从镇焦路至江边,乘轮渡至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北行不足50米,即抵焦山的主建筑定慧寺。
定慧寺又名普济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1700余年。康熙帝南巡时,为之改名“定慧寺”。寺内亭台楼阁掩映于绿荫丛树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谚。定慧寺的山门庄严典雅,古色古香,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镇守,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额,照壁上“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御碑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乾隆帝下江南时作的《游焦山歌》。由定慧寺东的观澜阁往北,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焦山碑林宝墨轩,这是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着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最璀璨夺目的无价之宝是《瘗鹤铭》,被誉为碑中之王,历代书法家称之为“大字之祖”、“书家冠冕”。
宝墨轩之东不远处是古炮台遗址。炮台呈马蹄形排列,面对大江。它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从古炮台北登山西上,就到了焦山东麓的绝顶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此亭八角形,两层,水泥仿木结构,有梯可盘旋而上。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在吸江楼之西不远的绿竹幽林中,掩映着一座四合庭院,门额写着“郑板桥读书处”,又叫别峰庵。郑板桥曾在此读过书,因而名闻遐迩。由此向西,经百寿亭婉蜒南下,就到了焦光三拒御诏不肯出仕的三诏洞。洞内有焦光的塑像。
自三诏洞往东南可至壮观亭;往南可到摩崖石刻,这里的崖壁间遍布历代名家的诗词题刻,上至六朝,下到明清;正、草、隶、篆无不具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陆游和米芾的真迹尤为珍贵。由摩崖石刻向东可至华严阁。此阁二层,北倚石壁,南临大江,东近定慧寺。焦山的“华严月色”,诗意最浓。
焦山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镇江焦山。
焦山,位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唯一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犹如中流砥柱,满山苍翠,宛若碧玉浮江。焦山景点可用“四古”来概括,即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焦山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小岛。谈不上巍峨高峻,但是独立江中,确实还是很有气势的。
焦山有寺,曰定慧寺,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里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的故事。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焦山有碑林。焦山碑林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如果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那么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
由宝墨轩东行,我们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炮台为椭圆形暗堡式,每座最长处为77米,最宽处为55米,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内设6000—8000斤重的大炮,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焦山古炮台,座落在江边,一具具古炮,静静在那安放,大炮直对江中,使人能浮现出将士们当时抗击敌寇的激烈情景。也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勇猛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
镇江万佛塔,屹立在焦山最高处,从山下就能见到它的雄伟的塔影。
焦山导游词4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焦山系“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誉。它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游人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霜枫盛春花,古刹展新容”的赞美。1953年园林局在山麓地带新辟了焦山公园,园内设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房、果园、苗圃、菊坛、松径、竹丛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第四篇:镇江焦山导游词
镇江焦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在领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风光后,下面我们去欣赏“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亩,为浩瀚长江下游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而令人神往。
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定慧寺:得名由来—天王殿—御碑亭—大雄宝殿—古银杏—东冷泉】
各位游客: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游客们: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大家随我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 的故事。走出寺外,这里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棵500余年的古银杏,人称活化石,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大殿西院内有一口名叫“东冷泉”的井,相传为焦光取水炼丹之处,为此也称为“炼丹井”。因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观澜阁(行宫)】
出寺向东走,我们来到了观澜阁——乾隆行宫。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潮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楼上东、南、西三面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可纵观浩瀚的江景,相传乾隆皇帝曾在阁上检阅水师。【焦山碑林(宝墨轩):“焦山四绝”—唐碑—《瘞鹤铭》】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纷呈,给这座名山佛国增添了不少雅趣,历来有“书法山”之誉。碑刻按内容分为文苑、艺术、史料三部分陈列。其中汉代蔡合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的诗以及晋代王素之的《瘞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回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宝墨轩中保存着江苏省境内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仪风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高213厘米,宽87厘米,被誉为“初唐妙品”,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游客们: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便来“书圣”王羲之写作的《瘞鹤铭》。瘞是埋藏之意,《瘞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相传《瘞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瘞鹤铭》。其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为稀世珍品。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瘞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惟有《瘞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有 “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书法界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现在各位看到在橱窗内陈列的书法,据说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书。【古炮台遗址】
由宝墨轩东行,我们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炮台为椭圆形暗堡式,每座最长处为 77米,最宽处为55米,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 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内设6000—8000斤重的大炮,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炮台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勇猛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吸江楼】
各位游客:从古炮台北面上山,随我漫步登上焦山东峰绝顶,我们来到了“吸江楼”,原名“吸江亭”,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们又称它为“四面佛亭”。初创于宋代,明代弘治年间移建西峰顶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建于原址,四面塑佛像。同治十年(187年)沈秉成改建成二层八角形,与金山“吞海楼”相呼应,取“吸取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诗意,更名“吸江楼”。现楼为卫9别年重建。楼上的“江山胜概”横匾系沈秉成嫡孙、当代著名书法家沈迈士于90高龄时所书。
请大家随我沿楼梯盘旋而上。大家看,这楼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我们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满旋风光尽收眼底。这里视野广阔,历来为观赏日出的好地方。宋代诗人陆游,登此楼观看日出后曾赞之为:水天皆赤,真伟观也。【别峰庵(板桥读书处)—百寿亭】
各位随我由吸江楼向西,我们来到了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在这翠竹环抱的山助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为“别峰庵”。
别峰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的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还选。1984年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 “板桥书屋”4字,现勒石于庵左圆门之上。别峰庵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宋代高僧佛印法师写下“绝顶天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的诗句。
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内,北侧有3间古朴清雅的小斋,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两株,修竹数竿,典雅幽绝。清代雍正年间,时称诗、书、画“三绝”的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此攻读。内设书屋、客厅、卧室,陈设竹器家具。门上有“郑板桥读书处”横额,门背木刻郑板桥当年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别峰庵出来,向西走,有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南墙的内壁中间竖嵌着4条块石,刻着 100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因而有“百寿亭”之称。相传清末有一个姓范的善士,在游焦山时,发现焦山脚下到别峰庵的山道小径,非常崎岖难走,便捐款铺设了一条直达别峰庵的花岗岩山路。庵主为了感谢这位善土,便在此山道的中速建了这座凉亭以祝福善士。这就是“百寿亭”的来历。【三诏洞—壮观亭—摩崖石刻】
由百寿亭境蜒南下,我们来到了“三诏洞”。三诏洞又名“焦公祠”,相传东汉末年焦光曾弃官进乱隐居在此。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他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平时
为周围渔民治病。当年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第一次以妻生病为由,加以推倭;第二次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借口年迈多病拒绝。后人为纪念这位隐士,称此洞为“三诏洞”,改“樵山”力“焦山”。清光绪二十四年;焦光的后裔焦尔昌重新整修此洞。洞内塑有焦公座像,焦光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拿书卷,正襟端坐,仪态大方。
我们自三诏洞向东南走几十米,半山腰上的那座六角亭,就是明代所建的“壮观亭”,又名“坚柏亭”。亭名取自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问的诗意。登亭可远眺长江。亭柱刻有3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赵朴初登亭观景,写下了“壮观二字应无负,第一江山第一楼”的诗句。
大家看亭旁的六朝古柏,苍翠葱郁,似矫龙昂首,顶天立地,自成一景。
请大家随我继续向南下山,我们可以看到这陡崖峭壁之上,遍布历代200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这就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的年代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字体有正、草、隶、篆等,内容丰富多彩,好似历代书法展览,为此焦山还有“书法之山”的美誉。
在众多的石刻中,其中最珍贵的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瘞鹤铭》的题名石刻真迹,词文壮丽,书法刚劲,现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在附近的一块石壁上,还有北宋大画家米芾观看《瘞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也很有名。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华严阁】
大家沿着这摩崖石刻向东,我们看到了位于焦山西南侧的一座面临大江、背倚峭壁的两层楼临水建筑,这就是“华严阁”。
华严阁以佛教《华严经》取名。请大家随我上楼,我们看到二楼厅堂正中挂有“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的对联,点出了登楼观景的妙处。华严阁是赏月的佳地,最富诗意的“华严月色”与金山的“妙高赏月”同称胜景。赵朴初在此挥毫题写了“无尽藏”匾,“无尽藏”3字出自苏东坡在金山与佛印和尚参禅的禅语: “江上清风,山门明月,造物无尽藏。”3字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我们下楼,可看到门北边花墙上嵌有“龙飞凤舞”4个大字,这是清代两江总督徐传龙的手迹。相传每逢五月端午节,为了奠祭爱国诗人屈原,镇江百姓在此赛龙舟,“龙飞凤舞”4字就是对当年这热闹场面的描绘。
华严阁东侧有一小山洞,人称“安隐岩”,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咏赞焦山十六景的诗。各位游客:焦山景观就游览到此,但愿这一切能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五篇:焦山导游教材
焦山景区的导游讲解与服务
周书文
课前准备:
(1)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走访焦山景区,了解焦山主要游览景点;(2)通过网络和图书查询有关佛教知识和书法知识。
(3)通过网络和图书查询鸦片战争时期镇江的历史背景。
熟悉景点线路:焦山景区的游览线路
轮渡---定慧寺---行宫---碑林---鹿苑花园和丹桂园---古炮台---板桥书屋---万佛塔---三诏洞---摩崖石刻---轮渡
任务导入:
镇江有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金山以“秀”著称,北固山以“险”称奇,而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焦山则以“雄”见长了。那么焦山的“雄”究竟从何说起呢?它究竟与“三山”中其它两座山有何区别?这是作为焦山的导游首先应为游客所讲解的内容。
任务0.1 焦山景区沿途导游讲解与服务 知识讲解
一、焦山的地理位置
焦山是“镇江三山”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焦山位于东北市中心约五公里的长江之中,与对岸象山夹江相峙。焦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碧波环抱,林木茂盛, 1 青草如茵,满山苍翠,好象碧玉浮江,“万川东注,一岛中立”。焦山有“中流砥柱”和长江“水上公园”之称。
二、焦山名字的由来
焦山自古以来有樵山、谯山、浮玉山、狮子山、双峰山、海门山、焦山等很多名称.焦山最古老的名字是樵山。因为最初焦山十分荒凉,荆棘丛生,没有人烟,只有樵夫砍柴出没在这里,所以称为“樵山”;又因为此山处镇江的江防要地,扼守大江,登顶眺望,居高临下,江天一色,尽收眼底,又名“谯山”; 焦山在江中,整座山林木葱郁,满山苍翠,远看好象是碧玉浮江,因而又得名“浮玉山”; 焦山名称虽然很多,但自古至今通常用的则是“焦山”,其原因是东汉末年高士焦光隐居于此,汉献帝三次下诏书召他进京为官,他都婉言谢绝。后人为了纪念他三诏不仕的高风亮节,将此山改名为焦山。
三、焦山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
焦山的占地面积较大,林木较多,寺庙建筑大多映在山萌林之中,与焦山融为一体,形成“山裹寺”的布局。和金山相比,焦山高大雄伟,以苍翠饿林木取胜。
四、焦山的特色和魅力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焦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焦山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举世闻名,是江南第一大碑林。碑林中被称为“大字之祖”,“碑中之王”的《座鹤铭》碑为稀世之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有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在焦山留下了墨宝或遗迹。所以焦山也被称为“书法山”,“文化山”。
(二)英勇的抗英壮举
焦山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晃,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树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千载,流传后世。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服务小贴士
(一)上船前的提醒工作
焦山位于长江之中,需要过江才能到达江对岸的主要游览景区,过江时应提醒游客上船时注意安全,到达江对岸以后应讲明集合时间和地点。
任务0.2 定慧寺的导游讲解与服务 知识讲解
定慧寺最初的名字叫普济庵,创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到今天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唐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法师来焦山创建了大雄宝殿。北宋的时候叫普济禅院,北宋元佑三年[1088]金山佛印禅师来到这里任住持,进一步扩建寺院。元朝时候将普济禅院改名焦山寺。明朝宣德年间,觉初法师重修了大殿。正统年间,弘形法师兴建了天王殿,藏经楼,千佛阁,海云楼,等寺宇近百间,这时的寺庙规模壮观,与金山寺齐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寺庙改名为定慧寺,取意“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之说,康熙皇帝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清同治七年[1868]定彗寺由禅宗改为净土宗,定制三年传戒一次。
净土宗和禅宗一样,都是佛教中的宗派,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是纯粹中国文化的佛教。禅,梵语禅那,意思为坐禅或静虑,僧徒一般都得坐禅。禅宗以觉悟众生心性[佛性]为主旨。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在民间 2 影响最大。“定”是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也就是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专心致志的一种心理壮态。“禅定”的主要目的是由生彗,“慧”是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悟出世间法的观察力,佛教认为有了“彗”才能得度[波罗密多],得到解脱,永离苦海,所以“定慧”是佛教修行的方法。定慧寺在明代全盛时期有殿宇近百间,僧人3000多,参禅的僧侣数万人,定慧寺两旁还有18座庵寺,在当时是规模很大的寺庙,为我国著名的古刹。佛教界对定慧寺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山门】
焦山山门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今天以近300年了,由于长江河道变迁,河床淤积,水位升高,原山门柱基多年被淹。现在我们看到的定慧寺的山门是新修的,于2002年10月落成,前面是用花岗岩精雕而成的仿明清风格的牌楼,高12米,四柱三门,设计精美,飞檐跷起,斗拱精巧,雕刻生动。门楣正中楔刻着焦山方丈茗山法师手书的“焦山胜景”四个金字,四根石柱上楔刻着茗山法师书写的楹联,精美的牌楼与寓意深刻,书法工整的楹联珠联壁合,颇具特色。
在石牌楼后面是一座青砖砌成的照壁墙,正面墙上镌刻有“庄严国土”四个大金字,背后有“利乐有情”四个大金字,寓意为装点江山,人民幸福。大字两边有精美的“双龙戏珠”镂空篆刻。照壁墙的左右两册是吉祥桥和如意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栏杆顶上雕有莲花图暗。两桥的东西两册分别为放生池和荷花塘。
【山门殿】
走过吉祥桥和如意桥,前面就是定慧寺的山门殿。山门殿属于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殿前悬挂着茗山法师书写的“焦山定慧寺”匾额。山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对联上写的是:
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
这副对联是清光绪年间四川巴洲廖纶所书,颇有气魄。山门殿内东西两册分别塑有高大魁梧的两个金刚力士象,担任山门的守护神。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中国称这两位金刚为“哼哈二将”。哼将名为郑伦,哈将名为陈奇,两将一哼一哈,彼此相距,不分胜负,他们露牙争目,凶猛可怖。我们从他们的表情就可以认出谁是哼将,谁是哈将。可是在佛典中是没有“哼哈二将”的名称。我国有些地区还哼哈二将作为门神,过年时将他们的画像贴在大门上。山门殿后面的柱子上有茗山法师书写的对联:戒定如山智慧如海,慈悲为室方便为门。对联点出了“定慧”二字的含义:“定”为“戒定”,“慧”即“智慧”。还有一副对联写的是:莫道人间无净土,当知此处有莲邦。
【钟鼓楼】
山门殿后面是钟鼓楼,为两层仿古建筑。东侧是钟楼,内挂大钟,并供奉着地藏王菩萨,所以也称为地藏殿。寺院打钟一般撞击108声,为什么撞108下呢?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又有72候,加起来为108;另一种认为108声钟声可消除人间108种烦恼,佛教上称为 “百八种”。许多寺庙的除夕撞钟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旅游项目。鼓楼位于西册,楼内挂有大鼓,鼓声宏亮。佛寺有“晨钟暮鼓”之说,也就是早上撞钟,傍晚击鼓用以报时。
【亭桥】
钟鼓楼后面为焦山定慧寺特有的建筑——亭桥。亭桥为五孔拱桥,花岗岩栏杆上雕有小狮子。中间是定彗桥,东西两侧为建有精美的四角攒尖顶亭子的亭桥,亭子的苏式彩绘鲜艳。东侧为焦公亭,西侧为茗公亭,它们是纪念汉代隐士焦光和当代高僧,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而建的纪念亭。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一处重演歇山式的古建筑,红柱黄墙、风格古朴。正面墙上刻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寓意着有“江中浮玉”之称的焦山岛像海洋中的一艘巨轮,正在乘风破浪,3 将广大僧众渡向幸福清平的彼岸。天王殿前的红柱上是一副很有哲理的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间信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度包容。天王殿右前方有一座代表佛宝、法宝、僧宝的三宝塔。殿前有一只香鼎,2个香炉(有盖的是鼎,无盖的为炉)。天王殿中间的须弥座上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佛龛两侧的对联为: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弥勒佛像背后是韦陀塑像,少年武士装束,手里拿着金刚杵,守护者大雄宝殿的佛祖。天王殿东西两侧供奉着形象高大、栩栩如生的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西方广目天王,手执一龙(职顺);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职雨)。【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定慧寺最早大雄宝殿是唐代法宝禅师创建的,以后历代曾经重修,但仍保持着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比较高。寺庙整体建筑气势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屋顶舒展平远,飞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红柱黄墙,风格庄重朴实,国内少见。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有方形的斗、弓形的拱和斜而长的昂组成,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在结构上挑出屋檐,又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木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也是封建社会中严森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唐代建筑出檐深远,斗拱比例大;而明清建筑出檐较浅,斗拱比例小,轻巧精细。大雄宝殿上的“定慧寺”横额是清朝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
大雄宝殿的屋顶雕龙描凤,他们是宋朝时候的彩绘,不用一根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板拼合而成。尤其是藻井,团精美,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大雄宝殿内有二盏长明灯,清朝康熙皇帝所写的“香林”匾额高悬于烛光香烟之中,充分体现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大殿正中的莲花宝座上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左侧)、阿弥陀佛(右侧)的坐像,在释迦牟尼的两侧立着两位比丘像:年长的是迦叶,中年的阿难,他们是佛陀的两位大弟子。大殿的东西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塑像。
在三尊佛像的背后是海岛图,海岛正中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其左侧是善财童子,右侧是龙女,他们守卫在观世音的两旁。在海岛图的左前方(大殿的西北角)是身骑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专司理德;海岛图的右前方(大殿的东北角)是身骑青狮的文殊菩萨,专司智德。其他诸神仙分布于海岛各处。
服务小贴士
一、游览了大雄宝殿之后,应带领游客从天王殿东侧出去,提醒游客不要回头走天王殿。
二、参观过定慧寺后可以带领游客沿放生池边走继续向前参观。
任务0.3 观澜阁(乾隆行宫)知识讲解
观澜阁是乾隆行宫。乾隆曾六下江南,七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建阁的时候,阁前还没有形成沙滩,江水涛涛,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涛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登上观澜阁,楼上东、南、西三面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观长江景色,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波汹涌,景色优美。相传乾隆曾在阁上检阅水师。现在观澜阁已整修一新,喜迎各方游客。
服务小贴士
一、因为行宫内参观面积较小,导游讲解后可以让游客自行参观行宫内的人物蜡像,导游在行宫出口处等待游客集中,参观时间大约为5分钟。
任务0.4 焦山碑林 知识讲解
焦山以碑林见长。焦山古碑荟萃,古刻纷呈,给这座名山增添了不少雅趣,所以焦山有“书法山”的称号,这里是学习、欣赏碑帖书法的好去处。焦山碑林在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西安碑林之后又一个国家重点保护的古代碑林。焦山碑林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焦山就建造了宝墨亭,藏有梁唐时期书法名家的石刻,如南梁萧纶招隐刹铭,唐代王奂之集王羲之刻的经幢,李德裕、沈傅师、王蕊倡和诗及宋刻的《瘗鹤铭》等等。明朝时将宝墨亭改建为宝墨轩,手参的碑刻也越来越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名声逐渐显赫。后来,由于屡遭战乱,焦山的碑刻毁失严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焦山保存的碑刻已不足百方。1962年,镇江市政府为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到处寻找散失残碑,征集四方刻石,将南郊鹤林寺等处的石刻集中于焦山(共收集流散碑刻265方),在宝墨轩香林庵旧址建立了焦山碑林。1991年9月将焦山碑林改建为焦山碑刻博物馆。2002年维修、扩建了焦山碑林,新增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焦山碑刻博物馆拥有馆舍面积7000多平方米,这些馆舍是自爱原有的宝墨轩、香林庵、槐荫精舍等禅房的原址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貌。
焦山碑林博物馆份序馆、史料馆、文苑馆、瘗鹤铭馆等部分。碑林景色和布局独特,碑园结合,室廊相通,将碑刻陈列艺术和江南园林融为一体。焦山碑林藏碑上承六朝,下迄民国,共有400余方。这些碑刻分别陈列在四室(唐、宋、元明、宝墨轩室)、四亭(御碑亭、兰亭、仰止亭、瘗鹤铭亭)和十三条回廊里,其中著名的石刻有六朝《瘗鹤铭》,东晋《刘剋墓志》,南齐《刘岱墓志》,唐代《魏法师碑》、《李德裕重瘗舍利石函题记》,宋代米芾《临兰亭序契贴》、《禹迹图》,元代《赵孟頫书赤壁赋》,明代《杨继盛书焦山诗》,清代《澄鉴堂石刻》、乾隆《游焦山诗》等等。碑刻中篆、隶、真、行、草各种字体各具风貌,字径大的超过三尺,晓得不到三分,风格迥异,各有奇趣。有的碑刻古朴苍劲,奇逸峭拔;有的规模肃穆,俊秀舒朗;有的飞动飘逸,奇姿异态,融汇了历代书法之精妙,凝聚了千年石刻之精美。
【瘗鹤铭碑】 《瘗鹤铭》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石刻。《瘗鹤铭》原来是在焦山西麓栈道岩石上的摩崖石刻,后来因为山石崩塌,坠入江中,很长时间不为人知。到了北宋初期,有一次冬季水落石露,经人辨认,发现是《瘗鹤铭》。因为《瘗鹤铭》书体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就引起了一些书法家的重视。《瘗鹤铭》落水前,并没有文字记载,落水以后,石碎字残,由于水下椎拓困难,有人为了求得字体,索性就凿石取字。又因为它只载甲子,不列朝代,只书别号,不写姓名,一千多年来,对残缺的《瘗鹤铭》进行补佚文字、考证撰书者的研究,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但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招募人打捞《瘗鹤铭》,历时三个月,终于捞出残刻五块,放在焦山定慧寺大殿左侧。1960年建焦山碑林时,将这几块残刻移放到宝墨轩内,建亭保护。现存的《瘗鹤铭》残碑由江中捞起的五石拼接而成,按前人研究考订的文字定位图,将断裂、缺字的地方加以连接,现在的碑高260厘米,宽210厘米,字径8-15厘米不等,铭文起自左行,即自左向右竖写,一反古碑刻自右向左的常例,这是《瘗鹤铭》的一大特点。石刻现存93字,其中11字不全。
《瘗鹤铭》到底由谁书撰,一直是个迷。据资料记载,关于《瘗鹤铭》的撰书者一般有五种说法,就是东晋王羲之,南梁陶弘景,唐朝顾况,唐朝皮日休等等
《瘗鹤铭》的价值,并不在对它的作者的考证及其全文的补佚,而在于它本身的书法艺术。它是我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的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的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瘗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综观古人对《瘗鹤铭》的评论,它代表了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时代风格,虽然它已是成熟的楷书,仍能从中看出楷书发展过程中的篆隶笔势的遗意,它是特定时代产生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家及类似风格的书法流传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铭》并称为中国二铭。
【魏法师碑】
《魏法师碑》碑高242厘米,宽87厘米。碑下有龟趺,昂首怒视,碑脊上刻有4条巨龙相互缠绕俯瞰左右,形成圆肩。全碑有正文33行,每行75字,记叙了魏法师生平。唐代凤仪二年(677)胡楚宾撰文,张德言书写。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称赞此碑为“初唐妙品”,为国内稀有的唐碑,也是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初唐碑刻,对研究唐初的政治、军事和道教的关系有重要的价值。【兰亭序贴碑】
米芾临《兰亭序贴》。米芾(1051—1197)为宋朝四大书画家之一,擅长行书。原墨迹由崖渊父收藏,后被文征明发现,勒石并跋,碑高114厘米。此碑原藏于归安吴云“二百兰亭斋”,同治年间移至焦山。王羲之《兰亭序》历来为书家推崇,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米芾的临帖功夫在书法史上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此贴可谓神行兼备,深得王字神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贴后有文征明题跋。米芾所书在焦山的碑刻还有《米芾游焦山题记》、《题文同墨竹诗》、《城市山林》等。【禹迹图碑】
宋代《禹迹图》石刻。长宽各约100厘米,图文并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图面包括的范围,东至黄海岸边,西至青海祁连山,南至海南岛,北至黄河北沿,标有主要山水的位置和州郡的名称,反映了我国宋代的地理面貌。《禹迹图》石刻我国现存的晋二方,一方存镇江,另一方西安。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李约瑟博士称《禹迹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伟大的成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乾隆御碑】
《乾隆御碑》。碑高150厘米,宽200厘米,碑文数百字,是清朝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五年(1779)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作的游焦山的诗文。碑有九龙戏珠嵌边,饰以云纹。乾隆曾六下江南,写了不少碑文,但此碑面积之大、雕刻之精、形态之美是唯一的。
服务小贴士
一、在碑林中参观讲解时,应放慢脚步,根据游客对书法的喜好程度给游客适当的时间去欣赏。
二、因为碑林中参观路线相对于游客而言比较陌生,参观过程中时刻提醒游客跟紧导游,不要再碑林中迷失方向。
任务0.5 鹿苑花园和丹桂园
知识讲解
鹿苑花园和丹桂园位于焦山碑刻博物馆以东。以前在鹿苑养有梅花鹿和马鹿。鹿苑以东为花园,园内种有各种花草,比较名贵的有杜鹃、牡丹、芍药、米兰、海棠及各种兰花。镇江曾流传着:“谷雨前后牡丹开,要看牡丹焦山来”的名谣。近几年来,在焦山东部的芦苇滩上大量种植了金桂、银桂等各种桂花,形成了一个新的景点—丹桂园。一到秋天,丹桂园内桂花盛开,香气醉人,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观赏。服务小贴士
一、在碑林出口处有一卫生间,导游可提醒游客5分钟后在丹桂园门口集合。
二、因为鹿苑花园和丹桂园面积比较大,导游不能让游客在这里自由活动,应建议在游览过其他景点后若时间充裕可以到这里参观。
任务0.6 古炮台 知识讲解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导游词赏析 各位游客,大家好!镇江有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每座山上都有座寺庙,焦山也不例外,请大家抬头向山上看,我听见有游客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寺庙呢,这就是焦山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在了,<水浒>“宋江智取润州城”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为之山裹寺!”想要到达江中胜景焦山,需坐船过江,上船的时候大家小心脚下,不要拥挤。
首先呢,渡江之际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焦山。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中心东北约五公里的长江之中,与对岸的象山夹江相峙。焦山高有七十一米,满山苍翠,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令人神往。东汉末年的时候,有位叫焦光的高士曾隐居于此,当时啊,汉献帝三次下诏书请他进京当官,但是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于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这种三诏不起的高风亮节,就将此山改名为焦山。
过江下船后由这里向东走啊,我们就来到了焦山东麓,这里树林茂密,怪石嶙峋,面对长江有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焦山著名景点:抗英古炮台。至今每个炮垒内还存有6000至8000斤重的大炮。炮台虽然经历了多年风雨的侵袭,它仍然十分坚固,那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据镇江史料记载;焦山炮台是用质优的材料和方石为基,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有黑色保护剂,整个炮台是呈暗堡式,炮台内分设6000--8000斤重的大炮。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一座大弹药库在炮垒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形成,异常坚固。
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为了加强防务,决定建造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都天庙三处炮台形成犄角之势。1842年7月,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他们从吴淞口进入长江,一路西上,气势汹汹,直逼镇江。在这里,英侵略军遭到了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在副都统海龄率领的青州兵和旗兵奋力抵抗下,镇江守军毫不畏惧,面对80余艘敌舰,焦山炮台毅然开炮,猛烈的炮火,吓得敌人是魂飞魄散,嗷嗷大叫,在镇江江面乱成一团,可惜焦山炮台的炮弹打完后没有后援,英军乘机而上,但守军个个奋勇杀敌。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守卫焦山的1500多名将士全部都壮烈牺牲,海龄也自焚殉国。这场可歌可泣的战争得到了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赞扬,他说:“如果这些侵略军到处都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焦山炮台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狠狠打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青山巍巍见证昔日悲壮,江水涛涛传唱英雄赞歌。167年后我们有幸踏上这块英雄的土地,登上这庄严肃穆的古炮台,眼前是满目青山,大江东去,耳边是松涛阵阵,惊涛拍岸,那悠久的古炮台抗击侵略者的怒吼穿越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我为我的镇江有这样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英雄而骄傲,我为我生活在镇江这座的英雄城市而自豪。
服务小贴士
一、给游客足够的时间去参观古炮台,亲身感受炮台的沧桑雄壮之美,建议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二、在炮台附近有一些上百年的银杏树,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在此可提示游客要保护环境,建设美丽的绿色家园。任务0.7 板桥书屋 知识讲解
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
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他的字、画、诗,世称“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郑板桥在焦山读了一年书,于乾隆元年荣登进士榜。郑板桥离开焦山步入仕途以后,仍恋恋不忘当年读过书的焦山,曾多次推荐朋友到焦山读书。
服务小贴士
一、焦山虽不高,但爬至板桥读书处,可以让游客在这里参观,顺便休息一下,接着再带领游客继续上山顶。
任务0.8 万佛塔 知识讲解
万佛塔是一座新建的仿明清风格的宝塔,七级八面。其实,焦山在元朝时曾经有一座宝塔。据记载,当时有一个名叫周文英的浙江人在渡江时遇到了大风大浪,十分危险,在船上他暗暗发誓:如果我能安全渡江,我一定在此建一座宝塔。后来他果然平安登陆。于是周文英当年就捐资建塔,历经九年建成。明朝时焦山宝塔毁于倭寇,从此焦山就一直没有宝塔。茗山法师为了恢复古迹,完善佛寺格局,决心修建焦山万佛塔。万佛塔由同济大学设计,高45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1998年5月奠基动工,1999年9月11日举行开光仪式。
塔内由下至上每一层分别供奉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宝塔之下建有地宫,茗山法师的骨灰盒舍利子原来就放置在这儿,现已转放到焦山后山塔院内。
宝塔外墙全部以唐三彩护法飞天壁画装饰,色彩绚丽、万佛塔的顶端有一个巨大的金顶,夜晚金顶上的灯会放射出八束强烈的光柱,气势不凡。根据茗山法师身前的意愿,选择了焦山最具代表性的碑文刻在万佛塔南北院墙和东西厢房的墙壁上,这些碑文就是“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庄严国土”和“利乐众生”。
服务小贴士
一、这里是焦山的最高处,导游应提醒游客选取最佳角度,在如画的美景中抓紧时间留下美丽身影。
任务0.9三诏洞 知识讲解
由百寿亭出来继续下山,就来到了“三诏洞”。三诏洞又名“焦公祠”,是为了纪念东汉隐士焦光而建造的。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委;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焦光的后裔焦尔昌重新整修了这个洞。洞内塑有焦公坐像,焦光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拿书卷,正襟危坐,仪态大方 服务小贴士
一、在这里下山路比较滑,导游应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任务0.10摩崖石刻
知识讲解
在焦山还有一处学习与欣赏古代书法艺术的艺术,这就是与碑林合成一体的焦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位于焦山西山麓的临江岩壁上,整个摩崖石刻长达200余米,高10多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摩崖石刻除了名震遐迩的六朝《瘗鹤铭》外,还有唐、宋、明、清的等朝代的石刻。唐宋时代的石刻有19方。这些石刻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旧气势挺拔,神韵飞动。这些石刻中有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吴琚、赵孟奎,著名的诗人陆游、加铸以及刘龟年、范柔中等名家的题刻,它们不仅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还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唐代的题刻仅存一幅《金刚金偈句》,宋朝的摩崖石刻则有焦山游记和寻访《瘗鹤铭》等。明清时代的摩崖石刻有47方,数量远远大于唐宋时期。如果说唐朝和宋朝的摩崖石刻所刻写的是著名文人个性的激扬蹈厉、卓尔不群,那么明清摩崖石刻则多是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官僚、政客的活动,这些石刻大多炫耀标榜自己的政德、业绩,借中流砥柱镌一题名,以求青史流芳。其中也有一些带有强烈个性的具有文人性格特征的政治人物,因官场失意或抱负得不到实现、才能得不到施展,借焦山摩崖石刻抒一腔忧愤,将满腹心事、难酬之志付诸一江春水。这些人物在明史、清史稿中都有传,他们在焦山留下的摩崖石刻补充了史料的不足,可与史料互为印证。
服务小贴士
一、这里是下山的路比较滑,导游应提醒游客在参观欣赏书法的同时注意行走安全。参观到这里,整个景区的主要游览景点就结束了
导游职业能力测试
一、知识问答
1、和金山相比,请说出焦山景区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
2、请说出焦山名字的由来。
3、焦山景区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二、技能概况
1、能够对焦山的概况进行2分钟讲解。
2、能够对焦山的主要景点——《瘗鹤铭》和古炮台进行3分钟讲解。
三、技能拓展
1、以焦山《瘗鹤铭》馆为立足点,创作一篇介绍《瘗鹤铭》的导游词,讲解时间3-5分钟,下节课按小组进行汇报。
推荐系列
新景推荐:西津渡古街
推荐指数:★★★★★
西津渡古街 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地址: 江苏省 镇江 江苏省镇江西津渡街25号 >>查看电子地图
交通资讯:润扬大桥(镇江方向)—下桥转长江路,过了金山公园不远,在街的右侧就可以看到西津渡古街的游客接待中心
停车资讯:景区停车场
美食推荐:
美食推荐1:味美的长江特产 推荐指数:★★★★★
焦山一带的江中,水产资源丰富多样,其中以“长江三鱼”即刀鱼,鲥鱼,鮰鱼最为著名。焦山刀鱼不仅具有大,肥,嫩,鲜的特点,而且还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清明前捕获的刀鱼为上品。鲥鱼在谷雨以后进入长江,身体侧扁,周身多硬骨,肉质鲜嫩,鳞下丰富的脂肪,烹调是不用去鳞,以保其真味,清蒸,红烧均可,以清蒸为最佳,若以姜末香醋佐食,味道更美。鮰鱼肉味鲜美,鳔肥且厚,每年春秋两季上市,以三,四月间尤为肥美,烹调时以白汁鮰鱼最好。
美食地址:江鲜一条街
地址:
金山之侧,整条街南起长江路,北至引航道渡口。
交通咨询:沪宁高速镇江西出口,沿金光大道往金山方向,至金山脚下,从长江路往江边,行不过千米即到。
美食推荐2:镇江三怪 推荐指数:★★★★★
自古名城出名食,镇江“三怪”的传说古老而富有魅力,在镇江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三怪谣》:“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美食地址:镇江宴春酒楼
地址:
新店(解放路87号)、老店(大西路人民街17号)交通咨询:2路车往金山途中可路过(老店)
休闲推荐:镇江市银山门古玩城
推荐指数:★★★
镇江银山门室内古玩城是银山门商街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25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室内古玩市场。已拥有130多个古玩商铺,古玩藏品门类齐全、品种多多,正是古玩藏品收藏爱好者的淘宝之地。